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1)
传播学教程(1-8)(1)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 的载体。”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 对应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 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 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 1 )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 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 程。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பைடு நூலகம்
三、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
拉斯韦尔是著名的政治学家,他的政治学说对当代政治学理论影响很大。 (1)生平和学术背景 风流儒雅的家庭,父亲是牧师,藏书很多,常与知名学者交往,如杜威就是他家的常客,可 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拉斯韦尔从小就思路敏捷,聪慧过人,早慧,十三岁时,他父亲就送了他一套哲学百科全书。 十六岁时就进入了美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又分别在伦敦大学、日内瓦大 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攻读研究生,二十四岁就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集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活动, 是传播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拉斯韦尔也因此一举成名。拿到博士学位后,拉斯韦尔受母校芝 加哥大学聘请,到政治学系任教。他教书并不受学生欢迎,不过他学生说,回想起来拉斯韦 尔给他们的启发和教益最大。(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简单地评价一位教师,当然也不要简单 地评价一个人。) (2)对传播学的贡献 拉斯韦尔一生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总计达六百万言之多。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除了前面提 到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文外,还有一篇《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这是一部传 播学纲领性力作,是一张构筑传播学大厦的蓝图。 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所有的哲学都无非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注释,因为柏拉图提出了哲学中的 大部分根本问题。同样,我们说所有传播学也仿佛是对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一文的注释,因为它提出了传播研究的基本内容。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 传播过程的要素。拉斯韦尔在文中提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who(谁)、say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产 生什么效果)。这就是著名的五W模式。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大众传播-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 )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
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传播学课件第一章1..
希特勒与纳粹宣传
这是一张33年左右 的海报,在海报上把希 特勒神圣化。 通过全方位的宣传 战,纳粹成功地对德国 进行了全面控制。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 运行规律的科学。(郭庆光)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 播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邵培仁)
二、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
人类传播
(二)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 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 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 相关。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人类传播历程
依次出现 互相补充 互相叠加
第二节
电视直播登月实况
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
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着陆。 当机长阿姆斯持朗从登月舱的 舷梯上一步一步地迈向月球时, 全球各地不知有多少电视观众 正屏住呼吸,凝视着这一激动 人心的时刻。阿姆斯特朗在月 球上跨出一步后,说了一句他 知道会载诸史册的话——“对 一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 步;对整个人类而言,这却是 一次伟大的飞跃。”
5、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
代)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的第一台电脑 (ENIAC)在美国诞生;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9年,美国洛杉矶分校一群研究生通过 导线实现电脑对接; 1980年,美国结成互联网络; 1994年,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 公路计划”。 2000年,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
▲共享说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 ▲互动关系说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符号说 “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 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 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 ▲目的、影响、反应说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 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第一讲传播学总论☐传播(communication)即“信息从信源到接收体的传递”(Lasswell,1948)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37, 215-228.☐传播是“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的到传达”(Pierice,1933)。
☐传播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Cooley,1929)。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Gerbner,1967)。
☐传播就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旨在改变后者的行为”(G.米勒,1966)☐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胡正荣等,2016)。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2013)。
☐传播是“建立和阐释可激发回应的信息的关系过程”(埃姆.格里芬著, 展江译,2016, P9)。
☐“The three points of conceptual cleavag e are (1) the level of observation; (2)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tent on the part of the sender; and (3) the normative judgment (goodness-badness/successful-unsuccessful)” (Dance,1970).☐“衡量某种定义的利弊,应当看它是否有益于研究者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同种类的学术研究需要截然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有关传播的定义。
而对于这些定义的使用也应采取灵活的态度”(李特约翰&福斯,2009,p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传播学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范文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传播学复习提纲 (1)
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1、传播的概念
2、传播模式
3、传播类型
4、符号与意义
5、信息与媒介
第二章传播学和形成与学派
1、传播学的形成
2、传播学的思想先驱及其主要贡献
3、传播学的奠基者及其主要贡献
4、传播学的控制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第三章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定义
2、人际传播的主要功能
3、人际传播的模式
4、人际传播的发展阶段
5、约哈瑞窗口
6、人际传播的能力
第四章组织传播
1、组织传播的定义
2、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
3、组织的形象传播
4、组织的危机传播
5、归属意识
6、群体压力
第五章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2、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的区别
3、大众传播的形成时间
4、李普曼及其拟态环境
5、大众传播的功能
6、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
7、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
8、使用与满足理论
9、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二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1 体制性失实
2 经济性失实 3 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三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1 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2 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3 加强思维修养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一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二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三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一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1 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确有其事、基本要素准确无误、引用资料无误、反映的事 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语言动作必须真实、人物思想认识 心理活动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2 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
新闻传播是一种“对话”,受众需要通过解码还原出传者意
图。
第四节 新闻语言
一 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2 新闻语言的特征: (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2)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3)新闻语言要有不同的风格:体裁、事件基调、被访 者语言个性
(4)“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三 可读性:具体 生动 通俗 3 通俗 (1)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
(2)要学会“第二种翻译”
(3)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四 针对性:信息 知识 思想 1 加大信息量 (1)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写“立体化新闻” (2)学会抓特点 (3)学会使用新闻背景 (4) 用尽可能少的新闻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 1 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观点,它概 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之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有以下原因:( 1)社会信息具有物理载体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社会信息也是以质、 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说, 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 (广义上的符号) 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 这些讯号以可视、 可听、 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引起反馈。
因此说,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
(2)社会信息具有精神内容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自然信息的传播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和反作用, 满足了一定的条件, 然会引起相应的反应, 而社会信息则不同: ①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 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②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 劳动的创造物。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与其他自然信息不同的特殊规律。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传播的含义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把握这个定义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2)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但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社会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媒介名词解释
媒介名词解释
一、传播学: 1、传播(communication):指将信息或观念从一
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
2、媒介(medium):传播活动中各种工具的总称,包括人类一切
传播行为及其所有物。
如口语、文字、印刷品、电子媒介、摄影、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等。
3、载体(carrier):从广义上讲,载
体也称“介质”,是用以记录信息并承载一定的意义的物质实体。
4、编码(coding):是指消息内容的结构、语言文字等表达形式
和符号系统的总和,如汉字、拼音、数字、词汇、语法、音乐旋律等等。
5、流通(circulation):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在空间范围
内移动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向着需求者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渠道。
二、新闻传播学: 1、新闻(news):是指客观事物未经人类的主观意识改造而被自然界客观地反映出来的消息。
5、流通(circulation):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在空间范围内移动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向着需求者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渠道。
二、新闻传播学: 1、新闻(news):是指客观事物未经人类的主观意识改造而被自然界客观地反映出来的消息。
2、传播(transmission):是指社会信息系统借助一定的媒介将消息(或
信息)从发生源传递到接受点的社会活动过程,也是信息发生、传递、反馈的过程。
3、传播媒介(media):是指信息得以运送、储存和收
集的物质手段。
4、传播过程(communication process):是指通过
符号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精讲版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共享意义:(1)传播的双向意义是从指传受双方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沟通”,传播双向和互动意味着信息在共享意义上的累加和增值。
(2)传播的共享的基本涵义,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
它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比如甲乙两人聊天,双方交谈的过程中,信息在两人之间流动,聊天使得两个人自有信息量都有所增加,甚至发生质的改变,导致双方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体现了传播的双向和共享。
2.(1)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的结构性处理,形成广为人知的“5W 模式”或“斯韦尔模式”即 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该模式对纷繁复杂的传播活动进行了清晰的把握,将其视为五个要素和环节构成的结构过程,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但该模式的解释力因其直线型大打折扣,使传播效果成为一个归宿和终点,从而忽略了传播的环境因素和传播的双向、互动特征。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式: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施拉姆收到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该模式认为在传播过程的循环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主客之分,并且强调了传受双方对信息的编码、释码及译码处理,从而突出了传播的互动性,但该模式忽略了传受双方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性,片面强调二者的平等性不太符合人类传播实际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状况。
从传播类型角度看,该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际传播“面对面”的特点,但就大众传播而言解释力相对较弱。
3.用社会学家米德“主我”、“客我”的观点说明人内传播(以阅读为例):人内传播也称为内向传播,即人的思维活动,只要具有正常的意识,人内传播活动就在进行。
外界的刺激不断与已有的内在经验、知识相互碰撞,形成思考、判断和“思想斗争”等大脑内部的交流的方式。
大一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大一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现象和过程,研究人类如何创造、传播和接受信息的学科。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成立的传播学还是在20世纪初。
传播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传播暗示阶段(20世纪初),传播双方协商阶段(20世纪中叶),传播行为与效果研究阶段(20世纪后期至今)。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现象和过程,包括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活动和传播效果等。
4.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和传播研究方法等。
传播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如传播模型、传播过程和传播影响等;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态度变化、行为转变和社会变革等;传播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的传播研究,如调查、实验和观察等。
5.传播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传播学涵盖了多个分支学科,如传媒学、广告学、公关学、新闻学等。
传媒学主要研究传媒行业和传媒产品,如新闻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广告学主要研究广告活动和广告效果,如广告创意、媒体选择和目标受众等;公关学主要研究公关活动和公关效果,如形象管理、舆情应对和社会责任等;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如新闻价值、新闻伦理和新闻报道方式等。
6.传播学的应用领域: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如政治传播、企业传播、社会传播和健康传播等。
政治传播主要指政治信息的传播和影响,如选举宣传、政府宣传和政策解读等;企业传播主要指企业形象的传播和管理,如品牌建设、危机公关和员工沟通等;社会传播主要指社会问题的传播和解决,如环境保护、扶贫宣传和性别平等等;健康传播主要指健康信息的传播和宣传,如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等。
7.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传播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断演变和发展。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课件
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与发展历程
学科背景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 20世纪初的美国,其发展受到了心 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 影响。
发展历程
传播学经历了从初创期、成型期到发 展期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经验学派
以实证主义为研究方法,强调对 传播现象的客观分析和经验验证 ,代表人物有拉斯韦尔、霍夫兰
01
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环境影响传播
02
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环境因素对传播内容和方式
产生影响,制约信息的流动和传播效果。
传播与社会稳定的互动
03
传播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
社会的稳定也为传播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电视的特点
以视频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传递速 度快,覆盖面广,但需要特定接收设 备。
互联网的特点
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01
02
03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 的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渐 兴起。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出 现了许多新的媒体形态和 传播方式。
01
02
03
04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 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
发展。
《网络安全法》:保障网络安 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
安全、社会公共利益。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 理暂行规定》:规范计算机信 息网络国际联网及其相关活动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 定》:加强对互联网新闻信息
传播学概论1
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
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 展。
传播障碍:由于传播制度不合理、传播渠道 不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不正常等而 导致的传播不能正常进行。
传播隔阂:指由于传播者特定的利益、价值、意识形态 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传播偏差、误解,甚至曲 解。
A
AB
B
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
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一 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 传播学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 三 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传播学的起源
• (一)传播学诞生的社会背景 •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30、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 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传播媒介的 快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问题。
一、引进(介绍) 1950年代的早期引入 郑北渭、张隆栋和王中等教授 复旦新闻系内刊《世界新闻译丛》 1978年代的正式引入 复旦新闻系《外国新闻事业资料》(内部刊物,介绍 西方传播学) 1983年社科院新闻所编写的《传播学(简介)》由人 民出版社出版,一批西方传播学著作相继在大陆出版。 《报刊的四种理论》(1983)、 《传播学概论》(1984)、 《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1985)、 《传播概论:传媒、信息与人》(1985)…
传播的概念
传播概念的再思考:有了信息的概念,传 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20世 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 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 信息属性。
文化传播学课件1第一章文化传播学导论
第一章 文化传播学导论
01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02 文化传播的功能与意义 03 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英文为“communication”,有传播、交流等多种含义。一般我们在使 用这个概念时,多指“信息”从“信源”出发,经由渠道到达“信宿”。早期,传 播概念强调的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和意义再造。但作为一个开放性词汇,“传播” 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事实上,除了单向度的传播与分享之外,传播的另外一层 含义就是,“双向的或共同的互动交流机制”。就实践层面而言,“传播”就是人 类运用符号并经由媒介来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和交流意义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知识链接
• 初级群体-广场舞大妈 :
“Dama”,又称“广场舞大妈”、“中国大妈”,本意是指那些 热情冲动、精力充沛,但有时也会盲从算计的离退休女性群体。 她们形成文化体公共体的方式,比较特殊。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 初级群体,“Dama”有某种非组织关联,其成员间情感色彩浓厚。 在演变过程中,这一初级群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准组织结构形态。 “领舞者”在这样的群体中起着结构形塑的重要作用,“口信约定” 是广场舞大妈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一群体的社会影响力,甚 至国际认知度都在增强。2013年4至6月,国际金价下跌,许多中 国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其中包括“中国大妈”这个特殊的社会 群体。她们甚至被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主力军”。不 过,《华尔街日报》在专门创造并推广“dama”这个概念时带有 一定的贬义。他们认为,“中国大妈”是擅长利益计算但缺乏能 力眼光的社会群体。
传播学知识点(1)
1·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弥尔顿的“公开的观点市场”以及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原则。
自由传播制度的内容: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许可,大众传播不受政府控制,传播者具有传播的自由;2、大众传播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
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新闻传播不应接受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受强制;3.、大众传播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4、在公开的观点市场上,真理和谬论的传播同样得到保证。
2·知晓权:又称知情权。
广义上它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狭义上,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它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4·“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是1968年日本藤竹晓在《现代大众传播理论》中明确提出来的。
所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强调的是“拟态环境”对真是社会的影响。
“拟态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我们生存的环境的本身。
5·电视人------“电视人”等概念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赖症”的批评的基础上。
“媒介依赖症”有以下几个特点: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无法自拔;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寻找依据;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6·网络时代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1、受众从被动走向主动;2、受众从消费者变为生产者;3、受众从大众走向“小众”-------简答7·“沉默的螺旋”主要内容:A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里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B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的意见所认知C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填空:1.信息,2.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者外部互动状态或互动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2.传播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互动行为,同时,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4.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与客我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 米德提出的关于自我意识对个人行为决策影响的理论,自我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是无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个方面是做为他人的谁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二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5.库里的镜中我理论,由库利在1909年提出的镜中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含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6.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接触:拉扎斯维尔德认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这个结论称之为选择性接触,说明受众在大传媒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具有某种能动性。
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8.子弹论,枪弹论又称子弹论、皮下注射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快速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子弹论观点的出现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大众社会论。
局限性: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9.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基本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2)意见领袖均匀的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其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率高、接触量大。
10.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极其重要的判断,特点:A: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星辰过程的不同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和态度层面的效果不同,“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B:这个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些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C:议程设置表明一种媒介观:媒介传播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界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取舍选择活动。
11.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定义: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活动。
组织传播的作用: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缓解组织内部冲突,有助于组织的成功决策,提高组织的传播效率。
12.大众与大众传播大众的概念:大众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形成的一个特定概念,指的是在原有传统社会结构和等级秩序被打破的前提下,社会成员形成的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是一种新的未被组织化的社会群体,规模的巨大性,无组织性,流动性,匿名性,同质性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3.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做指示对象的代表。
象征符的性质: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达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通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象征符与其指代的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他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14.符号符号定义及功能:符号使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15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由H.布鲁诺提出的的“自我互动”理论认为:人能够与自己进行互动,人是认识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这种自我互动的理论的本质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反映。
16: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流言产生于集体行为中,信息的流动呈现出一种异常的状态。
流言具有快速增值,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留言中伴随大量的谣言.17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同时,他也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并且,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
18: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物,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传播媒介的分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三个系统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
19:容器人与电视人,媒介依存症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箱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造成的后果是他们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注重自我意志自由,对外界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的,内心世界类似罐子容器的现代人。
媒介依存症:过度沉迷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20:群体传播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个: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参与群体的个人都是带着具有共同的目的。
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这两个特点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称为群体的组织性。
21.知晓权: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22培养理论:伯格纳认为,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趋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伯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食物以及社会的各种社会,各个部分即相互关系都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23:受众框架:即个人受众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手中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引导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24:知沟:即知识鸿沟,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由不公平的社会经济构造造成的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和低的人之间的知识量与质的差距。
知沟:美国学者蒂奇诺提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即为知沟理论。
25舆论:即围绕争论性的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是为使自己不限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
26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A: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直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信息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
B: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C:行动层面上: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在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简答1.传播的特点:传播的特点:一是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种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所共有的过程。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互动行为,这种信息的互动介于传者和受者之间。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同时,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热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有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与组织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人际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的传播形式为主,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