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第4部分现代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11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三)语文版
2017年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四模块现代文阅读
第四模块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第二人称:拉近读者和作者距离,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记叙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河北考题回顾一、2016•河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②他不能再等了。
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
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做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
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拉到个僻静的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
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
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
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④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
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
拉到了,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炮羊肉之类的东西。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2 讲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专题11 记叙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
2024年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全国通用)记叙文阅读(十一)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
它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有议论和抒情。
新版课程标准提到了“核心素养内涵”,其中有:1.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这里首次提到了“革命文化”,这是一个新亮点,必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考试中有所体现。
近年来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阅读材料均来自于课外,不仅注意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意趣、价值取向。
2. 题型更加灵活。
注重对阅读材料的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考查,尤其是开放类试题,包括评说、感悟、联想与想象、仿写、比较、探究、赏析等。
3. 主观类试题及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及感悟、表达等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化体验。
考点一:文本赏析【考向 1 选材特点】①选材真实:选取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具有真情实感。
②选材典型/切题:围绕中心选取事例,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针对性。
③选材新颖:选取的材料具有时代气息/视角独特。
④选材多角度: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全面性。
【考向 2 语言品析】(1) 遣词造句方面:长短句结合、句式富于变化、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增强语言气势(2)语言风格方面:①典雅而有韵味、含蓄凝练②清新雅洁、灵活生动活泼、③幽默风趣④富有生活气息、质朴自然【考向 3 人称作用】(1) 第一人称:①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中考语文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考点一至考点七复习课件
◎考点突破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内容。 句子要表达的内容离不开文章,某一个重点句子往往和具体的语言环 境——这个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内容有关。因此,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 境,才能体会出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 4.思考言外之意,理解句子含义。 有些句子我们要透过表面来探究它的言外之意,往往这种“弦外之音” 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5.分析句子的修辞方法,理解句子的内容。 作者在写作中,常常会借助一些修辞方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 子中变得生动、含蓄、深刻起来。因此,仔细体味、揣摩作者所运用的 修辞手法,有助于从中领悟作者在句子中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
12/10/2021
④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说: “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 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 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 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 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 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 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加以引导。但仔细审题,我们发现要填写的内容是女儿对奶奶态度转变的过程,与
“我”无关。所以,仿照表格中已给出的示例,答案应为“认为奶奶不疼爱自己,
要换奶奶”。第二个空对应第⑤段,同理可得答案。
【答案】 五岁时:认为奶奶不疼爱自己,想要换掉奶奶;九岁时:在奶奶被
欺负时,挺身而出护着奶奶。
12/10/2021
s080-(7套合集)中考语文总复习第4部分现代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word文档可编辑共45页
考点跟踪突破11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二)一、(2016·绍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烙印在时光里的生命片刻裴鸽人们常常把一些小事抛在脑后,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我们可以试着忽略,但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却一点一滴形成一条链子,将你与过去连在一起。
十一岁初冬的早晨,屋外还是一片漆黑,充溢着暖暖的灯光的厨房便成为世界的中心。
睡梦中的我隐约听到窗外大扫帚掠过地面的唰唰声,接着在屋里往往会有“啪”的一声,因为妈妈常会在经过小仓库时碰掉一两个玩具。
然后我能想象到腰椎不好的妈妈绝不会弯腰,而是蹲下来,拾起掉落的玩具,摆回原处。
她会迈着花仙子般轻盈的步伐进入厨房,当然不是那种小精灵了,应该是睡美人的精灵婶婶。
水龙头的流水声,燃气灶被拧开的声音,盖上锅盖的声音,水被煮沸的声音……掀开锅盖,水汽弥漫,犹如精灵山谷的密林晨雾。
水被倒进碗里,是山谷绝壁上飞流直下的瀑布,蒸腾着“白烟”,激荡着水花。
然后是磕鸡蛋的声音,打蛋时碗筷撞击的声音。
突然,一切声音戛然而止。
一秒、两秒、三秒,筷子缓慢搅水的声音渐渐传来,我松了一口气。
想象到前几秒,鸡蛋沿着碗壁滑入水中,像一大束阳光徐徐流下来,渗入透明的泉水中。
鸡蛋几乎是在一瞬间转化成一团团软绵绵的淡黄色云朵,飘来飘去。
我咽下口水,半眯眼睛。
沙发左端的爸爸像一个魁梧版的“长妈妈”,摆个大字,睡得正香。
爸爸的胃病没养好前,妈妈每天早晨都会给他冲一碗鸡蛋。
我想起爸爸的手总会在严冬中被冻出几道小伤口,他站在柜台里用粗糙的手指认真地摆弄玩具上的小轴承的画面,我永远也不会忘。
我们的路上有对彼此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还有对社会的责任。
沙发上的那个孩子翻了个身,缩回了在爸爸啤酒肚上取暖的脚,又酣然入睡。
十五岁雨,又是雨。
秋夜本该是爽朗惬意的,可是今天例外。
车窗外,一棵棵法国梧桐缓慢地向后移动,黄绿参半的叶子在冷冷的夜雨中显得格外诡异。
路灯点点昏黄的光悬浮在空中,商场的广告牌在远处发出刺眼的白光和红光。
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10记叙文阅读(线索与情节)
考点跟踪突破10 记叙文阅读(线索与情节)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看麦熟刘成章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
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
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②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
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③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
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
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
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
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
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④于是,麦黄天,广漠的田野上,村与村的大路小路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
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
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⑤奔着爹,她们在走。
奔着娘,她们在走。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
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丰盈而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
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
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
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⑥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
她们或者静看半天,或者干脆上前折个麦穗,放在手心把颗粒搓下来,吹去皮皮,数数一共是多少颗,然后挑一颗胖嘟嘟的颗粒,轻巧地扔进红唇,用雪白的牙齿咬咬。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篇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三小说
(三)小说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拥有完整布局、开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它想象丰富,情节跌宕起伏,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或人物的某种品质。
2.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其中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小说的鉴赏,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入手:(1)人物形象鉴赏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形象刻画——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a.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b.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表达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其作用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开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忧、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开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地提醒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描写穿插在一起。
d.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
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突显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表达等刻画出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开展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环境描写那么有衬托、衬托的作用。
要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做全面观察,从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2)故事情节鉴赏。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开展、演变的全过程。
①故事情节的一般构造:序幕——开端——开展——高潮——结局——(尾声)(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记叙文阅读
专题三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根底知识止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如?地下森林断想?,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是怎么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最后写它的胜利。
插叙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表达,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表达。
作用: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构造紧凑又跌宕多姿。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插叙于勒以前的表现,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
补叙叙事完毕时,补充交代及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人称第一人称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真切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如?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能作到客观表达,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描绘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度大为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如?我的教师?中对蔡教师全文都是用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时发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冲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教师至今仍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感觉更加亲切。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续表记叙构造开头开门见山①开篇点题;②设置悬念,埋下伏笔;③引起下文,为后文作铺垫。
环境描写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开展。
过渡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结尾①深化中心,升华感情;②篇末点题,总结全文,卒章显志;③照应开头(标题)。
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比喻利用有相似之处的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一般要有被比喻事物(本体)、比喻物(喻体)、相似点三个根本要素。
①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②把事物剖析得清晰明白、便于理解;③(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使人印象深刻。
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梳理+题型解析+方法点睛+真题演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面备战(全国通用
专题14:现代文阅读(散文)一、考点梳理散文大致分为三类: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描写性的散文——写景状物类,抒情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第一类我复习专题将其归为“叙事文”中复习,第三类初中不作要求。
本专题复习的“抒情文阅读”即指第二类写景状物类抒情散文。
此类散文又有两小类: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散文特一是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二是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
所谓“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阅读考点:1.理解词语的含义(表层、深层)。
这一考点基本与其它文体的阅读相同。
不过,抒情散文最讲究语言美感,所以分析(或赏析)字词的含义尤其重要,往往一个字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和内涵,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感,考查的是学生对散文语言中字词的理解与感知能力。
字词的含义一般可从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来分析。
2.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内容上,结构上)。
这一考点与叙事文阅读的查考基本相同。
在抒情散文中,句子的表达作用一是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点明中心、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和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作用。
二是在文章内容上表现景物的特点、表作者情感、突出主题、引发读者思考等方面来解答。
3.概括作品或文段内容。
2023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读写专题一 记叙性文章读写高频考点突破
返回目录
典例精讲 例1(2021·山西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题目。
家乡 京格格
①“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②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③穿过柳树林,歌声越来越近,透过斑驳的树影,一位白发老妇人的背 影伫立蒲河岸边。身旁轮椅上坐着一位头戴钢盔的老汉,在叮叮当当地敲打 着什么。 ④这是军转干部李子树去马家村当村书记第一天。他小时候曾经在这里 生活过,这里也算是他的家乡。
3.(八下《社戏》)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 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
方法引路
考点八 探究情感变化
返回目录
方法引路
返回目录
考点八 探究情感变化
教材溯源 1.(七下《阿长与ຫໍສະໝຸດ 山海经〉》)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
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2.(九下《变色龙》)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有利于拉 开适当的距离,为文章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 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方法引路
返回目录
考点三 叙述视角(相关知识见本书P179)
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通常是身份不确定的旁观者, 没有视角限制。叙述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 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 深处,挖掘隐私。
[2020百校二15(1)]优秀的题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假如 让你从以下三个短语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题目,你会选择哪一 个?请阐明理由。(不少于50字)
方法引路
返回目录
考点四 理解标题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 中考复习指导(九年级)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考点检索1.整体感知文章,明确记叙要素,人称顺序。
2.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主旨。
3.理解段落,句子含义,能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推敲,体会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义和作用;进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
4.分析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5.了解叙述(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6.了解故事情节,分析写人方法,理解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7.能领悟作品内涵,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能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8.对作品的故事、人物、感情倾向、思想观点、人生态度进行评论。
考点一:感知主题梳理情节(一)主体感知感知主题的方法有: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以揭示中心;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是卒章显志;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有的文章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中心;从文章的写人叙事中进行概括,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在阅读文章时,理解、揣摩、联想这三步功夫是相互关连、密不可分的。
“概括文章的要点,提炼文章的主旨”是“理解”文章的主要环节之一。
如何概括和提炼?这要根据文章不同的情况,运用联系思维的方法,或从文内找信息,或从文外寻背景,或从人情事理上进行思考。
这样才能比较准确而迅速地把握语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要点、提炼文章主旨”的主要方法有一、扩展文题法。
“概括文章要点,提炼文章主旨”可以从分析题目人手。
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是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直接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的文章的题目表明了文章写作的侧重点。
只要结合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对其进行补充(或扩充)即是文章的要点,就阐明了文章的主旨。
又叫“要素串接法”。
二、探究“文眼”法。
有些文章把中心意思直接告诉了读者,这样的句子叫中心句;一些文章的点题句、过渡句、总起总结句等关键词句,往往也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这些句子都是“文眼”。
【聚焦中考】广西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点 跟踪突破11记叙文 小说散文 阅读 三
考点跟踪突破11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三)一、(2016·桂林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枕乡音梦里听包利民①离得越远,越容易听见乡音.因为在更遥远处,故乡的地域被扩大,乡音也成为一地之音.若在国外,可能闻汉语而动乡情.而其实,如果细究到每一个村子,语言都是有着些许差别,生于斯长于斯,感触细微.比如在同省,听到同一城,或者同一镇的声音,都会有着难抑的激动.②而在我家乡的小村子,语言没有什么特殊的音调变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音,基本属于普通话,只是有一些词语或者句子是外人难以弄懂其中意思的,这或许是东北话的普遍特征.当将乡音细化到村,那么,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缘故,更是因为同饮一井水的那种情感,才使得他们的话语也亲切入心.③当时村里有一个孩子,说话极让我们讨厌,倒不是他说什么难听的话,而是他说话时的嗓音和动作.他的声音很尖细,却又不似女孩声,所以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每一说话必手舞足蹈,因此大家都远远躲着他.直到长成少年,他说话依然如此.当搬离那个村子时,我竟是很庆幸可以不再见到他,不再听到他的声音.④多年以后,当我在几千里外的异地他乡,回想起故乡的种种,也从没有那个孩子的影子出现.那个夏天的午后,我正躺在宿舍的床上看书,他便找了来,虽然十多年不见,已经面目全非,可是他一开口,我便认出了他.声音依然很尖细,依然手舞足蹈,可是,这曾经讨厌的一切,此刻,在陌生的土地上,竟差点逼出我的泪水来.⑤原来,曾经的一切,在经过距离的遥远和思念的累积之后,都会变得美好,哪怕是曾经讨厌的声音,也是游子心中的天籁.⑥当年的邻家老奶奶,白发苍然,一肚子的传说故事,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聚集到邻家,听她讲故事.她盘坐在炕头上,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故事便流淌出来,每一天都不重样.我们听得上瘾,虽然害怕那些鬼神之事,却欲罢不能.后来,那个老奶奶去世,也带走了她一肚子的故事.当离开故乡后,总是想起..那张满是皱纹的..那个黑黑的屋子,想起..昏暗的烛光,想起脸,想起..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故事,才觉故乡遥远,而飘荡在记忆中的声音,却比故乡更远.⑦一个冬天的夜,窗外是无边无际的寒冷,拥被而眠,竟是梦见了当年的情景.梦里,邻家老奶奶清晰的声音,穿过沉沉的梦境,化作醒来时的一枕清泪...有些乡音,真的只能在梦里重闻.梦,是比故乡更遥远的地方.⑧那时,村里有个傻子,每日里站在村口,嘴里发出哇啦哇啦的声音,他只会发出这一种声音,谁也听不懂他要表达些什么.那一年在外历尽风尘重返故乡,一进村口,便听见他独特的声音,带着巨大的亲切感一下子便穿透了风霜覆盖的心,泪落如雨.只要是故乡的声音,只要是乡亲的声音,不管那是怎样的声音,总能抵达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⑨可是,离乡日久,许许多多的乡亲,却再也见不到了,更多的,都星散在外,而故乡也正一日日变得让我们不认识,心中的故乡渐渐远去.所以,我们越走越远,回去的时候越来越少,熟悉的乡音,也只能在偶尔的旧梦中响起.或许,我们一辈子不曾改变的口音,就是故乡给我们留下的印迹,一直相伴,一如心中的故乡.1.文章标题里“乡音”的含义是什么?这“乡音”凝聚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指自己故乡的本土话,是我们最能表达情感的载体;二指离别家乡在外的游子心中共同的情怀——乡音是流动的故乡,是听得见的家乡__这“乡音”凝聚着游子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2.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乡音?这些乡音各有什么不同?①当时村里那个孩子的声音,虽然他的声音总让人不舒服、想远离,但无论过去多久,那却是不折不扣的乡音;②当年邻家老奶奶夹着山东口音说故事时的声音,那是另一种“乡音”,是作者和诸多游子再也回不去的、曾经生活在故乡的日子;③那时村口傻子嘴里永远听不懂的声音,那是代表故乡、代表父老乡亲的声音.3.品析一下文章的第⑤段所蕴含的情思.多年以后,他乡遇乡亲,“我”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因为他那不好听却极亲切的乡音填补了“我”灵魂中因乡愁而产生的落寞、孤寂,更让“我”体会到了那些生命中远离后的思念、失去后的珍惜.4.请分析一下第⑥段中连用四个“想起”产生的表达效果.作者回忆的是当年邻居老奶奶讲故事的场景,想起的是那颇显简陋却异常温暖的环境,是装满故事亲切异常的故乡人,连用四个“想起”串起了如此细致的回忆,正是作者乡愁萦绕心头的表现.5.作者为什么认为:“乡音只能在梦中响起”?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①漂泊在外,离乡久远,归乡少,归乡难,所以只能梦回故乡、梦闻乡音来聊作宽慰.②心中的那个故乡已经随着岁月越走越远,即使归乡,面对的也是物是人非,不复当年.那时、那人、那音、那地,也只有梦中才有可能重温、再现.6.“一枕乡音梦里听,穿过沉沉的梦境,化作醒来时的一枕清泪.”文中多次提到落泪,这泪中有什么呢?有再遇故人的激动,有回忆往昔的甜美,更有故乡难归、岁月不再的隐痛.二、(2016·来宾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忽然天好蓝①炎炎夏日,她一个人义无反顾地骑着一辆自行车就出发了.目的地,是西藏.②到了昌都时,她突然看到了一个磕长头的女人.那女人走三步退两步,样子很虔诚.她觉得很有意思,就一直跟在她的身后.③更让她觉得有意思的是,那女人的身边竟跟着一条胖乎乎的小狗.她感到奇怪:磕长头的人,怎么会带一条狗在身边?有人对她说,那不是狗,是一条狼!她一听,当即就吓了一跳!原来,这女人本是个牧民,一天晚上狼群袭击她家的羊群时,她们全家打死了一头母狼,没想到母狼带着一个小狼崽.看着狼崽没有母亲,女人又不忍心杀害它,于是就把它带到家里养了起来.④她听了,真是目瞪口呆.难道这女人就不害怕狼崽长大后对她不利?毕竟狼是肉食者啊,天生就有一种嗜血的本性.⑤从昌都开始,那女人就一直在往前走.有时她故意想搭讪,但女人都不理她.她认为女人肯定对她有所防备,毕竟自己是一个陌生人,而且还这么奇怪地跟着她.⑥一天,她们到了一座玛尼石堆边.她看到女人终于停了下来,拉开腰上拴着的一个布袋子,拿出了一些糌粑开始吃.她看着女人的吃相,感觉到了她的辛苦.她仔细地看着,但女人却似乎并不在意,仍是自顾自地吃着,还吃得很是香甜.⑦但在一瞬间,她却惊呆了!原来,她看到在那女人因为磕长头而弄得脏兮兮的脖子上,竟然挂着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西藏民间价值连城的九眼珠!一般的九眼珠,随随便便都可以值个几十万,而这个女人脖子上的,她一看就知道是珍品中的珍品!⑧她的眼睛都有一点儿直了!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女人竟把如此值钱的东西就这样直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而且还是一个人单独出行.⑨这天晚上,到了一个小镇.她看到女人在一家旅店的门前屋檐下躺了下来,准备睡觉.她看了,觉得有点心疼,就对老板说,给那女人开一个房间,让她进来住.老板却说没有房间了.她踌躇了一下,就走了过去,对那女人说,你今天晚上和我住一个房间吧.那女人却怔怔地看着她,不说话.她看着妇人的眼睛,突然想,是不是女人对自己有戒心?毕竟她脖子上的九眼珠可是那么的值钱啊.于是,她只好不好意思地独自一人进了房间.⑩半夜里,却下起了大雨.她从梦中惊醒,愣愣地看着窗外,听到“哗哗”的下雨声,突然就想到了那个女人.那屋檐很窄,能为她遮风挡雨吗?她有点担心.于是,她起了床,到了旅店门口.一看,那女人果然全身都被雨淋透了,包括那条小狼,都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她慌忙拉着她,在女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让她进了自己的房间.⑪一进房间,她连忙从包里拿出自己的备用衣服,让女人换上.女人这次还是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接过了她的衣服开始换.⑫在换衣服的时候,她好像是不经意地就把那枚九眼珠放在了她的身边!她站在那里,只要一伸手,那枚九眼珠就唾手可得!她看着急急换着衣服的女人.想,难道她不提防我了?⑬等女人换好衣服.她站在一边,对她说,好了,你在床上睡一会儿吧.没想到,女人竟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她,仿佛对她所说的根本不懂一样.她想,是不是刚才把她冻得太过厉害,从而神志不清了?于是,她就又重复了一遍,说,你睡一会儿吧,暖暖身子.女人却还是怔怔地看着她.⑭她看着女人,想,她怎么了?突然,她看到女人张开了嘴,发出了一连串“噜噜”的音符.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女人根本就不懂汉语!难怪一路上她跟她说话,她都不理她呢.⑮她马上觉得自己有些神经过敏.这时,她看到了女人脖子上戴着的那枚价值连城的九眼珠,又看了看房间里那条正在跑来跑去的小狼,心里就为自己曾经想过的有关“动物嗜血”的理论感到有些好笑.她想,一个连人都不防备的民族,又怎么会对动物防备呢?⑯她忽然感到西藏的天好蓝,虽然现在是在黑夜,但她仍然有这种强烈的感觉.1.从全文看,第⑮段所说的“有些神经过敏”表现在哪些事上?请简要概括.①看到女人身边的狼崽就想到“动物嗜血”的理论.②认为女人不理她的搭讪是有所防备.③觉得女人对同住一房的邀请不回答是有戒心.④怀疑女人摘下九眼珠是忘记了提防她.⑤认为女人不答话是神志不清.2.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忽然”的含义是什么?“忽然”有突然的意思,她被西藏女人的善良、纯洁所震撼.3.文章第③段画线的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原来,这女人本是个牧民,一天晚上狼群袭击她家的羊群时,她们全家打死了一头母狼,没想到母狼带着一个小狼崽.看着狼崽没有母亲,女人又不忍心杀害它,于是就把它带到家里养了起来.画线句子属于插叙部分,它补充交代了狼崽的来历,表现了西藏女人的善良本性,为下文写西藏女人单纯善良,对她毫无防备作铺垫.(意思相近即可)4.试分析文章末尾“她忽然感到西藏的天好蓝,虽然现在是在黑夜,但她仍然有这种强烈的感觉”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西藏的天好蓝”象征西藏女人的纯洁、质朴、无杂质.西藏女人对她毫无戒心,使她豁然悟出人与人之间原本就该这样单纯.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在结尾处,又和文章标题相呼应,构思精巧,发人深思.(意思相近即可)5.文中“磕长头的女人”戴着价值连城的九眼珠,却不防备别人,对这种做法,你怎么看待?结合你的生活感悟,谈谈你的看法.提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这种做法可取与不可取均可.但需结合自己生活感悟,言之有理,表达清晰.三、(2016·贵港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飞舞在生命里的蝴蝶标本阿黛儿的父亲在她12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去世了,阿黛儿因此变得孤僻和敏感.初一时,阿黛儿的学校里新来了一位生物老师格雷特.一次课上,格雷特为了给同学们讲清楚雄鸟和雌鸟的不同,特意举了一个例子,并要求大家进行讨论.阿黛儿一言不发,格雷特觉得很奇怪,有同学告诉他,阿黛儿的父亲刚刚去世了,她最抗拒这种话题了.后来,格雷特常在课余时间和阿黛儿谈心,阿黛儿却是想尽各种方法逃避,阿黛儿不想看到他人眼神中的同情,她要用行动向人证明,虽然没有了父亲,自己却依然是最优秀的.学期结束前,格雷特宣布结业考试内容为制作一只蝴蝶标本.对阿黛儿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最佳时机.为了这次考试,阿黛儿花费了很多时间,一次又一次地捕捉蝴蝶.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阿黛儿在郊外的草地上捉到了一只蓝绿相间的彩色蝴蝶.拿着这只漂亮的蝴蝶,阿黛儿按照格雷特上课时所说的方法小心地做着,花了几个夜晚的工夫,终于把标本做好了.完工的那天,阿黛儿第一次睡了个好觉.交标本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了,阿黛儿的心里充满了期待.然而,就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收拾家务的时候,竟不小心把那只蝴蝶标本碰到了地上.看着支离破碎的蝴蝶标本,阿黛儿伤心欲绝.母亲内疚地说:“别哭了,都是妈不好,要不然我到学校去跟你们老师解释一下.”“不!”阿黛儿大声地吼叫着,一把推开了母亲,狂奔而去.不知道为什么,阿黛儿居然一个人跑到了学校的教室里,傍晚的学校冷冷清清的,在课桌的抽屉里,阿黛儿突然发现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躺在那里,这是真的吗?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用力地揉着,是的,是一只漂亮的蝴蝶标本.阿黛儿想,这大概是上帝送给我的吧.阿黛儿欣喜若狂,一路小跑着回到了家里.夜里,阿黛儿把这只蝴蝶放在台灯下仔细地看着,它可真漂亮呀,比自己之前做的那只毫不逊色,淡蓝色的翅膀上若隐若现地点缀着些黑色的斑纹.美中不足的是,那只蝴蝶的触角好像断过,是后来人工接起来的.第二天,阿黛儿忐忑不安地带着这只蝴蝶标本向学校走去.上课铃一响,格雷特就来了,他满脸笑容地对大家说:“今天,老师就来好好看看你们的蝴蝶标本.”阿黛儿的心“突突”直跳.接着老师又说:“今天我们的考试内容不仅看谁做的蝴蝶标本漂亮,更要大家讲出自己制作的过程,看谁对这个技能掌握得好.”此言一出,阿黛儿深深地舒了一口气.“阿黛儿,请你先来说说.”格雷特第一个请她.阿黛儿只好红着脸走上了讲台,把手里的蝴蝶标本递给老师,然后结结巴巴地把自己制作标本的过程讲出来.在讲述的时候,格雷特一直微笑地看着阿黛儿.说到最后,阿黛儿鼓足勇气对同学们说:“其实,这只蝴蝶标本并不是……”正在这时,格雷特突然打断了阿黛儿的话,抢着说道:“并不是很完美吗?哦,是的,阿黛儿和我当初做的标本一样,把蝴蝶的触角给弄断了,看来这个步骤对大家来说都是个重点要掌握的地方哟!好了,从阿黛儿的标本制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完全可以知道,阿黛儿已经全部掌握了制作蝴蝶标本的方法,我给她的测试成绩是100分.”说完,老师把标本递给了阿黛儿.台下一下子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阿黛儿的嘴角尝到了咸咸的泪水滋味.下课后,阿黛儿找到老师办公室,想把这只珍贵的蝴蝶标本还给格雷特,因为她明白了这只蝴蝶标本的真相.没想到,阿黛儿的话还没说出口,格雷特就笑着对阿黛儿说:“阿黛儿,你母亲已经打电话把你做蝴蝶标本的事情都对我说了,你什么也不用说了,这只蝴蝶标本就是老师送给你的礼物,希望你能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看不起你,除了你自己.”格雷特也许不会想到,他的这句话改变了阿黛儿一生.因为就是从那天起,阿黛儿的自卑感一扫而尽,并且她真的开始相信,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父亲的去世而轻视她,除了她自己.一转眼,10年过去了.如今的阿黛儿已经成为一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然而不论岁月如何变迁,13岁那年,那只珍贵的蝴蝶,将永远地在阿黛儿的生命中飞舞.1.题目“飞舞在生命里的蝴蝶标本”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回答.①生物老师送给阿黛儿的蝴蝶标本改变了阿黛儿的自卑心理;②指老师的鼓励改变了阿黛儿一生的道路,那只珍贵的蝴蝶永远陪伴着阿黛儿成长.2.格雷特老师为改变阿黛儿的自卑心理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悄悄地送阿黛儿蝴蝶标本;有意安排阿黛儿第一个上讲台发言并为她隐藏真相;给阿黛儿实验成绩满分,激励阿黛儿“世界上没有人看不起她,除了她自己”.3.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此言一出,阿黛儿深深地舒了一口气......“舒了一口气”是松一口气的意思,阿黛儿很熟悉制作蝴蝶标本的过程,老师的“讲出自己制作的过程”这一考试要求给了她证明自己的机会,表现出她对此有信心.4.你认为文中的阿黛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黛儿是一个敏感、自卑、自尊心强、积极上进、诚实的女孩.5.请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然而不论岁月如何变迁,13岁那年,那只珍贵的蝴蝶,将永远地在阿黛儿的生命中飞舞.结构上点题,总结全文;内容上写蝴蝶标本在阿黛儿成长中起重要作用,使她由自卑转变为自信;点明文章主旨:不轻视自己,自信努力会改变人的一生.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为母亲洗头徐树建红灯在外地跟人学会了一手煨老鸭汤的手艺,他自信这手艺在小城可以独占鳌头.七凑八凑借来了本钱,小店开张了.为了节省开支,他还把母亲和老婆从农村老家叫了来,给他打下手.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小店的生意从开张那天起就没红火过,每天至多十来个客人光临一下,挣的钱连房租都不够.红灯一家给自个打气说:冷水是捂热的,招牌是熬响的,时间长了生意会慢慢好起来的,坚持,就是胜利.一晃几个月下来了,眼看就要到年底,那生意却还是半死不活的,一点热闹的迹象也没有.红灯提心吊胆地一盘点,竟然亏了上万块.懊恼之余仔细再一想,终于明白客流量不大的原因不是他手艺差,实在是门面不好,太偏僻了,酒好也怕巷子深啊,只怪当初选址时有点急躁,没考虑成熟.想通了这层红灯长叹一声,唉,这生意没法做了.何况年底、新开年都是彻头彻尾的淡季,继续开下去,窟窿肯定是越来越大,唯有转让门面一条路了.这天阳光格外的明亮,像三月小阳春一样.老婆苦着脸先回了乡下.红灯无精打采地发着愣,开店发财的梦,终于破了.母亲躬着腰,顶着一头乱发正忙碌着,红灯心不禁一酸,自个无能,母亲一把年纪还跟着自己受累.红灯说:“妈,你歇下手,把头洗一下.”母亲摇摇头,说:“我还要收拾东西哩,不洗了.”“还是洗一下吧,马上就要回老家了,虽说亏了钱,咱也得收拾利索点是不是?乡亲们可看着哩.”母亲一愣,迟疑着说:“这倒是个理,可是,我穿了这么厚的棉袄,胳膊转不过弯来,不好洗啊,弄不好还会湿了袖子,算了吧.”母亲说得没错,穿着老厚的棉袄,确实不方便.红灯站起身来,不容置疑地说:“妈,我帮你洗.”说话间红灯已手脚麻利地打好一面盆热水,又加了冷水,伸手试试水温,然后拿过洗发水来.母亲还要推辞,红灯佯装生气地说:“妈,你看你,跟你儿子客气什么嘛.”红灯仔仔细细地给母亲洗着头,心里想:这可是生平第一次给妈洗头哩,想想小时候妈妈又为自个洗了多少次头,还记得有时候犯倔不肯洗,结果妈火了,给自个的小屁股结结实实的就是两巴掌……母亲的声音打断了红灯的回忆:“红灯,给妈左边头皮使劲挠两下,对对对,就是这儿,哎哟,右边又痒了……”“妈,你头上有好多白发了……我真没用!”红灯轻轻地挠着,心又酸了.母亲却笑着说:“傻儿子,妈多大年纪了,现在不长白头发,什么时候长?儿啊,你不要成天愁眉苦脸的,妈看了心里难过,再说了,人这一辈子哪能没有磕磕绊绊的啊……”红灯和母亲正一边洗一边唠着,身后突然有人开口了:“请问你们是娘儿俩吧?”红灯手没停,转过头说:“那当然了……”红灯停住了,他看到那问话的人手里拿着一只话筒正对着自己,还有一台摄像机也对着自己,旁边还有好多人围着,红灯的脸一下子红了.原来要过年了,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电视台精心策划了一个节目,叫“孝心一瞬”,派记者们大街小巷城里乡下地捕捉感人肺腑的孝心一幕,要求必须是随机实拍.红灯的老鸭汤店没有转出去,因为那偷拍的节目一经播放后,生意突然红火了起来.原本苦着脸的老婆从乡下老家也赶回来了,整天忙得像风车一样团团转,那脸上满是笑.店内醒目位置挂上了一幅大照片,照片上红灯正给母亲洗头,娘儿俩一脸的笑,一脸的阳光.1.本文标题在文中有何作用?标题“为母亲洗头”是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红灯生意亏本无法继续经营,在离开前为母亲洗头,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地发展.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①红灯的小店生意不好,濒临倒闭.②红灯决定关店回乡下,离开前他帮母亲洗头.③当地电视台记者拍摄红灯为母亲洗头的事并播出.④红灯的店没有转出,因为他为母亲洗头的事播出后,生意红火.3.红灯为母亲洗头这一故事情节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一故事情节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果他没有帮母亲洗头,就没有当地电视台拍摄并播出他尽孝心的事,他的小店生意也不会起死回生.4.根据文章内容,请在文章第八段画波浪线“母亲一愣”之后补写一句描写她心理的句子.示例:也是哦,不能让乡亲们笑话我,更不能让他们瞧不起我儿子._5.批注是一种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人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请为第四段的画横线句子写一则批注.这天阳光格外的明亮,像三月小阳春一样。
安徽省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记叙文基础知识梳理复习通用课件
语言细节描写
通过对话和独白的描绘,展示角色的 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心理细节描写
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反映其情 感、思考和价值观。
06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的方法与步骤
整体感知
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结构。
细节把握
逐段细读,分析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逻辑推理
准确表达
用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
04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解析
真题回顾
选取近年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进行回顾和分 析。
考点解析
针对各个考点,详细解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答题误区
指出常见答题误区,提醒学生避免走入误区。
模拟试题
提供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学生练习和提高。
THANK YOU
叙述语言应避免主观臆断和冗长的描述,力求准确、简练地传达 信息,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的脉络和情节。
人物语言的特点
01
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 手段,通过对话、独白等形式展 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02
人物语言应符合人物的身份、性 格和情境,能够反映人物的特点 和心理状态,使读者对人物形象 有更深刻的认识。
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增强记叙文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包括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手法时,应注意适度原则,避免过度使 用导致语言失真或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03
记叙文的情节安排
情节的构成
01
02
03
同时叙述两个或多个相 关的事件,平行展开。
情节的线索与结构
单线结构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4 散文阅读(五大考点多种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4 散文阅读(五大考点多种技巧)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记叙文材料来自散文和小说,其中散文占了一大半。
从选材看,内容广泛,涉及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亲情友情、人与社会、自然风景等,注重思想内涵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引导学生对生存、生活、人文的关怀和思考。
从题型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百分之七十是主观题,选择题占比不多、填空题更少。
开放性试题增多,赋分相对较高。
2024年的散文命题,除了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外,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题型,如赏析题、微写作等。
从命题角度看,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以文意把握、词句品析、人物评、写法揣摩、感悟体验为考查着力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主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全方位理解。
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在5个左右,赋分15-20分,个别地方甚至更高。
考点一、散文的标题【设题形式】1.如何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2.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3.给文章拟个合适的标题。
4.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替换?为什么?【答题要点】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3)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1)内容上: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结构上:贯穿全文线索。
(3)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4)主旨上:点明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5)情感上: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6)手法上: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7)效果上: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3. 拟写标题的方法(1)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拟写;(2)抓住文章的核心事物拟写;(3)抓住文章的核心事件拟写;(4)抓住作者的情感拟写;(5)抓住文章的线索拟写;(6)抓住作品反复出现的内容拟写。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指导》精讲精练
实战演练
1)文章写了有关父亲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②父亲打扫公共楼梯; ③父亲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④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方法点津
关于故事情节思路引领:
1.根据时间变化、地点的转换、人物的出场来划分事件段落。 2.再提炼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表达上一般以主人 公作为陈述对象)。 3.最后看看有没有字数要求,力求简洁、明确。
实战演练
2.联系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语段中两次出现“光明使者”,请结合上下文说
说你的理解。
2)、文章第⑸小节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 什么作用?
实战演练
参考答案: 1)“光明使者”一语双关,一指购买并换好灯泡从而使“昔
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二指父 亲的行为照出了人们内心的自私与晦暗。或只要个个都不 斤斤计较,心存善良,并付诸行动,那么人人都能成为给 别人带来方便、温暖和光明的人。 2)动作、神态的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与慌乱,也与父 亲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方法点津
重点词语理解答题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 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将比喻义、引申 义具体化) 语言组织:这个词意思…,强调了(突出了、写出了)… ,表达了…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发展, 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根据。
方法点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指导
常考题型
概括情节 情节作用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赏析词句 理解含义 启示感受 把握主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11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三)一、(2016·桂林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枕乡音梦里听包利民①离得越远,越容易听见乡音。
因为在更遥远处,故乡的地域被扩大,乡音也成为一地之音。
若在国外,可能闻汉语而动乡情。
而其实,如果细究到每一个村子,语言都是有着些许差别,生于斯长于斯,感触细微。
比如在同省,听到同一城,或者同一镇的声音,都会有着难抑的激动。
②而在我家乡的小村子,语言没有什么特殊的音调变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音,基本属于普通话,只是有一些词语或者句子是外人难以弄懂其中意思的,这或许是东北话的普遍特征。
当将乡音细化到村,那么,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缘故,更是因为同饮一井水的那种情感,才使得他们的话语也亲切入心。
③当时村里有一个孩子,说话极让我们讨厌,倒不是他说什么难听的话,而是他说话时的嗓音和动作。
他的声音很尖细,却又不似女孩声,所以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每一说话必手舞足蹈,因此大家都远远躲着他。
直到长成少年,他说话依然如此。
当搬离那个村子时,我竟是很庆幸可以不再见到他,不再听到他的声音。
④多年以后,当我在几千里外的异地他乡,回想起故乡的种种,也从没有那个孩子的影子出现。
那个夏天的午后,我正躺在宿舍的床上看书,他便找了来,虽然十多年不见,已经面目全非,可是他一开口,我便认出了他。
声音依然很尖细,依然手舞足蹈,可是,这曾经讨厌的一切,此刻,在陌生的土地上,竟差点逼出我的泪水来。
⑤原来,曾经的一切,在经过距离的遥远和思念的累积之后,都会变得美好,哪怕是曾经讨厌的声音,也是游子心中的天籁。
⑥当年的邻家老奶奶,白发苍然,一肚子的传说故事,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聚集到邻家,听她讲故事。
她盘坐在炕头上,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故事便流淌出来,每一天都不重样。
我们听得上瘾,虽然害怕那些鬼神之事,却欲罢不能。
后来,那个老奶奶去世,也带走了她一肚子的故事。
当离开故乡后,总是想起....那个黑黑的屋子,想起..昏暗的烛光,想起那张满是皱纹的脸,想起..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故事,才觉故乡遥远,而飘荡在记忆中的声音,却比故乡更远。
⑦一个冬天的夜,窗外是无边无际的寒冷,拥被而眠,竟是梦见了当年的情景。
梦里,邻家老奶奶清晰的声音,穿过沉沉的梦境,化作醒来时的一枕清泪..。
有些乡音,真的只能在梦里重闻。
梦,是比故乡更遥远的地方。
⑧那时,村里有个傻子,每日里站在村口,嘴里发出哇啦哇啦的声音,他只会发出这一种声音,谁也听不懂他要表达些什么。
那一年在外历尽风尘重返故乡,一进村口,便听见他独特的声音,带着巨大的亲切感一下子便穿透了风霜覆盖的心,泪落如雨。
只要是故乡的声音,只要是乡亲的声音,不管那是怎样的声音,总能抵达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可是,离乡日久,许许多多的乡亲,却再也见不到了,更多的,都星散在外,而故乡也正一日日变得让我们不认识,心中的故乡渐渐远去。
所以,我们越走越远,回去的时候越来越少,熟悉的乡音,也只能在偶尔的旧梦中响起。
或许,我们一辈子不曾改变的口音,就是故乡给我们留下的印迹,一直相伴,一如心中的故乡。
1.文章标题里“乡音”的含义是什么?这“乡音”凝聚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指自己故乡的本土话,是我们最能表达情感的载体;二指离别家乡在外的游子心中共同的情怀——乡音是流动的故乡,是听得见的家乡__这“乡音”凝聚着游子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
2.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乡音?这些乡音各有什么不同?①当时村里那个孩子的声音,虽然他的声音总让人不舒服、想远离,但无论过去多久,那却是不折不扣的乡音;②当年邻家老奶奶夹着山东口音说故事时的声音,那是另一种“乡音”,是作者和诸多游子再也回不去的、曾经生活在故乡的日子;③那时村口傻子嘴里永远听不懂的声音,那是代表故乡、代表父老乡亲的声音。
3.品析一下文章的第⑤段所蕴含的情思。
多年以后,他乡遇乡亲,“我”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因为他那不好听却极亲切的乡音填补了“我”灵魂中因乡愁而产生的落寞、孤寂,更让“我”体会到了那些生命中远离后的思念、失去后的珍惜。
4.请分析一下第⑥段中连用四个“想起”产生的表达效果。
作者回忆的是当年邻居老奶奶讲故事的场景,想起的是那颇显简陋却异常温暖的环境,是装满故事亲切异常的故乡人,连用四个“想起”串起了如此细致的回忆,正是作者乡愁萦绕心头的表现。
5.作者为什么认为:“乡音只能在梦中响起”?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①漂泊在外,离乡久远,归乡少,归乡难,所以只能梦回故乡、梦闻乡音来聊作宽慰。
②心中的那个故乡已经随着岁月越走越远,即使归乡,面对的也是物是人非,不复当年。
那时、那人、那音、那地,也只有梦中才有可能重温、再现。
6.“一枕乡音梦里听,穿过沉沉的梦境,化作醒来时的一枕清泪。
”文中多次提到落泪,这泪中有什么呢?有再遇故人的激动,有回忆往昔的甜美,更有故乡难归、岁月不再的隐痛。
二、(2016·来宾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忽然天好蓝①炎炎夏日,她一个人义无反顾地骑着一辆自行车就出发了。
目的地,是西藏。
②到了昌都时,她突然看到了一个磕长头的女人。
那女人走三步退两步,样子很虔诚。
她觉得很有意思,就一直跟在她的身后。
③更让她觉得有意思的是,那女人的身边竟跟着一条胖乎乎的小狗。
她感到奇怪:磕长头的人,怎么会带一条狗在身边?有人对她说,那不是狗,是一条狼!她一听,当即就吓了一跳!原来,这女人本是个牧民,一天晚上狼群袭击她家的羊群时,她们全家打死了一头母狼,没想到母狼带着一个小狼崽。
看着狼崽没有母亲,女人又不忍心杀害它,于是就把它带到家里养了起来。
④她听了,真是目瞪口呆。
难道这女人就不害怕狼崽长大后对她不利?毕竟狼是肉食者啊,天生就有一种嗜血的本性。
⑤从昌都开始,那女人就一直在往前走。
有时她故意想搭讪,但女人都不理她。
她认为女人肯定对她有所防备,毕竟自己是一个陌生人,而且还这么奇怪地跟着她。
⑥一天,她们到了一座玛尼石堆边。
她看到女人终于停了下来,拉开腰上拴着的一个布袋子,拿出了一些糌粑开始吃。
她看着女人的吃相,感觉到了她的辛苦。
她仔细地看着,但女人却似乎并不在意,仍是自顾自地吃着,还吃得很是香甜。
⑦但在一瞬间,她却惊呆了!原来,她看到在那女人因为磕长头而弄得脏兮兮的脖子上,竟然挂着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西藏民间价值连城的九眼珠!一般的九眼珠,随随便便都可以值个几十万,而这个女人脖子上的,她一看就知道是珍品中的珍品!⑧她的眼睛都有一点儿直了!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女人竟把如此值钱的东西就这样直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而且还是一个人单独出行。
⑨这天晚上,到了一个小镇。
她看到女人在一家旅店的门前屋檐下躺了下来,准备睡觉。
她看了,觉得有点心疼,就对老板说,给那女人开一个房间,让她进来住。
老板却说没有房间了。
她踌躇了一下,就走了过去,对那女人说,你今天晚上和我住一个房间吧。
那女人却怔怔地看着她,不说话。
她看着妇人的眼睛,突然想,是不是女人对自己有戒心?毕竟她脖子上的九眼珠可是那么的值钱啊。
于是,她只好不好意思地独自一人进了房间。
⑩半夜里,却下起了大雨。
她从梦中惊醒,愣愣地看着窗外,听到“哗哗”的下雨声,突然就想到了那个女人。
那屋檐很窄,能为她遮风挡雨吗?她有点担心。
于是,她起了床,到了旅店门口。
一看,那女人果然全身都被雨淋透了,包括那条小狼,都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她慌忙拉着她,在女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让她进了自己的房间。
⑪一进房间,她连忙从包里拿出自己的备用衣服,让女人换上。
女人这次还是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接过了她的衣服开始换。
⑫在换衣服的时候,她好像是不经意地就把那枚九眼珠放在了她的身边!她站在那里,只要一伸手,那枚九眼珠就唾手可得!她看着急急换着衣服的女人。
想,难道她不提防我了?⑬等女人换好衣服。
她站在一边,对她说,好了,你在床上睡一会儿吧。
没想到,女人竟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她,仿佛对她所说的根本不懂一样。
她想,是不是刚才把她冻得太过厉害,从而神志不清了?于是,她就又重复了一遍,说,你睡一会儿吧,暖暖身子。
女人却还是怔怔地看着她。
⑭她看着女人,想,她怎么了?突然,她看到女人张开了嘴,发出了一连串“噜噜”的音符。
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女人根本就不懂汉语!难怪一路上她跟她说话,她都不理她呢。
⑮她马上觉得自己有些神经过敏。
这时,她看到了女人脖子上戴着的那枚价值连城的九眼珠,又看了看房间里那条正在跑来跑去的小狼,心里就为自己曾经想过的有关“动物嗜血”的理论感到有些好笑。
她想,一个连人都不防备的民族,又怎么会对动物防备呢?⑯她忽然感到西藏的天好蓝,虽然现在是在黑夜,但她仍然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1.从全文看,第⑮段所说的“有些神经过敏”表现在哪些事上?请简要概括。
①看到女人身边的狼崽就想到“动物嗜血”的理论。
②认为女人不理她的搭讪是有所防备。
③觉得女人对同住一房的邀请不回答是有戒心。
④怀疑女人摘下九眼珠是忘记了提防她。
⑤认为女人不答话是神志不清。
2.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忽然”的含义是什么?“忽然”有突然的意思,她被西藏女人的善良、纯洁所震撼。
3.文章第③段画线的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原来,这女人本是个牧民,一天晚上狼群袭击她家的羊群时,她们全家打死了一头母狼,没想到母狼带着一个小狼崽。
看着狼崽没有母亲,女人又不忍心杀害它,于是就把它带到家里养了起来。
画线句子属于插叙部分,它补充交代了狼崽的来历,表现了西藏女人的善良本性,为下文写西藏女人单纯善良,对她毫无防备作铺垫。
(意思相近即可)4.试分析文章末尾“她忽然感到西藏的天好蓝,虽然现在是在黑夜,但她仍然有这种强烈的感觉”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西藏的天好蓝”象征西藏女人的纯洁、质朴、无杂质。
西藏女人对她毫无戒心,使她豁然悟出人与人之间原本就该这样单纯。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在结尾处,又和文章标题相呼应,构思精巧,发人深思。
(意思相近即可)5.文中“磕长头的女人”戴着价值连城的九眼珠,却不防备别人,对这种做法,你怎么看待?结合你的生活感悟,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这种做法可取与不可取均可。
但需结合自己生活感悟,言之有理,表达清晰。
三、(2016·贵港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飞舞在生命里的蝴蝶标本阿黛儿的父亲在她12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去世了,阿黛儿因此变得孤僻和敏感。
初一时,阿黛儿的学校里新来了一位生物老师格雷特。
一次课上,格雷特为了给同学们讲清楚雄鸟和雌鸟的不同,特意举了一个例子,并要求大家进行讨论。
阿黛儿一言不发,格雷特觉得很奇怪,有同学告诉他,阿黛儿的父亲刚刚去世了,她最抗拒这种话题了。
后来,格雷特常在课余时间和阿黛儿谈心,阿黛儿却是想尽各种方法逃避,阿黛儿不想看到他人眼神中的同情,她要用行动向人证明,虽然没有了父亲,自己却依然是最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