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防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防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防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防治的实验研究背景: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存在抵抗现象,即阿司匹林对预防血栓作用不明显或无效。

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的风险,如术后心肌梗死等。

因此,需要深入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背后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开展防治措施。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危险因素,探讨临床防治措施,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对抗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首先,我们将通过对一定量的患者进行口服阿司匹林基因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等实验,筛选出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形成研究组。

同时,我们还将从同一医院内抽取同期的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然后,我们将对两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等,以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危险因素。

接着,我们将根据研究结果,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防治措施,并进行随访观察,记录其远期预后,并分析各种干预方式的效果。

最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机制,探讨其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明确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同时,我们将验证不同防治干预措施的效果,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解决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阿司匹林的应用效果和预防血栓的发生提供支持。

阿司匹林养花的正确使用方法

阿司匹林养花的正确使用方法

阿司匹林养花的正确使用方法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药物,通常用于缓解头痛、发烧和肌肉
疼痛。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帮助植物生长,特别是在养花方面。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如何正确使用
阿司匹林来养花的方法。

首先,你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材料,包括一些阿司匹林片、一
些清水和一些喷雾瓶。

接下来,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正确使用阿
司匹林来养花。

首先,你需要将一些阿司匹林片放入一杯清水中,然后等待片
状药物完全溶解。

一般来说,每片阿司匹林可以用于500毫升的水,但你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比例。

接下来,你需要将溶解后的阿司匹林水倒入喷雾瓶中,然后轻
轻地喷洒在花卉的叶片上。

记住,不要喷洒太多的药水,否则可能
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然后,你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周一次)重复这个过程,以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阿司匹林中的有效成分。

这样做可以帮助植
物增强免疫力,抵抗病虫害的侵袭,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开花。

此外,当你的植物受到病虫害或其他压力时,你也可以使用阿司匹林水来喷洒在受影响的部位,以帮助植物恢复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植物的病情严重,建议及时向专业园艺人员寻求帮助。

总的来说,正确使用阿司匹林来养花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抵抗病虫害的侵袭,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开花。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喷洒阿司匹林水时要注意药水的浓度和喷洒的频率,以避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希望以上方法对你在养花过程中有所帮助,祝你的花朵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

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

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

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

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

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

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A 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10.9%~17.3%之间。

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

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与策略

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与策略
中 国 中 医 药 咨 讯

21 0 0年 5月 上 第 2 卷 第9 期
M8 v 2 0 01 Vn . 12 No9 .
7 ・ 4
J un l f iaTrdto a h n s diieI fr t n o ra n a i n lC ie eMe cn nomai o Ch i o
产生提供了另一途径。因此 , 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 , 仍能 产生前列腺 H , 2使被 阿司匹林抑制的血小板恢复产生 T — X
A 2的 能力 ,从 而 刺激 血 小 板 聚 集 。由于阿司匹林对
易发生 。 精神紧张可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导致血小板
聚 集 性 增加 。
儿 茶 酚胺 水 平 增 加 :阿 司 匹林 治 疗 的 患者 活 动 后血 小

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 , 研究结果 发现具有阿 司匹林抵抗的人群 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性 , 也正 因如此导致了
阿司匹林抵抗 的复杂性 。 中医理论将其归属于络病 的范畴 。 联合扶正化浊 , 活血解毒通络功效 的中药 , 也许可解决具有不同群
体特征的阿司匹林抵抗问题 , 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 的发生。 【 关键词 】 阿 司匹林 ; 抵抗
板聚集性增加 , 可能与儿茶酚胺水平增加有关 , 体育运 动及 其他应 急情况下 ,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可能出现阿司匹林抵
抗。
血小板对胶原 或其他激动剂呈高反应性 :胶原是血小 板 的强激动剂。某些个体的血小板会对胶原或其他激动剂 产生高反应性, 抵消或超过阿 司匹林 的抑 制血小板效应 。
的群 体 , 需 小 剂 量 (0~7mg ) 可 以 达 到 防 治 目的 , 只 5 5 / 就 d 对

!!!阿司匹林的功效和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的功效和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一、阿司匹林的使用历程1.1897年德国化学家FelixHoffmann(费利克斯·霍夫曼)博士首次合成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由此引出了阿司匹林的经典传奇;2.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

分子化学式为:C9H8O4;起初发现的功效:除解热镇痛(消炎、解热镇痛、退烧、抗风湿);3.20世纪70年代(1970S),无意中人们发现因为风湿或者感冒而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很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4.所以人们就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原因,发现阿司匹林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从而使得人们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概率明显下降。

5.抗血小板机制的简介:作用的主要环节是通过与血小板的环氧化酶活性位点丝氨酸产生共价键性乙酰化而使该酶受到抑制,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通过环氧化酶途径转变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PGG1、PGH2),进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形成,持续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6.阿司匹林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简称抗血小板);7.阿司匹林在血管性疾病当中进行临床应用的依据:是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并不是哪个国家、哪个医学家说了算,而是完全根据循证医学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的结论;8.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一年冠心病风险≥1%阿司匹林;高血压;糖尿病;9.阿司匹林二级预防:缺血性心脏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既往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PCI治疗后;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后(冠脉搭桥);外周动脉静脉疾病;心房纤颤;瓣膜置换术后;10.阿司匹林服用后应该注意:出血性卒中;上消化道出血。

二、阿司匹林抵抗:1.阿司匹林可减少高危患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但在规律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仍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2.阿司匹林抵抗是指不同的患者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精准医学中认为是因为基因的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出现差异;3.临床观察发现阿司匹林抵抗者多见于年龄偏大患者,或女性患者。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1.胃肠道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胃黏膜内产生的前列腺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饭后服用:可以在饭后30分钟到1小时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使用缓释剂型:缓释剂型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配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凝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减少血液凝固的能力。

这一特性使得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

为了减少这种不良反应,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控制用量: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控制用量在医生或药剂师建议范围内,并遵守使用时程。

-停药时间: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可能导致出血的操作,应在手术前适当的时间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具体停药时间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时间及自身凝血功能。

-注意观察:如果出现出血不停或其他异常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使用了阿司匹林。

3.过敏反应:一些人对阿司匹林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眼部水肿等。

在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就医。

对于已知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建议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选择其他药物代替。

4.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长期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

该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停止使用阿司匹林。

5.耳鸣和听力损失: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耳鸣和听力损失。

这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对耳蜗中的毛细胞有损害作用。

为了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同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总结来说,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长期高剂量使用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中。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探讨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探讨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探讨【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型的抗炎药,临床上使用的时间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对于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未中断。

阿司匹林在最初时被用于抗炎、解热以及镇痛,随着人们对阿司匹林研究的深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的二级预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阿司匹林的运用降低了25%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而在临床治疗上还是有5%~60%的疾病患者在正常服用完阿司匹林之后仍然不能对血小板的抑制有着较好的效果,通常称这种现象为阿司匹林抵抗(ar)。

以下本文将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以及防治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2-0129-011 阿司匹林抵抗产生的可能机制1.1 ar和环氧化酶二者之间的关系环氧化酶(cox)含有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两种不同的异构体。

cox是前列腺素与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两者之间在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

血小板效应的形成主要是cox-1失活,同时血栓素a2的合成被失活状态的cox-1抑制。

许多学者在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研究是很注重cox-2方面的[1]。

在人体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以及平滑肌细胞之中有很多cox-2,细胞因子可以激活诱导作为诱导酶的cox-2,同时,在多种病理的状况下作用有所增强,也是pgh2产生的另外一种途径。

即便是接受了阿司匹林的治疗,cox-2之中产生的pgh2也可以恢复血小板从而生成txa2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txa2合成能力,进而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诱导。

基本上不同患者的cox-2的表达情况不太相同,而且在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性细胞也存在cox-2,例如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

当有炎症进行刺激的时,cox-2可以增强10倍甚至20倍的有核细胞表达[2]。

一般情况下,阿司匹林对cox-1的抑制作用较强,一般是cox-2的170倍,所以阿司匹林在对txa2的抑制量需要达到txa2总量的90%以上才能有利发挥自身抗血栓的作用,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血液中血小板具有较高的cox-2含量的患者产生ar的一种机制。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史旭波胡大一 2021-7-14 由于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具有黏附与聚集的能力,血小板是生理性止血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核心参与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突然破裂所引发的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及凝血系统的激活,是机体维护脉管系统结构完整性的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响,但过度的反响所产生的闭塞性血栓可以导致组织一过性缺血甚至坏死。

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从不同的环节干扰了血小板的活化或聚集,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血栓事件。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充分评估,抗栓试验协作组对超过100个随机临床试验所做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性死亡减少15%、非致命性血管事件减少30%。

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以磷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

多种刺激因素可激活磷脂酶A,使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

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在〔COX〕的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

在体内有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两者都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PGG2和PGH2。

COX-1是结构酶,正常生理情况下即存在,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形成。

COX-2是诱导酶,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大量生成,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可引起炎症反响、发热和疼痛。

血小板内有血栓素A2〔TXA2〕合成酶,可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TXA2,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含有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能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PGI2,它是至今发现的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血小板产生TXA2的与内皮细胞产生PGI2的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调控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阿司匹林可使COX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的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

T N 的最 终 p 应 控 制 在 5~ P H 6之 问 , 此 p 范 围 内 T N 在 H P 的稳 定 性 最 大 。每 种 协 定 T N 处 方 均 应 检 测 实 际 的 p 值 , P H 若 p 低 于 5可 用 碳 酸 氢 钠 调 整 … 。 电 解 质 或 未 经 稀 释 的 葡 萄 糖 H
究, 许多学者将眼光投 向 C X一2 O O 。C X一2主要存 在于血 管内 皮细胞 、 滑肌细胞 以及 血小板 中。C X一 平 O 2为诱 导酶 , 可被 细 胞因子诱 导激活 , 多种病理 情况下作用增强 , P H 在 是 G 2生成 的 另一 条途径 。即使接受 阿司匹林治疗 , O 2产 生的 P I C X一 G- I 2亦 可恢 复血小板生成 T A X 2的能力 , 并促进 T A X 2合成 , 从而诱 导 血小 板聚集 。不 同患者 的血小板 C X一2表 达程度不 同, O 而且 C X一 O 2也存在于 动脉 粥样硬 化斑 块 中的炎性 细胞 , 如单 核细 胞 和巨噬细胞 。当有炎症刺激时 , O 2在有核细胞中的表达 C X一 可增强 1 0到 2 O倍 。阿司匹林对 C X一 O 2的抑制作用 比C X一1 O 低 10倍 , 7 因此 , 阿司匹林需抑制 9 % 以上的 T A 0 X 2生成才能发
( ) 袋 完 毕 时 尽 量 挤 出 袋 中剩 留空 气 , 后 将 配 液 管 在 接 头 5充 然 处拔 开 , 连接 输 液 袋 的管 口封 闭 。 把 34 检 查 . 配 制 好 后 肉 眼 观察 有 无 沉 淀 变 化 , 检 查 袋 是 否 有 并
参 考 文 献
[] 丹, 1梅 李大魁 , 张继春. 药师在 临床 营养 支持 中的作 用. 中国

浅谈阿司匹林不合理停药的原因及干预

浅谈阿司匹林不合理停药的原因及干预

浅谈阿司匹林不合理停药的原因及干预阿司匹林是常用的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阿司匹林已被证明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有预防作用,因此被广泛使用。

然而,许多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会不合理地停止服用,这会导致阿司匹林预防作用的丧失,使健康风险增加。

本文旨在探讨不合理停药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一、不合理停药的原因1.病情缓解:许多人需要阿司匹林来缓解疼痛或其他不适,一旦症状得到缓解,就会不自觉地停止用药。

2.忘记用药:忘记服药是许多患者停止使用阿司匹林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需要形成良好的用药习惯。

3.药物副作用: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安全的药物,但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过敏、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不得不停止使用。

4.心理压力:有些患者因为用药时间长、需长期使用且对健康不利,因而产生了不愿进一步使用的心理。

二、不合理停药的危害1. 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停药会使预防效果丧失。

2. 阿司匹林还可以防止炎症,促进自然免疫力,抵抗感染,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等,停药会使自身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增加。

3.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癌症和其他疾病,如果停药,有可能导致疾病的恶化甚至导致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三、干预措施1.教育宣传:对于阿司匹林的使用需求与时常现实,及其预防作用的重要性进行逐一阐述,使患者了解到不合理停药的危害,以及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2.定期复查: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制定不同的复查计划,定期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和疾病的恶化情况,确定是否需要继续使用阿司匹林以及推荐适当的剂量和用法。

3.注意药物使用安全:提醒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剂量和用法,避免药物滥用以及药物与众多药品的相互作用。

如有必要,患者可以找到医生,寻求更详细的建议。

4.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定期吃饭后用牛奶或饮食碱性水稀释阿司匹林、在特定的时间吃药等可以大大减少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使患者更愿意继续使用药物。

浅谈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论文

浅谈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论文
6.6重视服药者的病史
服用非甾类抗炎药或阿司匹林时曾发生过溃疡或出血者,属高危人群,应慎用或禁用阿司匹林。有慢性肝病,血小板过少凝血功能明显障碍的患者最好不用阿司匹林。因为,这些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出血的副作用。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满意也不能使用阿司匹林,以免脑出血发生。
6.7服药前和服药期间应检查
在用药前最好先做血液化验,服用期间,应密切观察身体情况,一旦发现皮肤有瘀斑,或刷牙时经常出血,或鼻腔出血,或有烧心样感觉,或人便变黑等,要及时去医院化验血小板和出、凝血时间。一般停用阿司匹林后均好转,如出血不止,可加用维生素K、止血敏、凝血酶、三七片等止血剂。还要定期检查尿常规,发现蛋白尿或管型尿,应立即停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就医。
6.3应防止同时服用可增加胃酸分泌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会增加胃酸的分泌,降低胃肠黏膜对胃酸的抵抗力。维生素B1可增加胃液的酸度,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伤[11]。阿司匹林在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扶他林、芬必得等)、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联合使用时也可增高发生胃肠道出血的几率。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应尽量防止同时服用上述药物。
参考文献
【1】虎.药物化学[M].:人民卫生,2005.
【2】樊一桥,吴国忠.药理学[M].第二版.:科学,2021,94—95.
【3】吴冰冰,梅琼.阿司匹林不良反响的国文献分析[J].中国药师.2021,11(2):224~225.
6.2选择正确的用药时间
阿司匹林发挥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的时间一般是在服药后48h左右。因此,人们只需每天服用1次阿司匹林即可。从人体生物钟来看,早上六点到十点血粘度较高,血压心率水平也高,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时段,而肠溶阿司匹林服用后需3—4h到达血药浓度顶峰。加之夜间人体活动少,血液粘稠血小板易于聚集,因此肠溶阿司匹林晚上服用效果更好。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及防治对策.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及防治对策.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 以下几种方 法应对 A ①为 达到 R:
减少血小板聚集 的 目的 , 可适 当增加阿司 匹林剂量 。以往 的
研究主要侧 重 于将 实验室 证明 的 A R与不 适 量的阿 司匹林 剂量相联 系 , 认为 可通过 增加 阿司 匹林用 量来 克服 A J R 。
花生 四烯酸存在跨 细胞 代谢 , 血管 内皮细胞 、 单核 巨噬 细胞
互作用 、 剂量不足等有关 。
1 AR 的定 义 及 分 类
基因的多态性 存 在 于 Ⅲa亚 单位 的多 态 性 , 即纯 合 子 [ 1 P ( 1A ) P( 2A ) 、 A / 1 或 1 A / 2 ] 杂合 子[ l A / 2 ] P ( 1A ) 。而纯合 子 患者 比杂合子患者对阿 司匹林更加不 敏感 , 以纯合 子患者 所
终途 径是通过膜表 面表达的一些受体相互作用交联在 一起 , 血小板糖 蛋白 Ⅱb na基 因 以及 胶原 受体 基 因多 态性 通过 /l
不同的途径影 响阿司匹林 的作用 。丽血小板糖蛋 白 Ⅱb Ⅲa /
( R) A 。产生 A R现象 的原 因还不 明确 , 可能 与药物 问 的相
2 AR产 生 的可 能机 制
除常规服用 阿司匹林 外 , 患者常需 同时 服用降糖 、 降脂 以及 其他非 甾体类抗炎药等 , 这些药物与阿司匹林可能存在 一定
的相互作用 。如非 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与阿 司匹林 竞争 C X O 一
2 1 环氧化酶 ( O 与 A . C X) R发生 的关系
在 于有核 细胞 中的 c X2, 细胞 因子等 诱 导时 含量 可增 o - 被 加, 可能为 T A X 的产生提供 了另外一个 替代通道 。由于阿

PCI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病例分析

PCI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病例分析

PCI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病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经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然而不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效果是存在差异的,表现为在长期服用治疗剂量甚至大剂量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仍然有缺血事件发生,此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

我们拟通过该病例,对影响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发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后的治疗对策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病例内容简介患者,女性,61岁,主因发作性胸闷、憋气5个月入院。

患者3年前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慌、气短,伴肩背部放射性疼痛,持续2~3分钟后自行缓解。

1个月前于夜间休息时再次出现胸闷,伴大汗、恶心、呕吐,测血压160/100mmHg,于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示三支病变,给予扩冠、降压等治疗后症状好转。

为进一步治疗于2011年10月20日住院。

糖尿病病史15年,高血压、脑梗死病史10年,无吸烟饮酒史,家族史、药物食物过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7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78/98mmHg。

辅助检查:冠脉造影示:①LAD近段完全闭塞;②LCX近段完全闭塞;③RCA近段70%、远段三叉前90%狭窄。

病变特征:三支病变,C型;冠脉分布为左右均衡型。

患者下肢动脉超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双侧胫前静脉、左侧股动脉起始段一分支管腔闭塞。

入院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②2型糖尿病;③高血压。

三、主要治疗经过及典型事件患者于2011年10月21日在局麻下GAG+PCI+PTCA手术,于右冠植入支架一枚,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g口服,每日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每日1次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4ml,皮下注射每日1次三联抗凝。

2011年10月25日在局麻下再次行PCI 术,于回旋支植入支架2枚,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

术后行血栓弹力图,检查回报提示MA 66.4,ADP抑制率为23.9%,阿司匹林抑制率为20.7%,故调整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为150mg口服,每日1次,同时临时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观察

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观察
1 2 仪 器 与试 剂 .
2 结

17例 患 者 中发 生 AR 的 1 1 l例 , 生 率 为 9 4 ; 生 发 .% 发
A R的 4 S O例 , 生 率 为 3 。其 中 健 康 组 发 生 A 的 2 发 4 R
例, 占健 康 组 的 4 ; 患 组 发 生 AR 的 9例 , % 疾 占疾 病 组 的
6 7例 患 者均 来 自 2 0 0 9年 3月 至 7月 本 院 门诊 内 科 , 包 括脑血管疾病 、 外周 血 管 疾 病 、 心 病 、 尿 病 等 , 均 年 龄 冠 糖 平
6 . ± 4 5 , 为疾 病 组 ; 检 正 常 者 5 50 . 岁 设 体 0例 , 均 年 龄 5 . 平 8
预 防 , 报 告 _ 称 其 可 以降 低 2 的 心 脑 血 管 事 件 如 死 亡 、 有 I 5 心肌梗死、 中, 卒 降低 4 的 血 管 搭 桥 及 动 脉 栓 塞 事 件 , 8 减 少 6 的 肺 栓 塞事 件 和深 静 脉血 栓 事 件 。然 而 l 观 察 中 7 临床
旁路 途 径 实 现 , 司 匹林 通 过抑 制环 氧化 酶 而抑 制 血 小 板 聚 阿
组 , 示 疾 病 组 AR发 生 率 高 可 能 与 其 自身 高 凝 状 态 有 关 。 提
AR 形成 的原 因较 多 , 括 环 境 和 遗 传 的交 互 作 用 ] 因此 包 。
应 针 对 引 起 AR发 生 的各 种 原 因 , 采取 积极 、 效 措 施 , 免 有 避
发 现部 分 患 者 应 用 阿 司 匹 林 后 仍 会 发 生 心 血 管 血 栓 事 件 , 即 存 在 阿 司 匹林 抵 抗 ( R) 象 , A 患者 死 亡 危 险高 于 阿 司 A 现 且 R 匹林 敏 感者 。本文 通 过 检 测 不 同 诱 导 剂 所 致 血 小 板 聚 集 率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处理策略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处理策略

具体的评估措施
根据血栓弹力图,通常以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后血小板 AA抑制率>/75%定义为血小板充分抑制。 以血小板AA抑制率≥75%为标准做为手术的相对禁忌 证。其一,血小板AA抑制率<75%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 可能保留早期手术的机会。以血小板AA抑制率≥75%为标 准做为手术的相对禁忌证,还是比较恰当的。其一,血小 板AA抑制率<75%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可能保留早期手 术的机会,对这部分AA抑制率<75%的患者采取谨慎积极 的态度早期手术。其二,对于AA抑制率I>75%的患者,其 再出血相对风险高达8.566,应尽量采取保守治疗以避免 急性期手术。但是这部分患者因其凝血机制障碍,往往就 诊时血肿量就已较大,或者动态观察过程中血肿扩大导致 脑疝而不得不采取手术的情况也存在,输注新鲜血小板。
Johanna Pennlert, Kjell Asplund, Bo Carlberg, et al. AntithromboticTreatment Follow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trial Fibrillation[J]. Stroke, 2015,
临床检验中常用的凝血4 项指标、血常规并 不能真实反映出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与凝血状态。 TEG 可反映机体凝血与纤溶的全过程,能直观准 确地反映血液凝固状态,同时通过血小板图准确 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指导临床治疗
手术时机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如为择期手术,停用阿司匹林 的时间是多少天? 一般需停药5—10 d,具体应参照血小板聚集率。 如需急诊手术,可给予去氨加压素和(或)血小板输注 支持治疗
增高,MA 值降低,AA 抑制率<50%的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低凝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精美幻灯展示)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精美幻灯展示)

血小板膜磷脂
磷脂酶 花生四烯酸
阿司匹林 (—)
血管收缩
Ⅱb/Ⅲa(—)
纤维蛋白原
抗栓
血小板聚集
TXA2
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
• • • • • • 常根据其作用机制将其分为: (1)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2)阻碍ADP介导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3)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4)凝血酶抑制剂; (5)其他。
• 目前,阿司匹林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之一。也是防治心脑血管事件最佳药物之一。
20世纪70年代,Vane提出 并论证了阿司匹林( aspirin)可通过抑制前列 腺素(PG)生成来抑制血小 板聚集。现在人们已逐渐 达成共识。已有百年历史 的阿司匹林除具镇痛、抗 炎、解热功效外,尚有抗 血小板聚集的功能。
ET/NO
血栓
血管痉挛
2、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成分 血液的细胞成分 (即血小板)
血液的可溶性成分 (即纤维蛋白原)
吸烟、感染
被激活的血小板
血栓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3、血流改变
脂质代谢紊乱
血流经静脉瓣后 形成涡流
血小板粘集形成 血栓的头部
高脂血症
高粘血症
血小板粘集形成 珊瑚状的小梁
血液粘稠、缓 慢、涡流形成

ASA抑制与血小

板功能
口服单剂量ASA其抗血小板作用可持续7天,接近血小板平均生 存期(7-10)天。循环的血小板每日更新约10%,因此停用阿 司匹林后需5-6天才能使患者50%的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ASA 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由于每日均有新的血小板产生,而当新 的血小板占到整体的10%时,血小板功能即可恢复正常,所以 ASA需每日持续服用。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引言阿司匹林(aspirin),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栓。

虽然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本文将详细探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读者对该药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不良反应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不同类型,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可分为常见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两大类。

常见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是指阿司匹林使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痛、消化不良和恶心等症状。

2.凝血问题: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它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液的凝结。

然而,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增加出血的风险。

3.过敏反应:部分人可能对阿司匹林过敏,表现为荨麻疹、呼吸困难和面部肿胀等症状。

4.肝肾损伤:大剂量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不全。

严重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指的是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的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胃肠溃疡和出血:长期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溃疡和出血,严重情况下甚至可引发出血性休克。

2.偏头痛型中枢性胸痛(Reye综合征):Reye综合征是一种非常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多见于年龄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

该病的特征是在发生病毒感染后使用阿司匹林,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功能受损。

3.呼吸系统反应:少数人使用阿司匹林后可能出现支气管痉挛、哮喘和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反应。

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为了预防和减少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胃肠道反应的防治•尽量在饭后使用阿司匹林,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对于有胃肠道问题的人群。

•如有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出现,可尝试减少阿司匹林的剂量或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凝血问题的防治•对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查,以监测血小板数量的变化。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止痛、退烧和抗血栓等治疗。

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并且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这些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过敏反应和出血等。

一些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

肝损害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而且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和哮喘等。

出血是一个严重的不良反应,经常导致严重的出血和甚至死亡。

为了防止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注意剂量。

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必须遵守医生的建议,并根据医生的指示合理调整剂量。

剂量过高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2. 勿要肝损害的病人使用。

对于肝损害的病人,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3. 避免混用。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其他药物时,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不要与阿司匹林混用。

4. 注意饮食。

如果在使用阿司匹林期间出现胃肠道不适,应注意饮食。

应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或辛辣的食物。

5. 注意休息。

当感到疲劳时,应及时休息,放松身心,避免过度用药。

6. 了解可能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前,应了解其可能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如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因此,了解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药物,并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

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

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

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

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

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 (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

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A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10.9%~17.3%之间。

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

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大家比较关注“临床”与“生化”阿司匹林“抵抗”之间有无关联。

实际上,针对这一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迄今为止,仅有2002年Eikelboom和2003年Gum等报道的两项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这两项研究中,前者是回顾性研究,其临床意义有限,而后者虽是前瞻性研究,但样本量小,因而有待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尤其是通过治疗使得实验室指标逆转后,确实应当带来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减少。

目前定义“生化抵抗”的定性与定量测定方法尚未建立。

2004年Eikelboom等在BMJ上撰文称,谈论“生化抵抗”与临床的相关性“为时尚早”。

另外,许多学者及学术团体对“抵抗”的概念提出了质疑。

2004年美国Hennekens在Circulation上撰文认为该名词并不能准确地解释服用阿司匹林人群所发生的心血管事件,采用“治疗反应变异”这个名词可能更为合适。

在血栓防治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第7次抗栓与溶栓治疗会议循证指南指出,“事实上,有些患者虽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但反复发作血管事件应称为治疗失败而不是‘抵抗’。

治疗失败是所有药物治疗中常见的现象(如:氯吡格雷或抗高血压药)。

考虑到动脉血栓的多重因素以及血小板血栓并非是引起所有血管事件的全部原因,因而一种单一的预防措施仅能预防所有血管事件的一部分不足为怪”。

2005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针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工作组报告中,也持相同的观点。

三、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机制“抵抗”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根据临床和实验室研究,提出如下几种可能机制。

1. 阿司匹林的剂量不足或患者依从性差: 阿司匹林通过对血小板环氧合酶-1(COX-1)不可逆地乙酰化,抑制血栓素A2的形成,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其剂量在100 mg/日就足以产生对血栓素A2完全的抑制。

ATC的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的抗栓效应每日75~150 mg 与更高剂量等效,而小于75 mg 则效果不确定。

在我国,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医生在处方阿司匹林时,所用的剂量往往在50 mg/日甚至更低。

剂量过低的阿司匹林显然不能产生充分的抗血小板效应,因而无法保护患者避免发生血栓性血管事件。

此外,由于担心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而自行减小剂量或不能坚持长期服用,也是影响阿司匹林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

2. 其它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的影响:如布洛芬等可能通过阻止阿司匹林与COX-1结合,影响其抗血小板效应。

2003年发表在Lancet 和Circulation上的临床研究均发现布洛芬影响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

3. 血小板对胶原或其它激动剂呈高反应性:胶原是血小板的强激动剂,某些个体的血小板会对胶原或其它激动剂产生高反应性,抵消或超过阿司匹林的抑制血小板效应。

4. 环氧合酶-2(COX-2)的作用:存在于单核、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中的COX-2对阿司匹林不敏感,可能是阿司匹林不敏感者血栓素A2的来源之一;其次,巨噬细胞等有核细胞可再生COX-2,故某些个体需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才能达到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此外,对于血小板COX-2高水平表达的患者,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受影响。

5. 其它:包括血小板a糖蛋白Ⅲ的多态性、COX-1、COX-2、血栓素A2合酶或其他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多态性等,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此外,吸烟、高胆固醇血症、精神紧张以及应激等能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导致血小板聚集力增加,出现阿司匹林效应欠佳。

四、阿司匹林“抵抗”的处理策略阿司匹林“抵抗”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还缺乏公认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关“抵抗”的机制多数仍停留在理论及实验室阶段,纠正“生化抵抗”能否带来临床终点事件的改善尚未见文献报道。

所以,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阿司匹林“抵抗”工作组报告指出,“在当前,除非是进行试验研究,对患者进行阿司匹林抵抗的检测或根据检测结果而改变治疗不合时宜”。

因而,在可信的检测手段及有效的治疗措施出现之前,临床医生采取的有效处理策略应当包括:1. 明确适应证: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血栓事件防治中的作用已经非常明确。

然而对于部分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因素引起心血管事件,如由于瓣膜赘生物等引起的栓塞,并非阿司匹林的适应证。

2. 规范阿司匹林的应用:ATC报告及ACCP指南均强调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75~150 mg)在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高危人群中的抗栓和防栓作用。

而在诸如心肌梗死的急性期,还需负荷剂量(150~300 mg)的阿司匹林以便产生快速而完全的抗血小板作用。

过低剂量抗栓效果不确定,而且会增加耐药的发生机会。

最近香港的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与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过低密切相关。

由于前述原因,在我们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尤其需要规范阿司匹林的应用,在充足的剂量下充分发挥抗栓作用。

3. 提高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担心不良反应而中断阿司匹林的治疗,是造成患者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

肠溶阿司匹林有助于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

其中,拜阿司匹灵具有百余年历史,先进的制作工艺保证了精确肠溶,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临床研究显示,因其他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转而接受拜阿司匹灵治疗的患者,2年后的顺应性达到84.3%。

4. 尽量避免阿司匹林和其它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合用:在我国,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滥用情况,应当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5. 联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或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可能会增加抗栓效果。

总之,人们关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是为了采取措施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事件的发生还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斑块的稳定性以及高血压、精神应激等,要想真正防止血栓形成,除了正确规范使用阿司匹林外,还需积极控制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多重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的升高等。

阿司匹林(ASA)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抗血小板药物。

然而部分患者存在ASA抵抗现象,这将降低其防治效果。

本文综述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发生机制、检测方法及防治对策,并对新的临床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敏感指标:尿11-脱氢血栓素B2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阿司匹林(aspirin, Acetylsalicylic Acid, ASA)作为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而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近年来,各项试验结果逐渐阐明了ASA抗栓的机制:血小板上的环氧化酶(COX-1)可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生成血栓素(TXA2)以及前列腺素。

TXA2刺激血小板的聚集并诱发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作用于环氧化酶活化部分的丝氨酸-530,使其不可逆的乙酰化而发生酶的失活。

这样,阿司匹林通过COX-1的抑制而减少TX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研究ASA的抗血小板作用,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以及缺血性卒中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抗血小板聚集实验者协会回顾分析了超过10万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和未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的资料,证实了阿司匹林的作用,表明阿司匹林能使高危心血管性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血管移植、动脉阻塞发生率减少23%,肺栓塞发生率减少67%,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少23%[1]。

然而并非所有的服用ASA的患者均能受益,部分患者服用治疗剂量的ASA后仍然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

因此,有研究者提出部分患者可能对ASA 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抵抗。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 )”这样一个概念就被提出来了。

一.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何为阿司匹林抵抗?我们可以试着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样一个问题。

早在1966年Quick[2]就发现疼痛及发热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可使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延长,但也发现部分患者BT 并不延长,当时把服用阿司匹林后BT不延长的这种现象命名为AR。

在以后的研究表明口服阿司匹林后不仅BT ,而且还有胶原、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等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率,尿液中TXA2(血栓素A2)的代谢产物TXB2(血栓素B2) 及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的二级预防效果均有个体差异性。

Patrono [3]在他的文章中阐述:AR可以总结为四个不能够(Inability):那就是服用治疗量的ASA不能预防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不能使出血时间延长;不能阻止血栓素的合成;以及体内或体外不能使血小板达到预期的聚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