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发展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城市发展的启示Ξ

□ 邹身城

摘 要:杭州城市文明在中世纪有过举世罕见的辉煌,14世纪后步入衰落,至20世纪中几乎陷入底谷。改革开放后抓住两次契机,城市活力倍增,城市化重新启动,形成一定规模,有力地带动市场化、工业化,至新世纪终于登上新境界,创建成“新天堂”。

关键词:城市化 规模化 精品化

中图分类号:F29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10)01-0013-05

一、雄踞世界古代城市文明史上

两大明珠之一

在世界城市文明史上,古罗马在西方世界占有过重要一页,长期盛称“条条道路通罗马”,但盛极而衰,至公元10世纪罗马人口不足20万,而欧洲新秀巴黎不过10万人口,青黄不接,史称“中世纪黑暗时代”。其实西方不亮东方亮,公元907年吴越在杭州建国时起,把唐末的浙西道和浙东道两个不同区域整合为一,从而使杭州由唐代的三等小州一跃而成两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当五代十国战乱之世,吴越坚持“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屹立长江三角洲至钱塘江两岸水网地带,招集四方避乱来归的难民,大兴水利,“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由是而驰名天下,从而杭州国都人口从3万户激增至10万多户,50多万人。当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G W Skinner等16位城市史专家称颂这次杭州一带的崛起为“中华帝国的中世纪城市革命”。事实上杭州为核心的这次城市运动持续了四百年:自吴越繁盛之后,“纳土归宋”,两宋又使杭州持续保持稳定,至南宋迁都杭州,杭城的发展登上历史的高峰。不但城市规模达到120余万人口的大都会,而且城市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西湖锦绣山水与都城珠联璧合,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城市精品,而且成为后世永远的骄傲。

二、盛极而衰长期徘徊

杭州有过超越罗马的辉煌,同样不易避免罗马式的衰落。东西相距万里,兴衰规律却相仿佛。即社会环境的安宁与市场生态的兴废,决定着城市的生命力。所谓城市,包含“城”和“市”相组合。“城”就是统治,管理,即必须保持安定的社会,实行良好的治理;“市”就是交换,活跃商品贸易,繁荣市场,凝聚人气,遵循经济规律办事。以上两项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顺之者昌,逆之者衰。古罗马城的兴衰史证明了这一点,中世纪杭州都城也不能例外。宋亡后杭州的都城优越性丧失,其集聚功能、工贸功能、物流功能、旅游功能和辐射功能全面衰退,特别是失去贵胄富豪的高消费市场和人口密集的消费能量。元初赖东西方海路陆路贸易之盛犹填补空白于一时,维持着故都黄昏的余晖。至元中叶后,历明清至民国多次战乱破坏,贸易衰落。加以锁国政策,崇农抑商,城市陷入滑坡,市民由百余万降至四、五十

3

Ξ作者:邹身城,杭州市历史学会顾问、城市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名牌战略研究会名誉会长,教授。邮编: 36

○邹身城:杭州城市发展的启示

1 1000

万人。杭州降为中等城市,每逢天灾人祸更显得“万井人稀”,最严酷是太平天国运动后的1864年,一度居民总数不足20万人。民国时期受到上海“十里洋场”欧风美雨的影响,杭州在推倒满营、营建新市场以后,相继涌现电灯、电话、电报、自来水、火车、汽车、公交车、脚踏车、电影院、照相馆、咖啡厅、旅行社、新式旅馆之类新事物;书院改建为学校,药馆改建为医院,营盘改建为运动场,西湖边有了图书馆和博物馆。街巷拓宽为马路,马路上开出五光十色的时尚商店,亮起广告宣传的霓虹灯,市场活跃了。最引人注目的是钱塘江上架起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大铁桥;笕桥建起飞机场;举办了国际水平的第一届“西湖博览会”;还连续举办影响全国的体坛盛事———全国运动会和中国国术游艺大会。从北伐后到抗战前,杭州市工业产值以年均7%的增长率递升。市区人口跃升到68万,可称为杭城自14世纪衰落以后较具活力的10年。不过社会大局不稳定,一城一地无能为力。事实上好景不长,日寇入侵,天堂变成地狱。嗣后社会处于长期动荡中,失去市场的滋养,城市必然枯萎。

回想我初到杭州的1949年,全市人口仅有47万;市区面积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地域最小的。街头坑坑洼洼,雨天泥泞路滑。此后经过三年恢复,迎来第一个五年计划,医治了战争创伤,城市生活基本上恢复到民国年代“黄金十年”的水平;且体制上有更新,生产力有超越,失业现象基本消灭,社会秩序有了进步。杭州显露出朝气。

1958年实现“一化三改造”,加强计划经济,杭州启动工农业同时开展生产大跃进,以工业为重点,尤以重工业为中心,制定《关于1958~1967年的城市建设规划》,提出:“奋斗三、五年把杭州建设成中等的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但从《杭州50年》一书所刊载的杭州历年非农人口在杭州市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来检验杭州城市化在新中国“前30年”(1949~1978)的状况,结论是基本上没有启动;尤其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间,逐年倒退,非农人口由1958年的2911%降到1978年的22195%,明显暴露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乱折腾,整整消耗掉前后长达38年的城市化历程,起起伏伏重新回归到50年代的起点。

三、城市经由衰落而复兴

1953年和1958年制定的规划,限定杭州人口为60万、80万的中等城市规模;城市定位误导为“休疗养城市”、“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1960年更宣称“不再搞城市规划”;使杭州长期缺乏科学规划的引导。

动乱结束,1983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各地认真编制修订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和详细规划。杭州经研究上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浙江省委相继下达有关实施规划的补充指示,指明要把杭州建设成为中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区别于一般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城市。把发展旅游事业列为第一位的任务。要在保护和建设好现有西湖风景区的同时开发新的风景旅游点。应适当放宽人口控制规模,扩大城市用地范围。杭州不但是历史文化名城,还应当是现代科学文化名城,要积极从国外引进人才和资金,发展高校和研究单位。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注意吸收先进的建筑思想和技术,尽快改善城市形象。大中型工业项目宜安排于郊区和卫星城镇,有计划地把景区内工厂改建为旅游设施。允许农民按规划要求,在农民居住点内建造与周围景观协调的旅游建筑发展旅游业。这些指示对城市规划导向明确。这是杭州城市化重新启动的第一次契机。

杭州市委市政府领会上级指示精神,按五优化原则有序开展城市建设:优化中心城市圈布局,合理分布产业和人口;优化城市用地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持旅游名城特色;优化市域城镇体系,促进交通网络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提高整体水平。大政方针确定后,着手一系列具体规划的制定。各种专项资料全都走在建设工作前面,力保有条不紊。同时使城市规划与管理结合旧城改造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地产综合开发办法,为城市建设聚财集资,开拓筹措渠道。

城市化的启动,不仅表现在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兴旺、非农比例增长,还表现在城市整体水平的提升:外观可见到的城市建设,改善了市容市貌,往日被人嘲讽的“破烂的杭州”明显地更换上新颜。内在的城市结构的变化更为重要,

由于纠正了错误的定2010年第1期

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