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之我见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下面是带来的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出了有教无类施教观点,这是孔子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教学对像以贵族官僚子弟为主的教学思想向全民教育转化的创举,也是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的具体表现。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行将灭亡,封建地主阶级逐渐崛起的时代。
从阶级利益出发,他们需要掌握文化知识。
孔子的《有教无类》观点的提出,顺应了历史潮流,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因而是极积的,先进的。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就是人不分富贵贫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
这是与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理念分不开的。
“性相近”就是说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习相远”则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的提出,是对《学在官府》教学观念的否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事实也是如此。
孔子的三千弟子都来自齐、鲁、宋、卫、秦、晋、吴、楚等诸侯国,地区广泛,成份各异。
有身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有形同野者,餐黎食藿的子路;有贫困无食,身无完衣的曾参;有卷居蓬户,上漏下湿的原宪。
也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贵族出身的宫敬叔、司马牛等。
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的《有教无类》在诸多有识之士的推崇下,有了弘扬和发展。
许多大鸿巨儒和仁人志士修学馆,办义学,倡导平民教育,教育救国,培育了许多名人奇士。
许多贫民寒士凿墙取光,毛发悬梁,缛草卧毡,苦读诗书,成就雄功伟业。
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及感悟
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及感悟“有教无类”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理念,最早由孔子提出。
它的核心思想是,教育不应该受到社会地位、财富、种族、性别等因素的限制,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德行和才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他们的出身和背景如何。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进步的,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现代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我们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仍然存在着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很多人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它强调教育的普惠性和平等性,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打破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限制,有教无类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有教无类的教育也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才能,而教育是发掘这些潜力和才能的关键。
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社会地位。
然而,要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并不容易。
它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各界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效率和公平性;教育机构需要打破传统的贵族化教育模式,为更多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社会各界需要关注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每个人也需要自觉遵守和维护教育的平等原则。
总之,“有教无类”是一种古老而永恒的教育理念,它提醒我们要关注教育的公平和普惠性,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我们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全人类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我对有教无类的理解
我对有教无类的理解我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教育家,也是教师的祖师。
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理念。
其实质意义是特别巨大的。
他的知识、能力、留给人类的智慧是最丰厚、宝贵的知识遗产。
就连非常权威的诺贝尔奖委员会都宣布现在的人类若要增加智慧,需要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求教。
可见孔子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了。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有教无类”翻译过来就应当是“有教育则没有类别”,也就是:人在教育之前是有差别的,有贫富、贤愚等差别,但是教育之后就没有了这些差别。
孔子这个光辉思想,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积极的作用。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当然,孔子也是为了突出阐述教育的重要性而有意这样讲的。
教育发展到21世纪,我发现,孔老夫子这个道理并不是完全成立的。
而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会成材的。
“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假如孔老夫子这个道理成立,那么经过好的教育,人类的智慧德行岂不都一样了么?而事实上,同样拜一个师父的帝子猪八戒,无论怎样教育也不会有孙悟空的德行和本领的。
神仙尚且这样,人类就更是如此了。
一个学校、一个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不能都考进一样的高等学校进修。
这似乎又有些宿命论了。
其实,我认为,宿命论本来就是客观存在。
不然人出生怎么就有美与丑、富贵与贫贱之区别呐!命运不好并不可怕,命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行改变的。
我倒以为,人类知道相信宿命论是件好事情,能够知道珍惜和把握今世做人的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啊!如果人类什么都不相信。
就象现在这样狂妄地认为人是老大,不去敬天地,过分错误地相信人类自己,这样对这个世界的和谐稳定都没有什么好处。
至于佛说的末法时期并不可怕,人类若都能够共同抓紧修行,末法时期的灾害也是可以转化改变的。
“有教无类”之我见
二 、“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 既然人 性相 近 ,差距 都是后 天 因素造成 的 ,这样 每 个人都有通过 教育和实践来 获得 良好发展 的可能 ,因此 孔 子在《卫灵公 篇》提 出了 自己的 “有教无类 ”的思 想 主 张。对 于“有教无类”思想的见解 自古都有很多 。汉代 马 融 :“言人所在见教 ,无有种类 。”宋代刑 爵 :“此章言教人 之法也 。类 为种类 。言人所在见教 ,无有贵贱种类也 。” 宋代 朱熹 :“人 性 皆善 ,而其类 有善 恶之殊 者 ,气 习之染 也。故君子有教 ,则人 皆可 以复于善 ,而不当复论其类之 恶矣 。”清朝戴望 :“教人不 以族类 ,唯其贤 。古者 ,王者 之 子孙不 能属于礼义 ,则归诸庶人 ,庶人之子孙 能积文学 , 正身行 ,则加诸上位 。” 关 于“有教 无类 ”的思想 体现还 有在《述而篇 》中的 “自行束修 以上 ,吾 未尝无诲 焉 ”,在 这里 “束惰 ”有许 多 解释。汉代孔安国 :“言人能奉礼 ,自行束修 以上 ,则皆教 诲之。”汉代郑玄 :“谓年 十五已上也 。”唐代韩愈 :“吾 谓 以束惰 为束羞则然矣 ,行吾教之非也 。仲尼言小子洒扫 、 进退 、束惰 ,末事 。但 能勤行此小者 ,则吾教诲其 大者。” 宋代刑呙 :“案 书传言束惰者多矣 ,皆为十艇脯也。”清朝 黄式三 :“自行束 惰 以上 ,谓 十五 以上 能行束 带修饰 之 礼 。”解释虽然有不少 ,但总结起来 大致分两类 :一 种是 指 “十五岁 以上的成 童”,另一 种是 指“十条 干 肉”,对于 这句话 的不 同理解 ,也造 成了对于“有教无类 ”思想的不 同看法 。 在文 化大革命 时期 ,孔子 成为批 斗对象 ,有些人 认 为 “有教无类 ”是骗人 的鬼话 ,既没有 打破 阶级界 限 ,而 且 阶级界 限非常严格 ,只有交 得起十条 干肉作 为学费 的 人 才能 收留受教 ,而 奴隶连 自己的身体 自由都没有 ,更 没有 能力 支付十条干 肉,这“有教无类 ”就将 奴隶排 除在 外 了吗 ,那还谈 什么“有教无类 ”。有些批 孔的还说孔 子 的学费是 每人 十条 干 肉,孔 子弟子 三千 ,就是 三万条 干 肉 ,难怪他 自己说“食不厌精 ,脍 不厌 细”了。
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作者:张黎黎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03期摘要:在仁爱观的理论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这一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学术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本文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两个角度梳理“有教无类”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想法和解释思路。
关键词:有教无类论语孔子“有教无类”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主张,这一教育思想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是子曰:“有教无类。
”但因为只有光秃秃的一句,没有上下文可以结合语境理解,所以具体内涵在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有教无类”意思梳理对一个字或词语的理解,最好回到最原始的典籍当中。
《论语》“文辞简约,异解遂滋”,以下总结了两大类对“有教无类”的理解。
(一)教育对象角度现在人们看到这个词语,就觉得意思为“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杨伯峻),大中小学的教材这样写,大部分老师这样教,一般媒体也是引用的这个解释,不少著名学者南怀瑾、傅佩荣也持相同的观点,南怀瑾甚至认为这个不需要解释了。
孔子生活在春秋的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制度正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各种矛盾斗争十分尖锐。
孔子认为只有兴办教育,培养众多仁人、君子型治国理政的人才,国家才能发展。
因此,孔子广收门徒,他招收学生的门槛也是十分低的,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意思是只要准备十条肉干就可以得到孔子孜孜不倦的教诲。
有学者认为这个入学门槛可以作为教育对象不分类的旁证,这里的“类”包含的东西很多,可以说不分贵族和平民,不分华夏和华夷诸族,不分年长和年幼,不分氏族宗姓。
在孔子有名有姓的弟子当中,他的学生有大贵族出身的南宫敬叔、孟懿子,有出身低微后来成了大商人的子贡,有小偷出身的颜逐聚,平民出身的占大多数,有子张、曾参、颜渊等。
在《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的七十余人也是来自各个所居地域,比如颜回是鲁人,端木赐是卫人,子路是卞人,子游是吴人,还有其他来自晋、秦、齐、陈、温国、楚的弟子。
浅谈“有教无类”
浅谈“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一词,是指不分种族、阶级、性别等条件,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体现了人类平等和公正的核心价值观。
“有教无类”起源于古代中国,这个理念最早出现于《礼记》中的“大学”篇。
这篇文章提出了教育是人类道德风尚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当代,随着各种社会问题和人口变化的出现,有教无类的理念变得更加重要。
我们需要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因为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在许多国家,最初实现“有教无类”需要一个长期的政治和社会动员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资金可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瓶颈,因为教育是一项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在其他情况下,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因为文化和社会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在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努力支持和推广有教无类的理念。
例如,《联合国人权宣言》和《世界人权宣言》都宣告了教育权的普遍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权享受教育”。
实现“有教无类”的最好方式是通过教育机会的平等提供来实现。
这可以通过政策和法律变革来实现,如建立更好的学校、提高教师的培训和工资、降低学费以及提供广泛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广更多的在线课程和自学方式,以帮助那些无法到学校上课的人。
这样可以使教育变得更加平等、更加普惠。
总之,“有教无类”是一种伟大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应该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使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平等和进步。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的心得体会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的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工作室有幸请来黄光老师给我们做培训,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的诸多感慨,继而引申开去,所得确实与原先的理想或者设想既有冲突又有契合,不吐不快。
从教学中所遇到的事情谈起,继而说到做一个怎么样的老师。
教育实践与曾经想象中的很多东西,譬如自主学习有太多的不契合之处,惭愧的是我并没有太多的教育设想,最大的设想就是“无为而治”,关于无为而治,引发了我们的强烈感慨,学生太重要了。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无为而治,什么样的学生必须有为。
其实研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班级管理的影响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课题。
无为而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还有兵家的斗智斗勇。
说回到正题上,我们总是希望以后自己带的学生既乖巧又聪慧最好还能勤奋踏实。
但是怎么可能有那么完美的学生在等着我们,即使有个别也不可能是全部。
就算是我们自己,在我们做初中生的时候又能做到多少?义务教育有很多学生注定是没有选择的,或不够聪慧或调皮顽劣或性格乖张,这就必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因材施教。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教育。
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会有一些特殊待遇或者说是区别对待。
但是孔夫子又要求我们要有教无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究竟如何才能寻找到一个契合点?从理论上或者说学理上来说,我已经找到了他们的统一性。
有教无类可以从对学生本性上去认识,对待每个学生,一视同仁,我想更侧重于德育方面;因材施教大概更多的侧重于智育上或者性格上,十指尚有长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与个性趋向。
听起来似乎是说的通的,我也特意找了一些资料来证明两者的统一性。
南宋大儒朱熹认为人从降生起就有聪明的本性,这是共同的,因此要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但人出生后有些人能保存聪明的本性,有些不能,人的天资与禀赋是有差异的,因此能保存聪明本性的人应该担负教师的任务,让另外这些人能找回聪明的本性。
其实还是一个意思,可以说是有教无类的对待,因材施教的实践。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出了有教无类施教观点,这是孔子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教学对像以贵族官僚子弟为主的教学思想向全民教育转化的创举,也是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的具体表现。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行将灭亡,封建地主阶级逐渐崛起的时代。
从阶级利益出发,他们需要掌握文化知识。
孔子的《有教无类》观点的提出,顺应了历史潮流,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因而是极积的,先进的。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就是人不分富贵贫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
这是与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理念分不开的。
“性相近”就是说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习相远”则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的提出,是对《学在官府》教学观念的否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事实也是如此。
孔子的三千弟子都来自齐、鲁、宋、卫、秦、晋、吴、楚等诸侯国,地区广泛,成份各异。
有身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有形同野者,餐黎食藿的子路;有贫困无食,身无完衣的曾参;有卷居蓬户,上漏下湿的原宪。
也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贵族出身的宫敬叔、司马牛等。
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的《有教无类》在诸多有识之士的推崇下,有了弘扬和发展。
许多大鸿巨儒和仁人志士修学馆,办义学,倡导平民教育,教育救国,培育了许多名人奇士。
许多贫民寒士凿墙取光,毛发悬梁,缛草卧毡,苦读诗书,成就雄功伟业。
如汉代负薪痴读,遭妻戏虐,马前泼水的朱买臣;如宋代寺院讨斋,斋后鸣钟,遭僧戏弄的吕蒙正等,都是平民出身。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
“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对于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丰富人才结构,发展大众化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充分证明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正是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的终身教育转变,从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向满足多数学生的教育需要转变;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个体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因此,也可以把“有教无类”理解为孔子大众化教育的主张。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普及中等教育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虽然不能上升到“普及教育”的高度,但已有了这种思想的萌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中等教育的结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普遍关注。
我国的中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或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比例不合理,将很难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最终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对中等教育来说,职业技术教育要办,普通高中的比例要回升,甚至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有步骤分地区地普及高中教育也已成为必然,使中等教育逐步走向“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浅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浅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其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教育观念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首先,“有教无类”是孔子对教育平等的追求和主张。
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贫富、贵贱、男女、年龄等身份和条件。
他主张,只要学生有志于学习,师者应该予以教导。
孔子的这一理念强调了人人平等的机会,无论出身和资质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获得知识和教育的机会。
这就提示我们,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因其条件或身份而对其教育机会进行限制。
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应当努力提供公平、平等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其次,孔子的“有教无类”还强调了个体的独立和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路径。
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保证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这对于当代教育来说,意味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发展其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也强调了教育的终身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这对于当代教育意味着,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道德和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最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还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人格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追逐分数和竞争成为教育的主导目标。
教师招聘结构化问题谈谈你对有教无类的看法
教师招聘结构化问题谈谈你对有教无类的看法
“有教无类”指的是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裕都有取得教育的权利。
“有教无类”提醒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凭个人好恶、孩子的个性以及家庭背景等给孩子贴标签,要以教师的大爱,平等的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学校和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有教无类强调无论高低贵贱、种族出身,只要一心向学就可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强调人皆可成才的可能性,“习相远”突出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促成每个孩子的完善发展。
当然,在坚持“有教无类”的同时,也应注意“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花,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善待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是遵循人本理念的教育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式的评价机制,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以所谓的“好学生”作为标准去要求每个孩子。
要因势利导,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所在,尊重并完善其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更加完善的人。
有教无类的感触
有教无类的感触听完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深感收获多多。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将过去的“一言堂”变成“群言堂”的模式。
让我有了许多的体会和感悟,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和理念,要求我们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然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最让我困惑。
孔子曰:“有教无类”,虽然说学生没有三六九等,但各自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层次、理解事物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总是五花八门。
新课改又要求教学公平,不能将学生分等次,总找不到最好的方法去解决。
听完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豁然开朗,有了很深的体会,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角色就必须转变,不应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
课堂上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就可以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交流学习。
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积极性了。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兴趣,故而能轻松、快乐的接受知识。
因此我们应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要有求变的意识。
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自我反思,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听完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充分认识到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已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这样间接的打击了待转化生、学困生的积极性。
今后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
有教无类对教师的启示
有教无类对教师的启示稿子一嗨,亲爱的老师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有教无类”给咱们带来的启示哈。
你说,这“有教无类”得多重要啊!它告诉咱,可不能挑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不管是聪明伶俐的,还是反应稍微慢点的,咱都得一视同仁。
这就好比花园里的花,有的早早绽放,鲜艳夺目;有的呢,得慢慢生长,等待时机。
咱当老师的,就得有耐心,不能因为花开得慢就不照顾啦。
而且啊,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都不一样。
咱不能因为谁家有钱有势就特别关照,也不能因为谁家里条件不好就忽视。
在咱的教室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一群等着咱们引导和启发的小天使。
还有哦,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也许人家画画厉害,或者体育特别强。
咱得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不能只用成绩这一把尺子去衡量。
总之呢,“有教无类”就像是一盏明灯,提醒咱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给他们都提供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这样,咱们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不是吗?稿子二老师们,咱们来唠唠“有教无类”这个事儿。
想想看,要是咱只教那些看起来聪明、听话的孩子,那其他孩子咋办?这“有教无类”就是告诉咱们,谁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谁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栋梁。
有的孩子调皮捣蛋,咱可不能一下子就把他们打入冷宫。
说不定那是因为他们精力旺盛,没找对发挥的地方。
咱得耐心引导,说不定能把他们的调皮变成创造力呢。
还有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咱们更得主动去关心,给他们多一些鼓励和机会,让他们也能勇敢地表达自己。
所以啊,咱们当老师的,心里得装着所有孩子,不管他们是啥样的。
用咱们的爱和知识,去浇灌每一颗幼苗,让他们都能茁壮成长。
这才是“有教无类”的真正意义呀!。
有教无类读后感
有教无类读后感《有教无类》读后感。
《有教无类》是一本讲述教育公平的书籍,它通过许多真实的案例,揭示了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平等。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对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以许多真实的案例为例,讲述了在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比如,一些地区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们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因为缺乏资金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一些优秀的学生因为家庭背景不好,无法获得应有的机会。
这些案例让我深感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并非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孩子的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
只有当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而要实现教育公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供更多的奖助学金,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平等。
读完《有教无类》,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也深感自己肩负着实现教育公平的责任。
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珍惜自己的教育机会,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我应该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积极参与到教育公平的实现中来,为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而努力。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平等。
总之,读完《有教无类》,我对教育公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为实现教育公平而努力的决心。
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共同努力,为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而努力。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平等!。
从“有教无类”出发对教育的一些想法
从“有教无类”出发对教育的一些想法有教无类指的是对人不因人之特殊而区别对待,皆可教之。
另一层意思,教育的结果一样,每一颗果实都是饱满的,使每人都可以因教育而变得更好,而不是只有少数人获益。
但今天所见却最讲究这个以类教之,教之有类。
学生分为好中差,班级分实验(或是基地班,火箭班,强化班等等)和普通班。
这样将人分为三六七九等,把学生固定在某个“阶级”,其目的究竟何在?是在“因材施教”?还是在“筛选货物”?不得而知。
这样完全是将人按着市场要求培养,与教育的初衷大为相悖。
何为教育初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教人以向善,成为完全的人。
这里并无贬损市场之意,诚然,人应当努力适应社会,但这样做却是过犹不及,教育怎么能市场化呢?当学生走进教室,像商品材料进入到“人才生产线”上一样时,这样的教育令人扼腕叹息。
且严格来说,对人进行筛选的标准是否合理,对人进行筛选的主持者是否合格,这个并未得到检验,人们就被放在过滤网上了,有欠妥当。
儒者追求治国平天下,相信是人皆有四端之心,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为圣贤。
所以才会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任何人都可受到教育,人因其本性求知,所以也都应该受教育。
无论地位高低贵贱,贵族并不因地位才享有教育,平民也不因地位而失去教育。
教育的结果是人人都是君子,贤人,圣人,教育不会磨灭人的天资,而是将其发扬。
也正因如此教师才成为一伟大的事业,而不仅仅是市场中的一种职业,试问徒为吃口饭谋生才做老师的人,何以担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赞呢?而今却将人按着市场的摸具来打造,却有些不分主次了。
而今虽人人皆可受教育,没有因贵族和平民这一身份差别而不可受教育,但却有了新的区分标准,个人成绩高低,各地方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同等等,不一而足,让个人接受的教育资源天差地别,有人可以琴棋书画样样都有名师指导,英法德日门门都有外教训练,社会实践条件,资源无一不是顶尖优质;但有的却永远得不到这些,只得被迫戴着艰苦朴实的帽子,到处碰壁。
我对有教无类的看法
我对有教无类的看法有教无类是指不论学生的背景、身份、出身,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待遇。
这种教育观念体现了教育的普遍性和公正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以下是我对有教无类的看法。
首先,有教无类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划分、实现社会流动性的重要途径。
当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无论他们的出身、财富、性别、种族或其他身份如何,社会的机会的大门就会更加平等地敞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资源。
因此,有教无类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手段。
其次,有教无类有助于培养多元化的人才。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培养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经历,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三,有教无类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当每个学生都能够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待遇时,他们就会更加自信、积极和创造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和支持。
这种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
然而,实现有教无类并不容易。
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会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待遇。
例如,一些学校可能更倾向于录取某些背景或成绩的学生,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因为经济条件、地理位置或其他原因而无法接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待遇。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财政补贴、免费教育或奖学金等措施来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学校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学校不歧视任何学生。
学校可以采取措施来促进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
我对有教无类的看法
我对“有教无类”的看法
“有教无类”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其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
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有教无类”在今天看来,就显得更有价值了。
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就要像孔子一样,不论他的出身和地域,不论他的贫贱与富贵,不论他听话与调皮,只要是受教者,都要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
我们知道,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今天,我们要更好地实施“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积极推动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使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
在具体实施过程
中,对于所谓的差生,不能训斥,更不能排挤,要与优生一视同仁,要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中国的教育就大有希望了。
(参考相关资料)。
顶岗实习支教心得体会《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说一说有教无类。
我带了近300个学生,所以批作业一次就要批近300本,已经批过很多次作业了,作业的完成质量实在是不敢恭维。
对于教学这一块,我应当再多下一些功夫,多深入研究一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要求他们写练习册先用正常颜色的笔不看答案,只能查找教材和笔记自己写。
写完之后,自己拿着红笔对照答案将写错的或写的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修正过来。
可是结果是,4个班加起来能够达到我要求的还不到10个人。
从接这四个班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思索着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成绩,说实话我的心里压力一直很大。
我看了看他们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卷子,整个年级历史的平均分都是40多分,主观题也就是材料解析题很多学生都空着一个字也没写上,我用了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去摸索学情,现在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语文的文言文功底还很薄弱,毕竟只是刚上初中的七年级的孩子,归纳整理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很差,对于材料解析题很多学生根本就无从下手。
再者,由于他们上个学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而且基本功打得很不牢固,所以我面对的这些是历史基础素养能力很差的孩子。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及措施:第一,以巩固、背诵教材基本知识为主,每次上课都留有一点点时间给学生们自主复习梳理巩固。
可能的话,当堂抽出较多时间让学生们背诵1--2个本课重点。
第二,课后作业中的练习册是学生们手中唯一的练习材料,必须让学生们重视这最可宝贵的资料,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明白练习册的重要性。
第三,也是我认为在现在这个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课下必须要多看教材,尝试着去学会尽量的理解性的背诵,也就是记忆老师课堂上所讲的那些知识点。
在学习历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初中的历史教学,教师千万不能太心急,一定要沉住气,让学生养成去自主记忆,背诵知识点的好习惯。
第四,对于材料解析题,尤其是文言文类型的材料解析题,这是中考乃至高考对于中国古代史部分考查的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题,一种出题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教无类”之我见
作者:骆成
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22期
[摘要]研究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依据,梳理自古至今对于“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并阐述了“有教无类”的深层含义,以及对我国当前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20-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经过2500多年的考验,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认可。
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孔子的“爱人”教育主张,也是孔子对于教育涵义的理解。
因此,对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当今,已经有很多文章是讨论和研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有教无类”的解释和阐发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依然有一些研究者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故而对于“有教无类”的详细解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有教无类的依据——性相近,习相远也
首先,孔子虽然在《季氏篇》中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但却从未说过任何人是“生而知之者”,包括他自己敬仰的尧、舜以及周公等。
其次,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在《述而篇》中说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矣”。
最后,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性相近,习相远也”的思想主张,意思就是人的性情生下来是互相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渐渐出现了差距。
除了在《阳货篇》中直接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在《里仁篇》中的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还有《公治长篇》中的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这都表达了孔子的一种后天决定论的思想。
这里我们要注意孔子说的是“性相近”而非“性相同”,孔子在认识到“性相近”的同时,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论语》中,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阳货篇》)另外一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篇》)这都反映了孔子对于人性不同点的认识。
但是,有许多学者硬将这些语句说成是孔子等级尊卑思想的表现,这种看法明显是牵强和站不住脚的。
二、“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
既然人性相近,差距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这样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和实践来获得良好发展的可能,因此孔子在《卫灵公篇》提出了自己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
对于“有教无类”思想的见解自古都有很多。
汉代马融:“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宋代刑昺:“此章言教人之法也。
类为种类。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宋代朱熹:“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
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清朝戴望:“教人不以族类,唯其贤。
古者,王者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诸庶人,庶人之子孙能积文学,正身行,则加诸上位。
”
关于“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还有在《述而篇》中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在这里“束脩”有许多解释。
汉代孔安国:“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
”汉代郑玄:“谓年十五已上也。
”唐代韩愈:“吾谓以束脩为束羞则然矣,行吾教之非也。
仲尼言小子洒扫、进退、束脩,末事。
但能勤行此小者,则吾教诲其大者。
”宋代刑昺:“案书传言束脩者多矣,皆为十脡脯也。
”清朝黄式三:“自行束脩以上,谓十五以上能行束带修饰之礼。
”解释虽然有不少,但总结起来大致分两类:一种是指“十五岁以上的成童”,另一种是指“十条干肉”,对于这句话的不同理解,也造成了对于“有教无类”思想的不同看法。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成为批斗对象,有些人认为“有教无类”是骗人的鬼话,既没有打破阶级界限,而且阶级界限非常严格,只有交得起十条干肉作为学费的人才能收留受教,而奴隶连自己的身体自由都没有,更没有能力支付十条干肉,这“有教无类”就将奴隶排除在外了吗,那还谈什么“有教无类”。
有些批孔的还说孔子的学费是每人十条干肉,孔子弟子三千,就是三万条干肉,难怪他自己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了。
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没有类别限制,兼收并蓄,一视同仁地给予教育,由于孔子没有明确表明“有教无类”的“类”是什么意思,所以才有很多争论“类”,尤其是到底包不包括奴隶。
我们研究一下孔子的弟子情况: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穷人,仲弓的父亲是贱人,子路“性鄙,好勇力”,子羽“状貌甚恶”。
公冶长曾被关在监狱,子羔身材矮小,子牛多言而躁。
由此可见,“类”应该是指族类、国别、贫富、老少等类别,“有教无类”就是,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有志于学的人,无论贵贱、贫富、族类、国别、老少等都可以作为施教的对象,一律给予平等教育。
三、本人对“有教无类”的看法
“有教无类”应该是不包括女子的,至少在孔子的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子。
孔圣人也难免会有自己的不足,将占社会一半的女性排除在教育的对象之外,但是仔细思考下,这也是有原因的。
从主观上来看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孔子不免也有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曾在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泰伯篇》中武王说自己有乱臣十人,孔子就说“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意思是武王说自己有十位辅助他治国的臣子,孔子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要把那位妇人排除,应该只能是九人。
客观上来看,在孔子那个时代,那个时候的社会情况,贫民男子都不一定能机会进校学习,那就更谈不上女子了,而贵族女子一般都是进行贵族宫廷教学,也不会到孔子的私学来学习。
有教无类到底包不包括奴隶,虽然孔子的学生中有“鄙人”、“贱人”,但毕竟不能肯定孔子的学生中有奴隶,在我看来,在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个思想的时候应该是包括奴隶的,但是由于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不但自己没有一点财产,连自己都是别人的财产,而孔子的私学还
是有条件的,那么孔子的学生中没有奴隶也是很好理解的。
在这里我又要说且不说“束脩”到底作何解,就算是解释为“十条干肉”,而我们因为孔子收了学生十条干肉就否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这也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孔子也是人,他也要生活,收点学费是应该的事情,就算是现在,学校不也是收学费的么?就算是义务教育也还要收学杂费呢。
四、“有教无类”的启示
(一)素质教育对象
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决定一个国家强弱的时代。
国家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素质,而劳动者素质取决于教育的质量。
自中共中央文件中指出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就有许多,而在素质教育的对象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是强调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也就是教育要面向社会的每一位公民。
这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为在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之前,教育是掌握在上层社会中的贵族手中的,一般的贫民是不会有机会接收教育的。
孔子能够在当时官学衰败的时候大力倡导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虽然有很多学者认为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具有自己的局限性,并没有包括女性,但是我们要站在孔子当时所在的时代来评价孔子的思想,“有教无类”是具有跨越性的进步。
纵观现在的时代发展,精英教育已不再适合我们的教育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面向大众的教育,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是何其的类似。
我们需要有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魄力来实施我们的素质教育。
(二)教育平等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并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了这一教学思想。
《荀子·法行》中:“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栝之侧多枉木。
是以杂也。
’”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没有等级贵贱之差,这种不分等级的教育思想正与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平等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在现在的我国,教育平等同样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话题之一。
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也是当今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还是有很多精华需要我们去吸收和继承,“有教无类”思想非但没有过时,而且会在当前教育中发挥出自己的光芒。
[ 参考文献 ]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的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孔令朋.孔裔谈孔[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4] 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朱哲,鹿丽萍.有教无类立德树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J]. 伦理学研究,2009,(5).
[责任编辑: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