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作者简历

合集下载

出塞王昌龄的资料

出塞王昌龄的资料

出塞王昌龄的资料出塞王昌龄的资料关于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的资料有哪些呢?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是通过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抒发如今边疆无良将的担忧的情感。

[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③,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④龙城⑤飞将⑥在,不教⑦胡马⑧度阴山⑨。

[译文]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解释]①王昌龄(公元698—约756年),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他的诗有许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

②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

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③关:关塞。

④但使:只要。

⑤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⑥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

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治卢龙县)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⑦不教:不让,不使。

⑧胡马:胡人的兵马。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⑨度阴山:度,越过。

阴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引起人们对秦汉盛世开拓疆土的无限追忆,并引起下句,点明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

在描写景物中,寄寓了深厚的感情。

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龙城飞将李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

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

他作战英勇,杀敌颇众,使汉文帝大为赞赏。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升为骑郎将。

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

《出塞》资料

《出塞》资料

《出塞》背景资料介绍《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词句注释1. 但使:只要。

2. “龙城飞将”,指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的将领。

龙城可能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飞将一词在目前的留存的诗词中大部分都指代汉朝将领李广所以这里应该是指代李广。

这里可以概括称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的名将。

3.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2]5. 度:越过。

6.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 还:回来白话译文直译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韵译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只要有卫青将军守卫在龙城(边塞),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出塞 王昌龄全诗赏析

出塞 王昌龄全诗赏析

出塞王昌龄全诗赏析王昌龄的《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主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 度:越过【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年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安史之乱起,他避乱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

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著有《王昌龄集》。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译文】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可是去万里之外打仗的战士还未回来。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英勇善战的李将军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

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

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

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爱国诗歌——《出塞》

爱国诗歌——《出塞》

爱国诗歌——《出塞》《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高适、、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清沈德潜说:“五言绝右丞(王维)、供奉(李白);七言绝龙标(王昌龄)、供奉。

妙绝古今,别有天地。

”《出塞》简介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诗从写景入手。

“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出塞(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译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文学成就】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出塞——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依旧是秦汉的明月秦汉的边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远赴龙城和飞将军还健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绝不许胡人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出塞》原文注释及简析

《出塞》原文注释及简析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
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古诗三首出塞-王昌龄-唐诗

古诗三首出塞-王昌龄-唐诗

• 今译: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万里出征的将士可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 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 的描绘,既表达了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 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稳局面的愿望;又 流露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 时又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个人利益服 从国家利益,因而发出了“不教胡马度 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热情。
填一填
1.秦时明月 万里长征 但使龙城 不教胡马 2. 明月 长征 龙城 胡马 , 。 , 。 , 。 , 。
你能理解吗?
• 秦时: 还: • 但使: 不教: 关: 还: …… 飞将: 度: 人未
帮你读
全诗意思: 秦时的明月照着秦时的关,到了汉时 这轮明月依旧照着已属汉时的关;出征万 里的将士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年年征战不 能回。倘若有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抵 御,那么匈奴的铁蹄岂能践踏我阴山。
帮你读
注释: 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 民族的通称。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唐) 王昌龄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约 690~757 ),字少 伯,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盛唐 时期著名诗人。其诗现存177首,其 中七绝 74 首,五绝 14 首,可见他对 绝句的偏爱。他是唐代诗人中七绝 圣手。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意:每斜线处为一小节,朗读时要有 停顿。

《出塞》赏析

《出塞》赏析

《出塞》赏析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早年从并州(山西太原)迁到江州(今山西新绛县),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棣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为被人诽谤,被罢官,后来又回来担任文安县的县令,在任期内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意境壮阔,热情奔放,音乐性强,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轰动一时。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出塞王之涣黄河越来越远,因为它在黄河中间流动,玉门关坐落在一座孤独的山上。

何必用杨柳的悲歌来抱怨春天的耽搁,老玉门关,一个春风不是吹的啊!【注释】《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

远上:远远直上。

孤城:指凉州城,在今甘肃省武威市。

仞:八尺。

羌笛:我国西北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杨柳:指北朝乐府《折杨柳歌辞》。

春风:比喻朝廷的关心。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是当时凉州最西境。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初人凉州时,面对黄河、边城的荒凉辽阔景象,以及耳闻《折杨柳曲》所产生的感慨,也表现出广大将士为国戍边的悲壮。

前两句描写古代凉州一带荒凉辽阔的景象。

诗人先用镜头摄取远景:黄河汹涌澎湃波浪滔滔地入海,如自下而上、由近及远地眺望,它却像一条洁白的丝带逶迤飞上云端。

诗人的视觉与黄河的流向相反,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的悠远仪态,也展示了边疆广漠壮阔的风光,重在表现黄河的静态美。

而同时,诗人又摄取具立体感的近景:征戍士兵居住的很小的城堡被孤独地屹立在高山环抱之中。

用远川高山反衬玉门关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孤城是一片,是单薄、狭小的,而高山却是万仞的,以数量和体积极不相称的两件事物,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这也是诗人对文字的巧妙组合的功用。

出塞

出塞

主旨

作者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 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反 映出对驻守边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 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 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 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 愿。
读一读,背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教:不让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 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 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一 直没有消除。远离家乡 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 家人团聚。
*不教胡马度阴山。
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 将戍守边关,匈奴的 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 南下入侵了。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 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 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明月 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 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 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 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 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 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唐)王昌龄
1、题 目意思 2、作 者简介 6、思 想感情
出塞
3、写 作背景 4、重 点词语 5、诗 句意思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 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 一定的主观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 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 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拓展延伸
从军行
王昌龄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整理了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欢迎欣赏与借鉴。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评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王昌龄 出塞

王昌龄  出塞

历史背景
• 盛唐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 历史上一个繁荣时期。当时对西北边疆的征伐、 守卫,战争频繁,征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 事,许多诗人从不同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其中 许多诗人都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他们用诗描写 塞外景色,抒写将士精神生活,复杂矛盾的感情 ,充满了悲凉、豪迈、浪漫的情怀。王昌龄就是 边塞诗人中之佼佼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 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 志: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 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 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 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 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 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两句言外 之意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 ,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 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 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 旧没有消除。远离家乡 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 家人团聚。
假如有李广那样 的名将戍守边关, 匈奴的军队就不 敢越过阴山南下 入侵了。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 边关的苍凉景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 ,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 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 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 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 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 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从时间上描写出塞的悠久。
出塞 [唐]王昌龄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昌龄(简版)

出塞王昌龄(简版)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 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THANKS
感谢观看
03
赞美英勇善战的将领
04
通过借用李广将军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对于能够保卫国家 、驱逐外敌的将领的赞美和崇敬。
05
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06
诗歌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展现 了诗人作为民族一份子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03
CATALOGUE
艺术手法与特色
对比手法运用
边塞风光与战争场面的对比
这首诗以边塞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边疆风物和军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 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运用借代、用典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
力。
不同作品风格特点比较
风格差异
《从军行七首·其四》以豪放、激昂见长 ,通过浓墨重彩的描绘展现边塞的壮美 风光和战士的英勇形象;而《出塞二首· 其一》则更注重细腻、婉转的抒情,通 过对边疆风物和军旅生活的细致刻画, 传达出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 和平的渴望。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
“但使龙城飞将在”
借用了汉代李广将军的典故,表达了 诗人对于英勇善战、能够保卫国家的 将领的渴望和赞美。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
“不教胡马度阴山”
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关注,不希望看到外敌侵犯国土 。
主题思想探讨
01
边疆情怀与国家安全
02
诗歌通过描绘边疆的景象和戍卫者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 于边疆安全和稳定的深切关注。
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所蕴含的民族 精神,被后世的诗人们所继承和 发扬。他们通过创作边塞诗来歌 颂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 和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弘扬了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出塞的 诗人简介

出塞的 诗人简介

出塞的诗人简介
《出塞二首·其一》是唐朝王昌龄的诗作。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不少清丽俊秀之作。

王昌龄的诗歌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以边塞诗最为著名,通过对边疆将士和边塞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善战和辛勤付出。

同时,王昌龄的诗歌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关切,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王昌龄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自然,常常以形象生动、意象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他卓越的艺术天赋。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王昌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出塞

出塞

创作背景
• 1905年,清王朝在各省扩练新军,以加强反革命的武装力量,
作者决定“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军队。出发国 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的角逐,无限感慨,于是创作出《出塞》。
1905年大事记
• 1月1日 日俄战争:驻守旅顺的俄军向日军投降。 • 1月14日(俄历1月9日)俄国1905年革命。 • 1月5日 中英签订广九铁路合同。 • 5月上海《时报》刊布了《筹拒美国华工禁约公
•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6篇划时代的论
文,分别为:1.《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 一个试探性观点》2.《分子大小的新测定 方法》3.《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 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4.《论动体的电动 力学》5.《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 关吗?》6.《布朗运动的一些检视》
• 在大洋彼岸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
作者简介
• 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 [1] —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
浙江绍兴府山阴东浦镇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 主要成就 :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 • 思想转变: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12月17日 [1] ,出生在浙江
绍兴东浦的一个名门望族。
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会中竟有中国古 钟在展,徐锡麟愤感列强欺中国太甚。不久结识陶成章、钮永建等, 在他们影响下,徐锡麟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逐渐放弃对清政府的 希望,弃改良而从革命。
对外开放。
原演福寺旧址。
徐锡麟现葬在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
锡麟街
锡麟街是为了纪念为推翻清廷在安庆牺牲的 烈士徐锡麟而命名的。鲁迅先生在《狂人日 记》里曾提到此事,并以此为题材,写出了
《药》这篇著名的小说
诗作鉴赏

出塞古诗翻译出塞作者是谁

出塞古诗翻译出塞作者是谁

出塞古诗翻译出塞作者是谁《出塞》的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全文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原文及翻译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读了王昌龄的出塞,从中体会到什么呢?有什么感受想分享的呢?下面是他的出塞的赏析。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

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

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出塞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出塞》精品课件

《出塞》精品课件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 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 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 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 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 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 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 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 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 称为七绝圣手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 《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塞诗人 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 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 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 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 平愿望。
《出塞》作者简介:王昌龄,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 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 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 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 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 (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 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 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 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 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作者简历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
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
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人不见回来。

若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
那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