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合集下载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科学原理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科学原理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著名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它形象地描绘了穿越山水之间的壮美场景,同时也给人以无限遐想。

在科学领域,这句诗也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物理学和生物学知识的探讨与思考。

一、山水之间的物理学原理在这句诗中,唐代诗人使用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形象描绘,暗喻着在山水之间行船的场景。

实际上,山水之间的行船离不开物理学中有关水流、阻力和船只运动的多种原理。

1. 水流的作用当轻舟行驶在江河湖海之间时,水流对于船只的影响不能忽视。

水流的大小、方向和速度都会对船只的运动轨迹产生影响。

物理学中对于流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船只在水中运动的物理原理。

2. 阻力的克服另外,船只在水中行驶时也要克服水的阻力。

阻力的大小受到船只形状、速度、水的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学知识可以计算出船只在水中行驶所受到的阻力,进而设计更加优化的船舶结构。

3. 船只运动的力学原理船只的行驶离不开力学的支持。

帆船受风力驱动,而现代动力船则依靠船体和船桨对水的推动。

物理学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揭示了船只在水中行驶的力学原理。

二、生物学视角下的猿声啼除了物理学原理,这句诗还涉及到了生物学的内容。

诗中提到“两岸猿声啼不住”,暗示着江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猿猴,它们生物学行为也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和研究。

1. 动物行为学猿猴是人类的近亲动物,它们的行为和生活习性都备受生物学家的关注。

动物行为学研究了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表现,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了动物行为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2. 生态学角度在生物学中,研究动物也会从整体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量。

猿猴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其活动与生境的关系、对其他生物的影响都是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三、结合物理生物学的跨学科研究在诗歌中,唐代诗人王之涣巧妙地将两岸的山水和猿猴的啼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美妙的意境。

而在科学研究中,也有很多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如生物物理学、生态物理学等,结合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展开跨学科的研究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物理三行诗

物理三行诗

物理三行诗一、原文:《物理之美》重力,无形的手拉着万物贴向地球而量子,在微观处闪烁着自由。

二、衍生注释:1. 重力:这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就像我们能站在地上而不会飘向太空,就是重力在起作用,好比地球伸出一只看不见的手拉着我们。

2. 量子:它是现代物理的重要概念。

在微观世界里,量子具有一些奇特的性质,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不同,比如量子可能会同时处于不同的状态等,这里说它“闪烁着自由”,想表达它和宏观物体受像重力等经典物理规律严格限制不同,有独特的小世界规则。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主要探讨的是物理学中宏观与微观的现象对比。

展现了物理世界不同尺度下的不同景象。

2. 情感表达出对物理的喜爱与惊叹之情。

诗中既呈现出重力等宏观物理现象的铁律般的存在,又体现出量子这种微观概念富有灵动的自由性,让人体会到物理世界的奇妙多样,充满了对这种多样性的着迷。

3. 表现手法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重力比作无形的手,使物理概念生动起来,便于人们理解重力的特性。

同时运用对比,把宏观世界中受重力严格限制的万物,和微观世界相对自由的量子进行对比,突出两者的特性差异。

四、作者介绍:从这首诗来看,作者应该是一个对物理充满热情并且有自己独特思考的人。

他(她)不仅仅熟悉物理概念和现象,并且能够把严谨的物理知识用诗歌这种富有艺术性的形式表达出来,也许是一个物理专业的学生想借此来表达对物理学科的深切情感,又或者是一个老师希望用一种趣味的方式给学生介绍物理。

五、运用片段:1. 教学场景物理老师在讲台上,用投影仪放出这首诗,然后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重力和量子这两个概念。

看看这首三行诗,重力多像一个认真的管理员,把万物规规矩矩地拉在地球上。

可是呢小量子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微观世界里有着自己独特的活动方式,就像诗里说的‘闪烁着自由’。

现在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神奇的物理世界吧。

”2. 科学讲座开场资深物理学家走向演讲台,微笑着说:“今天我讲座开始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首有趣的小诗。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中国古代诗歌,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文人墨客会通过诗歌写作来表现心中的思绪。

在创作时,他们会巧妙借用物理知识,使作品更加与众不同,千年流芳!在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渗透”的背景下,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古人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0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02能量能量在自然界中以不同形式存在,而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这里涉及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03光学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是中学阶段重点学习的光学知识。

1.高骈《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牧《盆地》中“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蕴含了平面镜成像;范仲淹的“皓月千里,静影沉壁”蕴含了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3.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蕴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形成倒影。

4.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蕴含光的反射现象。

5.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蕴含了光的色散。

6.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是平面镜成像。

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瑰宝,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古诗物理荟萃

古诗物理荟萃

古诗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是从古诗中提炼出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传播过程是依靠声带振动产生的
B.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光的反射现象
C.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A.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故A正确;
B.平静的江面相当于平面镜,因此``一道残阳铺水中''属于平面镜成像,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解析诗歌中有趣的物理知识

解析诗歌中有趣的物理知识

解析诗歌中有趣的物理知识解析诗歌中有趣的物理知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他也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地发展、不断深化,就是生活。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整个学科之间都是有机的统一,关键是有发现的眼睛。

下面是对诗歌中的物理知识的一个整理。

1、骆宾王的《咏鹅》诗中有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浮在水上的鹅受到水向上的_大小等于鹅的_,脚掌对水施加向后的_,同时水对脚掌也施加个向前的_。

(浮力、重力、力、力)2、张九龄《照镜见白发》中有“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这里的“镜”指的是_。

这里的“影”指的是_,这是由光的_形成的。

(平面镜、虚象、反射)3、王维的《鹿柴》的诗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不见人”说明光是沿_传播的,“闻人语”说明声音可以饶过_传播。

(直线、障碍物)4、胡令能《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的鱼惊不应人”,“招手”时不发声是手振动的_小,“鱼惊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频率、水里)5、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石动”是以_为参照物,山石在_。

(云、运动)6、白居易的《白云泉》诗中有“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奔冲下的泉水具有_能,又有_能。

(动、势)7、李建枢《咏月》中有“昨夜圆非今夜圆”、“一年十二度圆缺”,前一句指在天空的位置每天不同,说明月亮是_的,后一句是指月亮自转的周期是_,月相变化的周期是_,月相变化的周期约为_。

(运动的,27.3日,29.5日)8、刘禹锡的.《秋词》中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鹤排云上”,空中飞的鹤既有_能,又有_能,上升时_能增大。

“碧霄”是指天空呈蓝色,这时由于太阳光的_射形成的。

(动、势、势、散)9、李华《春行即兴》中有“芳树无人花自落”。

古诗词里的物理及解析

古诗词里的物理及解析

古诗词里的物理及解析解读一、《枫桥夜泊》唐代诗人张继,乘船在江南水乡苏州城外枫桥停泊过夜时写下所见所闻的景色和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五种景色,写出了秋夜江船上诗人思乡、忧愁久久不能入眠的情绪。

通过品读这首诗,可以直接联想到的物理知识有:1、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月亮不是光源,但它可以反射太阳光,被月亮反射的太阳光能够在真空和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到达地面。

江中渔船上灯火是光源,灯火星星点点,非常昏暗使江边枫树朦朦胧胧。

2、机械运动。

以地面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夜深人静月亮渐渐地落下。

3、声音的产生。

乌鸦由于声带的振动而发声啼叫,寒山寺的钟声由于撞击振动而发出悠悠的声音。

4、声音的传播。

乌鸦的啼叫、寒山寺钟声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到诗人的客船,引起诗人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引起听觉。

5、声音的特性。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色,诗人通过音色分辨出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

6、凝华现象。

地面附近的水蒸气,秋夜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客船、树木上形成霜。

解读二、《襄邑道中》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出游,写下《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红。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具东。

诗人艺术性地表达了他对物体的颜色与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1、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色光决定。

2、诗人身在船上,船和云运动快慢和方向相同。

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它们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都是静止的。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云和船都是运动的。

所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具东”。

解读三、《望庐山瀑布》庐山以优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歌颂了大自然的神奇。

诗中用一个“生”字把香炉峰和缭绕峰顶的烟雾都写活了。

物理六首 林希逸 赏析

物理六首 林希逸 赏析

物理六首林希逸赏析《物理六首》是林希逸先生在物理学方面的一部作品,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物理学的魅力和深邃。

本文将对其中的六首诗进行赏析,带领读者一同领略物理学的奇妙之处。

我们来赏析第一首诗《力学之美》。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诗中以“物体运动如篆刻,力与加速共舞蹈”形象地描绘了力学中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力的作用,展现了力学中的美感和精确性。

接下来,我们赏析第二首诗《热力学之舞》。

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热的传递规律的学科。

诗中以“温度压强都相似,热力学定律是伴舞”形象地表达了热力学中温度和压强的相互关系,以及热力学定律的奥妙和相互关联。

接着,我们来赏析第三首诗《光学之光》。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现象的学科。

诗中以“光线折射如行舟,反射映照亮光芒”形象地描绘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展现了光学中的神奇和优美。

然后,我们赏析第四首诗《电磁之舞》。

电磁学是研究电荷和电磁场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诗中以“电流磁场相互连,电磁波动看宇宙”形象地表达了电流和磁场的相互关系,以及电磁波对于宇宙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赏析第五首诗《相对之光》。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创立的物理学理论,研究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诗中以“时空弯曲共舞蹈,相对性定律是真理”形象地描绘了相对论中时空的弯曲和相对性定律的真实性,展现了相对论的独特魅力。

我们赏析第六首诗《量子之境》。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研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诗中以“微观世界奇妙异,波粒二象看量子”形象地描绘了量子力学中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波粒二象性质,展现了量子力学的深邃和难以捉摸。

通过对这六首诗的赏析,我们不仅领略了物理学的美感和深刻内涵,也深入了解了力学、热力学、光学、电磁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六个物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些诗歌作品以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将物理学的抽象概念和深奥理论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赏析中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和思维的启迪。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哲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哲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哲理原文:《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衍生注释:“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二、赏析:这首诗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

前两句从香炉峰写起,为瀑布渲染了气氛。

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将瀑布比作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充满了想象力和震撼力。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在物理课上学习重力加速度,老师就提到了这首诗。

他说:“你们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为什么会飞流直下?不就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嘛。

”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重力的力量,就像李白诗中的瀑布,无法抗拒地向下奔涌。

哎呀,这不就是物理知识在古诗中的完美体现吗?原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衍生注释:“知时节”指懂得适应季节。

“潜”指悄悄地。

“红湿处”指带着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二、赏析:此诗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色,赞美了春雨的及时和滋润万物的特性。

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

四、运用片段: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物理实验室做关于声音传播的实验,我突然就想起了这首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雨水悄无声息地落下,就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在发生。

难道这不是一种神奇的物理现象在古诗中的体现吗?原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衍生注释:“乌啼”指乌鸦啼叫。

“霜满天”形容空气极冷。

“江枫”指江边的枫树。

物理 诗歌

物理 诗歌

物理诗歌一、物理入诗的趣味实例与解析在古诗中,就有不少将物理知识融入其中的佳作。

比如“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这句诗里就包含了光的折射的物理知识。

我们来幽默地解析一下啊。

你看那潭水看起来清澈见底,可为啥会觉得水浅呢?这可不是眼睛在骗你,是光在捣鬼呢!光从水里射向空气的时候啊,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突然改变了方向,发生了折射。

我们的眼睛顺着折射光线看过去,就觉得水底好像变浅了。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东西在镜子里的位置,和它实际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光的折射就是这么个神奇的“魔术师”。

再看“荷动知鱼散”,这就是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啦。

荷叶动了,就知道鱼群散开了,这其实是一种力的传递的体现。

鱼在水里游动的时候,会对水产生作用力,当鱼群游动引起水的波动时,这种波动就传递到了荷叶上,让荷叶也跟着动起来。

这就像你在游泳池里游泳,你的手脚划动水,旁边的人能感觉到水的波动一样。

二、诗歌描述物理现象的独特魅力赏析诗歌描述物理现象有一种独特的美。

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描绘的是瀑布的壮观景象,从物理角度看,这里涉及到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知识。

咱们这么想哈,水在高处的时候,就像一个被高高举起的大力士,它有着很大的重力势能。

然后呢,这个“大力士”开始往下冲,就像从滑梯上快速滑下来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势能就逐渐转化成了动能,所以水才能“飞流直下”,速度那么快。

而诗人用这么夸张又美妙的诗句来形容,就比单纯说“水从高处落下,速度越来越快”要有趣多啦。

这种诗歌的描写能让我们在感受物理现象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一种磅礴的美感,就像给物理现象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艺术外衣。

现代诗歌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有些诗人会写关于声音传播的诗,像“声音在空气中跳跃,寻找着每一个耳朵的拥抱。

”这就很形象地描述了声音传播的过程。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就像一个小精灵在空气中蹦蹦跳跳地去找朋友一样,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让我们对声音传播这个物理现象有了一种很亲切、很生动的理解。

【高中物理】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

【高中物理】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

【高中物理】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时出现了一些学科渗透题。

由于语文中的一些古诗词,甚至歌词等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因此,借古诗词来考察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的题型是经常出现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下面对本人搜集到的一些此类习题进行解析,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诗歌与光学例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文中()a、“明月”是一种人造光源b.“皓月”是自然光源c、“静止图像”是由反射形成的虚拟图像d.“静影沉璧”是折射形成的虚像分析:“明月”就是月亮。

月球通过反射阳光为人类服务。

它本身不发光,也不属于光源;“静止图像”中的“阴影”指的是“反射”,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所以答案是:C。

例2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a、桃花本身可以发出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c、桃花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分析:桃花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能吸收其他颜色,只反射红光。

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有色光决定的。

答案是:C二、诗词与声现象例3在古诗《早出晚归,乡音不变,鬃毛渐衰》中,“乡音不变”主要指没有变化的是()a.音调b.音色c.响度d.方言、土话分析:离家多年后,当地口音没有改变。

这里的“声音”指的是音调、响度还是音色?我们知道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频率和振幅可以随时改变。

因此,“不改变本地音调”主要指没有改变的音色。

答案是B。

例4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回答声学问题()晚上,在农村的河边,女孩独自洗衣服。

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

我弟弟沿河而来,努力想看看风景。

棒打衣服悄无声,举空中何其响。

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包含声学原理,它们分别包含哪些声学原理?参考答案:(1)“用棍子打衣服到处都有声音”,这意味着湿衣服接触面和木棍之间的空气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

浅谈语文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浅谈语文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浅谈语文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作者:张华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1年第05期语文学科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学底蕴深厚、独领风骚,古诗词更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精髓,在物理学科中出现文学诗句,足以证明语文学科与物理知识的紧密联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中,将语文学科与物理学科的有机整合,学生更加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语文中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能真切的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性,物理知识的生活性,朗朗上口的语文古诗词中竟然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学生不觉眼前一亮,乐于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下面选取一些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与读者分享。

1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声学知识的整合“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赏析这两句诗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在山中的回声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诗句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赏析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

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通过介质传播到船上,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运用“诗歌”学物理

运用“诗歌”学物理

运用“诗歌”学物理为帮助同学们识记物理基础知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我采用编“编顺口溜”的方式,即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又方便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下面举几例,加以说明: 1.利用诗歌识记物理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学习得点,但不少学生记不住成像规律,于是,就编了四句顺口溜: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二点三区要记牢将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成虚像,放在焦点以外成实像,故一倍焦距分虚实.将物体放在2f以内为放大的像,放在2f以外为缩小的像,故二倍焦距分大小.不论凸透镜成实像还是成虚像,物体距焦点越近凸透镜所成的像就越大,既物近像远像变大. 二点既2f点<取名等像点>f点<取名无像点>三区既小实区,大实区和大虚区,图示如下:从图中看出:u>2f (小实区) 倒,缩,实f<u<2f 倒,放,实u<f 正,放,虚2.运用诗歌记方法:关于电功率的讨论,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总结讨论方法如下:功率讨论并不难首先搞清串并联抓住电阻不放松三量归一是关键电流相等成正比电压相等比例反熟记公式二十三只凭印象了枉然进行电功率的讨论,必须弄清电路的联接方式,明确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以便选择适宜的规律进行讨论,在电路中,I随U变化,P与I,U变化,只有R被认为是不变的,所以在进行电功率讨论时,应通过I,U或P的关系发现用电器的电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抓住电阻不放松在串联电路中,U P与R 成正比,在并联电路中I P与R成反比,在讨论时,应记住二十三个电学公式,这些公式是:公用公式: I=Q/t I=U/R W=Uit W=UQ P=W/tP=W/t P=UI P=I2R P=U2/R P=P1+P2专用公式:串联:I=I1=I2 U=U1+U2 R=R1+R2 R=nR, P1:P2=R1:R2 I1:I2=1:1 U1:U2=R1:R2并联: I= I1+I2 U=U1=U2 1/R=1/R1+1/R2I1:I2= R1:R2U1:U2=1:1 P1:P2=R2: R1最后要提醒同学们,在进行电功率讨论时,一定要认真审题,不能凭印象下结论,只有审清题意才不会出现失误,请记住只凭印象也枉然.。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古代文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来表达对宇宙的思考和对物理现象的观察。

他们运用生动的比喻手法和精炼的语言,将物理原理与诗意相结合,创造了许多与物理有关的诗句,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体味到自然科学的魅力。

一、光学物理1. 《夜泊牛渚怀古》晓月皎皎犹残酒,影徙鳞鳞香小径。

此情浩荡如洪水,岂似流光不可折?这首诗通过描绘夜色下明亮的月光和水面倒影,将月光的特性与光的折射现象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月光美好的感慨。

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色和壮阔的气势展现了自然景观,同时通过“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的比喻,表达了追求进取和无限拓展的精神,与物体受力下的运动和力学原理相呼应。

1.《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描绘草原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述草木的生长循环,表达了生命的坚韧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其中野火的烧尽和春风的吹生,体现了热的传递和热平衡的物理特性。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描绘夜晚明月光辉为背景,通过心境的表达,将月光的亮度和柔和的色彩与电磁波的特性联系起来,表现了人们在静谧的夜晚对故乡思念的情感。

以上是我根据题目《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总结出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古诗词,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物理现象与诗意相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而深邃的诗意世界。

让我们一起欣赏和探索这些诗句,感受物理与文学的奇妙交融之处。

唐代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唐代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苏轼一曲《念奴娇》,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

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在初中物理课上,我给学生讲起了苏轼的《念奴娇》,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

然后话锋一转:同学们,请找一找其中包含哪些物理知识,学生们又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在物理教学中,我发现古代诗歌以其生动活泼、简洁明快的韵律深得学生的喜爱。

如果让学生关注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物理知识,有助于创设一个更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少诗篇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领悟,其中有的是我们进行物理学教学的有用材料。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两句诗歌几乎成了许多教师讲解运动相对性原理时的保留节目。

这不仅说明了诗歌对物理学教学的作用,更揭示了我们可以在诗歌与物理学教学的结合上做更多、更深的探讨与尝试。

诗歌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自然界诗人对自然界有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并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

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彭蠡湖中望庐山》诗中写道:“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这里诗人不仅记录了虹这种自然现象。

还揭示了产生虹的因素。

诗人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充分运用了形象思维这种思维形式,勾画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在物理教学中,穿插诗歌,有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改变学科本位思想,培养学生能力。

如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描绘出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也揭示了气温升高,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运动加快的物理学道理。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月落——运动的相对性、乌啼——振动发声、霜满天——凝华现象、夜半钟声到客船——介质传声。

对这些现象所包含的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体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中国古代诗歌、成语和谚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这里,我们共同了解古代诗歌、成语和谚语中的光学知识,从而加深我们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1.静坐观天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片树叶遮住眼睛,没有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密布,阴霾弥漫,夏日漫长,建筑倒影落入池塘。

(摘自晚唐诗人高篇《山亭之夏》)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有许多山峰巧妙地挡住了白天,河流远离天空。

(摘自宋朝苏轼的江山之旅)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云层消散后出现高峰,天色半亮。

(宋朝杨万里摄于蒲场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1.镜花水月分析:水中和镜子中物体的图像是一个虚拟图像,因此我们不能在水中捕捉月亮,在镜子中采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分析:就像平面镜中的两颗豌豆一样,平面镜的图像与物体相同,并且图像是对称的。

所以猪的形象和它自己完全一样,仍然是猪的形象,自然是“内外世界”3.玉不琢不成器分析:研磨前,玉石表面不平整,光线发生漫反射。

研磨后,玉石表面光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说明:“月亮是在镜子中形成的,月亮的形象是在镜子中形成的。

”。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分析:“宝钗的头闪闪发光”表明,珠宝反射的光线进入人们的眼睛时特别耀眼;“明镜辨形”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知识。

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

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

“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诗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它的内容丰富多采。

在许多作品中诗人描述了大自然的许多现象,这些现象无不包含着物理知识。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有关于光和声音的特点的描写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花香是由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在空气中传播形成的,气温高时空气中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花香因此也传播的更快更远。

雨后鸟儿活动增多;空气湿度大声音传播快;(树木等)物体表面含有大量水份,有利于声音反射并形成共鸣。

因此,雨后鸟叫声特别清脆而且传的远。

3.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呢?因为分子一直在做不规则运动,宏观上梅花的香油扩散到空气中并传到你的鼻子里,再由你的嗅觉感知后传到大脑里。

4.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船和云速度相等。

作者躺在船上,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但以河岸为参照物,船和云都是向东的。

因此才有了诗里所说的那样“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诗中有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物理知识的表达。

书书法作品当中有太多的物理知识的体现,其制作过程却有着古人对物理现象的运用。

如毛笔蘸墨就是运用了毛细现象,各种手劲笔法导致墨迹的不同是运用了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的道理,墨的制作更是运用了分子热运动、物态变化、摩擦力等物理知识。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根据F=μF N,用力越大,动摩擦力就越大。

所以有力大小适中,才写出漂亮的字。

否则,纸会弄坏弄脏,笔会减少使用寿命。

用笔必须用至少四个指头,采用费力杠杆原理使笔在三维空间内与纸准确摩擦。

如此可知,其实书法也与物理有着很大的联系。

曲曲和书一样,作品没有太多的物理知识,但乐器的制作与发音原理却有着许多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如果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就是“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这里我们举例予以说明,希望你从中获得启示。

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什么?分析: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什么能量?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例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和地球则又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4、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例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诗中蕴含了:“扩散和升高”的物理知识。

例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诗歌中的物理学

诗歌中的物理学

诗词中的物理学《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受到重力的作用,向下落,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黄河发源于第一阶梯巴颜喀拉山,自然是受到重力的作用,从西向东流。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空气可以传声“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他的前半句是写出了平面镜成像,水中呈现一个与现实大小一模一样的像,方向相反,看起来空间多一倍,后半句是由于光的折射,当光照入水中,会发生曲折,影响人的视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的暗香来,是由于分子热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人能闻到花香,其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当诗人拉弓的时候,弓弦会发生形变,产生弹性势能,出箭的时候,弓弦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当人坐地的时候,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但是相对于太阳就是运动的,地球自转一天一周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傍晚的时候,温度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气,会液化成小水珠,露便形成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晚上的时候,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华成小冰晶,霜就形成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根据钟本身音色的一个独特性,来区分不同的乐器。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李白一个人喝着酒,望着月亮,月光照在他身上,便会有影子产生,如果有多个光源,便有多个影子。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当温度下降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遇冷液化,变成小水珠,形成了雾。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水从高处往低处落,是受到重力作用,下落的时候,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所以呢飞流直下的那个瀑布呀就具有机械能。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反射回的声音比原声到达人耳的那个时间要长,所以人会口斤到第二遍声音,这就是回声。

物理诗歌原创

物理诗歌原创

物理诗歌原创我如果爱你,定是追及相遇的临界,我会在速度相等之时,把你追上。

这样,从此和你同步。

我如果爱你,你对我的吸引力便是我的合力,因为在你面前,其他力我感觉不到。

这样,一直向你加速。

我如果爱你,你就是决定我能量转化的功,我的能量只为你等待。

这样,我要你来量度。

我如果爱你,我对你的心必和定值电阻一样,不论你用哪一种方法测量,将会得到唯一的答案。

这样,才叫一生一世。

我如果爱你,你就是让我聚焦的磁场,聚焦点就是你的内心,不论我的人生轨迹如何奔波,这个点永远是我的归宿。

这样,从此心心相印。

我如果爱你,你就是改变我的变压器,只要和你相遇,我将会变成你希望的样子。

这样,才叫为爱改变。

我如果爱你,必定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只要我们遇见,必将合为一体。

这样,才叫不离不弃。

物理知识背景1、追击相遇问题,突破口就是速度相等的时候,也是追上追不上的临界,如果速度相等的时候恰好追上或者超过了,就追上了。

如果速度相等的时候还没有追上,就永远追不上了。

2、物体受到的合力是所有利之和,力是原因,加速度是结果,因此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合力的方向一致。

3、功能关系的内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转化的过程要通过做功来实现,但是每一种力做功伴随着特定的能量转化,也就是做了多少功,才会有多少特定能量转化。

4、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但是对于实验室的定值电阻,都是用合金做的,为的就是温度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测量电阻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伏安法测电阻,当然还有伏伏法,安安法,半偏法,替代法等等。

5、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偏转,如果偏转的圆的半径和已知磁场的半径相等,许多平行运动带电粒子就会在磁场中发生磁聚焦的现象,也就是将所有的平行轨迹汇聚到一点。

6、变压器会变电压,不论原来的电压大还是小,只要是调节变压器的匝数比,就会得到想要的电压。

7、碰撞是动量守恒的知识,弹性碰撞没有能量损失,非弹性碰撞有能量损失,并且完全非弹性碰撞能量损失最大,碰撞之后两个小球会直接粘在一起,共同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很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如果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就是“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下面列举一些很典型的例子:
01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个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什么?
分析: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02
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什么能量?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03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有哪些?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和地球则又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04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
边来”。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05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
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
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水准,所以诗中蕴含了:“扩散
和升高”的物理知识。

06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
音色来判别的,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
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
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振动和音色”来辨别的。

07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
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
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能够听到回声,所以应该是:反射
和回声。

08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是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
夏日》中的诗句,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什么?而“楼台倒影”则是什么物理现象,所成的像是什么像?
分析:“浓阴”是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
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
像是正立的虚像。

09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
中的诗句,抒发了客游异乡孤寂凄凉之情,不过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江清月近人”一句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水中的月影s′,与天上的月亮s相对于水面MN是对称的,故而在水面上任意一点看月亮和月影都有
os=os′,人在船上距月亮s为sB,而距月影s′,为s′B=oB+os′,所以s′B>sB。

也就是说诗人看到的月影比天上的月亮还要远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