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代文化常识检测练习(三)(四)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之“断句和文化常识”练习小卷

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之“断句和文化常识”练习小卷

新高考语文文言文之“断句和文化常识”练习小卷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

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

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1.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出句读字母。

人A欲B自C见D其E形F必G资H明I镜J君K欲L自M知N其O过P 必Q待R忠S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弑,杀、杀死,古代专指臣下杀死君主,是专用词汇不能用于普通百姓。

B.再拜,古代礼节,拜两拜,表示恭敬;也做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若纵之不已”与“沛公已出”(《鸿门宴》)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D.西域,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

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

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

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

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

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节选自《说苑·君道》)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诚A天子也B何C居之深D远E而见F我之明也G岂可H欺哉顷之,使客复来。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4古代历法纪年法纪月法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4古代历法纪年法纪月法

文化常识读与练4——古代历法(纪年法、纪月法)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这种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

例如:《左传崤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是鲁庄公在位的第十年。

2.【年号纪年法】年号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之事,常改元。

“改元”意味着清零,所以一般一个皇帝会有几个不同的年号,汉武帝前后一共改元11次,唐高宗改元14次。

到了明清两代,一个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故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其皇帝。

如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只有一个年号“康熙”,故也可称之为康熙皇帝。

年号一般为两个字,也有多字的:三字的有王莽的“始建国”、梁武帝的“中大通”;四字的有唐武则天的“天册万岁”、宋太宗的“太平兴国”、宋真宗“大中祥符”等;还有西夏李元吴的六字年号“天授礼法延祚”,比较少见。

年号自汉武帝创制以来影响了中国封建王朝以及周边国家将近两千多年。

“宣统”是中国古代历史最后一个被承认的年号。

例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3.【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丑、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

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练习三及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练习三及答案解析

材料一:三年①,桓公将伐鲁,曰:“鲁与寡人近,于是其救宋也疾,寡人且诛焉。

”管仲曰:“不可。

臣闻有土之君,不勤于兵,不忌于辱,不辅其过,则社稷安。

勤于兵,忌于辱,辅其过,则社稷危。

”公不听。

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太败之。

桓公曰:“吾兵犹尚少,吾参围之,安能圉②我?”四年,修兵,同甲十万,车五千乘。

谓管仲曰:“吾士既练,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鲁。

”管仲喟然叹曰:“齐国危矣。

君不竞于德而竞于兵。

天下之国带甲十万者不鲜矣,吾欲发小兵以服大兵。

内失吾众,诸侯设备,吾人设诈,国欲无危,得已乎?”公不听,果伐鲁。

鲁不敢战,去国五十里而为之关。

鲁请比于关内,以从于齐,齐亦毋复侵鲁。

桓公许诺。

鲁人请盟,曰:“鲁,小国也,固不带剑,今而带剑,是交兵闻于诸侯,君不如已。

请去兵。

”桓公曰:“诺。

”乃令从者毋以兵。

管仲曰:“不可。

诸侯加忌于君,君如是以退可。

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非齐国之利也。

”桓公不听。

管仲又谏曰:“君必不去鲁,胡不用兵?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

”桓公不听,果与之遇。

庄公自怀剑,曹刿亦怀剑。

践坛,庄公抽剑其怀曰:“鲁之境去国五十里,亦无不死而已。

”左揕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于君前。

”管仲走君,曹刿抽剑当两阶之间,曰:“二君将改图,无有进者。

”管仲曰:“君与地,以汶为竞。

”桓公许诺,以汶为竟而归。

桓公归而修于政,不修于兵革,自圉辟人,以过弭师。

(选自《管子》,有删改)材料二: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③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选自苏洵《管仲论》,有删改)[注]①三年:齐桓公三年。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文化常识专题】古代文化常识2022届最新试题汇编(三) 分类测试版(附答案 )

【文化常识专题】古代文化常识2022届最新试题汇编(三) 分类测试版(附答案 )

古代文化常识(1)——礼仪1.下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礼,指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

合卺,指结婚。

姬,原是古代显性。

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诸候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D.文定,常代称订婚。

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觐,古代天子朝见诸候称觐。

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候叫“聘”。

诸候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候来贺见,也叫聘。

B.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

按古代的礼法,诸候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为在半路上设宴送别。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作一头。

B.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C.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战国诸候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稽首。

B.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万福,旧时男人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800道模拟题(三)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800道模拟题(三)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模拟检测(三)姓名得分9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正,官名。

秦始置,汉沿置,为九卿之一。

多由皇族中人充任,是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的考试,考期在秋八月,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中式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C.世祖,是皇帝庙号之一。

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

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9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9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

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迁客”即为此意。

B.丞相,古代辅佐天子治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官员。

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也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担任。

C.鼎元,指状元。

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者如一鼎的三足总称为“鼎足”。

其中,状元居鼎甲之首,称“鼎元”。

D.太傅,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太保。

贾谊曾被封为“太傅”,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太傅。

9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的“河”就专指黄河。

B.归,古代女子回娘家曰“归”。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南海也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yún)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练习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花中四君子”是指梅、、竹、。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2,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叫。

C.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叫,扬州叫,杭州叫,开封叫。

3,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

以下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等。

B.雪被称为“琼玉”、“碎玉”、“碎琼乱玉”、“冰花”、“六出”、“梨花”等。

C.信被称为“鸿”、“尺牍”、“尺素”、“函”、“札”等。

D.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杜康”等。

4,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A.打扰斧正指教包涵B.劳驾打扰赐教斧正C.打扰斧正包涵指教D.包涵打扰赐教斧正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①“汗青”代②“须眉”代③“巾帼”代④“桑梓”代⑤“轩辕”代⑥“三尺”代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使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十围,两臂合抱或两手拇指、食指相合为一围,一般形容树木或人腰身的粗大,在文中指许褚腰身粗壮。

B.太祖,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例如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文中指的是曹操。

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封赏制度,常用来赏赐皇亲功。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等死后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B(“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错误。

一般指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

曹操并没有做过皇帝,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

晋太祖、清太祖也没有称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和臣民上书、征召等事。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用著草称‘卜’,用龟甲称‘筮’”错误,应为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尔卜尔筮(shi ) :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判断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四)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四)

76.下列对原文加点字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

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C.放郑,《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D.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

《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学典籍。

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宫车晏驾”,“晏”:迟。

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

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即为此意。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

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

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

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7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

“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

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

“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

“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基础知识专项练习(共2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基础知识专项练习(共2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基础知识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古文中说地理位置常用“阴”“阳”,表示与山水的位置关系。

山北水南为阳,例如:湖南省的“衡阳”就地处南岳衡山之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南岸。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

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3.下列句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3.4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历年真题)

3.4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历年真题)

3.4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历年真题)
一、判断
3.【2019年真题·判断】谥号原寓褒贬同情之意,谥号在唐以后就有褒无贬了。

( × )
A.正确
B.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
1.【2017年真题·单选】我国古代用十二地支记录十二时辰,其中“寅时”是指( C )。

A.23-次日1时
B.1-3时
C.3-5时
D.5-7时
2.【2019年真题·单选】“青莲居士”指的是李白。

“放翁”指的是陆游。

这种称谓
属于( C )。

A.谨
B.庙号
C.别号
D.诨号
4.【2019年真题·单选】明清科举考试的“会试”在京师贡院举行,由礼部主持,
又称( AE )。

A.礼闱
B.大比
C.廷试
D.秋闱
E.春闱
三、多项选择题
1.【2016年真题·多选】下列称谓中使用“庙号”的是( ABC )。

A.宋太祖
B.清高宗
C.唐太宗
D.隋炀帝
E.汉武帝
2.【2018年真题·多选】以下帝王谥号中表示褒扬的有( BCD )。

A.怀
B.文
C.昭
D.武
E.灵。

高考文言文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四)含答案(选自2018年模拟题)

高考文言文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四)含答案(选自2018年模拟题)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四)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阁,明清两代的政务机关,设置多位大学士共同行使宰相权,按照皇帝意旨批办各项事件。

B.太仓,古代政府积藏粮食的地方,一般指京师储粮的大仓;也是官职名,执掌仓廪出纳。

C.书院,旧时私人教学读书场所,唐明皇设置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设置之始,此后盛行于宋明。

D.吏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部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潜邸,皇帝即位前如果为太子,自然居于东官,也就没有潜邸;如果非以太子身份继位登基的,则称其即位之前原来的住所为“潜邸”。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

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己未”为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

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

它亦可指武将、将军名号、官署名称。

B.古代称黄河为河,黄河以南称河内,黄河以北、以西为河外。

这些是按黄河的大体位置来分的。

C.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皇帝的称号有四种:尊号(徽号)、谥号、庙号、年号。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共40道,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共40道,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皆是用爵称。

C.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四、判断题1.崩的本意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2.袭爵指原有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不能承袭原有爵位。

3.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

4.赙赠指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一种善举。

赙礼是送给丧家的礼物。

5.庐墓指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6.古代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九个迎宾赞礼者施礼并延引宾客上殿。

8.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因其为非列侯,故称之。

外戚小侯,指承继爵位的外戚子弟。

9.“跽”是挺腰耸身,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10.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如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开不直称父母名的做法。

11.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12.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13.古代用牲血涂器祭祀叫“衅钟”“衅鼓”。

新钟铸成,必宰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

14.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而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15.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16.服除,即服阙。

“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1.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3分)
A.古时“泰山”喻指岳父,“伉俪”为夫妻自称。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

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

免冠,就是脱帽。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

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

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

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

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

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

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4.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有字。

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5.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____________部、____________部、____________部、____________部和工部。

B.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已死的皇帝为____________,已死的父亲为____________,已死的母亲为____________,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____________。

6.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____________;官员到职工作叫____________;授予官职叫____________;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____________。

B.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____________,三十岁叫____________,四十岁叫
____________,六十岁叫____________。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练习(三)答案
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2. D(大臣、后妃或名人名吏等也有“谥号”)
3.C(“除”,任命官职。


4.C “视事”指官员到任到职。

“致政”与““致仕””一样,则指官员辞官或退休。

5.C (“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6. 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练习(四)答案
1.A 伉俪则是对别的夫妻的称呼。

把对方及其配偶尊称为“贤伉俪”。

2.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D项应是班固编撰。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3.B(“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4.A(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5.【A】户、礼、兵、刑【B】先帝、先考、先妣、先贤
6.【A】下车、视事、拜或除、乞骸骨【B】加冠或弱冠、而立、不惑、花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