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态度及其转变
态度及其形成
第六章态度及其形成1态度研究的重要性早期的著名学者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
”著名心理学史学家墨菲所言:“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中,也许没有一个概念所处的位置比态度更接近中心。
”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奥尔波特1968年指出,态度的概念“可能是美国社会心理学中最有特色,最不可缺少的概念。
2态度及其形成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第二节态度形成的理论第三节态度的改变第四节态度的测量3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三、态度的功能四、高成就者的态度典范五、态度与行为4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对象性2、态度的评价性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4、内在性5态度故事---秀才赶考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
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
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6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一)态度的要素结构(二)态度的立体结构(三)态度的种类7态度的要素结构---态度“三元论”就态度的构成要素而言,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持“三元论”的看法,即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构成。
一是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二是情感成分,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8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认知成分事实信念观点知觉理解情感成分评价情感情绪行为倾向意向倾向偏好外显行为9态度的立体结构在试图转变一个人对态度对象或行为的态度时,研究者发现,个体的态度通常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而是嵌套在一个包含多个其他态度的认知结构中。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6章 态度及其改变)【圣才出品】
第6章态度及其改变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
[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强度B.外显度C.方向D.深度【答案】D【解析】深度是指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卷入越深。
A项,强度是指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
B项,外显度是指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C项,方向是指态度的指向。
2.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
[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归因B.态度C.动机D.情绪【答案】B【解析】A项,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C项,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D项,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3.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答案】A【解析】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一般来讲,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4.对于态度转变的P-O-X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B.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C.P-O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D.P-O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答案】ABC【解析】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5.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2004年6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行为B.情感C.感觉D.行为倾向【答案】D【解析】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成分,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 (cognition,认知)、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行为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一、态度及其形成(一)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态度及其改变
精选ppt
1
一、态度的定义与分析
1.定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 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 意向三个成是有一定对象的。 第二,态度是比较稳定的,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 而不改变。 第三,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它存在于个 体自身内部。 第四,态度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的。
效应、过度理由效应) 4、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 5、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进策略
精选ppt
10
逆反心理: 泛指个人用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作出
反应的现象。
超限逆反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 禁果逆反
精选ppt
1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二)认知平衡理论(海德,1958)人类普遍有一种
平衡、和谐的需要,不喜欢不平衡状态。一旦在认知 上有了不平衡,就会从心理上产生紧张和忧虑,从而 促使主体按照“费力最小原则”将认知结构向平衡和 和谐的方向转变。 (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凯尔曼,1958) (1)服从(2)认同(3)内化
精选ppt
精选ppt
3
二、态度的功能
金盛华: (1)态度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2)态度的记忆过滤效应 (3)态度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 (4)态度的激励作用 卡茨(态度的功能主义观点): (1)利益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精选ppt
4
二、态度的形成
(一)学习因素: 人们可以像获得知识那样获得态度态度。
6
精选ppt
7
一、态度改变情境模型 二、态度改变的方法
精选ppt
8
四、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2020年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点第六章
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2)健康促进涉及5个主要活动领域: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增强社区的能力;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联系: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调动教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和先导。
离开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时,健康促进对健康教育是强有力的支撑,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3、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区别和联健康教育无论是针对个体的健康管理、还是针对群体的健康管理,都是一种非常基本和重要的方法和策略。
熟悉和掌握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是实现有效的个体健康管理的基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群体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方法和策略。
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1、“知信行”模式(KAP):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该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只有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2、健康信念模式(HBM)理论: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影响感知的因素很多,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
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就会采纳健情感激发。
4、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只有针对其需要提供不同的干预帮助,才能促使教育对象向下一阶段转变,最终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旅游消费者态度
❖ (2)影响旅游消费者对 目的地态度的因素
❖ 影响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 态度的因素大致分为三大 方面:
❖ ①消费者个体本身的因素
❖ ②消费者所处的外部环境
❖ ③目的地。
❖ 【业务链接5-1】
❖ 问题:如何测量中国国内旅游者纪念品购买态度的影响因 素?
❖购买纪念品是人们在旅行中经常发生的行为。有些人渴望 在异国他乡购买点具有特色的东西,抑或留给自己使用或做 纪念,抑或送给亲朋好友。但是,也有些人对旅行中购物的 确不怎么感兴趣。那么,我们如何得知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 了旅游者对购买纪念品的态度呢?
❖ (2)期望—效价理论
❖ 该理论假定,个体采取某种态度,取决于它对这种态度结 果利弊的仔细衡量,它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采取最有可 能会带来好结果的立场,而拒绝最有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的立场。
❖ 考虑两个因素:其一,某个特定结果的价值V;其二,预 期该结果出现的概率P。主观效用U=V*P,当U足够高时, 消费者对该消费行为产生肯定态度;反之,则是否定。
❖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理解广大网友们以及线下民众们的态 度呢?这些现象又反映出了旅游消费者态度的哪些特性? 旅游消费者的态度,是如何产生和被改变的呢?为了改变 旅游消费者的态度,目的地的营销部门和旅游企业可以或 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以上问题都是本章要试图回答和阐述 的。
5.1旅游消费者态度概述
❖ 1)态度的定义 ❖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定、持久的由
心,行为倾向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并影响了最终外显的 行为
资料来源:侯玉波(2002)
旅游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与旅游行为
“角色”一词在中文里指演员在戏剧中扮演的人 物,英文的“ro1e”还可作“任务”、“作用”束 解释,因此角色就是指某一个人物在某一位置上发 挥某种作用,完成某项任务的意思。作为饭店员工, 无论是高级管理者,还是普通服务员,所扮演的都 是服务角色。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社会人,一生 中可能会扮演多种角色,就统一成了服务角色。所 以国外的饭店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到酒店新 员工,都必须从洗厕所开始干起。只有通过这一关 的人,才能端正工作态度实现角色的转换。 问题讨论:“态度决定一切”吗?为什么?
拉皮尔的调查
• 1934年,美国学者R.T.拉皮尔曾做了一项著名的 调查研究。拉皮尔与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游历了 整个美国,行程达一万多英里,下榻于66个旅店 和其他住处,并在184个旅店歇过脚。虽然当时 美国特别排斥东方人,但几乎说有的旅店都给了 床位,饭店也没有拒绝过。当时只在加利福尼亚 一处汽车旅馆遇到了点麻烦,这家旅馆的老板直 接说:“我不接待日本人。”在旅途中,这对中 国留学生还单独光顾了几家旅店和饭店,也从未 被拒绝过。
案例:台湾旅游团态度的转变
• 某旅行社接待了一个台湾旅游团,旅行团一路上误 机、误餐,客人怨声载道。于是旅行社派了一名经 验丰富的导游接待了这个团。这名导游看到客人们 一个个怒气冲冲,就想办法寻找话题,给客人一点 心理上的满足。他走到一个中年妇女面前,和气地 说:“太太,您是从台湾什么地方来的?”女士说: “小地方,说了你也不知道。”“你说说是哪里, 也许我知道呢。”女士说出了她的家乡,果然是小 地方。但是导游却十分了解这个地方,还能背诵当 地著名亭子上的一副对联。于是客人们纷纷与这位 导游攀谈起来,主客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在整个游 览期间,这位导游尽职尽责,努力满足人们的各种 要求,不仅化解了人们的不满,还赢得了客人们的 赞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章_培养积极心态_坦然面对挫折
(二)挫折的性质
1.挫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2.挫折的两面性
3.挫折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可以转化
二、挫折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一)挫折的积极意义 1.挫折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 2.挫折能激发人的活力 3.挫折能促使人修正行为目标和处世方法
(二)挫折的消极影响
1.挫折导致紧张状态 2.挫折导致生理疾病 3.挫折导致心理和行为失调 (1)影响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 (2)影响个人的抱负水平。 (3)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 (4)影响个人的行为表现。
3.学校环境因素 4.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总能或多或少地找到家庭的烙印。 (二)主观因素 1.个体条件 这是因个体身高、容貌、体力、智力、能力、情绪、 意志、性格、疾病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如口吃、色 盲等)等个体条件因素引起的挫折。
2.需要冲突 需要是个体生活中感到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 的一种内心状态,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条件 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出现 两个或多个目标互相冲突或有两个或多个彼 此排斥的愿望造成的矛盾状态。在大学生活 中,动机冲突是经常发生的。
1.攻击 当个体受到挫折时,常常会引起愤怒情绪,出现攻击行 为。攻击有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种。 ①直接攻击是个体受到挫折后,把愤怒的情绪和行为直 接指向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例如对使自己受挫的人采 取嘲讽、谩骂、殴打等伤害行为。 ②转向攻击是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自我或与挫折源不相 关的其他人或事物上,如自我折磨、自我虐待、背后抱 怨、发牢骚、摔物、向别人发泄怨气等。
8.压抑 压抑的行为反应在大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 大学生在其学习、生活中,常常把不愉快的 经历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里,不再想起, 不去回忆。由于压抑、痛苦的经历似乎被遗 忘了,使人在现实意识中感受不到焦虑和恐 惧。
第六章 从众、依从、服从
2、消极影响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传统中的某些消极意义的东西, 社会不正之风也会产生压力,使人们产生从众心理, 甚至改变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与某些错误的思想和行 为保持一致,这种从众是消极的,会助长不良传统的 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
3、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
(1)有益从众 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好的行为作为行为榜 样而激发从众行为,是引导从众良性效应的 一种有效方式。 (2)不良从众的控制 发展起民主氛围,减少群体的压力,以使不 良的从众倾向受到控制。 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的错误。
2、性别差异
这方面的研究表明,一般意义上,男女之间在从众 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有结合具体任务来考察 时,才显出有意义的差异。 考勒曼(J.F.Coleman,1958)的研究指出,要解 决的问题越困难,或者越缺乏客观标准,人们的从 众率也越高。其中,问题难度与男性从众率的相关 系数为0.58,而女性的从众率相关系数为0.89。 也就是说:在相同难度的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多 地表现出从众行为。
谢里夫的研究
5、实验具体程序: (1)让被试坐在暗室里 (2)在被试前面一段距离处,呈现一个固定不动 的光点,被试会产生光点在移动的错觉 (3)让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6、实验结果: (1)被试分别在暗室里单独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时,各人判断的差异很大。(独立的参照系统) (2)当许多被试在暗室里一起估计时,差异变 量的很小。(共同的参照系统和准则规范)
从众的变式
表面的顺从 顺从是表面的从众,并非发自内心,而且 不相信自己的从众行为是合适的。 内心的接受(真从众) 接受是指行动上和信念上均产生了从众行 为。
(二)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 外显行为,内心看法皆一致 表里如一,心服口服 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 2、权宜从众 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 阿希实验中的从众 3、不从众 (1)表不从,内心从 群体的领导者,面对群体激奋, (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
组织行为学(6章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讨论:
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的一位的哥臧勤,向乘 客刘先生大谈自己的“挑客秘笈”,普通的 哥月收入仅3000元左右,他一个月却能赚 8000多元。事后身为微软公司高管的刘先 生,将两人的精彩对话写成文章,以“出租 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为题,贴在了自 己的博客上。
第二种: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米尔顿· 罗克奇(Milton Rokeach)设计了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Rokeach Value Survey,RVS),它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每一种类型有十八项 具体内容。 类型之一,称为终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指的是一种 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 标。 类型之二,称为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这种 价值观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三、态度的特性 1.态度的针对性。 2.态度的协调性(一致性) 3.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与价值观不同,一个人的态度 是不太稳定的。 四、国外有关态度和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平衡理论
平衡与改#43;
+
+ X B (b)
-
+
+
-
+
B (a)
X
B + (c)
X
B (d)
X
B是下属,A为B尊敬的领导者,X为一种工作行为。 a图为不平衡;其余为平衡。
当今美国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阶 段 进入劳动力领域 现在的大概年龄 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1.新教伦理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 55岁—75岁 努力、保守、对 50年代中期 组织忠诚 2.存在主义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 代中期 45岁-55岁 重视生活质量、 不从众 、寻求自主、 对自己忠诚
北师版历史选修2讲义:第6章 第3节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第三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1.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附会中国传统学说,重新解释历史发展。
2.思想主张(1)提出人类社会要经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据乱世”即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
(2)主张学习西方,利用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自由平等思想作为变法的理论武器,抨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
3.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4.康有为的活动(1)多次上书光绪帝,反复强调变法的重要性。
(2)在北京、上海兴办报纸、创立学会、开办学堂,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3)从1898年6月到9月进行“百日维新”活动。
5.思想转变(1)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认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就是实现民主政治、君民同治。
(2)辛亥革命失败后,康有为反对民主共和体制,主张虚君共和。
(3)其思想始终在改良主义道路上徘徊。
1.(1)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称历代的专制君主是“民贼”。
(2)极力倡导“民权论”,提出“申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代表作《变法通议》在当时知识界引起极大的反响。
3.活动(1)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横滨创办《清议报》,鼓吹君主立宪,抨击清政府的顽固守旧势力。
(2)1902年,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发表了《新民说》等一系列文章,提出“道德革命”的主题。
(3)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在日本成立政闻社,进行立宪的宣传鼓动工作。
4.思想飞跃(1)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与时俱进,拥护民主共和。
(2)1915年袁世凯称帝,拉拢梁启超,但梁启超不为所动,并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明确反对帝制。
(3)梁启超策动和支持蔡锷起兵反对袁世凯,坚决拥护民主共和制。
(1)物质、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国内出现兴办资本主义企业的浪潮,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
(2)形势需要: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激发起新的民族觉醒,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问题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
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 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并且这种过渡遵 循着最小付出原则。
2.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 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 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 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问题
本讲主要讨论五个方面的问题
1.态度概述 2.态度形成理论 3.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与现象 4.说服模型 5.偏见问题
小男孩与石头
有一个小男孩,他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了,一直生活在孤儿院里。他非常悲观,总是无精打 采地问院长:“院长,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小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菜市场上去卖,但不 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第二天,小男孩就拿着石头来到市场上,找了一个角落蹲下来。过了没多久,就有不少人对 他的石头感兴趣,第一个人说:“小孩,3个金币卖不卖?”
2004年12月,“恐惧斗室”的耐克篮球鞋广告引发 争议。争议焦点是,该片采用“中国武术高手、 类似‘飞天’的东方美女、龙”等.
(3)认知理论
用分类、图式与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 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
(4)心理动力理论
认知成分 事实 信念 观点 知觉 理解
情感成分 评价
人际关系心理学 填空题 选择题 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二、选择题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是(A)。
A、冯特B、梅奥C、莱维特D、勒温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B )A、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B)A、19世纪末B、20世纪20年代C、1933D、20世纪60年代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A、骊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D)A、象征性交往理论B、群体动力学C、社会互动理论D、公平理论7、在诸多学科中。
第六章 态度
由于乙把这些说法看得比父母的教导更重 要,头脑中也就出现了“偶而吸支烟也无 可厚非”的主观规范。 甲则出现了“绝不吸烟”的行为意向,而 乙则可能出现态度与主观规范之间的矛盾 与冲突。 如果处于非正式群体的同伴都在吸烟的情 境中,其主观规范的强度就会增加,就有 可能出现吸烟的意向。 有了以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向,就会产生 两种不同的行为。
在60年代末之前,社会心理学在态度
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特 别是在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方面成果丰 硕。 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都相信态度是 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盖洛普民意调查也就是建立在态度与 行为的一致性基础上的。
60年代末之后,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发
现,态度与行为的联系其实很弱,知 道某人的态度对预测他的外显行为其 实并不是很有作用。 这使得社会心理学家重新审视态度与 行为之间的关系。
2.自我防御(ego defense)功能。态度作 为一种自卫或防御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 抑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特定的态度能维 持和提高自我价值感。 比如某人看到商人赚很多钱并在生活中拥 有许多物质享受,为了恢复被损伤的自尊, 他常会显示出自命清高或者鄙视为富不仁 者的态度,以保持心理平衡。
or understand)功能。一种态度能给 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世事手段的参 照框架(frame of reference), 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
态度似乎充当着图式的作用,
它帮助我们解释和加工各种信 息。而且使我们对问题、人物 或群体的感知戴上有色眼镜。
五、态度与行为
1、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吗?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所持有
的与态度对象相关的内在反应倾向, 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 备状态。 注意,行为成分不是行为本身,而是 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修2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附会传统学说,重新解释历史发展。
2.思想主张(1)提出人类社会要经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据乱世”即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
(2)主张学习西方,利用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自由平等思想作为变法的理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3.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4.康有为的活动(1)多次上书光绪帝,反复强调变法的重要性。
(2)在、兴办报纸、创立学会、开办学堂,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3)从1898年6月到9月进行“百日维新”活动。
5.思想转变(1)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认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就是实现民主政治、君民同治。
(2)辛亥革命失败后,康有为反对民主共和体制,主张虚君共和。
(3)其思想始终在改良主义道路上徘徊。
1.(1)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称历代的专制君主是“民贼”。
(2)极力倡导“民权论”,提出“申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代表作《变法通议》在当时知识界引起极大的反响。
3.活动(1)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横滨创办《清议报》,鼓吹君主立宪,抨击清政府的顽固守旧势力。
(2)1902年,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发表了《新民说》等一系列文章,提出“道德革命”的主题。
(3)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在日本成立政闻社,进行立宪的宣传鼓动工作。
4.思想飞跃(1)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与时俱进,拥护民主共和。
(2)1915年袁世凯称帝,拉拢梁启超,但梁启超不为所动,并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明确反对帝制。
(3)梁启超策动和支持蔡锷起兵反对袁世凯,坚决拥护民主共和制。
(1)物质、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国内出现兴办资本主义企业的浪潮,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
(2)形势需要: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激发起新的民族觉醒,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
社会心理学资料全
2、社会规范理论 (1)互惠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3、进化心理学理论 (1)保护家族 (2)互惠 (二)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二)榜样的存在 (三)时间压力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二)相似性 (三)不被责备者
三、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四、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 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 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
五、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 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 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 过程。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 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 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极化 Leabharlann 一)冒险转移原因:1.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2. 责任分散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 价 (二)群体极化的概念 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嘉庆,是一种 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 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三)群体极化的机制
二、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形成的过程
健康管理第6章
健康管理第6章着眼点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2.健康促进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②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和先导,离开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一、“知信行”模式1.知信行理论可以简单地表示为:知识→信念→行为,实质上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3.“知而不信”的原因:所传播信息的可信性、权威性受到质疑、感染力不强,不足以激发人们的信念4.“信而不行”的原因:人们在建立行为或改变行为中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障碍,或者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这些障碍和代价抵消了行为的益处,因此不产生行动。
二、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理论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
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知疾病的威胁:易感性、严重性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3.自我效能:自信心4.提示因素5.社会人口因素三、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来的。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动机、健康和个体成就的基础,是决定人们能否产生行为动机和产生行为的重要因素。
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采纳所建议的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以下4种途径产生和提高。
①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一次成功能帮助人们增加其对熟练掌握某一行为的期望值,是表明自己有能力执行该行为的最有力的证据;②他人间接的经验:看到别人成功完成了某行为并且结果良好,而增强了自己通过努力和坚持也可以完成该行为的自信心;③口头劝说:通过别人的劝说和成功经历的介绍,对自己执行某行为的自信增加。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第6章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第6章Reading the classic often talked about book notes, I am overcome with a sense of nostalgia and anticipation. 这本书充满了智慧和经验,让我感到无比振奋。
As I delve deeper into the sixth chapter, I am struck by the profound insights and practical advice offered by the author. 他的观点充满了启示,让人受益匪浅。
The reflections on life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 are truly captivating. 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经历的思考让我深思不已。
The lessons on resilience, perseverance, and personal growth resonate deeply with me. 书中对坚韧、毅力和个人成长的教训让我深感共鸣。
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this chapter i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a growth mindset. 书中强调了培养成长型心态的重要性。
This shift in perspective 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one'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这种心态的转变对个人和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By embracing challenges and learning from failures, one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evolve. 通过接受挑战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可以不断进步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的案例:1923年,山 东,一个女人被强盗强抢上 山 `并拜堂成亲(行动), 一起生活6年后(行为), 家人带官兵解救了她,但她 不愿离开那个强盗,理由是 一起生活这么久,她爱上了 他(态度)。
多年来,政府力劝人们系汽车安 全带(态度),效果不好,后来 制定法律,不系安全带视为违 法,并让交警加大了监察力度, 人们虽然发发牢骚,但还是系上 了安全带(被迫行动)。过了一 段时间,交警不再监察,但人们 却觉得这项规章制度很好,能确 实保证人的生命安全(态度), 都自觉寄上安全带。
日本的侵华史 和日本对于历 史的种种令人 不齿的行为和态度
情感上
愤怒,仇恨
做出抵制日货,拒绝 接受日本的广告 邀请的决定
四、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态度和行为有密切关系,但态度和行为有时一致,有时
不一致,态度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行为的准 备状态,而行为是态度的一种外在表现,或者是在态度
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外部反应,
态度的功能
自我保护功能,即防御功能,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 突和保护自尊,这种观念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原则。比 如某个人工作能力低,但他却经常抱怨同事和领导, 实际上他的这种负性态度让他可以掩盖真正的原因, 即他的能力值得怀疑。 价值表达功能,态度还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 核心价值,比如一个人青年人对志愿者的工作持有积 极的态度,那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使他表达自己的社 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恰恰是他自我概念的核心, 表达这种态度能使他获得内在的满足。
二、态度的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2、态度的双向性——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3、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 是协调的 4、态度的恒常性——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 改变 5、态度的内隐性——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
三、态度的构成要素
弗里德曼的态度定义中包含三个成分: 一是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 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 的基础。 二是情感成分,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 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 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 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 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结果在三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66家旅馆,只有1家拒 绝让他们住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家拒绝他们用餐,后 来LaPiere教授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了一封信, 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 结果在128封回复的信中,90%说他们不会接待。很显然, 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
思维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
举 例
• 刘翔做广告有三个原则,这在刘翔父亲,孙 海平等极少数几个人之间保持相互默契: 1.必须是有实力,有品牌的大公司。 2.如果是外国企业和民族企业两家竞争,优先考 虑后者。
第三条凌驾于第一条和第二条之上,作为刘翔接 广告的第一准则,那就是: 所有关于日本的广告 一律不接,不管开价多少。
日本民族是一个 猥琐的民族
外界刺激是 可以观察到 的、可以测 量到的独立 变项,如他 人,情境社 会问题,社 会团体,以 及其他对象
态度
态度是中 介因素,有 三个成分: 情感 认知 意向
反应
反应是可以观的, 可以测量到的从 属项。 神经及内分泌腺 的反应,情感的 言语反应认知反 应以及观点的言 语反应。 外显行为,包括 行为的语言反应
2、认知理论
放在第三节态度转变中,本质上态度形成和态度转变 就是一回事(本章内容就是态度及其转变),许多理 论既是针对态度形成,也就是针对态度转变。
三、影响态度形成因素
两大方面:人际关系、人与团体关系/个人心理特征
例如,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GW奥尔波特1935就开始重视个体经历的情绪效应对态度 的影响。发现,某些导致心灵创伤的经历,哪怕仅仅只 有一次,也会形成十分稳固的态度。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各种恐怖症。
六、态度测量
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但它也是可以测量
的,我们经常用两种方法测量它:
(1)直接测量
(2)间接测量 测量态度方向(内容包括喜欢或不喜欢,肯定或否定 ) 和强度。
态度的测量
(1)直接测量 直接测量的方法包括自陈法(self-report)、行为观 察法和问卷法等等。自陈法一般采用态度量表测量, 而行为观察法通过行为观察推断,问卷法则是把我们 要调查的问题编成问卷。 利克特量表 瑟斯顿量表 语义区分量表 用上述方法测量被试态度时,被试易出现社会赞许性 的反应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 response bias), 所以在测量人们对一些较微妙问题态度时,在问问题 的方式上要注意,避免引起这种偏差。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形成是个体社会 化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也是一个内化 过程,是外界的影响,通过个 体的心理活动,不断从感性到 理性,不断深化,不断增强的 过程。
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一、态度形成阶段(Kelman,1958)-心理过程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 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
语义区分量表
E.Osgood(1916-1991)提出,又称:双极形容词分析
测定方法: 用+3—0— -3七级的尺度评定形式
用因素分析把形容词区分为几个因素,主要因素有:
评价因素(好-坏)
活动因素(主动-被动)
力量因素(强-弱)
量表举例:
• 将被测者在 每一双向形
容词量表上
通常状态下,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但态度只体现了一 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 一致性:如有爱慕某人的态度,就会产生追求某人的 行为;有热爱父母的态度,就会有孝顺父母的行为。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性的研究
30年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负性种族偏见。 为研究这种偏见影响,Lapiere教授邀请了一对来自亚洲 的年轻夫妻驾车做环美旅行,观察他们所经过旅馆和饭 店老板会不会以对亚洲人的偏见而拒绝接待?
社会心理学家S.penrod(1983)原则性地概括了 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问题。 总态度预测总的行为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越短,态度与行为 的一致性越好。
五、态度的功能
效用功能(utilitarian):也叫适应功能,这 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 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 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如孩子 们对父母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认知功能:从认知心理学观点出发,态度有助 于组织有关的知识,从而使世界变得有意义。 对有助于获得知识的态度对象,我们更可能给 予积极的态度,这一点相当于认知图式的功能。
第6章 态度及其转变
态度成为不同学派共同兴趣!
能适应不同的研究者的不同要求; 摆脱一直存在的有关环境和遗传的争论; 既可来指代单一或独立的个体意向 也适用于较为宽泛的文化模式 使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找到共同的基点
概述 态度形成 态度转变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概念 社会态度的提法是从态度一 呃,什么 是态度 啊???
的得分加起 来,就能反 应该对间接测量 除了直接测量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态度,我们 还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了解他人的态度。 如法继欧在态度可接近性实验中用的反应时 就是一种间接测量,间接测量包括: 投射技术 生理指标测量 内隐联想测试
•
•
瑟斯顿量表——Thurstone美国心理测量学会的创立者
首先搜集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而后邀 请一些评判者将这些陈述按从最不赞同到最赞同方向分 为若干类,譬如11类。经过淘汰、筛选,形成一套约20条 意义明确的陈述,沿着由最不赞同到最赞同的连续统分 布开来。要求参加态度测量的人在这些陈述中标注他所 同意的陈述,所标注陈述的平均量表值就是在这一问题 上的态度分数。 瑟斯顿量表法提出在赞同或不赞同的因次上测量态度的 方法,这是它的贡献。这个作法迄今仍是多数量表的基 本特点。但由于复杂、费时和不方便,已很少使用。
内隐联想测验
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调查不良行为的态度行为一致性(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investigate attitude-behavior consistency for stigmatized behavior) 用来测量概念之间自动化联系强度的一般用途的程序,可用思维实验对 其加以说明。在程序上,IAT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 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 来对个人的内隐态度进行间接的测量。 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 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 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 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 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
词引发出来的。由于态度涉及到
问题通常是社会性的,因此通常 被称为社会态度。
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
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 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
社会心理学家卢森堡(1960)
等人动态地图解了态度的内
在结构特征,显示出态度和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认 为态度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 中介因素。
刺激
支配。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 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 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二、态度形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