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教师版)

合集下载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鸿门宴》知识点总结如下:一、文学常识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课文知识总结1、字词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与臣有郤……(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成语: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古今异义:①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②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③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④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⑤寿古:敬酒。

今:长寿。

⑥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⑦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一、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

-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 张良出,要项伯。

- “要”通“邀”,邀请。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倍”通“背”,背叛。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蚤”通“早”。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 “郤”通“隙”,隔阂、嫌怨。

二、古今异义。

1. 沛公居山东时。

-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 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 而听细说。

-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一词多义。

1. 谢。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辞谢)2. 辞。

- 卮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 大礼不辞小让(计较)3. 故。

-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故听之(所以)4. 且。

-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5. 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沛公军霸上(驻军,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2. 名词作状语。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3. 形容词作动词。

-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4. 使动用法。

-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率领)-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阻止;使……进入,接纳)五、特殊句式。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也是楚汉相争中的一个关键事件。

下面我们来详细整理一下其中的知识点。

一、背景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

项羽和刘邦也在此时崛起。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随后入关,驻军鸿门。

此时,刘邦的实力远逊于项羽,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刘邦有争夺天下的野心,劝项羽趁机除掉刘邦。

二、主要人物1、刘邦刘邦是沛县人,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

在反秦斗争中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2、项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力能扛鼎,勇猛善战。

但其性格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谋略。

3、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足智多谋,主张杀掉刘邦。

4、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深谋远虑,多次帮助刘邦化险为夷。

5、项伯项羽的叔父,因与张良有旧,在鸿门宴上暗中帮助刘邦。

三、情节发展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他,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

刘邦表现得十分谦卑,说自己无意称王,先入关中只是为项羽保管财物。

2、范增举玦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杀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范增于是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企图借机刺杀刘邦。

3、项伯护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刘邦,使项庄无法得手。

4、樊哙闯帐张良见形势危急,便到帐外找樊哙。

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帐中,怒视项羽。

项羽赐酒肉,樊哙慷慨陈词,指责项羽不该怀疑刘邦的忠心。

5、刘邦借机逃脱刘邦借口上厕所,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逃离鸿门。

四、重点语句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这句话体现了范增对局势的敏锐洞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这是樊哙劝刘邦赶快逃离时说的话,表现出樊哙的果断和勇敢。

五、文学手法1、对比刘邦的谦卑与项羽的自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两人性格的差异。

2、衬托通过樊哙的勇猛无畏,衬托出刘邦处境的危险。

3、细节描写如对项羽、刘邦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六、历史影响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发生在秦朝时期,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而举行的一场宴会。

以下是对鸿门宴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1. 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秦朝已经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但统治者秦始皇去世后,秦朝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刘邦和项羽是当时最有实力的两个诸侯,互相争夺天下。

2. 鸿门宴的策划刘邦派遣韩信前往汉中,引出项羽主力,自己则率军直接进攻咸阳。

鸿门宴则是刘邦设下的陷阱,为了吸引项羽前来参加,刘邦提前派人向项羽传递消息,声称愿意归还兵符,与项羽和解。

3. 鸿门宴的过程项羽为了确认刘邦的诚意,决定前往鸿门参加宴会。

刘邦在宴会上设下圈套,故意露出对项羽的轻视态度,引发项羽的愤怒。

最终,在鸿门宴上,项羽被刘邦的计划所困,无法逃脱。

4. 鸿门宴的后果鸿门宴后,项羽陷入困境,刘邦乘机夺取了相对上风。

项羽最终失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刘宋氏王朝。

5. 鸿门宴的意义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谋战役,它充分展现了刘邦的智勇双全,也使得项羽在战略上失去了主动权。

鸿门宴成为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经典典故之一。

6. 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影响鸿门宴作为历史事件,不仅在史书中载记有关,也被广泛地作为题材在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中表现。

例如,明代杂剧《长生殿》中详细描绘了鸿门宴的情节。

7. 鸿门宴对战国历史的意义鸿门宴是战国时期权力争夺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秦朝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局面渐渐被打破。

它也是战国历史、秦汉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典故,通过整理鸿门宴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刘邦、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鸿门宴的悲壮故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佳话。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宴会,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一次重要事件。

这场宴会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成为了后世文学、戏剧作品中的经典题材。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项羽是楚汉之争的主要对手。

两人在宴会上的对峙,是他们之间政治、军事实力的一次较量。

二、鸿门宴的经过据史书记载,鸿门宴是项羽在鸿沟宴请刘邦的一场宴会。

在宴会上,项羽设下圈套,企图消灭刘邦,然而却被刘邦识破,并成功逃脱。

这场宴会成为了楚汉之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的发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宴会后,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更加激化,最终导致了楚汉之争的胜负。

此外,鸿门宴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题材,被广泛传颂。

四、鸿门宴的历史价值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关系。

宴会的经过也成为了后人研究的重要史料,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五、鸿门宴的文学价值鸿门宴作为一场政治事件,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从古代到现代,鸿门宴被各种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作品广泛塑造和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六、鸿门宴的传承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事件,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

如何对待和传承这段历史,成为了后人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鸿门宴的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人物的风采。

总结: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事件,其背后涉及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题材。

通过对鸿门宴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形象,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于公元前 206 年,秦末楚汉相争时期。

刘邦率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

项羽随后入关,驻军鸿门。

当时刘邦兵力远逊于项羽,项羽谋士范增主张趁机除掉刘邦,于是便有了这场充满权谋与惊险的宴会。

二、主要人物1、刘邦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

在鸿门宴中,他表现出了随机应变、能屈能伸的特点。

2、项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勇猛善战,但性格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3、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他目光敏锐,主张杀刘邦以绝后患。

4、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足智多谋,善于谋划。

5、项庄项羽的堂弟,在宴会上被范增指使舞剑,企图借机刺杀刘邦。

6、樊哙刘邦的部下,忠勇豪爽,在关键时刻闯入宴会,保护刘邦。

三、情节梳理1、无伤告密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这使得项羽大怒,决定次日发兵攻打刘邦。

2、项伯夜访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与张良有旧,连夜前往刘邦军中告知张良此事,并劝其离开。

张良则将此事告知刘邦,并为刘邦出谋划策。

3、刘邦谢罪刘邦得知项羽大怒后,决定亲自前往鸿门向项羽谢罪。

在宴会上,刘邦卑辞言好,称自己无意称王,项羽信以为真。

4、范增举玦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让其下令杀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范增无奈,只好召项庄舞剑,欲借机刺杀刘邦。

5、项伯翼蔽项伯看出范增的意图,也起身舞剑,常以身体遮挡刘邦,使项庄无法得手。

6、樊哙闯帐在危急关头,刘邦的部下樊哙闯入营帐,义正言辞地斥责项羽,项羽赐酒赐肉,樊哙趁机为刘邦辩解。

7、刘邦脱身刘邦借上厕所之机,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下逃离鸿门,留下张良向项羽辞谢并献上礼物。

四、重点词句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言:动词,说,告诉。

3、“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有:动词,占有。

4、“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06年,主要涉及刘邦、项
羽和吕后等重要人物。

以下是《鸿门宴》的知识点梳理:
1. 背景:《鸿门宴》发生在秦朝末年,中国分裂成七个国家。

刘邦在反秦起义中崛起,成为汉王。

项羽是刘邦的一位重要将领,两人之间存在着政治斗争和矛盾。

2. 项羽进兵刘邦:项羽率军攻打刘邦的汉王国,并使刘邦几乎陷入绝境。

刘邦的家属、军队和重要官员被围困在鸿门宴的军寨中。

3. 李斯谋划计策:刘邦的重要谋士李斯为了挽救刘邦的危局,提出了“无前无后、无
左无右、常山真定之兵”计策。

这个计策是通过在军寨外部设下重兵,以做出刘邦国
力充盈的假象,使项羽产生恐惧和不安。

4. 李斯的投降:李斯与项羽商议而向项羽投降了,大力谮陷刘邦,导致刘邦陷入危险。

这使得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化。

5. 吕后发威:吕后是刘邦的妻子,她组织了刘邦的后宫妃子们,在鸿门宴上的宴会上
展示出极高的智慧和魅力,以争取项羽的支持。

6. 魏豹的劝降:刘邦的外族朋友魏豹在会上劝降项羽,希望他能够与刘邦和解,但未
能成功。

7. 项羽的放过:最后,项羽决定放过刘邦,罢免了他的死刑。

8. 成果:《鸿门宴》最终为刘邦逃过了强大的项羽军队,恢复了汉王国的力量,最终
在楚汉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建立了西汉朝代。

总之,《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其背后涉及到了刘邦、项羽、吕后等众多历史重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和权力斗争。

这次事件最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四、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原义军队,此处义为军队驻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沛公欲王关中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不可不语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吾得兄事之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道芷阳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籍吏民,封府库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范曾数目项王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B.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道芷阳间行从小路C.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D.形容词作名词君安与项伯有故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E.使动、意动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百余骑)跟从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使(他)停止下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使(关中)被攻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动词,跟随。

1.守关,不要让诸侯进入。

2.XXX出来,邀请XXX。

3.希望伯爵能够明白我不敢违背我的誓言。

4.第二天早些时候自己前来谢谢XXX。

5.如果不投降,所有人都会成为俘虏。

6.守卫士兵想要阻止他进入。

7.XXX接过玉璧,放在座位上。

8.他让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9.在XXX的车中,XXX坐在副驾驶座位上。

10.我让人观察他的气色,看看他的面色是否五彩缤纷。

11.私下里见到XXX,向他详细说明了情况。

12.坐在座位上,XXX不一会就攻击了XXX。

实词:1.犒劳土卒。

2.夜晚赶到那里。

3.希望伯爵能够明白我不敢违背我的誓言。

4.第二天早些时候自己前来谢谢XXX。

5.众人如果不投降,就会成为俘虏。

6.守卫士兵想要阻止他进入。

7.XXX接过玉璧,放在座位上。

8.他让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9.在XXX的车中,XXX坐在副驾驶座位上。

10.我让人观察他的气色,看看他的面色是否五彩缤纷。

11.私下里见到XXX,向他详细说明了情况。

12.坐在座位上,XXX不一会就攻击了XXX。

虚词:1.当然不如这样。

2.你怎么知道与XXX有旧怨?3.哪一个更重要,年长的还是年轻的?4.他有大功劳,但却被击败了。

5.趁机说道。

6.现在有人说了一些恶言恶语。

7.不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8.于是留下XXX和他一起喝酒。

9.我多次向他展示。

10.趁机攻击XXX的座位。

11.你们这些人都会成为俘虏。

词类活用:1.XXX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2.稱王。

①XXX想要称霸关中。

②可以称霸整个秦国。

③率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就可以称霸。

3.素来与XXX交好。

4.在夜晚赶到那里。

①XXX在夜晚赶到XXX军队。

②之后,XXX又在夜晚离开。

5.忠诚,恪守信义。

①逃离不恪守信义。

②现在有人有很大的功劳,但却不忠诚。

6.杀人,却让他活命。

7.我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8.XXX第二天早上带着一百多人前来。

9.登记吏民的名字。

10.通过观察他的气色,看到他的面色五彩缤纷。

《鸿门宴》基础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基础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基础知识点总结《鸿门宴》基础知识点总结《鸿门宴》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主人公刘邦、项羽更是刻画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令人信服。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店铺搜集整合了:《鸿门宴》的基础知识点总结,欢迎参考阅读!《鸿门宴》基础知识点总结如下: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取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时期的一场政治诡计与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

这场宴会发生在韩信与项羽之间,两位当时的霸主。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的背景源自项羽在西楚霸王自称后,韩信愤怒不已。

他曾是项羽麾下的一位军事将领,然而随着项羽霸业成型,韩信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为了复仇,韩信与刘邦,另一位与项羽对峙的汉王联合,策划了一场能削减项羽势力的宴会。

二、鸿门宴的经过鸿门宴的地点是在今天陕西省的鸿门。

当时,韩信和刘邦利用宴会的机会,洒下了计策。

他们一方面展现出对项羽的歆慕,另一方面则刺激了项羽的虚荣心,引诱其饮酒过度。

最后,在宴会的高潮时刻,韩信趁机向项羽挑衅,导致项羽大怒,撕毁了秦始皇赐给他的封爵符。

这个举动引起了众人的震惊,也成为了鸿门宴上最为知名的一幕。

三、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诡计之一,其对汉朝的发展及中国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鸿门宴的成功对项羽产生了重大影响,削弱了他的实力,并成为了汉朝建立的契机。

其次,鸿门宴的成功证明了韩信与刘邦的智谋与勇气,为他们在后来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最后,鸿门宴也成为了后世记载与研究的对象,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鸿门宴的历史价值鸿门宴不仅在中国历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许多历史书籍、戏剧与小说都以此为创作素材,将鸿门宴的故事展现给读者与观众。

这反映了中国历史对于鸿门宴故事的重视,也展现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兴趣与好奇。

总结: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政治诡计与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其背景、经过、影响和历史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促使了汉朝的建立,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加深对鸿门宴的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和传承这段历史。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事件背景1.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措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 秦二世嬴胡亥继位秦始皇去世后,他的长子扶苏被废黜,次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

胡亥即位后,政治腐败,暴政横行,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二、宴会策划1. 陷害目标秦二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对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进行清洗。

蔺相如作为当时的秦国宰相,深得人民的敬重和支持,成为了秦二世眼中的威胁。

2. 授权侯忌策划秦二世授权侯忌策划对付蔺相如,他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布局,安排了一个看似隆重的国宴,实则是要对蔺相如进行陷害。

三、宴会过程1. 蔺相如的危机蔺相如接到秦国的邀请,心知不妙。

侯忌曾经与蔺相如有过交情,特意邀请他参加国宴。

蔺相如深知险情,但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决定前往。

2. 蔺相如的聪明蔺相如在听说鸿门宴的时候就很快意识到可能是陷害之举,但他深知国家的大义和自己的使命,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决定以身试险,前往鸿门。

3. 鸿门宴上的阴谋在鸿门宴上,侯忌设下陷害蔺相如的局。

他在宴席上安排了密探,准备诬陷蔺相如反叛的罪名。

四、蔺相如的机智1. 机智应对蔺相如在鸿门宴上,通过聪明的应对和机智的对策,化解了侯忌的陷害阴谋。

他用自己的机智和智慧,让侯忌的阴谋没有得逞。

2. 忠诚国家在关键时刻,蔺相如表现出了忠诚国家的大义,他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了自己的名誉和国家的利益,成为了历史上的忠臣良相。

五、事件后果1. 秦二世的暴政鸿门宴后,秦二世暴政更甚,不仅惩办了侯忌,还对其他宗室三族进行了残忍的清洗,导致秦国政局更加混乱。

2. 秦国的覆灭此次鸿门宴的事件,也是秦国政局动荡的标志。

不久之后,秦国即因内乱外患,导致了秦朝的覆灭,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政治陷害事件,它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二世嬴胡亥在鸿门宴上陷害秦国宰相蔺相如的事件。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这次宴会以秦始皇嬴政与项羽之间的决战为背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政治阴谋。

以下是对鸿门宴的知识点梳理。

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然而,他的统治方式让人民不满,特别是在六国的贵族阶层中引起了不少反对声音。

其中一位受到众人瞩目的人物就是项羽,他是楚国的将领,天下豪杰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鸿门宴的发生成为了表明两人对立的关键事件。

二、鸿门宴的策划与目的鸿门宴的策划者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他和项羽的妻子项庄秘密联络,达成协议。

李斯通过发送绝密文件给项庄,约定在鸿门举行盛大的宴会,并准备刺杀项羽。

然而,项庄将这一计划告知了项羽,并向他传达了李斯的真实意图。

因此,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与李斯的明争暗斗。

三、鸿门宴的过程鸿门宴在鸿门外观礼场所举行,项羽和他的部下先行入场。

接着,秦始皇嬴政以及李斯等秦朝重要官员们入场。

酒过三巡后,项羽被要求进入内宴,“一进鸿门道,一去无踪影”,他被软禁在鸿门之内。

秦始皇打算慢慢削弱项羽的权力,却没想到这一事件却成为了项羽表明反抗的契机。

四、鸿门宴的结果与影响鸿门宴以项羽成功逃脱并重新夺回自由而结束。

这次事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鸿门宴使项羽赢得了威望和声望,成为了反秦势力的主要领导者,为后来的反秦斗争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次,鸿门宴导致嬴政对项羽的畏惧,加剧了秦朝内部矛盾,为秦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最后,鸿门宴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阴谋事件,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创作诗歌、戏剧等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展现了秦始皇与项羽之间的明争暗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梳理鸿门宴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策划与过程,以及其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为项羽与刘邦之间进行谈判的场合。

以下是对鸿门宴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整理:1.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项羽攻打汉中之后,刘邦与项羽的力量对峙期间。

刘邦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之一,项羽是当时农民起义军的统帅。

两人一度联合起来推翻秦朝,但后来由于个人私心、权力争夺等因素,双方关系日趋紧张。

2.鸿门宴的目的:鸿门宴是刘邦利用项羽信任他的机会,试图通过谈判解决与项羽的争端,重新夺取领导地位的一次策略性谋略。

3.鸿门宴的地点:鸿门宴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鸿门镇(今长安区鸿门镇)举行,得名于此。

4.鸿门宴的过程:刘邦在宴会上准备了美酒和美食,并安排了歌舞表演,以迎接项羽的到来。

宴会期间,刘邦派出陈平与项伯交谈,试图说服他们离开项羽的麾下,加入自己。

最后,在庆宴结束时,刘邦抓住了时机,出现在项羽面前,并借着酒势,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试图打动项羽归降。

5.鸿门宴的结果:尽管刘邦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但项羽并未动摇。

项羽意识到刘邦的诡计,怒而离席,于是刘邦发动了霸王别姬的计划,成功逃离了宴会现场。

这场事件最终导致刘邦与项羽彻底翻脸,双方进入了长时间的战争状态。

6.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是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转折点。

刘邦在逃离鸿门宴后成功发动了霸王别姬的计划,逐渐重振军队,并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这场宴会的失败也奠定了刘邦的军事、政治和智谋的声誉,被后人称为“鸿门宴不败之功”。

7.鸿门宴的文化象征:鸿门宴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并有多部文学作品、电影和电视剧以此为题材进行改编。

鸿门宴被认为是刘邦的智慧和谋略的最高体现,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优秀战略谋略的代名词。

总之,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其背后涉及到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权力斗争、智谋较量以及历史转折点等多个方面。

鸿门宴的影响深远,对于刘邦最终建立汉朝、开创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有着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一、解释划线字词。

旦日飨士卒 (飨,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 (鲰,卑微,浅陋) (劝告,劝诫)奉卮酒为寿(卮,酒器)戮力 (戮,联合,一同)瞋目 (瞋,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眦尽裂 (眦,眼角)按剑而跽 (跽,挺直跪着)彘肩 (彘,猪)刀俎 (俎,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沛公参乘(驷马一车)奉卮酒为寿(祝酒)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亡去不义(逃跑)沛公起如厕(到,往)请往谓项伯(请允许我)大礼不辞小让(辞:讲究让:礼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再拜献大王足下(拜两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若入前为寿(你)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8.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0.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11、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驻扎。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3. 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连夜5.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恪守信义。

6.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像兄长一样。

侍奉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

9.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知识点小结

《鸿门宴》知识点小结

《鸿门宴》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鸿门宴》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鸿门宴》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鸿门宴》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鸿门宴》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鸿门宴》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鸿门宴》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鸿门宴》(二)古今异义: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鸿门宴》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鸿门宴》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鸿门宴》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鸿门宴》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鸿门宴》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鸿门宴》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鸿门宴》(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鸿门宴》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鸿门宴》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鸿门宴》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鸿门宴》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鸿门宴》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鸿门宴》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鸿门宴》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鸿门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鸿门宴》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鸿门宴》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鸿门宴》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鸿门宴》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鸿门宴》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鸿门宴》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鸿门宴》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鸿门宴》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鸿门宴》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鸿门宴》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鸿门宴》20.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鸿门宴》21.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鸿门宴》22.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鸿门宴》23.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鸿门宴》2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鸿门宴》25.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鸿门宴》2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27.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二、古今异义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玩,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8.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20.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阻止。

)21.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使动用法,使……偏向一边。

)22.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3.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2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25.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

)27.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8.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四、句式1、判断句(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5)亚父者,范增也(……者,……也)(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7)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此)(8)此亡秦之续耳(此)(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10)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②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④长于臣(应“于臣长”)⑤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2)宾词前置①籍何以至此(应“以何”)②大王来何操(应“操何”)③沛公安在(应“在安”)④客何为者(应“为何”)3、被动句①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②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被动)4、省略句①为(吾)击破沛公军②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③毋从(之)俱死也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⑤则与(之)一生彘肩⑥竖子不足与(之)谋!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⑧加彘肩(于盾)上⑨沛公军(于)霸上⑩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⑾卫士仆(于)地⑿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⒀毋从(其)俱死也⒁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⒂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五、固定结构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②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③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④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六、一词多义如①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促织》②天时不如地利(比、及)——《得道多助》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去)——《〈指南录〉后序》④万事如意(顺、随)——成语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赤壁之战》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鸿门宴》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子路、曾……侍坐》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同上⑨空空如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成语⑩沛公起如厕(往,到……去)——《鸿门宴》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鸿门宴》意①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意图、意愿)——《促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鸿门宴》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意思)——《伤仲永》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态、神情)——《口技》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狼》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意料)——《〈指南录〉后序》卒起不意(意料)——《荆轲刺秦王》⑤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怀疑、猜疑)——《史记张仪列传》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鸿门宴》举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起、抬起)——《静夜思》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鸿门宴》②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提出、举出)——《屈原》③举兵伐徐,逐灭之(发起、发动)——《韩非子五蠧》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陈涉世家》④戌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阿房宫赋》⑤举贤任能(推荐)——成语孙叔敖举于海(推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⑥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科举考试)——《柳毅传》⑦杀人如不能举(全、尽)——《鸿门宴》⑧举世无双(全部、整个)——成语⑨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过秦论》谢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动词)——《廉颇蔺相如列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鸿门宴》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孔雀东南飞》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孔雀东南飞》④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感谢)——《汉书张安世传》哙拜谢(感谢)——《鸿门宴》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孔雀东南飞》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芙蕖》⑦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鸿门宴》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陌上桑》军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鸿门宴》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鸿门宴》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鸿门宴》言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鸿门宴》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鸿门宴》幸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鸿门宴》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鸿门宴》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鸿门宴》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鸿门宴》当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鸿门宴》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鸿门宴》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鸿门宴》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鸿门宴》坐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鸿门宴》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古人盘膝坐)——《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口技人坐屏障中(动词,坐在椅子上)——《口技》⑤王曰:“何坐”曰:“坐盗。

”(动词,犯……罪)⑥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介词,由于,因为)——《陌上桑》从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鸿门宴》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鸿门宴》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鸿门宴》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鸿门宴》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动听一湖(优美的,形容词)——《岳阳楼记》击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鸿门宴》③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击)——《廉颇蔺相如列传》内①少间,帘内掷以纸出(里,内部)——《促织》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内)——《出师表》③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鸿门宴》2、虚词为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②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鸿门宴》③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鸿门宴》④为击破沛公车(wèi,替、给,介词)——《鸿门宴》⑤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鸿门宴》⑥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鸿门宴》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 wéi,动词,成为)⑧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鸿门宴》因①汝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依靠、凭借)——《毛遂自荐》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借用,凭借)——《过秦论》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顺着、根据)——《梦游天姥吟留别》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廉颇蔺相如列传》因言曰:……(趁机)——《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趁机)——《鸿门宴》④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为、由于)——《梦溪笔谈雁荡山》⑤因合纳斗盆(于是、就)——《促织》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鸿门宴》⑥陈陈相因(沿袭)——成语⑦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原因、理由)——《孔雀东南飞》⑧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沿袭)——《过秦论》以①具告以事(介词,把)——《鸿门宴》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鸿门宴》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鸿门宴》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鸿门宴》且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鸿门宴》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鸿门宴》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鸿门宴》于①长于臣(介词,比)——《鸿门宴》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鸿门宴》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鸿门宴》然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鸿门宴》②然(这样,代词)——《鸿门宴》③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鸿门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