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本次调研选择了省的凤凰村作为调研对象。
这个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在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而近年来的旅游开发也为该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调研目的1.了解凤凰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2.调查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
3.了解旅游开发对村落保护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实地考察:深入凤凰村,参观村内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古代艺术品等。
2.问卷调查:向村民、游客等群体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看法。
3.专家访谈:邀请学者和专家对凤凰村的保护利用进行评估和建议。
四、调研结论1.凤凰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传统村落特色的村庄。
村内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文化遗迹和传统手工艺品等,给人一种历史风貌的感觉。
2.村落保护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开展。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了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等工作,使村落的宜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3.旅游开发给凤凰村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村落,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对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4.村民对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持有积极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村民表示认可保护工作的开展,并认为旅游开发能够带来经济收益。
但也有部分村民担心文化传统的丧失和环境的恶化。
五、建议和措施1.加大保护投入力度。
政府应继续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保护村内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并加强维护和修缮工作。
2.合理规划旅游开发。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保护村落的环境和文化特色,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教育宣传工作。
加强村民的保护观念教育,让他们深入了解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4.加强监管和执法。
建立健全的村落保护管理机制,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村落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一、调研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然而,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建筑物老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古村落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的对象是省级重点古村落,共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当地居民、游客和相关部门,内容包括古村落的知名度、保护现状、人文景观、旅游服务等多个方面。
实地考察主要观察古建筑、环境卫生、交通等情况,并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古村落的知名度较高,但保护现状较差。
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古村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知之甚少。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仍面临着建筑老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加强保护措施。
2.古村落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有待提高。
古村落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资源,但大部分古村落的开发水平仍然较低,缺乏结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创新项目和活动。
3.旅游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
调查发现,古村落的旅游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如导游素质不高、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给游客的旅游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对策和建议1.加强古村落保护措施。
建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养工作,确保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2.注重古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
通过开展民俗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提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
3.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导游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同时加强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4.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推广古村落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增加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5篇范文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传统村落调研报告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
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
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着消失或被破坏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的现状,本调研报告对其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北方的“四合院”村落、南方的水乡村落等。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等。
通过对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
调研结果保护情况经调研发现,大多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
在一些村落中,古建筑遭到破坏,传统文化渐渐消失。
在保护方面,对于历史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尚不够到位。
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冲击,原本清静的村庄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利用情况传统村落的利用情况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些村落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吸引游客和投资;而另一些村落则由于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传统风貌。
在传统村落的利用方面,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用模式,使村落得到合理开发,同时保留其独特性和文化传统。
建议与展望综合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完善保护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2. 各村落应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提升村落的文化底蕴。
3. 推动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特色旅游等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报告,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以上为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的简要内容,希望能为相关方面提供参考。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为了促进xx县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化与自然资,具有一定的历史、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
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一、古村落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古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乡村建筑形态,在保留古代文明瑰宝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古村落是我们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其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古村落保护现状目前,我国的古村落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建筑的老化、遭受环境破坏以及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破损等。
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三、古村落保护的困境古村落保护工作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困境。
例如,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机制,即使有相关法律法规,也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此外,古村落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经费来源有限;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古村落保护缺乏重视,只看重经济利益。
四、古村落保护的意义古村落保护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保护古村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五、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为了实现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2. 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保护和修复古村落的建筑;3.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古村落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4. 积极探索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保护与经济的双赢;5. 建立合理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机制,平衡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利益之间的关系。
六、古村落保护的国际经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古村落保护有着不同的经验和方法。
例如,日本通过“町丁保存计划”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法国则通过法律规定对古村落进行保护。
借鉴和学习国际经验,可以为我国古村落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七、古村落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可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八、古村落保护与文化教育古村落保护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代表着某一地区独特文化及其风貌的村落。
这些村落通常都有着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等特色,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平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传统村落的价值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了建筑、美食、生产方式、节庆活动等,代表着某一地区独特的文化与风貌。
传统村落不仅是历史上城乡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有机部分。
因此,传统村落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人类学、艺术、生态等价值。
其次,传统村落是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村落。
这些村落多依山傍水,同时,各自拥有独特的耕作体系和农耕文化,形成了畜牧与耕种并重的农业生态系统。
这些生动的村落构成了中国山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面临的现实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
保护传统村落要对其进行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环境价值等方面的全面考量。
同时,协调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护措施应基于科学规划、适度开发与严格管理,重点在于发扬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和生态价值,同时贯彻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文化保护机构、政府与社区可以联手,通过多种策略,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
三、建立合理的利用机制针对保护措施应对形成的矛盾,有必要挖掘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必须建立符合村落实际特点的、有利于传统村落管理的利用机制和管理制度,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对村落环境的影响。
资源利用和资本运作等是传统村落在利用中的重要问题。
对于传统村落,资源是一种“非可替代”的概念,不能简单地应用基于产业园区的模式进行经营。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传统村落面临
着消失的危机,因此,全面深入的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亟待
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概况,为传
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制定合理的策略提供依据。
二、调研过程
1、文献资料收集
本次调研过程中,从中外知名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中收集了有关传统
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资料,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传统村
落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框架研究》等。
2、实地拜访
为了获取实地信息,我们到一些典型的传统村落实地考察,调查研究
了当地的文化保护等具体情况,采访当地村民,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处理方法。
3、信息整理
最后,整理出采集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信息,形成调研报告,分析并总结出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的各类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调研结论
1、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传统村落是一种文化标志,具有特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环境保护价值,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乡传统村落的规划与保护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村落的规划与保护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家乡传统村落的规划与保护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传统村落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并提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推动家乡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家乡传统村落是我国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遗产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然而,随着西方化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面临被破坏和遗忘的威胁。
因此,规划和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当务之急。
一、家乡传统村落的历史背景家乡传统村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这些村落以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而闻名。
世代居住在传统村落的居民,通过农耕和手工艺等方式维持生计,并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共同体。
二、家乡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多样,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其中,木质结构、青砖瓦石以及仿古风格的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对传统文化和手艺的体现。
三、家乡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传统村落不仅仅是建筑物的聚集,更是一个拥有独特文化传承的社区。
村落中的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民俗传统等都有助于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的传承和发展。
四、家乡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虽然家乡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但是其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
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面临被拆迁、改建、商业化经营等问题,使其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渐丧失。
五、家乡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家乡传统村落,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目标。
其次,开展修缮工程,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和结构。
同时,加强社区教育和文化传承,提升居民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
六、家乡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保留历史文化,更应该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通过发展旅游业、创新农业模式和传统手工艺的推广等方式,实现传统村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结论:家乡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对于维护乡村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公司自去年开始,积极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传统村落调研:我公司组织了专业人士对多个传统村落进行了考察和调研,了解了各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前面临的保护问题,并制定了保护规划。
二、村落修缮与整治:我们对其中一些受损较大的传统村落进行了修缮与整治工作。
这包括修复老旧建筑、保护传统村落的风貌和特色,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
三、文化活动举办:为了增加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更多的游客,我公司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传统村落的节日庆典、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品展览等,为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四、村民培训:为了提升传统村落的管理水平和居民的保护意识,我们组织了一些培训班。
这些培训内容包括村落保护意识教育、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等,帮助村民更好地参与保护工作。
五、合作与交流: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力量,我公司与相关部门、民间组织以及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通过交流与合作,我们共同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并共享各自的经验和资源。
六、宣传推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制作了宣传册、宣传片等材料,并通过社交媒体、展览等渠道进行推广。
同时,我们积极参与相关的文化主题活动,提升传统村落在公众中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我公司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不断努力,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深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七、村落宅基地整治: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宅基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公司积极推动村民整治宅基地,包括规划整体布局、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村容村貌等。
我们与村民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宅基地使用权、承包期限等问题,确保宅基地利益的最大化和村落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八、村民增收项目开展:为了提升传统村落的经济活力,我公司积极推动村民增收项目的开展。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1.解决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管理工作机制产权问题是古村落保护困扰已久的难题。
目前不少古村成为空心村,保护、修缮工作难以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筑都属于私人所有,修缮所需大量资金,村民自己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也缺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动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进行修缮,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筑需要修复,政府未必能承担大量的资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筑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用公共资源用于私人物业的修缮存在不合理,在现实中很难开展。
为解决古村落中的产权问题,部分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都倾向于采取通过收回老建筑的产权进行保护开发。
2.统筹新村和古村建设新村、古村统筹建设应首先明确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衔接,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应该是“利用古村吸引游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设施服务游客”,一方面要保护旧村的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旧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的规划、整治,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建设完善古村旅游服务的各项设施,如餐馆、旅店、商品等,这些设施应大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过度的建设而破化古村的古朴氛围。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号角吹响了神州大地,各项政策和措施纷纷出台。
我们认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精髓和关键在于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农村的拆旧建新,丝毫不保留农村的特点。
我国很多农村的城市化多为大拆大建,将原来很多富有乡村韵味及历史价值的元素无形中抹杀,兴建了大量现代的建筑,使大部分村庄千篇一律,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底蕴,这也是当今农村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误区。
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改善,传统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村镇(乡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城乡环境反差较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空间。
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我们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传统村落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选择了省份的几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传统村落现状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我们所调研的传统村落大部分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改造,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其次,部分传统村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丧失了传统村落的特色,出现了商业化开发和过度商业化的现象。
此外,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不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2.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持支持态度。
他们希望村落能够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同时也能够利用传统村落的资源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提升经济效益。
一些村民也表示希望政府对传统村落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改造,并提供就业机会。
四、问题分析1.保护问题首先,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着建筑物老化和退化的问题,需要进行修缮和保养。
其次,由于人口外流和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村落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也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最后,缺乏相应的保护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得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不力。
2.利用问题传统村落的利用需要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商业化的开发模式使得部分传统村落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次,传统村落的支撑设施不完善,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还需要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关系互补,使得村民能够共享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
五、解决方案1.加强保护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并加大对传统村落的资金扶持力度。
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共五则范文)
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共五则范文)第一篇: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古民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传统生活文化特性,承载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丽水具有丰富的古民居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对“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对丽水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丽水的人文魅力,推进“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建设,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意义重大。
为深入调研这一专题,市政协年初就对此作出部署,文史委从5月份开始,着手准备调研的前期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地经验做法,走访专家委员听取真知灼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了解情况,制定调研方案。
6月25日至27日,调研组在市政协何赤峰副主席的带领下,赴遂昌、松阳和莲都等三地实地调研,并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丽水古民居的特点与保护利用现状丽水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区位特点和人文特色,决定了丽水古民居的特色。
1、地域特色明显丽水古民居既具有本土性,又受到周边地区建筑风格的影响,整体上属于徽派建筑风格,装饰雕刻工艺属徽派的东阳体系。
民国时期,由于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采用都有了变化。
畲族的传统建筑有自身的特色,为土墙厝的建筑形式。
有些地方,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先民们大多就地取材,如:缙云的一些村庄的条石建筑,青田有使用溪石建筑的风格等,形成了丽水古民居的鲜明地域特色。
2、点多面广量大通过2007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市共登记古民居3368处,其中明代以前的78处,清代2495处,民国794处;另有宗祠1269处,其中清代以前的983处,民国以后的286处;另有古村落26处。
它们分布在九县(市、区)县城所在地及近千个村落里。
松阳、缙云和青田最多,占总数的49%。
关于古村落保护情况汇报
关于古村落保护情况汇报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受到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古村落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为了解古村落保护情况,特此进行汇报。
首先,针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
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进行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古村落由于长期的忽视和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着建筑老化、文物破损、生态破坏等问题。
在一些地方,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古村落保护意识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保护措施和项目,但整体来看,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其次,我们分析了古村落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缺乏有效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机制。
一些古村落缺乏完善的保护规划,导致保护工作无法有序进行。
其次,是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
古村落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但目前很多地方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古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保护工作的推进缓慢。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首先,建立健全的古村落保护规划和管理机制,明确保护目标、措施和责任主体,确保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其次,加大对古村落保护的资金和人力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中。
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促使他们提高对古村落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古村落保护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文化传承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这些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古村落保护工作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古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古村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古村落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
古村落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风貌。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古村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侵蚀,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因此,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古村落保护的可行性,分析古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难点,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为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调研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古村落保护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
四、古村落保护现状分析1. 古村落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许多古村落所在地区经济欠发达,古村落的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保护意识不强。
2. 古村落保护规划不完善。
许多古村落缺乏有效的保护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保护体系。
3. 古村落周边环境污染严重。
古村落周边常常存在着工业废水、垃圾乱倒等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4. 古村落开发利用模式单一。
许多古村落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旅游业上,忽视了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
五、古村落保护的可行性分析1.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
2.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增强公众对古村落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3. 多元开发。
探索古村落多元化开发模式,充分挖掘古村落的文化、生态等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收益。
4. 制定保护规划。
建立健全古村落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保障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
六、古村落保护工作的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古村落保护机制。
加大对古村落的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2. 加强古村落保护宣传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工作。
3. 推动古村落文化产业发展。
鼓励古村落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探索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实现保护和发展的有机结合。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第1篇:宁国古村落调研报告关于宁国古村落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摘要: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必要探讨中国乡村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实际才能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发展之路。
本文通过分析宁国古村落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其中一些古村落进行现状调研,解决当宁国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中所遇到的普遍矛盾与村民对于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之下的对村落更新的需求,探讨村落的影响因素和在公共空间、环境、建筑等方面的空间特征,提出宁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保护与更新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宁国古村落徽派建筑古村保护千年古镇胡乐镇位于宁国市的西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绩溪县相连,西与旌德县接壤,北与甲路镇毗邻。
S215、S323省道和岛鸿公路在境内鸿门村相交,皖赣铁路贯穿全境。
镇所在地胡乐司距宁国市区45公里,距黄山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很早以前,江西姓胡名乐一家七口人迁至如今胡乐的黄山脚下。
当时这里一片荒芜,他们以开荒种地为生,在这块土地繁衍后代。
后来其他姓氏也相继迁于此地。
由于胡氏家庭兴旺,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氏族,故把当地命名为胡乐。
随着胡乐人口集中、商业发展迅猛,胡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这里集市成街,商家店铺一百余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这里的物资通过水运直通长江、流向海外,是浙皖四县水陆交通发达的商贸重镇,是通往江苏、湖南、江西的交通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
明代初期,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在全国36个水陆交通重镇设立了直隶中央巡检司,胡乐就是其中之一,并有巡检兵率。
巡检司的衙门阶不大、官不高,巡检司最高长官相当八、九品。
但它的职责非特殊:一是监察附近府县官员;二是稽征商贸税费;三是维护地方治安。
到了清代巡检司还负有监管盐商乱贩私盐,防止食盐流往外地之责。
这就是胡乐司名称来历之所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针对胡乐村民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参与调查的男性有68.8%、女性有22,09%、还有9.31%未填写。
村落文化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村落文化生态保护调研报告村落文化生态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现代化的进程中,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村落文化生态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调研范围包括了多个村落,其中包括城市周边的传统村落和农村地区的村落。
三、调研结果1. 村落文化的现状大部分村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多种挑战。
城市周边的传统村落受到城市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威胁;农村地区的村落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普遍流失劳动力,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消失。
2. 村落文化保护的问题(1)意识问题:很多居民对自己的村落文化存在认同感不强,对其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不足。
(2)资源问题:村落文化保存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有限,经济能力不强,无法承担文化保护工作的费用。
(3)法律法规问题:村落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手段。
(4)教育问题:缺乏对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教育,年轻一代对村落文化了解不多,对其价值也不太重视。
3. 村落文化保护措施(1)提高居民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对村落文化保护的意识和认同感。
组织文化活动,增加居民参与的机会。
(2)加强资源投入: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加大对村落文化保护项目的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参与其中。
同时,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
(3)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村落文化的保护,确保其正常传承和发展。
(4)加强教育力度:加强对青少年和学生的村落文化教育,使他们了解村落文化的价值,增强对文化保护的重视。
四、结论村落文化的生态保护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村落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村落文化保护项目的投入,并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居民对村落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
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石达开过境的焚烧,“文革”时期“破四旧”的冲击以及近三十年来乱拆乱建等方面的原因,至今已损毁得面目全非,连一条完整石板路也找不出了。
又如有着1500多年建村历史的下灌村,改革开放初期尚有600多座古民居,而现存只有110多座了,其损毁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堪回首。
2.保护意识不强。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缺乏保护意识。
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那些雕龙画凤的老房子其实蕴藏着“金银财宝”;不少家庭建新房时都拆掉了旧房,即使不拆也不修整,任其虫蛀雨淋,墙塌瓦掉。
有的政府部门为了上新项目,征地拆迁时,大拆大改,根本不考虑对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存的保护。
比如琵琶岗村,2003年公布为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还有200多栋清式风格的民居建筑,而目前仅有120余栋了,其中曾任辛亥革命先驱和领袖黄兴的秘书的肖志仁志士的故居,现在也在风雨中飘摇。
3.保护措施不力。
对传统村落,xx县至今没有出台保护抢救之类的文件,也没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和《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开展过执法检查,更没有专门组织或安排专人进行针对性地保护和管理。
对农村传统村落,特别是未纳入“申保”单位的传统村落的古建筑等文化遗存,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灭。
对盗窃古民居中的石雕、木雕等违法犯罪行为更没有进行有力地打击。
4.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尽管住建、文物等部门向上争取了部分资金,县财政也拨付了一些资金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修复;但终因投入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大多数没有得到修缮。
如,禾亭镇小桃源村,现保留着50余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均为青砖黑瓦木结构梁柱,采用对称院落式布局,从格局到装饰无不诠释着儒家文化的理念,是目前县内古民居历史较长、保护较好的村庄,极具历史、文化及旅游价值。
2013年,该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县委组织部组织禾亭镇及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通过向上争取、整合项目等办法,筹集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开展了对小桃源村古民居的全面保护和开发。
但由于涉及水、电、路、危房改造、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达数千万元,项目挂牌招标时竟无人问津。
目前只是镇里几名工作人员联合组建了一个公司在“小打小闹”,修缮了几处房子、种植了一片桃林,离建设目标相去甚远。
5.开发利用不够。
全县的传统村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极为不够,基本上是乡村人文观光旅游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且多以观赏建筑为主,难以看到雅俗共赏的“好戏”、听到独具魅力的“故事”,吸引不了客人,因此,来xx的游客旅游观光后大多只是概念式的回想,对出自xx传统村落的好景点、好故事、大名人很难说出个一、二,更谈不上二次传播。
如下灌村,尽管近年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改造,并组建灌溪旅游公司进行了运作,但由于仍停留在浅层面的参观游览上,状元文化、麻将文化、美食文化等未深度开发和利用,经济回报和带动效应都不及预期。
6.宣传营销不透。
全县的古镇、古村、古屋等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如,历史文化名村下灌,进士门第西湾、桃源果乡三亩田、醉美莲乡大桑塘、最忆乡愁盘洞口、舜源福地九嶷洞、溪水瑶家牛头江等都别具风味,都称得上乡村旅游的好去处;又如,路亭村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祭祀文化,丁字街的红色文化,九嶷山黄家大院的建筑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夺人耳目,引人遐思。
但由于对接市场传播不够,出了永州市知道的人就很少了,“门前冷落鞍马稀”也就不足为奇。
三、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和建议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其培育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不仅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面对xx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以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准备好旅游“大餐”,刻不容缓。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关键在于强有力的领导,各部门形成整体合力。
为此,xx县应成立由县政府领导挂帅,住建、文化、旅游、国土、文物等部门组成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机构,并在各乡镇、街道确定一名兼管员,负责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对接工作,统筹行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职责,解决这项工作有组织管、有人管的问题。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
早在2014年,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就以建村(2014)61号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对传统村落保护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基本要求、保护措施,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中央补助资金申请、核定与拨付等六个方面予以了明确。
因此,我们应根据本县实际,制订出台相关制度,使传统村落的保护有章可循。
三是制订发展规划。
象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样,县里应根据全县传统村落的现状,拿出一个5-10年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确保这项工作有序推进。
当前,首先要把“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纳入全县乡村振兴的规划之中,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推动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保护共识。
xx县的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当务之急应广泛深入地宣传保护的重要意义,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的共识。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要深入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这“一法一条例一意见”要以永久的形式至少悬挂在已入选和待入选的传统村落里显目的地方,比如村委会或村宗祠门口的墙上。
二是加强正面典型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新闻媒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做得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通过典型示范,加强正面引导。
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宣传。
结合县里的“乡村旅游节”,每年选取一个主题、选取一个村落开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保护传统村落,村村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3.坚持多措并举,强化保护扶持。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参与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就政府层面,要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投入,既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向上申请专项保护资金,又要统筹整合财政项目资金。
要设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专项经费,对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实行专项补助;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区内的按原貌修缮房屋的村民,可参照县里乡村风貌改造的做法实行以奖代补,调动老百姓自我保护的积极性。
就社会层面,要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可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基金,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鼓励企业、民间团体、社会贤达等共同参与保护和利用工作;也可试点采取股份制的形式,通过村民将其所有的古建筑租赁或入股,吸收社会各方合力推进,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经营。
在这一点上,贵州雷山县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为了使西江千户苗寨的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2008年的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后,他们制定出台了《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
这个“办法”以“人人都是文化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为落脚点,积极探索“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的运作机制,建立起了“全面普查,完整保护,镇村复查,兑现奖励”的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共享机制“含金量”高:一是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8%的份额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经费。
2017年就发放奖金额为x万元。
二是“人人有份,户户受益”。
按照“办法”的规定,文化保护奖励费的发放以户为单位,受益多少取决于吊脚楼保护的程度和家庭人口数。
2017年户均约为x元。
三是文化保护费发放有严格的流程,且多主体参与。
每年分上下半年各发放一次,全程都有村民代表参与和监督。
在奖励办法的带动下,西江苗寨传统文化彰显出现代的魅力,村民文化自觉意识不断高涨。
从2008年,西江苗族博物馆建立起有20多户家庭博物馆挂牌;村寨连续打造出了“古歌堂”、“鼓藏堂”、“刺绣坊”、“银饰坊”、“米酒坊”等20多个苗族文化点。
到2017年,西江苗寨游客接待量超过x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x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7倍和49倍;在西江苗寨注册登记的各类经营主体超过了1000多家,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开发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景区带动,不仅解决了周边村寨x多名村民的就业,还带动了附近20多个村寨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对县域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