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三大基础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概论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1、课程观念的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课程观念呈现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3)、强调师生的经验、环境、教材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2、课程论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及著作):1902年,杜威《儿童与课程》(最早);1918,博比特《课程论》;中国:1989,陈侠《课程论》;198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3、教学观念的变化:(1)、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教学是一种意义建构。

教学其实是要构筑一种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与意义建构的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尝试去理解事物,去探索和建构知识。

(3)、教学是师生主动开发资源,不断创生课程的过程。

(4)、“教”服务于“学”,,服务于学生主动地探索性的学习。

4、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的拉特克;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问世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小课程观与小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分离。

课程和教学相互独立,互不交叉。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其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分工。

(2)、“大教学观”:教学包含课程。

可称为教学内容所取代,可成熟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

(3)、“大课程观”:课程包含教学。

课程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课程系统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组成其中的可课程实施即教学,教学是课程系统中的一个环节(4)、“整合观”:课程与教学论。

该观念发端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有机的共生的整体,即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两个角度,两个方面。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1、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1)、教育本质论(2)、教育功能论(3)、教育目的论(4)、师生关系论2、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以心理学作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最早源溯于亚里士多德;但真正将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是赫尔巴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3000字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3000字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1. 教育学基础:教育学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

教育学的发展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的理论基础。

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化等方面,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社会学基础:社会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关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这使得课程与教学论不仅关注个体的发展,还关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影响。

二、课程理论及其实践1. 课程设计的原则:课程设计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发展性等原则。

这些原则确保了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指明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课程评价的标准。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基于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3.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等要素。

同时,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1.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准则,包括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系统性、发展性、主体性、一致性和量力性等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

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通过及时反馈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P3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P4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P4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P9-10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

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P13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P13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P14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章绪论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第⼀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

《⼤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切事物教给⼀切⼈类,⽽⼤教学论就是把⼀切事物教给⼀切⼈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系列具体的要求;4.在理论上⾸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集体教学的新形式;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段;2.该书依据观念⼼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兴趣理论和学⽣的注意⼒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法;4.依据多⽅⾯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教育哲学命题。

提倡实⽤主义三⼤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操作活动来进⾏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童中⼼、经验中⼼、活动中⼼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教师中⼼、书本中⼼、课堂中⼼20世纪五六⼗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模式,在教学⽬的⽅⾯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段⽅⾯重视新技术⼯具的使⽤。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1.教学即教授2.教学即教学生学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一)国外的三种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2.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相互独立论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一)目标分解二)任务分析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第三章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第四章1、课程开发的过程:一)确定教育目标二)选择学习经验三)组织学习经验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2、课程设计的模式:一)塔巴模式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3、教学设计的过程:一)确定教学目标二) 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第五章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

课程与教学基础(全)

课程与教学基础(全)

四、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

导致中国科学精神缺失的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以儒 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在: 儒家人伦文化体系对科学文化的排斥; 传统文化中的实用、工具取向对科学理性的疏离; 学术功能政治化对科学文化的压抑; 哲学层面的经验论思维模式对科学文化的替代。

大力加强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科
课程与教学基础
建造万丈高楼,需要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小组派代表汇报课前学习“课程与
教学的历史基础”的成果。
其他小组向汇报小组提问,由汇报
小组成员回答或教师回答。
二、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看了这段录像后,你能从“哲学基
础对课程与教学的作用”这个角度 切入,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三、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及社会基础
请大家结合录像中的例子,谈谈
“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及社会基础的 重要价值”,好吗?
四、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
小组派代表汇报课前学习“课程与
教学的科学基础”的成果。
其他小组向汇报小组提问,由汇报
小组成员回答或教师回答。

学基础,已是迫在眉捷。
五、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小组派代表汇报课前学习“课程与
教学的心理学基础”的成果。
其他小组向汇报小组提问,由汇报
小组成员回答或教师回答。
五、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小 结

你对课程与教学基础中的哪一种最感兴趣?
在这一种基础中,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种具体 观点(可以不局限于教材上罗列的观点) ?为 什么?

公共基础知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实践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它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要素。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包括学科知识、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涉及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

课程评价则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以确定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核心理论1. 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经典理论之一,由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拉尔夫·泰勒提出。

泰勒原理包括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泰勒原理强调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组织课程内容应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采用目标评价模式,以确定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布鲁纳主张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来学习学科知识。

发现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

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

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在教育领域中,有效教学的概念日益受到。

实现有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探讨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成为了教育界的焦点。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这一概念不仅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文将探讨的三大理论基础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们在有效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环境中进行刺激反应的结果。

该理论注重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在有效教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醒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体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是学生如何处理和加工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地处理和加工。

在有效教学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认知结构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

该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有效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

让我们以一堂英语课为例,说明如何运用三大理论基础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了一些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训练活动,如单词听写、对话练习、阅读理解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积累英语语言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和逻辑,例如语法规则、词汇搭配等。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和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了教学过程的核心。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指导和规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而教学则是以课程为基础,通过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本文将从课程和教学两个方面,介绍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课程的基本要素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教学活动的指导和规划。

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可衡量,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又要符合教育和社会的需要。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学内容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织,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方法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多种形式。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它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评估。

教学评价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实施,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1. 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和教育情怀。

2. 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3.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要求舒适、安全、便捷、整洁,精神环境要求积极、良好、和谐、有序。

4.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方面。

教学资源要求丰富、多样、可靠、充足。

结语课程和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了教学过程的核心。

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一、教材1、教材的含义(广义、狭义)教材:即教学材料,是课程内容的载体。

广义是指: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挂图、教学软件、音像教材等一切教师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以及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书。

狭义的教材只指教科书。

2、小学数学教材的作用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直观体现。

它是根据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目的、要求、内容和教学指示编写的。

(2)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中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通过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实现人类具体的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个体的数学认识结构的转化。

(3)它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的对象。

它是学生获取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来源,也是它们发展智能、形成初步科学世界观的奠基石。

二、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区别与联系1、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联系科学数学:只考虑数学本身的内容、结构特点及其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学科数学:在对学生教学时,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把数学的内容加以处理,即把数学的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

两者的联系:学科数学的内容是依据科学数学的建立而发展的。

2、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区别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存在明显差异(1)作为科学数学,可以不考虑人们是否理解,只要能完备精确地阐明某些数学理论即可,所以一般从原理出发。

而作为学科数学则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所以往往要通过对结构化的物质材料进行操作,或者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出发,然后由学生去发现其间的联系。

(2)作为科学数学,对所有的定理、法则等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论证和推导。

而作为学科的数学,限于学生的接受水平,往往通过列举一些事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

(3)科学数学完全按照数学理论的逻辑系统进行安排,可以难易起伏不均。

而学科数学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兼顾儿童的认识规律,某些内容可做适当调整。

(4)科学数学以完全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目的。

课程与教学基本构成要素

课程与教学基本构成要素

课程与教学基本构成要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学的核心要素,它明确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
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预期成果。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它包括所要教授的知识点、技能要求和主题内容等。

教学内容应该与课程目标相一致,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教学活动和策略。

它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
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选择,包括讲授、示范、讨论、实验等多种形式。

4.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

教师需要利用
教学资源来支持教学活动,提供学生的学习资源,使教学更加生动、多样化。

5. 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提供反馈,帮助学生纠正
错误和改进学习方法。

6. 学生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7. 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创设秩序井然、宽松
和谐的教室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尊重和积极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方法教得怎样—效果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效果:学到了东西(有结果);★教学效用:学到的东西为学生所用(有益处,满足需要、促进发展、完善素质)★教学效率:以教学效果与教学的代价相比较所得出的判断;★教学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所作出的判断(两个维度的满足)。

教学要求1)目标要明确(准确)(2)内容要清晰(清楚)①教什么要清清楚楚②在什么起点上教要清清楚楚③教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④怎样教要清清楚楚⑤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⑥教得怎样也要清清楚楚何谓反思性教学:● 1.学生在你的课堂快乐吗?● 2.学生是你课堂的主角吗?● 3.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够多吗?● 4.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效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没有?● 5.你的教学目标明确吗?任务清楚吗?都达到或完成了吗?● 6.你是否挖掘了知识的思维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否联系生活实际把知识激活?●7.你是否帮助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深?●8.你的课堂氛围活跃吗?你是课堂有效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吗?●9.你觉得你的课堂有效吗?可以更有效吗?●10.你的课堂体现了你所教学科的文化和价值吗?●11.学生在你的课堂收获大吗?●12.这节课还可以怎么上?哪些环节还可以进一步修正完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策略和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起点和界面,是为实现某一具体目标所采取的决策行动。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要素,策划教学活动,编写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问题。

“前设计”(课前完成) :是“教学预案”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眼光;“中设计”(课中完成) :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预案”的调整改进,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后设计”(课后完成) :是对教学实施情况的分析总结,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愿望。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预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准备教学资源规划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策略、技巧教学目标的设计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通过教学活动所预期达成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要求。

2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2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现代教育 的悲剧就是认为惟有认知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教 育工作者往往认为,只要把课程设计好,教学方 法适当,学生就会学好。其实,意义不是内在于 课程的,而是个人赋予其上的。所以:
1、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要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得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 要把课程看作满足学生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的 自由解放的过程,课程重点应该从教材转到学生 个体。
Ausubel
在课程编制时:
逐渐分化原则:考虑各概念之间的包摄性 和概括性程度,组成有层次、有关联的系统。先 呈现一般性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呈现具 体的概念。以有利于学生的概念同化。
整合协调原则:对于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 相矛盾的,难以同化的新内容,或者课程内容无 法按纵向的形式组织时,便采用这个原则。使学 生对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有 关概念的异同,清除可能引起的混乱。
1. 行为主义与课程
• 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1. 华生的经典行为主 义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
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
标就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 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 课程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 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课程目标越具体、 越精确越好。
行为主义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表现在: (1)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强调行为目标; (2)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到繁的积累; (3)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 (4)主张采用各种教学媒介进行个别教学; (5)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 (6)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课程定义: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等。

教学定义:教学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与教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六艺”教育到现代的多元化教育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课程设计的概念: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原理,对学校的各门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

课程设计的原则:整体性、均衡性、连贯性、个性化、灵活性等。

课程设计的步骤:确定教育目标、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等。

第三章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教材的概念:指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

教材分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的方法:包括整体分析、单元分析、课时分析等。

教材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第四章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的概念: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式。

教学方法的分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能力等。

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等。

第五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在职培训、学术交流、自我学习等。

教育科研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教育科研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重难点解析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重点是要掌握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影响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

要求:识记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设计的教学直线式的程序、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先行组织者、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建构主义教学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影响课程、教学的社会学派别、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理解心理学对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派别及主要观点、影响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派别的主要观点、文化传统与社会制约课程与教学的维度、哲学对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实用主义课程与教学观、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派别及主要观点。

重点是要掌握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影响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

一、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创立,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

该理论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主张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分解成小单元,然后按照逻辑程序排列,步步递进,强调程序教学,教学中的强化与矫正;强调行为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至繁的累积;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各种媒介进行个别教学;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注重教学绩效、成本——效应分析和目标管理。

(二)认知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该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

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可看作认知结构,它涉及三个方面:知识的表征、知识的类型、知识的组织。

1.知识的表征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储存于大脑的方式。

课程与教学基本构成要素

课程与教学基本构成要素

课程与教学基本构成要素课程与教学基本构成要素————————1. 引言在当今的教育领域,课程与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核心要素。

课程是指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内容的总称,而教学则是指教师组织和传授课程内容的过程。

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的构成要素,并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方式,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主题。

2. 课程的构成要素2.1 知识与技能课程的核心是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一定领域的概念、原理和事实,而技能则是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获得的能力。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

2.2 能力培养除了知识和技能外,课程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任务和问题解决中所展现出来的行动和表现。

课程设计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2.3 价值观与人文关怀课程与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是指导行为的基本准则。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健康,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怀。

3. 教学的构成要素3.1 教师的角色与能力教学的第一个要素是教师的角色与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教学能力。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并且能够运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3.2 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的第二个要素是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环境包括教室的布置、学生之间的互动、校园文化等因素,而教学资源则包括教材、网络、实验设备等教学工具。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3.3 教学方法与评估教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教学方法与评估。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三大基础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三大基础

一、课程与心理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心理学的考虑也许会遭到忽视或推在一边, 心理学的考虑也许会遭到忽视或推在一边,但 它们不可能被排除出去,把它们从门里赶出去, 它们不可能被排除出去,把它们从门里赶出去, 它们又从窗子里爬进来。 它们又从窗子里爬进来。 —— 杜威 (一)早期观点 教育历史上, 教育历史上,最早把心理学引入教育的讨论 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最早设想按照 儿童年龄特征来划分教育的阶段, 儿童年龄特征来划分教育的阶段,并设置相应的 课程。他的教育方案分四个阶段: 课程。他的教育方案分四个阶段:
(二)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争论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洛克 “教育的事情,并不是要使青年人精通任何 教育的事情, 一门学科,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智, 一门学科,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智,装备他们的 心智,使他们有能力学会这门学科。 心智,使他们有能力学会这门学科。” 学习某门学科, 学习某门学科,并不真正只是为了学习其中 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其中的知识, 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其中的知识,发展他们 的心智。 的心智。 他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培养严密的推理能力, 他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培养严密的推理能力, 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评价:行为主义对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 评价:行为主义对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 和机械。把目标和内容分解, 和机械。把目标和内容分解,然后通过逻辑排列 和指定的步骤进行教学就能达到目标的看法过于 乐观。 乐观。而且用行为的方式界定目标的方式受到质 它不能用来理解或指导复杂性质的学习, 疑,它不能用来理解或指导复杂性质的学习,如 认知过程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等这些隐性的东西。 认知过程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等这些隐性的东西。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一)课程课程概念表述以及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学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同学说。

1.科目说。

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的开设的总称”。

与此类似的是,把课程理解成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

2.学科进程说。

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

3.经验结果说。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也是学习者在学校教师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

4.文化再生产说。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主要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

5.社会改造过程说。

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但课程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变革。

因此要求课程重点应该指向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的主要弊端,以及指向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课程应该有助于促使学生社会化,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

教材中对课程的定义包括计划和实施两个层面: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教学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教材中从教学概念指称的不同宽度进行了归纳:最广义→广义→狭义→更狭义→具体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认识。

广义: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狭义: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相互独立说2.相互包含说3.相辅相成说二、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对课程与教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教育学基本原理主要有教育本质论、教育功能论、教育目的论、师生关系论。

(一)教育本质论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教育是兴国之本。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是指研究如何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的理论。

它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地传播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包括: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过程中想要达到的目的。

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先确定教育目标,以便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课程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在设计课程时,需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学习者的特点,确定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使用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式。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行为,包括如何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技能等。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帮助学习的工具,包括教材、教具、教学环境等。

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指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测评的过程。

学习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指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包括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的研究。

教学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实践经验,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传播知识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上个世纪5 60年代发展起来 认知心理学是上个世纪5、60年代发展起来 的心理学流派, 的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勒 ler)、西蒙(H.Simon)、 )、西蒙 )、布鲁纳 (ler)、西蒙(H.Simon)、布鲁纳 (J.S.Bruner)、乔姆斯基(N.Chomsky)、皮 J.S.Bruner)、乔姆斯基(N.Chomsky)、皮 )、乔姆斯基 )、 亚杰(J.Piaget)、奈瑟(U.Neisser) )、奈瑟 亚杰(J.Piaget)、奈瑟(U.Neisser)等。 基本假设是: 基本假设是: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在认知 的基础上的。 的基础上的。 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对象:学生处理环境中各种事件的内 部活动,并试图解释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部活动,并试图解释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主要关注: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与重组, 主要关注: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与重组, 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但是亚里士多德心理学观点对课程影响最大 的是他对心理官能的分析, 心理官能的分析 的是他对心理官能的分析,他认为灵魂是生命之 本源,而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 本源,而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 (1)植物灵魂(表现在营养和繁殖上):体 植物灵魂(表现在营养和繁殖上):体 ): 育 动物灵魂( (2)动物灵魂(超越植物的特性而表现在感 觉和愿望上): ):德育 觉和愿望上):德育 理性灵魂( (3)理性灵魂(超越各种动植物的特性而表 现在思维和认识上: 现在思维和认识上:智育 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他特别强调理性灵魂, 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他特别强调理性灵魂, 因为只有这个特征才使人区别于动物和植物而成 为人。 为人。
形式训练说侧重于发展智力; 形式训练说侧重于发展智力; 实质训练说侧重于传授知识; 实质训练说侧重于传授知识; 但二者并不是决然对立的关系, 但二者并不是决然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相 辅相成的关系。 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传授知识必定是为了发展智力, 首先,传授知识必定是为了发展智力,培养 能力; 能力; 其次, 其次,发展智力培养的途径之一便是知识的 传授,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传授,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再次,在今天信息时代, 再次,在今天信息时代,争论的天平开始导 向形式训练说。 向形式训练说。
行为主义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表现在: 行为主义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表现在: 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强调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 (1)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强调行为目标; (2)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到繁的积累; 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到繁的积累; 方面强调由简到繁的积累 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技能的训练 (3)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 主张采用各种教学媒介进行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 (4)主张采用各种教学媒介进行个别教学; 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 模式; (5)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 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 教学技术; (6)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 当今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当今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单 元教学和个别学习法都是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 元教学和个别学习法都是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
在课程编制时: 在课程编制时: 逐渐分化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考虑各概念之间的包摄性和 概括性程度,组成有层次、有关联的系统。 概括性程度,组成有层次、有关联的系统。先呈 现一般性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 现一般性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呈现具体 的概念。以有利于学生的概念同化。 的概念。以有利于学生的概念同化。 整合协调原则: 整合协调原则:对于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 矛盾的,难以同化的新内容, 矛盾的,难以同化的新内容,或者课程内容无法 按纵向的形式组织时,便采用这个原则。 按纵向的形式组织时,便采用这个原则。使学生 对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对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要素重新加以组合,通 过分析、比较、综合, 过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有关 概念的异同,清除可能引起的混乱。 概念的异同,清除可能引起的混乱。
(三)人本主义与课程 人本主义是上个世纪70 7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 人本主义是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 它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 的。它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也不是学生 学习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习的起因, 学习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习的起因,即学生学习 的情感、信念和意图等——这些是使一个人不同 的情感、信念和意图等——这些是使一个人不同 于另一个人的内部行为。在他们看来, 于另一个人的内部行为。在他们看来,如果课程 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 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 可能发生。 可能发生。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现代教育的 罗杰斯认为 悲剧就是认为惟有认知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悲剧就是认为惟有认知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教育 工作者往往认为,只要把课程设计好, 工作者往往认为,只要把课程设计好,教学方法 适当,学生就会学好。其实, 适当,学生就会学好。其实,意义不是内在于课 程的,而是个人赋予其上的。所以: 程的,而是个人赋予其上的。所以:
第二章 课程研究的三大基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⒈理解并分析心理学观点对课程的影响。 理解并分析心理学观点对课程的影响。 ⒉了解并分析社会学观点对课程的影响。 了解并分析社会学观点对课程的影响。 理解并分析哲学观点对课程的影响。 ⒊理解并分析哲学观点对课程的影响。
【重点难点】请结合实际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 重点难点】
学、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等 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 的有关观点分析其对课程的影响。 的有关观点分析其对课程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课程研究的社会学基础 第三节 课程研究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心理学基础
一、课程与心理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二、当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对课程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 认知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三、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一、课程与心理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心理学的考虑也许会遭到忽视或推在一边, 心理学的考虑也许会遭到忽视或推在一边,但 它们不可能被排除出去,把它们从门里赶出去, 它们不可能被排除出去,把它们从门里赶出去, 它们又从窗子里爬进来。 它们又从窗子里爬进来。 —— 杜威 (一)早期观点 教育历史上, 教育历史上,最早把心理学引入教育的讨论 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最早设想按照 儿童年龄特征来划分教育的阶段, 儿童年龄特征来划分教育的阶段,并设置相应的 课程。他的教育方案分四个阶段: 课程。他的教育方案分四个阶段:
(二)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争论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洛克 “教育的事情,并不是要使青年人精通任何 教育的事情, 一门学科,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智, 一门学科,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智,装备他们的 心智,使他们有能力学会这门学科。 心智,使他们有能力学会这门学科。” 学习某门学科, 学习某门学科,并不真正只是为了学习其中 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其中的知识, 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其中的知识,发展他们 的心智。 的心智。 他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培养严密的推理能力, 他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培养严密的推理能力, 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1)从出生到七岁:体格发育阶段,由家长 从出生到七岁:体格发育阶段, 训练; 训练; 七岁到少年期:体操、音乐、 (2)七岁到少年期:体操、音乐、读、写、 算的基本知识,由国家控制; 算的基本知识,由国家控制; (3)少年期到十七岁:不仅学音乐和数学, 少年期到十七岁:不仅学音乐和数学, 而且修习文法、文学、地理学; 而且修习文法、文学、地理学; 高等教育: (4)高等教育:为青少年中极少数优秀者实 发展百科全书式的广泛兴趣,包括生物科学、 施,发展百科全书式的广泛兴趣,包括生物科学、 物理科学、伦理学、修辞学和哲学。 物理科学、伦理学、修辞学和哲学。
评价:行为主义对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 评价:行为主义对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 和机械。把目标和内容分解, 和机械。把目标和内容分解,然后通过逻辑排列 和指定的步骤进行教学就能达到目标的看法过于 乐观。 乐观。而且用行为的方式界定目标的方式受到质 它不能用来理解或指导复杂性质的学习, 疑,它不能用来理解或指导复杂性质的学习,如 认知过程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等这些隐性的东西。 认知过程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等这些隐性的东西。
布鲁纳: 布鲁纳: 在课程上:主要关注知识的结构, 在课程上:主要关注知识的结构,主张要按 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来组织和安排课程; 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来组织和安排课程; 在教学上:主张要学生一开始就学习学科的 在教学上: 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 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 奥苏伯尔: 奥苏伯尔: 强调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强调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强调影响学习的 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应该据此进行 相应的教学安排。 相应的教学安排。 学习的心理机制: 学习的心理机制:同化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 结构中已有的观念, 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这些已 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 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1、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重要, 要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得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 要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得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 要把课程看作满足学生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的 自由解放的过程, 自由解放的过程,课程重点应该从教材转到学生 个体。 个体。 2、课程既不是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也 课程既不是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不是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不是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而是要为学生提供 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 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因为知识对学 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 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快被遗忘, 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快被遗忘,是因为他们与学生 自我无关。 自我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