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 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 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 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 布热金 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 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 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 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 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记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 些残酷的遗迹 记者的眼光落在
什么上面的
•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 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 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 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 方 如何理解
•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 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 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 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 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 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 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 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 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 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 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 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 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 纳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 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 一个民族。
品读细节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 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毒气室和焚尸炉 →纳粹灭绝生命
• 雏菊花
的地方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 生命之花的绽放
品读细节 :“但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 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 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 ,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 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 什么呢?”
请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描 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谢谢大家!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罗森塔尔
我的故乡, 有百万坟墓。 我的故乡, 让战火烧尽。 我的故乡, 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乡, 有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 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 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 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 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 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 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 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 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的印象写成新闻报道,新闻报道集记者的主观印象和现场的客观真实于一体,但记者罗森塔尔利用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发挥自己感情这一条,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在报道中直接讲述了自己与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者记者强烈的情感。
作者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让读者思考为什么没有新闻。
因为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那记者又为什么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呢,在报道中作者写出,“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这是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由题目引出的疑问在行文中就很好地解答了。
导语部分记者一开始用描写的手法写出了现在奥斯维辛的美丽场景,又点出奥斯维辛曾经是人间地狱,相互对比,渲染了沉重的氛围。
本篇报道主题部分依次写了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记者通过对环境以及参观者表情的描写,写出了情况的惨烈以及人们内心的悲恸。
本篇报道中的细节描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突显了报道的现场感,,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新新事物的生命力,写出了过去的丑恶不会影响现在的美好,未来是美丽的。
报道中的每一处描写都动人心弦,结尾处记者又与开头相呼应,写环境的美丽,孩子嬉戏,用反衬的手法写出这里的丑恶,同时表达了人们对重获自由感到兴奋。
罗森塔尔运用多重写作手法,像写散文一样写了这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别具特色,既写出历史事实,又表达了感情,同时与现实形成对比反差,使文章丰富,有内涵。
《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课件
刺刀下的罪恶
堆积如山的尸体
无声的控诉
中国官方统计,南京大屠杀中中 国死亡人数是36万多人!只计算 到千位数!
广岛原子弹轰炸,日本官方统计当场 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8150人,伤 51408人。加上后来因辐射、烧 伤而死亡的人数总计246726人。 精确到个位数!
南 京 大 屠 杀
无声的控诉
惊 世 一 跪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 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 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这一家人!!!干吗!!!
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
忘记大屠杀等于
第二次屠杀
牢记:1937年12月13日。
·
1947 4
被带入毒气室的人们
拷 问 生 者 的 灵 魂
集中营中被纳粹军警处死的部分囚犯尸体
整车拉走的尸体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据记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 6000人的纪录。
“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 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 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新闻和报告文学” 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 描述了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 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 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它与同 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 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 烈的情感。引导学生对战争思考、对生命思考、对人性 的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国] 罗森塔尔
粗读,明确大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 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 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 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
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 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
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
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什么?
新闻与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及时敏锐地 捕捉新的事件
并加以客观地 传达。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 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 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 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1940年至1945年期间,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 德国法西斯所害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当年 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1945年1月27日, 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 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③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 你的理解吗?
④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⑤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 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 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944年春季,不知道何故,党卫队军士伯恩哈德. 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 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 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编辑整理报纸上的新闻,常常被人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人喜欢看体育赛事,明星琐事,有人关心保健常识,生活指南。
但是,有一种新闻报道是需要我们站着读乃至跪着读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是这样“沉重”的新闻。
它真实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的现在和过去,让你在罪恶的人性面前热泪纵横,无地自容。
奥斯维辛是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动用了毒气,细菌,焚尸炉等惨绝人寰的杀人方式,共有400万人死在那个人间地狱。
有位思想家说过:奥斯维辛之后,我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
又有人说: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
记者的不安,是面对人类曾经犯下的罪行的悔恨,是对无辜死难者的悲悯。
在真理和善良面前,他的良心受到拷问。
首先,灾难带来的破坏性是无法弥补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
在布热金卡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
记者虽然看到了象征着希望的阳光,草地,儿童,但是他的思想上是不能接受的。
他认为,地狱里长出的家园是可耻的,忘记灾难的最好方法就是没有发生灾难。
就像我们的圆明园,应该让它残缺在那里,荒芜在那里,痛苦在那里,而不是浅薄地重建,因为这才是它应有的灵魂。
其次,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
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
罪恶,就发生在人彻底疯狂以后。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成为可能。
没有人类的良知,那么,杀戮也是理直气壮的了。
正是忏悔,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一位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的墓碑前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再次,在苦难和死亡面前能感受到同样的痛苦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短新闻两篇》,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曾荣获了1960年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篇新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记者罗森塔尔打破了新闻“客观报道”的传统,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主观感受当做了主要内容来写,主观性很强;二是记者主要是通过描写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态间接地表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绝人寰的恐怖历史,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三是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极度愤恨、对受难者的沉痛哀悼。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已经了解了新闻的要素、特点、构成等基本知识。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往往容易淡忘历史,也很少关注社会及世界重大事件。
因此,在教学中既应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更应该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②掌握侧面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快速地捕捉新闻的关键信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②通过和一般新闻比较,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侧面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在对比中表达出的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控诉和愤恨,对遇难者的沉痛哀悼,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讲解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三)课文讲解——写法探究(四)合作探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篇课文,叫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名记者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虽然如今的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可是他却有一种一定要写点儿什么的使命感,以慰藉在这里死去的400万亡魂。
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一阵疼痛。
现在终于有机会去波兰旅游了,一定要去这个没有消息的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营离克拉科夫不远,所以在市内预定参观这里的门票很方便。
整个展区就是对曾经的集中营进行改造,然后简单粗暴地展示各种不同的展品。
除了当时的一些照片,第一次让人震惊的大概是遇难者个人物品的展示区。
在奥斯维辛,总共有400万人遇难。
人们将遇难者生前的个人用品收集起来,放在各个展厅里,静静的陈列在那里。
任何一家博物馆,都不会就那么「随便」的放一些无名无姓的人的皮包鞋子作为展品,然而在奥斯维辛,这些就是对那段历史最触目惊心的展示。
假肢、水壶、罐头等。
这些集中营的受害者用过的东西就静静地陈列在那里。
看着这些生锈的物件,你几乎可以想象几十年前的奥斯威辛是什么样子。
成千上万无辜的犹太人被囚禁在这里,每天过着无望的生活。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期待着盟军尽快把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但是更多的人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今天,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
记者只有不得不写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自于一种不安的情绪:如果他们在参观完这里之后什么都不说也不写就走了,他们会对不起死在这里的人。
正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所说,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如坐针毡。
看到那些冰冷的铁丝网和栏杆,还有废弃的猪笼和牢房,没有人敢大声喧哗,就连咳嗽两下都会担心打扰了这里的肃穆,破坏了原本该有的凝重。
在奥斯维辛的另一座展厅中,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关押在这里的犹太人的画像。
画像底部写着每个人的名字、国籍和生卒年份,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来这里参观的人记住这段肮脏的历史,和无辜死去的人们。
可是在众多画像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画像上根本无从找到死者的名字或者生日之类的信息,只有一行冷冰冰的「NO DATA」在他们的照片之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篇新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一、精巧的结构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
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4-13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
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
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
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8-13自然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 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 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 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 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 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 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 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 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 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 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默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看看作者带我们参观了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 哪几个自然段?并划出参观者的反应。
1、
奥斯维辛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孕试验室 长廊里——纪念墙 绞刑室
毒 气 室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巨大的焚尸炉
焚 尸 炉
女 牢 房
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2 、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 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 间地狱。
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3 、 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 “囚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 的可怕是通过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表现出来 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波兰作家乌夫·玛洛维奇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于1955年出版,在国际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这部小说围绕着二战期间的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的生活展开,通过讲述集中营囚犯之间的人性和情感冲突,揭示了战争和集中营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其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战争恶果的深入揭示。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希伯来语教师塞洛,他在集中营里与其他囚犯一起艰难地生活着。
小说以塞洛经历的一天为线索,穿插了他回忆和思考的片段,通过塞洛的观察和感受,描绘了奥斯维辛的惨状和囚犯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极度残酷的环境中,人的生命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集中营成了一个摧毁人的机器,不仅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和尊严,更剥夺了他们身份和存在的意义。
囚犯们每天都在绝望中度过,他们只关注着如何能够维持生存而不至于被杀死。
他们的生活都是没有任何人权意识的,一旦有一丝希望出现,都会被集中营的常态所打击。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集中营的悲惨景象,展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痛苦和精神折磨。
塞洛作为一个普通人,一直在人性的边缘挣扎,他的思想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质疑和追问。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在忍受寒冷、饥饿和死亡的环境中仍然关心人类生死存亡问题,所以才会产生了这样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小说中,塞洛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痛苦和绝望,还包括对于人类的道德的思考,这些道德将人类的命运与集中营一同捆绑。
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述,作者揭示了人在集体事件面前的无力和无奈。
同时,这部小说还表达了对人性的一种敬意和信念。
在集中营里,囚犯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帮助,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和保持对人的关怀。
即使是在绝望之中,人性的光辉也有时刻闪耀出来。
例如,塞洛和他的朋友们常常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无论是在食物短缺的时候,还是在面对虐待和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都相互激励,相互支持。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囚犯之间的人性关怀的描写,让我不禁思考:即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人仍然能够保持对他人的情感和关切。
高中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解读
⾼中语⽂必修1《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 《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是⾼中语⽂必修1课本的内容,是⼀篇不像新闻⼜饱含历史反思的震撼⼼灵的作品。
下⾯是店铺给⾼中⽣带来语⽂必修1《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 波兰布热⾦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居然阳光明媚温暖,⼀⾏⾏⽩杨树婆娑起舞,在⼤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童在追逐游戏。
[⽂章起笔使⼈疑窦顿⽣:“阳光明媚温暖”,绿树成阴,“婆娑起舞”,孩⼦们⾼兴地“追逐游戏”,这是⼀幅多么美好的和平宁静⽽⼜充满⽣机的景象!然⽽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竟然厌恶这⼀切?] 这真像⼀场噩梦,⼀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们的嬉笑。
布热⾦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因为这⾥曾经是⼈间地狱。
[这⼀段是对上述疑问的回答。
原来作者⽤的是反语。
因为这美好的景象,与布热⾦卡的历史太不相配。
布热⾦卡曾经是⼀个暗⽆天⽇的⼈间地狱,这⾥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调,衰败和荒凉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
然⽽“⼀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叠合在⼀起,因此感到“可怕”。
古⼈说,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越是看到今天的和平宁静,感受到它的幸福可爱,就越是感到当年战争的残酷,法西斯暴⾏的恐怖可怕。
作者⽆⼀句正⾯控诉,却强烈表达出⾃⼰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有着震撼⼈⼼的效果。
] 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卡——这⾥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
来⼈的⽬的各不相同——有⼈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为了不使⾃⼰忘记过去,也有⼈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说明布热⾦卡这个旅游中⼼的特殊性,叙述游⼈来到这⾥的不同⽬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可供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 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 度不同。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 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 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 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 纯主观性的报道。
请归纳这篇文章的中心。
•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 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 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 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 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为什么作者 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 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 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 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 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 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 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 露罪恶。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 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 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 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 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 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 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 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 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 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 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 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 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 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 花在怒放‛这句话?
语文: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最终稿
毒气室
囚房的内部〔2〕:拥挤而黑暗
但密布的电网阻断了希望:常有忍受不了折磨的囚徒奔向电网自杀
在集中营, 不要动刀用枪的,只要一挥手,一点头,大批人就被送向死亡。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相信见到这种情景的人没有一个不惊惧万分
遇难者的鞋子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局部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集体屠杀后,两个纳粹士兵射杀还活着的犹太妇女!
尸骨堆积如山:这是对德国纳粹灵魂的拷问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鞋子堆
焚尸炉
巨大的焚尸炉:“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卫 的头目弗里希上尉〕
牢房
长廊上的照片
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要写?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怒。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题目既然说“没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
文章写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 .
8、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表情的变化
明确: 人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 ,是任何心智与人格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走入文本 1.如何理解“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2.既然“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 报道什么?为什么要报道?
3.文章一开始描写了一幅美好的和平景象,作 者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 梦""令人毛骨悚然" 4.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 相称的事物,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 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和带 者"温柔微笑"的"可爱"的姑娘,作者为什么 要这样写?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 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 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 “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 易找到我了。” … …
奥斯威辛集中营大门
奥斯威辛 集中营密 布的电网
巨大的焚尸炉
囚房
一批犹太人 在毒气室里 等待死亡
大批的犹 太人被送 向死亡
奥斯威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遇难者照片
集 中 营 里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奥斯威辛集中 营中的孩子们
被饿死的囚犯
集中营里 骨瘦如柴 的战俘
奥 斯 威 辛 没 有
什 么 新 闻
凭吊者在昔日枪决人的高墙下献上束束花环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 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 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 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的毒气 “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 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 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 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 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新闻写作中“零度写作”的手法。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视角和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
(2)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提高对新闻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反思人性,珍爱和平。
(2)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西斯暴行的痛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没有什么新闻”却成新闻的独特视角。
(2)分析文中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蕴含在平静叙述中的深沉情感。
(2)理解“参观者”的反应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阴森恐怖的氛围。
然后提问:“当我们面对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新闻该如何呈现?”从而引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罗森塔尔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题目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写这篇新闻?2、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析“没有什么新闻”却成新闻的独特视角(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小组讨论:这种独特视角的妙处在哪里?(3)教师总结: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恰突出了奥斯维辛的惨状众所周知,而每一次的揭露都是对人类良知的一次拷问。
2、探究细节描写(1)让学生找出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如“在女牢房,一个参观者看到,一个女人把手伸到铁丝网外,向一位囚犯递面包,被带刺的铁丝网划破了,流出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热金卡 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实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可怕 恐怖、茫然
发抖 惊惧 羞红了脸 注目、深思 窒息、跪下
罗森塔尔有意识地写到了几处与灰 暗色调形成强烈反差的细节?
1、这些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 史不相配,因为这里曾是一个人间地狱, 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 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 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 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 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 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 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为什么又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是一个 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 种非写不可的使命,这种感情驱使足总和必 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本文的独特之处
• 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 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 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 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 的情感。
• (二)文化部门查禁四款电脑游戏
• 文化部要求查禁四款非法电脑游戏
思考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
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比较的方面
文章的中心
•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 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 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 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文章 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
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 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 解了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 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
开 始
毒焚 气尸 室炉
牢 房 试 验 室 纪 念 墙 绞 刑 室
结 尾Βιβλιοθήκη 默默的迈着步子,表情茫然 恐怖,终生难忘,发抖 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脸 凝视 感到自己也被窒息,跪了下来,在胸前画十字 恳求的目光,对解说员说:“够了”
参观者感情、反映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 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与人格健全的人所 无法想象的,揭露了纳粹法西斯的暴行。
•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 ,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 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 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 (一)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 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 宣传。(5分。每一分句的内容为一点,答 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 给4分;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2、隐忧、担心、提醒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毒气室和 焚尸炉是摧毁生命的象征,而雏菊花 是新生生命的象征,形成强烈反差, 无论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 生命的进程。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 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 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 念和信仰
提示: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
间地狱。
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 的? 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集中营的可怕的呢?
提示: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 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 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
参观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
产生
参观者的感受、反应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5 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 找到7650名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
发。
被 用 来 做 医 学 实 验 的 犹 太 儿 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看了图片后,请问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 么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