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编童谣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用童谣打造小学语文课堂
用童谣打造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而童谣是一种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口头传统文学形式,这种传统文学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用童谣来打造小学语文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一、童谣的定义童谣是一种流传于民间、适合儿童阅读的短诗体文学形式。
它通常包括简单易记的词句,通俗易懂,语言生动,节奏韵律感强。
童谣内容广泛,有歌谣、游戏谣、摇篮谣、教育谣等。
童谣的主要特点是朗朗上口,易记易唱,很具有传统的娱乐性和教育性。
1.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童谣的韵律优美,语言简练,能够帮助孩子们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
2.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童谣中常常包含一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传唱童谣,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行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3.激发阅读兴趣:童谣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4.提高记忆力:童谣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记忆能力。
5.发展联想能力:童谣的内容广泛丰富,常常涉及到丰富的想象,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联想能力。
三、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应用童谣1.朗读童谣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孩子们一起朗读经典的童谣。
通过朗读童谣,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熟悉语言的发音和语调,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童谣的韵律美和朗朗上口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
2.分析童谣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童谣,让孩子们分析童谣的词语、韵律、表达技巧等,从中学习语文知识。
通过分析童谣,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诗歌的韵律结构,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创作童谣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创作自己的童谣。
通过创作童谣,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4.演唱童谣在课堂上,可以设置童谣演唱环节,让学生们演唱自己喜爱的童谣。
通过演唱童谣,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浅析童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法中的应用
、
童 谣 的 特点
古人云 : “ 童, 童子 ; 徒 歌 日谣 。 ” 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 口 的没 有 乐 谱 的 歌 谣 。童 谣 是 符 合 儿 童 的认 知 特 点 和 身心 发展 特点 、 有韵脚 、 有 意境 、 有节 奏 、 充满 童趣 、 朗 朗 上 口的 一 种 说 唱形 式 ,它 作 为 一 种 辅 助 教 学 手 段 在 低 年 级 语 文 教 学 中 占有 重 要 地 位 。在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 , 恰 当地 运 用 童谣 , 能 使 教 学 变 得生 动 、 丰富. 使 枯 燥 的语 言 知 识 变 得 有 趣 。 从 而 收 到 令 人 满 意 的效果 ; 可 以 满 足 学 生 的好 奇 心 理 , 使注意力 保持稳定 、 持 久, 思维活跃 , 更 重 要 的是 童 谣 能 使 孩 子 们 快 乐 地 学 习语 文 。
童 谣 有 以下 特 点 。 1 . 朗 朗上 口 , 通俗 易懂 。经 常 吟 唱 童 谣 , 可 以 提 高 孩 子 对 语言结构 、 排列 、 变 化 的敏 感 度 . 这 种 对 语 感 技 巧 的熟 悉 度 能 有 效 地 帮 助 孩 子学 习拼 字 , 进 而 提 高 阅读 能 力 。
的应 用。
2 2 3 9 0 0 )
关键 词 : 童谣
低 年 级语 文教 学 教 学应 用
根据《 低年 级语文课 程标准》 , 基 础 教 育 阶 段 语 文 课 程 的 任 务 是 :激 发 和 培 养 学 生 的语 文 学 习兴 趣 .使 学 生 树 立 自信 心, 养 成 良好 的 学 习 习惯 , 形成有 效的学 习策略 , 发 展 自主 学 习 的 能力 和合 作 精 神 。 本 文 以《 低年级语文课程标准》 为导 向, 从 童 谣 的特 点 及 在 教 学 中 的优 势 角 度 出发 .分 析 童 谣作 为辅 助手 段 在 低 年 级 语 文 教 学 中 的应 用 。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童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形式,它以简短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韵律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思想或者描述某种事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谣被广泛运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浅析。
童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童谣的语言简练且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这样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著名的童谣《娃娃歌》“豆儿来,排长队。
青菜豆瓣要点头。
辣子还裹外面裹,一弹一掉把嘴搅”,节奏明快,语言生动,不仅展现出了美食的诱人之处,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从长远来看,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和兴趣的培养,将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童谣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童谣多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事物,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还能够通过模仿、朗诵来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东边日出西边雪,好奇的小白兔,真呀真奇怪”,通过这首童谣,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小白兔的形象,也能够感受到朗朗上口的韵律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朗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朗诵童谣,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感悟美的一种形式,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更好地锻炼。
童谣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童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里面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如节气、传统节日、农耕文化等等。
学生通过学习童谣,不仅能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也能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培养自己丰富的文学素养。
比如《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独立寒冬,骄阳之下,不畏严寒”。
学生通过学习童谣,能够感受到梅花的坚韧和品格,又能够从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
而这些都是文学素养的一部分,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情怀。
童谣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童谣多以简单明了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象描述事物,给学生带来美的愉悦感。
浅谈创编儿歌在小学低段教育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创编儿歌在小学低段教育教学中的妙用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
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念易记易传。
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儿歌。
儿歌在儿童情感教育、启迪心智、训练语言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小学,尤其是低段语文、品德等课本中,就有不少融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
而结合儿歌或其他教学内容、教育情境创编儿歌,则在小学低段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妙用。
下面我就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浅谈一下创编儿歌在小学低段教育教学中的妙用。
首先,儿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方式。
在儿歌的吟诵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激发儿童向善、求美的积极性并付诸行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2》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给这篇韵文加了个题目《好孩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教育性。
学完后我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创编了一首儿歌《好学生》——小朋友,正年少,尊师长,懂礼貌。
师长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
师长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
学校事,愿承担,扫地拖地擦桌子。
校爱我,我爱校,好学生,人人夸。
这首儿歌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拓宽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性。
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习兴致高,遵守纪律,学习效果也好。
其次,儿歌是启迪学生心智的好方法。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作题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领路人、启蒙者。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一起来分类》后,我引导学生创编了拍手说儿歌《分分类》:世上事物很丰富,分一分来认得清。
花草树木是植物,虫鱼鸟兽是动物;锅碗瓢盆是餐具,米面粮油是食物;衣帽鞋袜是服装,笔墨纸砚是文具;……看一看,想一想,一定能够分得清。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 引言1.1 童谣概述童谣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短小简单的歌谣形式,通常用以启蒙儿童或者具有教育性质。
童谣的内容通常是描述各种生活场景或者教育道理,语言简练、易记、易懂,旋律优美,很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童谣的形式多样,有些是押韵的,有些是像故事一样的叙述,有些是带有节奏感的歌谣。
童谣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之一,因此对于儿童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文学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童谣的传播渠道也很广泛,除了家长口头传授,还有学校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教授,还有一些优秀的童谣编写者通过书籍出版的形式将童谣传播出去。
在中国古代,童谣的传播途径还包括了戏曲、说书等形式。
童谣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童谣概述】1.2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培养对文学和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语文是传承文化、培养情感、塑造心灵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小学时期是学生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语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童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学习童谣,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谈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谈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童谣是小学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资源,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通过学习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
童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技巧,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童谣的内容。
童谣在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童谣, 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 语言表达能力, 启发想象力, 创造力,方法与技巧, 文化传承, 审美教育1. 引言1.1 引言童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被广泛运用。
童谣通常由韵律优美的歌词组成,内容简单易记,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风格,如《咿呀歌》、《梦蝶谣》等,这些童谣既有朗朗上口的趣味性,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谣被用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承民族文化,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学唱童谣,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童谣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和语感。
童谣中各种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想象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富有乐趣和创造力。
童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童谣,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文化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的特点童谣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学形式,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朴素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童谣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童谣简短易记。
童谣通常由四行或八行组成,每句句子简洁明了,押韵和节奏感强,容易被小学生快速吸收和记忆。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童谣是一种适应儿童心理特点的文学形式,它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形象展现出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谣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童谣通常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
学生通过朗读童谣、欣赏童谣和创作童谣,可以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增强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童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童谣内容生动有趣,情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通过童谣的欣赏,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使他们变得更加主动地去阅读,进而培养出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童谣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
童谣以其简单、直观、情趣横生的特点,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和语言的美。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童谣,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审美情感的形成和培养,培养出对语言、音乐和文学的热爱。
童谣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
童谣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庭、校园、自然等。
学生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不同的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还可以了解到文化的多样性,拓宽了他们的生活视野。
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童谣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兴趣、审美情感和生活视野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运用童谣,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环境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全面而深入的体验童谣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阅读和表达习惯。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童谣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是以儿童为对象,通过简短轻松的歌词来传达信息、教育以及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
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促进语言发展、培养情感态度、提高审美品味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语言发展。
童谣是一种语言游戏,通过韵律、押韵和平仄等手法,将语言加工成韵文,符合儿童的语言心理特征。
儿童通过学唱童谣,可以让他们在乐趣中感受语言运行的魅力,增加语言的积累,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童谣还通过重复和反复的记忆,让儿童学会模仿和记忆,从而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
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培养情感态度。
童谣中的歌词常常描绘生活中的小故事和小事情,包含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引发儿童的共鸣。
通过学唱童谣,儿童可以体验到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情感意识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童谣中的正面情感价值观也能够引导儿童养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培养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提高审美品味。
童谣是一种简单直接的艺术形式,通过简短、优美的歌词和曲调,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童谣以其朴素的美感,能够让儿童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的发展。
通过学习和欣赏童谣,儿童可以培养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提高对美的感受和鉴赏的能力。
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促进语言发展、培养情感态度和提高审美品味等重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童谣作为教材,通过唱、读、背、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融入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情感意识,并提高审美品味,从而达到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
谈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谈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童谣是一种富有韵律和韵味的儿童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口语化特点,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和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童谣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引入童谣,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加活泼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童谣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童谣中的情节和形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童谣这一形式,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童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语言能力、学习兴趣1. 引言1.1 引言童谣是一种以儿童为对象的短小诗歌形式,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简单生动,常常通过反复的押韵和节奏感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童谣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童谣的简短性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语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有趣的童谣习题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课程的积极性。
借助童谣,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们应善于利用童谣这一传统文学形式,使之成为语文教育的有力助手。
2. 正文2.1 童谣的定义和特点童谣是一种朗朗上口的儿童文学形式,通常是由熟知的节奏和韵脚组合而成的。
它以简单易记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点滴和趣事,常常伴随着简单的旋律。
童谣在传统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古代就已经流传于民间,成为儿童时代的启蒙读物。
童谣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简单易懂,易于记忆和传唱,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节奏感强,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音乐感和语言节奏感;内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童谣常常涉及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
用童谣打造小学语文课堂
用童谣打造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呢?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用童谣来打造小学语文课堂。
童谣,又称儿歌,是儿童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
它以简短明快的歌词、欢快的旋律和易于记忆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利用童谣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用童谣打造小学语文课堂呢?我们可以利用童谣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启蒙。
利用《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童谣来进行启蒙教育。
这些简短易记的歌词形式,适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童谣来进行语文知识的扩展。
在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故事性和歌曲性的童谣来进行教学。
比如《小兔子乖乖》、《小毛驴》等等。
这些童谣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形象,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童谣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巩固。
在学完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后,我们可以选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童谣来进行巩固教学。
学完了《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名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用童谣的形式来进行朗读并背诵。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童谣来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蕴含着传统文化和民间智慧的童谣来进行教学。
比如《悯农》、《庐山谣》等等。
通过这些童谣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用童谣打造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用童谣打造小学语文课堂
用童谣打造小学语文课堂语文是孩子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思想和表达能力的体现。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童谣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文学形式之一,以其韵律明快、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备受孩子们的喜爱。
我们可以利用童谣的形式来打造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童谣是一种源自民间的文学形式,通常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韵律来描述一种形象或故事。
其特点是易编易记,富有节奏感,适合小学生口头传颂与欣赏。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童谣来进行诵读、分析和创作,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童谣可以作为语文课堂的开场白。
语文老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前选择一首优秀的童谣,让学生一起来诵读,通过朗朗的童音营造出活泼轻松的氛围。
童谣的诵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节奏和韵律的感觉,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童谣还可以作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语文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童谣,让学生们通过分析韵律、词语的选择以及含义来理解其中的文学技巧和情感表达。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欣赏童谣的同时提高对语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童谣还可以成为学生创作的素材。
语文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日常生活或自然环境的素材,鼓励他们用童谣的形式来进行创作。
学生们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童谣,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和语言的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作品。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和运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除了在语文课堂中利用童谣,语文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举办童谣朗诵比赛、制作童谣手工等,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些活动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童谣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用童谣打造小学语文课堂
用童谣打造小学语文课堂童谣是许多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童诗歌形式,它包含了许多简单、有趣、易于记忆的语言,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提高语文素养,扩展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力。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用童谣打造小学语文课堂。
一、欣赏童谣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一些经典的童谣,如《鹅妈妈》、《蜻蜓》等。
通过欣赏这些经典童谣,可以帮助学生们听懂标准的语音、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美妙。
二、创作童谣在学生已经熟悉童谣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创作童谣。
可以让学生们先列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场景,然后请他们根据这些内容来编写童谣。
比如:将一只小猫咪与它的玩具玩耍的场景写成《小猫咪》的童谣,将风车不停地旋转的场景写成《风车》的童谣。
这样,学生们小小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提升!三、背诵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背诵诗歌是常常用到的一种方式,童谣也是一种很好的诗歌形式。
通过背诵童谣,可以使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合唱童谣合唱是一种非常美妙和有趣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唱童谣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语言的韵律,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发音准确度。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选择一首喜欢的童谣,并在课堂上进行合唱。
总之,童谣是一种非常好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扩展词汇和语法知识。
通过欣赏、创作、背诵和合唱童谣等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魅力,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童谣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童谣的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学生容易接受和记忆。
通过学习童谣,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短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童谣中,常常蕴含着大量的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学生通过学习童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库,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童谣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童谣的内容通常生动有趣,朗朗上口,在课堂上大声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童谣中的韵律和押韵,给学生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语言是一种有趣的事物,这样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效果。
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童谣的朗朗上口和韵律感,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童谣,可以培养自己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童谣的内容通常富有想象力,学生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往往会学会用更生动、更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童谣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童谣中的内容往往富有教育意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美好的情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通过学习童谣,学生可以感受到人生的真善美,学会用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人,从而培养出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童谣,学生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童谣这一优秀的文学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童谣的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浅谈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童谣是一种经典的民间文学形式,具有浓厚的国民特色和人民智慧,如“梦里梦见你,梦醒不敢认”、“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等等,这些童谣以其简单、易记、易传、易唱的特点被广泛地传播和流传,成为人们童年时期最美好的回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童谣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童谣的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词汇储备能力、语感和韵律感,还能够通过童谣的教学,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
一、童谣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谣是一种优秀的教材形式,因为童谣的词汇数量少,语言结构简单明了,适合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童谣的朗诵和歌唱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音、语调、语法,甚至还可以通过童谣的韵律律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诵和模仿童谣的语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童话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在童谣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童谣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童谣不仅是民间文学的代表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童谣的学习,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童谣的故事情节和歌词、韵律等多方面,了解民俗、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厚植民族情感。
如《白蛇传》中的童谣“白花蛇,夜行走,满天星斗,风吹灯花,跳天河,碰小艇,咕噜,咕噜咕噜,一条白彩笔,挑灯夜读书,脑瓜眼睛都忙乎!”通过这首童谣,学生不仅能够唤起《白蛇传》中情节的印象,同时还能了解妖怪的形象、江南地域等。
三、童谣在学生情感教育中的应用童谣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形式,除了可以传承文化知识外,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童谣的内容和韵律,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
例如,通过学习《小兔子乖乖》这首童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如孝敬父母、友好乐观等。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浅析。
童谣具有亲切易懂、韵律优美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
童谣的语言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富有韵律感,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学生通过欣赏、朗读、背诵童谣,可以增加对汉字、词语、句法的敏感度,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童谣中的韵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童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童谣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往往以夸张、幽默、夸张的手法形成生动有趣的形象。
学生通过欣赏和阅读童谣,可以激发对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童谣中的形象语言和隐喻等修辞手法激发学生对诗意和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性化思维方式。
童谣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
童谣往往通过描述孩子、小动物或者自然景物的生活、活动和情感来表达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比如《童谣·小乌鸦》,通过描述小乌鸦不愿吃虫子而被饿死的故事来告诫孩子不要小看身边的事物,要懂得珍惜。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正在形成和发展,通过学习童谣,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
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和演唱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在欣赏和朗读童谣的过程中,既需要理解词义、句意和修辞手法,又需要掌握韵脚、节奏和语气的表达,同时还要注重语音语调和形象演绎。
这种综合运用能力不仅可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准确、流利、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多样的作用。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想象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积累——创编——运用——小学语文低段“童谣创编”的策略初探
积累——创编——运用——小学语文低段“童谣创编”的策略初探摘要:童谣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精华,浸润着每个儿童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可如今,童谣却日渐被遗忘,有的童谣甚至早已改头换面,字里行间也遗失了原本稚嫩、纯真的童年情感。
如何拯救即将被忘却的童谣,摇醒学生纯真的童年回忆,笔者以“积累——创编——运用”为实施策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童谣、吟唱童谣,有意识地创编、运用童谣,借此丰富学生的母语积累,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谣创编;策略初探引言:童谣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精粹,浸润了中国每个孩子对儿时生活的甜蜜回忆。
多少年来,一首首儿歌记载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回忆,以及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时光。
诵读朗朗上口的童谣,既能够丰富小学生自己的口头语言,也能够积累祖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精华。
一、积累童谣——听在耳中,读在心头低段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所以在学生收集的童谣中大多是有关动物的。
经过小组整理,笔者在班级中为学生设立了童谣角,整理出了一份童谣归类档案,学生今后可不断地充实这份档案。
为了展现学生收集童谣的成果,笔者安排了编童谣报、画童谣树等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童谣的理解和热爱程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编创意童谣报为了能体现学生对童谣的收集整理能力,笔者鼓励学生出好童谣报。
学生以收集的各种童谣作为素材,利用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创作出了童谣报。
教室墙上的“童谣园地”中各小组的作品争奇斗艳,学生一下课就围在墙报下看得饶有兴趣。
有的学生更是利用童谣档案,出了主题明确的“动物童谣报”和“环保童谣报”等(附童谣报)。
(二)画亲子童谣树还有小组设计出了一棵棵表示童谣“家谱”的童谣树。
透过一棵株童谣大树,人们能够看到祖辈的儿歌语言具有的时代特色,儿歌经过了岁月的演变,其表现形式和内涵也已经出现了不小的改变。
一棵童谣树还拉近了一家几代的距离,当看到父母和自己都吟唱同一首童谣长大时,心中就会油然泛起亲情的涟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编童谣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总是建立在对儿童的发现和认识的基础上,在“顺应儿童”和“发展儿童”之间展开的博弈。
构成上千年童蒙教育的优秀传统,不难发现“童蒙养正,韵文为先”,朗朗上口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韵文教材成为儿童初学的必读书目。
细读当前被重新发现的以《开明国语课本》《世界第一种国语读本》为代表的“民国老课本”,我们不难发现“体裁方面包含了以童谣、谜语、民歌、故事诗等为主的韵文”占据了半壁江山。
究其原因,我以为韵文以其知识性与美感性,形象性与理智性,文学性与音乐性的有机融合,使得教育在“顺应儿童”和“发展儿童”之间求得了平衡,而成为儿童教育的主流。
然而时至今日,童谣,在低年级儿童的教学中却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教育合奏中被有意无意忽略的“低音”。
童谣是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以简洁明快、生动形象的韵语写成的短诗。
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
它起源于民间,“五四”运动以后,儿童文学被重视,童谣在儿童文学中的价值渐渐被认识,并开始普遍使用“童谣”这个名称。
童谣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
童谣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念易记易传。
童谣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容浅显,思想单纯;篇幅简短,结构单一;语言活泼,节奏明快。
因此,童谣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也理应成为今天低年级儿童教育的主流。
一、“歌唱着学习拼音”——巧编童谣学拼音,突破拼音瓶颈低年级儿童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从学习生活以游戏为主,急剧地转变为以纯学习方式进行。
尤其是语文学习,低年级刚开始碰到的就是抽象、枯燥、难懂的汉语拼音,童谣在这些方面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反复吟诵童谣,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合适的童谣能够激发学生的拼音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汉字学习水平,从而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基于此,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笔者尝试合理地将童谣引入课堂,巧妙地运用童谣调控语文课堂节奏,成效明显。
1.赋形于符,点燃拼音学习热情执教a o e时,可以用童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圆圆的脸蛋扎小辫,大嘴巴a a a;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 o o 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 e e e”,但童谣不是“万能药”,出示童谣应该讲究火候。
笔者执教a o e时,是在启发孩子们思考怎样更方便地记住拼音,孩子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后,笔者才出示这个童谣,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起来了,再加上我的简笔画辅助教学,豁然开朗的感觉怎能不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呢。
我们用的汉语拼音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每一课都有一幅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
教者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带入动画乐园:蓝湛湛的天空,碧澄澄的小河,绿油油的小草,一只小蚂蚁在岸边要过河,可它不会游,怎么办呢?一只乌龟游了过来,把蚂蚁背过了河,小鱼看见了,连连夸奖。
生动的画面,可爱的形象,此时的孩子只需老师的稍稍点拨,一首富有童趣的童谣便脱口而出:“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把它驮,鱼儿见了笑呵呵。
”这时,教师再轻轻点击鼠标,与蚂蚁的“蚁”、乌龟的“乌”、鱼儿的“鱼”谐音形似的“i”、“u”、“ü”便会从相应的画面中跳出来。
活泼的童谣,形象的视觉冲击,极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引出了新授容。
于是,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2.因气求声,辨识拼写规律难点复韵母的标调,ü上两点省略规则,一直是拼音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童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则,轻松度过拼音关。
如学习j、q、x、大y与ü相拼时,根据教材中的卡通图编成童谣:“j、q、x真淘气,见了v眼就挖去;大y大y也淘气,见了ü眼也挖去。
”富有童趣的童谣,学生一听就喜欢上了,读了几遍,便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以后孩子们只要见到有j、q、x、大y的音节,便会马上想起这首童谣,快速、准确地认读已不再是难事。
又如给复韵母进行标调,到底应在哪个字母上下手呢?学生总是犹豫不决。
这时,让孩子动起来,拍手唱起标调童谣:“有a标在a,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
”短短的一句话,标调的正确率便大大提高。
那一灿烂的笑脸分明告诉我,他们学得很快乐!3.以形驭神,轻松分辨音形差别一次拼音课上,有个孩子在读童谣时插了嘴,原本语文书上是鸽子的头组成 g,我们就说鸽子鸽子 g g g,他却大声说9字拐弯 g g g,我刚开始不以为然,但转念一想,这也挺形象的呀,不一定偏要孩子照我和书本上的方法记,“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啊,何不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创编童谣识记拼音呢?童谣编制没有太大的难度,孩子们的想象力有很丰富,孩子们只要有兴趣,完全有能力编制适合孩子们的童谣,或许他们编制的童谣并不优秀,但是在编制的过程中,就是在深化对所学容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拼音教学课的后半部中,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尝试编童谣记住拼音字母,如果编制的童谣大家都认可了,就有权利当一回当小老师,教全班同学一起读,这下孩子们沸腾了,一个个自创的童谣腾空出世。
如识记 k 时,学生编道:小鸡出壳 k k k,蛋壳破了 k k k。
在学习了拼音 j 时,健坤说 i 字拐弯 j j j,钱玉莹还给大家描述了公鸡在草地上仰起脖子追蝴蝶的画面,我则顺势引导学生编顺口的童谣:公鸡追蝶 j j j。
拼音教学中的近音、形近字母,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极容易混淆,如“n-l”、“k-g”“b、d、p、q”等。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字母的字形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创编童谣,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好方法。
如“b、d、p、q——像个6字bbb,反写6字ddd,,像个9字qqq,反写9字ppp。
”或“左上半圆qqq,右上半圆ppp,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
”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字母的音和形,并深深地储存在头脑中。
4.动静结合,适时活跃课堂氛围低年级学生由于生理特点,导致他们生性好动,有意注意能力较差,一般10-15分钟后就会感觉疲劳。
这时,带着孩子在轻快的童谣韵律中做做“汉语拼音操”,既可以调节学习状态,也可以有效地巩固拼音知识。
如“点点头,弯弯腰,我们来背声母表:b、p、m、f……拍拍手,跺跺脚,我们来背韵母表:a、o、e……扭扭屁股,伸伸腿,整体认读音节记心上:zhi、chi、shi、ri……勤动脑多练习,拼音是我好朋友!”当然,这些童谣应该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如此动脑、动口、动身,孩子们在活泼有趣的童谣律动中,深切体验了学习本身所蕴藏的快乐因素。
二、“朗朗歌声中的一年级”——童谣助力识汉字,破解识字难题汉字本身是象形的,但经过抽象的加工,在简约化的同时也给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低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语言正误、词汇积累,还是用语句表情达意,都反映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变化。
充分发挥童谣的作用,在激发儿童识字兴趣的同时,精心编织的童谣还能“还原”和“激活”汉字构成的在机理,大大提高识字的效率。
1.妙引童谣跨进识字大门“我的小书包,宝贝真不少。
”以一首朝气蓬勃的童谣,一段富有童趣的肢体表演,在课堂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课堂。
“喜欢这首童谣吗?想学吗?”孩子们的兴趣被充分激发。
“其实呀,很简单,这首童谣就藏在《小书包》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识记,你会比老师学得更快,演得更棒!有信心向我挑战吗?”只要教师注意精彩的演绎,激情的引导,就会极点燃孩子们主动求知的欲望。
童谣在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占着相当的比例,应用好这些童谣,适当扩展后会让学生们感觉到识字也会充满趣味的。
2.巧用童谣辨析生字字形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低年级有“巨大”的识字教学任务,教师应该根据字形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尝试创编童谣,可以帮助学生既快又牢地记住汉字,提高识字效率。
如:一二三一人大加一竖二人天就是王天字出头就是夫王上一点叫做主夫字两点夹夹牢泡在水里变成注夹子站好来来来再如:雷:雷声隆隆响连天,大雨落在田里边。
朋:两个月亮在一起,做个朋友不分离。
美:一头羊,没尾巴,个儿大,真美呀。
碧:王先生,白先生,并排坐在石头上。
……实践证明,童谣辅助识字教学,会让识字教学充满快乐,学生非常欢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活创童谣唱转“汉字开花”由于低年级孩子认知水平较低,在实际练习中对低年级教材量同音字和形近字经常容易混淆,缺乏准确辨别、灵活运用的能力。
此时通过童谣来进行识别,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请、清、情、晴——风和日丽天气晴,白云水中清;文明礼貌好少年,请字常挂嘴角边;地震惊世界,灾难无情人有情。
”、“包、抱、饱、跑、炮、苞——面包没头又没脑,花苞头上一束草;饭菜可口肚中饱,我抱弟弟手儿牢;遇到大炮火力猛,奔跑躲闪脚来帮。
”学生们在诵读中不仅其乐无穷,而且轻而易举地就区分了字音、字形、字义。
通过“汉字开花”式的童谣将相关形声字“一歌打尽”,又加强学生们的识字辨析能力,会让识字变得轻松起来。
4.趣编童谣重组零散生词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课堂容应该着力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
巧设情境,创编童谣,会产生无限的乐趣。
三、“提前阅读,童谣先行”——阅读童谣变悦读,步入阅读天地方卫平先生曾深情地说:“童谣带着天籁般的幽默直进孩子的世界,它的自然、活泼和轻快,给人之初的孩子们带来乐趣,使他们得到最早的精神治和知识启蒙。
”,薛瑞萍老师认为:“孩子的阅读一定要从儿童文学开始,孩子的背诵一定要从童谣童诗开始”,因为:“孩子刚刚迈进符号世界的门槛,特意让孩子在符号世界里读到自己、背到自己、看见自己,就意味着告诉孩子:映照并升华着儿童生活的符号世界是亲切、温暖的。
”让最契合儿童心灵的文字多多地靠近儿童,因为童谣是引导孩子尽早步入阅读之门的“绿色通道”。
1.吟诵童谣,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童谣不仅简短生动,琅琅上口,而且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如“猫头鹰会哭不会笑,小花蛇会爬不会跳,大鸵鸟会跑不会飞,小白兔会跳不会叫。
”、“一个大,一个小,一只老虎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大雁一只鸟;数一数,瞧一瞧,大小多少记得牢。
”这些短小精练、鲜明生动的童谣,描绘了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
课前三分钟,童谣大家诵,边玩边学习,其乐自融融。
这样的课前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了课外知识,训练了良好语感,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前组织形式,让孩子带着积极、昂奋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