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得用法及意义,就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关键。
1、安(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得)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得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瞧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就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得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与,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2。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就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二、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
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就是它得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得许多句式就是以虚词为标志得,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得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得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得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得转折。可译为“但就是"“不过”“只
就是"等。例:无她,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您、您们,您得、您们得、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就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