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形_背景理论的英语强调句的认知解读_隋亚男

合集下载

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旬中的应用

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旬中的应用
关键词 : 图形 与背景 ; 逆反; 被动句; 强调 句 ; 倒装 句 中图 分类 号 : H 3 1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3 — 0 1 6 3 — 0 3
图形 一背 景 论 ( i f g u r e — g r o u n d t h e o r y ) 是 由丹 麦 心 理 学 家 鲁 宾( R o b i n ) 于 1 9 1 5年 首先 提 出来 的 ,
基础上 , 说 明英语 中被动句 、 强调句和倒装句这三
种 不 同的语 法虽 然在 结构上 有 所不 同 , 但其 本质 是
相同的, 即改变常规 的句子成分 的排列模式 , 强调
句 子 中的某 些成分 , 从 而证 明在 这些 句 法结 构 中也 存 在 图形 一背 景可 以逆 反 的深层 次认 知 。 由此 , 可
第3 4卷 第 3 期
2 0 1 3 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4N o . 3
家的观点 ,图形的确定应遵循 “ 普雷格郎茨原则”
( p r i n c i p l e o f p r a g n a n z , 即“ 简洁 ” ) , 即通 常是将具 有
后 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 ( 主要是视觉和
听 觉 )及 描 写 空 间 组 织 的方 式 。认 知 语 言 学 家 T a l my ( 1 9 8 5 , 2 0 0 0 ) 率 先将 其 引入 语 言学 领域 , 做 出 了图形 背景 的语 言学 定义 , 并用 于解 释 空 间方位 介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英语复合句的认知分析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英语复合句的认知分析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英语复合句的认知分析作者:魏海玉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6期(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从认知的视角恰当的理解和运用英语句子是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提升英语能力势在必行的选择。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分析句型句法方面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度。

本文通过概述图形背景的定义及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复合句中的具体应用,以期待深化人们对该理论知识的了解,有效的解读英语的句法句型,对外语学习及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图形;背景;英语复合句;认知分析引言:图形—背景理论是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最早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

他们认为知觉场始终是由图形和背景两部分组成,人们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

研究认知语言学的诸多国内外学者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进行广泛的语言学研究,如Talmy,Lakoff,王寅等。

本文主要基于Talmy(2000)的著作及相关文献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英语复合句进行认知分析,以期待读者深入了解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英语句子中的认知分析,并且能够更好的运用到外语学习及实践中去。

某种程度上,促进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发展。

一、图形背景理论的定义及特征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是看上去有高度结构的、被知觉者所注意的那部分知觉场,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那部分知觉场。

Talmy又进一步完善其定义,提出“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者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其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认为是可变性的,我们所关注的就是这一可变性的特定值。

背景是一个参照的实体,其具有一个相对于参照框架的静止的位置而就是通过这个位置来描述图形的路径、位置和方向。

”(Talmy,2000:312)如例1所示:a. The pen lay on the table.b.The pen fell off the table很明显,在例1中,“the pen”作为可以移动的实体,起着图形的功能,而“the table”作为参照的实体起着背景的功能。

基于图式化理论视阈下英语文本翻译的过程探析

基于图式化理论视阈下英语文本翻译的过程探析

2472020年51期总第543期ENGLISH ON CAMPUS基于图式化理论视阈下英语文本翻译的过程探析文/苗亚男 张 倩D.E.Rumehart(1980)和P.L .Carrel(1983)将“图式化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中,把“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相勾连,在其看来,阅读过程即是读者将知识结构体系与文本材料的“意义建构”过程,而读者的知识结构体系,就是基于读者对于文本语言符号记忆中的图式(如背景知识或抽象知识框架),最终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翻译过程与阅读理解过程存在高度相关性,是用一种语言形式(目标语)将另外一种语言形式(源语)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从“源语”到“目标语”需要经过语言的“分析”“转换”“重构”的环节,而这,必然需要译者“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的支持,对作者所“描绘的世界”进行“复现”或重构,显然,图式理论应用于文本翻译具有理论基础。

随着图式化理论的发展,学术界根据图式化理论作用于翻译的过程,将其具体分为语言 图式、内容图式、结构图式三种类型。

首先,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译者关于语言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具体而言,即是译者本身所拥有的语言知识的总和,包括语法、句法、词汇、语义、习语等,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通过对语言图式进行分析,获取关于源语向目的语转换的基本前提。

无疑,在英语文本翻译中,语言图式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存在,对源语向目的语的准确转换、信息传递准确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言表达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感性反映,此种反映,是认知经验对现实世界的结果,句式、句法、语义等虽然表现为一个音义结合体,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一种“概念化方式”,并为某种事物的存在提供框架性的描述,使其变得具体化、具象化,承担意义承担的功能。

可见,离开语言图式,人们就无法确切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

其次,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是指译者关于英语文本内容所关涉的文化因素、历史知识、宗教信仰、社会背景等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英汉翻译语序调整之认知阐释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英汉翻译语序调整之认知阐释

过 界定 。乔 姆斯 基认 为核 心句 的语 序 是 由短 语 结构 另外 一对 术语 “射 体 ”与 “地 标 ”。他 将 “射 体 ”定 义
规 则决 定 的 。功 能 语 法 将 语 序 看 作 一 个 独 立 的 问 为 “关 系侧面 的 图形 (Langacker,1987)。
题 。这 些语 法模 型 认 为 语 序 不 是 小 句 的 隐性 特 点 ,
作为认知参照与 图形相对 出现 。在 英文表达 中,由于心理原 因 ,图形通 常是放 在突 出的位置 ,相对 应 的汉语 翻译 有时可 能遵 循英语 的语序 ,而很多情况下 ,汉语 的翻译需要做很大 的语序调整 ,因为在大多 数情况下 ,汉语是将 认知 的背 景置于 图形 之前
描写 。本文 以图形背 景为研究 视角 ,分析探讨英汉 翻译过 程 中,英 、汉语 言的语序 之 间的异 同和调整 ,为英 、汉 翻译 中的语 序
出 ,“主位 ”是 信 息 的 出 发 点 ,表 述 结 构 是 由语 序 来 知 以及概 念化 方式 的研 究方 法 。 (Ungerer& Schim—
实 现 的 。
id,2001)。认 知语 言 学 对 语 言持 有 三 大 主 要 观点 :
二十世 纪 五十年 代 出现 的认 知语 言 学 的 出发 点 经 验观 、凸显观 和注 意观 。
[收稿 日期 ]2017—12~10 [作者简介 ]赵 国栋 (1975一),男 ,内蒙古丰镇人 ,内蒙古财经大学外 国语学院副教授 ,硕士 ,从事功能语言学研究
89
写 ,而是 要 给 出更 为 有 意 义 的描 写 。 凸 显 观认 为语 言 信息 表达 的选 择 和安排 取决 于 突 出的程 度 。例如

从图形背景理论理解英语倒装句认知论文

从图形背景理论理解英语倒装句认知论文

从图形背景理论理解英语倒装句认知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从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背景-图形”认知模型及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疑问,以加深对英语倒装句认知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关键词:英语倒装句图形背景一、倒装句的分类倒装句是变式句的一种,在结构上属于非正常语序,可分为无标记和有标记倒装。

无标记倒装又称为语法倒装或强制性倒装,是由于语法规则的要求而将原有的正常语序进行倒置,如:英语一般疑问句的助动词必须置于句首。

有标记倒装则是指语法中没有强制性规定,通常为了语用的目的而进行的倒装,又称为非强制性倒装或修辞倒装。

本文将只对非强制性倒装进行阐释。

二、英语倒装句的传统研究英语倒装句的传统研究主要是从语法、句法、语用、功能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

quirk(1985)指出英语倒装句的形成是出于语法结构、强调及发挥语篇连贯的功能等原因。

他认为非强制性倒装实际上是将话题前置,从而使一些句法成分移至句首而充当话题。

张道真、章振邦、薄冰等语法学家对倒装句也有过许多描述性和规定性的阐述,试图从语法理论内部解决句子的倒装问题。

但这些语法都过于琐碎,存在偏颇之处,不能对倒装句作出全面而合理的解释。

语用学家们从语用的角度对倒装句进行了论述和研究,为人们深入理解倒装结构开启了新的思路。

徐盛桓(1995)以语料统计为依据对英语倒装句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倒装是为了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语句成分的“错位”正是为了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

张克定(2001)提出了倒装句的五种语篇功能:话题导入、情景设定、焦点凸显、焦点对比和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他认为倒装句的这些功能可共同作用于语篇建构,使语篇成为一个统一的语义整体。

三、从图形-背景理论解释英语倒装句1. 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原理图形—背景理论是一种认知观。

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者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

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中的表现

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中的表现

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中的表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中的表现引言:图形与背景逆反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指的是图像与其环境之间的矛盾或对立关系。

在句子结构中,图形通常指主语或宾语,而背景则指句子的其他部分。

在被动句中,图形与背景逆反的表现更加突出,因为主语或宾语处在被动的位置,与其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形与背景逆反的存在不仅可以增强句子的表现力,还可以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研究意义:对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逆反关系的句子结构,可以揭示语言表达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丰富语言学理论。

了解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中的运用,对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修辞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 研究意义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中的表现是一个颇具挑战性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语法语境下,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在英语句法结构中都占据重要位置,而图形与背景逆反则是语法结构中的常见现象,因此对于这些结构的组合和相互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语言交际中,图形与背景的逆反关系往往会影响句子的语气、信息重点和表达效果,因此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法结构。

通过探讨被动句中的图形与背景逆反现象,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从而提高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中的表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英语语法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语言教学的深入发展。

2. 正文2.1 被动句中的图形与背景逆反表现在被动句中,图形和背景的逆反表现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对立关系的强调,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被动句中,图形与背景的逆反表现主要通过动作和主语之间的对比来体现。

“被风吹散的梦想”中,“梦想”作为主语是被动的状态,而“风吹散”则是主动的动作,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梦想被破灭的悲伤。

浅析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译英中英语句子构建的启示

浅析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译英中英语句子构建的启示

浅析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译英中英语句子构建的启示作者:冯凌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9期【摘要】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基础理论,对汉译英学习过程中英语句子结构的构建和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从格式塔心理学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内涵出发,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译英英文句子构建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句子构建汉译英实际应用一、引言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背景使汉语和英语这两大语言呈现出了各具特点的表达方式,汉语重意合,英语重逻辑,不同的侧重点对汉译英英文句子构建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基础理论,对汉译英学习过程中英语句子结构的构建和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论既注重对于图形的显性信息的观察分析,同时也注重对背景所涵盖的隐形信息的探究,使翻译更加准确。

正式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笔者对“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译英中英语句子构建的启示”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在理清汉英句子差异的基础上使这一理论在汉译英英语句子构建中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二、格式塔心理学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解释格式塔心理学最早发源于德国,之后又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作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代表学派,既否定了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同时也对行为心理学当中的刺激—反应公式表现出反对态度。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对直接行为进行研究的具体主张,将经验和行为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整体并不是每个部分的总和,而是要大于各个部分相加之和,强调要在整体的观念上来观察和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

这一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在格式塔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影响下,通过特殊的环境场逐渐衍生出了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概念: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知觉会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就是那些容易被人们发掘和感知的显性形象,而背景则是隐藏的、不易被察觉的、比较模糊的隐形部分。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Figure-Ground theory in Linguistics 时间事件
虽然图形背景论最初是用来研究人类对二维和三维意象的感知, 但它也可以用来解释一维时间轴上的事件。 一个基本的认知原则是: A较大的,在时间上可包容的事件作为背景(通常出现在从句中) B较小的,在时间上被包容的事件作为图形(通常出现在主句中)
Sequence principle The girl watched TV after she finished her homework. Cause-result principle I loved him because he was handsome.
Inclusion principle
* Principle of psychophysical isomorphism
心理物理学同型性原则 A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conscious experience and cerebral activity.
Psycho-physical field & Isomorphism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类似原则
类似的部分倾向于被一 起知觉为一组。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接近原则
在时间或空间上紧密在一 起的部分似乎是相属的, 倾向于被知觉在一起。
Gestalt Laws or orientation is conceived as a variable the particular value of which is the salient issue.
The ground is a reference object with respect to which the figure’s

图形背景理论模式下英语强调结构的教学认知

图形背景理论模式下英语强调结构的教学认知
忆 的 问题 , 师 只 要用 通 俗 易懂 的语 言 来 解 释 图 教
113 学生存在的问题 .. 在掌 握强 调 句 型 的 过程 中 , 生 由于理 解 不 学
够深 入 , 在实 际运 用 中 出现 多 种多样 的问题 , 实 事
上 , 些 问题 的解 决 完 全 可 以从 图 形 一背景 理 论 这
Absr c t a t:I he a gu g f En ls n t ln a e o g ih,t e p r n e ln d b e pe k r i c l d e h ss Emph ss h a t u d ri e y t s a e s a l mp a i . h e a i sr cu e i h e i d d f c l n t f r m a y Ch n s t d nt. Th r d to a e c ng tu tr st e k y ponta i u t k o o n i e e su e s n i e ta ii n l t a hi meh ds to s w O ma y q e to h tm a y su e t a n two k t e o ta d d g s e i n e r td e e c s s ho S n u si nst a n t d n s c n o r m u h n e tt m n it g ae x r ie . i h Th r s o n t n o g ih e h ss sr cu e ta hi s u e y.Th g e— g o nd t e r r e fe h c g i o fEn ls mp a i tu t e c ng i nd r wa i r ef u i r r u o y p o- h v d st e te r tc b ssf rr c g ii n e—u d rt d n e e i e h h o ei a i e o n zng a d r o n e sa i g t mph ss sr cu e e c n n h a i tu t sta hi g.Th s v v d r i i i n p c fc t a h n t d i fe t e f e c i g a e r i g. a d s e ii e c i g me o S e f c v rt a h n d la n n h i o n

“图形-背景”理论与高校汉英翻译教学

“图形-背景”理论与高校汉英翻译教学

“图形-背景”理论与高校汉英翻译教学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是一种认知观,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来感知事物或事件,从而不断地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然后再将事物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组织语言。

本文认为,这一理论对高校英语汉英翻译教学也大有裨益,即通过对句子乃至段落进行图形与背景的分析,能够准确地找到汉英翻译的视角与切入点,从而使英语翻译教学变得生动具体。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汉英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7-0055-02“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来感知事物和事件,然后再对之进行分析和整理,再将事物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组织语言的。

本文认为,“图型-背景”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汉英翻译教学大有裨益,能够使学生将自己眼中一行行艰巨的翻译任务变成脑海中的一幅幅生动变化的图画。

一、“图形-背景”理论介绍“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是一种认知观,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人的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

该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是看上去有完整结构的、首先能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

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先看到图形,这就是“图形-背景”分离原则(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我们通常总会把这个物体作为在知觉上突显的图形,而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

对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背景就是对图形进行认知的参照点。

图形-背景理论关照下英语结构歧义成因的认知分析

图形-背景理论关照下英语结构歧义成因的认知分析

基金项 目: 中央 高校 基 本 业 务 专 项课 题 ( X 2 1 F0 ) 语 料库 语 言 学与 民航 英 语 自主 学 习” 果 Z H 0006 “ 成
作者简介 : 乔艳 丽(9 9一) 女, 17 , 中国民航 大学外国语学 院讲 师 , 士, 硕 主要从 事英语语 言 学与跨 文的 结 构 因 可 以 作 不 同 的 句 法 分 析 而 产 生 的歧 义 。 对 于 结 构 歧 义 的 产 生 , oig r 为 是 “ 作 者 重 视 词 , 重 视 结 Bl e认 n 写 不 构 ”… 的 结 果 ; o k Ch msy则 从 踪 迹 理 论 出 发 , 认 为 其 产 生 的 根 本 原 因 之 一 是 语 言 线 性 序 列 形 式 的一维 性 与结 构 关 系 的多 层 次性 之 间 矛 盾 。 口 随着认 知科 学 的发 展 , 构 歧 义 产 生 的认 知 研 结 究 引 发 了 诸 多 学 者 的 兴 趣 。 当 图 形 一背 景 理 论 因 其 巨 大 的认 知 功 能 而 被 T l amy引 入 语 言 学 研 究 时 , 注 定 了 其 与 英 语 结 构 歧 义 成 因 研 究 的 也 缘 源 , 为 其 提 供 了 又 一 新 的研 究 视 角 。 并
不 明 、 句关 系不 明和 省 略 等 方 面 分析 英语 结 构 歧 义 的 生成 原 因 , 明 英语 结 构 歧 义 是 不 同 的认 知 主 体 从 说 将 同一 句子 的 不 同成 分 作 为 了图形 突显 的 结 果 。 该 结论 不仅 丰 富 了结 构 歧 义 的研 究 范 围 , 且拓 宽 了图 而 形 一背景 理 论 在 语 言 认 知研 究 中 的 实 际运 用 。
tb e 而 不 是 “ h a l s H d r t e p n” 因 a l ”, T e tb e i n e h e 。

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基于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

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基于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

2015年8月第31卷第4期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Aug.2015Vol.31No.4[收稿日期]2014-04-1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40138)[作者简介]邹智勇(1958-),男,湖北大冶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和句法学。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15.04.0017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基于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邹智勇,程晓龙(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韩礼德对隐喻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且作了细致的研究,并率先提出了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前者主要探究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概念”,“语法”和“隐喻”的内涵;后者主要涉及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人际功能”,“语法”和“隐喻”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阐明和揭示语法隐喻的价值,笔者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对语法隐喻现象进行解读,以期为它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语法隐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原型理论;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解读[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5)04-0091-05语法隐喻的产生根植于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的表达错位。

具体来说,当词汇语法的表达形式与意义间的一致性程度较高时,这种表达就是一致式;反之,当词汇语法层对意义的表达重新编码组织时,就会出现隐喻式。

此外,韩礼德就语法隐喻与语言的元功能相结合提出了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1],[2]340-367,所以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语言学家对语法隐喻的探讨及其对一致式和隐喻式关系的阐释主要集中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很少有学者突破该学科的局限对这个语言现象进行研究。

认知诗学视域下图形—背景理论对杜甫《绝句》的赏析

认知诗学视域下图形—背景理论对杜甫《绝句》的赏析

2552020年37期总第529期ENGLISH ON CAMPUS认知诗学视域下图形—背景理论对杜甫《绝句》的赏析文/秦亚男从意象的建构到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等多方面都有了更全面的阐释。

二、图形-背景理论1.图形-背景这一认知概念源于心理学,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于上世纪初率先提出。

“图形”是焦点部分,是容易被注意和感知的凸显部分,相对而言,“背景”则是作为衬托,是用于突出图形的部分。

Rubin的经典研究“面孔/花瓶图”表明了图画中的“知觉凸显”,大脑通常会忽略将注意力集中在凸显的图案,即图形,而忽略周围其他图案。

这一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心理认知理论引起了完形心理学家的兴趣,随后应用于知觉与描写空间组织方式的研究。

他们认为,图形的确定需遵循Principle of Pragnanz,人的知觉场中图形具有完整结构和形状,清晰可辨,主观上与知觉者的需要、情绪、经验紧密相关。

而与其相对的背景,退后为“后景”,作为图形的认知参照点,则未分化且细节相对模糊。

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位置较固定,凸显程度低,可作为参照点来描写、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

2.图形-背景理论非常符合人类的语言习惯和认知规律,认知诗学家认为它同样适用于文学文本的阅读与解析,尤其是诗歌。

在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一书中,Stockwell指出阅读是图形与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声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意义正是建立在这一动态过程之上。

从宏观角度看,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图形,被一、认知诗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认知诗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将认知科学与文学研究紧密结合,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作为理论架构,从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与生活经验出发,为文学阅读与文本解析提供了新思路,开启了新方向。

“认知诗学”这一概念于1983年由以色列知名学者Reuven Tsur教授首次提出,引起学界的广大关注,后来Peter Stockwell教授的代表著作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Gavins与Steen教授合著的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 又将这一学科推向新的高度。

从图形-背景理论解析英语语句的顺序象似性原则

从图形-背景理论解析英语语句的顺序象似性原则

时 的视觉 经 验 的时 候 ,可 以发 现将 其 选作 为图形 的事 物 的一 些 特殊 的属 性 。图 形应 有形 状 或外 形 ,背景则 无定 形 ,而与主体共 有的轮廓 线也 似乎是属于 图形 的 。除 了形状 和轮 廓之外 ,图形 似乎还有 其他 的一些类 物性 ,如结构及连 贯性 ,而图形则足 无结构 、无形状 、平均 的。图形似乎位于
语言文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 图形 一 景 理论 解 析英 语 语 句 的顺 序 象似 性 原则 背
邵丹 中国矿 业大学外文学院 江 苏徐 州 2 1 1 2 16
摘 要:图形一背景理 论和顺序 象似性 原则两者都是认知语 言学的一个重要 的研 究组成成 分。 图形一背景理论 中,从 图形到 背景的认知次序 与语 言象似性 的顺序 象似 原则。本文 首先 简要介 绍这两个理论 的 内容 然后 予 以实例 阐释 ,最后得 出结论 ,以 其 帮助 大 家更 好 的 掌握 英语 语 句 。 关键词 :图形一背景理论 ;象似性 ;顺序 象似性
感知客体 。
2) “ h a hg e u dtes n” “ T eer o s o n u . t r h 地球 围绕太 阳 转 。” 在 本句 中,相 比太 阳 ,地球作 为人类共 同家 园为大家所 熟知 。虽然我们无 法亲见地球 和太 阳以及他们 的转 动 ,但通 过 已知 的天文地理 常识 ,我们 可 以知 道地球是绕着 太阳公转 的。地球 的体积远远 小于太 阳 ,地球 在绕太 阳公转 的同时 自 转。在整个 地球绕地 球转动 的画面 中 。地球就被视 为图形 , 而太 阳则被认 定为背 景。本句 同样从认 知语言学 的象 似性角 度得出 ,她 同样是符 合顺序象 似性 的实例 ,象似 于人类 的认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英语被动句认知分析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英语被动句认知分析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 from the Angle of Figure-Ground Theory 作者: 黄广平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2-5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图形-背景理论 被动句 凸显 信息焦点
摘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被动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了阐释,认为英语被动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

人们对同一认知场景的各个部分存在不同的认知凸显程度。

在无施事被动句中,常式句中的施事图形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现,使原本充当背景的受事移至句首而变为句子图形,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在有施事被动句中,受事置于句首,作为背景而成为认知参照点,而原施事图形被移到了句末,成为句末的信息焦点即图形,从而获得了最佳突显效果。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关系分句认知对比分析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关系分句认知对比分析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关系分句认知对比分析
佚名
【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1)007
【摘要】人们通常认为后景信息是和预设、已知信息、关系分句联系在一起,而图形则是和断言、新信息相关.事实上,在汉语关系结构中,中心名词的定指关系比较模糊;而英语关系分句因组成策略的不同经常违背从后景到图形信息编排原则,汉语则很少违背此原则;英语关系分句可蕴涵图形信息,而汉语关系分句因句法限制则不可蕴涵图形信息.
【总页数】4页(P56-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的认知诗学效果对比分析 [J], 陈微微
2.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关系分句认知分析 [J], 余玲丽
3.关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存现构式对比分析 [J], 张律;胡东平
4.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倒装句凸显观对比分析 [J], 张琰彬
5.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英汉翻译语序调整之认知阐释 [J], 赵国栋;刘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张亚红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卷),期】2016(032)008
【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Figure-Ground segregation)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这一理论不仅可用于英语的名词及动词的认知分析,还可用于句法结构及语篇的认知分析.本文拟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对这一理论在英语简单句中的表征进行初步的探讨,同时还探究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页数】3页(P140-142)
【作者】张亚红
【作者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动词的认知分析 [J], 张亚红
2.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动词的认知分析 [J], 张亚红
3.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动词语态的认知分析 [J], 肖志红
4.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名词的认知分析 [J], 张亚红
5.基于突显观和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分裂句认知分析 [J], 郭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介词认知研究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介词认知研究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介词认知研究发表时间:2020-09-17T15:16:20.2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3期作者:赵海龙、张明明、薛东岩、赵秋敏、张旭[导读] 图形背景理论是对人类认知研究的重要贡献,赵海龙、张明明、薛东岩、赵秋敏、张旭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66搞要:图形背景理论是对人类认知研究的重要贡献,它被广泛地适用于各种认知行为研究中。

图形背景理论为分析英语介词的语言使用提供了一种方法,不仅在人们的心理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映射到情景。

本文探讨了英语介词教学中的认知层面,帮助语言学习者概念化现实世界中要交流的内容,帮助英语介词教学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将图形背景理论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以人类的认知规律和倾向为核心论点,这对于学习外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图形背景;英语介词;教学1.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当今的认知语言学主要是由三种方法表征的: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

突出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和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的。

图形背景理论正是基于突出观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图形背景理论最初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 提出,后来被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用来对知觉进行研究。

格式塔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从这个意义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他们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背景两部分。

图形是看上去有完整结构的,首先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

2.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英语介词分析的认知工具认知语法是一种认知语言的方法,它以众所周知的区别、图形和背景来描述整个画面中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结论
综上所述,图形—背景理论较充分地解释了英语强调句 产生的认知基础。强调句的产生是说话人通过前景化形成 图形,使受话人特别注意这一信息,在受话人心理场 ( psychological field) 中形成图形—背景对立,将受话人的注意力 引向图形,即强调部分,在实际语言应用中产生新的交际功 能。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强调句的认知解读
隋亚男
(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英语语言是线性结构,但在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人们熟知强调句作为一种特殊的线性结构,用来
突出说话人所要强调或引起听话人特别注意的成分。学者们将这一特殊又普遍的句式命名为分裂句,并从不同视
角对这一句式进行种种描述。在此基础上,基于认知视角下的图形背景理论,对分裂句产生的心理基础进行描述,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考夫卡认为,图形—背景的对立 实际上是一种双重建构: 整个场被分为两个不同的单位或部 分( 也就是所谓的双重性) ,一个依赖于另一个[2]。这一双 重建构中两部分是彼此分离的,但又继而双重呈现,呈现时 图形将在其面 积 与 背 景 的 面 积 之 间 差 别 最 大 时 产 生,换 言 之: 图形将尽可能地小。英语分裂句式同样利用了图形—背 景这一认知机制来实现突显的效果。如:
( 1) It was an actress that she eventually became. ( 2) It was under the table that the cat was. ( 3) It is Saussure who made linguistics a science. ( 1) 和( 3) 结构中都有一部分离开了自己通常所在位 置,并和其余部分形成对立,背景前景化成为了图形,实现了 被突显的效果。形式上使用了 it be. . . that。it be 结构将句 中 C 和 A 成分分别前置句首,破坏了整体认知所要遵循的 接近、连续和闭合法则,句 子 结 构 分 为 两 个 对 象 被 感 知: it be. . . 部分与 that / who. . . 部分,而不是作为整体被感知,即考 夫卡提出的双重建构。( 1) 中 C 是一个完整的 NP,( 2) 中 A 是一个完整的 PP,其中多出的成分 it 仅有形式功能,在典型 事件模型理论中被描述为虚主语。夸克称 it 为虚主位,作用 是使信息中心落在后面的词项上。LST 理论认为,在语言处
1998. [4]王寅. 认知语法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95. [5]Gibson Edward. Linguistic Complexity: Locality of Syntactic
Dependencies[J]. Cognition,1998,( 68) : 1 - 76.
认知语言学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选择和安排是 由信息的突显度决定的。而突显度受说话者的认知视角及 所处语境的影响。语言使用者据信息的突显度对其进行加 工后,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进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认知语言学家 Langacker 将这一 理论扩展到句法分析中。把主语定义为突显的图形,并提出 了射体—界标以分析普通小句的句法结构[4]。在射体—界 标理论中,射体是句法结构中最突出的成分,而界标是次突 出的成分。换言之,射体即是小句的主语。并提出了典型事 件模型,用以解释传统语法上的五大基本句式,句中的主语 是事件中突出的部分射体,但 Langacker 并未将这个理论用 于强调结构的分析。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mphatic Pattern Based on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SUI Ya-nan
(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Abstract: English language is a linear structure. But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we know that as a special linear structure,it is used to make the hearer to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some part. Scholars named this special and general sentence the emphatic pattern,and studied i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its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based on figureground theory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y of emphatic pattern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四、认知视角下图形—背景理论对强调句的阐释
实际上,图形—背景理论同样适用于强调句。当说话人 希望受话人特别注意话语中某个信息片段时,会通过某种手
收稿日期: 2013 - 05 - 16 作者简介: 隋亚男( 1988 - ) ,女,吉林大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研究。
— 142 —
段在受话人心理场( psychological field) 中形成句中图形与背 景的对立,自动地将受话人的注意力引向图形,即强调部分。 而英语强调结构的句子结构正是形成这种图形—背景的对 立。在强调句式 it. . . that 中,被强调成分“. . . ”可以是句中 谓语、定语外的任何成分,可以是原本的图形,也可以是原本 的背景,各部分有同等获得图形地位的机会,与人的交际目 的或信息加工方式有关,任一部分前置到 it is. . . that 之间 后,从隐喻思维的角度看,被强调成分“. . . ”具有面积较小 和闭合等特点,从而天然地获得了图形的地位,达到了激发 受话人的无意注意的目的,实现突显的效果。
理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词都占用语言处理资源,仅仅那些有 意义的 discourse referent 才占用语言处理资源[5],因此可以 假定 it be 在语言理解中不耗费处理资源,在图形—背景结 构中可不予以考虑。综上,与其余的部分相比较,被前置的 强调部分“. . . ”毫无例外地都是词组,符合图形的面积小和 闭合等特点,便天然地获得了图形的地位,其余部分则构成 背景,也就自然地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图形部分。( 3) 中, 主谓间插入 who,而 who 与其后内容形式上构成完整的句 子,因而句子同样被分为两部分,主语 Saussure 被外置,具有 上述的图形的特点,同样形成了图形—背景对立。
Halliday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描述分裂句式。他认为分 裂句是一种谓语性主位( Predicated Theme) 结构。说话者为 强调某成分而将其用强势主位来突出。
认知语言学家将强调产生的认知理据归为“说话者使要 强调的信息在受话人心里场中产生突出的位置”,本文即是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强调句的产生。
三、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在一个 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出来形成易于被感知的图 形,而其他对象则退居于次要地位成为背景。”[3]426 同时指 出: “图形比背景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图形和背景的区别 越大,图形则 愈 突 出 而 成 为 知 觉 的 对 象。”[3] 图 形 是 认 知 过 程中注意的焦点。图形有小的,动态的,色彩鲜艳,轮廓明确 等突出特点,这些特征不仅会加强 viewer 的物理刺激,也是 心理特性。同时,图形背景可以转化,即背景前景化或前景 背景化。
Key words: the emphatic pattern; figure; ground
— 143 —
二、强调句简述
分裂句作为一种特殊句式,包括强调句和倒装句,本文 仅对前者进行解释,其结构为: 引导部分 It is \ was + 强调部 分 + that \ who + 其他成分。It 用来满足语法形式的需要,无 实际指称意义。强调句中被突出的信息单元是其语义焦点 ( semantic focus) [2]。通过线性结构排列顺序的改变引起语 义侧重的变化,突出强调被前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部分。本文从认知视域下 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这一句式进行解释。
以期为语言教学中强调句的学习及二语习得中强调句式的习得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 强调句; 图形; 背景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836( 2014) 02 - 0142 - 02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强调句一直备受各派学者的关注,从传统语法到生成语 法理论,再到功能语法,及认知理论都分别对强调句进行了 阐述。
2014 年 2 月 第 33 卷第 2 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7836. 2014. 02. 058
Feb. 2014 Vol. 33 No. 2
参考文献: [1]南潮. [It be XP S']和[是 [… XP…]的 生 成 语 法 分 析
[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 7) : 40 - 42. [2]Kurt Koffka.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上) [M]. 杭州: 浙江教
育出版社,1997: 230 - 231. [3]车 文 博. 西 方 心 理 学 史[M]. 杭 州: 浙 江 教 育 出 版 社,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学派从句子的深层结构 及其转换规则出发研究强调句。生成语法认为强调句是由 wh-移位实现的。其句法结构为[It be XP S'],XP 为被强调 的焦点的最大投射,位于焦点标记词 be 之后,S' 为焦点所移 出的小句,that 是显形的。表层上,具有形态特征的词项合 并成从句与 that 合并成 CP[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