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教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55480066c175f0e7cd137f5.png)
一、指导性方法
所谓指导性方法,即是一个方法论问 题,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指导我们的具体研究的问题。
二、技术性方法 对于中国社会思想史,要进行资料的收 集归纳,分析和研究,尚需一套具体的技 术性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第一,区域法。第二,阶段法。 第三,学派法。第四,阶层法。 第五,群体法。第六,人物法。 第七,著作法。第八,观念法。
第三节 本书的“社会思想”定义 及其研究范围
一、定义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 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 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 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 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 展或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 社会学分支学科。
二、社会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综合上述所列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 定义,并对中外学者的社会思想史论著的 内容加以分析,我们认为,概括起来,社 会思想的内容不外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 社会理想等几个方面。
(一)社会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思想等专史 的关系(如经济史、政治史) (二)广义、狭义 1、广义:指哲学、逻辑思想之外的一切关于 社会的思想; 2、狭义:从社会视角研究人们关于具体社会 生活,社会及社会模式的观点、设想。 (三)思想史的下限 以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思想为下限。
第二节 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
什么是“社会思想”或“社会思想 史”?中外学者曾做过大量研究,而对社 会思想的定义,国内外社会思想史专家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我们所见到的关 于“社会思想”的定义有六十多种。现择 其要者,作以介绍。
中国政治思想史PPT课件
![中国政治思想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5aaae3d0d233d4b04e693c.png)
“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 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 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 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 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 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萧公权(1897——1981):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所著《中国政
治思想史》一书为作者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初于194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今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文化书院版?)本书稿成于三十年代末、 四十年代初作者漂泊西南时期,全书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对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作了系统的分析。惟孙氏章有目无文,作者自云原稿佚落,而 其门人汪荣祖则说:“公权先生视三民主义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成熟,显有时代因 素,因其撰稿成书之日,仍属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孙文学说与三民主义为不可侵 犯之‘圣教’。谄(chan)之,心有不甘;评之,恐遭时忌,是以虽原有孙中山 一章,终于不予收录,既奉阙疑之旨,复得讳而不隐(林——此乃何等之传 统?!)之效。”
吕振羽(1900——1980):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于1937年6月
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这部书针对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将历史分为三段 的提法(即商为神权时代,西周—春秋为贵族统治时代,战国—清为王权时代), 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分为两段,一段是关于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二段是关于 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吕开拓了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 的新领域。
人不能有效地行动,他就不可能积极地思考。”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3bb6a96e7e21af45b307a8fd.png)
1.“礼治” 孔子力倡“礼治”。孔子的礼: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以周礼为源 头与榜样。 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同等级的人都按自己的权利、义务办事,谁也不要“僭越”,才是 “天下有道”,才能使社会井然有序。“不学礼,不以立”。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鬼;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心直口快而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不知礼,“是可忍,孰不 可忍?”孔子“克已多礼”。 2.“正名(分)” 要想恢复与维护周礼,就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明确社 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论语》:“名不在,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则乐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的“正名”解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社会秩序 不乱) [评价]
所有封国的国君总称“诸侯”。周初五级封国与附庸国的情况如 下: 等级 爵位 法定面积 举例 一 公国 50平方公里 齐、鲁 二 侯国 35平方公里 晋 三 伯国 35平方公里 申 四 子国 25平方公里 黄、罗、祝、邾 五 男国 25平方公里 许 六 附庸 不足25平方公里 萧 由上可知,西周初期的诸侯国领土很小,不少封国只是一个城。 东周开始,各诸侯互相吞并,疆城才逐渐膨胀,各诸侯大国才建 都,并成为和周王室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
农具,牛耕。井田制破坏,封建生产关系产生,赋税制改革,前
594年初税亩,独立的手工业者与商人出现。国人暴动,奴隶起
义,地主阶级弃权。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家 庭内部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长制,由周代 形成一套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属于 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支系,大宗就是始 祖之下的嫡长子及嫡长子系,嫡长子又称宗子,在同一代中, 其余的诸子又称庶子,在小宗中也有大宗小宗之分. 宗法制主要用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目的是在家族内部 确立地位、财产的继承权,大宗在家族内部因有财产的继承 权,所以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谓的“尊祖敬宗”,进入大 一统社会后,虽然早期宗法制已崩溃,但嫡长子继承制仍沿 袭,王权的传世也因此长期进行。 周王朝分封诸侯国之后,上古长期存在的“部落”自此逐 渐消失,为封国所代替。周初封国地位平等,直属中央管辖, 但国君的爵位各有高低,故封国的面积也大小不一。周王朝 将封国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 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附庸国的面积更小,附属于附近 较大的封国。这五级爵位的产生,系根据宗法制的嫡、庶关 系而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如图:
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
![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13eb8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1.png)
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介绍中国师生关系的历史背景,阐述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的师生关系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尊师重道,教师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师生关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从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教育现代化,再到当前信息化、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演进。
研究中国师生关系的思想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和挑战。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在尊重传统的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其演变规律和内在逻辑,以期对当前和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梳理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演变过程,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梳理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演变过程,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社会文化背景,以期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
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师生关系的内涵、外延及其演变过程,探究其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互动关系,为当前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总结,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旨在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3、研究方法:说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
在《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中,本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师生关系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
【浅谈思想史研究】思想史研究
![【浅谈思想史研究】思想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8ba9518762caaedd33d4de.png)
《【浅谈思想史研究】思想史研究》摘要:一、对思想史研究变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在“思想史”的研究上,我们很难准确地界定“思想史”的概念、内涵及其外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的学者主张思想史研究对象无论怎么扩大,还是要有一个侧重点,在“新史学”发展的大趋势之下,史学研究出现了一种“自下而上”研究理念[摘要]长期以来,在思想史的研究上,学术界也一直存有争论,其中主要集中在“思想史”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限制上,从而致使我国的“思想史”研究总是在原地打转。
到了近代,我国史学研究开始由“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型,这也促使“思想史”的研究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上。
随着这些变化的出现,许多史学工作者为“思想史”研究进行了更深入且有价值地新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思想史”;研究困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新史学” 一、对思想史研究变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在“思想史”的研究上,我们很难准确地界定“思想史”的概念、内涵及其外延。
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思想史研究范围应该是侧重于某个专门领域,如早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就把“学术史”或“政治思想史”称之为“思想史”,胡适称之为“哲学史”等;相反有的学者认为思想史所包含的范围应该是很广泛的,涉及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社会、伦理、宗教、科学技术、民族、民俗……等等思想。
随之而来的是,思想史研究出现了两种困境:前者若是侧重于某一领域,出现了与专门思想史学科研究重复的后果,后者由于研究对象涵盖的极为广泛,没有具体的规定,也给思想史研究带来很大的困惑。
到了近代,我国史学研究开始由“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型。
“新史学”的发展,给思想史的研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第一,研究方法新潮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许多史学家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于思想史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有吕振羽、侯外庐两位史学前辈。
1937年吕振羽出版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这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写成的“中国思想史”方面研究的拓荒性的著作。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c3451ae26fff705cc170a90.png)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考研笔记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是研究一个学科的科学方法,为研究一个学科提供整体性思维和基本原则,主要揭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质、基本规律、文化蕴涵以及学术前沿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主要讲四个问题:(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研究一个学科,首先必须对这个学科的科学性进行明确的定位,这是研究的前提,确立科学定位在研究方法论中属于科学性分析的前提研究。
(2)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作为思想发展史,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地分析其发展规律,是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发展历程在研究方法论中属于规律分析的发展研究。
(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体系作为文化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阐发文化体系在研究方法论中属于底蕴分析的深入研究。
(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创新研究思想史不能局限于历史研究,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更具生机和活力,具有前沿性。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来源https:///BoVJDuXm)学科定位是对一个学科的科学性给予明确的评价,也是进行学科研究的前提。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作为一门学科,是具备科学体系的,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
具体地讲,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政治思想史是受和谐文化模式制约而展现的思想进程,追求和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和谐文化模式构成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精髓。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可以概括为和谐文化模式,即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理想目标,经过文化整合过程,从而形成了基本的文化模式。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新探索_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_述评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新探索_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_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48e6f2c78bd63186bcebbc23.png)
。
, 收稿日期 - !""*)..).’
( .#+/) ), 男, 陕西宝鸡人,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 作者简介 - 王宝峰
’ (& ’
哲学研究
风俗、 新文化和新思想家。在这样的历史叙述中, 思想史 家习惯于把那些趋向现代的高明的思想,当作合理性的 思想, 冠以 “ 进 步 ”、 “ 发 展 ”等 字 眼 。对 于 那 些 不 太 高 明 的思想, 就 好 像 没 有 出 现 过 一 样 。而 思 想 史 研 究 中 的 “ 减 法” ( !"#$%&’$()* ),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在历 史过程中, 被理智和道德逐渐减省的风俗、 观念、 知识等 等; 另一方面, 在历史书写里面, 被历史和历史学家 “ 减 去 ”的 , 渐渐消失在历史记载里面, 不再被记录的风俗、 知识、 思想和观念。葛兆光强调, 在上述两种减法当中, 历史书写中的 “ 减 法 ”, 更应当引起注意。 葛兆光说,当我们关注古代思想史中一些被减省掉 忽略掉的史实时, 不难发现, 过去一些在今天看来 “ 不文 明 ”、 “ 不 理 性 ”的 东 西 , 其实曾经合理过, 也曾经很正当, 甚至很神圣。过去的思想史太多地使用 “ 加 法 ”而 很 少 使 用 “ 减 法 ”去 讨 论 渐 渐 消 失 的 那 些 知 识 、 思想与信仰。其 实, 恰恰是在这些渐渐减少和消失的历史过程里面, 我们 可能可以看到被过去的精英、历史、典籍逐渐遮蔽起来
[ 的, 被遗忘的历史。 ] ,-./ ) +(
三、从 “新变” 走向 “变身” 葛兆光指出, 过去史学界习惯于把唐宋连在一起的研 究, 这种研究主要是以唐代为宋代的背景, 来说明宋代思想 文化史 上 的 “ 创 造 性 ”新 现 象 , 是如何从唐代萌芽, 到了宋 代变成了现实的。因此, 这种研究的出发点, 是 “ 新变”: 对 以前没有的某种思想和文化现象, 追根溯源, 寻找历史解释 的根据。 葛兆光将其归之为关注 “ 新变”, 以 “ 创造性思想” ( 9%2&$()*&%:;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与新领域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与新领域](https://img.taocdn.com/s3/m/30e2272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3.png)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与新领域思想史作为一门既历史又哲学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思想史的发展,涵盖了从人类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范围。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很多样化,其中最常见的是历史学和哲学学科的研究方法。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界的发展,思想史领域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思想史的研究方法1.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是思想史领域中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历史时期、地域、文化背景、思想流派、文献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而尽可能地还原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历史学研究方法以时间为轴心,重点在于还原过去的历史现实,描绘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征和思想观念,探究其在人类文化与文明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先发现再系统化,注重对于它所涉及的史实的描述和考证,不以理论推演来代替对史实的考证。
2.哲学的研究方法哲学是思想史学科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研究方法。
哲学从理性的观点出发,对人类思想史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它主要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人类思想史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语言和概念的运用、逻辑推理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从而提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哲学研究方法通过抽象思考,从各种角度和维度解析人类思想史,体现了思想史在哲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其他研究方法在目前的学术界,除了历史学和哲学的研究方法之外,还有社会学、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人类思想史的发展。
这些方法注重文化、社会、文学等方面的分析,强调“文化的意义”和“文化的表述”,将思想史与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进行整合,从而更全面地展现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进程。
二、思想史领域的新领域1.人类学与思想史人类学是对人类活动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学科,并与思想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学关注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涉及到语言、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于人类思想史的研究有着独到的价值。
与历史学和哲学不同,人类学研究的是具体而微观的个体和群体,注重多元文化交流,并提出本土、多元和边缘话语的重要性。
思想史研究的三种方法
![思想史研究的三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afc9f0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2.png)
思想史研究的三种方法方法一:深化对中国思想史学科范畴得理解思想学术得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得传统。
在长期得进展过程中,古人对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得对象、范围和方法等咨询题不是没有考虑,但与西方近代学术得理论化程度相比较,他们得论述显得还不够明晰。
19世纪末,进化论、天赋人权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得经验法、归纳法传播到中国,中国得学术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反观传统学术体系,认为传统学术尽管不乏幽玄高妙得体系,同时也有较为严密得实证方法,但与西方近代学术相比较,尚没有达到“自觉”地位。
王国维认为,“中国人之所长,宁在于实践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得知识为满足。
至于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究也”。
这使得中国学术没有西方那样严密得综括和分析水平,抽象思辨得能力和周密分析得能力也有欠缺。
方法二:加强对中国思想史多样性研究方法得探究在中国思想史学科体系近百年得进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得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其中运用得比较成功得要紧有:哲学诠释得研究方法、社会史得研究方法和学术史得研究方法。
——哲学诠释得研究方法。
1918年,胡适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导言”提出,中国哲学史研究得“全然功夫”不外两条:一是要在资料得搜集审定和整理上下一番功夫,二是要重视西方学术思想得参照作用。
他要紧依据进化论和詹姆士得实验主义对先秦得思想学术做了整理,凸显了用西方哲学来诠释中国思想学术史得主题。
方法三:解读,说明所研究的思想的意义。
解读是思想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说明历史上的思想的意义,思想史的研究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思想史研究正是通过思想的历史内容和历史线索的叙述,通过思想遗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叙述,来实现文化的积累和思想的增值。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bc1aa6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9.png)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司马迁,中国汉代著名历史学家,以《史记》闻名于世。
他对于史学的贡献和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史家的责任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史家之言,以昭昏幽”这一观点。
他认为史家的责任是通过记载历史来让人们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情,通过历史的启示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这一观点体现了史学的社会责任,也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史书的价值司马迁在《史记》中着重强调了史书的价值。
他认为史书既可以“以五霸为尊”,记述历史上的英雄之事,也要“以刑政为纪”,记录下那些不光彩的历史事件,从而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上的教训。
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史学的功能和价值。
三、史学方法的探索史学方法的探索也是司马迁的重要贡献。
他的史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史实的考证:司马迁在历史研究中注重考证史实,认为史书应该有严格的史料来源和考证过程,否则就会产生误导。
2.注重史书的叙述方式: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司马迁注重叙述方式的措辞,更加注重文字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使史书更加精准。
3.注重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他认为史学应该将历史材料整理、分类,通过分析不同事实的关系和对比,才能达到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以上三个方面体现了司马迁在史学研究中对于方法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后来的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探索方向和借鉴。
总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是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以推动历史学术的不断发展。
浅析列奥·施特劳斯思想史研究方法
![浅析列奥·施特劳斯思想史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2bbf5d5bceb19e8b8f6bac4.png)
浅析列奥·施特劳斯思想史研究方法作者:张羽婷来源:《卷宗》2018年第09期摘要:列奥·施特劳斯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
作为施特劳斯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列奥·施特劳斯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施特劳斯一生的研究轨迹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其研究方法亦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首先,列奥·施特劳斯在理论方法上坚持的是哲学观,且研究重心是解读经典文本。
而在对文本解读的方式上,列奥·施特劳斯注重文本的内涵,并且因为隐微/显白双重教诲学说而闻名于世。
对于施特劳斯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施特劳斯学派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列奥·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学派;思想史1 列奥·施特劳斯其人其作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德裔美籍犹太人,从1899年出生至1937年生活在欧洲,随后来到美国直至1973年去世。
施特劳斯作为一名犹太思想家,他的研究轨迹也不例外的源起于犹太脉络,他的第一份工作的研究主题就是研究其犹太先贤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思想。
施特劳斯的处女作《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就是其研究起步阶段的成果。
随后,列奥·施特劳斯在其斯宾诺莎研究的基础上,转而考察霍布斯和迈蒙尼德。
在此期间,施特劳斯在英语世界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也就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
由于种种原因,1937年,施特劳斯辗转来到了美国,而后,他聘任到了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在那里停留了十年左右。
布鲁姆曾经区别了施特劳斯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前施特劳斯的施特劳斯(Pre-Straussian Strauss),也就是发现隐微写作艺术之前的施特劳斯;成名的斯特劳斯(Straussian Strauss),也即通过发现或者重新发现隐微写作艺术并且因此闻名的施特劳斯;解放了的施特劳斯(Liberated Strauss),回归了古朴的天真和洞见。
因此在社会研究新学院的十年时间可谓是成名的期施特劳斯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路径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9ff285b3b3567ec102d8ab8.png)
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刘 梅[摘 要]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建设的紧迫任务。
其研究路径和方法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出发确定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史学方法论为指导,参照多学科进行历史分期;整体和分层次地构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史 逻辑主线 历史分期 研究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研究最薄弱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关注与理论发展都需要以历史资源为基础和依托,但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现状来看,真正属于史论的研究成果很少,并且已有的成果也大多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这与学术界各学科的史论研究热形成鲜明反差。
因此,加强史论研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形态上升为科学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首先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确定历史主线;进行历史分期;构架研究体系。
本文欲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方法论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逻辑主线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实际上是要将各种历史现象凝聚于一个总体框架之中,这一总体框架既要有一个装载历史现象的箩筐,以便我们决定将哪些历史活动和事件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标签;而更重要的则是要有一条贯穿历史活动和事件的主线,能够引领我们追溯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印迹。
但这个历史印迹却不是显而易见的,它只是理论上存在的逻辑线索而非事实,需要我们通过思考而设定。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逻辑主线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线索。
确定逻辑主线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史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在方法上,我们要着力思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演进的过程和规律,而非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发展及其联系。
当然,整体演进离不开局部要素的变化,但局部要素的变化只是历史细节而不可能成为历史主线。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应特别注重总体性方法。
一般历史观认为,历史的最通俗解释即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所谓历史研究实际上是考察现在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
《中国思想文化史》教案
![《中国思想文化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b38be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d.png)
《中国思想文化史》教案绪论(2学时)第一节现用教材一、成书经过1958年,张岂之编《中国哲学史略》,只是一个纲要,很多论点没有展开。
1978年,张岂之编《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仍然过于“浓缩”。
1988年,张岂之编《中国思想史》,体系完备。
2006年,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文化史》,即现用教材。
二、基本特点①力求结合历史发展的线索介绍中国思想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潮、学派、人物、著作、思想的主要点、范畴概念等。
②力求准确介绍有关的基本史料。
③不空发议论,不过多引申和发挥,而是抓住典型材料加以解释和分析,得出相应的观点,给学生们以方法论的启示。
④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
⑤文字力求简洁、明白流畅。
⑥对特有的范畴、名词术语,力求作准确的解释。
第二节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思想史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论六家之要指》、《伊洛渊源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传》、《近思录》、《性理大全》等论著和资料汇编。
近代不少学者,如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维、章太炎等都有某些方面独到研究。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思想史的研究有了崭新的面貌,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声名卓著,侯外庐、丘汉生、赵纪彬、杜国痒也很有成就。
第三节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特点一、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
中国思想史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理论化的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三、特点:(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2)重辨证思维(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第四节中国思想史的学习方法一、将思想史学习研究与社会史的学习研究相结合,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注意社会思潮的研究,思潮是一个历史时期思想领域内的主要倾向,中国思想史的思潮是接连不断涌现的,如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德、春秋子学、战国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近代新学。
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27页PPT
![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27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678336aeaad1f347933f88.png)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戴羽明
团队合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石
本学期全市性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耀华中学专场:提升研读史料能力 南开中学专场: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核心团队的共同努力
集体备课的团队成员:万庆刚、张晓静、陈艳、于溪、于宁、范英军、许军 筹备时间:自2014年6月底至今,历时半年; 集体研讨:备课6次,试讲3次; 分别交流无数次:于宁老师修改教学设计达10次以上,范英军单独面对面交 流4次之多。电话、qq、电子邮件等关系? • 冲破知识中心的障碍,走向史学研究的科学过程。
第三次备课
• 第一环节:比较发现三位启蒙思想家的不同思想。(事
实判断)
• 第二环节:思考三位思想家在同一时代思考同一问题,
却有不同结果,其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 环境相同,但个人阅历、社会地位等差异分析,认识结论 也必然差异。(成因分析)(以往历史宏大叙事,忽略了个体差异)
• 从南开中学徒步小白楼两个多小时的再探讨。 • 材料准备的越丰富,思考的问题越充分,反而成 为课堂教学的包袱。 • 尊重学生认知要求,走向精简。
12月9日试讲
• 课堂效果:思路清晰、内容简洁、主题突出 • 研讨结果:再精简、再明确 • 最后确定的基本思路:以探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 想的缘由为例,帮助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基本方法形成基 本认识。 • 最后提出思考性问题: • 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一样,进行历史学习?
4
XXXXXXXXXXXXXXXXXX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指导思想: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历史
学科典型性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历 史发展的诸多要素及其复杂关系,掌握历史研究的基 本方法和步骤,形成自己的历史学科概念。
特点:主体性;自主性;过程性;创造性 形式:课堂上的即兴和预设;课外的自发兴趣和任务要求
解释
假设
假说
人为的经验创造,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9
历史知识
XXXXXXXXXXXXXXXXXX
历史学科
研究水平
文化观念
史料来源 社会立场
历史认识具有历史性:
阶段性、主观性、局限性、发展性、开放性
10
因素影响
XXXXXXXXXXXXXXXXXX
后现代历史知识观
客观性:历史知识能够反映历史的客观真实,同时 也能够反映历史知识形成于所在时代的客观需要。 价值性:个体主观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不具有唯一 性和确定性,但都反映认识主体的社会立场和价值取向。
6
XXXXXXXXXXXXXXXXXX
外省市历史教学改革动态
• 总体特点:改革步伐快,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转变 • 从我们的角度看:不像是历史课
• 思考:什么是历史课? 历史课的功能有哪些?
基本认识
对学者来说:所有问题都没有最终答案。 对学生来说:所有问题不应有确定答案。
标准答案与答案标准
历史学科
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史学成果
历史教育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历史教学
史学研究
12
XXXXXXXXXXXXXXXXXX
历史课堂教学三个要素的协调统一
学生认知
学生认知: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 课程目标:知识范围、能力发展、价值观念 史学研究:历史认识,研究方法、最新成果
历史课堂
史学研究
课程目标
13
XXXXXXXXXXXXXXXXXX
2
XXXXXXXXXXXXXXXXXX
特此鸣谢相关团队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特别感谢学科组全体成员: (南开中学、耀华中学、北师大天津附中、四十一中)
各学校学科组多次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研讨活动; 和平区教研室两位教研员也积极参与了耀华中学自己组织的试讲研讨活 动,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感谢南开中学和耀华中学两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当前教师教学思想需要破茧
• 知识观:知识是真理?知识是学问? • 教材观:执着于教科书内容的注释与补充; • 教学观:关注知识内容的传递效果,忽视学生学
习过程的心理感受和精神成长; 发展。(“考”与“教”的关系)
• 评价观: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终生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
• 教师教学需要经验
客观性
历史知识
发展性
发展性:不具有所谓恒定的“权威”。随着人 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进步发展,旧知识 将被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提出新的解释、 假设和假说。
价值性
11
XXXXXXXXXXXXXXXXXX
历史教育
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实施
历史课程
基础研究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学生问题;发展空间;对话协商
• 经验从模仿开始 • 经验需要积累
• 经验需要不断的破茧重生(自我否定、壮士断腕)
团队——天津历史教师QQ群 288621693
初高中历史教师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工 作 室
22
XXXXXXXXXXXXXXXXXX
选课制作
2015年
11月
2014年
主要任务 2014年
1月
12月
1. 指导教师实名登陆信息平台选课。 2.教师按照制作技术规范准备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评测练习等“晒课”资料。
• 第三环节:不同时代、不同人对思想家的“思想”有不
同解读。(价值判断)
第四次备课
• 彻底消解教师的“自信”,走向与学生共同的历史追寻?
• 从对历史结论的求索,转向历史方法的探究! • 最终转向对人本身的追问! • 认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
12月5日的试讲反思
• 材料多,思路多,最后导致凌乱无序。
第一次备课
• 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教师讲完,学生学会;教师少讲,学生自学
;教师组织,学生创造)
• 从问题设计的方向开始!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走向历 史方法的探究?
• 总体教学立意:让学生以理性精神探究启蒙运动, 从而感悟理性实质,追求精神独立和民主自由。
第二次备课
• 试讲录像看过之后: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是什么?
23
XXXXXXXXXXXXXXXXXX
市级 复评(荐优)
初评(晒课) 区 县
24
XXXXXXXXXXXXXXXXXX
2-4 月
主要任务
5-6月
谢谢大家!
25
XXXXXXXXXXXXXXXXXX
5
XXXXXXXXXXXXXXXXXX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如何看待学生的差异性
人的价值意义;社会合作的意义;教学资源的意义
教学目标:“同质化”与“多样化” 能力挑战:发现学生问题,积极引导探究(教师对学生逆 反心理的教学顾虑) 教学观念:学生的问题应当成为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据。 探究教学:解决学生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探究教学的 价值意义。
3
XXXXXXXXXXXXXXXXXX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
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 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 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