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痢医学课件.ppt
合集下载
细菌性痢疾演示ppt课件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季节性
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 的季节性,夏秋季为高发 季节。
人群分布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 童发病率较高,其次为青 壮年。
地区分布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 与卫生条件、饮食习惯等 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及分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及粘液便 等症状。可分为普通型、轻型和中毒 型。
03 治疗与预防
抗菌药物治疗
首选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如环丙沙 星、左氧氟沙星等。
用药原则
早期、足量、联合、规律用药, 确保疗效。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避免 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选择头孢
曲松等替代药物。
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情况,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 水电解质紊乱。
1 2
营养不良
长期腹泻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可能引发营养不良 。
肠道炎症
细菌性痢疾可引起肠道炎症,影响肠道健康。
3
其他器官损害
严重感染时,细菌及其毒素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到 其他器官,造成损害。
心理和社会影响
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
等。
社会经济负担
02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和康复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对患者家庭和
退热治疗
高热患者可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布洛芬 等。
止痛治疗
腹痛患者可使用解痉止痛药,如山莨菪碱等。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 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
食品。
疫苗接种
接种细菌性痢疾疫苗,提高人 群免疫力。
细菌性痢疾讲课PPT课件
遵医嘱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建议多食用易消化、营养 丰富的食物。 休息与运动:适当休息,逐渐增加运动量,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06 细菌性痢疾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洁和消毒。
疫苗接种:根 据当地疫情和 卫生部门建议, 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避免饮用不洁水源,加强饮食卫生监管等。
控制手段: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对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加强疫情报告和监测 等。
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腹 痛、腹泻、发热和排粘液脓血便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如粪便培养阳性或粪便镜检发现白细胞 和红细胞等,可确诊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腹泻病相鉴别,如 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
病情严重度:细菌性痢疾的病情严重度与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治疗情况等因素 有关。
03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老年人更为易感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为常见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粪口 传播,通过食用 被细菌污染的食 物或水传播
易感人群:无特 异性,所有人群 均易感,但儿童、 老年人、身体虚 弱者和免疫功能 低下者更容易感 染
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定期 记录患者体温、 脉搏等指标,评 估病情状况。
饮食护理:给予 患者易消化、高 营养的食物,避 免刺激性食物和 饮料。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06 细菌性痢疾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洁和消毒。
疫苗接种:根 据当地疫情和 卫生部门建议, 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避免饮用不洁水源,加强饮食卫生监管等。
控制手段: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对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加强疫情报告和监测 等。
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腹 痛、腹泻、发热和排粘液脓血便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如粪便培养阳性或粪便镜检发现白细胞 和红细胞等,可确诊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腹泻病相鉴别,如 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
病情严重度:细菌性痢疾的病情严重度与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治疗情况等因素 有关。
03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老年人更为易感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为常见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粪口 传播,通过食用 被细菌污染的食 物或水传播
易感人群:无特 异性,所有人群 均易感,但儿童、 老年人、身体虚 弱者和免疫功能 低下者更容易感 染
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定期 记录患者体温、 脉搏等指标,评 估病情状况。
饮食护理:给予 患者易消化、高 营养的食物,避 免刺激性食物和 饮料。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毒 性休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预防方 面,应注重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临床实践中应用举例
病例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加深对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的理解。
加强饮食管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和刺 激性食物。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脱水处理
电解质紊乱处理
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 脉补液,同时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如钾、钠等。
中毒性休克处理
注意事项
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 群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的易消化食物,增强患者体质。
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减轻患者不适感。
预防并发症措施
观察病情
电解质紊乱
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抽搐 等。
中毒性休克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 压下降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细菌性痢疾,应立即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保持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等。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毒 性休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预防方 面,应注重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临床实践中应用举例
病例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加深对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的理解。
加强饮食管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和刺 激性食物。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脱水处理
电解质紊乱处理
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 脉补液,同时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如钾、钠等。
中毒性休克处理
注意事项
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 群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的易消化食物,增强患者体质。
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减轻患者不适感。
预防并发症措施
观察病情
电解质紊乱
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抽搐 等。
中毒性休克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 压下降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细菌性痢疾,应立即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保持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等。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16页PPT
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兼性厌氧,但最适宜需 氧生长。
分为4群和40个血清型,各型无交叉免疫,可反复感染。 抵抗力弱,加热66℃10分钟可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志贺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但在污染及瓜果、蔬 菜上可存活10-20天。
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但A群志贺菌还能产生强烈外毒素:具细胞 毒性、神经毒性、肠毒性作用,引起严重症状。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3.易感性:普遍易感、有短暂的免疫力,不同菌群及血清型无交叉保护性 免疫,易反复感染
4.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具有季节性,一般5月开始上升,8-9月达高峰, 10月以后减少。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
•细菌数量 •致病力 •人体抵抗力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管
大部分被胃酸杀死 少量细菌进入肠道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WBC 轻到中度升高 2.粪便镜检:脓细胞(WBC)、RBC、 3.粪便细菌培养:确诊依据,送检标本必须新鲜, 早期多次送检可提高培养阳性率
治疗-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 消化道隔离 注意饮食 卧床休息 2.抗菌治疗 喹诺酮类:目前较理想的药物、 孕妇、儿童不宜应用 其他:匹美西林、头孢曲松 黄连素 3.对症治疗 补液 降温 止痛等
预防
防治措施:政府行为方面,要搞好食品卫生,保证饮水卫生,作 好疫情报告,出现疫情后,立即找出并控制传染源,禁止患者或 带菌者从事餐饮业和保育工作,限制大型聚餐活动.
个人卫生方面,喝开水不喝生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 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便;吃熟食不吃凉拌菜, 剩饭菜要加热后吃;做到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得病后 要及时就医治疗.
《细菌性痢疾》课件
新型治疗策略的研究
介绍了近年来在细菌性痢疾诊断领域出现 的新型检测手段,如生物传感器、基因诊 断等。
探讨了新型抗生素、抗菌肽以及免疫Βιβλιοθήκη 法 在治疗细菌性痢疾中的潜在应用。
疫苗研究进展
疾病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
概述了针对痢疾杆菌的疫苗研究现状,包 括新型疫苗的研发和临床试验情况。
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细菌性痢疾的流行趋势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建议,如加 强国际合作、提高公众卫生意识等。
病例三:慢性菌痢
总结词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详细描述
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大便次数增多,伴 有粘液或脓血便。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治疗建议
慢性菌痢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 如甲硝唑等。同时注意改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对于 顽固性病例,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05 总结与展望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痢疾杆菌是本病的病原菌,属于志贺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菌体裂 解产生内毒素的特性。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通过口摄入后,在肠道内繁殖,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充 血、水肿、渗出和细胞坏死,进而引发腹泻、腹痛等症状。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1-2周,短者3天,长者可达数月。
症状表现
遵循医嘱
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确保治疗效果 。同时,避免自行更改治疗方案或停药。
04 病例分析
病例一:典型细菌性痢疾
总结词
急性发作,典型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通常急性发作,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大便多为粘液 脓血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患者通常有饮食不洁史。
治疗建议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换尿布之后。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这 些部位容易感染细菌,因此要避
免用手触摸。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 :用完的纸巾应立即丢弃,并洗
手。
饮食卫生
喝开水和吃熟食:喝开水和吃完全煮 熟的肉类、禽类和鱼类可以杀死细菌 。
保持餐具清洁:使用过的餐具应彻底 清洗干净,并定期消毒。
避免生食和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 这些食物可能含有有害细菌。
全球每年约有1.6亿病例,导致 约100万死亡。
在我国,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较 高,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
容易流行。
流行因素
不良的卫生习惯:如 不洗手、不洁饮食等 。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如儿童、老人和身 体虚弱的人更容易感 染。
拥挤和不良居住条件 :这有助于细菌的传 播。
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摄入 。
详细描述
某地区突然爆发细菌性痢疾,短时间内病例数量激增,疫情迅速传播至周边地区。当地卫生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 应,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但控制效果不佳,疫情持续时间较长。
案例二:某患者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过程
总结词
及时治疗、症状缓解、预防复发
详细描述
某患者感染细菌性痢疾后,及时就医并接受针对性治疗。医生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给予抗菌药物和补液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医嘱,按时服药和休息。经过 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顺利康复出院。为预防复发,医生建议患者保持
病原治疗
抗生素治疗
针对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 类、头孢菌素类等。
联合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提 高疗效。
并发症治疗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这 些部位容易感染细菌,因此要避
免用手触摸。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 :用完的纸巾应立即丢弃,并洗
手。
饮食卫生
喝开水和吃熟食:喝开水和吃完全煮 熟的肉类、禽类和鱼类可以杀死细菌 。
保持餐具清洁:使用过的餐具应彻底 清洗干净,并定期消毒。
避免生食和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 这些食物可能含有有害细菌。
全球每年约有1.6亿病例,导致 约100万死亡。
在我国,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较 高,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
容易流行。
流行因素
不良的卫生习惯:如 不洗手、不洁饮食等 。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如儿童、老人和身 体虚弱的人更容易感 染。
拥挤和不良居住条件 :这有助于细菌的传 播。
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摄入 。
详细描述
某地区突然爆发细菌性痢疾,短时间内病例数量激增,疫情迅速传播至周边地区。当地卫生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 应,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但控制效果不佳,疫情持续时间较长。
案例二:某患者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过程
总结词
及时治疗、症状缓解、预防复发
详细描述
某患者感染细菌性痢疾后,及时就医并接受针对性治疗。医生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给予抗菌药物和补液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医嘱,按时服药和休息。经过 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顺利康复出院。为预防复发,医生建议患者保持
病原治疗
抗生素治疗
针对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 类、头孢菌素类等。
联合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提 高疗效。
并发症治疗
细菌性痢疾-医学课件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脓 血便等
局部炎症反应 和全身毒血症
血液 急性微循环障碍和 细胞代谢功能紊乱
中毒型菌痢
发病机制
入侵四步骤
进入宿主细胞
囊泡溶解,细菌逸出 细菌在宿主细胞及细 并在胞质内繁殖 胞间扩散
宿主细胞死亡
病理解剖
急性菌痢的基本病理变化
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重者有浅表溃疡形成。病变部位以乙状结肠 和直肠为主,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
基底膜 临近上皮细胞
固有层 增 殖 裂 解
感染A群菌可释放外毒素, 固有层下小血管循环障碍,水
由于外毒素的特性,
肿渗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
内、外毒素
肠粘膜细胞坏死,如水样 形成浅表性溃疡等炎性病变时, 腹泻及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刺激肠壁神经从使肠蠕动增加
毒力因子 ,其表达调控机 理非常复杂,在致病中的 作用还待进一步阐明。
器功能损害与衰竭(MSOF)
临床表现
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月)
此型约占5%,其主要临床表现同急性典型菌痢,但程度轻,恢复不完全, 急性发作型 一般是半年内有痢疾病史或复发史,而除外同群痢菌再感染,或异群痢菌
或其它致腹泻细菌的感染。
发生率约10%,常有腹部不适或隐痛,腹胀、腹泻、粘脓血便等消化道症 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亦可腹泻与便泌交替出现,病程久之可有失眠、 慢性迁延型 多梦、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以及乏力、消瘦、食欲下降、贫血等表现。 左下腹压痛,可扪及乙状结肠,呈条索状。
能低下患者的早期,临 有关。常因突然出现血红蛋白尿 关节引起红肿和渗出。关节
床症状重,病死率高 (尿呈酱油色)而被发现,表现 液培养无菌生长,而志贺菌
(可达46%),及时应用 为进行性溶血性贫血;高氮质血 凝集抗体可为阳性,血清抗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பைடு நூலகம்理解剖
急性期菌痢 :病变可累及整个结肠,尤其以乙 状结肠与直肠为显著,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 性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肠腔充满粘液 脓血性渗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 由于病变通常局限于固有层,故肠黏膜穿孔少 见。
慢性期菌痢 :可有轻度充血和水肿,粘膜苍白 增厚。溃疡修复过程中形成疤痕与息肉,少数 引起肠腔狭窄。
3
流行类型:
根据志贺氏菌的菌型分布调查,我国一些主 要城市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B型 )为主,其中又以2a亚型、3型多见;其次为 宋内氏菌;志贺氏菌与鲍氏菌则较少见。但近 年来,志贺氏菌ⅰ型的细菌性痢疾已发展为世 界性流行趋势,我国至少在10个省、区发生了 不同规模流行。
4
抵抗力:
在体外生存力较强,在瓜果、蔬菜以及污染物上 生存1-3周,但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能生长数 周,对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以宋内氏菌最强,福氏菌 次之,志贺氏菌最弱。一般56~60℃经10分钟即被 杀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块中存活96天, 蝇肠内可存活9~10天,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石 碳酸15~30分钟死亡。
15
中毒性菌痢: 肠道病变轻微,多数仅见黏膜
充血、水肿,少有溃疡形成,突出表现为全身 多脏器的微血管痉挛及/或通透性增加;大脑及 脑干水肿,可见点状出血与神经细胞变性。部 分病例有肾上腺充血,肾上腺皮质出血和萎缩。
16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病前 多有不洁饮食史。
★痢疾志贺菌感染临床表现较重,但预后良好; 宋内氏感染症状轻,非典型病例多,易误诊或 漏诊; 福氏志贺菌介于两者只间,但排菌时间长,易 转为慢性。
2
病原学
形态与抗原性:
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通
称痢疾杆菌。大小为0.5~0.7×2~3μm,无芽 胞,无荚膜,无鞭毛。 培养特性:为兼性厌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 生长。 抗原构造与分类: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可分 为分为a、b、c、d四群,即痢疾志贺菌、福氏 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及宋内志贺菌,43个血清 型(包括亚型)。
18
2、轻型(非典型) 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 轻,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粘液多,一般 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易误诊为肠炎, 便培养有志贺菌生长可确诊。病程一般为3~6 日。
◆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 志贺氏毒素,具有肠毒性、神经毒、细胞毒性反应。
6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包括患者和带菌者,非典型病人、
慢性病人及带菌者为重要传染源。
7
传播途径:
经粪—口途径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 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 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 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在 流行季节如食物或饮用水被污染,可以引起爆 发流行。
8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的
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且不同菌群 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于反复 感染。
9
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但有明显季节性,通常5月 开始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 少。本病夏秋季发病率升高可能与降雨量 多、苍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瓜果多有关。
发病人群以学龄前儿童与青壮年居多, 可能与他们接触病原菌机会多有关。
5
致病物质:
◆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 是 引起发热、毒血症、休克的重要因素。①内毒素作用 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 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②内毒素能破坏 粘膜,形成炎症、溃疡,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③ 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紊乱、 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明显, 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频繁便意)等症状。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不良、暴饮暴食、胃酸缺乏 等),或病原菌数量多时,痢疾杆菌借助于菌毛贴附 并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 基底膜→固有层内,并增 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和全身毒血症。
12
当肠粘膜固有层下小血管循环障碍,水肿、渗 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等 炎性病变时,刺激肠壁神经丛使肠蠕动增加, 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 血便等。感染a群菌可释放外毒素,由于外毒 素的特性,故肠粘膜细胞坏死,如水样腹泻及 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细菌性痢疾
1
概述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 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 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 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严重者可出现感染 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其基本病理损害为直肠、乙状结肠粘膜的充血、 水肿、出血等渗出性炎症改变。 常年散发,夏秋多见,目前仍为我国的多发病 之一。
17
临床上依据其病程及病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期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
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 开始呈稀水样,继则为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 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 可触及痉挛的肠索。病程约1-2周。少数患者可因呕吐 严重,补液不及时而出现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甚至发生继发性休克。
10
发病机制
致病条件:
具有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O抗 原
具有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 力。
侵袭、繁殖后可以产生毒素。
11
正常机体抵御能力: 痢疾杆菌进入胃,易被胃酸杀灭,少量未被杀灭的细 菌到达肠道,正常人肠道菌群对外来菌有拮抗作用; 肠粘膜表面可分泌特异性IgA,阻止细菌吸附侵袭。
13
大部分细菌在固有层被单核—巨噬细胞噬杀灭,少量 可达肠系膜淋巴结,也很快被网状内皮系统消灭,因 此痢疾杆菌菌血症实属少见。
内毒素使机体产生过敏反应,血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 性物质增加,全身小血管痉挛、血管壁损伤可引起 DIC和血栓形成。此外,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 器功能衰竭(休克型);可引起脑水肿、脑疝,出现 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脑型);另外还是引起溶血 性尿毒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பைடு நூலகம்理解剖
急性期菌痢 :病变可累及整个结肠,尤其以乙 状结肠与直肠为显著,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 性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肠腔充满粘液 脓血性渗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 由于病变通常局限于固有层,故肠黏膜穿孔少 见。
慢性期菌痢 :可有轻度充血和水肿,粘膜苍白 增厚。溃疡修复过程中形成疤痕与息肉,少数 引起肠腔狭窄。
3
流行类型:
根据志贺氏菌的菌型分布调查,我国一些主 要城市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B型 )为主,其中又以2a亚型、3型多见;其次为 宋内氏菌;志贺氏菌与鲍氏菌则较少见。但近 年来,志贺氏菌ⅰ型的细菌性痢疾已发展为世 界性流行趋势,我国至少在10个省、区发生了 不同规模流行。
4
抵抗力:
在体外生存力较强,在瓜果、蔬菜以及污染物上 生存1-3周,但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能生长数 周,对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以宋内氏菌最强,福氏菌 次之,志贺氏菌最弱。一般56~60℃经10分钟即被 杀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块中存活96天, 蝇肠内可存活9~10天,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石 碳酸15~30分钟死亡。
15
中毒性菌痢: 肠道病变轻微,多数仅见黏膜
充血、水肿,少有溃疡形成,突出表现为全身 多脏器的微血管痉挛及/或通透性增加;大脑及 脑干水肿,可见点状出血与神经细胞变性。部 分病例有肾上腺充血,肾上腺皮质出血和萎缩。
16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病前 多有不洁饮食史。
★痢疾志贺菌感染临床表现较重,但预后良好; 宋内氏感染症状轻,非典型病例多,易误诊或 漏诊; 福氏志贺菌介于两者只间,但排菌时间长,易 转为慢性。
2
病原学
形态与抗原性:
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通
称痢疾杆菌。大小为0.5~0.7×2~3μm,无芽 胞,无荚膜,无鞭毛。 培养特性:为兼性厌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 生长。 抗原构造与分类: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可分 为分为a、b、c、d四群,即痢疾志贺菌、福氏 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及宋内志贺菌,43个血清 型(包括亚型)。
18
2、轻型(非典型) 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 轻,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粘液多,一般 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易误诊为肠炎, 便培养有志贺菌生长可确诊。病程一般为3~6 日。
◆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 志贺氏毒素,具有肠毒性、神经毒、细胞毒性反应。
6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包括患者和带菌者,非典型病人、
慢性病人及带菌者为重要传染源。
7
传播途径:
经粪—口途径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 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 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 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在 流行季节如食物或饮用水被污染,可以引起爆 发流行。
8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的
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且不同菌群 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于反复 感染。
9
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但有明显季节性,通常5月 开始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 少。本病夏秋季发病率升高可能与降雨量 多、苍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瓜果多有关。
发病人群以学龄前儿童与青壮年居多, 可能与他们接触病原菌机会多有关。
5
致病物质:
◆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 是 引起发热、毒血症、休克的重要因素。①内毒素作用 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 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②内毒素能破坏 粘膜,形成炎症、溃疡,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③ 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紊乱、 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明显, 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频繁便意)等症状。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不良、暴饮暴食、胃酸缺乏 等),或病原菌数量多时,痢疾杆菌借助于菌毛贴附 并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 基底膜→固有层内,并增 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和全身毒血症。
12
当肠粘膜固有层下小血管循环障碍,水肿、渗 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等 炎性病变时,刺激肠壁神经丛使肠蠕动增加, 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 血便等。感染a群菌可释放外毒素,由于外毒 素的特性,故肠粘膜细胞坏死,如水样腹泻及 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细菌性痢疾
1
概述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 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 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 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严重者可出现感染 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其基本病理损害为直肠、乙状结肠粘膜的充血、 水肿、出血等渗出性炎症改变。 常年散发,夏秋多见,目前仍为我国的多发病 之一。
17
临床上依据其病程及病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期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
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 开始呈稀水样,继则为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 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 可触及痉挛的肠索。病程约1-2周。少数患者可因呕吐 严重,补液不及时而出现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甚至发生继发性休克。
10
发病机制
致病条件:
具有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O抗 原
具有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 力。
侵袭、繁殖后可以产生毒素。
11
正常机体抵御能力: 痢疾杆菌进入胃,易被胃酸杀灭,少量未被杀灭的细 菌到达肠道,正常人肠道菌群对外来菌有拮抗作用; 肠粘膜表面可分泌特异性IgA,阻止细菌吸附侵袭。
13
大部分细菌在固有层被单核—巨噬细胞噬杀灭,少量 可达肠系膜淋巴结,也很快被网状内皮系统消灭,因 此痢疾杆菌菌血症实属少见。
内毒素使机体产生过敏反应,血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 性物质增加,全身小血管痉挛、血管壁损伤可引起 DIC和血栓形成。此外,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 器功能衰竭(休克型);可引起脑水肿、脑疝,出现 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脑型);另外还是引起溶血 性尿毒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