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

合集下载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中国的十大传统美德你知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十大传统美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中国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

第一节公忠1.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凡是对国家有利的事,知道了马上就去做,这就叫做忠。

2.临患不忘国,忠也。

-----面临灾祸而不忘国家利益,才算得上真正的忠。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以民众的快乐为快乐的人,民众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民众的忧愁为忧愁的人,民众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为天下人的快乐而快乐,为天下人的忧愁而忧愁,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人,是不曾有过的。

4.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整个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天下所有的人的天下。

阴阳和合不仅仅生长一种事物,甘露时雨也不只是浇灌一种花草。

万民的领导者也应该效法天地本有的公道,对哪一个人也不要偏袒。

5.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为国事而忘记家事,为公事而忘记私事,遇利而不无原则地求取,遇害而不苟且地躲避,一切都要按义的准则去做。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有的,选拔的都是有紧德和有能力的人,讲的是信义,修习是亲睦。

所以,那时的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使老人们都能安度余生,使壮年的人都有用处,使幼年的人都能得到抚育,男子老了没有妻子的,女子老了没有丈夫的,年幼而没有父母的,年老而没有子女的,残废的,身体常有疾病的,都能得到赡养。

男人们都有职分事业,女人们都有合意的丈夫和家庭。

财货怕它抛弃在地上不用浪费掉,不必归于自己才肯收藏起来。

力气怕的是没法贡献出来,不必是为了自己。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详解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详解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中国传统德目: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德目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

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

1、仁德仁: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全德”之称。

仁的基本精神:克己复礼;爱人。

前者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后者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

根据《论语》,“克己”有四个层次:(1)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2)责己恕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3)非礼勿视听言动。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礼的本质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因此,克己是对个人的自然属性的贬抑,复礼是对他人与社会的尊重。

(4)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这是克已的极至境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演绎成为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

应当说,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历史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爱人是仁的终极关怀。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 道德
-
目录
01 仁爱 02 正义 03 礼貌 04 智慧 05 诚信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仁爱
仁爱
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的核心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和互助,是一种无私的、
包容的爱
仁爱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从孔 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都体现了这种道德
在现代社会,正义要求我们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勇于维护公正和公平
4
礼貌
礼貌
礼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 分
它强调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文明、得体, 符合社交礼仪
礼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 渊源,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孟 子的"仁者爱人",都体现了这种道德观 念
在现代社会,礼貌要求我们尊重他人, 以文明、礼貌的方式与他人交往,以和 谐、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
智慧
智慧
A
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 内容之一
B
它强调个人的知识、判断和思维 能力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
C
智慧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 深厚的渊源,从孔子的"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 孟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都体现了这种道德观念
D
在现代社会,智慧要求我们具备 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思维能力, 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 贵的道德遗产。它以"仁、义、礼、 智、信"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 的相互关系和个人道德修养。在现 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优秀成分,不断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文明 程度

传统道德知识点总结

传统道德知识点总结

传统道德知识点总结道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认可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

传统道德知识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根深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的理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传统道德知识点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

在现代社会,传统道德知识的普及和传承对于促进全社会的文明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道德知识点一: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理念之一。

孝字表现了中国人最为尊重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孝道主张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以及尊重和维护亲属和亲人之间的关系。

孝道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

在孝道的理念中,子女要以诚实、懂礼、恭顺、勤劳、忍让、节俭等美德来对待父母和长辈。

孝道的实践需要从内心深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而非只是言辞和外表上的尊敬。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孝道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淡化,但是在中华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传统道德知识点二:礼仪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礼仪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人与天地之间的交往等方面,还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认为是一种精神法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礼仪在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礼仪对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道德、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礼仪主张尊重他人、讲究礼貌、注重仪表、顾及他人感受,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尊师重道、礼贤下士、贵贱有序等观念一直被传承和弘扬。

传统道德知识点三:忠诚忠诚是道德修养中的一种重要品德。

忠诚主张对仕主尽忠尽职,对朋友忠心耿耿,忠诚是中华文化忠君爱国、忠于亲友、忠于朋友等的重要内涵。

忠诚作为一种全面的道德要求,在中华文化中一直被普遍认可和推崇。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伦理道德以仁为核心,强调仁爱、和谐和道德的修养。

在儒家伦理道德中,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亲和善良地对待他人,尊敬父母、长者和师长,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

儒家伦理道德强调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和谐,提倡和睦相处、尊重他人以及追求公共利益。

这种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团结和谐的价值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重要伦理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强调放弃个人欲望,追求道的自然和谐。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安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伦理道德提倡个人修行修养,追求自我完善,摒弃功利主义和欲望烦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虚。

道家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宁静和身心健康的价值取向。

佛教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伦理道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伦理道德强调慈悲、智慧和善行。

佛教伦理道德鼓励个人修行,通过自我觉醒和超越欲望来追求解脱和智慧。

佛教伦理道德倡导放下执着和敬畏生命,关注他人的苦难和需要,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

佛教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人关爱他人、善行积累的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的观念和理念,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仁爱亲和、道之自然和谐以及慈悲智慧善行,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追求内心宁静和关爱他人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 隋唐时期,佛学伦理道德占据主导地位。隋唐时期佛教达 到鼎盛。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的和合,而没有实在 的本体。万物的实质是假有真空,所以世间一切都不值得 执著。让人以空的态度对待世界。中国化佛教的一个主要 宗派是禅宗,禅宗兴起后发明了一系列的修行方法,如: 机锋、棒喝、拳打脚踢、观花、赏月、做诗、绘画、书画、 品茶、喝酒、等方法。佛教的这些人生修养方法促进了隋 唐各门艺术的繁荣。佛教有许多戒律,如五戒、十戒等, 它们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修行而希望实现“清静涅槃”的 最高追求,但在客观上对世俗人生进行了道义上的规范, 如不许杀生、不许偷盗、不可奸淫等。这些规范在一定程 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佛教还主张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行恶者将入地狱,从而劝诫人们不要作恶,由此 看来,佛教伦理对维护大唐的繁荣稳定,维护社会的和谐 其到了不小的作用。
❖ 8.勤俭廉正:即勤劳节俭、廉明正直。对于普通平民来 说,主要是勤劳节俭,不要奢侈浪费。对于为官者来说, 强调的是廉洁、正直。如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为 官清正廉明,执法严峻、不避权贵、不循私情。包拯信 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信条。明朝 于谦信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百姓说长短”的信条。
❖ 2.谦和好礼:谦和就是谦让,谦虚、和气、和为贵。好 礼就是注重礼仪、礼节,讲礼貌。如尧舜禅让帝位,尧 在位70年,最后经多方面考察,让位给舜。后来舜也以 同样的方式让位给禹。尧舜在退位时不传位给自己的儿 子,而是征询众人的意见“选贤任能”这就是谦和的典 范。说道好礼,古代礼法是十分严格的,如《周礼》记 载:臣下参见皇上要九拜:(1)稽首(2)顿首(3)空 首(4)振动(5)吉拜(6)凶拜(7)齐拜(8)褒拜 (9)肃拜。就是首要在拜见皇上是要完成九个动作。现 代社会也有诸多礼仪规范,仪表、言谈、体态、社交、 婚嫁、丧葬、书信都要适时得体。

中国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老人’、‘长辈’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22、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的义利观。“正其谊”与“明其道”都是指义的要求,特别指公利。“谋其利”和“计其功”则指的是利,多为私利,表达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轻私利的思想。
6、孔子的人品与性格特点
第一、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二、中庸的风格。第三、求实的态度第四、淡泊功利。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中国古代道德标准

中国古代道德标准

中国古代道德标准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和道德观念,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中国古代道德标准的主要内容:1.仁爱孝悌仁爱孝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爱。

具体而言,孝是指尊敬父母,悌是指友爱兄弟姐妹,这种亲情和友爱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联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2.谦和好礼谦和好礼是中国古代的处世之道,它强调的是人的谦虚、和气、守礼、待人。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不要骄傲自大,不要轻易发脾气,要懂得尊重别人,要注重礼节,以和为贵,以礼相待。

3.诚信知报诚信知报是中国古代的道德准则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诚实守信、知恩图报。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不要撒谎欺骗,要遵守诺言,要懂得感恩回报,对于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要铭记于心,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回报。

4.精忠报国精忠报国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强调的是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要尽心尽力为国家服务,要忠诚于国家利益,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5.克己奉公克己奉公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自我约束和公仆精神。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个人利益,要以公共利益为重,要为人民服务,不谋取私利。

6.修身自律修身自律是中国古代的道德准则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要注重自身修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要自律自省,避免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影响。

7.见利思义见利思义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强调的是人在面对利益时要考虑道义和正义。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不要被利益所迷惑,要时刻考虑道义问题,不要为了私利而违背正义和道德。

8.行德济世行德济世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准则,要为社会做出贡献,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仁爱:强调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体现着关爱他人、使别人快乐的做人之道。

2. 诚信:讲求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信为基础的商业道德和社交礼仪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3. 勤劳:勤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既包括辛勤劳动又包括刻苦好学。

4. 谦让:强调不要自以为是、尊重他人权益,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给人温暖。

5. 敬老爱幼: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重视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6. 和谐:强调和谐、和睦,尊重他人之窈窕、道德、信仰,学会化解人际矛盾,回归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7. 积极向上:包括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断创造的人生态度。

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助于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未来的信仰和力量之源。

只有深刻理解并信仰这些美德,才能引导我们践行它们,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共享我们美好的未来。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十、勇毅力行
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 作者:
———————————————————————————————— 日期:

简述中国传统道德

简述中国传统道德

简述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由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所总结出来的道理、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中国传统道德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思想,例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法家学说和墨家学说。

儒家学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思想之一,儒家认为人应该以礼义为基础,遵循父母、尊师重教的原则。

在儒家学说中,人应该尽心尽力做到“仁爱”,也就是对他人有爱心、仁慈,这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另外,儒家还强调“德行”,也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如果德行高尚,就能够做到“仁义礼智信”五德全尽,这就意味着他仁爱、义利、礼貌、智慧和信仰都很高尚。

道家学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部分,道家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自然而然”。

道家学说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遵循道,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平静、安宁和幸福。

道家学说还认为,人应该“不为己”,也就是不为自己谋取利益,而应该为大众谋取利益。

道家学说强调“简”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简朴,不应该沉迷于物质享乐,而应该追求精神的平静与安宁。

法家学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法家认为人应该遵循法律,做到“君子博学而时习之,有所成人”。

法家学说强调“君子”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做到正直、公正、有礼貌。

法家学说还认为,人应该有“礼”,也就是尊重他人,遵守社会习俗。

墨家学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墨家认为人应该有“忠”,也就是忠诚,对祖先、父母、国家都应该忠诚。

墨家学说还认为,人应该有“信”,也就是诚信,不应该撒谎、欺骗。

墨家学说还认为,人应该有“悫”,也就是谦虚、谦逊,不应该骄傲自大。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思想,例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法家学说和墨家学说。

这些思想都强调了人应该有“仁爱”、“德行”、“道”、“君子”、“礼”、““忠”、“信”和“悫”这些道德品质,并且都认为人应该遵循这些道德准则,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与安宁。

虽然中国传统道德中有许多不同的思想,但是它们都认为人应该尽心尽力做到“仁爱”,也就是对他人有爱心、仁慈。

中国·传统的美好品德

中国·传统的美好品德

中国·传统的美好品德
中国传统的美好品德包括:忠诚、孝顺、诚实、宽容、谦虚、勤劳、正义、善良、节俭、友善等。

忠诚是指对国家、家族、朋友的忠诚,心怀感恩,尽力为他人着想,不背叛信任。

孝顺是指尊敬和关心父母,尽孝尽力,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诚实是指说话做事真实可靠,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或做出虚伪的行为。

宽容是指对他人的观点、行为、背景等保持宽容和理解,不轻易发生冲突或抱怨。

谦虚是指不自夸,不傲慢,对待他人虚心学习和倾听他人意见。

勤劳是指努力工作,不懒惰,尽力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正义是指言行正直,有价值观,对待他人公平公正,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善良是指心地善良,关怀他人,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节俭是指懂得节约用钱用物,不浪费资源,克制自己的欲望,具备良好的消费观念。

友善是指待人亲切友好,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文化背景,建立和谐的社交关系。

这些美好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弘扬和推崇,被视为人们应当追求和遵循的道德准则,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五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4.道德经、史记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内容1.仁爱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

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

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五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

(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悌,敬爱兄长。

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

“融四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一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礼有两个意思,一,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

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二层意思,即立身之“礼”。

《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仁爱之道
仁爱之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关爱和互助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二、诚信之道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们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商业交往和社会交往的基石。

三、孝道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强调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礼仪之道
礼仪之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习惯,尊重他人,注重礼节。

礼仪之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五、忠诚之道
忠诚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强调人们应该忠于国家、忠于家庭、忠于朋友。

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勤俭之道
勤俭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们应该勤劳工作,节约用钱,不浪费资源。

勤俭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我们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

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2、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3、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4、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的内容简介
1.孝道: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孝道,即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孝道被认为是道德的基础,是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仁爱不仅是对亲人的关爱,也包括对朋友、同事和陌生人的关爱。

3.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礼仪被认为是人们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不仅包括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也包括对晚辈和下级的关爱和指导。

4.诚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人们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诚信是商业、政治和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体现。

5.敬畏:敬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它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神灵和尊重道德规范。

敬畏可以使人们保持谦虚、谨慎和敬虔的态度,也可以使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和自然资源。

这些德育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对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的美德与传统道德

中国人的美德与传统道德

中国人的美德与传统道德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华丽的国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充满智慧和感人情感的美德和传统道德。

这些美德和传统道德成为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出了中国人优秀的品格、崇尚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诚实守信,天下大同”的说法,意味着只有诚实守信,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会告诫孩子“立此为信,言出必行”,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在商业和社会交往中,信誉被认为是商业成功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失信则会遭受道义和法律双重惩罚。

因此,诚实守信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华文化中的另一重要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和学问,所以对老师和学问的尊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师者,名也”的说法,意味着老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

青少年时期,我们需要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学会尊重老师、尊重学问、尊重传统文化,并且能够积极践行这一价值。

三、孝敬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一直被视为最高的美德之一。

中国人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意味着只有孝敬父母,才是做好所有事情的前提条件。

对于中国人来说,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而且是我们最早的恩师和引导者。

因此,敬老尊贤、孝敬父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又一重要价值观。

四、和谐共处中华文化强调“和合”、“共处”。

在各种传统文化中,都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文明。

在平等相待、互尊互信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社会沟通和交流,搭建社会和谐的桥梁,建设一个充满和谐、合作和进步的社会。

综上所述,诚实守信、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和谐共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较高价值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它们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和未来社会的蓝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道德(0480)自学考试大纲龙静云等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

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

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篇规范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第一节公忠理解公忠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它是处理个人与整体、个人与国家、天下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一道德规范的的要求是:整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在必要时具有献身精神。

分析“公而忘私”、“临患不忘国”、“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天下为公”等公忠思想的现代意义。

剖析公忠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正义理解正义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传统道德规范,也是儒家所倡导的五常德之一;义即整体和民族、国家之大利。

正义规范要求人们见利思义,义以为上;以义取利,以义制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了解义、利关系的历史争论。

第三节仁爱理解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它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具有宽广的内涵;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尊重、同情、关怀、爱护和帮助。

分析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仁爱思想的区别和仁爱思想的历史局限。

第四节中和理解中和是关于人们的行为、态度的总体性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在做人、立身方面要中正,处事要合乎中道,避免过度和不及的偏激行为,使人际关系保持团结、和平、和谐的良好状态。

分析中和思想的历史价值和不合理之处。

第五节孝慈理解孝慈是关于家庭内部处理父母与子女伦理关系的基本规范,它建立在血缘亲情和长期共同生活的基础之上;其要求是:对父母要养、敬,以礼的要求对待父母的生活、丧葬事宜;要劝谏父母的过失;要继承父母的事业以显扬父母等。

慈要求父母抚养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方法得当,自身作出榜样。

分析孝慈思想的合理性和普遍的现实意义,批判其糟粕。

第六节诚信理解诚信作为五常德之一,要求人们诚实而有信用。

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2–是国家和政府立政之本;诚信与仁、义、礼等道德标准是联系在一起的。

分析传统诚信的历史缺陷和现实借鉴价值。

第七节宽恕理解宽恕,是关于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宽就是要有宽大的胸怀,得人宽容,不求全责备;不同人斤斤计较。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这是协调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爱戴和尊敬的条件。

分析宽恕的合理内涵和消极之处。

第八节谦敬理解谦敬是传统道德中如何处己的道德规范。

谦要求人们谦虚而不自满。

敬要求人们做事待人要一心一意,不随便敷衍。

谦受益,敬得人。

满则亏,傲致败。

分析谦敬思想的现实意义和消极之处。

第九节礼让理解礼是传统道德中关于个人言行举止仪表仪式的规范体系,礼让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遵从礼的要求,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恭敬和谦让。

分析礼让规范的现实价值和卑让的消极性。

第十节自强理解自强就是要自我奋发,勇敢进取,改革图新,转败为胜。

它既是对个人提出的,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提出的一种道德规范。

论述自强规范是一种积极向上人生观和道德观。

第十一节持节理解持节与节操、德操、守节等意义相近。

它要求人们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原则,不为金钱和利益所动,不因艰难困苦而放弃,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孟子的大大夫人格就是其突出的表现。

分析持节规范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体现,但也具有某些不合理之处。

第十二节知耻理解知耻是关于个人在如何对待邪恶、不良事情方面所应持的内心态度。

它要求人们对他人所作的不正或邪恶之事有一种厌恶感;对自己所作的不正之事有一种羞耻感。

普通人有耻,则有人格;士大夫有耻,才有国格。

–3–论述知耻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十三节明智理解明智是一种是非之心,是正确判断善恶是非和进行正确行为选择的能力。

它包括知人和自知两个方面。

分析智、仁、勇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十四节勇毅理解勇毅为古代三达德之一,是一种战胜困难,克敌致胜,见义敢为,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道德品质。

为进取性道德规范。

分析勇毅思想的现代价值第十五节节制理解节制就是要按照道德要求和原则控制自己的情欲和行为,在视听言动方面遵守礼义道德;在物质利益方面取用有节,消费有度,以义制利。

分析节制规范的合理性和“存天理,灭人欲”的反科学性。

第十六节廉洁理解廉洁作为“仕者之德”的内涵就是要求为官者立身清白,不贪污、不受贿;官员廉洁是政治清明,民心向善的重要条件。

论述廉洁规范对当前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十七节勤俭理解勤俭作为如何对得生产和消费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积极劳动,不懒散懈怠;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理解勤俭道德要求具有普遍性意义,在今天仍应大力提倡。

第十八节爱物理解爱物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它一方面认为人是自然天地之子,物是人之友伴,故对自然物产应加爱惜;另一方面认为自然物产是人生活的来源,故应珍惜。

因此,要尊重自然规律,适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物产。

分析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破坏,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爱物道德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第十九节敬业–4–理解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其要求是热爱本质工作,有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刻苦学习职业技能,精益求精;士、农、工、学、商都应遵守敬业的职业道德原则;敬业是成业的前提和保障。

分析敬业的职业道德原则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二十节友谊友谊是指志同道合、过从亲密的人与人之间的稳定关系。

它要求人们交“益友”而不交“损友”;朋友之间要坦诚相待,信义为本;欢乐共享,患难相扶;反对因友谊而放弃原则,不应因私交而损害公义。

分析和阐述传统道德中有关友谊的思想对于我们处理朋友关系而具有的合理而积极的意义。

第二十一节礼仪理解中国古代关于礼仪的思想和要求,礼指调节社会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和规范以及重大活动遵循的仪式。

不同的人群、不同形式的活动,均有不同的礼仪。

分析礼仪思想的合理可取之处和消极落后的成份。

中篇教育修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极其重要和极具特色的内容。

学习道德教育修养篇的目的和要求是:系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道德中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思想,辩证分析其科学合理成份和消极成份,为当前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历史资源。

第一节德教为先识记孔子等先哲的德教主张,了解德教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德治优先;德教重于智力教育;德教的方法;德教对政治的作用等,分析德教思想的现实意义,批判其消极落后的成份。

第二节修身为本识记孔子等先哲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了解道德修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修养的方法;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等,分析和论述道德修养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志学识记孔子等先哲关于立志的思想,了解志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志学的重要性;笃志和–5–弘志的关系等,分析志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志道识记孔子等先哲关于立道的思想,了解志道的主要内容包括追求仁义之道,坚守仁义之道;志道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分析志道思想的崇高地位和现实意义。

第五节好学好学与志学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应识记孔子等先哲关于好学的思想,了解好学的主要内向师长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朋友学习;终生学习等,分析好学思想的合理可取之处。

第六节博学识记先哲关于博学的思想,了解博学的主要内容,博学的目的,博学的规律等,分析博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七节为己为己是博学的根本目标。

应了解孔子等关于志学、好学、博学中“为己”与“为人”的思想,分析为己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八节节欲节欲与规范篇中的节制思想是一致的。

应了解和分析孔子的“君子三戒”;孟子的“少私寡欲”思想的积极合理性;批判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偏激性和阶级实质。

第九节慎独慎独是中国道德修养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

应识记孔、孟关于慎独的论述,了解慎独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独处时不起邪念、不做坏事;与他人相处时光明磊落,坚守仁义之道;分析慎独的高尚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十节自省自省亦是中国道德修养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

应识记孔子、曾子、孟子关于自省的论述,了解自省的方法,自省的目的,自省的作用等,分析自省对修身的重大意义。

第十一节改过–6–了解改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错”和“过”中吸取经验教训;过错与成功的关系等,分析改过思想的科学态度和现实意义。

第十二节以公克私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议。

公一般指公利、公义;私一般指私利、私欲。

应了解公私之辩的核心是强调公义、公利高于私利、私欲,强调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理解“义利之辩”与“理欲之辩”的关系;分析片面强烈公义、公利,排斥和否定私利、私欲所产生的危害。

第十三节躬行笃行躬行与笃行紧密相关,躬行是亲身实践,笃行是一心一意地行为。

应了解儒家对学与行、知与行的关系的认识,分析躬行与笃行对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作用。

第十四节事上磨练事上磨练是指人们在逆境和困境中锻炼和培育道德品质。

事上磨练是达到高尚道德境界的重要修养方法。

应理解儒家代表人物的有关论述,分析事上磨练方法对修身的重大价值。

第十五节君子圣贤君子圣贤是儒家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应识记儒家代表人物有关君子圣贤的论述,理解君子圣贤的特点,分析“成仁”与“成圣”的关系以及君子圣贤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第十六节孔颜乐处孔颜乐处是儒家关于善处贫与富、富则以义处之,贫则安贫乐道的代名词,具体指“富贵不可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