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目录内容摘要 (3)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4)1.冲动心理 (4)2.模仿心理 (4)3.盲从心理 (4)4.好奇心理 (5)5.虚荣心理 (5)6.逆反心理 (5)7.报复心理 (5)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5)1.客观方面 (5)(1)家庭方面 (6)(2)学校方面 (6)(3)社会方面 (7)2.主观方面 (7)内容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主要有冲动心理、模仿心理、盲从心理、好奇心理、虚荣心理、逆反心理、报复心理等。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在客观方面,未成年人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种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环境的影响,因而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在主观方面,未成年人罪犯都是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不协调和对法律认识的薄弱。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客观方面;主观方面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未成年人犯罪,顾名思义,是由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对八种严重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因而,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所针对的是十四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我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特别重视,早在1999年就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2012年10月进行了修正。
然而,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在很多地区都有了明显增长的趋势,而且有显著的特点,以笔者所实习的****人民法院为例,所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具有暴力性、团伙性的特点和低龄化的趋势。
要从源头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我们应当全面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及其形成成因。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当前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冲动心理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差,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既热情活泼又易急躁,尤其在有他人唆使、或受到他人的挑衅或引诱时,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理智,由于瞬间的冲动而实施犯罪行为。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从刑法意义上讲未成年人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常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不良文化等社会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的严峻形势,不仅给未成年人本身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
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 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特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涉及面越来越广,而且手段越发复杂,总体上呈现以下一些特点:(1)未成年人犯罪多为团伙犯罪。
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行为。
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2)未成年人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
如2005年我院提起公诉的姜某、许某等抢劫案,被告人姜某等准备工具后,对出租车司机实施抢劫,将一名出租车司机砍成重伤。
(3)未成年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
在进几年我院提起公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的刚刚达到相对刑事责任年龄,14~15周岁,本应是在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年龄,却坐在了被告席上。
(4)未成年人犯罪呈现智能化的特点。
2004年我院报请上级院提起公诉的崔某、许某故意杀人案,二被告人在作案时一个是14周岁、一个是15周岁。
二人因无钱上网打游戏,对崔的堂弟实施了犯罪行为,二人以找钱为名将其骗至一仓库用鞋带将其勒死并搜身后,伪造了现场,丢弃了物证等掩饰犯罪的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在呈现出上述的特点的同时,还均有一共同特点,即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均不计后果。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第一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犯罪现状透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点:1、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3、犯罪类型多样。
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龄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好奇心理。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由于好奇心理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色情暴力、网络等。
2、逆反心理。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堪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而忽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严重社会问题,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已满 18 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按照刑法的规定,不满 14 周岁的人实施了严重犯罪行为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未成年人犯罪从刑法角度而言,应当是指 14 周岁以上 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但是由于犯罪学是研究犯罪问题,而不是为了定罪量刑,其研究范围在年龄上,应当从宪法的角度界定,而不是按照刑法将 14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排除在外;在行为内容上,不应当仅研究犯罪行为,还应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
惟独如此,才干防微杜渐,真正到达预防犯罪的目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原因、预防方法等作出分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一、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我区的各类犯罪活动中,未成年人作案已占一定比例,而且比例将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
据**市公安部门的统计,近几年在捕获的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占总人数的 80%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 10%摆布,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活动中已占相当比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比例会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根源,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二〕团伙犯罪现象突出。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最突出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封建社会的帮会意识在未成年人中有所抬头。
再加之未成年人首次作案的胆怯和恐怖心理,使他们往往群体作案,既能相互壮胆,又能分工协作,成功率高。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2.1. 认知发展水平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较差。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2.2. 情绪波动未成年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在遭受挫折或不满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情绪,进而采取极端行为。
2.3. 社交环境未成年人易受社交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社交圈子可能导致他们研究不良行为,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4.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和管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
3.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3.1. 好奇心理未成年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可能因尝试新鲜感而走上犯罪道路。
3.2. 报复心理未成年人可能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产生报复心理,进而采取犯罪行为。
3.3. 金钱欲望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未成年人可能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
3.4. 自我价值缺失未成年人可能在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情况下,通过犯罪来寻求关注和认可。
4. 预防对策4.1. 教育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2. 家庭教育家庭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温馨、关爱的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社会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4.4. 法律制裁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
5.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复杂,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采取有效对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本文为您提供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
简介
本文档旨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情况,提供对未成年人犯
罪问题的深入了解。
犯罪事件概况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指涉及未满18岁的人员参与的违法犯罪行为。
这些犯罪事件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盗窃、抢劫、暴力犯罪、吸毒等。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家庭暴力、父母缺席等不良家庭环
境会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
2. 学校环境:教育资源不足、校园暴力等学校环境问题也会对
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环境: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也可能导
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4. 心理因素:心理问题、自卑感、寻求刺激等心理因素也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关系质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3. 社会关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贫困家庭的帮助和关怀,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
4. 心理辅导: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自卑感;
5. 法律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遵法意识。
结论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怀、心理辅导
和法律教育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与心理分析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与心理分析研究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等都可能会影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重点探讨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一、犯罪行为的普遍性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并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和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少年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等犯罪行为最为常见。
二、心理因素分析1.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在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中,自我认同常常表现出认知上的紊乱和接受程度上的低下。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往往易感受来自周围环境的观念和诱惑,从而放弃自己本质的价值取向,走向犯罪。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而家庭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社会交往圈,也是未成年人人际关系的主要来源。
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影响很大。
家庭中的父母离异、家庭矛盾、家庭暴力等状况,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心理的不稳定,从而诱发犯罪。
3.意志力意志力指个体实现自我意愿的能力。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常常缺乏意志力。
由于年龄和生理的不成熟,未成年人常常容易受到诱惑和引导,往往能够轻松被罪犯组织利用而犯罪。
4.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行为的能力。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的年龄和生理的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通常较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或者朋友的影响,冲动地做出犯罪行为。
三、预防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如下:1.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的主要途径。
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从小开始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教育。
2.提高法律意识未成年人应该正确理解和认识法律的规定和法律的规范,从而逐步提高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共秩序。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一)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一)论文摘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我国历来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非常关注,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到祖国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
青少年犯罪被视为当代三大公害之一。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身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多,案情复杂,恶性案件突出。
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门的热点问题。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对其的预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近几年来,我国对青少年犯罪实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
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很突出。
例如:犯罪低龄化、犯罪数量递增、犯罪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日趋增多、暴力性案件增多。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预防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刻不容缓的。
从青少年犯罪原因上看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
预防措施的根本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未成年人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段。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的严峻形势,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涉及面越来越广,而且手段表现为智能化、集团化、残忍化,暴力倾向越来越明显,给未成年人本身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目录内容摘要 (3)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4)1.冲动心理 (4)2.模仿心理 (4)3.盲从心理 (4)4.好奇心理 (5)5.虚荣心理 (5)6.逆反心理 (5)7.报复心理 (5)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5)1.客观方面 (5)(1)家庭方面 (6)(2)学校方面 (6)(3)社会方面 (7)2.主观方面 (7)注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容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主要有冲动心理、模仿心理、盲从心理、好奇心理、虚荣心理、逆反心理、报复心理等。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在客观方面,未成年人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种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环境的影响,因而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在主观方面,未成年人罪犯都是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不协调和对法律认识的薄弱。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客观方面;主观方面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未成年人犯罪,顾名思义,是由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对八种严重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因而,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所针对的是十四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我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特别重视,早在1999年就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2012年10月进行了修正。
然而,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在很多地区都有了明显增长的趋势,而且有显著的特点,以笔者所实习的****人民法院为例,所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具有暴力性、团伙性的特点和低龄化的趋势.要从源头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我们应当全面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及其形成成因。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
具体表现为: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摘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着眼 ,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定义入手 ,探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未成年人认知水平低、分辨能力差、自控力弱、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 ,对于是非的判断 ,成年人有时无所适从 ,未成年人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 ,研究当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界定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关于未成年人及其犯罪相关规定 ,结合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可以定义为:已满 14周岁未满 18周岁的自然人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造成严重后果 ,依照刑事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 ,又不能局限于刑法 ,研究对象从年龄上讲可以包括不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
因此犯罪学意义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指不满 18周岁的人实施的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的的行为。
即未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暴力危害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虽不承担刑事责任但仍然是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遍布世界各地 ,我国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同样堪忧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年龄也呈低龄化趋势 ,人们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问题反映日渐强烈。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与年龄特点所适应的生理和心理矛盾贯穿未成年人成长的全过程,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
针对未成年人面临的各种“成长的烦恼”,应当注重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
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
标签: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分析心理疏导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未成年人犯罪自然也不例外。
影响并最终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因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未成年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并实施犯罪行为,反映出的不仅仅是青少年的人品问题、道德问题,而且是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独特性,这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和生理、心理特点是分不开的。
笔者着重从心理学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亟需排解的身心矛盾在我国,法律意义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罪名的犯罪行为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11岁~16岁是个体从童年期向成人期过渡的人生必经阶段,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心理学家称其为危险期、风暴压力期或狂飙期。
此时,个体在心理上从幼稚到成熟、从开放到封闭,其内心世界呈现出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特有现象。
这一时期的身心矛盾,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个体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所具有的各种腺体的发育速度逐渐减快,未成年人的内分泌呈现旺盛态势,其大脑常常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在之一阶段的情绪兴奋性高而且容易冲动;而此时,由于未成年人的大脑皮质功能尚未成熟,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却相对欠缺。
因此,未成年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的犯罪行为。
(二)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生理机能的迅速发育,未成年人的活动量增大,即使通过紧张的日常学习生活的转化释放,仍表现出精力和体力的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de)主要因素未成年人犯罪为什么如此之多,如此之猖獗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de)因素:1、家庭因素.这一因素集中表现为四个缺陷:一是家庭结构(de)缺陷.如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因打工、入狱服刑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或双方缺损,家庭结构残缺不全,形成单亲家庭,教育管理不能到位,思想寂寞却无法正常交流.如苏某、高某等团伙抢劫案.14岁(de)苏某其母早年服毒自杀,其父现去向不明;15岁(de)高某父母双亡,与年近古稀(de)婆婆相伴为生,家庭结构严重缺损.二是家庭状况(de)缺陷.如多子女、独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非婚同居等家庭成员状况以及生活条件(de)差异等,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未成年人(de)心理.三是家庭人际关系(de)缺陷.如因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de)人际关系障碍造成(de)不和睦家庭、情感淡漠家庭,使未成年人(de)情感受到孤立,对家庭无期望,无感情,不愿回家,不愿受到不和(de)冲击.四是家庭教养(de)缺陷.在家庭教养方面,有(de)溺爱,有(de)歧视,有(de)护短,有(de)专横,有(de)纵容,有(de)虐待.或管教不严,或管教过严,或期望不当.有(de)父母甚至不知如何管教子女,随其自然,任其发展.如犯罪嫌疑人张某,作案时年仅14岁,重庆市云阳县人,2岁随父母到沙市.1996年-2001年在沙市读小学,2001年9月在沙市某中学读了一周后自动下学,一直在家玩.父母因忙于生计,对其子不管不问.家庭管教(de)失控,使得张某无拘无束,如同脱缰(de)野马.2003年2月,他离家出走,在荆沙城区以小旅馆和网吧为家,以偷自行车为生,从不回沙市(de)家.2004年8月,张某因奸淫幼女被依法逮捕.当问及他父母(de)住所时,他(de)回答是:“我没回过家,听说他们搬家了,不知他们现在住在哪里.”2、学校因素.学校方面主要不同程度地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内容问题.如有(de)片面强调教书应考,从而淡化和忽略了教书育人;有(de)重智育,轻德育;有(de)重文化知识教育,轻法律知识教育.以致于有(de)学生已触犯了刑律,构成了犯罪却还漠然不知.如:2004年10月14日,某乡镇中学15岁(de)初二学生蔡某因其同学之间(de)矛盾被同学李某打了几耳光后,蔡持水果刀将李连捅6刀,伤及胰尾和左肾,形成重伤,构成故意伤害罪.当被抓获到派出所讯问审查时,距离派出所不远(de)学校放学铃声响了.蔡某说:“学校都放学了,我要回家.”全然不知这6刀要使他从宽敞明亮(de)教室走向高墙电网(de)监狱.二是教育方法问题.即重视重点班,忽略普通班;强化实验班,弱化平行班;善待优等生,歧视“差等生”.平衡工作跟不上,转化工作不得力,导致一些学生丧失了上进心,形成了自卑感和对立情绪.有(de)甚至置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而不顾,破罐子破摔,违法犯罪.如荆州城区某高中近年来曾发生过数起晚自习时在校学生偷偷溜出校外拦路抢劫(de)案件,其中有(de)还发案在临近高考之前,而这些学生均为所谓(de)“差等生”.三是教育管理问题.有(de)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学校管理或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对学生放任自由,出入随便.如某中学在校学生姚某(16岁)、何某(15岁)、李某(15岁)故意杀人案.姚某因与同班同学罗某有矛盾,2002年4月13日凌晨一时许,姚、何、李三人以请罗玩电脑游戏为由,将罗某骗出校外后将其打倒、扼颈,直至罗停止挣扎.此时因发现有电筒光,三人从校外现场返回寝室.过后,三人又从寝室返回校外现场,发现罗还有气息.三人再次扼其颈部致其昏迷后,将罗从校外抬到校内一污水池边,扒开池内杂草,将罗藏于其中并用草盖住,然后回寝室睡觉,使罗入水溺死.试想,如果学校严格管理(de)话,姚某等人深夜还能随意多次进出校园吗此案难道不可避免吗正在成长中(de)受害人转眼之间被人为地、活生生地夺走了生命.三名犯罪嫌疑人以身试法,受到了法律(de)严惩,其中姚某因未满18周岁被判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透折这起触目惊心(de)命案,难道我们学校管理(de)警钟还能不常鸣吗3、社会因素.一是黄色(de)诱惑.如某技校在校学生陈某不爱学习,不思进取,沉溺于色情电视、录相之中,以致于发展到贪酒贪色(de)地步.2003年4月27日晚11时许,酒后(de)陈某淫性大发,竟然将某女同学骗到本校足球场边(de)草地上将其强行奸淫.二是警匪片(de)刺激.如某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刘某,因与本校同学聂某为借五元钱一事产生矛盾,便模仿警匪片中(de)某些了断方法,双方约定各带数人到荆州城小北门外(de)太湖港堤上斗殴.到达目(de)地后,双方摆开阵势决斗.在斗殴过程中,刘某用脚猛踢聂某腹部,致使其脾脏、肾脏破裂,后手术切除,构成重伤.被伤害者成了终身残疾,伤害者因涉嫌犯罪被囚进了牢狱.三是教唆者(de)唆使.如未成年人林某原本是一起抢劫案(de)受害人,但他却在曾经抢过他(de)犯罪嫌疑人(de)诱惑和唆使下逐步滑入了泥潭,一起参与多起抢劫犯罪,林某由当初无辜(de)受害者摇身变成了违法犯罪(de)侵害者.四是腐朽思想(de)侵蚀.一些未成年人受金钱至上、享乐第一等腐朽思想(de)影响,并随着这些思想(de)不断侵蚀渗透,“理想”和现实(de)矛盾逐步加剧,一部分意志、立场不坚定者便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犯罪(de)道路.五是无业(de)困扰.如犯罪嫌疑人王某(15岁),重庆市巫山县人,来荆州打工、就业无着.当得知年迈(de)母亲远在深山老家生病后,孝顺(de)他想回家探望,但又苦于身无分文,只好愚蠢地伙同他人实施抢劫犯罪.第一次持刀抢劫单身女性未遂,第二次在同一地点持刀抢劫同一单身女性时被现场抓获.在看守所讯问他时,他神情黯然,泪水涟涟,呆望着双腕冰凉(de)手铐好久说不出话来.4、自身因素.从犯罪心理学(de)角度分析,当未成年人处于少年期时,由于心理活动(de)增强,他们对事物有了某种向往,对需要有了一种强烈(de)欲望.但他们又往往不理解自己思想、意识、情感(de)目(de)和意义,不懂得自己行为(de)道德规范,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易受坏(de)影响.当他们进入青年初期时,他们(de)心理处于最活跃(de)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显着增强,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开始变得十分强烈,在情感上易于激动,喜欢寻找刺激,喜欢各种交往,喜欢东跑西窜,聚团结伙.所以,一方面由于欲望(de)强烈,感情(de)冲动,一方面由于身体(de)巨大剩余能量等待释放,再加上某些特定(de)条件和诱发因素,就很容易犯罪.因此,有(de)未成年人为满足物质欲而抢劫、抢夺、盗窃、敲诈勒索;有(de)为满足性欲而强奸、淫乱嫖宿;有(de)为满足逞强好胜、“哥们义气”(de)精神欲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和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他们是非颠倒,爱憎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不分,荣辱不分,甚至往往把自己一时(de)快乐建立在别人(de)痛苦之上.如2002年7月28日凌晨1时许,17岁(de)犯罪嫌疑人洪某伙同吴某、皮某、马某闲逛到荆州城区新南门夜市,本来明知兜里无钱,却硬着头皮去潇洒.因宵夜后无钱结帐,老板不让走.洪某提出抢“(de)士”.于是,将马某某押在餐馆,洪某等人持刀在长江大学农学院附近抢走(de)士司机现金290元.然后返回新南门夜市付清宵夜款,取出马某某,每人还分得赃款20元,不亦乐乎.然而,乐极生悲,他们很快便落入了疏而不漏(de)恢恢法网.。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法理学范文.doc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法理学-:乔铁军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
因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本身并不是决定犯罪发生的必然原因。
但是,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不完全社会化或者错误社会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中实现的。
1.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
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
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
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
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有关。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娇宠、溺爱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摘要: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来是社会关心的普遍问题,随着社会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日益增高趋势,我国于2020年12月也针对这一现状修改调整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从法律及社会视角考量,更应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从未成年人心理角度对其进行干预和矫正。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未成年人引导防控对策引言:本文浅析了未成年人的犯罪特征,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引导与防控,旨在讨论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这条刻不容缓的道路上能采取如何的相关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特征1、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1.1家庭教育的引导缺失未成年人犯罪往往跟他们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辨别能力有限有关。
家庭作为孩子出生后第一个社会组成结构,承担了孩子对社会认知的窗口作用,未成年人的行为规范接受的最原始教育矫正便来自于家庭,尤其再迈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理从而产生一些冒险的行为,家庭则更需要关注其思想行为变化,关心和指导其心理发展方向。
1.2学校的教育关怀不足未成年人至具有学习能力时便参与到了学校之中进行学习,0至18岁里近三分之一年纪均在学校当中度过,因此学校对于未成年人性格塑造、心理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虽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近两年来的校园霸凌犯罪案件比2018年日益下降但该现象仍然存在于学生们长期所处环境中,这就要求学校依然不可松懈,完善预防校园欺凌、性伤害、性骚扰等工作机制。
1.3社会舆论因素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各种平台百花绽放,造成了未成年人了解社会的信息扑面而来且未加严格管控。
在心智没有建设完全时期,一些网络的不良引导、错误示范都有可能使未成年人盲目跟风、走错方向。
2、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2.1、认知特征未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有着模仿的天性,尤其处于青春期的群体,由于生理的的变化,开始对成人世界好奇且寻求摸索,渴望摆脱枷锁成就自我,但由于各种局限只能通过片面观察模仿,或从网络看到一些评论点击量高的视频,认为“义气比天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言论是自己达成自我成就感的门槛,易受到影响;但未成年人在自己认为的成就感获得道路上,又无法调节现实与预期的差别,容易出现心理落差,产生妄自菲薄的认知。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特点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特点【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犯罪学理论认为,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人的行为,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而。
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客观原因即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客观环境,一般可分为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
主观上的原因即未成年人个体自身的原因,未成年人生理发展迅速,心理很不成熟,缺乏0我评价以及是非曲直的评判能力, 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首先,从心理因素分析,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他们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
其次,从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期,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
再次,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世界观尚未完全成型,对外来的不良侵蚀缺乏抵抗能力,容易沾染不良嗜好。
许多少年犯案发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道德意识不强,容易发生违法行为。
由于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再加上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原因家庭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未成年人父母离异或父母监护人有违法犯罪行为,损害未成年人的信心和自尊心导致未成年人破罐子破摔。
从而做出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未成年父母死亡或将未成年托付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自己外出务工。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与治理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与治理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数量逐渐上升,让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关注。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但是心理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也是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治理,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美观念的形成现代社会崇尚物欲和消费,人们渴望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经常被媒体灌输各种信息,对于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求知欲的增强,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中最多的是盗窃类行为,特别是针对财产的盗窃或抢夺罪,其罪犯通常是未成年人。
而在现代社会中,钱财看起来比其他东西更容易获取,这就是为什么未成年犯罪者往往会选择攫取不属于他们的财物。
二、学业成绩与自尊心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还可能与学业成绩与自尊心有关。
学生在校园内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尊重,但是在家庭中,他们的地位和权利常常有所削弱,因此未成年人在外面往往会试图通过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来让自己更有价值感和自尊心。
然而在创造了自己的“事业”之后,天真的小学生也许并不知道走上了一条越来越危险的道路。
三、自我评价与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认为,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还与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有关。
出于各种原因,未成年人通常感到内心空虚、自卑、害怕、无力等。
而犯罪行为能让他们摆脱这些困惑和不安,赢得一些社会地位和认可。
因此,未成年人常常会在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这也导致了他们更加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家庭教养与家庭环境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还与家庭教养与家庭环境有关。
如果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引导,他们就可能会进行一些不良行为。
父母的疏于管教以及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容忍,会极大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展和治理。
如果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不良,他们很容易被引入犯罪的圈子,从而误入歧途。
所以说,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需要全方位地审视这个问题。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其法律矫治措施.docx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其法律矫治措施当今未成年犯罪案件逐年攀升,已经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关键因素。
比如,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之子李天一案。
李天一可以说是一个禀赋极高的天才少年,又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家族,和同龄人相比他在各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却走到今天被判十年下场。
回顾李天一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到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一) 暴力型家庭有的家庭父母持守传统的“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对孩子非打即骂,动辄拳脚相加,还声称是为孩子好。
其实这样的父母很多是把自己的怒气怨气强加到手无缚鸡之力、无法反抗的年幼孩子身上。
这种做法已经偏离了教育孩子的初衷。
打骂不是为了教育而是更多地发泄自己的怒火。
在这样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冷漠自私,对人不信任,表面温顺、内心残忍,这些都可能在孩子青春期时被外在因素所引爆。
(二) 溺爱型家庭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爱还爱不过来呢,哪舍得管教呢。
很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城市里很多家庭是四二一结构,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孩子更是全家的掌上明珠。
有时即使夫妻想管教,四个老人也会百般阻挠。
这样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稍有不顺意就迁怒于人。
长大后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漠视他人的性格。
生活在这样家庭环境下的青少年做出违法的事情也有其必然的因素。
(三) 放纵型家庭有的父母对孩子完全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有的认为只要钱给足了,找个好学校就是万事大吉了;有的认为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就可以了,父母可以忙自己的事业;有的认为孩子大些,有些道理就自然而然地懂了,没必要小题大做。
这样家庭环境生长的孩子与父母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遇事容易走极端。
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孤僻、抑郁、敏感多疑、缺乏同情心等人格缺陷。
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这样性格的孩子很容易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
具体表现为: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2)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
(3)性机能发育成熟和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从而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接触异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
然而,他们又缺乏组建家庭和负担家庭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经济能力,从而产生了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
2.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1)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
(2)好奇心强和辨别是非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
(3)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增强,未成年人对自己估计过高强烈要求独立自主,想从心理上改变过去依赖成年人和受人监护的状态,即取得与成年人相同的地位,离开父母的管束,完全独立。
这种在心理上想独立,而实际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可能激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加大代沟的裂痕。
(4)强烈的情绪冲动和理智控制较弱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
(二)客观因素1、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
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
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
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
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2、学校原因。
学校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或是流于形式,而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些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的人。
一种是课堂上可以讲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离开课堂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这样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权威性,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这样就很容易使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化,而对不良文化产生认同,最后堕落为未成年人犯罪团伙。
再一类是在一些学校中,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并以此为依据,人为的把学生分成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挫伤,失去了进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辍学,流失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无所事事,在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堕落为犯罪团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落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法制教育课老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而且多数由政治老师兼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
(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
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期间度过的,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性意识处于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等。
3、家庭原因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
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娇宠、溺爱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②简单粗暴与溺爱正相反,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些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对他们动辄打骂。
一方面,家长的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观念。
另一方面,引发、强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
③放任自流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流。
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
他们在父母的放任下过早的走向社会,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并且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④期望过高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这时孩子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焦虑不安,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
(3)父母行为不良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父母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
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一)提高家庭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的氛围。
作为家庭环境的营造者的父母,要认真对待,引起重视,时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
做好孩子生活的榜样,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良好的习惯。
对一个家庭来说,从小就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他的家庭教育就算是成功的。
否则,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等他长大了才发现,就晚了,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理。
当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人,对人有礼貌,而这点却恰恰让我们许多父母给勿视了。
试想,一个从来不懂得礼貌,又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在生活中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吗?其次就是我们的父母也要不断地学习,不要盲目营造“家庭民主”,要注意如何去爱孩子,要理解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特别是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多给孩子鼓励。
不放任,也不死板,既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的温爱,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威严。
这才是真正和谐、文明的家庭。
(二)学校教育,刻不容缓。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改变我国现代基础教育中的弊端,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教室,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