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诊疗及预防控制_预防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合集下载

登革热防控方案

登革热防控方案

登革热防控方案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登革热的流行范围逐渐扩大,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登革热防控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登革热防控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环境管理
1.1 消灭蚊虫滋生地
1.2 清除积水
1.3 定期清理卫生死角
二、个人防护
2.1 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
2.2 使用驱蚊剂
2.3 定期检查家中是否有蚊虫滋生
三、社区卫生
3.1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3.2 定期巡查社区环境
3.3 配合政府开展灭蚊行动
四、医疗保健
4.1 加强登革热病例监测
4.2 提高医疗机构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4.3 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和教育
五、国际合作
5.1 加强与邻国的疫情信息共享
5.2 开展跨国合作的登革热防控项目
5.3 加强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
综上所述,登革热是一种严重传染病,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只有通过环境管理、个人防护、社区卫生、医疗保健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民众都能认真对待登革热防控工作,共同努力,共同抗击登革热。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减少登革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人民的健康。

2. 原则:科学预防、综合防控、依法管理、群众参与。

三、预防措施1. 环境管理a. 消灭蚊子的滋生地:清除废弃物、清理排水沟、消除积水等。

b. 室内环境改善:安装纱窗、使用蚊帐、使用电蚊拍等。

c. 室外环境改善:修复排水系统、消除积水点、定期清理垃圾等。

2. 蚊媒控制a. 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对蚊子进行灭蚊处理。

b.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鱼类等控制蚊子的繁殖。

c. 物理防治:使用蚊香、蚊帐、电蚊拍等物理手段防止蚊子叮咬。

3. 社区宣传a.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b. 发放宣传资料,包括登革热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

c. 建立健康教育机制,定期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

4. 疫情监测和报告a. 建立登革热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b. 加强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疫情报告和信息共享。

c. 做好疫情分析和评估工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5. 国际合作a.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的威胁。

b. 积极参与国际登革热防控项目,分享经验和技术。

四、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预防控制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2.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

3. 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

4. 加强环境管理和蚊媒控制工作,消灭蚊子的滋生地。

5.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6.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的挑战。

五、预防控制效果评估1. 定期评估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2. 收集和分析疫情数据,评估登革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概要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概要

4.3 切断传播途径
对疫点、疫区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限期将疫区范围内



纹幼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的 灭蚊工作 消灭蚊虫孳生场所:翻盆、倒罐、填堵竹洞、树洞、消除一切 形式的小积水。对孳生、繁衍的蚊幼虫的户内、外各种水缸、 水盆、贮水池等倾倒、洗刷、换水、加盖等 药物灭蚊:采用灭虫剂杀灭成蚊,室内喷药前要关好窗,喷完 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室外环境对伊蚊栖息场所进行 大面积喷洒 交通工具监督、灭蚊:在流行期内对进、出疫区的各类交通工 具进行卫生监督,并予以预防性灭蚊
2.2 时间分布
周期性 一个地区发生流行后,随后3~5年有发生登革出血热的 危险,可能与二次感染引起免疫增强反应有关 缺乏免疫力的地区可发生来历不明的暴发,地方性流行 区取决于流行强度的积累 季节性 主要流行季节与雨季、蚊媒密度相一致 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福建 广东为9-11月为流行高峰。
情; 了解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包括孳生和密度变化)的 动态变化及登革病毒携带状况; 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 施提供科学依据。
登革热常规控制(监测)及应急控制(
监测)
3.2常规控制
1.依据当地条件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防控宣传教育; 2.主要措施是孳生地清理;
3.BI>20时,提示存在登革热暴发高风险,建议辖区政 府组织开展消除蚊媒孳生地和灭蚊工作。 4.首次发现埃及伊蚊时保存监测所获标本,立即将监测 结果报告上级疾控机构,核实后提出处理意见。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
福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
概述
流行病学 监测与报告 预防控制

登革热诊疗规范指南规范版 .doc

登革热诊疗规范指南规范版 .doc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为指导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登革热,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登革热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指南》,结合我国登革热疫情及临床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

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感染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

登革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优质课件ppt

登革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优质课件ppt

03
登革热的控制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传播方式
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也称为亚洲虎蚊或白纹伊蚊)传播。蚊子在叮咬 一个已感染登革热的人后,病毒会在其体内繁殖,经过8-14天的潜伏期 后,当它再次叮咬人时,就会传播登革热病毒。
地理分布
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亚洲、太平洋岛屿和加 勒比海地区。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病毒在蚊子体 内繁殖,通过叮咬将 病毒传播给人类。
蚊子种类繁多,不同 种类的蚊子传播不同 的登革病毒。
蚊子主要在白天活动 ,因此登革热的传播 也主要在白天进行。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 ,平均为7天。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 肌肉痛、关节痛、皮疹等。
登革热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 些人可能只表现出轻微症状,而 有些人可能出现严重症状甚至死
亡。
02
医院感染的预防
医院感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 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是指患 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而外源性感染是指来自患者以外的病原体传 播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医 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和依从性, 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
一。
强化环境清洁消毒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和消 毒,特别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 面,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
实施隔离措施
对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采取 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 、负压隔离等,以减少交叉感 染的风险。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减少登革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人民的健康。

2. 原则:科学预防、综合防控、依法管理、群众参预。

三、预防措施1. 环境管理a. 泯灭蚊子的滋生地:清除废弃物、清理排水沟、消除积水等。

b. 室内环境改善:安装纱窗、使用蚊帐、使用电蚊拍等。

c. 室外环境改善:修复排水系统、消除积水点、定期清理垃圾等。

2. 蚊媒控制a. 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对蚊子进行灭蚊处理。

b.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鱼类等控制蚊子的繁殖。

c. 物理防治:使用蚊香、蚊帐、电蚊拍等物理手段防止蚊子叮咬。

3. 社区宣传a.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b. 发放宣传资料,包括登革热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

c. 建立健康教育机制,定期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

4. 疫情监测和报告a. 建立登革热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b. 加强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疫情报告和信息共享。

c. 做好疫情分析和评估工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5. 国际合作a.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的威胁。

b. 积极参预国际登革热防控项目,分享经验和技术。

四、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预防控制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2.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

3. 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

4. 加强环境管理和蚊媒控制工作,泯灭蚊子的滋生地。

5.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6.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的挑战。

五、预防控制效果评估1. 定期评估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2. 采集和分析疫情数据,评估登革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佛山绿康医院谢毅生副主任医师一、登革热的流行病学1.传染源: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等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2.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1.急性起病,首发高热,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

2.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3.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4.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

5.皮疹:于病程第3~6天出现充血性疹或点状出血疹。

6.典型皮疹为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

7.出血倾向:如皮下出血、瘀点瘀斑、牙龈出血、8.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二)极期1.极期出现在疾病的第3~8天。

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2.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3.具有极期的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4.在血浆渗漏发生前,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

不同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水和休克等。

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5.部分病例发生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严重出血。

(三)恢复期1.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

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

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登革热的诊疗及预防控制

登革热的诊疗及预防控制

对医疗机构的要求
(二)医疗机构是传染登革热的高风险区
域,各医疗机构、社区门诊要指定专人
负责,做好室内、室外的翻盘倒罐工作, 消除蚊类的孳生地。如果蚊类较多应与 爱卫部门联系进行成蚊杀灭工作。
提醒
登革热诊断 收治医院 解除隔离期限及出院标准
谢谢!
人发病。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 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 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
流行特征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 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为高
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三、临床诊疗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媒介:在广东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俗称花斑蚊 。 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而且其幼虫具有“嗜静” 的特性。水环境安静、阴凉,不易受打扰,最适合这种 伊蚊产卵以及幼虫存活。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 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
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用血 清型鉴别。血清抗体四倍增长。 采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确诊需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流行地区,或发病 前15天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天曾有被 蚊虫叮咬史。
鉴别诊断
与流感、麻疹、猩红热、 恙虫病、钩体病、伤寒、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 抗病毒治疗 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 止血、升白细胞药物、输入血小板, 及时纠正休克。

登革热预防知识

登革热预防知识

登革热预防知识引言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预防登革热至关重要,以下将介绍一些预防登革热的知识。

一、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1.1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其中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1.2 登革病毒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健康人,形成传播链条。

1.3 登革病毒感染后,患者可在发病初期至病程中期内持续传播病毒,因此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者对阻断传播至关重要。

二、预防登革热的措施2.1 泯灭蚊子滋生地,如清除积水、清理废弃物等,减少蚊子滋生的环境。

2.2 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用品,尽量避免蚊子叮咬。

2.3 注意个人卫生,穿长袖长裤,避免在蚊子多的时间和地点逗遛。

三、预防登革热的疫苗接种3.1 目前已有登革热疫苗上市,接种疫苗是预防登革热的有效途径。

3.2 接种登革热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登革病毒的风险,减少病情的严重程度。

3.3 接种登革热疫苗可以提高个体和社区的免疫水平,有助于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四、旅行时的预防措施4.1 前往登革热疫区的旅行者应提前了解当地的疫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2 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旅行时,应注意避免蚊子叮咬,使用防蚊用品和穿着长袖长裤。

4.3 返回后如浮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五、社区防控登革热的重要性5.1 社区应加强蚊虫防控工作,定期清理环境,减少蚊子滋生的条件。

5.2 社区应开展登革热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5.3 社区应建立健全的登革热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保障公众健康。

结语:预防登革热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惟独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社区合作,才干有效遏制登革热的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希翼大家能够重视登革热预防知识,共同努力防止疫情蔓延。

防控登革热疫情专项方案

防控登革热疫情专项方案

防控登革热疫情专项方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近年来,登革热疫情频发,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制定专项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防控登革热疫情专项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环境治理1.1 清除积水: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虫传播,蚊子的滋生环境主要是积水。

因此,清除环境中的积水是防止蚊虫滋生的关键。

1.2 消灭蚊虫:采取物理灭蚊、化学灭蚊等方法,有效降低蚊虫密度,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1.3 定期检查:建立定期巡查机制,对潜在的蚊虫滋生地进行排查,及时清除。

二、健康宣教2.1 宣传知识:通过宣传栏、社区广播等方式,向居民普及登革热的病因、症状及预防知识。

2.2 提高警惕:呼吁居民保持清洁卫生,注意个人防护,及时就医。

2.3 加强监测: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疫情暴发的风险。

三、医疗救治3.1 提高诊疗水平: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2 配备药品:确保医疗机构有足够的药品储备,以应对突发疫情。

3.3 建立隔离病房:设立专门的隔离病房,对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减少传播风险。

四、社会协作4.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登革热疫情的关注度,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4.2 社区合作:加强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和健康宣教工作。

4.3 媒体宣传:利用媒体资源,广泛传播防控登革热的知识,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五、国际合作5.1 信息共享: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信息共享,及时了解登革热疫情的全球动态。

5.2 技术支持:借助国际合作平台,引进先进的防控技术和药物,提高我国登革热疫情的防治水平。

5.3 联合行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防控行动,共同应对跨境传播的风险。

总之,防控登革热疫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共同为预防登革热疫情的蔓延而努力。

希望通过专项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控制登革热的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

登革热及其防治课件

登革热及其防治课件

免疫调节剂
如维生素类、镇静剂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进行相应治疗。
其他辅助药物
04
登革热的社会影响
减少劳动力
登革热感染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休克和死亡,因此患者需要休息和康复,从而减少了劳动力。
增加医疗负担
登革热疫情的爆发会增加医疗资源的消耗,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负担。
登革热的症状
发热
发热后2-5天出现皮疹,通常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斑疹和麻疹样皮疹,多发生于四肢和躯干。
皮疹
约1/5的患者出现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点等。
出血
约1%的患者可能出现脑炎,表现为意识模糊、惊厥、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登革热脑炎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出血和低血压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的并发症
03
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
防蚊灭蚊
使用蚊香、电蚊拍、蚊帐等手段防止蚊虫叮咬,同时积极开展灭蚊行动,减少蚊虫密度。
清除蚊虫孳生地
定期清理室内和室外的积水,破坏蚊虫的生存环境。
健康宣教
加强登革热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饮水量,并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加强防蚊灭蚊措施
清除室内和室外的蚊虫滋生地:定期清理积水,清除垃圾,保持环境卫生,以减少蚊虫的繁殖。
使用蚊帐及在卧室内放置清凉油、蚊香、杀虫喷雾等防蚊用品: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蚊虫叮咬,特别是在晚上和清晨。
穿着长袖长裤:尽量避免暴露在蚊虫较多的地方,特别是在傍晚和黎明。
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症状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一般治疗

登革热防控方案

登革热防控方案

登革热防控方案一、背景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

登革热病毒共分为四个血清型,即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登革病毒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出血性热病或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二、目标本防控方案的目标是减少登革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三、防控措施1. 健康教育- 开展登革热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水平。

- 向公众普及蚊子的繁殖和传播特点,教授有效的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蚊香、蚊液等。

- 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保持环境清洁、垃圾分类处理等。

2. 病例监测与报告- 建立登革热病例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 加强医疗机构对登革热病例的诊断和报告,确保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3. 蚊媒监测与控制- 建立蚊媒监测系统,定期采集蚊子样本并进行病毒检测。

- 加强对蚊子的灭蚊工作,包括喷洒杀虫剂、清除蚊虫滋生源等。

4. 消除蚊虫滋生源- 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清除积水、垃圾等蚊虫滋生源。

-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环境整治,共同消除蚊虫滋生源。

5. 疫苗接种- 推广登革热疫苗的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 根据疫情和流行情况,制定疫苗接种的优先顺序和策略。

6. 紧急响应机制- 建立登革热紧急响应机制,包括疫情监测、病例追踪、医疗救治等方面的应急措施。

- 提前准备相关物资和设备,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响应能力。

四、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上述防控措施,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 降低登革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障公众健康。

2. 减少蚊子的繁殖和传播,控制疫情扩散。

3.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4. 建立健全的登革热防控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五、总结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公众的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病例监测与报告、蚊媒监测与控制、消除蚊虫滋生源、疫苗接种和紧急响应机制的综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登革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登革热防控方案

登革热防控方案

登革热防控方案一、背景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该病毒分为四个血清型,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出血性热病甚至死亡。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特殊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二、目标制定登革热防控方案的目标是减少病例发生率和死亡率,保护公众健康。

三、防控策略1. 加强监测与报告建立完善的登革热监测体系,加强对病例的及时报告和数据采集。

包括建立登革热病例报告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的监测和报告能力,以及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2. 蚊虫防制(1)泯灭蚊虫滋生地:清除蚊虫滋生的环境,如清理废弃物、清除积水等。

(2)个人防护:提倡公众使用蚊帐、蚊香等个人防护用品,特殊在登革热高发季节和地区。

(3)室内喷洒杀虫剂:定期在室内喷洒杀虫剂,特殊是在蚊虫密集的地区。

3. 社区宣传教育(1)开展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通过社区广播、宣传栏、传单等方式向公众宣传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培训医务人员: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开展社区活动:组织登革热防控宣传活动,如宣传演讲、义诊等,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4. 疫苗接种根据疫情和流行区域的特点,推广登革热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降低病例的严重程度。

5. 紧急响应机制建立登革热防控的紧急响应机制,包括及时调配医疗资源、加强病例追踪和隔离、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等。

在疫情爆发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四、监测与评估建立登革热防控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对防控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防控策略。

五、资源保障加强对登革热防控工作的资金、人力和物资保障,确保各项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登革热的挑战。

七、总结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

制定科学、全面的登革热防控方案,加强监测与报告、蚊虫防制、社区宣传教育、疫苗接种、紧急响应机制等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工作生活区域周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

2、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WS216-2018)

疑似病例:

发病前 14 天内曾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或工作场所
周围 1 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WS216-2018)

临床诊断病例:
其他:横纹肌溶解、急性胰腺炎等。
二、临床及辅助检查
重症登革热
危重人群:
➢ 年龄>65岁
➢ 伴有基础疾病者
➢ 晚期妊娠
➢ 营养不良或肥胖者
➢ 二次感染
登革病毒二次感染所致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二、临床及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极期

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轻症容易忽视,重症死亡率高。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国内无疫苗上市。

传播媒介广泛存在,输入病例再传播风险持续。
2型的出血、大出血及死亡率高于其他型
一、概述及病原学
病原学

抵抗力:

不耐热,60℃ 30min,或100℃ 2min均可灭活

耐低温和干燥, -70℃或冷冻干燥4℃可长期保存

不耐酸,乳酸、高锰酸钾均可灭活

乙醚、紫外线、0.05%福尔马林都可以灭活
一、概述及病原学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肾损伤:血清肌酐>176.8μmol/L 或高于正常值上限且超出基
线值 2 倍,或尿量少于 0.5ml/(kg·h)持续至少 24h;

登革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登革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精品课件
你有留意过这些现象吗?
精品课件
一、登革热概述 流行现状: 这几年来,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台湾地
区出现登革热流行,我国广东等多省 相继报告了登革热病例。受此影响, 我省持续有输入性的病例报告。进入 8月份福州地区出现本地病例,防控 工作更加严峻。
精品课件
登革热概述
精品课件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暴发:
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 (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 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精品课件
二、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已知12种伊蚊是传播本病的媒介,但最 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 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 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在蚊 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的伊 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 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 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精品课件
二、流行病学
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 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內(大约6~7 日)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 播开去
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精品课件
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 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者多为儿童。 ➢ 人群免疫力: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 由于对
精品课件
媒介伊蚊特性
登革热通过伊蚊传播 白纹伊蚊生活在房屋内及周围(半家栖),主要在白天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由白纹伊蚊传播。

该病起病急、传播迅猛、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在一个蚊媒密度高的地区,只要有传染源存在就容易引起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因出血或多器官损害而死亡。

自1978年发现登革热以来,至今已发生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流行,给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

为有效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流行,防止出现大暴发,保障全体施工人员的健康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本方案的制定目的在于明确项目管理人员职责,调动项目全体人员投入到登革热防制工作中,有效落实各项登革热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二、指导思想控制和消灭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措施。

因此,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发动项目全体施工工人,清除室内外白纹伊蚊孳生环境为主导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将白纹伊蚊密度控制到不致发生流行的程度。

三、成立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项目部根据现场实际成立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由项目负责人担任小组组长,小组成员如下:组长:***(项目经理)副组长:***(生产经理)组员:***(后勤管理员) ***(安全员) ***(材料员)***(资料员) ***(仓管员)1、预防控制小组。

在施工过程中,负责对周边环境卫生检查清理,在登革热高发期,每月至少进行两次对周边下水道、绿化草地等喷洒农药灭虫灭蚊,防止白纹伊蚊滋生。

2、医疗小组。

发现登革热症状施工人员,及时送到附近医院就诊,对有症状的人员登记检查。

3、后勤保障小组。

由后期管理员负责组织调集人员、物资设备,督促检查各项登革热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四、预防控制措施1、根据项目实际需要,指定预防登革热的措施,指定专人负责灭蚊工作,筹备专门灭蚊经费,专款专用。

将灭蚊工作落实到实处。

2、对项目施工人员开展有效的宣传教育,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安全教育培训等方式开展宣传,普及登革热防制知识,使工人自觉行动起来清除室内外白纹伊蚊孳生场所,预防控制登革热。

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

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

时间 8~10 日日 3~ 1A5d日d your title 8~10 日 3~ 15 日
-1
57
17
境外输入个案 + 蚊媒
健康的人 新个+案 蚊媒
Add your title
健康的人
白纹-1 伊0蚊
5
健康的人
10
白纹伊蚊20
Add yo新u个r t案itle埃及伊蚊
指示病例发病日
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
2014年10月16 日
1
概述
登革热
是w由elc登om革e to热us病e th毒ese引Po起we,rPo血int 清tem学pla上tes,分Ne4w 个血清Co型nten,t d主esig要n, 1通0 y过ear埃s e及xpe伊rien蚊ce和白纹 伊蚊传播。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 热、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骨髓及关 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 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 (二)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 患者口服补液
• (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 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
• (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 • (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
500ml,快速静脉注入
15
预防措施
• 一、消灭蚊虫孳生地。 • 尽快清除积水,是首要措施。 • 积水是重要的蚊虫孳生地,要迅速发动每
家每户清理室内外积水,翻盆倒罐,填平 洼地,疏通沟渠,使蚊子无产卵之地。

16
积水是祸源!
17
• 二、杀灭成蚊。 • 迅速组织专业消杀队伍,
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药物 喷洒灭蚊,使布雷图指 数降至最低水平,防止 成蚊叮咬人体,传播病 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理伊蚊滋生地
人工容器:花瓶、花盆底盘、冷气机底盘、水 桶、废用空罐、垃圾塑料薄膜袋、废轮胎、户 外小积水 、水沟
对医疗机构的要求
(一)各医疗卫生机构、社区门诊等要加强对医务 人员登革热诊治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对具有发 热、头痛、肌肉痛、皮疹等登革热症状病人的发 现和报告意识,提高诊断、鉴别和救治能力,做 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对发热、有骨痛症状的病例,要进行血常规 检查,如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者,应结合流 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其它实验室检查结果开展 鉴别诊断,如院内专家会诊后不能排除登革热, 应采集血清送区疾控中心进行登革热检测,以及 时发现可疑病例。做到不漏诊、不误诊。 下发《致临床一线医生的一封信》。
“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及关节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典型登革热
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多 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点状 出血疹,多见于四肢。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 及色素沉着)。疹型以斑丘疹、麻疹样、猩红 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点为主。
同一患者可见多种形态不同的皮疹。持续3-4天。 束臂试验呈阳性。 于病程5~8天约25~50%病例有出血倾向 。
*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流行地区,或发病 15天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天曾有被 蚊虫叮咬史。
鉴别诊断
与流感、麻疹、猩红热、 恙虫病、钩体病、伤寒、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 抗病毒治疗 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 止血、升白细胞药物、输入血小板, 及时纠正休克。
四、预防与控制
传染源 隔离治疗:患病期间,避免患者给蚊子叮咬,(使用 蚊帐)。登革热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 于7天。
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衰竭。
目前国内登革出血热诊断标准
(1)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2)多器官较大量出血; (3)肝肿大。
具备以上2~3项,同时血小板在 100×109/L以下,血细胞比容增加20% 以上者。 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 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密切接触者 医学观察15天
治理环境,清除蚊类孳生地,杀灭成蚊 在政府主导下,在流行区宣传发动群众翻盘倒罐,
清洗水缸,做好防蚊灭蚊、清除蚊类孳生地。 ▲根据吸血高峰确定伊蚊成蚊活动期,组织对重点
区域的杀灭成蚊工作(白纹伊蚊吸血高峰:上午9到11 点、下午近黄昏4-6点 ) 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对医疗机构的要求
(二)医疗机构是传染登革热的高风险区
域,各医疗机构、社区门诊要指定专人
负责,做好室内、室外的翻盘倒罐工作, 消除蚊类的孳生地。如果蚊类较多应与 爱卫部门联系进行成蚊杀灭工作。
提醒
登革热诊断 收治医院 解除隔离期限及出院标准
谢谢!
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大约六至七 日)被蚊子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 传播开去。
无证据表明与患者接触会被传染。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
人发病。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 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 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 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
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用血 清型鉴别。血清抗体四倍增长。 采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确诊需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流行特征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 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为高
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三、临床诊疗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 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骨骼和 关节疼痛,部分有眼眶后疼痛,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登革热的诊疗及预防控制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 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 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 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 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一、疫情概况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诊疗 四、预防与控制
一、疫情概况
今年以来,东南亚多个国家登革热疫情 呈高发上升态势,泰国、老挝、新加坡、 越南等多个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超过 往年同期水平的6~8倍,目前病例已过 近10万,已致146人死亡。
台湾至7月22日74例本土病例。
近期国内外登革热疫情情况
广州、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均有输入 性病例报告近20例。佛山市禅城区报告2 例输入性病例。
7月份以来广东中山报告了今年内地首起 登革热本地病例,截止到7月30日共报告 近100名病例,集中在黄圃镇多个社区。
7月29日南海区狮山镇罗村也报告了佛山 市内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媒介:在广东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俗称花斑蚊 。 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而且其幼虫具有“嗜静” 的特性。水环境安静、阴凉,不易受打扰,最适合这种 伊蚊产卵以及幼虫存活。
传播途径: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 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感,发热不超过39℃,全身 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皮疹,一般不出血, 病程短(1~4天)。
重型登革热
起病时如典型登革热表现,但在病程3~5 天时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的症状 和体征 。有些病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甚 至出血性休克。多于24小时内死亡。此 型在临床上不符合登革出血热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