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合集下载

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

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

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建设密度增加,城市绿地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绿地不仅能提供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风险、提升城市的抵御能力。

下面,我将提出一些城市绿地防灾避灾的方案。

首先,建设泄洪空间。

城市常常由于排水系统设计不足而出现内涝现象,这是灾害风险的一种。

为了减轻排水压力,可以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绿地,将其作为泄洪的空间,以减少雨水径流的压力。

例如,在城市低洼地区或河流两侧,可以建设自然湿地或人工湖泊,作为临时储备洪水的空间,降低洪峰水位,避免洪水泛滥。

其次,构建植被护坡。

城市山体或河岸的护坡是防止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关键。

通过植被护坡,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冲击力。

因此,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应该优先考虑设置植被护坡,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灾害预防措施。

再次,推进城市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是一种创新的城市绿地形式,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气温上升,改善热岛效应。

此外,屋顶绿化还可以吸收雨水,减少径流,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对于防止城市内涝、减轻洪峰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城市规划者应该鼓励、推动屋顶绿化的普及和发展。

最后,加强公园与绿地的建设。

公园和绿地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锻炼身心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城市防灾避灾的关键区域。

公园和绿地的植被可以降低风速、吸收水分,起到减轻风灾和洪灾冲击的作用。

此外,公园还可以为居民提供避难场所,在突发灾害发生时提供安全保障。

因此,加强公园和绿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绿化空间,是城市防灾避灾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在防灾避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灾害风险,提升城市的抵御能力。

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应注重绿地的保护与建设,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安全提供保障。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风险。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绿地的选择、规划和布局、植被的选择和管理等方面,探讨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的导则。

一、绿地的选择选择适当的绿地是城市防灾避险设计的首要任务。

首先,应考虑到绿地的地理位置,选择在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建设绿地,以减少灾害的损失。

其次,应考虑绿地的地形地貌,选择平坦的区域建设绿地,以便于排水和疏散。

此外,还要考虑到绿地的土壤条件和水源情况,选择具有良好排水和保水能力的土壤,并保证绿地周围有充足的水源供应。

二、绿地的规划和布局绿地的规划和布局是城市防灾避险设计的关键环节。

首先,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确定绿地的规模和布局。

绿地的规模应适度,并根据城市的特点合理分布,以保证绿地的覆盖面积和可达性。

其次,应考虑到绿地的连通性和可利用性,将绿地与城市的主要道路和公共设施相连接,以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和可达性。

此外,还要考虑到绿地的多功能性,将绿地设计为可供休闲、健身和教育等多种用途的场所,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植被的选择和管理植被的选择和管理对于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应选择具有抗灾能力强的植被,例如抗风抗涝能力强的乔木和灌木等。

其次,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根系系统和保水能力的植被,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保持水源。

此外,还要注意植被的密度和高度的搭配,避免过密或过高的植被对城市的通风和景观造成影响。

另外,还应定期对绿地进行植被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剪和更新植被,以保证绿地的健康和美观。

四、建立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除了绿地的规划和布局,还应建立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和救援队伍,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城市街道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分析及旧区新区比较-以武汉为例

城市街道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分析及旧区新区比较-以武汉为例

城市街道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分析及旧区新区比较-以武汉为例城市建筑 2017.9|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Sep. 2017一、研究背景1.国内背景中国是世界上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人们需要城市绿地是为城市防灾避险提供场所。

另外,城市绿地中的开敞空间及其周边完善的服务设施体系,是防灾避险的优良场所。

2008年的汶川和2010年的玉树,因为地震灾害而被人们所熟知。

虽然武汉处于地质灾害较少的地区,但是近些年夏季突发的特大洪水对人们的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

201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也明确指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2.国外研究背景及发展动态美国芝加哥失火重修规划是防灾绿地系统规划的前驱。

在经历大型火灾之后,提出了以系统性的绿地开敞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的想法。

同样,日本在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中强调防灾绿地体系的网络化。

在阪神、淡路受灾后,日本制定的震灾重建规划中,根据城市再生提出了“创造性重建”方针,“将绿地与开敞空间作为城市规划的骨骼”(表1)。

[1] 3.研究方法规划调研采取空间景观单元手法。

在城市设计层面,空间是人们感知城市的重要因素,研究把各个地区公共空间200 m2以上的空地作为城市设计成眠的空间单元景观,并分为若干级,使其成为防灾避险空间景观单元。

二、武汉市总体概况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综合防灾措施武汉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城市建设区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及地质灾害频发区。

按照《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要求,到2020年,武汉市抗震防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小震作用下城市功能基本正常,中震作用下重要系统和设施基本正常,大震作用下城市功能不瘫痪,巨震作用下外部救援和对外疏散可实施。

2.武汉市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图1)目前,武汉市建成并正式挂牌的普通避难场所共有42 处,可容纳约53 万人应急避难。

我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体系

我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体系

功 能评估 、 划编制和 实施管坦 3 了 系统 认 理 规划荷 传 满 键 :风 目杜 中 圈分类号 T 8 U 96 避畸绿地 文赫 标志码 现的后譬 悍 在 功能评 什体 容 指 兽 素, 培出 , 划蝙制体 幕 i 规
埘 工1 体 f A
我国城市 防灾避 险绿 地系统 规划 工作体 系
T e P n i g Wo k S s e f r U b n D s s r P e e l n a d A o a c r e p c f C i h l n a n r y l m o r a i l r v n i n v i n e G e n S a e o h n a e o d a
esa l h tbi men yt m ar po e te c t ̄ h m pe s ts se d pr o s s h one lof e i lmenain 1 tl man g o a eme t y a oc l l ; gre s c o ds s e p eenin r s a d c pe hi ur r ec e n pa e f a t r v l an a oda c ; pln wo k y tm ;l n t n e r o d vi ne a r s se u ci o
陈存 友
胡 希 军

要 :在目鼬 关 究的基础 根 据避难行 为 研 特 Ⅱ 灾后 建安 置善求 , 提出完善 的防灾避 陆缛地规 划 [ 伫体 系包 能评 估 观 赶上作的前 提与基 础. 珏是规 划 上体 与咳 , 蝙- 博 殳施管 筛 选出 e 目 , 大 【 估 构建 能 估 栏 绕场 和 谜道2 交体 管 体系府 包括健全法 律和 规 , 定 范 标 准, 强 政 引 r 及 辟

城市规划与城市自然灾害减灾规划抗灾设施和减灾措施

城市规划与城市自然灾害减灾规划抗灾设施和减灾措施

城市规划与城市自然灾害减灾规划抗灾设施和减灾措施一、引言城市规划和自然灾害减灾规划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和城市自然灾害减灾规划中的抗灾设施和减灾措施,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灾害应对效率。

二、城市规划与自然灾害减灾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和自然灾害减灾规划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区并确保抗灾设施的合理布局。

而自然灾害减灾规划则需要利用城市规划的手段,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建设抗灾设施,提高城市的自然灾害防护能力。

三、抗灾设施1. 智能预警系统智能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预测、预警、警报和应急响应等手段,提前发现自然灾害,并及时向居民发布警报的设施。

通过它可以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前提供充足的时间,使得居民可以及时采取避灾措施。

2. 抗震建筑抗震建筑是指经过科学规划设计和合理施工,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较好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建筑物。

抗震建筑的建设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3. 排水系统排水系统是指城市内部的雨水、污水等排水管网系统。

合理规划和建设排水系统能够有效避免城市内涝和水灾的发生。

四、减灾措施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园、湿地、河流绿带等,它们可以吸收雨水、降低气温、增加城市生态空间,减轻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2. 建设防护林带防护林带通常位于城市周边,利用植被形成的自然屏障,有效减轻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冲击。

3.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和减灾措施,保护城市和居民的安全。

五、结论城市规划与自然灾害减灾规划密切相关,抗灾设施和减灾措施是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措施。

通过合理规划和合适的设计,城市能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减少居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分析概述: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中,针对城市内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的发生而进行的绿地规划。

该系统的建设旨在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并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

本文将从系统规划、绿地规划和防灾避险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和操作性。

系统规划: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

首先,应对城市中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评估,包括地震、洪水、风暴、土地滑坡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等人为灾害。

其次,根据调研和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防灾避险目标和指标,确定规划的范围和重点区域。

最后,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绿地的类型、布局、功能和建设标准等。

绿地规划:绿地是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核心要素,具有吸水、固土、调节气候、减轻灾害损失等功能。

在规划中,应确定不同类型的绿地,包括公园、湿地、护林带等,并根据灾害类型和规划范围确定其分布和布局。

在布局上,应考虑到绿地与周边建筑的融合,形成防灾避险绿地系统。

此外,绿地的功能也应多样化,既可以作为城市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以作为防灾避险的场所,提供紧急避难和救援的功能。

防灾避险措施:除了绿地规划外,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还应包括其他防灾避险措施的规划。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建筑物的加固和防护、地下设施的规划和设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的建立等。

例如,在地震灾害的防范中,可以通过加固建筑物和规划安全疏散通道等措施减少伤亡;在洪水灾害的防范中,可以通过绿地的修建和水利设施的建设来调节水流,减轻洪水灾害的损失。

重要性: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绿地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提高城市的抵御能力。

此外,绿地系统规划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结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

通过系统规划、绿地规划和防灾避险措施的综合考虑,可以有效地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衡水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

衡水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
建设 来减 轻 地震 等灾 害所 造成 的人 员 伤亡 及其 一 系列 影 响 ,
具有 重要 意义 。
( ) 根据 公 园的 规模 确定 公 园中 自由广场 和 开 敞地 的 2应
3 规 划原 则和 目标
建立大安全观的思想 , 倡导安全、 减灾 、 环保 , 将防灾避 险绿 地体 系规 划纳 入到城 市可 持续 发展 的战 略 中。
效用 。 41 综合 避 难 、 援 场所 和 紧急避 灾场所 规划 . 救
为 7 ,河北平原活动构造带在市区西侧和东北侧穿过 , 级 对
市 区影 响较 大 。 主要 断裂无 极一 衡水 大断 裂 、 沧西 断裂 、 水 衡
4 . 综合避 难 、 .1 1 救援 场所 。作为 综合避 难 、 援场 所 的 救 绿地 , 以综 合 公 园 、 类 公 园 和大 型带 状 公 园 、 区公 园 、 专 社 街
对纳入到防灾避险绿地体系的园林绿地 , 做到在灾害发 生后, 具有 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达性, 以充分发挥其减灾作用。
4 城 市 防灾避 险绿 地体 系规 划
城市 防灾避 险绿 地规 划 ,应 当在绿 化 带建 设 的基 础 上 ,
够大 的支撑力 , 保证必要的灌水设备 , 定期养护 、 管理 , 维持 树木 的健 康状 态 , 最大 限度地 发挥 树 木的减 灾效 应 。
2 城 市防 灾避 险绿 地 的作用 防灾避险绿地是城市综合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
地震 等典 型 城市灾 害及 其 次生 灾 害发 生时 , 城市 园林 绿地 同
八里庄公 园、 体育休闲广场共 1 处。 6 作为避难和综合救援场 所的公园绿地 , 规划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 () 1保证绿地在尽可能多的方 向具有可达性 , 出入 口 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园林(绿化)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解放军总后营房部: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险功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避险能力,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防灾避险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国内外的诸多案例证明,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可有效地缓解灾害损失。

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建设普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不适应保障城市安全的需要。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不仅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各地要从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一)做好前期调查评估。

防灾避险绿地案例

防灾避险绿地案例

防灾避险绿地案例防灾避险绿地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的绿地布局和设计,增加城市的防灾能力和抗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的一种绿色建设方式。

下面列举一些防灾避险绿地的案例。

1.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该公园内的水系和湿地系统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

2. 上海世博园:上海世博园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场馆,该园区内的绿地和水系设计非常合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

3. 成都东郊记忆公园:成都东郊记忆公园是一座以防灾为主题的公园,该公园内的绿地和水系设计非常合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

4. 广州白云山森林公园:广州白云山森林公园是一座以防灾为主题的公园,该公园内的绿地和水系设计非常合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

5.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座以防灾为主题的公园,该公园内的绿地和水系设计非常合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

6. 杭州西湖:杭州西湖是一座以防灾为主题的公园,该公园内的绿地和水系设计非常合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

7. 南京夫子庙:南京夫子庙是一座以防灾为主题的公园,该公园内的绿地和水系设计非常合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

8. 武汉东湖:武汉东湖是一座以防灾为主题的公园,该公园内的绿地和水系设计非常合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

9. 北京颐和园:北京颐和园是一座以防灾为主题的公园,该公园内的绿地和水系设计非常合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

10. 上海外滩:上海外滩是一座以防灾为主题的公园,该公园内的绿地和水系设计非常合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

防灾避险绿地案例

防灾避险绿地案例

防灾避险绿地案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防灾避险工作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而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的作用被越来越多地重视,它们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起到防灾避险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防灾避险绿地的案例。

1. 洪水漫防绿地
洪水漫防绿地一般位于城市低洼地带,通过设计合理的地形和排水系统,能够在洪水发生时吸收和蓄存大量的洪水,起到缓冲的作用。

同时,在绿地中种植适宜的植被,也可以起到固土保水、增加土壤渗透能力的作用。

2. 风沙防护绿地
在沙漠化和风沙侵蚀严重的地区,建设风沙防护绿地十分重要。

这些绿地通常采用防风固沙、保水保肥、改良土壤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风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3. 火灾防范绿地
在城市中,火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因此建设火灾防范绿地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绿地通常采用抗火植物、阻燃材料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同时也可以防止火势蔓延。

总之,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更加重视。

- 1 -。

(整理)当阳市城市防灾避险规划1

(整理)当阳市城市防灾避险规划1

当阳市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前言一、规划背景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有生命力和相对宽松环境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

随着现代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高层建筑林立,人口密度增大,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压力不断增加,城市防御灾害的能力仍然薄弱。

如果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及重大灾害,社会公众紧急疏散,防灾避险,救治伤员,安置受灾群众,就需要城市提供足够的应急空间,满足社会公众应对灾害的客观需求。

城市绿地系统此时既可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抢险救灾的重要场所。

所以,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与利用,应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特制定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规划第二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城市概况(一)、地理位置当阳市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地处大巴山余脉,荆山山脉以南,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东经111°32’~102°04’,北纬30°30’~31°11’。

当阳市东与荆门市交界,南抵枝江市,西与宜昌市毗连,西北与远安县交界,市域形似桑叶,市域总面积为2152平方公里(数据来源于国土部门),东西最大横距5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6.5公里。

当阳市政府驻地玉阳办事处,东距湖北省省会武汉市306公里,西距宜昌市73公里。

(二)、地质条件当阳市位于黄陵背斜东侧,地跨鄂西隆起构造带及江汉平原沉降带,地质构造比较繁杂。

全市可分多个构造体系,普遍发育为新华厦构造体系,主体褶皱呈北北东向,与压扭性断裂和两组次级扭裂组成当阳向斜,结晶基底为黄陵背斜,轴向近南北向。

略向北东凸出的弧形向斜,核部最新地层为白垩系。

东南部有江汉平原沉降带次级构造,轴部位于玉阳地区以南。

东南至河溶、草埠湖一带,是新华夏体系第一级构造沉降带,南北分别为长阳背斜和当阳向斜呈断裂接触,西侧与黄陵背斜呈沉积不整合接触。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布局适宜性评价_刘颂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布局适宜性评价_刘颂

>>城市防灾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是发挥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地域安全性、绿地规模、绿地服务半径、绿地容纳避灾人口的能力以及可达性几个方面,提出评判建立防灾避险绿地的适宜性分析方法,为防灾避险绿地布局规划提供依据。

摘 要城市绿地防灾避险的作用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再一次得到充分证明,2008年9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要求各地2009年底前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1],之后我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城市防灾绿地规划。

本文就防灾绿地规划中关键问题即选址与布局进行探讨。

我国防灾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公众对防灾绿地的认识不足 公众对防灾绿地等避难场所认识和了解程度不够,对城市绿地作为防灾空间的认识不够。

2006年一次对北京应急避难场所使用状况的调查显示,150名受访市民中不知道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的占75%,不知道应急避难场所有什么用途的占63%[ 2 ]。

城市绿地在人们的眼中仅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很少有人会联系到其具有的防灾减灾功能。

(2)大多数已建城市绿地缺乏防灾功能,防灾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绿化建设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与城市发展定位,从绿地的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景观功能等3方面出发配置绿地,但防灾避险功能一直未受到重视。

绝大多数绿地缺乏必要的防灾设施,多数城市绿地只是城市防灾功能的被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布局适宜性评价文·图 ◎ 刘颂1. 绿地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容纳避险人员的能力:美国某校园中间的开阔场地。

2. 防灾避险绿地应有一定的服务半径,一般应均匀分布:日本横滨紧急事件避难图。

动承受者。

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城市绿地率还远未达标,这就使得城市特别是中心区人均避灾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事实上,即使按规划要求满足公共绿地指标,也只有全部按防灾公园来建设才能满足避灾要求。

但是由于公园绿地承担着多种功能,不能全部按避灾公园设计,要扣除山地、坡地、灌丛、水面和必要保护的文物古迹、古建占地等,能够结合避灾的面积大约占50%~60%[ 3 ]。

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研究中期报告

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研究中期报告

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研究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休闲等功能,也是城市防灾避险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绿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防灾避险能力下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进行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研究十分重要。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以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包括市中心公园、市郊公园、边缘公园等,旨在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规划问题。

1. 市中心公园的防灾避险规划市中心公园是城市中心重要的公共空间和休闲场所,也是紧急疏散的必经之地。

本研究将从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灾害类型等方面入手,研究市中心公园的防灾避险规划,重点探讨公园作为救援指挥中心、救援集结点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公园绿地的应急通道设计。

2. 市郊公园的防灾避险规划市郊公园一般面积较大,常常处于灾害发生的危险地带。

本研究将从森林防火、洪水、地震等方面入手,研究市郊公园的防灾避险规划,重点探讨公园作为防火、防洪、避震的场所和防灾设施的设计。

3. 边缘公园的防灾避险规划边缘公园常常处于城市的边缘,防灾避险能力相对较弱。

本研究将从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入手,研究边缘公园的防灾避险规划,重点探讨公园作为避难场所的功能和作用,以及避难设施的设计。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规划设计资料,收集和梳理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的相关理论、政策法规和实践案例。

2. 案例分析:对国内外已有的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其经验和不足,为本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3. 实地调查:通过对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的现状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其存在的防灾避险问题和需求,制定相关对策和规划措施。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探讨和总结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的规划思路和方法,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能力,为城市防灾工作做出贡献。

XX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文本

XX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文本

文本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2)第二章规划原则及目标 (3)第四章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布局规划 (4)第五章绿色疏散通道规划 (6)第六章防灾避险绿地分类规划 (7)第七章防灾避险绿地设施规划 (8)第八章防灾避险绿地详细设计 (9)第九章绿地植物规划 (10)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 (10)第十一章建设实施与管理措施 (11)第十二章附则 (11)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XXX地震、地质灾害严重。

防灾减灾工作更显重要,为更好指导XXX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制定本项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8)(三)《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文)(四)《XX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条例》(试行)(五)《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七)《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通知》(建城[2002]240号)(十)《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十一)《城市防洪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2008)(十二)《X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十三)《XXX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划》(2007-2025)(十四)《XXX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十五)《XXX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5)(十六)《XXX防震减灾规划(2008—2025)》(十七)《XX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试行)》第三条规划期限、范围及规模(一)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09年—2025年近期:2009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5年(二)规划范围及规模本次规划范围为XXX市市域,重点为XXX市中心城区,与《XXX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5)界定范围一致。

防灾避险绿地案例

防灾避险绿地案例

防灾避险绿地案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防灾和避险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取措施来建设防灾避险绿地。

比如,中国的深圳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防洪、防风、防火等因素纳入考虑,并且在城市公园、河道绿地、山林公园等区域增设了多种防灾设施。

其中,荔枝公园是深圳市内最大的防灾避险绿地之一,占地面积达到了2000多亩。

该公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防洪、防风、防火等因素,同时还设置了灾后紧急避难所和野外求生培训基地,成为了深圳市民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重要避难场所。

在日本,由于经常受到台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该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大力推进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

比如,东京的晴海海滨公园就是一个重要的防灾避险绿地。

该公园不仅有防洪堤、避难所等设施,还有专门的灾后復旧中心,可以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提供紧急救援和供应物资。

总的来说,防灾避险绿地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重要的避难场所和防灾设施,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 1 -。

防灾避险绿地实施方案

防灾避险绿地实施方案

防灾避险绿地实施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成为了世界各地面临的严重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因此,建设防灾避险绿地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针对防灾避险绿地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防灾避险绿地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合理划定防灾避险绿地的位置和范围,确保其覆盖城市的重要区域,并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相协调。

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绿地植被类型和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避险绿地的功能。

其次,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应当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

绿地建设应当尽可能保留和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植被,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确保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

另外,防灾避险绿地的功能应当多元化。

除了作为自然灾害的缓冲区和避难场所外,绿地还应当发挥其他功能,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绿地的多功能性,确保其在防灾避险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作出贡献。

最后,防灾避险绿地的管理和维护应当得到重视。

城市应当建立健全的绿地管理体系,加强对绿地的监测和维护,确保绿地的功能发挥和效益持续。

同时,还应当加强对绿地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对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防灾避险绿地的实施方案应当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布局、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功能多元化以及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其在城市防灾避险中发挥重要作用。

希望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为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建设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建设

国外相关研究和建设
3.日本城市防灾规பைடு நூலகம்和建设
日本在江户幕府时期就在江户城中 设置火除地,通过将沿街的建筑物往两 侧后退,空出类似广场一样的空地,作 为在火灾时的避难场所,并且防止大火 蔓延,起到防火带的作用。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复兴计划中 借鉴芝加哥公园系统规划的思想和手法, 制定了日本第一个系统性的绿地系统规 划。 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 重新检讨城市中防灾公园布局的合理性 和防灾设施的完备性,并提出将城市公 园改造成防灾公园或规划建设新的防灾 公园的设想,以强化城市公园的防灾减 灾功能。 国外相关研究和建设
相关概念解析
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学校操场、 大型社会停车场等开敞空间场地,经过规划,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功能设施,平时 作为社区居民游憩休闲、锻炼等活动的场所,灾时成为社区居民安全避难、暂时 安置或长期安置的场所。
相关概念解析
3.防灾公园 苏幼坡等人在《日本防灾公园的类 型、作用与配置原则》一文中将日本防灾 公园理解为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 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 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 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 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从 这一定义中我们发现日本防灾公园设置主 要是出于防患由地震引发的火灾来考虑的。 这是因为日本的建筑在设计施工中就充分 运用了抗震技术,以致房屋在地震中倒塌 毁坏的可能性较小,再加上日本平、木房 较多。因此,防止火灾蔓延成为日本绿地 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GB50413-2007)则将防灾公园定义为 城市中满足避震疏散要求的、可有效保证 疏散人员安全的公园。 相关概念解析

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与规划研究--以德州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与规划研究--以德州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与规划研究--以德州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自然灾害频发,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在防灾避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为城市提供避险场所、缓解城市灾害风险、调节城市环境等。

因此,对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进行评价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储备区和能源基地,同时也是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

但由于德州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其面临的灾害风险较高。

因此,德州市公园绿地在防灾避险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价德州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以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综合评价德州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包括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设置、绿化植被、设备设施等方面;2. 制定德州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包括场所设置、设备设施配备、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3. 推动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工作的发展,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避灾场所。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 综合评价德州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德州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绿化植被、设备设施等进行评价,分析其在防灾避险中的作用。

2. 制定德州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基于评价结果,制定德州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包括场所设置、设备设施配备、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

3. 推广应用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工作的发展,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避灾场所。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如下:1. 综合评价报告:通过对德州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进行评价,形成具有德州特色的评价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的探讨摘要:避灾绿地规划是提高城市综合抗灾避灾能力、完善城市绿地功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所作的一些探讨与分析,希望对我国避灾绿地的规划和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bstract: disaster shelter green space planning is to raise city integrated disaster ability; perfect city function of gre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is paper makes some discussion and analyses, the hope of china’s disaster shelter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ve certain reference and reference.key words: city planning; green space system; disaster prevention一、防灾避险绿地概念防灾避险绿地是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绿地的简称(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hedge green),是指当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发生时,城市中能用于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市民短期生活的绿地空间,它一般由城市的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的某些地块组合构成,是城市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为避难者提供避难场所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包括减轻或防止因自然灾害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或固定避难场所。

二、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现状与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绿地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在城市绿地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与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防灾避险绿地空间均布度低防灾避险绿地总量反映了一个城市能吸纳灾民总体能量的大小,它是一个最为基本的指标。

相同数量的防灾避险绿地在空间分布的均匀度不同,它在防灾避险功能的发挥方面将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一般而言,绿地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均布度大),其避险能力就越大,相反均布度低避险能力就小。

特别是临时性紧急避险绿地(一级避险绿地)的均布度,它对于减少灾害时的人员伤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防灾避险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城市公园内防灾避险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防灾避险效能的发挥。

固定避险绿地和中心避险绿地需要承担起灾后重建的生活场所。

固定避险绿地用作灾害时人们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

主要以暂时收容无法直接进入中心防灾公园的避难人员为主,以等待救援的方式,经由引导进入层级较高的中心避险绿地,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

此类防灾公园是整个防灾公园体系规划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受灾市民防灾避难以及避免和减少伤亡十分重要。

中心避险绿地是容量较大的城市和区级公园绿地,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市民服务,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

此类公园规划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提供灾后城市复建完成前进行避难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当地避难人员获得情报信息的场所。

因此,必须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及可供庇护的场所。

3.防灾避险绿地体系不够完善根据灾害发生市民逃离避险的过程得知,完善的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至少应该具备紧急避险绿地、避难通道、固定避险绿地、中心避险绿地、生命运输线等几大要素。

这些要素通常依避难人员停留时间与需求来进行规划和安排。

大多数防灾避险绿地体系不是非常完善,主要表现在:(1)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级配模式不完备。

主要体现在固定防灾绿地和中心防灾绿地数量过少,且现有公园有效使用面积偏小。

(2)城市中供疏散逃离的避险通道不到位。

体现在逃离路线不明确、网络通达度不高、通道两侧建筑后退距离达不到安全要求等。

4.市民防灾避险意识不够深刻由于平时缺乏相应的应急演练,市民的防灾避险意识普遍不够深刻。

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绿地的避难功能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当问及发生灾害性地震如何疏散逃离时,市民普遍不知道应该往哪个场所进行逃离,逃离线路很不明确。

这显然与相关部门平时的防灾避险宣传和演练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

三、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思路1.做好前期调查和防灾避险能力的评估按照建设部《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的最新要求,城市相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尽快地对城市现有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和评估。

准确掌握现有绿地的总量与分布状况;能够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实际面积、容量、分布以及防灾避险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

根据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及分布、城市建(构)筑物抗震等级、密度、高度及其分布特点等,对城市现有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进行评估,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同时,可以运用相关数理方法如德尔菲法和先进技术如gis、rs技术,从防灾避险绿地的绝对数量、级配模式、空间均布度、网络通达度等几方面对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险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为后面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运用系统论思想进行规划和建设完善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贯彻系统论思想才能构建合理的城市防灾避险体系,国外许多事例均证明了这一点:美国1871年发生著名的芝加哥火灾,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美国开始考虑建造公园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分隔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日本“防灾公园”体系中,有暂时避难的临近公园,也有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广域公园,还有宽度10m以上的绿色避难通道。

大小不同,布局合理的防灾公园在防灾、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层级结构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防灾公园体系。

因此,在规划中应科学设置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形成一个防灾避险综合能力强、各项功能完备的城市绿地系统,建立起完善的城市避灾体系。

3.贯彻综合防灾和适度标准的思想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一个分支,其规划应该协同其它专项防灾规划进行。

在技术许可和部门协同的条件下,可以与城市其它专项防灾避险规划(主要应包括生态环境安全规划、防洪安全规划、抗震规划、恶劣气候田间规划、消防规划和备灾及救援能力规划等)同时开展工作,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更利于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

在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指标的确定上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标准,不能一味照搬国外经验,这样做出来的规划才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另外,还要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防灾公园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和设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

四、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的实施建议1.健全相关法律规范完备的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是防灾公园规划和建设的指导。

虽然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目前没有像日本《城市公园法》、《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具有针对性的规范。

当前,在建设部门没有组织编制有关城市防灾公园的专项法律的现状下,可以着手编制城市防灾公园避难设施方面的具体规范和相应地方性法规,以指导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与建设。

2.加强绿地避难功能宣传城市绿地的固有防灾减灾的功能,不管建设绿地时有没有考虑过防灾避难的需要,绿地存在的本身就具备了防灾避难的潜能。

为改变目前市民防灾避险意识普遍不强的状况,在宣传城市绿地美化环境功能、改善城市气候功能的同时,向城市居民宣传城市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同时给予适当的演习,以提高市民应急避难的意识。

3.加强绿地内配套设施的建设防灾避难场所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如应急水装置、能源与照明设施、消防治安设施、卫生设施、广播设施、卫星通讯、医疗急救、情报通讯设施等避难基础设施及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卫生防疫用房等其他救援设施等。

有条件的防灾绿地中最好修建备用水井,发生灾害时,可为灾民提供生活饮用水。

公园的普通设施也要考虑防灾避难的需要,进行人性化设计。

如普通公园的固定式围墙改以植栽或低跨栏;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注意植物的防火功能;设置植物防火隔离带等等。

4.严格保护城市绿地城市中各类绿地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严格的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将防灾避险绿地等各类绿地列入绿线范围,进行严格保护。

依法查处破坏绿地和防灾避险设施的行为,保护城市绿化长期建设的成果不受破坏。

五、总结避灾绿地规划是提高城市综合抗灾避灾能力,完善城市绿地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搞好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强化平灾结合,使绿地充分发挥在城市中的特殊功效。

这就需要完善城市防灾体系规划建设的法规、实施办法,保证城市避灾场所用地总量与合理布局。

加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的防灾避险能力,不仅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实意义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1] 徐波,郭竹梅.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8.[2] 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3] 齐瑜.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j].中国减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