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课题:校正人:第一节温度使用年级主备人:初二年级使用时间: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温度的观点。
2.认识生活环境中常有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丈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2.经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要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构造、丈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差别。
教课准备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大烧杯 (能盛下自制温度计的玻璃瓶 )3只,开水,冷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教课方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请学生察看本章首图雾凇,提察看、思虑、提出问题。
导学生对大自然千姿百态变问学生希望认识哪些相关雾化的研究欲念。
凇的知识,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课举例:培育概括能力。
一、温度的观点概括:不同温度物体的冷热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有的高度不同。
表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而温物体和低温物体,概括出高举手回答,登台板演,其余同不是从“观点走向物理”的温物体与低温物体有何不同。
学评估。
教课理念。
二、温度的单位让一位同学将他所知道的一加深学生对摄氏温度的认识,个温度值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生察看、议论。
让学生认识生活环境中的常学对其结果进行评估,使学生见温度值。
认识摄氏温度的读法、写法及规定。
让学生察看小资料“自然界的一些温度”,指引学生经过讨学生实验,并得出结果:凭感让学生能试试对环境温度发论将空白填上。
觉判断温度不行靠。
表自己的看法。
部署课外研究题。
三、温度的丈量学生思虑。
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
提出问题: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靠谱吗?让学生做插图学生实验、议论。
激起学生的设计热忱。
47 页最上边两图实验,引入得出结果:小瓶能比较出温度温度计。
高低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使学生经过察看认识液体温提出问题:可否自己设计一个胀冷缩的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掌握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3.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往往被看作是呈现温度的存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温度,那么温度是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 讲解知识点•物质的三态:以水为例,讲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物质态的转变: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变规律,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讲解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练习和讨论在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以最为常见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例如:当水温升高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水的温度降到何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本章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如何在不同温度下煮开一壶水?在夏季热天,如何利用温度跨度生产饮用水?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路面上的雪需要加盐?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拉开了本节课的帷幕。
讲解知识点时,采用具体的实验或生活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和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章的关键思想和基本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对物理学科已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掌握了力学、光学等基本概念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认识不够清晰,容易混淆不同物态变化的特点。
2.生活经验中对物态变化的观察不够敏锐,难以将物理知识运用到解释生活现象。
3.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存在一定难度。
8.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环保、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9.定期进行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0.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作为导入,如冰融化、水烧开、雾的形成等,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3.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本章节大单元教学设计将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展开,通过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4.设计丰富的练习题,针对计算方法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及其应用;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及其计算;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2.重点: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识别和区分;物态变化条件及影响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2.记住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3.掌握物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知道它们发生的条件和过程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
利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温度变化规律难点:实验现象,组织教学【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多媒体课件,海波,石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器,铁架台,火柴,秒表【教学过程】【播放课件】:我国研制的一种新型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40℃之间发生物态变化,把它掺在水泥中,制成墙壁和地板,可以使房间“冬暖夏凉”。
例如北京奥运会著名场馆水立方,你想知道这种新型材料调节温度的奥秘吗?北京水立方(设计意图:以高新科技材料应用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物态变化【引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自然界里的水都有哪些存在形式呢?分别是什么状态?它们之间能否转化呢?生1:水、雨、雾、露水---液态冰、冰雹、雪、霜———固态水蒸气—--—-—-—气态生2:冬天,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到了春天冰融化成水。
生3:扫地时,我们往地面撒一水,一会儿,水就不见了,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形成云,又会形成雨降落下来,或形成雪飘落下来生4:……(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从生活走进物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播放视频】:燃烧的蜡烛、钢铁熔化和固态氮燃烧的蜡烛钢铁熔化固态氮【师生总结】: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物质状态会随着温度变化,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相互转化。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教课设计教师:讲课班级:课节 1 课时课题 3.1 温度课型新课备课时间讲课时间讲课方法察看、实验、议论一、知识与技术:1.理解温度的观点 .2.3.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表达温度计的结构、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教课目的2.经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丈量液体的温度,培育实验能力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经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育学生爱惜公共财物的优秀品德和正确使用物理丈量工具的优秀习惯.教课要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怎样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实验能力.教课难点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热水、冷教课器械水、温水 .备注: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亲密的关系.在太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学会了使用火,创始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日,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二、进入新课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行靠的,很冷的冬季,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感觉很冷,但是从外面走进房屋里的人会感觉比较温暖 .我们经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一想做做]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这时,我们感觉在左手感觉温水冷、右手感觉温水热 .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同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好大概划分温度,要正确地判断和丈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丈量工具——温度计 .1.温度计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温度计的基本结构: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温度计上符号为 C48 页甲图的量程是 -20℃— 110℃ ,分度值 1℃ .乙图的量程是 35 ℃— 42 ℃,分度值 0.1 ℃.丙图的量程是 -30℃— 50 ℃,分度值 1℃ .[想一想议议]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假如所测的温度过高,高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假如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寒暑表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50 ℃,最低温度是 -30 ℃,分度值是 1℃,主假如依据我国大多半地域的常年温度范围确立的.体温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42 ℃,最低温度是 35 ℃,分度值是 0.1 ℃,是依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立的.实验用的温度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 1 ℃,依据实验中需要丈量的范围确立的.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淆物的温度规定为0 摄氏度,把开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在 0 ℃和 100 ℃之间分红100 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 1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做“ 37 摄氏度” .北京一月的均匀气温是-4.7℃,读做负 4.7 摄氏度或零下 4.7摄氏度 .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2.摄氏温度(板书)我们看 48 页小资料,可否把空白填上.开水的温度是 100 ℃,冰水混淆物的温度是 0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我国最低气温为 -52.3 ℃(漠河镇)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3.温度计的使用[板书]实验:用温度计丈量水的温度49 页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丈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所有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可以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固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持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野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板书]那么一般温度计将怎样正确使用?请大家看 50 页 . 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体温计能够走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够,为何?为何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并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特别细的曲折缩口.玻璃管特别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细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显然变化,因此更精准.读体温计示数时要走开人体,水银变冷缩短,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可以退回玻璃泡,因此仍指示本来的温度.走开人体,水银变冷缩短,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可以退回玻璃泡,从头用体温计时,一定拿着体温计使劲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不然丈量出温度不正确.三、讲堂练习:1、阅读 50 页科学世界2、 52 页着手动脑学物理:1, 2, 3, 4四、小结:略五、部署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3.1 温度一、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第三单元物态变化全章完整教案

单元整体说明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结构:第一节温度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能区别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质,能描述这三种物质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的温度值。
3、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4、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5、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6、知道什么是升华、凝华,了解它们的特点与应用。
7、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水的意识。
重点: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2、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3、蒸发与沸腾的不同。
4、物态变化在生活中应用。
难点:1、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2 、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3、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温度——————————————————1课时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课时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课时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课时复习检测————————————————————1课时讲评总结————————————————————1课时第三单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题:温度教学目的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通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关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让学生通过自制温度计,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从而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 熔化和凝固(含教学反思)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物态变化活动体验:(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总结: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
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探究点二熔化和凝固1.概念归纳(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在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应结合本章《物态变化》的知识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基础知识巩固:布置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六种类型、热量变化等,确保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
2.实践应用: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如观察并记录一天中温度变化对物态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互评互改:组织学生互相批改练习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探究性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在高山上煮鸡蛋会变得半熟?”“液体沸腾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等。
4.小组合作:布置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如共同完成一份物态变化主题的手抄报。
5.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设计一种新型物态变化实验,或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物态变化现象。
4.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通过对物态变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温度的概念以及温度的测量方法;2.掌握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3.了解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3.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课时:温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40分钟)•第二课时: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40分钟)•第三课时: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40分钟)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脑和投影仪;•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温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1. 导入与启发(5分钟)•引入温度的概念,提问学生:你们平常怎么感受温度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并解释温度的定义。
2. 温度的测量方法(15分钟)•学生回答温度的测量方法,引入温度计,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可使用投影仪展示温度计示意图,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给出示例,让学生通过温度计判断温度。
3. 温标的引入(10分钟)•引入摄氏温标的概念,解释其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师给出0℃、100℃两个温度点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摄氏温标的原点和刻度。
4. 温标的换算(10分钟)•学生回答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两种温标刻度间的关系。
•教师给出两种温标下温度值的换算示例,学生进行计算和验证。
5. 小结与扩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本课的学习要点。
•布置作业:复习温度的测量方法,完成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1. 复习与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
2. 温标的巩固与拓展(15分钟)•引入绝对温标的概念,解释绝对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绝对零度的意义,并与摄氏和华氏温度值进行对比。
3. 温度的换算(15分钟)•学生回答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和开氏温标的换算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1.重点: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2.难点:用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创设情境揭示目标观察图片回答:冰去哪儿了?水又去哪儿了?气从哪儿来?自主学习基础达标(一)自学提纲1.自然界中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2.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体没有却有一定的,气体既没有,也没有 .3.将下列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①矿泉水②光盘③酒精④铅球⑤气球中的氢气⑥牛奶⑦肥皂⑧可口可乐⑨薯条⑩瓶中的空气第一类是依据第二类是依据第三类是依据4.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 .5.物质由组成,分子间存在,分子间有一定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问题导引交流展示1学生做课本图1—2化冰实验.(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并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下面的问题:实验的现象是 .条件是 .得到的结论是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状态呢?请同学们带着下面问题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①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②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总结规律: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2.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在小范围内振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位置不固定、活动范围较大;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自由运动.课堂检测反馈小结1.我们将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分为三种状态,即、、。
此外,还有一种状态叫.2.下列物质具有一定形状的是,具有一定体积的是,既没有一定体积又没有一定形状的是。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目标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标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光现象。
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五、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二、单元目标
(一)课标要求
1.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 核心素养要求
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
程放热。
4.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方式,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及液化的两种方法。
5.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全单元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温水和热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并描述感觉。
实验:把左手食指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食指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思考:两只手指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冷热程度吗?交流讨论:左手、右手的感觉,原来放在热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原来放在冷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讨论哪个手指的感觉是正确的。
并交流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井水“冬暖夏凉”)。
师生归纳:同一杯水温度应该一样,而我们的感觉却不同,说明我们的感觉不可靠。
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温度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温度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温度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确切知道这杯水的温度,应该怎么办?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泡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标度)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教师介绍: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刻度。
拓展研究:比较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项目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构造都是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单位摄氏度项目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测量范围-20~110 ℃35~42 ℃-25~50 ℃分度值 1 ℃0.1 ℃1 ℃新*课标*第*一*网用途实验用测体温测气温构造无缩口有缩口无缩口玻璃泡内的液体煤油水银酒精玻璃电接点温度计园艺温度计婴儿沐浴温度计室内温度计工业双金属温度计光学高温计红外线测温计红外线(耳式)测温计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第三章:物态变化(1-4节)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年级八年级上册

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1-4节)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人教版物理年级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第1节: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1. 定义:物质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从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2. 分类: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凝固。
第2节:熔化与凝固1.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2.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第3节:汽化与液化1. 汽化: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2. 液化: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第4节:升华与凝华1. 升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
2. 凝华:气体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3.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以及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冰块、水、酒精灯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荧光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冰箱中的冰块,提问冰块在室温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2. 知识点讲解: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物质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从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包括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凝固。
2)熔化与凝固:固体变为液体为熔化,液体变为固体为凝固。
3)汽化与液化:液体变为气体为汽化,气体变为液体为液化。
4)升华与凝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为升华,气体直接变为固体为凝华。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物态变化现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其特点。
6. 实验演示:进行课堂实验,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备课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7.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
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中考命题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
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象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在解答题目时,特别要注意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液体在沸腾时温度却保持不变。
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各类图象进行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在学生的意识里,认为“白气”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凭自己主观想象或自己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
教师可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
3.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4.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
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本章内容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思考有关现象的物理原理,分析现象,解释过程,注重每一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把物理知识学活,力求融会贯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忧考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3—1温度教学⽬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温度计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引⼊课题:欣赏⼀段有春、夏、秋、冬的影⽚问题:你知道物质有⼏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结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的温度⽐较⾼?学⽣结论〔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3、摄⽒温度:字母C代表摄⽒温度℃是摄⽒温度的单位,读做摄⽒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度,把标准⼤⽓压下沸⽔的温度规定为100摄⽒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低于0℃⽤负数表⽰例:37℃读作37摄⽒度-45℃读做零下45摄⽒度4、体温计:○1 结构、量程、分度值○2使⽤5、实验⽤温度计的使⽤:探究:怎样使⽤?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认清分度值……每⼩格代表的数值(2)使⽤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相平(让学⽣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1节 温度 教案一

3.1温度一、教材分析《温度》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三章《物态变化》的第一节。
这一章的教学以“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为起点,不仅仅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因为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可以说“温度”是“物态变化”的核心,而学会使用“温度计”则是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
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温度计”学生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也接触过,但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操作规范上还有一些疑惑,因此在上课时要注重训练学生用科学用语规范地描述概念,规范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温度的概念;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能读出各种温度计的示数。
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体温计与实验室温度计的对比五、教学准备广口瓶,带颜色的水、橡皮塞、细玻璃管、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烧杯3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六、教学过程思考回答:需要用温度计测量学生动手实验,小组交流展示自制的温度计实验、观察,说出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后回答:只要标上刻度就可以了。
自由讨论,对温度计进行修改,如小瓶太大了,不方便,可以缩小为玻璃泡;将其中的液体改为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将吸管换成密闭的玻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和分析归纳,达到学生真正掌握温度计使用的目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欲望。
2.通过学习物态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强调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及特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应用。
2.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理解;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物态变化的概念。
要求:实验设计合理,观察仔细,能够正确解释实验现象。
3.从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保护的角度出发,思考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例如空调的使用对气温的影响,冰雪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等,并撰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观点和建议。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体现物态变化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巩固物态变化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a.采用图示、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降低学习难度。
b.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从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能量转化问题。
c.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难题。
d.教师适时给予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2.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冰雪融化、蒸发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各种物态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3.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和美感。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2.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提问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冰雪融化、蒸发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状态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知识。
2.问题导向: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态变化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7.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
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中考命题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
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象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在解答题目时,特别要注意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液体在沸腾时温度却保持不变。
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各类图象进行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在学生的意识里,认为“白气”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凭自己主观想象或自己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
教师可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
3.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4.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
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本章内容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思考有关现象的物理原理,分析现象,解释过程,注重每一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把物理知识学活,力求融会贯通。
2.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知识与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节水观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在前面的章节里,用波形图来研究了声音的特性、噪声与乐音的物理区别等。
这章又用温度—时间曲线来研究熔化和凝固过程,物理图线能够直观地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
用图线描述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章在教学中应重视这种研究方法,为以后数学图象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打下基础。
4.本章内容较多,教师可在章末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如自然界中的雨、雾、露、霜、雪等自然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让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做书中的实验时,教师可因势引导学生不盲从书本,大胆创新,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改进。
6.由于本章内容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可让学生了解一些最新科技,如红外线温度计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1节温度知识与技能1.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结构、测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区别。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大烧杯(能盛下自制温度计的玻璃瓶)3只,开水,冷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请学生观察本章首图雾凇,提问学生希望了解哪些有关雾凇的知识,由此导入新课。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千姿百态变化的探究欲望。
新课教学一、温度的概念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归纳出高温物体与低温物体有何不同。
二、温度的单位让一位同学将他所知道的一个温度值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其结果进行评估,使学生举例:归纳:不同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
举手回答,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评估。
学生观察、讨论。
培养归纳能力。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而不是从“概念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加深学生对摄氏温度的了解,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的常见温度值。
了解摄氏温度的读法、写法及规定。
让学生观察小资料“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将空白填上。
布置课外探究题。
三、温度的测量提出问题: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可靠吗?让学生做插图47页最上面两图实验,引入温度计。
提出问题:能否自己设计一个温度计?给出实验器材:一个装有红色水的水瓶,上面插有一支玻璃管。
引导学生将小瓶由冷水烧杯放入热水烧杯,观察。
说明小瓶是怎样比较出温度高低的。
进一步提出新的设计要求:怎样用小瓶测出温度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介绍量程和分度值。
进一步提出新的设计要求:怎样将小瓶改装,使它测量温度更方便,更实用?让学生比较自己设计的温度计与真实温度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四、温度计的使用让学生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讨论要准确测出温度应注意哪些事项。
五、温度计拓展部分用多媒体展示热电偶温度计和红外线温度计。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果: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可靠。
学生思考。
学生实验、讨论。
得出结果:小瓶能比较出温度高低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评估。
讨论结果:刻上刻度就可以。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评估,补充直至接近真实温度计。
学生比较。
学生实验、讨论,举手发言,演示,其他同学评估、补充。
学生观察。
让学生能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
激起学生的设计热情。
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加深学生对摄氏温度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让学生享受设计成功的喜悦,同时发现自己设计上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归纳分析能力。
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布置作业第2节熔化和凝固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体、液体和固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互相转化。
3.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难点描绘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图象。
教师:光碟、软盘。
学生: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如教材图3.2-1所示)每组两套,其中一套中试管已装有小颗粒状的海波,另一只试管已装有熔凝后的石蜡(温度计的玻璃泡已没入其中),火柴、钟表。
第1节温度温度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摄氏度(℃)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原理结构使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进行新课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巡视并指导学生实验。
请一个组的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象。
引导学生分析图象的物理含义。
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出熔点、晶体与非晶体等概念。
板书学生归纳的结论。
指导学生读教材“小资料”中的数据表并通过多媒体提问:(1)-50 ℃以下酒精温度计还能使用吗?(2)白炽灯发光时温度在2500 ℃以上,选什么材料做灯丝?四、指导学生根据熔化图象反推凝固图象指明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并板书。
作为课后作业在课外探究活动中验证这些结论。
五、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熔化图象导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板书学生归纳的结论。
提问:列举生活实例说明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分组实验:三人一小组,报时并记录一人,观察报温度一人,观察状态变化并负责搅拌一人。
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记录转抄到自己的表格中,独立地描点,作熔化图线,并分析熔化特点。
小组成员交流,评估,小组之间交流、评估。
分析、归纳。
查表并针对思考题分析、判断、讨论、表达。
根据实验联系生活经验分析、推理、表达。
讨论、表达。
思考、讨论、表达。
培养评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培养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以及及时放弃自己错误观点的品质。
学习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分类。
培养查询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课外探究、提高兴趣。
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认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会总结与反思。
反馈、自评。
复习巩固,拓展学习空间。
师生共同小结布置作业第2节熔化和凝固固态KN*熔化凝固液态海波熔化与凝固图象:石蜡熔化与凝固图象:结论: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2.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第3节汽化和液化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一、实验与发现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 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