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本章重点:
《论语》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庄子》的艺术特色
预习:
一、名词解释和问答:
1、什么是说理散文?
2、诸子散文史说理散文吗?
3、诸子散文代表作有哪些?
4、什么是百家争鸣?
5、学习重点——名词解释: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二、填空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指的是()。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11、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概述:
1、《论语》的语录体在()中得到发展,其中的自觉的逻辑意识,为说理散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a)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论语》、《老子》
b)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孟子》、《庄子》
c)专论体(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
一、语录体—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教育家,首创私学,打破了官府的垄断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序《诗》、传《易》、《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论语”即言语的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
(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论语》中具有先秦说理问的特征的表现:
a)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b)书中也有较长的段落,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先进·子路冉有公西华侍
坐》
c)《季氏》中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征。
(二)文学性体现在: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三)《论语》思想内容:《论语》记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1、政治思想“礼”和“仁”。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3、美学思想善与美的统一,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颜渊》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韵散结合体: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例文
(一)老子自撰。
(二)内容:
1、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老子
2、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情感。
3、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三)艺术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1、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和《论语》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2、老子的文本结构基本要素是格言、解释,训诫。
三、对话体论辩文:《孟子》。例文
(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围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反复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四、专著体: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例文
(一)《墨子》。
1、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2、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3、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4、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响,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
5、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二)《庄子》
思考:为什么说《庄子》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可算抒情性说理文。
五、战国末,《荀子》、《韩非子》中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思考:
1、荀子、韩非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2、从什么作品开始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有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思考: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其学术渊源,与孔子一脉相承。战国中后期,孟子是儒家八派之一,地位并不高,唐以后逐渐受推崇,元文宗时被封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
思考:《孟子》千百年以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