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实验指导书110331

合集下载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11. 手算过程已知:节点1:PQ 节点, s(1)= -0.5000-j0.3500 节点2:PV 节点, p(2)=0.4000 v(2)=1.0500 节点3:平衡节点,U(3)=1.0000∠0.0000 网络的连接图:0.0500+j0.2000 1 0.0500+j0.2000231)计算节点导纳矩阵由2000.00500.012j Z += ⇒ 71.418.112j y -=; 2000.00500.013j Z += ⇒ 71.418.113j y -=;∴导纳矩阵中的各元素:42.936.271.418.171.418.1131211j j j y y Y -=-+-=+=;71.418.11212j y Y +-=-=; 71.418.11313j y Y +-=-=; =21Y 71.418.11212j y Y +-=-=; 71.418.12122j y Y -==; 002323j y Y +=-=;=31Y 71.418.11313j y Y +-=-=; =32Y 002323j y Y +=-=; 71.418.13133j y Y -==; ∴形成导纳矩阵B Y :⎥⎥⎥⎦⎤⎢⎢⎢⎣⎡-++-+-+-+-+--=71.418.10071.418.10071.418.171.418.171.418.171.418.142.936.2j j j j j j j j j Y B 2)计算各PQ 、PV 节点功率的不平衡量,及PV 节点电压的不平衡量:取:000.0000.1)0(1)0(1)0(1j jf e U +=+=000.0000.1)0(2)0(2)0(2j jf e U +=+=节点3是平衡节点,保持000.0000.1333j jf e U +=+=为定值。

()()[]∑==++-=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f f B e G e P 1)0()0()0()0()0()0()0(;2()()[]∑==+--=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e f B e G f Q1)0()0()0()0()0()0()0(;);(2)0(2)0(2)0(i i i f e U +=)0.142.90.036.2(0.0)0.042.90.136.2(0.1)0(1⨯-⨯⨯+⨯+⨯⨯=P)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0=;)0.142.90.036.2(0.1)0.042.90.136.2(0.0)0(1⨯-⨯⨯-⨯+⨯⨯=Q)0.171.40.018.1(0.1)0.071.40.118.1(0.0⨯+⨯-⨯-⨯-⨯-⨯+ )0.171.40.018.1(0.1)0.071.40.118.1(0.0⨯+⨯-⨯-⨯-⨯-⨯+ 0.0=;)0.171.40.018.1(0.0)0.071.40.118.1(0.1)0(2⨯+⨯-⨯+⨯-⨯-⨯=P)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00.00.00.0(0.0)0.10.00.10.0(0.1⨯+⨯⨯+⨯-⨯⨯+ 0.0=;101)(222)0(22)0(22)0(2=+=+=f e U ;于是:;)0()0(i i i P P P -=∆ ;)0()0(i i i Q Q Q -=∆ );(2)0(2)0(22)0(i i i i f e U U +-=∆5.00.05.0)0(11)0(1-=--=-=∆P P P ;35.00.035.0)0(11)0(1-=--=-=∆Q Q Q ;4.00.04.0)0(22)0(2=-=-=∆P P P ;1025.0)01(05.1)(2222)0(22)0(2222)0(2-=+-=+-=∆f e U U3)计算雅可比矩阵中各元素雅可比矩阵的各个元素分别为:3⎪⎪⎪⎪⎭⎪⎪⎪⎪⎬⎫∂∂=∂∂=∂∂=∂∂=∂∂=∂∂=j i ij j i ij j i ij j i ij j i ij j i ij e U S f U R e Q L f Q J e P N f P H 22;;;又:()()[]∑==++-=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f f B e G e P 1)0()0()0()0()0()0()0(;()()[]∑==+--=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e f B e G f Q1)0()0()0()0()0()0()0(;);(2)0(2)0(2)0(i i i f e U +=∴ =)0(1P ()())0(111)0(111)0(1)0(111)0(111)0(1e B f G f f B e G e ++-+()())0(212)0(212)0(1)0(212)0(212)0(1e B f G f f B e G e ++- +()()313313)0(1313313)0(1e B f G f f B e G e ++-; )()()0(111)0(111)0(1)0(111)0(111)0(1)0(1e B f G e f B e G f Q +--=)()()0(212)0(212)0(1)0(212)0(212)0(1e B f G e f B e G f +--+ )()(313313)0(1313313)0(1e B f G e f B e G f +--+;=)0(2P ()())0(121)0(121)0(2)0(121)0(121)0(2e B f G f f B e G e ++-+()())0(222)0(222)0(2)0(222)0(222)0(2e Bf G f f B e G e ++- +()()323323)0(2323323)0(2e Bf G f f B e G e ++-; )(2)0(22)0(22)0(2f e U +=∴42.90.171.40.171.4313)0(212)0(1)0(1)0(11=⨯+⨯=+=∂∂=e B e B f P H; 36.20.118.10.118.10.136.222313)0(212)0(111)0(1)0(1)0(11=⨯-⨯-⨯⨯=++=∂∂=e G e G e G e P N36.20.118.10.118.1313)0(212)0(1)0(1)0(11-=⨯-+⨯-=+=∂∂=e G e G f Q J4()42.90.171.40.171.40.142.922313)0(212)0(111)0(1)0(1)0(11=⨯-⨯-⨯-⨯-=---=∂∂=e B e B e B e Q L71.40.171.4)0(112)0(2)0(1)0(12-=⨯-=-=∂∂=e B f P H; 18.10.118.1)0(112)0(2)0(1)0(12-=⨯-==∂∂=e G e P N; ()18.10.118.1)0(112)0(2)0(1)0(12=⨯--=-=∂∂=e G f Q J; 71.40.171.4)0(112)0(2)0(1)0(12-=⨯-=-=∂∂=e B e Q L; 71.40.171.4)0(221)0(1)0(2)0(21-=⨯-=-=∂∂=e B f P H; 11.40.111.4)0(221)0(1)0(2)0(21-=⨯-==∂∂=e G e P N; 0)0(12)0(2)0(21=∂∂=f U R ; 0)0(12)0(2)0(21=∂∂=e U S ; 71.40.10.00.171.4323)0(121)0(2)0(2)0(22=⨯+⨯=+=∂∂=e B e B f P H; 18.10.10.00.118.10.118.122323)0(121)0(222)0(2)0(2)0(22=⨯+⨯-⨯⨯=++=∂∂=e G e G e G e P N;02)0(2)0(22)0(2)0(22==∂∂=f f U R ; 0.20.122)0(2)0(22)0(2)0(22=⨯==∂∂=e e U S ; 得到K=0时的雅可比矩阵:⎥⎥⎥⎥⎦⎤⎢⎢⎢⎢⎣⎡------=0.200018.171.418.171.471.418.142.936.218.171.436.242.9)0(J4)建立修正方程组:5⎥⎥⎥⎥⎥⎦⎤⎢⎢⎢⎢⎢⎣⎡∆∆∆∆⎥⎥⎥⎥⎦⎤⎢⎢⎢⎢⎣⎡------=⎥⎥⎥⎥⎦⎤⎢⎢⎢⎢⎣⎡---)0(2)0(2)0(1)0(10.200011.4959.1011.4959.10959.1011.4918.2122.811.4959.1022.8918.210975.04.035.08.0e f e f 解得:⎥⎥⎥⎥⎦⎤⎢⎢⎢⎢⎣⎡---=⎥⎥⎥⎥⎥⎦⎤⎢⎢⎢⎢⎢⎣⎡∆∆∆∆04875.001828.00504.00176.0)0(2)0(2)0(1)0(1e f e f因为 )0()0()1(i i i e e e ∆+=; )0()0()1(i i i f f f ∆+=; 所以 9782.00218.00.1)0(1)0(1)1(1=-=∆+=e e e ;0158.00158.00)0(1)0(1)1(1-=-=∆+=f f f ;05125.105125.00.1)0(2)0(2)1(2=+=∆+=e e e ;05085.005085.00)0(2)0(2)1(2=+=∆+=f f f ;5)运用各节点电压的新值进行下一次迭代: 即取: 0158.09782.0)1(1)1(1)1(1j jf e U -=+=05085.005125.1)1(2)1(2)1(2j jf e U +=+=节点3时平衡节点,保持000.0000.1333j jf e U +=+=为定值。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
T
u s.t. g (u, x ) 0
式中: 为由拉格朗日乘子所构成的向量。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
25
L(u, x) f (u, x) T g (u, x)
这样便把原来的有约束最优化问题变成了 一个无约束最优化问题。 采用经典的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即将L分 别对变量x、u及求导并令其等于零,从而 得到求极值的一组必要条件为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
9
建立在严格的数学基础上的最优潮流模型 首先是由法国的Carpentier于60年代初期 提出的。 40多年来,广大学者对最优潮流问题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这方面的参考文献十分浩 瀚。这些研究工作分为两类:
提出了因为所采用的目标函数以及所包含的约 束条件的不同,因而构成的应用范围不同的最 优潮流模型。 从改善收敛性能、提高计算速度等等目的出发, 提出的最优潮流计算的各种模型和求解算法。
f ( x, u, p) 0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
2
一次潮流计算所决定的运行状态可能由于 某些状态变量或者作为u,x 函数的其它变量 在数值上超出了它们所容许的运行限值(即 不满足不等式约束条件),因而在技术上并 不是可行的。 工程实际上常用的方法是调整某些控制变 量的给定值,重新进行前述的基本潮流计 算,这样反复进行,直到所有的约束条件 都能够得到满足为止。这样便得到了一个 技术上可行的潮流解。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
10
二、最优潮流的数学模型 最优潮流问题的一般数学模型 (一)最优潮流的变量 在最优潮流的算法中,常将所涉及的变量 分成状态变量(x)及控制变量(u)两类。控 制变量通常由调度人员可以调整、控制的 变量组成;控制变量确定以后,状态变量 也就可以通过潮流计算而确定下来。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中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运营商合理调度电力资源,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本文将介绍最优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指导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的实践。

最优潮流计算是指在满足各种电力系统约束条件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算法寻找使得系统经济性能达到最佳的潮流分布。

这一计算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的多变量、非线性等问题,提供了优化电力系统经济性能的手段。

最优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规划中,最优潮流计算能够优化电网结构和配置,提高电网的经济性能和可靠性。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最优潮流计算能够辅助运营商实现电网的调度与控制,确保电力供需平衡,降低供电成本,并满足各种约束条件,如电压稳定、线路功率限制等。

然而,最优潮流计算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电力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潮流计算的复杂度也在增加。

其次,电力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多变量的特点,传统的最优潮流计算方法在计算效率和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电力系统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如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这也给最优潮流计算带来了难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应该通过引入高效、准确的优化算法来提高最优潮流计算的效率和精度。

其次,可以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建模和优化。

此外,还可以研究并应用新的计算模型,如基于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最优潮流计算。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收集和处理电力系统的数据,包括发电机出力、线路传输能力、负荷需求等。

然后,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最优化算法进行计算。

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其可行性和优劣性,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总之,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中的关键工具,能够优化电网经济性能和可靠性。

面对挑战,我们应积极采用新的算法和计算模型,并注重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以提高最优潮流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电力系统基础实验指导书_

电力系统基础实验指导书_

电力系统基础实验指导书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综合实验中心实验1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潮流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力系统主接线电路的建立方法2、掌握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方法;3、比较计算机潮流计算与手算潮流的差异;4、掌握不同运行方式下潮流分布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1、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2、不同运行方式下潮流分布的比较分析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辐射形网络主接线系统的建立输入参数(系统图如下):G1:300+j180MV A(平衡节点)变压器B1:变比=18/110,Uk%=14.3%,Pk=230KW,P0=150KW,I0/In=1%;变压器B2、B3:Un=15MVA,变比=110/11 KV,Uk%=10.5%,Pk=128KW,P0=40.5KW,I0/In=3.5%;负荷F1:20+j15MVA;负荷F2:28+j10MV A;线路L1、L2:长度:80km,电阻:0.21Ω/km,电抗:0.416Ω/km,电纳:2.74×10-6S/km。

辐射形网络主接线图2.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1)调节发电机输出电压,使母线A的电压为115KV,运行DDRTS进行系统潮流计算,在监控图页上观察计算结果,并填入下表:(2)手算潮流:变压器B2(B3)潮流计算:线路L1(L2)潮流计算:(3)计算比较误差分析3.不同运行方式下潮流比较分析(1)实验网络结构图如上。

由线路上的断路器切换以下实验运行方式:①双回线运行(L1、L2均投入运行)②单回线运行(L1投入运行,L2退出)对上述两种运行方式分别运行潮流计算功能,将潮流计算结果填入下表:(2)比较分析两种运行方式下线路损耗、母线电压情况四、思考题1、辐射型网络的潮流计算的步骤是什么?2、试分析比较手动潮流计算方法与计算机潮流计算方法的误差,并分析其根源。

3、电力网络的节点类型有那些?试比较分析其特点。

4、对潮流进行控制一般都有哪些措施?实验2 电力系统横向故障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对电力系统各种短路现象的认识;2、掌握各种短路故障的电压电流分布特点;3、分析比较仿真运算与手动运算的区别;二、实验内容1.各种短路电流实验观察比较各种短路时的三相电流、三相电压;2.归纳总结各种短路的特点3.仿真运算与手动运算的比较分析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辐射形网络主接线系统的建立输入参数(系统图如下):额定电压:220KV;负荷F1:100+j42MV A;负荷处母线电压:17.25V;变压器B1:Un=360MVA,变比=18/220,Uk%=14.3%,Pk=230KW,P0=150KW,I0/In=1%;变压器B2:Un=360MVA,变比=220/18,Uk%=14.3%,Pk=230KW,P0=150KW,I0/In=1%;线路L1、L2:长度:100km,电阻:0.04Ω/km,电抗:0.3256Ω/km。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任务书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任务书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数字仿真实验任务书1.实验目的及相关仿真系统简介1.1目的学习现代电力系统数字仿真方法;学习使用商业及开发软件;了解电力系统静态仿真方法。

通过使用PSASP等软件,计算电力系统潮流。

1.2 主要仿真系统简介在电力系统数字仿真中主要有 PSASP、BPA、Mat Power、Power System Tools,Power Word 等软件。

可自由选择实验所采用系统。

2.电力系统潮流计算2.1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安装输入等见软件用户手册〕2.2潮流计算图形输入方式〔例如见PSASP用户手册〕文本数据输入〔见PSASP用户手册〕2.3算例〔1〕软件自带算例〔例如7节点算例〕〔2〕书中例题(例3-4)〔3〕 IEEE-14节点3. 实验报告要求3.1 根本要求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实验报告无固定格式。

3.2 技术要求〔1〕两种不同负荷水平时刻〔如峰时,谷时,取给定各节点负荷作为峰时以及各节点负荷减半作为谷时〕的潮流计算。

〔2〕两种不同运行方式〔如某回线路检修停运〕的潮流计算。

〔3〕两种不同调度结果〔如各发电机出力分配变化〕的潮流计算。

4. 时间4.1实验集中讲解、演示10月19日三四节地点:云工一B一楼分布式发电实验室(计算机机房)4.2 分散完成4.3 答疑4.4 第9周周五前交实验报告PSASP7.0图模平台用户手册〔第1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编PSASP用户手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编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第三版〕中国电力出版社陈珩编BPA、Mat Power、Power System Tools,Power Word 等软件及其手册。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潮流计算 实验报告(DOC)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潮流计算  实验报告(DOC)

(二 〇 一 一 年 十 二 月(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潮流计算实验报告学 号: ************学生姓名:学 院:电力学院 系 别:电力系专 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 级: 授课教师:1、实验目的:了解计算机潮流分析的基本原理、主要步骤;掌握节点导纳矩阵形成和修改的方法,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熟悉Matlab运行环境,了解Matlab基本编程语句和语法;运用潮流分析程序对给定网络的运行方式做潮流分析,并初步分析计算结果2、实验要求:通过预习,对计算机潮流分析基本理论有深入了解;为程序准备必要的、准确的原始数据;熟悉Matlab运行环境,输入潮流程序,上机独立完成程序的调试,给出潮流分析的结果并按要求绘制潮流分布图3、实验内容:输入网络参数,包括节点号、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功率等;输入潮流程序、调试并输出结果,绘制潮流分布图4、实验步骤:1、熟悉原始资料:根据计算要求,整理数据,包括:计算网络中线路、变压器的参数、形成节点导纳矩阵;表示各节点的注入功率。

(以上数据均采用有名值计算)2、读通潮流程序:完成程序的解释和说明,必要时附加对应的公式和程序语言的说明3、上机调试:熟悉Matlab的运行环境,准确输入原始数据、节点编号、节点注入功率等信息4、整理计算结果:根据计算结果作电网潮流分布图原始网络:5、实验数据及处理:一、实验程序:clearG(1,1)=3.75;B(1,1)=-11.25;G(1,2)=-2.5;B(1,2)=7.5;G(1,3)=0;B(1,3)=0; G(1,4)=-1.25;B(1,4)=3.75;G(1,5)=0;B(1,5)=0;G(2,1)=-2.5;B(2,1)=7.5;G(2,2)=10.834;B(2,2)=-32.5;G(2,3)=-1.667;B(2,3)=5;G(2,4)=-1.667;B(2,4)=5;G(2,5)=-5;B(2,5)=15;G(3,1)=0;B(3,1)=0;G(3,2)=-1.667;B(3,2)=5;G(3,3)=12.917;B(3,3)=-38.75;G(3,4)=-10;B(3,4)=30;G(3,5)=-1.25;B(3,5)=3.75;G(4,1)=-1.25;B(4,1)=3.75;G(4,2)=-1.667;B(4,2)=5;G(4,3)=-10;B(4,3)=30;G(4,4)=12.917;B(4,4)=-38.750;G(4,5)=0;B(4,5)=0;G(5,1)=0;B(5,1)=0;G(5,2)=-5;B(5,2)=15;G(5,3)=-1.25;B(5,3)=3.75;G(5,4)=0;B(5,4)=0;G(5,5)=6.25;B(5,5)=-18.75;Y=G+j*B %形成节点导纳矩阵delt(1)=0;delt(2)=0;delt(3)=0; delt(4)=0;u(1)=1.0;u(2)=1.0;u(3)=1.0;u(4)=1.0;ps(1)=-0.6;qs(1)=-0.10;ps(2)=0.2;qs(2)=0.2;ps(3)=-0.45;qs(3)=-0.15; ps(4)=-0.4;qs(4)=-0.05; %设迭代初值k=1;precision=1 %设迭代次数和精度N1=4; %PQ节点数while precision>0.0000001 %判断是否满足精度要求delt(5)=0;u(5)=1.06; %给定平衡节点编号for m=1:N1for n=1:N1+1pt(n)=u(m)*u(n)*(G(m,n)*cos(delt(m)-delt(n))+B(m,n)*sin(delt(m)-delt (n)));qt(n)=u(m)*u(n)*(G(m,n)*sin(delt(m)-delt(n))-B(m,n)*cos(delt(m)-delt (n)));endpi(m)=sum(pt);qi(m)=sum(qt); %计算PQ节点的注入功率 dp(m)=ps(m)-pi(m);dq(m)=qs(m)-qi(m); %计算PQ节点的功率不平衡量endfor m=1:N1for n=1:N1if m==nH(m,m)=-qi(m)-u(m)^2*B(m,m); N(m,m)=pi(m)+u(m)^2*G(m,m);J(m,m)=pi(m)-u(m)^2*G(m,m); L(m,m)=qi(m)-u(m)^2*B(m,m);JJ(2*m-1,2*m-1)=H(m,m); JJ(2*m-1,2*m)=N(m,m);JJ(2*m,2*m-1)=J(m,m); JJ(2*m,2*m)=L(m,m);elseH(m,n)=u(m)*u(n)*(G(m,n)*sin(delt(m)-delt(n))-B(m,n)*cos(delt(m)-del t(n)));J(m,n)=-u(m)*u(n)*(G(m,n)*cos(delt(m)-delt(n))+B(m,n)*sin(delt(m)-de lt(n)));N(m,n)=-J(m,n);L(m,n)=H(m,n);JJ(2*m-1,2*n-1)=H(m,n);JJ(2*m-1,2*n)=N(m,n);JJ(2*m,2*n-1)=J(m,n); JJ(2*m,2*n)=L(m,n);Endendend %计算jocbi各项,并放入统一矩阵JJ中,对JJ下标统一编号JJfor m=1:N1PP(2*m-1)=dp(m);PP(2*m)=dq(m);End %按统一矩阵形成功率不平衡 uu=inv(JJ)*PP';precision=max(abs(uu)); %判断是否收敛 for n=1:N1delt(n)=delt(n)+uu(2*n-1);u(n)=u(n)+uu(2*n)*u(n); %将结果分解为电压幅值和角度 end %求解修正方程,得电压幅值变化量(标幺值)和角度变化量 k=k+1; end for n=1:N1+1U(n)=u(n)*(cos(delt(n))+j*sin(delt(n))); endfor m=1:N1+1I(m)=Y(5,m)*U(m); %求平衡节点的注入电流5551j j i I Y U ==∑endS5=U(5)*sum(conj(I)) %求平衡节点的注入功率*555S V I = for m=1:N1+1 for n=1:N1+1S(m,n)=U(m)*(conj(U(m))-conj(U(n)))*conj(-Y(m,n));% end endend %求节点i,j 节点之间的功率,方向为由i 指向j, *ij ij i S V I = S %显示支路功率二、实验结果:1、节点导纳矩阵Y =3.7500 -11.2500i -2.5000 + 7.5000i 0 -1.2500 + 3.7500i 0 -2.5000 + 7.5000i 10.8340 -32.5000i -1.6670 + 5.0000i -1.6670 + 5.0000i -5.0000 +15.0000i 0 -1.6670 + 5.0000i 12.9170 -38.7500i -10.0000 +30.0000i -1.2500 + 3.7500i -1.2500 + 3.7500i -1.6670 + 5.0000i -10.0000 +30.0000i 12.9170 -38.7500i 0 0 -5.0000 +15.0000i -1.2500 + 3.7500i 0 6.2500 -18.7500i节点导纳矩阵特点:1.节点导纳矩阵的对角元就等于各该节点所连接导纳的总和2.节点导纳矩阵是稀疏矩阵3.节点导纳矩阵一般是对称矩阵4.节点导纳矩阵的非对角元Yij等于连接节点i、j支路导纳的负值5. 节点导纳矩阵是方阵2、迭代过程数据:电压变化量du = 0.0094 - 0.0010i 0.0448 - 0.0021i 0.0156 - 0.0013i 0.0142 - 0.0013idu =-0.0077 - 0.0000i -0.0064 - 0.0000i -0.0065 - 0.0000i -0.0068 -0.0000idu = -0.6060 - 0.0000i -0.4686 - 0.0000i -0.5040 - 0.0000i -0.5213 -0.0000idu = -0.3934 - 0.0000i -0.2741 + 0.0000i -0.3107 - 0.0000i -0.3238 -0.0000i功率不平衡量dS = -0.6000 - 0.1000i 0.5000 + 1.1000i -0.3750 + 0.0750i -0.4000 - 0.0500idS = 0.0208 - 0.0206i -0.0468 - 0.0876i 0.0047 - 0.0226i 0.0155 - 0.0096i dS= 1.0e-003 *0.2233 - 0.2193i -0.4990 - 0.5087i -0.0052 - 0.1658i 0.1556 - 0.0997i dS =1.0e-007 *0.2011 - 0.1958i -0.4104 - 0.2076i -0.0402 - 0.0900i 0.1273 - 0.0836i雅可比矩阵JJ =11.2500 3.7500 -7.5000 -2.5000 0 0 -3.7500 -1.2500-3.7500 11.2500 2.5000 -7.5000 0 0 1.2500 -3.7500-7.5000 -2.5000 33.4000 10.5340 -5.0000 -1.6670 -5.0000 -1.66702.5000 -7.5000 -11.1340 31.6000 1.6670 -5.0000 1.6670 -5.00000 0 -5.0000 -1.6670 38.9750 12.8420 -30.0000 -10.00000 0 1.6670 -5.0000 -12.9920 38.5250 10.0000 -30.0000-3.7500 -1.2500 -5.0000 -1.6670 -30.0000 -10.0000 38.7500 12.91701.2500 -3.7500 1.6670 -5.0000 10.0000 -30.0000 -12.9170 38.7500JJ =11.5406 3.1996 -7.7223 -3.1029 0 0 -3.8183 -1.3384-4.4412 11.3818 3.1029 -7.7223 0 0 1.3384 -3.8183-8.0396 -2.1511 35.0648 12.0317 -5.3599 -1.5576 -5.3622 -1.52382.1511 -8.0396 -11.5380 35.6400 1.5576 -5.3599 1.5238 -5.36220 0 -5.2222 -1.9705 40.0793 12.8630 -30.9519 -10.11360 0 1.9705 -5.2222 -13.7724 39.8246 10.1136 -30.9519-3.8576 -1.2203 -5.2038 -1.9989 -30.8297 -10.4802 39.8912 12.86851.2203 -3.8576 1.9989 -5.2038 10.4802 -30.8297 -13.6994 39.8104JJ =11.3861 3.1619 -7.6217 -3.0453 0 0 -3.7644 -1.3171-4.3623 11.1866 3.0453 -7.6217 0 0 1.3171 -3.7644-7.9246 -2.1368 34.7163 11.8401 -5.2904 -1.5440 -5.2913 -1.51162.1368 -7.9246 -11.4391 35.1173 1.5440 -5.2904 1.5116 -5.29130 0 -5.1585 -1.9397 39.5849 12.6953 -30.5425 -9.98760 0 1.9397 -5.1585 -13.5953 39.2852 9.9876 -30.5425-3.8018 -1.2050 -5.1397 -1.9661 -30.4266 -10.3354 39.3681 12.70621.2050 -3.8018 1.9661 -5.1397 10.3354 -30.4266 -13.5065 39.2683JJ =11.3850 3.1617 -7.6210 -3.0448 0 0 -3.7640 -1.3169-4.3617 11.1850 3.0448 -7.6210 0 0 1.3169 -3.7640-7.9237 -2.1368 34.7136 11.8386 -5.2899 -1.5439 -5.2907 -1.51152.1368 -7.9237 -11.4386 35.1136 1.5439 -5.2899 1.5115 -5.29070 0 -5.1580 -1.9394 39.5811 12.6940 -30.5394 -9.98670 0 1.9394 -5.1580 -13.5940 39.2811 9.9867 -30.5394-3.8013 -1.2049 -5.1392 -1.9659 -30.4235 -10.3343 39.3641 12.70501.2049 -3.8013 1.9659 -5.1392 10.3343 -30.4235 -13.5050 39.26413、收敛后数据:支路功率S =0 -0.5370 - 0.0977i 0 -0.0630 - 0.0023i 0 0.5489 + 0.1333i 0 0.2469 + 0.0815i 0.2793 + 0.0806i -0.8751 - 0.0954i 0 -0.2431 - 0.0701i 0 0.1891 - 0.0121i -0.3960 - 0.0677i 0.0633 + 0.0033i -0.2746 - 0.0664i -0.1887 + 0.0132i 0 0 0 0.8895 + 0.1387i 0.4087 + 0.1058i 0 0平衡节点功率 S5 =1.2982 + 0.2445i潮流分布图GG1.250-j3.750 10.000-j30.0002.500-j7.5005.000-j15.001.250-j3.7501.667-j5.0001.667-j5.000534210.45+j0.150.4+j0.050.2+j0.20.6+j0.10.4087+j0.1058 0.3960+j0.06770.1891-j0.0121 0.1887-j0.01320.5489+j0.150.5370+j0.09770.2431+j0.07010.2469+j0.08150.2746+j0.06640.2793+j0.0806 0.8895+j0.1387 0.8751+j0.09540.0633+0.00330.0630+j0.00231.2982+j0.2445。

电力系统中的潮流计算与最优潮流技术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潮流计算与最优潮流技术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潮流计算与最优潮流技术研究引言: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对于供应可靠的电力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需要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电力负荷的增加和电网结构的复杂化,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

潮流计算与最优潮流技术作为电力系统运行和管理的核心技术,对于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系统潮流计算1.1 潮流计算概述潮流计算是一种用于计算电力系统中电压、电流以及功率等参数分布的方法。

它通过解析电力系统中的潮流方程,求解各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从而得到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情况。

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和规划的基础,能够帮助工程师了解电网的负荷分配、线路流量以及电压控制等方面的信息。

1.2 潮流计算方法1.2.1 潮流计算的基本方法潮流计算方法包括直流潮流计算方法和交流潮流计算方法。

直流潮流计算方法是最简单的潮流计算方法,通过假设电力系统中只有直流电流流动,忽略了交流电流的影响,来近似地计算潮流分布。

交流潮流计算方法则考虑了电力系统中交流电流的影响,是比较精确的潮流计算方法。

1.2.2 潮流计算算法的发展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潮流计算算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从最早的高斯-赛德尔迭代算法到后来的牛顿-拉夫逊算法和最小二乘逼近算法,各种计算方法在潮流计算中得到了应用。

这些算法的发展带来了潮流计算的效率和精确度的提高。

二、最优潮流技术研究2.1 最优潮流技术概述最优潮流技术是指在考虑电力系统的各种运行限制条件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方法来求解满足这些限制条件下的最优功率分布和控制策略。

最优潮流技术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经济性运行,减少系统的损耗和成本,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2.2 最优潮流技术的研究内容2.2.1 最小损耗运行最小损耗运行是最优潮流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通过优化节点的功率分配来减少电网的线路损耗。

该方法能够在满足电力系统的各种运行限制条件下,找到一个最佳的功率分布方案,降低电网的损耗。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一:潮流计算实验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一:潮流计算实验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一:潮流计算实验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分综合实验指导老师:成绩:实验名称:潮流分析实验实验类型: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实验熟悉PSCAD仿真软件,了解电力系统有功、无功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潮流计算二、原理与说明(1)PSCAD/EMTDC是加拿大马尼托巴高压直流研究中心(ManitobaHVDCResearchCenter)推出的一款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软件。

EMTDC (ElectroMagneticTransientinDCSystem)是一种电力系统仿真分析软件,既可以研究交直流电力系统问题,又能完成电力电子仿真及其非线性控制的多功能工具。

PSCAD(PowerSystemComputerAidedDesign)是EMTDC的用户图形界面,也是EMTDC的图形用户接口,它的存在是为了更方便用户使用EMTDC。

PSCAD的开发成功,使得用户能更方便地使用EMTDC进行电力系统分析,使电力系统复杂部分可视化成为可能,而且软件可以作为实时数字仿真器的前置端。

用PSCAD进行潮流计算的时候要注意:①选取元件的时候,须辨别元件的属性,例如电源是三相还是单相;②设置元件参数时,要注意参数的物理意义③注意测量信号的方向④将多个曲线绘制在一张图表上时,须选取合适的范围,将单位标注清楚。

(2)三节点单相实验系统介绍在PSCAD界面搭建一个系统为50Hz的单相系统,如下图所示参数如下:G1:理想电压电源,100kVRMS,相角为0,频率为50HzG2:理想电压电源,100kVRMS,相角为60,频率为50HzG3:理想电压电源,100kVRMS,相角为30,频率为50HzX1: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2X2: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2X3: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3X4: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3X5: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4X6: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4Xline1: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40Xline2: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20Xline3: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20仿真设置:电源:电压源输出坡至1.0p.u.的时间:0.05s仿真过程总时长:1s (确保仿真过程达到稳态)仿真步长:=50s(3)并联电容器并联电容器又称为移相电容器,是电力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无功功率补偿设备,广泛地应用于改善负荷的功率因数。

实验二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

实验二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实验类型:□ 验证 □ 综合 ■ 设计 □ 创新 实验日期: 2012-5-28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程序的编制与调试,获得对复杂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程序,使系统潮流计算能够由计算机自行完成,即根据已知的电力网的数学模型(节点导纳矩阵)及各节点参数,由计算程序运行完成该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复杂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计算方法的理解,学会运用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潮流计算的过程及其特点,熟悉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熟悉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提高工程计算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二、实验器材:计算机、软件(已安装,包括各类编程软件C 语言、C++、VB 、VC 等、应用软件MATLAB 等)、移动存储设备(学生自备,软盘、U 盘等) 三、实验内容:1.理论分析:P-Q 分解法潮流计算基本思想是:把节点功率表示为电压向量的极坐标方程式,抓住主要矛盾,以有功功率误差作为修正电压向量角度的依据,以无功功率误差作为修正电压幅值的依据,把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迭代分开来进行。

牛顿法潮流程序的核心是求解修正方程式,当节点功率方程式采取极坐标系统时,修正方程式为:⎥⎦⎤⎢⎣⎡∆∆⎥⎦⎤⎢⎣⎡=⎥⎦⎤⎢⎣⎡∆∆V V L N J H Q P /δ 或展开为:VV L J Q V V N H P //∆⋅+∆⋅=∆∆⋅+∆⋅=∆δδ (4)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主要与各节点电压向量的角度有关,无功功率则主要受各节点电压幅值的影响。

大量运算经验也告诉我们,矩阵N 及J 中各元素的数值相对是很小的,因此对牛顿法的第一步简化就是把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开来进行迭代,即将式(4)化简为:VV L Q H P /∆⋅=∆∆⋅=∆δ (5)这样,由于我们把2n 阶的线性方程组变成了二个n 阶的线性方程组,因而计算量和内存方面都有改善。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实验指导书110331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实验指导书110331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计算机方法》实验指导书实验二最优潮流计算实验1.实验目的:电力系统系统分析是研究电力系统运行和规划方案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其任务就是格局给定的发电运行方式和接线方式及其电力系统的稳态运行状况,包括各个母线的电压和流过每个元件中的功率。

其包括电力系统潮流分析和静态安全分析,而电力系统潮流分析针对电力系统各正常运行方式,潮流计算是指对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状况的分析和计算。

通常需要已知系统参数和条件,给定一些初始条件,从而计算出系统运行的电压和功率等。

本实验接触的是最优潮流计算,其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规划问题,要求满足特定的电力系统运行和安全约束条件,通过调整系统中可利用的控制手段实现预定目标最优的系统稳定运行状态。

实验采用简化梯度法最优潮流流算法,对这种潮流计算程序的编制与调试,获得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电压,为进一步进行电力系统分析作准备。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原理的理解和计算,初步学会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电力系统的问题,掌握潮流计算的过程及其特点。

熟悉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熟悉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提高工程计算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2.实验器材:计算机、软件(已安装,包括各类编程软件C语言、C++、VB、VC等、应用软件MATLAB等)、移动存储设备(学生自备,软盘、U盘等)3.实验内容:一、最优潮流的概念最优潮流(Optimal Power Flow,OPF)是指当系统的结构参数和负荷情况都已给定时,调节可利用的控制变量(如发电机输出功率、可调变压器抽头等)来找到能满足所有运行约束条件的,并使系统的某一性能指标(如发电成本或网络损耗)达到最优值下的潮流分布。

经典最优潮流常常在满足可行性约束和安全性约束的条件下追求最小运行费用,或者最小网损、最小负荷、最高电压水平等等。

二、最优潮流的变量:最优潮流的变量分为控制变量(u)及状态变量(x)。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设计教学指导书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设计教学指导书

电力零售仿真实验教学指导书综合实验的概述1.H的:培养学生对电力销售环节的分析能力,掌握电力零售的相关知识。

2.使用的工具:零售市场仿真实验软件3.基本要求:掌握电力销售环节的交易模型;销售电价的分类;电费计算;分析不同负荷特性的电力用户执行不同电价类别的差异。

4.考核办法:总成绩二出勤惜况+设汁报告+面试成绩5.参考教材:区域电力市场电价机制张粒子、郑华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 4二、综合实验的要求1.根据各类用户负荷数据,掌握用户负荷特性分析方法。

2.掌握销售电价中的电价结构。

3.掌握各类电价制度的电费结算模型。

4.掌握各类电价制度的特点、适用的用户范围。

5.对EXCEL的掌握:打开文件、保存文件、另存文件;读取计算数据;制作分析表格;根据分析数据制作展示图。

三、综合实验的内容实验一:电力用户负荷特性分析(一)基础理论知识准备:电力用户负荷特性1 )电力用户用电负荷曲线:将电力用户的有功负荷,按时间序列绘制成的图形, 称为负荷曲线。

(1) 日负荷曲线:标示出一天内每小时(每半小时、每15分钟)的负荷值, 反映一天内负荷动态。

(2) 年负荷曲线:标示出一年内每月的最高负荷值,反映一年内各月负荷动 态。

2)主要的负荷特性指标及计算(1) 最高负荷:报告期(日、月、季、年)内记录的负荷中,数值最大的一 个。

(2) 最低负荷:报告期(日、月、季、年)内记录的负荷中,数值最小的一个。

(3) 平均负荷:报告期内瞬间负荷的平均值,即负荷时间数列时序平均数。

(4) 负荷率:平均负荷与最高负荷的比率。

(5) 最小负荷率:报告期最低负荷与最高负荷的比率。

报告期最低负荷(kVV ) X最小负荷率(%)二报告期最高负荷< kW ) 1 00%(6) 峰谷差:最高负荷与最低负荷之差。

(7) 峰谷差率:峰谷差与最高负荷的比率。

(8)同时率:综合最高负荷与各组成用户绝对最高负荷之和的比率,说明用电负荷同时性程度。

综合负荷曲线的最高鋼(kW ) 0/〒各组成用户的绝对最高负荷(kW ) % °(二)实验内容1) 分别选取“大工业用户”、“商业用户”、“居民用户”各1个,绘制该用户的日 负荷曲线。

3(C-3) 最优潮流问题

3(C-3) 最优潮流问题

( f(x,u) 对u的)简化梯度
λ [(h x)T ]1 f x 由极值条件(c1),
代入极值条件(c2)
f u
T
L f h u u u
T
h x
f x
3.1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问题概述
3.1.5 最优潮流的求解算法
(2) 二次规划法(Quadratic Programming,QP )
二次规划是非线性规划的特殊形式,它仅适于求解目标函 数为二次形式,约束条件为线性表达式的问题。该方法引入人 工变量把目标函数近似为二次函数,利用泰勒级数展开把约束 线性化,其计算时间将随系统规模的增大而明显延长。 发展: 将原非线性规划模型分解为一系列二次规划子问题,运 用增广拉格朗日法能从不可行点找到原问题的最优解。 二次规划法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可靠,但其计算时间随变量 和约束条件数目的增加而急剧延长,而且在求临界可行问题时 会导致不收敛。 8
10
3.2 最优潮流的简化梯度算法
3.2.1 等式约束条件的最优潮流简化梯度算法: (1) OPF模型的一般描述 以系统运行成本(发电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
要满足的约束条件为:
11
3.2
最优潮流的简化梯度算法
3.2.1 等式约束条件的最优潮流简化梯度算法: (1) OPF模型的一般描述 写成非线性规划(NLP)模型的一般形式(标准格式)即为:
1
3.1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问题概述
3.1.1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OPF(Optimal Power Flow)
• OPF解决的基本问题:特定的电力系统运行和安全约束条件下,通 过调整系统中可利用的控制手段,实现预定目标最优的系统稳定运行 状态。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
代数方程组。可以用牛顿法对它求解。
牛顿法优化迭代格式为:
2f xk xk 2f xk
梯度向量
xk 2f xk 1 f xk Hxk 1 f xk
xk1xkxk
Hessian矩阵
收敛判据: f xk
牛顿法在按上述的基本格式进行迭代时,其搜索方向

x k H x k 1 fx k
W u
0
L g (u, x) 0
fu Lu fu gTW u
二、最优潮流的牛顿(Hessian矩阵)算法
1984年,Sun D I等人提出。
1.牛顿法的基本原理
牛顿法是一种求无约束极值的方法。设无约束最优化
问题为
m in fx x R n
其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f x,0一般为一个非线性
( 3 )电力网络结构确定(不受接线方式影响,不考虑网络重构问题)。
控制变量:是可以控制的自变量,通常包括:
(1)各火电(核电)机组有功出力、各发电机/同步补偿机无功出力(或机端 电压);
(2)移相器抽头位置、可调变压器抽头位置、并联电抗器/电容器容量;
(3)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水电机组快速启动,某些负荷的卸载也可以作为控制 的手段。
,则构成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L ( u ,x ,) f( u ,x ) T g ( u ,x )
采用经典的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将L分别对变量x、u

求导并令其等于零,即得到求极值的一组必要条件为
(Kuhn-Tuck Lxer 条 fx件 ) gx
T
0
L u
f u
g u
T
0
雅可比矩阵
L g (u , x) 0
(1)目标函数采用发电燃料耗量(或费用)最小,以除去平衡节点以 外的所有有功电源出力及所有可调无功电源出力(或相应的节点电 压幅值),还有带负荷调压变压器的电压比作为控制变量,就是对 有功及无功进行综合优化的泛称的最优潮流问题。

【CN110011313A】一种柔性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及系统【专利】

【CN110011313A】一种柔性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及系统【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29301.7(22)申请日 2019.02.21(71)申请人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 51067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科翔路11号申请人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技术研究中心 天津大学(72)发明人 张野 洪潮 张帆 杨健 李俊杰 孙鹏伟 李霞林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代理人 麦小婵 郝传鑫(51)Int.Cl.H02J 3/06(2006.01)H02J 3/36(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柔性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及系统(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包括:计算所述柔性直流电网的节点导纳矩阵;设定所述柔性直流电网的节点的电压初值,并获取最大迭代次数;计算所述柔性直流电网中换流站的误差向量,并判断所述误差向量是否满足最大容许误差;若是,则根据节点电压计算潮流分布,以输出潮流计算的结果;若否,则修正各极线路的节点电压,直至所述误差向量满足最大容许误差或修正次数达到所述最大迭代次数;当达到所述最大迭代次数时,输出潮流计算的结果为不收敛信息。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柔性直流电网潮流计算系统。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能以较高精度求得系统不同运行模式下的潮流分布,通用性高。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8页 附图3页CN 110011313 A 2019.07.12C N 110011313A1.一种柔性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所述柔性直流电网的节点导纳矩阵;设定所述柔性直流电网的节点电压初值,并获取最大迭代次数;计算所述柔性直流电网中换流站的误差向量,并判断所述误差向量是否满足最大容许误差;若是,则根据节点电压计算潮流分布,以输出潮流计算的结果;若否,则求解雅可比矩阵并修正各极线路的节点电压,直至所述误差向量满足最大容许误差或修正次数达到所述最大迭代次数;当达到所述最大迭代次数时,输出潮流计算的结果为不收敛信息。

最优潮流计算

最优潮流计算

暨南大学本科实验报告专用纸课程名称供变电系统仿真成绩评定实验项目名称潮流计算指导教师实验项目编号实验项目类型设计实验地点学生姓名学号学院系专业实验时间年月日上午温度℃湿度1.实验原理在网络结构和参数给定的情况下,确定电力系统的控制变量,使得电力系统运行效益的某一给定的目标函数取得最优,同时满足系统的运行和安全约束,称为最优潮流。

通过实际算例,掌握PSS/E软件的最优潮流计算功能,学会使用PSS/E最优潮流功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最有潮流OPF,就是当系统的结构参数及负荷情况给定时,通过控制量的优选,所找到的能满足所有指定的约束条件,并使系统的某一性能指标或标函数达到最优时的潮流分布。

最优潮流要通过改变控制变量的给定值,来求状态变量的解,从众多状态变量解中求一个指标最优或目标函数最优的解。

计算涉及两类变量,即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

控制变量是待优化选定的变量、可以控制的自变量,通常包括各发电机的有功出力、无功出力或者机端电压。

2.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1.设置OPF求解参数选择OPF→Solve…菜单,如下图1,得到如图2所示的OPF求解对话框。

图1 图2 OPF对话框在图2所示对话框中单击“Change solution parameters”,得到图3所示更改参数对话框。

图3 更改参数对话框2.求解最优潮流在完成参数设定后,单击GO键,进行潮流优化求解,下图4中Report视图为优化结果。

图4如果想将结果打印,则需选择I/O Contrl→Direct Progress output(PDEV)…菜单项,如下图5所示,得到图6的Progress Output Destination Selector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选择File选项,并设定OPF优化结果输出文件名,即可得到优化结果的文件。

图5 图6 优化结果文件如下所述:图7 优化结果文件3.实验经验总结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在本次实验中,采用目标函数为最小化燃料成本和最小化无功损失,约束条件为联络线功率约束、自动缩放、双变量收敛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计算机方法》实验指导书实验二最优潮流计算实验1.实验目的:电力系统系统分析是研究电力系统运行和规划方案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其任务就是格局给定的发电运行方式和接线方式及其电力系统的稳态运行状况,包括各个母线的电压和流过每个元件中的功率。

其包括电力系统潮流分析和静态安全分析,而电力系统潮流分析针对电力系统各正常运行方式,潮流计算是指对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状况的分析和计算。

通常需要已知系统参数和条件,给定一些初始条件,从而计算出系统运行的电压和功率等。

本实验接触的是最优潮流计算,其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规划问题,要求满足特定的电力系统运行和安全约束条件,通过调整系统中可利用的控制手段实现预定目标最优的系统稳定运行状态。

实验采用简化梯度法最优潮流流算法,对这种潮流计算程序的编制与调试,获得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电压,为进一步进行电力系统分析作准备。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原理的理解和计算,初步学会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电力系统的问题,掌握潮流计算的过程及其特点。

熟悉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熟悉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提高工程计算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2.实验器材:计算机、软件(已安装,包括各类编程软件C语言、C++、VB、VC等、应用软件MATLAB等)、移动存储设备(学生自备,软盘、U盘等)3.实验内容:一、最优潮流的概念最优潮流(Optimal Power Flow,OPF)是指当系统的结构参数和负荷情况都已给定时,调节可利用的控制变量(如发电机输出功率、可调变压器抽头等)来找到能满足所有运行约束条件的,并使系统的某一性能指标(如发电成本或网络损耗)达到最优值下的潮流分布。

经典最优潮流常常在满足可行性约束和安全性约束的条件下追求最小运行费用,或者最小网损、最小负荷、最高电压水平等等。

二、最优潮流的变量:最优潮流的变量分为控制变量(u)及状态变量(x)。

一般常用的控制变量有:(1)除平衡节点外,其它发电机的有功出力;(2)所有发电机节点及具有可调无功补偿设备节点的电压模值;(3)移相器抽头位置(4)带负荷调压变压器的变比。

(5)并联电抗器/电容器容量状态变量常见的有:(1)除平衡节点外,其它所有节点的电压相角;(2)除发电机节点以及具有可调无功补偿设备节点之外,其它所有节点的电压模值。

三、最优潮流的目标函数电力系统经济调度运行中的最优潮流计算一般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其数学模型如下:(1)全系统发电燃料总耗量(或总费用)()i Gi i NG f K P ∈=∑ (1)式中:NG 为全系统发电机的集合,其中包括平衡节点s 的发电机组。

Ki(PGi)是发电机组Gi 的耗量特性。

由于平衡节点s 的电源有功出力不是控制变量,其节点注入功率必须通过潮流计算才能决定,是节点电压模值U 及相角θ的函数,于是Gs s LsP P U P θ=+(,) ................... (2) 式中:PS (U, θ)为注入节点s 而通过与节点相关的线路输出的有功功率;PLS 为节点s 的负荷功率。

所以(1)式可写成:∑≠∈+=s i NG i Gs s Gi i P K P K f )()( (3)(2)有功网损,即:ij jii j NL f P P ∈=+∑,() ........................................ (4) 式中:NL 为所有支路的集合。

可直接采用平衡节点的有功注入作有功网损最小化的目标函数),(min min θU P f s = (5)由上可见,最优潮流的目标函数不仅与控制变量u 有关,同时和状态变量x 有关。

因此可用简洁的形式表示f =f (u,x ) (6)四、最优潮流的约束条件及其数学模型(1)等式约束条件最优潮流分布必须满足基本潮流方程,即11(cos sin )0(sin cos )0nGi Di i j ij ij ij ij j nGi Di i j ij ij ij ij j P P V V G B Q Q V V G B θθθθ==⎫--+=⎪⎪⎬⎪---=⎪⎭∑∑ B i S ∈ ............... (7) 该式可简化为:g(x,u)=0 (8)(2)不等式约束条件 1)有功电源出力上下限约束;2)可调无功电源出力上下限约束;3)带负荷调压变压器变比K 调整范围约束;4)节点电压模值上下限约束;5)输电线路或变压器元件中通过的最大电流或视在功率约束;6)线路通过的最大有功潮流或无功潮流约束7)线路两端节点电压相角差约束,等等。

部分用不等式表示如下Gi Gi Gi P P P ≤≤ (G i S ∈) (9)Ri Ri RiQ Q Q ≤≤ (R i S ∈) (10)i i i V V V ≤≤(B i S ∈) ................................. (11) 2(cos sin )l ij i j ij ij ij ij i ij l P P VV G B V G P θθ==+-≤ (l l S ∈) (12)B S 、G S 、R S 、l S 分别是系统所有节点集合、所有发电机集合、所有无功源集合、所有支路集合。

Gi P 、Gi Q 为发电机i 的有功、无功出力;Di P 、Di Q 为节点i 的有功、无功负荷;i V 、i θ为节点i 的电压幅值和相角,其中i j ij θθθ-=。

ij G 、ij B 为节点导纳矩阵第i 行第j 列约束的实部和虚部;l P 为线路l 的有功潮流、设线路l 两端节点为i 、j 。

该模型采用的是节点电压极坐标表示形式,当然也可以采用节点电压直角坐标的表示形式。

统一表示为h (u ,x )<=0 (13)则电力系统最优潮流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min ()0 ()0uf s t ⎫⎪⎪=⎬⎪≤⎪⎭(,)..,,u x g u x h u x (14)五、简化梯度算法最优潮流的简化梯度算法以极坐标形式的牛顿法潮流计算为基础。

所采用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如(14)所述(1)仅有等式约束条件的简化梯度算法其数学模型表示为0uf s t ⎫⎪⎬=⎪⎭min (,)..(,)u x g u x (15)应用经典的拉格朗日乘子法,引入和等式约束g(u,x)=0中方程式数同样多的拉格朗日乘子λ,构成拉格朗日函数为:T L f =+(,)(,)(,)u x u x λg u x (16)式中, λ为由拉格朗日乘子所构成的向量。

这样,就把有约束最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最优化问题。

采用经典的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是将L 分别对变量x,u 及λ求导并令其等于零,即得求极值的一组必要条件为: T L f ∂∂∂⎛⎫=+= ⎪∂∂∂⎝⎭g λ0x x x .......................................(17) T L f ∂∂∂⎛⎫=+= ⎪∂∂∂⎝⎭g λ0u u u (18)L ∂==∂(,)g u x 0λ ............................................(19) 直接联立求解这三个极值条件方程组,就可以求得此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采用一种迭代下降算法,其基本思想是从一个初始点开始,确定一个搜索方向,沿着这个方向移动一步,使目标函数有所下降,然后由这新的点开始,再重复进行上述步骤,直到满足一定的收敛判据为止。

简化梯度法的迭代计算步骤1)令迭代计数k =0;2)假定一组控制变量(0)u ;3)由式(19),通过潮流计算由已知的u 求得相应的()k x ;4)观察式(17)可知∂∂g x就是牛顿法潮流计算的雅克比矩阵J ,利用求解潮流时已求得的潮流解点的J 及其LU 三角因子矩阵,求出 1T f -⎡⎤∂∂⎛⎫=-⎢⎥ ⎪∂∂⎝⎭⎢⎥⎣⎦g λx x .........................................(20) 5)将已求得的u 、x 及λ代入(18),则有 1T T L f f -⎡⎤∂∂∂∂∂⎛⎫⎛⎫=-⎢⎥ ⎪ ⎪∂∂∂∂∂⎝⎭⎝⎭⎢⎥⎣⎦g g u u u x x ................................(21) 6)若0L ∂=∂u,说明这组解是最优解,计算结束。

否则,转第7)步。

7)若0L ∂≠∂u ,必须按照能使目标函数下降的方向对u 进行修正, (1)()()k k k u u u +=+∆ (22)然后回到步骤3),重复上述过程,直到0L ∂=∂u为止,这样便求得了最优解。

如果第7)中0L ∂≠∂u是如何对u 进行修正,也就是如何决定式()k u ∆的问题,这是该算法的关键计算得 T T -1f f g g df d d ∂∂∂∂=-∂∂∂∂()()()()u u u x x u (23)则根据f=f(u)的全微分定义可设定:T df f d =∇u 1T T L f f f -⎡⎤∂∂∂∂∂⎛⎫⎛⎫∇==-⎢⎥ ⎪ ⎪∂∂∂∂∂⎝⎭⎝⎭⎢⎥⎣⎦g g u u u x x...........................(24) f ∇是在满足等式的约束条件下,L ∂==∂(,)g u x 0λ目标函数在维数较小的u 空间上的梯度。

故也称为简化梯度。

由于某一点的梯度方向是该点函数值变化率最大的方向,因此若沿着函数在该点的负梯度方向前进时,函数值下降最快,所以取负梯度作为每次迭代的搜索方向k c f ∆==-∇()u .............................................(25) 其中, c 为步长因子。

这种以负梯度作为搜索防线的算法称为梯度法或最速下降法。

式中步长因子对算法的收敛过程有很大影响,选择太小将是迭代次数增加,选择太大则将导致附近点附近来回震荡。

(2)不等式约束条件的处理最优潮流的不等式约束条件很多,根据性质不同分为: 1)第一类是关于自变量或控制变量u 的不等式约束;2)第二类是关于因变量即状态变量x 以及可表示为u 和x 的函数的不等式约束条件,这一类约束可通称为函数不等式约束。

一、控制变量的不等式约束控制变量的不等式的约束按照式(22)(1)()()k k k u u u +=+∆对控制变量进行修正,使(1)k u +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即:(1)max max (1)(1)min min ()()(1)min max ()(),()k i i k k i i k k k i i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 , (26)控制变量按这种处理方法处理以后,按照库恩-图克定理,在最优点处简化梯度的第i 个分量0if u δ∂=应有:min max max min 0()0()0()i i i ii i ii i i f u u u u f u u u f u u u δδδ⎫∂=<<⎪⎪⎪∂==⎬⎪⎪∂==⎪⎭.................................(27) 二、用罚函数对函数不等式的约束罚函数法的基本思路是将约束条件引入原来的目标函数而形成一个新的函数,将原来有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求解转化成一系列无约束最优化的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