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红浅一井区的应用

合集下载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1. 引言1.1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性在油田开发中,地震频谱分解技术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帮助地质学家更准确地识别油气储集层以及分析地下构造。

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频谱分解处理,可以将地下的岩石介质的频率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从而有效地识别出油气储集层的位置和分布情况,为钻井部署和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还可以帮助工程师更精确地定位油井位置,避免无效钻探和降低勘探成本。

通过对地下构造进行频谱分解分析,可以清晰地展现地层的变化特征,从而准确地确定最佳的钻井点位,提高钻井成功率和开采效率。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和效率,还可以降低开发成本,为油田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化,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将在油田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的基本原理地震频谱分解技术是一种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信号的频谱信息来提取地下结构的特征,以便更准确地解释地下地质情况。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通过对采集到的地震记录进行频谱分析,将地震信号分解成不同频率成分的波形,从而能够更清晰地反映地下地质结构的变化。

在地震频谱分解技术中,主要采用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数学方法来实现地震信号的频谱分解。

通过将地震记录转换到频率域,地震工作者可以得到更详细的地质信息,包括反映地下构造、岩性、孔隙度等参数的变化。

这些信息对于油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准确地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厚度和性质。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提取地震信号的频谱信息来揭示地下地质结构,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更可靠的地质解释。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2. 正文2.1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勘探阶段的应用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勘探阶段的应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地下构造和地层特征,为找准油气储集层提供关键的信息支持。

波形分类技术及在WZ油田中的应用

波形分类技术及在WZ油田中的应用
关键词 波形分类 地震相 地 震 属 性
涠西南 凹陷 是已证实的富生烃 凹陷 ,具 备形成大 、中型油 田的许
上的偏 移叠加数 据体 中提取 的 ,而叠前 属性主 要是从 A O V 数据 中提
取。
多有利条件 ,经 过多年来的勘探 ,在潜 山 、流沙港组 、涠洲组 、 洋 下 组 、角尾组等新 老地 层中部获得 了重大发现 ,尤其是流沙港组和涠洲
波形分类 的地震 相表明 ,流一段 I 砂组 为西南 物源 ,小层呈 扇三
角洲相 向北东 向展布 ,水下分流河道 发育 ,主河 道在WZ 1 7 l 附 1—一 井 近。流一段I 砂组为西南物源 ,水下分流河道 发育 ,主河道在WZ l I I l一 4 5 N一 井附近 。流一段V砂组 为西南物源 ,水下 分流河 道发育 ,主河道 在WZl一 N一 井 附近 ,并发育 深水浊积体 。流三段I l4 3 砂组 为扇三 角洲 前缘 ,物源 为西南方 向。流三段I I 为扇三 角洲前缘 ,物 源为西 南 砂组 方向 。流三段I 砂组 为扇三角洲前缘和扇三 角洲平 原相 ,物源主要 为 I I 西南方向。流三段I 砂组为扇三 角洲前缘和 扇三角洲平原相 ,物 源主 V
沉 积相图的编制 ,是 海相层序地层学应 用于陆相地层的一次非常有 意 义和 成功的尝试 。1 9 年吕明等对北部 湾涠西南凹陷涸洲组进行 了层 96
序地层及沉积相研 究并建立了涠洲组 的层 序地 层格架 ,但并未 以层 序
为单元进行沉积相编 图。2 0 年王华等开展 了涸西南凹陷古近 系层 序 05 地 层 学及 隐 蔽油气 藏 预测 研究 ,在 古近 系地 层 中识 别 出3 个二 级层 序 ,l 个三级层 序 , 以层序为单元进行 了沉 积相的编图 。但 因当时 o 并 凹陷西 区3 地震资 料尚未 采集 ,东 区的3 地震 资料尚未处 理 ,所 用 D D 地 震工 区由年度较 老 的3 资料和2 资料 混合而成 ,同年湛 江分公 司 D D 技 术部 沉 积与地 层室 针对 东区 新采集 的3 资料 ( 洲l- N D 涠 11 构造 以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地震频谱分解技术是一种利用地震波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的技术,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频谱分解,可以获得地下岩石的地震频谱信息,从而对地下岩石的物性参数进行定量化描述。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勘探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降低勘探开发的成本,对提高油田勘探开发的效果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原理及方法地震频谱分解技术是一种利用地震数据进行频谱分析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Fourier变换,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从而得到地震波的频谱信息。

在地震频谱分解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Fourier变换、小波变换、时间频率分析等。

2. 小波变换小波变换是一种时频分析方法,可以在不同时间尺度和频率尺度上对信号进行分析,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可以获得地震波的时频信息,从而得到地震波的频谱信息。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关键的地质信息和岩性参数,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油田开发中,地震频谱分解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油气勘探定位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可以通过对地震波的频谱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出地下岩石的地质构造、孔隙结构和岩性特征,从而为油气勘探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和勘探定位,提高勘探开发的成功率。

2. 油田储量评估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可以通过对地震波的频谱信息进行分析,定量描述地下岩石的物性参数,包括波速、波阻抗、密度等,从而对油田的储量进行评估,为油田的开发规划和生产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4. 油田生产管理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可以通过对地震波的频谱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出油田的地层压力分布情况和裂缝发育状态,从而为油田的生产管理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和生产指导。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在某油田的勘探开发中,利用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对地震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了一处大面积的裂缝带,从而为油藏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红浅一井区的应用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红浅一井区的应用
地 震相 分析 方法 , 用叠 前 反 褶 积 和偏 移 后 分 频 处 理等手 段 , 对三 维 地震 资 料 进 行 连 片处 理 以提 高
分辨率 。同时 , 进行层位及储层精细标定 , 对已知
井 旁道 目的层段 反 射 波 统计 归类 , 建立 不 同反 射 波与 储层 沉积微 相 、 透砂 岩发 育 程 度及 含 油 性 渗 的对应 关 系 , 定储层 发 育分 布范 围 。 确
核心 是利 用神 经 网络技 术对层 段 内 的地 震道 反射 波形 进行 分类 , 与测井 曲线 进行 对 比 , 出相应 并 得 的地 震 相 图 , 而 进 行 更 详 细 的 储 层 解 释 ¨ 。 从 J 文章 以克拉 玛 依 红 浅 一 井 区齐 古 组 稠 油 油 藏 为
果不理想 , 河道砂体的描述精度比较低 , 不能单一 使用强反射特征预测砂体。 针 对勘 探 的技 术 难 点 , 用 S amai 形 应 tt g r i c波
维普资讯
第1 4卷第 1期

强等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 红浅一井区的应用
20 0 7年 1月
网络 与视觉 神经 网络 等 。根据 其学 习过 程是 否需 要先验 知识 , 经 网络 可 以分 为 有 监 督 和无 监 督 神 两大类 。定量地 震 道波形 分类 方法 利用 无监 督神 经 网络算 法 , 井 点 处 地 震信 息 变化 程 度 通 过 地 将 震相 与地 震信 息 的 总体 变化 度 相 联 系 , 以波 形 相 似性 为基 础 在等 时窗 内分析 地震 波波 形 的变化 特 征 。地震 相研 究 首先 利用 神经 网络技 术对 某一 层 内实 际地震 数据 道 的对 比 、 练 、 拟人 脑思维 方 训 模

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的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

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的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

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的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于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来说,及时准确地对地震波形进行分析与识别是关键的工作之一。

本文将介绍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以及在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一、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是指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识别出地震的特征及其类型,为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地震波形的采集和预处理地震波形的采集是指通过地震观测仪器将地震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

预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地震波形数据进行滤波、降噪、增益调整等处理,以提高波形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1.2 地震波形的时频分析时频分析是指对地震波形在时域和频域上进行分析,揭示出地震波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特征。

常用的时频分析方法包括小波变换、傅里叶变换、短时傅里叶变换等。

1.3 地震波形的特征提取地震波形的特征提取是指从时频分析结果中提取出代表地震特征的参数或特征向量。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包络分析、谱特征提取、瞬时特征提取等。

1.4 地震波形的类型识别地震波形的类型识别是指通过对地震波形特征的分析和比对,将其归类为特定类型的地震事件,如地表波、体波、表面波等。

常用的类型识别方法包括人工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

二、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的应用方法在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中,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2.1 地震监测与预警利用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可以对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通过对地震波形的时频分析和特征提取,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地震事件的类型和强度,为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2 地震灾害评估与应急响应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进行地震灾害评估和应急响应。

通过对地震波形的特征提取和类型识别,可以判断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危害范围,指导应急救援工作的展开。

地震预警中的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研究

地震预警中的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研究

地震预警中的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研究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能够在地震波传播到目标地区之前发出预警信号,以提醒居民和相关部门采取预防措施的技术系统。

而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是地震预警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地震波形分析是地震预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地震波形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地震的性质、规模和发生的位置等信息。

常用的地震波形分析方法包括频谱分析、波形匹配、互相关分析等。

频谱分析可以通过地震波形的频率特征来识别地震发生的时刻和地点。

波形匹配则是通过比较当前地震波形与已知地震波形的相似度来判断地震的性质和规模。

互相关分析则是通过计算地震波形之间的相关性来识别地震的发生位置。

这些分析方法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地震波形的数据采集和传输。

地震波形的数据采集需要利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地震监测台站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

然而,由于地震波形数据量巨大且需要实时传输,因此需要高效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基于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了地震波形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其次,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地震波形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

地震波形是一种具有时间变化和频率特征的信号,因此需要对地震波形进行有效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

目前,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峭度、自相关函数和小波变换等,在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可以应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方法进行模式识别。

然而,由于地震波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最后,地震波形分析与识别技术需要解决的还有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问题。

地震波形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震波形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震波形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震波形识别是地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震源机制研究、地震预报、震源定位等方面的基础工作。

地震波形识别技术的研究旨在将地震波形数据转换为有用的信息,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地震波形的特征地震波形是指地震产生的波形信号。

在地震波形中,包含了前、中、后三个阶段的信息。

前阶段的波形为短周期振动,发生于地震瞬间,又称为地震初动;中阶段的波形为长周期振动,称为主震波;后阶段的波形为长周期振动,称为余震波。

地震波形的特征可以从频域和时域两个方面来描述。

频域特征包括频率、频谱、谱宽等;时域特征包括振幅、振幅谱、相位等。

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从时域特征入手,确定地震波形的类型和参数。

二、地震波形识别技术的研究地震波形识别技术的研究是针对地震波形进行类别识别和参数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地震波形产生的物理过程和地震的发生过程。

1. 类别识别地震波形的分类包括地震类型识别、地震震级识别、地震深度识别等。

常见的分类算法包括传统的统计分类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等。

2. 参数分析地震波形的参数分析主要包括振幅、振幅谱、相位等参数的计算和分析。

参数分析包括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小波分析等。

3. 研究方向未来地震波形识别技术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学习方法、多模态数据融合、大数据分析等。

其中,深度学习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分类方法,它可以自动提取特征并进行分类。

三、地震波形识别技术的应用地震波形识别技术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地震预报、震源机制研究、地震监测和震源定位等方面。

1. 地震预报地震波形识别技术可以通过识别地震波形的类型和参数,帮助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同时,地震波形识别技术还可以为地震预报提供更为直接的证据。

2. 震源机制研究地震波形识别技术可以帮助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为地震机理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在这方面,地震波形识别技术可以结合地震烈度和地形等其他因素,并分析地震波形特征,对震源机制进行判断和分析。

浅层地震波形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浅层地震波形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浅层地震波形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地震是地球运动的表现,地震波是地震的核心物理现象。

浅层地震波形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地震波数据进行处理,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可靠性。

这里介绍一些浅层地震波形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 介绍浅层地震波形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对地下矿产资源、构造地质和地表工程等进行勘探和探测,是现代地震勘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特点是需要获得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并对地震数据进行多种处理,如滤波、叠前、叠后等处理方法,以提高数据的信噪比和地质解释的准确性。

2. 数据获取浅层地震波形处理技术需要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数据,这包括了地震仪、数据记录仪、震源和地下介质等。

在获取数据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地震仪和数据记录仪,并进行精心的调试和设置。

同时需要设计合理的布放方案,确保数据的均匀覆盖和可重现性。

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浅层地震波形处理技术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提高数据质量和提取地震信息。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了滤波、叠前处理和叠后处理等。

滤波是指通过对数据进行频域分析,剔除来自于噪声源和其他不感兴趣的振动信号,保留目标振动信号的方法。

滤波通常分为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和带通滤波等。

滤波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滤波器的设计和参数设置。

叠前处理是指利用覆盖同一地点的多个地震记录,进行协同处理,提高同一地点的地震数据的分辨率,降低地球物理勘探的成本。

叠前处理主要包括超前滤波、时差校正、震源补偿和零炮距等。

叠后处理是指利用地震数据的分布规律和信息差异,采用方法对数据进行优化和处理。

叠后处理主要包括平衡叠加、全波形反演、模型反演、偏移成像等。

4. 应用浅层地震波形处理技术在探测地下水源、油田储层、矿产资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对于地下水源进行勘探时,一般采用地震反射法,通过对信号的处理来确定固结差异和岩石结构,从而判断地下水源区的位置和形态。

此外,在对地表工程进行勘探和监测时,浅层地震波形处理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大情字井地区薄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大情字井地区薄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第45卷 第4期2023年7月物探化探计算技术COMPUTINGTECHNIQUESFORGEOPHYSICALANDGEOCHEMICALEXPLORATIONVol.45 No.4Jul.2023收稿日期:2022 03 18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十四五”科研课题(2021DJ3503)第一作者:王雷(1985-),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及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工作,E mail:wanglei9@cnpc.com.cn。

文章编号:1001 1749(2023)04 0428 07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大情字井地区薄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王 雷1,袁立川1,孟庆岩2,柯 钦1,汪存圣3,王玉柱1,王思宇1,刘滨莹1(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涿州 072750;2.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庆物探二公司,松原138000;3.桂林理工大学,桂林 541004)摘 要:受限于地震资料分辨率,薄砂体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一个地震波形多是由两期或者多期砂体叠置干涉形成,因此用振幅、频率等常规属性难以准确描述单期砂体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这里采用地震波形分类技术,以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青一段3砂组为例,通过分析井震标定合成记录,研究三角洲外前缘相带不同砂体叠置模式下地震波形变化规律,建立研究区四种典型砂体叠置模式,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选择合适的时窗,经过多次迭代,确定波形分类总数为8种,使每种砂体叠置模式对应两个地震模型道,从而根据时窗内不同地震波形的空间分布,精细描述不同砂体叠置模式的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与其他属性和地质统计学反演预测的砂体厚度符合率相对比,波形分类预测符合率远高于振幅类属性和频率类属性,并与井震反演预测符合率相当,说明地震波形分类在三角洲外前缘相带砂体预测中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神经网络;地震波形分类;薄砂体;叠置模式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志码:A 犇犗犐:10.3969/j.issn.1001 1749.2023.04.030 引言随着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经济可采储量落实难度日益加大,松辽盆地中浅层剩余资源劣质化严重。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波形解释方法与技巧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波形解释方法与技巧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波形解释方法与技巧地震波形解释方法与技巧在石油勘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解释地震波形数据,地震解释师可以确定地下油气储层的位置、大小和分布,从而指导勘探人员在合适的地点进行钻探。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地震波形解释方法与技巧,并探讨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一、地震波形解释方法1. 初动波解释法初动波即P波,是指沿岩石弹性介质传播的纵波,具有较高的速度和频率。

初动波解释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解释方法,通过分析初动波在地下储层中的传播特征,可以确定储层的位置和边界。

初动波解释法主要依靠速度分析和延迟时间分析,结合地震剖面的形态特征来推断油气储层的分布。

2. 弹性模量解释法弹性模量是指岩石对应力的响应程度,是评估储层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弹性模量解释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形的振幅和频率特征,推断储层的弹性模量变化,进而判断储层中是否存在油气。

弹性模量解释法主要依靠幅度分析和频率分析,可以帮助地震解释师区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和岩性。

3. 偏移距解释法偏移距是指地震波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的水平距离。

偏移距解释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形在不同偏移距下的变化规律,可以判断储层的厚度、倾角和连续性。

偏移距解释法主要依靠时间-偏移距剖面的分析,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储层信息。

二、地震波形解释技巧1. 水平对比法水平对比法是指通过对比不同地震剖面上的地震波形数据,寻找相似的特征,来确定储层的分布和连续性。

水平对比法可以帮助地震解释师发现隐藏的储层,较为准确地预测油气藏。

2. 反射事件解释法反射事件是指地震波在岩石界面上发生反射的现象。

反射事件解释法通过分析反射事件的形态和强度,推断储层的性质和边界。

反射事件解释法主要依靠地震剖面上的反射体识别和解析,可以提供详细的储层信息。

3. 地震属性解释法地震属性是指地震波形数据的某些特定属性,如频率、幅度、相位等。

地震属性解释法通过分析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储层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储层的性质和分布。

井间地震波波形反演_曹小林

井间地震波波形反演_曹小林
,
.

能 提 供 更 高 的 分辨 率

114
,

井 间地 震 波走 时 和 波形 顺 序 反 演 也 能很 好的 避 免局 部极 小 问 题 且 花 费 机 时 少 而且 证 实 了 走时 反 演 和 波 形 反 演存 在 着 互 补特性 两 者 结 合 起来 的反演方 法 比 利 用 多 网 格 法 避 免 局 部 极 小 的 多 尺 度 地 震 波 波 形 反 演
差 分 法 每 个 波 长 仅 需 取 5 个 采 样点
以 采 用 低频 数据进行 反 演 意 义 很 大
。 , 。 , , 。
,
另 外 为 了节
,
根 据有 限 差 分 的 稳定 性 和 频散 条件 时 间上 二 阶 空 间 上 四 阶 的
,
因 此 对 于 低 频 速 度 模 型 就 不 需 和原 始 精 细 模 型 一 样 取 那 么 多 的点
入为波 长
,


因为两 者 都 可 恢 复 速度 模 型 的低波 数 成 分
,
,
而且众所 周知 相 对
,
,
因 而先 用 井 间地 震波走 时反 演 得 到速 度模 型 的低 波数 成 分 然 后 用 井 间 地 震 波 波形 反 演求 出 速 度模 型 的 高 波 数成分 形成井 间 地 震 波 走 时 和 波 形顺 序 反 演 可 很 好 地 避 免 局 部 极小
, 。
,

把多 网 格 法应用 于 井 间 地 震波波 形 反 演 形成 多 尺 度 地 震 波 形反 演 主 要 步 骤 如 下
,
,
:

假设
,
为 速度 f 为频率

地震波形数据处理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教程

地震波形数据处理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教程

地震波形数据处理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教程地震波形数据处理技术是地质勘探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出地下结构的信息,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介绍地震波形数据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并探讨其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一、地震波形数据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地震波形数据处理技术是基于地震学原理的,主要涉及到地震波的传播、反射、折射等过程。

地震波形数据是通过地震仪器记录下来的地震信号,在分析地震波形数据之前,首先需要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仪器响应校正、滤波等。

之后,可以利用各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二、常用的地震波形数据处理方法1. 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是指将地震波形数据表示为时间信号和振幅的关系。

常用的时域分析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傅里叶变换可以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从而对信号的频率特征进行分析。

小波变换则可以同时提供频域和时间域的信息,对于地震波形数据中包含的不同频率的波形更加敏感。

2. 频域分析频域分析是指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等方法,将信号转换为频率与振幅的关系。

常用的频域分析方法包括功率谱分析、相位谱分析等。

功率谱分析可以定量地描述信号中各个频率分量的能量分布情况,从而揭示地下结构的特征。

相位谱分析则可以揭示信号的相位信息,对于某些地质体的特征提取有一定的帮助。

3. 叠前处理叠前处理是指在数据处理的初期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时移校正、叠加处理等。

时移校正可以校正地震波形数据在不同接收点的到时,使其一致;叠加处理可以将多个地震记录叠加起来,增强地震信号的强度,提高信号与噪声的比例。

4. 叠后处理叠后处理是指在地震波形数据处理的后期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剖面纠正、速度分析、偏移处理等。

剖面纠正可以对数据进行纵向质量补偿,使得反射系数在各个深度层上具有相似性;速度分析可以对地下结构的速度进行估计,为后续处理提供参数;偏移处理可以校正地震记录的波形形态,恢复地表上地震源的位置。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地震勘探是油田开发的重要步骤,通过地震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可以确定油田内部岩石分布等重要信息,为钻井工作提供依据。

目前,地震频谱分解技术是地震勘探中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更精确地识别地下岩石结构,提高油田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本文将探讨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一、地震频谱分解技术概述地震频谱分解技术是通过将地震数据转化为频谱图,进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获取地下岩石结构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该技术主要基于频域分析原理,将地震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通过频谱分析从中获取信息。

具体步骤包括:1.将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修正时间对齐等处理;2.对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将时域数据转换为频域数据;3.对傅里叶变换后的频域数据进行幅值谱和相位谱分析,确定岩石结构的振幅和相位信息;4.从幅值谱和相位谱中提取岩石结构的相关特征,如反射系数、衰减系数等;5.结合地震地质学知识和模拟模型,通过幅值谱和相位谱的分析和解释,确定地下岩石结构信息。

1.岩石结构识别地震频谱分解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判别不同类型岩石的界面位置、厚度和孔隙度等特征,为油层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通过幅值谱和相位谱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识别不同频段的岩石反射波,明确地下岩石层的分布情况和性质。

2.油气勘探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可以帮助确定油气储层、裂缝和水平方向等重要信息,减少勘探成本和周期。

通过频谱分析,可以获取储层中油气含量、孔隙度等特征信息,判别储层与非储层岩石的分界面,实现地下油气含量的定量解释和预测。

3.钻井优化钻井前的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分析结果,可以为钻井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提高钻井速度和成功率。

如可通过频谱分析确定岩屑和脆性岩屑区域的位置和分布,指导钻井过程中的井壁稳固、岩心取样和钻头选择。

4.油田开发通过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油田地质情况,指导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如可通过频谱分析确定不同层位的含油性、裂缝情况、孔隙度等信息,为油田注水、提高采收率提供指导。

一种变时窗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及其应用

一种变时窗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及其应用

有 波形 分类 法 、 地震 属 性 特 征 映 射 法 及基 于地 震 地 貌 学 的 相划 分 方 法l , 中波 形分 类 法 是 基 于地 震 1其 ] 道 波形 特征 的地 震相 划分 方法 , 有分类 简 单 、 法 具 算
沉 积相 带l 。现有 波形 分类 技 术选取 的 目的层段 2 ]
都是 等厚 时窗 , 不是一 个 完整 波形 的选取 , 成在 而 造 选 取 等厚 时窗 的情 况下 不能很 好 地反 映波 形与储 层 的对 应关 系 。要想 对纵 横 向变化 大 的复杂 储层 进行
精 细 地 震 相 分 析技 发 术很 有必 要 。
而 实 现 了 变 时 窗 地 震 波 形 分 类 。 将 该 技 术 应 用 到 渤 海 J 油 田 的 地 震 相 划 分 , 证 了 变 时 窗 地 震 波 Z 验
形分 类技 术的 正确 性和 可行 性 , 为应 用三 维地震 资料 研 究沉 积相提 供 了一 种有 效手段 。
关 键 词 变 时 窗 地 震 波 形 分 类 频 率 域 信 号插 值 聚 类 地 震 相 划 分
变 , 对后 续波 形 聚类产 生影 响 ; 会 第二 种方 法不存 在 波 形被 拉 伸 或 压 缩 而 发 生 波 形 畸 变 的 问题 。实 际 上 , 间域 和频 率域 构 成 了一 个 信 号 的 2种 表示 方 时 式, 只不过 在不 同 的域 反 映 的信 号 特 征 不 同 。第 二 种 方 法正是 利 用 了信 号 的不 变 性 , 现 了 时 窗厚 度 实
基 于波 形 分类 的地 震 相 分析 原 理 , 利 用 地震 是
箱 ( 编 :0 4 2 。E mal a g h @ c oc cr.n 邮 305) i :w n mc 4 n o .o o 。 n

二○○七年总目次

二○○七年总目次
实 物 期权 法在 石 油 储 量 价 值 评 估 中的 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历 成 芳 , 湘龙 , 淑 霞 , ( 杨 姜 等 2—1 ) 8
柴 西 阿尔 金 山 前 红 沟 子 地 区 中 生 界 生储 盖 研 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孙 道 武 ( 2—2 ) 1
青坨 子 凸 起 馆 陶 组 地 震 相研 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 伟 , 张世 奇 , 友 亮 ( —1 ) 纪 1 6
梁家 楼 油 田湖 底扇 沉积 体 系划 分 对 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林 承 焰 , 国强 ( —1 ) 高 1 9
地震 新 技 术 在 低 级 序 断 层 识 别 中 的应 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夏 冰 ( 2—2 ) 4 “ 查 ” 于 楼 油 田滚 动勘 探 开发 中 的应 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耿 三 在 丽( 2—2 ) 7
地 质 勘 探
断 裂垂 向封 闭 性 演 化 定 量 研 究 方 法及 其应 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付 广 , 有功 ( —1 王 1 ) 超压 对 油 气 成 藏 的 影 响 及 其 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杨 一鸣 ( —5 1 ) 煤储 层 渗 透 率 模 拟— — 以 沁 水 盆 地 太 原组 为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孙 立 东 , 永 军 , 东梅 ( —8 赵 蔡 1 ) 利用 砾 岩 储 层 有 利 沉 积 相带 研 究 油藏 储 量 分 布 … … … … … … … … … … … … … … … … … … … … 宋子 齐 , 霍 威 , 军 锋 等 ( —1 ) 伊 1 0 地 震 波 形 分 类 技术 在红 浅一 井 区 的应 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 强 , 鸿 鸣 ( —1 ) 戴 1 4

井间地震纵横波分离方法研究及应用

井间地震纵横波分离方法研究及应用

3 . 中国石油 大学( 华 东) 地球科 学与技 术 学院 , 山东 青岛 2 6 6 5 5 5 )
摘要 : 以V S P和 井 间地震勘探 为主的 井孔 地震 资料 采 集需采 用三分量地 震采 集技 术 . 该技 术能 够记 录下 信 息丰 富的地震波 场 , 但 是纵 波波场和横 波波场耦合在 一起 , 成 为多分量地震 资料 处理 的重点和难 点 通 过 对 井孔地 震 资料 采 集观 测 系统 的分析 和研 究 , 结合 纵波 波场和 横 波波场在 不 同分量上 的关 系. 可 以得
度 或斜 率 ) 域 中利 用极化 滤波 方 法 , 实现纵 波波 场与横 波 波场的有 效分 离。 通过正 演模拟 数据 试 算和 实 际井 间地震 资料 处理效 果分析 , 认 为该 方法能 够有效 地分 离纵 波波场 和横 波波场 . 为后 续纵横 波 的独 立
成 像 奠 定 了基 础 。
s e i s mi c a nd i t s a pp l i c a t i o n
F ENG Yup i n g ,DI AO Ru i ,XU We i x i u ,YANG J i n g。 ,SONG J i a n g uo
( 1 . S h e n g l i B r a n c h C o m p a n y , G e o p h y s i c a l C o r p o r a t i o n , S i n o p e c O i l i f e l d S e r v i c e C o po r r a t i o n , D o n g y i n g 2 5 7 0 8 6 , C h i n a ;
2. Ge o p h ys i c s Re s e a r c h I ns t i t u t e o f S he ng l i Oi l ie f l d Br a n c h Co mpa n y,S i n o p e c,Do n g y i ng 2 57 0 00,Chi na;

地震利用地震波形分析提高预警准确性

地震利用地震波形分析提高预警准确性

地震利用地震波形分析提高预警准确性地震是一种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自然现象,具有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预警系统逐渐发展,其中地震波形分析成为提高预警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地震波形分析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预警准确性。

1. 地震波形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地震波形分析是通过对地震波信号进行观测和处理,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以推断地震发生的性质和规模。

主要方法包括地震地质学、地震物理学和地震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

其中,地震波形的频谱分析、波速分析和震源机制分析等是常用的手段。

2. 地震波形分析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地震波形分析在地震预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震波形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提前判断地震的规模、震源位置和震级等关键参数,从而实现地震预警。

地震波形分析可以通过地震监测设备获取地震波信号,并利用传感器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处理,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区域。

3. 如何提高地震预警准确性为提高地震预警准确性,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3.1 完善地震监测设备:地震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直接影响地震波形分析的可靠性。

需要不断改进地震仪器仪表,提升其抗干扰能力和数据采集精度。

3.2 建设更完善的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的密度和覆盖范围对地震波形分析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应加大对传感器网络的建设和改进,提高监测范围和精度。

3.3 提高地震波形分析算法:地震波形分析算法的准确性和效率决定了地震预警的精度和实时性。

需要不断优化算法,提高地震波形处理和分析的速度和精度。

3.4 加强数据共享与交流:地震波形分析需要大量的地震波信号数据作为输入,因此需要建立全球范围的数据共享与交流机制。

通过数据的共享和交流,可以提高地震波形分析的样本量和覆盖范围,从而提高预警准确性。

4. 结论地震利用地震波形分析提高预警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完善地震监测设备、建设更完善的传感器网络、提高地震波形分析算法以及加强数据共享与交流,可以进一步提升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技术及其应用

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技术及其应用

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摘要:井间地震最早是由层析成像技术发展起来的,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为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条件,更是结合了地面地震反射法的思想和数字处理的方法,建立了井间高分辨反射波成像方法。

并将地面地动的叠加和偏移等手艺应用到井间地动中,从而能得到了分辨率很高的反射剖面。

关键词:井间地震解释方法井间层析成像一、井间地震技术及特点与常规地震方法相比,并间地震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垂直与水平分辨率,利用井间地震成像资料可以对地层、构造、储层等地质目标进行精细解释,其精度是地面地震资料的数倍。

无论是在工程勘察还是在浅层地质调查中,井间地震技术都有很大应用,发展前景更是不可估量。

井间地震技术包括井间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解释等几方面。

井间地动数据的收集必要有特别的装备:井中震源、井中检波器、数据传输体系与领受仪器。

井间地震资料的处理目前主要包括:常规处理、成像处理(层析成像、反射成像)两大部分。

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所用的方法基本与地面地震相同。

原理图如图一。

与地面地震比拟,井间地动方式具备能量传布间隔短、靠近探测方针、避开低速带等特色,是以,收集到的数据具备较高的频率和信噪比。

井间地震的分辨率比通例地面地动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已知的最高主频可达400Hz,高截频可达800Hz)。

井间地震技术具有独具特色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检波器较着在井中,地表低速带对地动旌旗灯号高频成份的接收感化大大下降,接收到的地动旌旗灯号的频率更高。

(2)在地下深部领受旌旗灯号,避开了地表低速层中的滋扰波,大幅提高了有用波的信噪比,有利于更较着、更活络、更直接地表示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

(3)井间地动发言,不伏贴观察到上行的反射波,并且还能接收到下行的反射波。

由因而在地下地层内部观察地动子波的转变,为成立合适颠簸道理的情况和钻研地下介质中地动波场的现实转变供给了一个有力的前提。

二、井间地震资料的特色及诠释方式井间地震成果资料丰富,可利用的波场信息多,井间层析成像通过地震数据来重建地下介质的速度或品质因子等参数,得到高分辨率的地下介质速度场。

2.地震CT在浅层勘探中的应用-靳洪晓

2.地震CT在浅层勘探中的应用-靳洪晓

地面地震CT在浅层勘探中的应用靳洪晓贾廷富徐晋生宋继信杨玉廷(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北京100007)赵永贵(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引言地震CT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物探手段,它利用地震波穿过地质体后走时及能量的改变等物理信息,在计算机上重建地质体内部图像,从而得到所研究地质体的岩性及构造分布。

地震CT方法图像直观、分辨率高、信息量大、可靠性好,一经应用,就受到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广泛重视.J.W.Rector称目前没有其他技术可以胜过井间地震CT的潜在分辨率[4]。

井间地震CT技术在短短几年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由最初的直射线追踪发展到现在的曲射线追踪,反演方法由线性反演发展到非线性反演,由投影算法发展到SIRT、SVD等多种算法,所利用的地震资料也由单一的直达波发展到各种震相综合利用的全波形分析。

目前,井间地震CT技术在国内已成功地应用于矿山远景评价,以及核电、水电等大型工程场地的勘探选址中,并可以进行钻孔间、巷道间及巷道与地表间的联合观测[1]。

地震CT成像的物理量也由单一的波速成像发展到与衰减成像联合反演,二者相互补充,进行更为准确、可靠、合理的地质解释[2]。

实践中,多数研究区域没有钻孔或巷道可以利用,地震CT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受到限制。

我们尝试在地表面进行地震CT探测,并在河北兴隆天文观测站LAMOST观测室场址勘探中取得成功。

1 研究区的地质问题LAMOST大型天文望远镜观测室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拟建的世界最大的天文观测系统。

场址选在兴隆天文观测站内,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城东南12.5km的燕山山脉东段,马兰峪大背斜的北翼。

拟建的天文望远镜场区由灰岩山梁挖高填平而成(图1)。

场区分东西两部分,西部主要出露震旦系灰岩,东部为第四系坡积土。

建筑基础在场区中部,长55m,宽16m,走向南北,坐落在平整后的灰岩出露区,南北两端已接近边坡回填区。

回填的厚度及原边坡卸荷带的发育情况尚不清楚,这是基础稳定性评价和基础处理十分关心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红浅一井区的应用李 强 戴鸿鸣(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油气储层预测新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Strati m agic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该技术是研究各沉积相单元发生变化时的地震反射特征,然后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把地震信号的总体趋势变化定量地反映出来(对波形进行分类),形成地震波形异常,即地震相图。

在综合地质分析基础上,针对目前红浅一井区勘探实际情况,应用这一技术对该地区主要目的层段辫状河道砂体进行了准确预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地震波形分类 Strati m agic 红浅一区 辫状河道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寻找有利储层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内容。

目前主要采用波阻抗反演等储层预测技术,但对于储层薄、横向变化快等情况,仅利用波阻抗反演可能会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不高,使得预测精度大大降低。

Strati m agic 波形地震相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的核心是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层段内的地震道反射波形进行分类,并与测井曲线进行对比,得出相应的地震相图,从而进行更详细的储层解释[13]。

文章以克拉玛依红浅一井区齐古组稠油油藏为例,采用Strati m agic波形地震相分析技术,确定砂体分布范围,为有利目标钻探提供地质依据。

31 工区概况红浅一区齐古组油藏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东段。

构造运动表现为逆掩断裂,断裂活动始于海西运动,后受印支运动的影响,沿低角度断裂雏形向盆地掩冲推覆。

油藏边界由3条大断裂控制,总体构造格局为向南东缓倾的单斜断层遮挡油气藏。

根据沉积旋回和砂层组合特征,采用分级对比将该区齐古组分为J3q1、J3q2、J3q3三个砂层组,油层主要分布在J3q3层中。

该区1991年投入开发,截至2003年12月,投产齐古组开发井787口,动用含油面积813k m2,动用地质储量1602×104t,全区齐古组油藏累积注汽011578×108m3,累积产油量20918×104t,含水率81%,累积油汽比0117,采出程度1311%。

目前,在地震勘探开发中的技术难点为砂体薄,地震资料分辨率低,不易识别。

由于储层常常泥砂互层接触,岩性横向变化快,常规地震剖面显示不出来,且很难连续追踪解释,测井约束反演等手段效果不理想,河道砂体的描述精度比较低,不能单一使用强反射特征预测砂体。

针对勘探的技术难点,应用Strati m agic波形地震相分析方法,用叠前反褶积和偏移后分频处理等手段,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连片处理以提高分辨率。

同时,进行层位及储层精细标定,对已知井旁道目的层段反射波统计归类,建立不同反射波与储层沉积微相、渗透砂岩发育程度及含油性的对应关系,确定储层发育分布范围。

2 波形分类法应用211 原理Strati m agic波形地震相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用于形状识别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模拟人脑思维来识别不同目标的特征,并使相似的种类保持关系。

神经网络算法分前馈神经网络、自组织神经网络、反馈神经网络、自适应共振网络、随机神经断块油气田2007年1月 F AULT2BLOCK O I L&G AS F I ELD 第14卷第1期3收稿日期:2006-09-20。

作者简介:李强,男,1980年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地质和油气藏精细描述等研究工作。

电话:(028)83030560。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编号:SZ D0414)资助。

网络与视觉神经网络等。

根据其学习过程是否需要先验知识,神经网络可以分为有监督和无监督两大类。

定量地震道波形分类方法利用无监督神经网络算法,将井点处地震信息变化程度通过地震相与地震信息的总体变化度相联系,以波形相似性为基础在等时窗内分析地震波波形的变化特征。

地震相研究首先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某一层内实际地震数据道的对比、训练、模拟人脑思维方式识别不同目标的特征,得到代表地震层段中地震信号形状多样性的模型道,各典型地震道按顺序渐变(指波形)排列,然后每一个道指定一个值或一种颜色,形成一组模型道。

在目的层段内估算地震信号的可变性,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地震道形状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形成离散的地震相。

依据拟合度准则,将实际地震道与地震相对比、分类,使相似的地震道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值或颜色,形成了地震相分布图,从而认识地震信号横向变化,得出地震异常体平面分布特征。

并根据储层的发育与围岩形成波阻抗界面,从而引起地震反射振幅相对增强的原理[24]。

212 特征根据区内波形统计,将红浅一井区齐古组主力层段J 3q 3地震反射波所对应的波形分为3类,依次对储层砂体的波形标定和分类(见图1)。

图1 齐古组地震波形分类 Ⅰ类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面积大,对应的地震波形为低频、较连续、弱振幅的平行反射,岩性剖面上为泥岩与中细砂岩构成反旋回沉积,砂体较发育,单层厚度较小,一般在3m 左右,渗透率为(200260)×10-3μm 2,反映了分流河道沉积波形特征。

Ⅱ类区域:主要分布在红3区、红1区大部及红2区和红4区结合部,近南北向透镜带状展布,面积大,对应的地震波形为中频、断续、强振幅反射,砂体发育比较集中,单层厚度大,一般为1420m ,渗透率为(230400)×10-3μm 2,主要反映心滩砂坝沉积波形特征。

Ⅲ类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红1区和红4区连接附近,呈大面积连续分布,对应的地震波形为中频、时断时续、振幅强弱变化的平行反射,砂体单层厚度约2m ,反映了河漫滩地震波形特征。

区内研究表明,河道在地震剖面上的波形特征明显,河道砂体顶部形成连续性较好的强振幅,以辫状河流沉积为主。

平面上南北相带差异明显,发育不同类型的砂体,其中第Ⅱ类波形反映储层砂体发育,物性好,含油的可能性较大。

第Ⅰ类波形对应的储层较发育,含油的可能性次之,第Ⅲ类储层物性条件不好,砂体不发育,含油性最低。

213 应用效果根据波形分类预测结果,对工区进行综合地质研究,在Ⅱ类储层附近钻H4007、检407、Dh4428加密井均发现了油气显示,其中H4007井油层厚度18m ,产油量218t/d,Dh4428井油层厚度9m ,产油量319t/d,生产效果良好。

3 结论(1)辫状河道在地震剖面上的波形特征明显,外型为透镜状,顶平底凹;河道砂体顶部形成连续性好的强振幅反射,表现为亮点特征。

因此,利用Strati m agic 对地震道形状进行分类形成地震相图,进行相带和河道砂体预测研究是可行的。

(2)本区以辫状河流相沉积为主,Strati m agic 波形地震相研究准确圈定了河道范围,心滩河道砂体厚度大,是新井钻探的首选目标。

参考文献1 刘雯林1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M ]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82~922 王西文,刘全新,吕焕通等1储集层预测技术在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 ]1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2):189~1913 陈宝书,杨午阳,刘全新等1地震属性组合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 ]1石油物探,2006,45(2):173~1764 于红岚,王英民,李雪1Strati m agic 波形地震相分析在层序地层岩性分析中的应用[J ]1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34(1):64~66(编辑 姬美兰)第14卷第1期 李 强等1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红浅一井区的应用 2007年1月FAU L T2B LOCK O I L&GAS F I E LDVol.14 No.1 Jan.2007ABSTRACTA Quan tit a ti ve Study M ethod of Verti ca l Sea li n g Evoluti on of Fault and Its Appli ca ti onFu Guang(Daq i n g Petroleu m I n stitute,Daq i n g 163318,Ch i n a),W ang Y ougong.P.124Based on the study of vertical sealing mechanis m of fault and its evaluati on method,a method studying quantitatively the evoluti on of vertical seal of fault is put f or ward by the angle bet w een the oritentati on of maxi m u m p rinci pal comp ressive stress in different geol ogical peri ods and the strike directi on of fault is set up.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five faults have different vertical sealing in the sa me geol ogical peri od and evoluti on la ws of their vertical sealing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geol ogical peri od.These differences causes the difference of them in oil2gas accu mulati on and distributi on. The matching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he evoluti on of vertical sealing of F76fault and the hydr ocarbon expulsi on hist ory is good,which is favorable for oil2gas t o accu mulate and p reservati on.There are the most industrial oil2gas wells t o distribute al ong F76fault.The second is F39and F21fault and there are a fe w industrial oil2gas wells t o distribute al ong F39and F21fault.The worst are F80and F16faults,there are no industrial oil2gas wells t o distribute al ong the m.Field app licati on indicates that the method is p ractical t o study quantitatively the evoluti on of vertical sealing of fault.Key W ords:Strike directi on of fault,Vertical sealing, Evoluti on,Quantitative study,Maxi m u m maj or p ressure stress.I nfluence and Eva lua ti on of O verpressure on O il and Ga s Reservo i r Form i n gYang Y i m i n g(Daq i n g Petroleu m I n stitute,Daq i n g 163318,Ch i n a).P.527The over p ressure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oil2bearing basin of the world,and i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oil and gas exp l orati on.Thr ough the study of s ome over p ressured basins in china,it is considered that over p ressure has different effect on the evoluti on of organic matter in different area.The weak mechanical compacti on caused by the l ow effective stress in over p ressured conditi ons leads t o the p reservati on of relatively high por osity and per meability f or the deep ly2buried sandst one.The over p ressure p r ovides motive and bigger access for the oil and gas m igrati on. Over p ressure has als o i m p r oved the sealing ability of cap r ock. The influence of over p ressure on the oil and gas accu mulati on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neural net w ork.Key W ords:Over p ressure,Accu mulati on,O il and gas,Neural net w ork.Per m eab ility S i m ul a ti on of Coa l Reservo i r:Tak i n g Ta i yuan For ma ti on Coa l2Bed i n Q i n shu i Ba si n a s an Exam pleSun L i dong(College of Geo2Resources and I nfor ma ti on,Ch i n a Un i versity of Petroleu m,D ongy i n g 257061,Ch i n a),Zhao Y ongjun,Ca iD ong m e i.P.829 Per meability para meter is very i m portant in evaluating the per 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nu merical si m ulati on of coal2bed cleat,effective stress, dep th that affects the per 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The results show that devel oment of clrat deter m ines the per 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while the opening and cl osing of cleat relies on the stress field.Key W ords:Coal reservoir,Per meability,Si m ulati on.Study on Reserves D istr i buti on by Usi n g the Favorable Sed i m en t ary Fac i es Tract of Conglo m era te Reservo i rSong Z i q i(X i′an Sh i you Un i versity,X i′an710065, Ch i n a),Huo W e i,Y i Junfeng et a l.P.10213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congl omerate reservoir′s inhomogeneity and pore structure with composite model in Kara may oil field,the depositi onal feature of the f oothill2 p luvian facies of the l ower Kara may f or mati on in m iddle and east area of the D istrict NO.7is clarified.The pattern, scale,distributi on,p lanar devel opment of main tr ough m icr ofacies of fanhead and its sand and gravel in l ower Kara may for mati on,as well as oil2gas distributi on,are described.I n additi on,the para meters that unit of reserve esti m ate,oil2bearing area,effective thickness,por osity, saturati on and s o on are studied,and the oil2gas reserves of each single sand2gravel f or mati on in well bl ocks are esti m ated.The relati onshi p of favorable main tr ough m icr ofacies and distributi on of oil reserves is analyzed and distributi on of oil reserves is clarified under the contr ol of favorable main tr ough m icr ofacies,which p r ovides a reliable basis f or adding reservoir p r oducti on and adjust m ent and tapp ing potential.Key W ords:I nhomogeneous congl omerate reservoir, M ain tr ough m icr ofacies of fanhead,Favorable facies,O il2 bearing area,Effective thickness,Saturati on,D istributi on of oil reserves.Appli ca ti on of Se is m i c W avefor m C l a ssi f i ca ti on Technology i n HQ AreaL i Qi a ng(Southwest Petroleu m Un i versity,Chengdu 610500,Chi n a),Da i Hong m i n g.P114215Vol.14 No.1 ABSTRACT Jan. 2007Seis m ic reservoir p redicti on technol ogy has been greatly devel oped since90s.One of the m is Strati m agic seis m ic wavefor m classificati on technol ogy.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 m ic reflecti on as sedi m entary facies change,and then quantifies general varying trends of seis m ic signal by neural2net w ork technol ogy,na mely seis m ic wavefor m classificati on and abnor mal seis m ic wavef or m or seis m ic facies map.Thr ough comp rehensive geol ogical analysis,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app licati on of above2 menti oned technol ogy and accurately p redicts braided channel sand of target stratigraphy in Hongqian area based on facts of exp l orati on in Hongqian dilling area.A good result has been achieved.Key W ords:Seis m ic wavef or m classificati on, Strati m agic,B raided channel,App licati on.Se is m i c Fac i es Study of Guan t ao Group i n Q i n gtuoz i HeaveW ang W e i(College of Geo2Resources and I nfor ma ti on,Ch i n a Un i versity of Petroleu m,D ongy i n g 257061,Ch i n a),Zhang Sh i q i,J iY ouli a ng.P.16218 Seis m ic facies is seis m ic cells which has certain distributi on range,and it is the su mmati on of main seis m ic characteristics of sedi m entary facies in reflecti on secti on. Guantao gr oup of Q ingtuozi heave is the potential p r os pecting area in Dongxin oilfield,but the strata distributi on and sedi m entary facies have not been researched s o far.There is fe w drilling well here,even coring and l ogging inf or mati on is much less.A s a result,sedi m ent research of this are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xisting3D seis m ic data.This paper su mmarizes sedi m ent mode of Guantao gr oup of Q ingtuozi heave thr ough seis m ic facies research,which p r ovides guidance f or further p r os pecting.A ls o the work we did can be the use for reference of seis m ic facies research in other regi ons.Key W ords:Seis m ic facies,Fluvial facies,Dongxin, Guantao gr oup.C l a ssi f i ca ti on of Subl acustr i n e FanD epositi on Syste m i n L i a ngji a lou O ilf i eldL i n Chengyan(Ch i n a Un i versity of Petroleu m, D ongy i n g257061,Ch i n a),Gao Guoq i a ng.P.19220,49The continetal trubidite deposit of its side of ra mp is more different than the marine turbidite deposit in ter m s of contr ol fact ors of sedi m entary evoluti on.The turbidite syste m and turbidite stage of the marine deposit are mainly contr olled by relative change of sea level.W hile those of the continental fault lacustrine basin are contr olled by the tect onic subsidence and change of debris flux res pectively,etc.This paper discusses sublacustrine fan in the m iddle and l ower parts of the third stage of Shahejie For mati on in the m iddle part of L iangjial ou oilfield combining with contr ol fact ors of the tect onic subsidence sedi m entary syste m.The sedi m entary cells in work area are classified.Key W ords:L iangjial ou oilfield,Tect onic subsidence, Sublacustrine fa m,Equiti m e contrast.Rev i ews on Fault Sea li n g and Flu i d FlowZhang Yunqi u(Guangzhou I nstitute of Geoche m istry, CAS,Guangzhou510640,Chi n a),Sun Yu.P121223The r ole of fault p laying in hydr ocarbon m igrati on,fault sealed trap and compart m entalizati on bet w een reservoirs are becom ing the hot research p r ojects in oil and gas exp l orati on and p r oducti on in the world.It is als o i m portant for high p r oporti on of faulted2bl ock reservoir evaluati on in east China t o highlight the study of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fault sealing and fluid fl ow.For the pur pose,this paper su mmarizes the advances and future work on faulting,fault sealing and fluid fl ow in hydr ocarbon reservoirs fr om four as pects as foll owing: fault sealing features,mapp ing of fault zone and evoluti on, app licati on of fluid inclusi on stratigraphy t o understanding of hist ory of f ossil fluids in fault zone and fault sealing evaluati on,and analysis of reservoir structure and cap2r ock.Key W ords:Fault sealing,Fluid fl ow,Fault da mage zone.A Pred i cti on M ethod of Pore Pressure i n M ud Sha le For ma ti onZuo Xi n g(Southwest Petroleu m Un i versity,Chengdu 610500,Chi n a),He Shi m i n g,Huang Zhen et a l.P124226 The inaccurate p redicati on of the pore p ressure often da mages the borehole during the exp l orati on and the exp l oitati on.It not only obstacles the p r ocess of engineering p r oject,but als o engenders big econom ic da mages.So,the accurate p redicti on of pore p ressure not only p lays an i m portant r ole in deter m ining the mud density and the design of well bore structure in drilling,but als o is a key fact or for drilling successfully.This article e mphatically elaborates about a series of methods t o forecast pore p ressure,including the f orecast f or for mati on p ressure during the p r ocess of drilling,and it illustrates how t o accurately f orecast pore p ressure.Finally,this article p resents s ome suggesti ons pointing t o the li m itati ons of method of p redicti on.Key W ords:Exp l orati on and exp l oitati on,Predicti on, Pore p ressure,M ud density.Hydrocarbon Accu m ul a ti on Syste m and Its Resource Poten ti a l i n B i yang D epressi on of Nanx i a ng Ba si n Y u Gong m i n g(1.Ch i n a Un i versity of Geosc i ences, Be iji n g100083;2.Research I n stitute of Explora ti on and D evelop m en t,Henan O ilf i eld Co m pany,S I NO PEC, Nanyang473132,Ch i n a),W ang D efa,Zhang Shaohua et a l.P127229Source r ocks are devel oped in Hetaoyuan For mati on of B iyang dep ressi on,wher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is high, the potential of hydr ocarbon genesis is high,most of the maj or s ource r ocks are mature and rich hydr ocarbon res ources are f or med.Both in the s outh and north,the fan delta syste m s extends mostly int o the oil s ource area,many sets of cr oss over and super posed asse mblages of s ource,reservoir and cap r ocks are for med vertically.The hydr ocarbon transferring syste m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andbodies and fault syste m, the differences bet w een the pore structural distributi on within the sandbodies result in an advantageous hydr ocarbon m igrating path.So far,the exp l orati on and exp l oitati on of the oil and gas mainly concentrate on the above H3in B iyang Dep ressi on.A s it has been seri ously exp l ored and devel oped, t o find rich oil and gas trap s become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I n order t o increase the oil reserves and stabilize the yields,the exp l orati on visi on should be expanded and theJan. 2007 F AULT2BLOCK O I L&G AS F I ELD Vol.14 No.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