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家教教案

合集下载

针对七年级上册家教数学教案

针对七年级上册家教数学教案

针对七年级上册家教数学教案第一篇:针对七年级上册家教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第一节——数轴与绝对值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number axis),它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1,-2,-3,…。

正确方式:错误类型:"① ② ③ ④性质: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正数在右,负数在左数轴上的数,右边的都比左边的大数字之间的倍数等于距离之间的倍数相反数数轴上到原点距离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两个数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离原点的距离就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公式|a|=? 若a大于0,则a的绝对值还等于a;若a等于0,则a的绝对值等于0 若a小于0,则a的绝对值等于-a。

⌝从图形上理解,绝对值代表到原点的距离,所以一定是正数或者是0,绝对不可能是负数⌝正数绝对值越大,即距离原点越远,就越大;负数绝对值越大,即距离原点越远,就越小如果|a|+|b|+|c|<=0,当且仅当a=b=c=0第二节——整式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

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不为0的数字因数(1)单项式中的常数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如3x的系数是3。

(2)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字母因数,是正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是负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如系数为1,系数为-1。

(3)如果只是一个数字,系数是本身。

如5的系数还是5。

【单项式的次数】系数不为0的时候,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例如中字母x的次数是1,字母y的次数是2,则的次数为1+2=3,又如,次数为2+1=3,因为3的次数3不算入单项式的次数中。

初一数学教师教案七篇

初一数学教师教案七篇

初一数学教师教案七篇初一数学教师教案七篇初一数学教师教案都有哪些?在现实社会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所谓反思,就是能够快速从一个场景和情境中走出来,看到自己在之前的场景和情境中的表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一数学教师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初一数学教师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的和的50%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某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的值是40;当n=20时,代数式的值是50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40和50,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1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当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之后,可用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教师指出: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例1 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解:当x=7,y=4,z=0时,x(2x-y+3z)=7×(2×7-4+3×0)=7×(14-4)=70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例2 根据下面a,b的值,求代数式a2- 的值(1)a=4,b=12,(2)a=1 ,b=1解:(1)当a=4,b=12时,a2- =42- =16-3=13;(2)当a=1 ,b=1时,a2- = - =注意(1)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2)注意书写格式,“当……时”的字样不要丢;(3)代数式里的字母可取不同的值,但是所取的值不应当使代数式或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失去实际意义,如此例中a不能为零,在代数式2n+10中,n是代数班的个数,n不能取分数最后,请学生总结出求代数值的步骤:①代入数值②计算结果三、课堂练习1(1)当x=2时,求代数式x2-1的值;(2)当x= ,y= 时,求代数式x(x-y)的值2当a= ,b= 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a+b)2; (2)(a-b)23当x=5,y=3时,求代数式的值答案:1.(1)3; (2) ; 2.(1) ;(2) ; 3. .四、师生共同小结首先,请学生回答下面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求代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3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其次,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1)求代数式的值,就是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顺序,直接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2)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所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五、作业当a=2,b=1,c=3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c-(c-a)(c-b); (2) .初一数学教师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学生活动:同分内角.师: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互补.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初一数学教师教案精选篇3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法1:(4+2)÷(3-1)=3.答:某数为3.(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解之,得x=3.答:某数为3.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师生共同分析: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x-15%x=42 500,所以 x=50 000.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3x+9=5x-(5-4),解这个方程: 2x=10,所以 x=5.其苹果数为3× 5+9=24.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四、师生共同小结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五、作业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初一数学教师教案精选篇4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二)能力训练点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三)德育渗透点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四)美育渗透点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出示投影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 ; (2)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得,得,即 . 合并同类项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出示投影2)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解方程:(1) ; (2) ;(3) ; (4)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1) ; (2);(3) ; (4)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出示投影5)口答: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1)从,得到 ;(2)从,得到 ;(3)从,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2)应该怎样写【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出示投影6)用移项解方程:(1) ; (2) ;(3) ; (4)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出示投影7)解下列方程:(1) ; (2) ; (3) ;(4) ; (5) ; (6)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五)归纳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初一数学教师教案精选篇5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清楚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以及解方程的含义.2.让学生学会根据条件列出方程.(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例2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2.通过例3方程的解的检验问题培养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三)德育渗透点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概念中语言的准确美与简洁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以尝试指导为主、练习巩固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增强课堂上民主意识的体现.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使学生了解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检验方程的解,并能根据求某数的简单条件,列出某数为未知数的一元方程(仅限于一次,二次).2.难点:列关于某数的简单方程.3.疑点:关于方程解的理解.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得出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题,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七、教学步骤(-)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我们上一节共同学习了等式和等式的性质,我们知道了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出示投影1)或电脑显示如下1.如果,那么,为什么(根据什么等式性质)2.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3.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4.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师:同学们对这组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条理清楚.说明我们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的劲头很足,望同学们发扬.(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题中等式:;;;.这些等式中,象-3,6,2,-1,3,-7,5,8这些数都是已知的,我们把这些数叫做已知数.再观察式中的也表示一个数,不难发现它相当于一个问号“”,在研究它之前是未知的,像这样的数叫做未知数,像这样的式子,我们已经知道它是等式,因此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把这个结果代入方程中,看一看会有什么结果当学生能够回答出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一结果后,引出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方程的根.(2)再观察到的变形过程a 被减数等于差加上减数.得,即 .再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得,即 .(说明是小学解法)e 两边都加上7,得, ,即 .两僆都除以5,得,.提出问题:上面两种变形最终我们求出了什么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样吗【教法说明】通过上面提问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归纳上面过程实质上就是求方程解的过程.师:求得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求得方程的解的两种方法,都可以叫解方程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师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如何判断一个式子是方程学活动:分组讨论,准备派代表回答,回答结果:(1)含有未知数,(2)等式. (出示投影2)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① ;② ;③ ;④ .【教法说明】例1教学应注意,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未知数的系数是1,可以省写.这个1,也是已知数,已知数包括它的符号.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① ;② ;③ ;④ .【教法说明】这组可采用分组抢答形式,用竞赛加分的办法完成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分成四组,班长记分,教师主持.师提出问题:如果设某数为,请大家把下面的句子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看谁做得快.(出示投影4)(1)某数的与1的和是2;(2)某数的4倍等于某数的3倍与7的差;(3)某数与8的差的等于0.学生活动:学生动笔动脑分析得出方程,由一个学生写在黑板上,如:(1) ;(4) ;(3) .【教法说明】为了使学生掌握,③小题应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必要时加上括号.另外有时得出方程可有形式上的区别.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选择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例2中的方程:(出示投影5)例2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1)某数比它的大 ;(2)某数比它的2倍小3;(3)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4)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学生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上面的题目,完成后与小组同学讨论,对比,分组说出所列方程中,形式不一样地方.【教法说明】教师可布置学生自编两个题目,留给同桌同学列方程,找代表说一说题目和方程.(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出示投影6)1.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它的未知数是什么① ; ② ; ③ ; ④ ; ⑥ ;⑦ ; ⑧ ; ⑨ ; ⑩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优胜组负责编一个这样的题目,点其他组任一同学解答,答对者给以掌声鼓励.(出示投影7)2.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① ;② ;③ ;④ .【教法说明】这组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教师指定学生口述,征求全体同学意见.(出示投影8)。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3、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锐角的。

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

答: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2、若cos21°30′=0.9304,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则cos21°31′=______,cos21°28′=______。

3、不查表,比较大小:(1)sin20°______sin20°15′;(2)cos51°______cos50°10′;(3)sin21°______cos68°。

学生在回答2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

3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

(二)整体感知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

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

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

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例8已知sinA=0.2974,求锐角A。

七年级数学教师必备教案范本5篇

七年级数学教师必备教案范本5篇

七年级数学教师必备教案范本5篇七年级数学教师必备教案范本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初中生数学一对一教案模板

初中生数学一对一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相关教具、习题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

2. 新课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解题规律。

3. 课堂练习(1)教师出一些基础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 总结归纳(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6. 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3.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3.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

2024最新-七年级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

2024最新-七年级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要怎么写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能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的习惯.(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的普适性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2.学生学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混合计算.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用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用多种形式完成.七、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出示投影1)1.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是什么?2.计算:(口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教法说明】2题都是学生运算中容易出错的题目,学生口答后,如果答对,追问为什么?如果不对,先让他自己找错误原因,若找不出来,让其他同学纠正,使学生真正明白发生错误的原因,从而达到培养运算能力的目的.(二)讲授新课1.例2 计算师生共同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法、除法、减法运算,还有小括号.思考:首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然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乘除运算,这样运算的步骤基本清楚了.带分数进行乘除运算时,必须化成假分数.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不要“跳步”太多,最后再检查这个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师生共同订正.【教法说明】通过此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观察—思考—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计算:① ;② .【教法说明】让学生仿照例题的形式,自己动脑进行分析,然后做在练习本上,两个学生板演.由于此两题涉及负数较多,应提醒学生注意符号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作适当评价,并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变式训练.3.例3 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方、乘法、除法、加法、减法运算.思考:容易看到,是彼此独立的,可以首先分别计算,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强调不要“跳步”太多.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一个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4.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计算:① ;② ;③ ;④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上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然后再动笔完成解题过程.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说明:1小题主要考查乘方、除法、减法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此题让学生注意运算顺序.3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负数的奇次幂、偶次幂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点.让学生搞清与的区别;,.计算此题要特别注意符号问题;4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本题要特别注意运算顺序.【教法说明】习题的设计分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变式训练,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对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回授讲解,然后再出一些变式训练进行巩固.(三)归纳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要求大家做题时必须遵循“观察—分析—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教法说明】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给学生运算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算的准确率.(四)反馈检测(出示投影4)(1)计算① ;②③ ;④ ;⑤ .(2)已知,时,求下列列代数式的值① ;②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初中数学试讲家教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试讲家教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初中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如分数的加减乘除、方程的解法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1.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中,分子分母的化简与约分。

2. 方程的解法,特别是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分数加减乘除运算练习题。

3. 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分数有哪些运算吗?”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1)教师讲解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规则,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2)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分数运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讲解,如分子分母的化简与约分。

2. 方程的解法(1)教师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2)学生独立完成方程的求解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发放分数加减乘除运算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预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初一数学教育教学案例(3篇)

初一数学教育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案例以初一数学课堂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世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幅画面:一个圆形蛋糕被平均分成8份,小明吃掉了其中的3份。

教师提问:“如何表示小明吃掉的蛋糕部分?”学生回答:“3/8。

”(二)动手操作,探究分数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得到一个分数单位。

学生通过折叠、剪裁等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三)合作交流,理解分数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分数由哪些部分组成?-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表示什么?- 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在小组内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将长方形分成若干个单位面积,然后计算总面积。

(五)总结反思,提升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教学方法的运用:- 创设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 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初中家教数学教案

初中家教数学教案

初中家教数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3. 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等式知识,如加减乘除等式。

2. 提问:同学们能想到哪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2. 通过示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如加减法、乘除法等。

3. 引导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独立解答。

2. 选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让大家互相学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 强调解题步骤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 提问:同学们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吗?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答。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

2. 选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让大家互相学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强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题意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数学家教教案

初中数学家教教案

初中数学家教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数学家教教案教学主题:小数的加减运算教学目标:1. 理解小数的概念,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2. 学会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课本、习题集;2. 教具:白板、白板笔、彩色粘贴纸;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将“小数的加减运算”写在黑板上,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并与他们讨论小数的作用和重要性。

Step 2: 知识讲解1. 复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自主回忆并进行小组分享。

2. 介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用具体例子详细解释每个步骤。

Step 3: 示例演练1. 在白板上写下一个小数加法的例子,逐步演示解题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操作原则。

2.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组小数加法题目,并在白板上进行操练。

Step 4: 提供练习机会1. 将几道小数加法题目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

2.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3.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逐一检查答案,纠正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

Step 5: 引入小数减法1.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小数减法,解释减法与加法的异同。

2. 演示小数减法的解题步骤,并解释每一步的原则。

Step 6: 示例演练1. 写下一个小数减法的例子,逐步演示解题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操作原则。

2.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组小数减法题目,并在白板上进行操练。

Step 7: 提供练习机会1. 分发一些小数减法题目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

2.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3.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逐一检查答案,纠正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

Step 8: 巩固和拓展1. 给学生提供一些复杂一点的小数加减法综合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Step 9: 总结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要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小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Step 10: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小数加减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一数学家教阳光教案

初一数学家教阳光教案

初一数学家教阳光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初一数学中的若干个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加减乘除运算、整数运算、解方程等。

教具准备: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 导入:与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讲解:通过教学课件,对初一数学中的加减乘除运算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技巧,并通过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讲解完毕后,进行简单的练习和巩固。

3. 拓展:讲解整数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通过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学生对整数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引入解方程的概念,讲解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通过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练习,提高数学水平。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巩
固所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教学课件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生动。

但是,教学时间可能有些紧凑,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教学过程,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7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7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7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个性化学习。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设立了许多课外兴趣小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的活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兴趣小组,看看那里的同学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看大屏幕,从情境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9/10米的布给小猴做衣服。

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果做裤子,可以做2条。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生2: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怎样列算式?生1:9/10÷3=师:为什么用除法?生1:把9/10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师:谁还能再说一遍?生重复。

师:9/10÷3结果是多少呢?请在自己的练习本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

生自主操作,师适时巡视指导,找出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将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的方法。

(投影展示,画线段图的方法)师:我们先看第一位同学的方法,这是哪位同学的,你能来介绍一下吗?生:(画线段图的方法)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家教面试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家教面试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家教面试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3. 有理数乘法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四、教学难点: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应用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两个人分别有3个苹果,他们互相交换一个苹果,最后他们各自有多少个苹果?”引发学生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法则。

讲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律。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理数乘法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有理数乘法知识和运算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理数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设计一些有理数乘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新七年级数学教师万能教案范文

最新七年级数学教师万能教案范文

最新七年级数学教师万能教案范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数学教师万能教案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七年级数学教师万能教案范文1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交线、垂线的定义,在具体的情景中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能找到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以及对顶角。

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推断等方法准确找到图形中的邻补角、对顶角,能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识图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2、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线的图形,和同学们探讨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相交线的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2、尝试活动:让同学们提前准备道具,在课上用剪刀剪纸,并且提出问题,在剪纸过程中如果把剪刀看成两条线,则在剪纸的过程中剪刀发生了哪些变化?3、抽象图形: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和同学们一起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4、尝试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让同学们把形成的四个角两两一组结对,一共能有几种,并且提问角一和角二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角一和角三呢?5、尝试反馈:在和同学们的探讨中和同学们一起给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6、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如果两条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为直角,介绍垂线的定义。

7、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时,讨论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

四、总结拓展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第七页,第二题,第六题,第十题七年级数学教师万能教案范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的图里.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列举:3,5.7,-7,-9,-10,0,-3,-7.4,5.2…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七年级数学教师万能教案范文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2)让学生经历用三角板、量角器画平行线的方法,积累操作经验;(3)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2、数学思考能在观察和想象两直线存在平行关系,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七年级上册数学家教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数学家教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数学家教教案设计七年级上册数学家教教案设计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家教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初中数学一对一教案

初中数学一对一教案

初中数学一对一教案教案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并巩固数学基础知识;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解答;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数的运算:加减乘除、幂的运算等;2. 几何图形:三角形、矩形、圆形等;3. 方程和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4. 概率与统计:概率的基本概念、统计图表等;5. 其他:函数、平面几何等。

教学步骤:1. 了解学生情况:在课程开始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以便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

2.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确定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掌握某个数学知识点、解决某个数学问题等。

3. 教学内容的讲解: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点的讲解,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练习和解答:在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5. 反馈和调整: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

6. 总结和布置作业:在课程结束时,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2. 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3. 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家教怎么备课教案

初中家教怎么备课教案

初中家教怎么备课教案1. 教案名称:初中数学家教备课教案2. 教学科目:初中数学3. 教学年级:七年级4.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乘法5.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b.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2.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乘法概念,激发学生兴趣2. 任务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反馈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我完善和提高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入有理数乘法概念2. 讲解知识点:讲解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3. 实践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解决问题: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经验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自我完善和提高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填写学习评价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2.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3. 家长评价: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此外,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2. 教辅:初中数学同步练习册3. 课件:有理数乘法教学课件4. 练习题:有理数乘法练习题及答案5. 教学视频:有理数乘法教学视频通过以上教案,初中数学家教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姓名年级初一授课日期9.13 教师张建梅学科数学上课时段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本节课分两部分: 一、主要讲解第一章的知识点(30分钟)二、辅导习题(学生做20分钟,最后10分钟评讲习题)第一章:有理数及其运算复习一、有理数的基础知识1、三个重要的定义:(1)正数:像1、2.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有理数的分类:(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符号分类:⎪⎪⎪⎩⎪⎪⎪⎨⎧⎩⎨⎧⎪⎩⎪⎨⎧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正整数整数有理数⎪⎪⎪⎩⎪⎪⎪⎨⎧⎩⎨⎧⎩⎨⎧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03、数轴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叫做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在数轴上的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所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4、相反数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其中一个数就叫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互为相反的两上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两则,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5、绝对值(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该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2)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可用字母a表示如下:⎪⎩⎪⎨⎧<-=>=)0()0()0(aaaaaa(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二、有理数的运算1、有理数的加法(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a+b=b+a;加法的结合律:( a+b ) +c = a + (b +c)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本思路是:先把互为相反数的数相加;把同分母的分数先相加;把符号相同的数先相加;把相加得整数的数先相加.2、有理数的减法(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2)有理数减法常见的错误:顾此失彼,没有顾到结果的符号;仍用小学计算的习惯,不把减法变加法;只改变运算符号,不改变减数的符号,没有把减数变成相反数.(3)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步骤:先把减法变成加法,再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3、有理数的乘法(1)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交换律:a(b+c)=ab+ac.(3)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即ab=1,那么a和b互为倒数;倒数也可以看成是把分子分母的位置颠倒过来.4、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0不能做除数.这个法则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除法法则也可以看成是: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5、有理数的乘法(1)有理数的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因数a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是一种运算,是几个相a”其中a叫做底数,表示相同的因数,n叫做指数,表示同的因数的特殊乘法运算,记做“n相同因数的个数,它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不是n乘以a,乘方的结果叫做幂.(2)正数的任何次方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数次方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方是负数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关建是熟练掌握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及运算顺序.比较复杂的混合运算,一般可先根据题中的加减运算,把算式分成几段,计算时,先从每段的乘方开始,按顺序运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时要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一是要注意运算顺序,先算高一级的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二是要注意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以提高运算速度及运算能力.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非负有理数即是正有理数B 、0表示不存在,无实际意义C 、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D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B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C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D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 A 、1 B 、0 C 、– 1 D 、不存在 4、计算())2(244-+-所得的结果是( )A 、0B 、32C 、32-D 、165、有理数中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一定是( ) A 、1 B 、0 C 、-1 D 、±16、(– 3)–(– 4)+7的计算结果是( ) A 、0 B 、8 C 、– 14 D 、– 87、(– 2)的相反数的倒数是( ) A 、21 B 、21- C 、2 D 、– 2 8、化简:42=a ,则a 是( )A 、2B 、– 2C 、2或– 2D 、以上都不对 9、若21-++y x ,则y x +=( )A 、– 1B 、1C 、0D 、310、有理数a ,b 如图所示位置,则正确的是( )A 、a+b>0B 、ab>0C 、b-a<0D 、|a|>|b| 二、填空题11、(– 5)+(– 6)=________;(– 5)–(– 6)=_________. 12、(– 5)×(– 6)=_______;(– 5)÷6=___________.13、()=⎪⎭⎫ ⎝⎛⨯-2122_________;21244⨯-=________.14、()=⨯-27132__________;=÷-9132________.15、=-+-20032002)1(1_________;16、平方等于64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立方等于– 64 17、75-与它的倒数的积为__________. 18、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是2,则a+b=_______;cd=______;m=__________.19、如果a 的相反数是– 5,则a=_____,|a|=______,|– a – 3|=________. 20、若|a|=4,|b|=6,且ab<0,则|a-b|=__________. 三、计算:(1)22)5()25(848-÷--÷- (2)145)2(535213⨯-÷+- (3))2(3)3(322-⨯+-÷- (4))32()4(824-⨯-÷- (5))3()6()2(16323-⨯---÷+-(6)⎥⎦⎤⎢⎣⎡÷-⨯+-95)31(53.1 四、某工厂计划每天生产彩电100台,但实际上一星期的产量如下所示: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增减/辆–1+3–2+4+7–5–10比计划的100台多的记为正数,比计划中的100台少的记为负数;请算出本星期的总产量是多少台?本星期那天的产量最多,那一天的产量最少?五、某工厂在上一星期的星期日生产了100台彩电,下表是本星期的生产情况: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增减/辆–1+3–2+4+7–5–10比前一天的产量多的计为正数,比前一天产量少的记为负数;请算出本星期最后一天星期日的产量是多少?本星期的总产量是多少?那一天的产量最多?那一天的产量最少?作业布置七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课后练习题一、选择题。

1、大于–3.5,小于2.5的整数共有()个。

A.6B.5C.4D.32、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比它本身大,那么这个数为()A、正数B、负数C、整数D、不等于零的有理数3、在有理数中,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A. 1个B. 2个C. 3个D. 无穷多个4.、在-(-3),-(-(-3)),-|-3| ,(-3)中,负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5.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0.1)kg,(25±0.2)kg, (25±0.3)kg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A 0.8kgB 0.6kgC 0.5kgD 0.4kg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任何负数都小于它的相反数B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大的反而小C 几个因数相乘,如果负因数有奇数个,积为负数。

D B和C都对7、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是正数,和也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有理数()A. 同号,且均为负数B. 异号,且正数的绝对值比负数的绝对值大C. 同号,且均为正数D. 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比正数的绝对值大8、设是x是不等于0的有理数,则x-|x|2x的值为()。

A、0或-2B、0或-1C、0或2D、0或19、若ab≠0,则|a|a+b|b|的取值不可能是()A 0 B 1 C 2 D -2 10、一家商店一月份把某种商品按进货价提高60%出售,到三月份再声称以8折(80%)大拍卖,那么该商品三月份的价格比进货价………………………………………()A、高12.8%B、低12.8%C、高40%D、高28%二、填空题。

2、绝对值比﹣2012小的所有整数的积是_____。

3、已知点A和点B在同一数轴上, 点A表示数﹣2 , 又已知点B和点A相距5个单位长度, 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 。

4、两个互为倒数的有理数相乘,积为_____。

5、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是_________,其相反数是________.6、+5.7相反数与-6.3的绝对值的和的倒数是______。

7、已知abcd为四个不相等的整数,如果abcd=25,则a+b+c+d=____;若abcd=15,则a+b+c+d=_____。

8、若|a-3|=4,则a=_____。

9、计算(1-2)×(2-3)×(3-4)×….. ×(19-20)=_____。

10、若规定a ﹡b=5a+2b-1,则(-4) ﹡6的值为_______。

三、计算题。

1、33.1-10.7-﹙-22.9﹚-|-2310 |2、12 -[52 -﹙-1﹢54﹚] ×﹙-0.4﹚3、48×(﹣12 )-(﹣58 )×48+56 ×(﹣48)-48×(+18 )4、113×﹙13 -12 ﹚×311 ×45四、求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