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文学作品特点

合集下载

郁达夫的简介及作品特点

郁达夫的简介及作品特点

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悟的时代精神。

这里,会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表达。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表达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表达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展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展身体欲望表达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方,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表达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根本形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非常的懊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认。

这种大胆的暴露自我内心生活,追求内在真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摘要】本文将对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进行探讨。

作者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自叙传特色,强化夸大了自我;取材惊人,描写大胆,将性苦闷和生苦闷作为载体,强调自我,暴露自我,深刻剖析人物内心,表现一种自戕自残式的病态美。

他的小说以浪漫的主观抒情形式为主要文体特征,让作家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融成了一体,以忧郁哀婉的笔调、典型的抒情方式以及鲜明的现代色彩,使自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与世界对话的艺术形式;同时,他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俄国现实主义批判文学的影响,吸收了20世纪初风行于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手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以此呈现自己及至身边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形象。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自叙传特色苦闷抒情在中国的文坛上,郁达夫无疑是个另类。

他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在二十年代中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他以自我暴露的笔触,很好印证了“文艺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读郁达夫的小说,不难发现,他的小说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联系,一脉相承。

翻开他的文集,就好像在阅读他的人生,仿佛他已跃入文中,向我们讲述他那多姿多彩的人生历程。

郁达夫“作为小说家而与鲁迅比肩并称”,[1] 鲁迅“如深隐在幕后,满身铜盔铁甲的武士”,而郁达夫“则是裸露台上,任人欣赏的疯人”,“不惜捐身的武士固然是大勇之人,脱除一切隐饰,暴露自我也同样是大勇之人。

”[2]郁达夫崇尚天才,尊重自我,“是一个哀哀而泣,幽幽而说的‘零余者’”![3]真诚的表白,超越自我的历程郁达夫开创了以记录个人生活为背景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之先河。

通过他真诚的表白,小说体现出浓厚的自叙传特色,呈现了强化或夸大的自我特色。

郁达夫曾说过:“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所以我说,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

……所以我对于创作,抱的是这样一种态度,起初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将来大约也是不会变的。

郁达夫早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郁达夫早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郁达夫早期⼩说的创作风格郁达夫在中国现代⽂学史上是⼀位很有特⾊的作家,他那⾃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彩的作品,⾄尽仍不断引起⼈们的兴趣;他坎坷不平的⼀⽣以及最后的不幸结局,更经常引起⼈们的嗟叹与悼惜。

郁达夫早期的⼩说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强烈地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

他以强烈的主观⾊彩,感伤的抒情性和清丽、⾃然的⽂笔使⾃⼰截然区别于其他的现代作家,形成了“五四”以来新⽂学中独具⼀格的⼩说流派。

郁达夫的⼩说充满了浪漫主义⾊彩,其抒情性与⾃传性⼀同构成了郁达夫早期⼩说风格的核⼼。

其代表作《沉沦》集是我国新⽂学史上的第⼀部⼩说集,其中的作品也充分体现了郁达夫初期⽂学创作的特点。

郁达夫认为,“⽂学作品都是作家的‘⾃叙传’”。

“艺术既是⼈⽣内部深藏着的艺术冲动,即创造欲的产物。

那么,当然把这内部的要求表现得最完全最真切的时候价值最⾼。

”“我只好⾚裸裸地把我的⼼境写出来。

”“只求世⼈能够了解我内⼼的苦闷就对了。

”郁达夫的⼩说,如实、⽣动、形象地记叙了其复杂的思想认识和坎坷的⽣活经历,具有鲜明的“⾃叙传”的⾊彩。

⽆论是⽤第⼀⼈称写的“我”,还是⽤第三⼈称写的于质夫、王介成,甚⾄还有⽤历史⼩说形式写的黄仲则,可以说基本上是作者的化⾝和投影。

他们的⽣活命运,⼤都取⾃作者的经历、遭遇,他们的秉性、⽓质,⼤都和作者很相似。

综观郁达夫的全部⼩说,以作者⾃⾝为模特⽽塑造出来的⼈物在作品中所处的地位,⼤致可分为以下⼏种类型:⼀、“我”或“于质夫”⼀类的⼈物在作品中占中⼼地位,作品的情节就是“我”的思想⾏为的发展,随着“我”的情绪⽽浮动,“我”的⼼灵与⾁体的冲突是⼩说的基本⽭盾和发展线索。

陪衬⼈物随着“我”的内⼼体验⽽时隐时现,其作⽤甚为微⼩。

其作品《沉沦》、《银灰⾊的死》、《风铃》、《怀乡病者》、《青烟》都属于这⼀类。

其中,《沉沦》可以说是其代表,⼩说⼏乎完全是主⼈公“我”的卢梭式的⾃⽩。

他见周围的景⾊⽽伤怀,读外国诗作⽽难遣愁闲,听到男⼥偷情⽽精神失常,被妓⼥怠慢⽽悲愤难抑,最后⾯临⼤海,向祖国绝望的呼喊⽽⽣⾃杀之冲动,这都是作者思想情绪的真实写照,其中穿插的⼀段“我”的少年时代的家庭⽣活,也和作者⾃传的记叙完全吻合。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郁达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人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有一部分人却称他为“颓废派”作家,对他的作品采取了贬斥的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伤感忧郁的抒情格调、“零余者”典型形象的塑造、“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1、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郁达夫曾这样理解小说,说“人感到痛苦,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这种小说观念,当然对传统小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作者对故事的叙述,不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去看,而是以主人公的心灵“体验”来推进的,消弥了作者、叙事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叙事距离”,变成了高度统一的东西。

在郁达夫40多篇小说中,往往伴随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小说中大量的激愤、诅咒、痛恨、自怜自叹等情绪,常常借助日记或是人物大段的独白来表现。

在《沉沦》中,主人公发出心灵的呐喊:“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郁达夫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他酷爱自由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

《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把这沉重的苦闷与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

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

另外,《迟桂花》中以迟开的桂花香气烘托人物迟暮的心情。

郁达夫不少作品都创造出了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有的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甚至像是一首抒情诗,而这种描写又绝妙地表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2、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有人对郁作中体现的感伤,自觉或不自觉地与“颓废”联系在一起,而实际却不尽然。

论郁达夫的文学成就

论郁达夫的文学成就

论郁达夫的文学成就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在文学界广为称颂。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郁达夫的文学成就呢?
一、郁达夫的文学风格
郁达夫的文学风格极具个性,他善于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鲜明的形象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揭示出人性的各种弱点和矛盾。

其小说《春蚕》、《废都》等都充满了浓郁的象征意味,反映了一个破败衰落的社会所带来的人性扭曲和道德滑坡,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领了新的方向。

二、郁达夫的思想深度
除了文学风格上的独具特色之外,郁达夫的思想深度更是让人记忆深刻。

他的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和人性问题,都是深入探讨的。

例如在《伤逝》中,通过使用叙事的手法和人物的塑造,描绘了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从而反映出一
种封建秩序被打破后,农民阶层生活急剧恶化的局面。

这部小说
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几乎达到了文学的巅峰。

三、郁达夫对文学的贡献
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他在小说创作方
面引入了西方小说的思想和手法,并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使其写作更富有思想性和文学性。

他还曾经创办《新小说》杂志,倡导“以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推动了更多的作家和读者参与
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

总之,郁达夫的文学成就是不可低估的。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文学风格、思想深度以及对文学的
贡献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

漫谈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漫谈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漫谈郁达夫散文的特点作者:王媛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08期郁达夫的作品有其独有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阅读,其散文作品为郁达夫圈粉无数。

《故都的秋》写于20世纪30年代,郁达夫当时身处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可谓是处境艰危。

尽管如此,郁达夫依旧积极参加当时的左翼文学创作活动,由此可见,郁达夫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散文家。

当郁达夫回到北平的时候,其内心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北平的秋意,趁机落笔写下这篇传世名作。

北平的秋天虽气象万千,却无法掩盖其清静与悲凉之意,作者凭其浑厚的文学底蕴,运用精湛不凡的语言描绘出了秋之意境,抒发了自己内心颇为真实的情感,但也表露出消极情感与积极情绪之间的纠结。

换言之,此文不仅是在绘景抒情,更是运用艺术手法在向读者传达作者的人生体悟。

《故都的秋》作为郁达夫的代表作品,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其散文特点。

每一位喜欢此文的读者,均能够在文中找到郁达夫的踪迹。

下面笔者就以这篇文章为例,从作者妙笔造境,情景交融;笔随情走,凉而不衰;语言清雅,言止意延三个方面谈谈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一、妙笔造境,情景交融郁达夫的散文有着诸多奇妙之处,也正因如此才会吸引众多读者纷纷拜读。

就以《故都的秋》的题目来讲,一个“故”字饱含深深的怀念之意,而“故都”一词则在字里行间表露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者取“故都的秋”与北平的秋,老北平的秋相比,不仅凸显出了前者的凝练之意,还巧妙地囊入了大自然的气息与人文底蕴。

对于学生来讲,初次赏析此文难免会有些艰难,但是只要能够耐着性子阅读下来,就会发现作者在文中留下的“宝藏”。

在这篇抒情散文当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的笔法精妙,作品的意境动人。

初读此文犹如身在故都赏景怀古,当读者对作者有所了解之后再读此文,便能够从中感觉到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真挚情感。

作者在写这篇散文时,笔法精妙,造境生动,更是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对北平颇为真挚的情感,情景交融之处更是引人向往。

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论文]

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论文]

浅析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征摘要: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奠基人郁达夫自其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开始,到《沉沦》、《南迁》,就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一个弱国子民和现代青年忧国伤己的悲哀,在重重压抑之中对爱的渴求,对美的渴望。

关键词:散文化;象征性;自然抒情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10-01一、散文化特色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看强烈的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

1、在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情绪这是他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情绪的描写,相当细致。

郁达夫非常善于刻画人物,不只以表情、动作、对话、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摹,展示人物的音容笑貌,传达人物的神情气韵,更着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把蕴藏在内心世界的冲突、动荡、不安、生动地展示出来,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

因此,郁达夫更善于通过细腻微妙的感情线索,从而将笔触,深入人物内在的心理层次,更多地采用了“自白”的艺术表现手法。

郁达夫小说的心理描写,与一般小说的心理描写有不同之处,突出物的自我感受与内心矛盾。

由于他笔下的人物身心逆境,不特别敏感,因而自我感受分别强烈,内心矛盾分别尖锐,这集中表现为理想与愿望破灭以后,那种感伤情绪无法解脱,悲愤之极,只能以死作了结。

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他的作品的主要手段和目的都是直接抒发和表现这个主人公的情绪感受。

他的小说不像其他作家那样强调典型性格的刻画,而是直抒胸臆和心理活动的充分展示,内心独白,精神幻觉,大段写景交替使用,产生了鲜明的个性化的抒情形象。

他的小说不是以形象的刻画思想内涵诉诸于人物性格,而是以忠实于作者自我的抒情表现自己的孤愤和忧郁的情感,从而,表现出一个纯净的懦弱的而又渴望自由的现代贫寒知识青年的鲜明形象。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是什么郁达夫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坛上各占一席重要之地。

那么郁达夫散文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郁达夫散文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郁达夫散文特点有人曾对郁达夫散文作出如此评价:“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

”曾经学过郁达夫散文代表作《故都的秋》,整篇文章流露出的伤感悲秋之情,让人不禁感叹韶华易逝,万事骤变的沧桑感。

从《故都的秋》便可分析出郁达夫散文特点,以加深读者对郁达夫散文的认知。

首先,郁达夫的散文非常讲究词语的选用和修饰,从言词表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色彩。

比如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全文大约1500度字,但郁达夫用了42个“秋”字展现了故都秋天萧瑟、悲凉之景,全文透过“秋”字,让读者感受到了郁达夫消极的人生状态。

在《《闽游滴沥之二》中,郁达夫用“绿”、“曲”和“静”三字,描写了闽江秀丽、壮阔的景象,进而将闽江无与伦比的美丽展示给了读者。

除此之外,郁达夫散文特点还有善用落错等手段,使文章产生一种和谐流畅的节奏感。

在《浙东景物记略仙霞记险》一文中,郁达夫用长短句相错的形式,使文章产生舒缓而又跌宕的节奏。

当读到这篇文章时,不自然地会被文章的美感所吸引,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郁达夫散文特点还具有忧郁感伤的情感基调,其中主要体现在颓废和憎恨上。

在郁达夫看来,生活充满了无味和死板,自己生活在乱世之中,根本既然无法实现伟大地抱负,那么就干脆自我放纵。

郁达夫与鲁迅关系郁达夫和鲁迅都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俩人在文坛上各占一席重要之地。

除此之外,郁达夫和鲁迅还是一对好朋友,从很多事情中都可看出俩人的友情岁月。

郁达夫和鲁迅从1923年开始相知相交,直到鲁迅去世时,俩人友情相交长达十三年之久。

1927年,郁达夫和鲁迅共同在上海生活,俩人也从朋友升级到了挚友。

对鲁迅来说,郁达夫是他所有朋友中,最为知心的一位,也是最为了解自己的一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与世长辞,10月24日时,郁达夫在上海写了一篇文章,即《怀鲁迅》。

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色

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色

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色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自叙传小说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TX心理。

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它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抒胸臆,表现个人情绪和心理变化郁达夫《沉沦》里通过人物的日记披露内心的痛苦和企求。

自叙传小说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周致的构思,而是努力写出自己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的变化,用直抒胸臆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于事件的叙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是用长篇独白的形式去直接拨动读者的心弦。

(2)塑造“零余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郁达夫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现代工厂的女工以及已沦为都市流浪汉的“我”都是此类形象的代表。

在自叙传小说中,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零余者”的形象,他们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往往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3)感伤美、病T美的艺术表现小说《沉沦》的主人公本来是个“心思太活”的人,因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又为社会所不容,结果酿成“忧郁症”。

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T的心理言行,从中揭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G潮过去之后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

(4)注重人的情Y表达在《沉沦》中,主人公因自身情欲不满足表现出了生理和心理的畸形。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及日本“私小说”的思想影响,注意人的情Y在表达人的内在世界的重要性,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Y问题。

(5)富于情绪的感染力《迟桂花》全篇抒写女主人公天真健全的美的人格,纯洁无邪的美的感情,与清新自由的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的诗的意境,不仅完满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而且完成了从感伤美向宁静美的转化。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点_郭建国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点_郭建国
总的说来郁达夫小说无论 “自我的我, 关系中的我, 影像
中的我”都或浓或淡带有作者的 “自叙传”色彩。
二、浪漫中的“情”与现实 中的“真”
郁达夫作品存在大量浪漫主 义倾向; 浪漫主义作品富于主观 性和抒情性, 这从他的“自叙 传”的着重以“自我”为中心抒 发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中, 可以 明显地看出。“浪漫主义最突出 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


达 建

夫 自 叙 传 小 说 的 特 点
完全吻合。因此这一类小说基本 上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B、 关 系 中 的 “ 我 ”。 这 类 人 物形象, 不像第一类那样占主 体, 而是随之“我”情绪的变 化, 陪衬人物的性格越发鲜明, 对塑造主人公我的性格起到不可 或缺的作用, 如《春风沉醉的晚 上》和《薄奠》的“陈二妹和车 夫”劳动者形象的刻画。“陈二 妹的善良真诚, 车夫质朴忠厚, 他们同为受苦之人, 与衣食无着
不觉地跟了那只纤手跑去, 同做 的“我”回到久别的家时的 情
梦一样, 走了出来。等他的怀里 景, 写得更是惟妙惟肖。这些细
有温软的肉体坐着的时候, 他才 节可以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风俗
知道他已经不在图书馆内了。
画。郁达夫小说既没有回到古
郁达夫在小说中习惯于浪漫 代, 也没有离奇的幻想, 写的都
主义幻想。不过他的幻想不是瞩 是平凡的人生, 细节刻画真实性
同蔷薇花苞似地嘴唇, 渐渐儿的 难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是
开放起来, 两颗笑靥, 也看将出 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情绪几
来了。洋磁似的一排牙齿, 也看 乎和作者自己吻合; 二是小说的
得出来了。他把眼睛一闭, 他的 抒情不是干枯, 抽象的诉说, 而
面前, 就有许多妙年的妇女坐在 是通过大量生活细节的描述来抒

郁达夫的抒情特质

郁达夫的抒情特质

是从作品主人公的内心思想活动出发, 通过具体心理活动描 写来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正是由于作者的多灾多难, 历经坎 坷, 从而打破常规, 以一种新的视角来抒写内心的真实情性。
正如王任叔所说, 他是一个“ 容易披肝沥胆的真情男子” 。 三、 感伤主义的抒情
的抒情, 尽管郁达夫小说中有虚构, 但显然更把他作为自己 生活的记录。我们读完《 沉沦》《 、南迁》 直至《 东梓关》《 、迟桂 花》 那个熟悉的主人公— 不管他叫于质夫、 。 文朴或黄仲则, 他们的思想感情,不正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的脉络有
这里我们看到郁达夫强调的抒情的自我真实性是发自肺腑的一种内心感受同时也可以看出郁达夫天真孤独的性格对他创作的制约唯其天真就渴望绝对的真实丝毫容不得作假唯其孤独就需要更深入地去认识自我






特பைடு நூலகம்

李广军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0)
摘 要: 具有诗人 气质的郁达夫, 其小说的体裁也 突破 了传统的规范, 显示散文化的趋向:情节淡化 , 人物随意搁里。 因此, 他的小说抒情特质也就与众不同, 本文就是从以下几方 面对其小说的抒情特质进行分析 ,从而了解郁达夫小说的更
沦》 为例 , 小说主人公因性本能冲动的强烈使他“ 在被窝里犯 的罪恶” 增多, 犯了罪以后, 他“ 每深有痛悔” 对着自家起誓说 。 不再犯了, 然而一到紧迫地步的时候, 又把誓言抛到脑后。就 这样 , 他的恐惧 日益加剧 , 竟使他一 日也不得安闲, 他常想入 非非, 平时所见的女性“ 都赤裸裸地来引诱他。 可是见到路遇 ” 的两个女学生, 又害羞得连招呼也不敢打, 过后先是骂 自己的 卑怯怕羞, 继而又想起那两个女学生的眼波来, 转而又以为与 自己不相干, 火热的颊上滚下了冰冷的眼泪。 他对旅店主人的 女儿, 心里虽然“ 非常爱她” 。可是不敢有起码的表露, 见了她 “ 总不能开口”“ ,装出一种无不可犯的样子来”以至于她进他 , 房里来时, 他每次不得不跑出房外去。可是在她洗澡时, 他又 偷偷地窥视, 偷看后又“ 怕得非常, 羞得非常” 怀着犯罪感, 。 悄 悄地逃离了旅店。从这些心理活动中,虽然作品中的主人公 “ 不能简单地与郁达夫本人划上等号, 我” 但由于郁达夫作品 的自 传性质,人们透过他笔下的主人公是不难看见郁达夫的 影子。因此作品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也正是作家本人 自我情感 的宣泄,性爱的苦闷不是作者本人生命权利被扭曲而显示出 反封建禁欲主义的情感体现吗? 这种抒情方式角度的选择与借景抒情的方式不同, 作者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杨 海 英内容摘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主人公身世与思想情感的坦露、宣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

忧郁、苦闷、自卑、颓丧是其作品中主人公的通病。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珍视民族尊严,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对纯真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陷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作者将现实人生贯穿在浪漫的氛围中,塑造了一系列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零余者的形象。

其小说内容是主人公复杂心理的直白表现,内容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结构上有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主人公的忧郁、苦闷、自悲、颓丧是那个时期存在于知识关键词 感伤 病态 忧郁 浪漫 现实 抒情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民的兴趣。

尤其是1921年《沉沦》的问世,在当时雾气沉沉的中国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波澜,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

人们在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同时,又随即指出,他的影响有很多消极的成分。

本文从文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郁达夫《沉沦》等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一下剖析。

一、 “零余者”的自白 银灰色的感伤郁达夫的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先生在谈论文学创作时,曾坦诚地说道:“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1] 夏志清博士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称《沉沦》是郁达夫“露骨的自传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部开先河自叙传式的小说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的悲苦身世与作者是十分相似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是作者灵魂奥秘的自白。

他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琐事作为他小说的素材。

单调地执着于自我,构成了郁达夫小说题材的显著特色。

郁达夫作品特点

郁达夫作品特点

一、文学创作阶段特色早期:1920—1933年。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

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

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二、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

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

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

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

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

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郁达夫作品特点分析

郁达夫作品特点分析

郁达夫作品分析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

笔者试就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性特征展开讨论,并努力寻找郁达夫小说中抒情性特征的艺术思想渊源。

一、在主观描述中与作者的情绪互为表里,感情“被激动的灵魂的呼吁”着郁达夫小说淡化了客观的叙述,而强化了主观性的描写,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构成了郁达夫小说抒情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们首先可以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来观照郁达夫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在郁达夫小说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精细,而描写人物的行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反倒相当粗疏。

这就是他不太注重在人物的行动中刻画典型性格的缘故。

他描写人物的行动十分粗疏,而注重表现人物的情绪、感情与心理,再配之以富有诗情画意的精细的景物描写,这就有助于形成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单纯的抒情风格。

在《马缨花开的时候》的开头部分这样描写窗外的自然景象:窗外面是二十边的还不十分大缺的下弦月夜,园里的树梢上,隙地上,白色线样的柏油步道上,都洒满了银粉似的月光,在和半透明的黑影互相掩映。

周围只是沉寂、清幽,正象是梦里的世界。

首夏的节季,按理是应该有点热了,但从毛绒睡衣的织缝眼里侵袭进来的室中空气,尖淋淋还有些儿凉冷的春意。

这一段景物描写,精细之极,有目共睹。

以“二十边”、“还不十分大缺”来形容“下弦月夜”,数量与形状的概念都十分明确。

接着描写园里的月光,在有些作家,恐怕只一句“园里洒满银粉似的月光”,也就够了,然而,郁达夫却非要一一写出“树梢上”、“隙地上”、“白色线样的柏油步道上”不可,这样的细致描写,更给人以遍地月光的形象化感觉,加重了月夜的氛围。

下面的描写就更精细。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郁达夫,1917-1988年,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构建在哲学、慈悲、思辨精神的基础上,把他的文学作品贴近现实生活,把他的文学风格融入丰富的艺术表现,成为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文学精品。

郁达夫的作品,是由浅入深的叙事方法,从拟人情节出发,用视角内涵分析小说内容,从多角度、多层次来描写,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鲜活的形象,渲染出细致的情绪,对人物思想的深刻探索,表达了强烈的道德和人文精神。

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每一个故事都反映了他所面对的真实生活,他特别注重将历史、社会、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关系,精确地描绘在文学作品中。

比如,他的《唐伯虎点秋香》由古代上海作为背景,把历史对未来的影响,以及由古而今人们对生存困境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蛙》以人类及蛙类的生存状况,把社会问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描绘得写得情节活灵活现。

许多作家郁达夫的作品中,郁达夫最大的特点是他所使用的写作手法。

他在叙事中大量使用暗示、升华、深思熟虑的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把他的想法直接表达出来。

此外,他也会使用大量的比喻、对比、叠词和知觉技巧,以深刻的文字表达情感,这也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中所拥有的卓越艺术表现。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不仅将丰富的艺术表现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而且给读者以新的体验和思考,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独特。

借助他精湛的叙事技艺与深刻的表达方式,让人们无论是从历史角度、社会角度还是从自然角度,都能够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知识与思想。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也通过其精湛的写作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民间故事融入文学作品,使得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情趣与文学精神,让更多的读者看到郁达夫作品中真实、暖暖的东西。

最新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特征

最新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特征

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特征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迟桂花》……不论是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是"李白时",甚至古代的"黄仲则",没有一个没有作家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

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已的情怀,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也能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而只有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又最真切、最可靠。

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

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而这些郁达夫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来达到。

《沉沦》、《南迁》中"他"、"伊人"的纤敏自卑,《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等,"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

(举出其中一例即可)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郁达夫语言风格

郁达夫语言风格

郁达夫语言风格
郁达夫的语言风格独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清新自然:郁达夫的文字简洁明了,不做作,自然流畅,读起来很舒服。

2. 感情真挚: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热爱和关怀,情感表达深刻而真挚。

3. 富有诗意:郁达夫的语言富有诗意,他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 幽默风趣: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幽默风趣的描写,让人忍俊不禁。

5. 具有感染力:郁达夫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总之,郁达夫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富有诗意、幽默风趣、具有感染力,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朱自清评价郁达夫散文

朱自清评价郁达夫散文

朱自清评价郁达夫散文郁达夫,字茂滋,号独破居士,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家,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情笔触和独特的表达风格而闻名于世。

朱自清作为著名的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对郁达夫的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先,朱自清称赞郁达夫的散文生动纯正。

郁达夫的散文充满着鲜活的感情和自然的语言,他的笔触真实而纯粹。

郁达夫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独到的感悟,将读者带入作品中,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在《踪迹》中,郁达夫用短短几千字,描绘了一次无言告别的情景,却通过对小巷、小屋、石板路等琐碎细节的描写,将人物的心情与岁月的沉淀融入其中,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其次,朱自清认为郁达夫的散文意境深邃抒怀。

郁达夫常常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善于从琐碎的事物中触发内心的共鸣。

对于家乡的思念、生活的琐碎、岁月的流转等主题,郁达夫总能以自己敏锐而独特的感悟,将情感融入其中,使作品具有深远的思考力和抒怀之情。

例如,在《老家》中,郁达夫真挚地写道:“一个人的生身地,其实并非一般的人都有。

那是一笔神秘的荷栈,一幅奇特的云景。

”他通过对家乡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引发读者对家乡情感的共鸣。

此外,朱自清也强调了郁达夫散文的思辨性和指导意义。

郁达夫的散文常常涉及生活、人性、道德等重大问题,他通过对生活的揭示和思考,引导读者深入反思。

郁达夫的作品常常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通过具体的事例,抒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使作品具有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例如,在《雷雨》中,郁达夫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荒谬,发出了一声警示。

他的散文作品教人正视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问题,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启迪和引导。

总之,朱自清高度评价郁达夫的散文,称其生动纯正、意境深邃、具有思辨性和指导意义。

郁达夫的散文作品以其深情笔触和独特的表达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人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他的作品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思考人生,引导我们面对现实,追求真理。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特点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特点
四、病态感伤
受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及五四退潮后社会环境沉闷压抑的影响,郁达夫总是竭力抒发他的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沉沦》的抒情风格就是感伤病态的,作品无处不弥漫着感伤沉闷的心理和氛围。小说主人公两眼常含清泪,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又为“吃人”的旧礼教束缚;渴望真挚的友情和爱情,却又因为弱国子民的身份而自卑羞愧;希望被理解和关怀,却猜忌、不信任周围人……最后他去酒馆寻妓,认为自己“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心理的抑郁和失衡达到顶点,终于沉海自杀。
如《沉沦》主人公“他”的身世——故乡富春江上的小市,三岁丧父,有两个兄长,17岁随长兄赴日本求学……这恰与郁达夫的经历吻合。而对于“他”因为“支那人”(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贱称)的国民身份,在日本女子面前异常羞愧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的经历,郁达夫曾说“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应,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难忍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此外,主人公性苦闷的心理,也是作者曾有过的真实心理。他在这一时期的自传里写道:“因为20岁的青春,正在我的体内发育伸张,所以性的苦闷,也昂进到了不可抑止的地步。”可以说《沉沦》就是郁达夫的“夫子自道”。《沉沦》主人公的敏感弱懦、自卑孤僻、沉闷阴暗,都透露着郁达夫求学日本时生活和心理的影子(远离祖国亲人、身受歧视、倍感屈辱,深沉忧伤)。
如《沉沦》中毫无过滤地将主人公在被窝里“犯罪”的自慰、偷窥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在梅园苇草丛中寻着男女亲热等过程的矛盾心理暴露出来,可谓前无古人!而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礼教一直视“性”为洪水猛兽,郁达夫对一个人性苦闷和追求性释放心理的直接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使他们感受到作假的困难。”(性欲的面纱被捅破了,被郁达夫直率地暴露了出来,卫道学家们装不下去了,他们惊恐,他们愤怒)《沉沦》不惜以真血肉去碰挡虚伪,也许力量就来自于卢梭,来自于启蒙运动。此外,郁达夫还将主人公对祖国的爱恨交织情感(恨是因为祖国的积贫积弱造成了他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对友情的渴望与唾弃的心理、对个性解放的渴求与受旧礼教旧思想束缚的矛盾都真实细腻地展现出来。

郁达夫的作品特点

郁达夫的作品特点

一、郁达夫的作品特点郁达夫倡导自述式的创作,他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都在作品中很鲜明的表现出来,同时作为一个爱国青年,郁达夫的作品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色。

二、郁达夫作品的写作风格1、“自叙传”色彩郁达夫主张的是“自叙传”创作,因此,自述式的创作是一个特色。

在郁达夫的40余篇小说中,除了少数几篇小说外,其他的都是自述式的创作。

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人物塑造和身世经历上边都是比对着自己来写的,婚姻的不幸、怀才不遇、孤独又清高、敏感且自卑,不甘沉沦却无路可走,进而厌世颓废,玩世不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影子。

2、坦率大胆的自我剖析我们说郁达夫写的是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暴露,他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也都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无论是前期的《沉沦》还是后期现实性较强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都有着大胆的自我剖析。

3、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郁达夫的小说感情色彩鲜明,他往往借助日记或者大段的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激愤、痛恨和自怜自叹等情绪。

在《沉沦》中,主人公热爱自由却被压抑着,看到祖国满目苍夷却无能为力,通过“我”的自白,以切肤之痛喊出心中的苦闷,有时候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他会在作品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达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引人入胜!4、病态的人物描写郁达夫小说一个显著特征是对人物的病态描写,比如他的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他从希望到失望,到最后的绝望,以及《沉沦》里边主人公的“抑郁”和变态的性爱追求最后跳海而亡都让主人公在现实的压迫下,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病态的心理导致病态的追求,这是那个时代病态社会的一个展现。

三、郁达夫作品艺术风格形成原因郁达夫讲究的是自述,因此他的作品可以看做是他对自己的刻画,而影响他的写作风格的因素主要用生活经历、传统文学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1、生活经历造就的个性气质郁达夫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因此7岁就入私塾,9岁就能赋诗,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对旧体诗和韵文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但是童年的郁达夫是孤独的,三岁丧父使他过早的就丧失了父母之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特点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20—1933);中期(1933—1938);晚期(1938—1945)。

早期:1920—1933年。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

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

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

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

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

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

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

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

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

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
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

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

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
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

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郁达夫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文学创作中感伤情调的时代意义
郁达夫虽然在文学作品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无论是伤感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是几乎坠入颓唐境地的时光,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

这个理想谈不上崇高,也不具备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对郁达夫来说,却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动他奋斗,创造的动力,这就是女人的爱。

1927年,郁达夫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即王映霞—引者注)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

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

”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想的情感,一方面当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着五四人的发现的光芒。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曾说过,女人和儿童的发现,是欧洲近代文明的产物。

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来说,对女性的赞美和痴爱,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表现,也是对封建礼教最直接的批判。

所以,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文学主张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

郁达夫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

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撞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