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士人情怀
柳宗元和范仲淹的人生态度
柳宗元和范仲淹的人生态度柳宗元和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人生态度。
柳宗元以其儒家思想和官员身份,注重实际和务实,而范仲淹则以其理学思想和政治家身份,更加注重道德和理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两位大家的人生态度。
柳宗元的人生态度可以用“实际主义”来概括。
柳宗元注重实际,他在《永州南湖集序》中写道:“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的不如意,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心意不能够阐明,不能够宣泄。
”他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谈和理论。
他主张通过实际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依赖于命运的安排。
柳宗元的人生态度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的诗歌和散文大多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题,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真实感受,以达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的目的。
与柳宗元不同,范仲淹的人生态度可以用“理想主义”来概括。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臣,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主张以道德和道义为准则来行事。
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士者,所以守节义也;国者,所以存亡也。
”范仲淹认为作为士人应该以守护道义和忠诚于国家为责任,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
他在政治家的职位上表现出了极高的道德操守和忠诚精神,他的政绩也体现了他对于理想的追求。
柳宗元和范仲淹的人生态度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柳宗元的实际主义强调务实和实际行动,他认为实际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范仲淹的理想主义则强调道义和道德准则,他认为道义和忠诚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实际主义还是理想主义,都是对人生态度的不同表达,都是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追求。
柳宗元和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的人生态度分别以实际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主。
柳宗元注重实际和务实,强调实际行动和努力改变命运;范仲淹注重道义和道德准则,主张以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精神为准则。
无论是实际主义还是理想主义,都是对于人生态度的不同追求,都是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探索。
再读《岳阳楼记》 秉持为民情怀
再读《岳阳楼记》秉持为民情怀岳阳楼,古代建筑之一,蜿蜒于洞庭湖畔。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名字,更是岳阳市的象征和精神地标。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他以为民情怀贯穿全文,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他以“辞严义密”、“风流儿女”探讨了当时社会的利害得失,透过他的透视,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士人的期望与忧虑。
他以楼为观察社会变迁的角度,将人民疾苦与国家兴衰联系起来。
他的文字深情真挚,语言简洁精炼,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思考的空间。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到了东晋名流陈寿之事。
陈寿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但因为不愿讨好上司而被贬斥。
他的遭遇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不公。
范仲淹通过陈寿的经历,呼吁官员要以为民情怀为根本,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个人私利。
范仲淹还提到了当时的社会乱象和人民的苦难。
他描述了农民的田粮被征收,饥饿的人们大街上乞讨,以及青年男女因为贫困而无法成婚。
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范仲淹的心,他意识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是相互关联的。
他呼吁各级官员应该为民众着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提出了他对士人的期望。
他认为士人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思考国家兴衰的大计,而不是贪图个人的名利。
他写道:“事有功于人者显于世,去利于己者被丧于国。
”范仲淹以自己崇高的理想激励后人,希望他们能够以为民情怀为准则,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岳阳楼记》是一篇充满为民情怀的文章。
范仲淹以楼为视角,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民苦难的感受,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公,呼吁士人以为民情怀为根本,为民众着想,以实际行动去解决社会问题。
这篇文章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阅读和思考。
从《岳阳楼记》看宋代士人的文学追求与人生态度-教案
从《岳阳楼记》看宋代士人的文学追求与人生态度-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宋代文化繁荣:介绍宋代文化繁荣的背景,如科举制度的完善、印刷术的普及等。
1.1.2士人阶层的特点:分析宋代士人阶层的构成,如重视文学修养、追求精神自由等。
1.1.3《岳阳楼记》的文学地位:阐述《岳阳楼记》在宋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1.4教学目的:明确本教案的教学目的,即通过《岳阳楼记》的学习,了解宋代士人的文学追求和人生态度。
2.1作者与作品简介2.1.1范仲淹生平: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如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1.2《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分析《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如范仲淹被贬、登楼抒怀等。
2.1.3作品的主题思想:解读《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如忧国忧民、追求高洁等。
2.1.4教学重点:强调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即理解《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3.1教学方法与手段3.1.1讲授法:介绍通过讲授法传授《岳阳楼记》的文学知识。
3.1.2案例分析法:分析《岳阳楼记》中的经典案例,如名句解读、人物形象分析等。
3.1.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宋代士人的文学追求和人生态度。
3.1.4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二、知识点讲解1.1宋代文学特点1.1.1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介绍宋代文学在诗歌、散文、词等领域的繁荣。
1.1.2文学思想的丰富性:分析宋代文学思想的丰富性,如儒、道、佛三教合一。
1.1.3文学创作的个性化:阐述宋代文学创作的个性化特点,如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1.1.4教学难点:指出本章节的教学难点,即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2.1《岳阳楼记》的艺术特色2.1.1语言艺术:分析《岳阳楼记》在语言艺术上的特点,如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等。
2.1.2情感表达:解读《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情感表达,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2.1.3哲学思想:阐述《岳阳楼记》中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士人情怀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士人情怀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士人情怀《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士人情怀内容摘要:范仲淹出身于封建的士大夫阶层,其传世名作《岳阳楼记》所反映的正是这一阶层的济世情怀。
此文今天读来,在惊叹其文字精美之余,其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极致的济世精神,仍不能不让我们汗颜。
对比当今物质生活已非常丰富的现代人来说,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关键词:作者其人文章其魂省省吾身振振后人一.先看看作者其人文如其人,读文章不可不看作者,散文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流露。
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在《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一文中说:“散文作为一种自由主义的文体,是最做不得假,最能照见作者容貌心思的”[1]。
梁实秋也在《论散文》中说:“散文是没有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易处置的。
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其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
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2]。
范仲淹不但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他自大中祥符八年(即1015年)中进士,后来升至枢密使。
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守边数年。
面对武备松弛,素质极差的北宋军队(这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留下的恶果),范仲淹整顿军纪,选贤任能,训练民兵;在战略上他构筑防御工事,建起一个连一个的堡寨,令西夏狼兵不敢来犯。
西夏狼兵互诫曰:“范公胸中有百万甲兵,公在日,不敢犯”。
他还组织农耕,深得百姓喜爱,被呼为“龙图老子”。
范仲淹以文士之身,率兵戍边,以战略家的作为而成武卫之功,最终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换来半个世纪的边关和平,不失为一个思想家和军事家。
在这当中,他还培养出狄青等一大批名将和助手,所以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范仲淹不但有自己的思想追求,还是一位政治家,他与欧阳修、韩琦等进行政治改革,大搞“庆历新政”,结果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贬江西。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他对为官之道的独特见解。
从《岳阳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作为一位官员的为政之道。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他以洞庭湖为起点,逐渐引领读者进入岳阳楼的美景。
这种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远近为法”的原则。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位官员,必须具备宏观的视野和全局的思维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不满足于局限于岳阳楼的美景,而是将目光放得更远,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这句话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诚信为本”的原则。
范仲淹强调官员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信守诺言。
他注重与人建立真诚的关系,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信只有通过真诚和信任,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作为一位官员,范仲淹注重与下属、同事和民众的沟通和合作,将诚信作为自己为官之道的核心价值。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鼻孔里都是闻不到味道,心中却能感受到世间百态。
”这句话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人为本”的原则。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位官员,首要的是关心民生,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
他强调官员应该多与人民接触,倾听人民的声音,关心人民的利益。
只有真正了解人民,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为人民谋福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屈子之哭,可乘之舟也。
”这句话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历史为鉴”的原则。
范仲淹深知历史的重要性,他通过引用屈原的故事,告诫后人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进取。
他认为官员不能只看眼前的问题,更要关注长远的发展。
范仲淹自己也是学贯古今,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烟波江上使人愁,千里悲秋常作客。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臣和军事家,他在岳阳楼上所写的《岳阳楼记》一文中,不仅展示了他对于岳阳楼的景色的赞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楼中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为官者的期望和要求。
范仲淹在文中写道:“臣心思煌煌,斗志激激,六年之间,赋诗百篇”,这句话展示了他对于为官的热情和使命感。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名官员,不仅要有才华和能力,更要有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热情和决心。
他自称“臣”,显示了他对于身份的认同和责任感。
范仲淹在文中还提到了官员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写道:“使童子识字,就令有所学;使有所学,就令有所行。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行为的重要性。
官员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更要有正确的行为和品德。
他进一步指出:“人生在世,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无愧于天地。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官员应有的正直和廉洁之心。
官员要以良心为依归,不为私利所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范仲淹在文中还提到了官员应有的勤奋和努力。
他写道:“岳阳楼北楼,临江而建,楼高七十二尺,阳朔四面,引江入楼,与江上水平。
”这句话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官员应有的远大目标和努力奋斗的精神。
范仲淹还写道:“夫人之不修妇人之义,不习女子之行,而学于斯,何不可乎?”,他通过对楼中女子的赞美,强调了女性应有的坚强和内外修养,并借此来敦促官员们要有自律和自我要求。
范仲淹在文中还借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他对于忠诚和为国家尽忠的态度。
他写道:“江陵道中,盖有数楼者,皆显于江表”,这句话强调了岳阳楼在江表的显赫地位,也隐含了官员应有的忠诚和为国家尽职的责任。
范仲淹进一步写道:“愿与天地精神,共长久而无忧。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安宁和人民安康的期望,也显示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担当和使命感。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对楼中人物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为官者的期望和要求。
作为一名官员,范仲淹要求官员们要忠诚、正直、勤奋,具备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读岳阳楼记有感心得
读岳阳楼记有感心得《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散文之首。
通过对岳阳楼的描述,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他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读完整篇文章,我深感范仲淹的思想与情感真挚而激昂,对于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担忧令人感动。
同时,也让我对自己个人的生活和价值观有了新的思考。
以下是我在阅读《岳阳楼记》后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首先,范仲淹通过对于岳阳楼的细致描写,将目光投向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他以作者的身份,清晰地描述了岳阳楼的建筑风貌以及所带来的景观效果。
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他勾勒出了这座楼所见证的古往今来的沧桑变迁。
他用“予致书自忆”来开头,说明了他记录这些景象的目的所在。
这使得整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游记,更是一篇展示作者智慧和才情的表达。
通过对楼与历史、文化等的结合,范仲淹在文章中体现了自己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观点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他通过对楼的景象描写,勾勒出了当时庙堂之上邪佞之风的现状。
文章中提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通过这句描述,范仲淹指出了当时士人官僚们对于世事的漠不关心,以及他们在享受权势的过程中追求个人快乐的态度。
他们放纵自己的欲望,忘记了对于国家民众的责任和担当。
这种现象,对于范仲淹这样的官员而言,无疑是一种深深的自责和无奈。
他在《岳阳楼记》中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这种风气,此举显示出了他对于社会风气的关注与忧虑。
而另一方面,范仲淹也在文章中提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认为,一切苦难与灾难都是可以被改变和避免的,只要历史的教训被重视并应用到实践中。
范仲淹写道:“洪水既济,天下平治。
”通过这句话,范仲淹展示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期盼。
他认为,只有当国泰民安、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之时,人们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文章中,范仲淹对于历史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回顾和深思,伴随着他对于未来的乌鸦图穷,以及他对于摆脱困境的信心与机智。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如何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与人心所向-教案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如何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与人心所向-教案一、引言1.1范仲淹与《岳阳楼记》的背景介绍1.1.1范仲淹生平: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1.1.2《岳阳楼记》创作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至邓州,应好友滕子京之邀创作。
1.1.3《岳阳楼记》的历史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楼记”,影响深远。
1.1.4社会现实与人心所向:《岳阳楼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心声。
1.2《岳阳楼记》的艺术特色1.2.1文学风格:骈散结合,辞藻华丽而不失真挚。
1.2.2结构布局:严谨有序,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1.2.3情感表达:既抒发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又关注了社会现实。
1.2.4寓意深刻:通过描写岳阳楼,隐喻了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
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理解《岳阳楼记》的内容及背景。
1.3.2分析范仲淹如何通过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与人心所向。
1.3.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知识点讲解2.1范仲淹的生平与文学成就2.1.1生平简介:范仲淹的出生、成长、政治生涯。
2.1.2文学成就:散文、诗歌、词赋等方面的贡献。
2.1.3《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范仲淹被贬后的心情与思考。
2.1.4范仲淹文学思想的体现:忧国忧民、忠诚正直。
2.2《岳阳楼记》的文学特色2.2.1骈散结合的文体:结合骈文与散文的优点,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
2.2.2辞藻华丽与真挚情感的融合:既有文采斐然的辞藻,又有真挚感人的情感。
2.2.3结构布局的巧妙:起承转合,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2.2.4寓意深刻的主题:通过岳阳楼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
2.3《岳阳楼记》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心所向2.3.1社会现实的反映: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
2.3.2人心所向的体现:表达了人民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渴望。
2.3.3范仲淹的人生态度:忧国忧民,忠诚正直,积极向上。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文学理想与人生追求-教案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文学理想与人生追求-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历史背景:介绍北宋时期文学、政治环境。
1.1.2作者生平:简述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政治、文学上的贡献。
1.1.3《岳阳楼记》的文学地位: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1.1.4教学目的:明确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情感目标。
1.2教学准备1.2.1教材准备:准备《岳阳楼记》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1.2.2教具准备:PPT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
1.2.3学生准备:预习《岳阳楼记》,了解范仲淹。
1.2.4教学环境:确保教室多媒体设备运作正常。
1.3教学流程概述1.3.1导入:通过提问或小故事引入课程主题。
1.3.2主体教学:讲解《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和范仲淹的人生追求。
二、知识点讲解2.1《岳阳楼记》的文学特色2.1.1文学风格:分析其豪放、激情的文学风格。
2.1.2修辞手法:讲解文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1.3语言特点:探讨其语言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2.1.4主题思想:深入解读文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2.2范仲淹的文学理想2.2.1文学追求:分析范仲淹对文学的社会责任和艺术追求。
2.2.2创作理念:探讨其文学创作中的道德观念和历史意识。
2.2.3文学影响:介绍范仲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2.4与其他文学家的比较:将范仲淹的文学理念与其他文学家进行比较。
2.3范仲淹的人生追求2.3.1政治抱负:分析其在政治上的理想和抱负。
2.3.2道德观念:探讨其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
2.3.3历史评价:介绍历史上对范仲淹的评价。
2.3.4对现代的启示:讨论范仲淹的人生追求对现代人的启示。
三、教学内容3.1文本解读3.1.1原文精读:逐段解读《岳阳楼记》原文。
3.1.2重点词汇解析:解释文中难懂或关键的词汇。
3.1.3句式分析:分析文中句式的运用及其效果。
3.1.4文化背景介绍:介绍与文本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3.2课堂讨论3.2.1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
岳阳楼记读后感13篇
岳阳楼记读后感岳阳楼记读后感1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岳阳楼记读后感篇1早闻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
这年寒假,我早已迫不及待的独去前往岳阳楼去登门游览一番。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山岳阳楼风景区”。
……经过一路颠簸,我终于在入夜之前来到了岳阳楼。
提到岳阳楼,就离不开洞庭湖。
正因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这样一座名楼。
正所谓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所写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只见楼南边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洞庭湖的气势为雄伟磅礴,洞庭湖的为月色柔和瑰丽。
我站在楼下向上看去,整座楼“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与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黄鹤楼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比,毫不逊色。
渐渐的,在我不经意的浏览中,夜深了,我好似也痴了。
当我走到顶楼的护栏边上时,才真正的感受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含义呀。
啊——岳阳楼,白天你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有着宽广的胸怀,向着天空长笑,夜晚,你就是一个温柔婉盈的女子,披戴着五彩的霓裳,轻轻舞蹈着。
在这里,在这灯火通明的湖边,唯有你是这儿唯一高大耀眼的雄星。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楼下,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那岳阳楼雄伟壮观的美景,还有那气势非凡的洞庭湖与前者交织于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不能忘却……岳阳楼记读后感篇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一部代表作品,上学的时候就学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种古文越来越有感觉。
宋朝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应为施行清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知州,当时他非常郁闷,这时候就接到了他的好朋友滕子京为请他为岳阳楼作记。
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
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之一,他以他的忧乐观而闻名。
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范仲淹忧乐观的特征在于他对世事持有的独特态度。
他身处政治风云之地,亲历了宋朝的兴衰荣辱,深刻体验到了官场的浮躁和权谋的猖獗。
范仲淹对于政治困境和社会问题从不回避,他深感世道艰难,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负有责任感。
然而,他也不忘保持内心的乐观,始终秉持着一种从容和淡泊的态度面对挑战和困境。
忧,是范仲淹对现实境况的清醒认知,他对社会问题和政治困境持有深思熟虑的态度。
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士者,所以树德也。
在邦无不忧,在家无不忧。
”这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各层面的问题都感到忧心忡忡。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个有道德追求的士人,应当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危,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公共事务,并且努力为人民谋福祉、倡导正道。
然而,范仲淹的忧并没有使他陷入绝望和消极。
他同时具备乐观情怀,以宽容、淡泊的心态来面对艰难处境。
他在《岳阳楼记》中继续写道:“求其志达以愉快其生,余者闻之,未之思也。
”这说明范仲淹认为,一个人应该面对困境时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范仲淹的忧乐观思想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正确面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他的理念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时,我们不能逃避和袖手旁观,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寻求解决办法。
范仲淹的忧乐观思想也提醒我们,人生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我们就能在逆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总之,范仲淹忧乐观的思想表达了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度认识和积极面对现实的态度。
其理念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引导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时,保持冷静清醒、担当责任,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用意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用意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用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一、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之情。
文章开篇即写明“舟行十里,而见乡村之屋”之景,随后通过描述楚江之美和岳阳楼的雄伟,揭示出他对国家边境和疆土的忧虑。
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天下艰危和人民苦难的现状,以及权臣当道、人心思变的危险。
可以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用意之一就是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心忡忡之情。
二、倡导儒家的的仁政理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导了儒家的仁政理念。
他强调了君主应当具备爱民的品质,以及必须依靠贤能之士来辅佐国家。
他写道:“故当今圣君,据鄙人之见,是天下之塞,而宇内之冠。
”范仲淹认为,君主的过失和不聪明会影响到整个国家,但也强调君主应当接纳忠臣良相来辅佐自己,以实现安定和繁荣。
可以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用意之一就是倡导儒家的仁政理念,主张君主应当关注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繁荣。
三、反映时代变迁和人生无常的主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人生无常的主题。
文章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兴衰历程,以及君主和国家的兴衰更替。
他通过画龙点睛的方法,抒发了对历史沧桑和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并以此来反思人生的无常。
范仲淹在文章结尾处写道:“痛哉,百穷之堪岳阳楼也,竟赋新词筹管乎?乡愿,良有以也;奈何?奈何?”这表达了他对时光荏苒和人生短暂的无奈和痛惜之情。
因此,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用意之一就是反映时代变迁和人生无常的主题。
四、提倡诗文的审美意义和表达方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倡了诗文的审美意义和表达方式。
文章中充满了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如楚江风光、渔父采莲和城市建筑等等。
他通过对这些景物的赞美和描写,展现了诗文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范仲淹笔下的景物描写富有意境和感染力,使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受到美感。
可以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用意之一就是提倡诗文的审美意义和表达方式。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文学追求与人生理想-教案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文学追求与人生理想-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历史背景:介绍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特别是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1.1.2作者生平:范仲淹的生平简介,强调其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
1.1.3作品地位:阐述《岳阳楼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教学目的1.2.1理解作品:深入理解《岳阳楼记》的内容与形式。
1.2.2分析文学追求:探讨范仲淹的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
1.2.3探讨人生理想:从作品中提炼范仲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重点:作品的主旨思想和艺术特色。
1.3.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的文学追求与人生理想的关系。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背景2.1.1宋词发展:介绍宋词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岳阳楼记》的关联。
2.1.2文学流派:分析范仲淹所属的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2.1.3文学影响:《岳阳楼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2作品分析2.2.1内容解读:详细解读《岳阳楼记》的内容,包括主题、情节等。
2.2.2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
2.2.3创作意图:探讨范仲淹的创作意图和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2.3人生理想探讨2.3.1儒家思想: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范仲淹人生观的影响。
2.3.2政治抱负:探讨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2.3.3个人修养:从作品中提炼范仲淹对个人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三、教学内容3.1教学活动设计3.1.1文本阅读:指导学生进行《岳阳楼记》的深入阅读。
3.1.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1.3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岳阳楼记》的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3.2教学资源与工具3.2.1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评论文章。
3.2.2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的相关背景和内容。
3.2.3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供学生深入研究。
3.3教学评估3.3.1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文学才华与人生经历-教案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文学才华与人生经历-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历史背景:介绍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政治氛围。
1.1.2文学地位:分析《岳阳楼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1.3作者简介:范仲淹的生平简介,强调其政治家、文学家双重身份。
1.1.4创作背景:《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情境。
1.2教学目标1.2.1理解内容:深入理解《岳阳楼记》的内容和主题。
1.2.2鉴赏文学:学习并鉴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
1.2.3联系实际:将范仲淹的人生经历与当代社会相联系。
1.2.4培养情感:通过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理想。
1.3教学准备1.3.1教材准备:《岳阳楼记》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1.3.2多媒体资源:与《岳阳楼记》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1.3.3学生准备:预习《岳阳楼记》,了解范仲淹。
1.3.4教具准备:PPT、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特点2.1.1语言风格:分析《岳阳楼记》的语言风格,如辞藻华丽、情感丰富。
2.1.2修辞手法: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
2.1.3结构布局:探讨文章的结构布局,如何起承转合。
2.1.4主题思想:深入解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
2.2范仲淹的人生经历2.2.1早年经历:介绍范仲淹的早年生活,如求学经历、家庭背景。
2.2.2政治生涯:分析范仲淹的政治生涯,包括其政治理念和主要成就。
2.2.3文学成就:探讨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不仅限于《岳阳楼记》。
2.2.4后世影响:讨论范仲淹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学和政治方面。
2.3《岳阳楼记》与北宋社会2.3.1社会背景:分析《岳阳楼记》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
2.3.2政治寓意:探讨文章中的政治寓意,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状况。
2.3.3文化影响:分析《岳阳楼记》对当时及后世文化的影响。
2.3.4历史价值:讨论《岳阳楼记》的历史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内容3.1文本解读3.1.1内容梳理:详细解读《岳阳楼记》的内容,分段解析。
《岳阳楼记》 作者的人文情怀 认识范仲淹
《岳阳楼记》作者的人文情怀—深度解析范仲淹一. 先看看作者其人文如其人,读文章不可不看作者,散文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流露。
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在《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一文中说:“散文作为一种自由主义的文体,是最做不得假,最能照见作者容貌心思的”梁实秋也在《论散文》中说:“散文是没有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易处置的。
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其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
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范仲淹不但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他自大中祥符八年(即1015年)中进士,后来升至枢密使。
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守边数年。
面对武备松弛,素质极差的北宋军队(这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留下的恶果),范仲淹整顿军纪,选贤任能,训练民兵;在战略上他构筑防御工事,建起一个连一个的堡寨,令西夏狼兵不敢来犯。
西夏狼兵互诫曰:“范公胸中有百万甲兵,公在日,不敢犯”。
他还组织农耕,深得百姓喜爱,被呼为“龙图老子”。
范仲淹以文士之身,率兵戍边,以战略家的作为而成武卫之功,最终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换来半个世纪的边关和平,不失为一个思想家和军事家。
在这当中,他还培养出狄青等一大批名将和助手,所以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范仲淹不但有自己的思想追求,还是一位政治家,他与欧阳修、韩琦等进行政治改革,大搞“庆历新政”,结果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贬江西。
这一次不但妻子病死,自己也身患肺病,而正是在这一艰难的时期,他却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此文一出,便被世人争相传诵,誉为“岳阳四绝”之一。
享文学家之誉也就当之无愧了,死后也谥为“文正”。
二.再赏赏文章其魂《岳阳楼记》全文368字,却写出了“喜不忘忧,悲不失志”的士人情怀,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
在叙述上简洁明快:开头短短的50字,便把记叙文的要素写透了。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仅8个字便把滕子京的政迹写活了。
在描写上虚实兼备:“衔远山,吞长江”写的是虚;“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的是实。
领略《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教案
领略《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教案一、引言1.1《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1.1.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成书于公元1046年。
1.1.2该文是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为重修岳阳楼而作。
1.1.3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1.1.4《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2范仲淹的生平与思想1.2.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1.2.2他主张政治改革,提出“庆历新政”,致力于改善民生。
1.2.3范仲淹以清廉著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1.2.4他的文学作品多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1.3《岳阳楼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3.1《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3.2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
1.3.3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1.3.4《岳阳楼记》被广泛选入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古文的经典范文。
二、知识点讲解2.1《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2.1.1文章主题:通过对岳阳楼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2.1.2范仲淹通过登楼所见,引发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思考。
2.1.3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传世名言,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2.1.4文章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2《岳阳楼记》的艺术特色2.2.1文章采用骈散结合的文体,既有骈文的整齐和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2.2.2描述生动,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2.3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2.4文章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2.3《岳阳楼记》的文化内涵2.3.1文章反映了北宋时期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岳阳楼记谪守的作用
岳阳楼记谪守的作用岳阳楼记谪守的作用:《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叙述了他被贬谪到岳阳楼的经历以及他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岳阳楼作为一个处境艰难的贬谪之地,在范仲淹的叙述中具备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并且对范仲淹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岳阳楼记谪守的作用在于展示了范仲淹作为一位士人的责任感和忠诚精神。
尽管被贬谪到岳阳楼,范仲淹没有因此感到绝望或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守岳阳楼,并全心全意为国家和民众服务。
他明确表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他始终保持忠诚和奉献精神的决心。
这种责任感和忠诚精神对于士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范仲淹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其次,岳阳楼记谪守的作用体现了范仲淹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
在岳阳楼中,范仲淹反思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官场生涯和人生价值。
他思考了官场的黑暗和权力的腐败,认识到人心不可测,政治环境的善变。
他提出了“遥观国内,岳阳楼中,文采飞扬,引领时代”的名句,突显了他希望通过文化和教育引导社会进步的愿望。
范仲淹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责任,通过对岳阳楼的谪守,他以自省的态度面对人生,塑造了他的思想和价值观。
最后,岳阳楼记谪守的作用还在于传达了范仲淹对乡土情感的表达和对家国之忧的思考。
在岳阳楼中,范仲淹洞察了家乡的变迁和人民的疾苦,他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民众的关怀之情。
范仲淹不仅关注个人命运,也关注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他对家国之忧的思考和忠诚精神在文章中得到了真切的体现,对于后世读者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岳阳楼记》中的岳阳楼谪守具有多重作用。
它展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位士人的责任感和忠诚精神,反映了他对自身处境和士人身份的深刻反思,同时传达了他对乡土情感和对家国民众的关怀之情。
这篇文章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历史意义上都具备了重要的地位,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的士人精神-教案
《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的士人精神-教案一、引言1.1范仲淹与《岳阳楼记》的背景介绍1.1.1范仲淹生平及政治生涯概览。
1.1.2《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情境。
1.1.3范仲淹在宋代士人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1.1.4《岳阳楼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2士人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1.2.1士人精神的定义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
1.2.2士人精神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影响。
1.2.3士人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1.2.4士人精神在当代教育中的培养和传承。
1.3《岳阳楼记》与士人精神的关系1.3.1《岳阳楼记》中体现的士人精神特质。
1.3.2范仲淹个人品质与士人精神的结合。
1.3.3《岳阳楼记》对后世士人精神的影响。
1.3.4通过《岳阳楼记》培养学生士人精神的策略。
二、知识点讲解2.1《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2.1.1文言文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2.1.2《岳阳楼记》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
2.1.3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分析。
2.1.4《岳阳楼记》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2.2范仲淹的士人精神解读2.2.1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为民请命的情怀。
2.2.2范仲淹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2.2.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士人精神体现。
2.2.4范仲淹士人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2.3士人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应用2.3.1士人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形式。
2.3.2士人精神在公共事务和公民参与中的作用。
2.3.3士人精神在个人修养和职业发展中的价值。
2.3.4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弘扬和培养士人精神。
三、教学内容3.1教学目标3.1.1理解《岳阳楼记》的内容和背景。
3.1.2分析《岳阳楼记》中的士人精神。
3.1.3探讨士人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3.1.4培养学生的士人精神和责任感。
3.2教学难点与重点3.2.1《岳阳楼记》的文言文理解和翻译。
3.2.2范仲淹士人精神的深入分析。
3.2.3学生对士人精神的理解和内化。
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岳阳楼记》的背后故事
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岳阳楼记》的背后故事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范仲淹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诗人。
他以其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卓越的才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探讨范仲淹为何会有如此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
范仲淹与其家国情怀范仲淹生于北宋时期,他的家庭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范仲淹的曾祖父范纯仁是一位志向远大的军事将领,他曾经与范纯粹一同抵抗辽军的入侵。
他的父亲范纯粹是一位忠诚而有才干的官员,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范仲淹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家国情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范仲淹的家庭背景使他对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福祉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
他看到了北宋的政治腐败和国土日益衰弱的局面,决定投身政治,并努力为国家的兴盛做出贡献。
因此,他的家国情怀不仅是出于对家族的传承和父辈的期望,更是出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期望。
《岳阳楼记》的背后故事范仲淹的南下在范仲淹的政治生涯中,他曾经历了南征北战的艰辛历程。
当时,范仲淹受命镇压南方的土著起义,开始了他的南征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南方地区的贫困、落后和受压迫的民众,对南方的情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关心。
范仲淹的这段南征经历对他的创作《岳阳楼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岳阳楼记》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范仲淹亲自游览并借景抒怀的方式,描述了南方的河山和人民的苦难。
范仲淹用诗性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将他亲身经历的南方形势和他对家国兴衰的关切融入了这篇文章之中。
对家国兴衰的思考与反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对当前政治环境的思考和忧虑。
他指出了时任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和怠慢履职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是导致国家衰退的主要原因。
范仲淹呼吁政府官员要有廉耻之心,勇于担当,为国家的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仲淹的这种思考和反思在当时政治风气早已弊病丛生的情况下显得格外珍贵。
他通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向读者们传递了自己的观点和心声,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反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内容摘要:范仲淹出身于封建的士大夫阶层,其传世名作《岳阳楼记》所反映的正是这一阶层的济世情怀。
此文今天读来,在惊叹其文字精美之余,其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极致的济世精神,仍不能不让我们汗颜。
对比当今物质生活已非常丰富的现代人来说,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关键词:作者其人文章其魂省省吾身振振后人一.先看看作者其人文如其人,读文章不可不看作者,散文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流露。
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在《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一文中说:“散文作为一种自由主义的文体,是最做不得假,最能照见作者容貌心思的”[1]。
梁实秋也在《论散文》中说:“散文是没有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易处置的。
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其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
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2]。
范仲淹不但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他自大中祥符八年(即1015年)中进士,后来升至枢密使。
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守边数年。
面对武备松弛,素质极差的北宋军队(这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留下的恶果),范仲淹整顿军纪,选贤任能,训练民兵;在战略上他构筑防御工事,建起一个连一个的堡寨,令西夏狼兵不敢来犯。
西夏狼兵互诫曰:“范公胸中有百万甲兵,公在日,不敢犯”。
他还组织农耕,深得百姓喜爱,被呼为“龙图老子”。
范仲淹以文士之身,率兵戍边,以战略家的作为而成武卫之功,最终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换来半个世纪的边关和平,不失为一个思想家和军事家。
在这当中,他还培养出狄青等一大批名将和助手,所以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范仲淹不但有自己的思想追求,还是一位政治家,他与欧阳修、韩琦等进行政治改革,大搞“庆历新政”,结果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贬江西。
这一次不但妻子病死,自己也身患肺病,而正是在这一艰难的时期,他却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此文一出,便被世人争相传诵,誉为“岳阳四绝”之一。
享文学家之誉也就当之无愧了,死后也谥为“文正”。
二.再赏赏文章其魂《岳阳楼记》全文368字,却写出了“喜不忘忧,悲不失志”的士人情怀,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
在叙述上简洁明快:开头短短的50字,便把记叙文的要素写透了。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仅8个字便把滕子京的政迹写活了。
在描写上虚实兼备:“衔远山,吞长江”写的是虚;“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的是实。
“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写的是想象;岳阳楼增旧制,临洞庭写的是现实。
在抒情上,以景带情,以情托景,十分自然。
在议论上更是奇特,情到而论发,以点睛之笔总括全文,毫无牵强造作,矫情夸张之感觉:写霪雨霏霏,为的是表“去国怀乡”之悲情;写春和景明,为的是述胸中追求之喜意。
而这一悲一喜又只是为抒仁人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进亦忧,退亦忧。
而抒仁人之情其实是为壮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
整篇文章一环紧扣着另一环,简洁而自成系统,增一字则觉多,减一字则觉少,堪称散文之典范。
三.后省省吾人自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共产党宣言》的誓词亦不过如此,但范公此志却早了八百年。
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确实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这是儒家入世精神所造就的极致的士人,他们自觉自我的要求,作为当今的知识分子确实汗颜不已。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他人,为学习,范仲淹跑到山中的寺庙里去苦读,每天里就煮一瓦钵粥,放凉后分成四块,早晚加点咸菜吃两块就算一顿,如此过日子,他却毫不在乎,怡然自得。
长大后,远离家乡到应天府书院求学,同学见他生活清苦,日日食粥,便做些好吃的食物送给他,谁知他竟然拒绝不要,理由是怕现在吃了好的,以后就吃不得苦。
也正因为如此,范仲淹戍边时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独守孤城: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见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再看看当今的现实社会,这种有着济世情怀的士人是少而又少,甚或于无了。
即便对范仲淹,人们不理解,甚至会有人说他“矫情”。
以致于钱学森离世前曾有此一问:为何我国当代不出大师!xx在2011年9月26日《广州日报》撰文分析缺少大师的原因:一是社会浮躁病毒的侵染,一些科研人员变得急功近利;二是考核制度的压力,只求出成果,堆数量;三是把学术与权术联系起来[3]。
甚至有教授说“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见2011年5月22日《长江日报》)所以当今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更应重读《岳阳楼记》,认真学学范文正公的士人情怀。
2013年12月7日《广州日报》在第一纸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的思考,试图解开“士的价值困惑”。
作者李芳指出:“‘士’的价值,是自我内在磨练,而非闪耀的外在标签”。
“既然选择了学术研究这一行,就理应承担起经济上的贫瘠和待遇上的冷淡,着眼点永远是家国、民生,绝不应该仅为一己的生活或者本阶层的生存状况奔走呼吁”。
被称为“最后一个国学大师”的钱穆先生生前也曾对他的夫人讲过:“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
四.最后立立“士”之风范——振振后人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其“士”人的风范,可以用如下四点来概括,堪为我辈后人学习之典范。
其一曰:谋道不谋食——甘于淡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说过:咬得菜根,百事可为。
孔夫子也对“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赞叹不已——“贤哉,回也”。
即使是千古名相诸葛亮也说:“淡泊可以明志”。
所以说“君子甘于淡泊”是很难得的。
《庄子秋水》第十七篇记载:庄子正在濮水上钓鱼,有两个楚王的使者来拜访,说“我们的大王想把国事托付给你,先生愿意下山吗”?庄子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做占卜用。
你说,它宁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尊贵好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打滚好呢?”“它一定愿意在烂泥里打滚”庄子说:“那你们可以回去了,我还是拖着尾巴在烂泥里打滚的好”。
这就是一种境界,为了世俗的尊贵和权利而丧失自己的本性,这是最大的迷惑,甘于淡泊,就是明了自我的本性,不为世俗名利所左右。
甘者,是心甘情愿,毫无委屈的感觉,是一种自觉,是一种追求的境界。
而范仲淹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这一点:日食一粥,清苦如此,却怡然自得,毫不在意。
其二曰:修德不修禄——不阿权贵。
名士自有名士的风格,从三国的弥衡击鼓骂曹,唐朝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到现代的国学名家梁漱溟宁死不批孔,都反映了这一点:不xxxx。
也印证了xxxx的那句话:骨头要硬,心肠要软。
士之所以“名”是因为其心中有所坚持和操守。
春秋时期有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抗战时期有朱自清宁死不买日货,都表现了这一种不屈的风格。
明朝“仁宣盛世”中“三杨内阁”的首辅杨士奇,与范仲淹一样,岁半丧父,随母漂泊,途中宁弃行李,而怀中始终带着《大学》,随处诵读,后来母亲改嫁姓罗的高官而被迫改姓罗,八岁那年,罗家祭祖,士奇却另寻别处撮土为香,跪拜生父,此举被后父发现,十分感慨,叹曰:你才八岁,却能寄人篱下而不坠其志,不忘其祖,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
范仲淹与杨士奇一样的遭遇,一样的有志气,小小年纪便不依附于人,独自在深山苦读。
长大出士后,同样不畏权贵,在“庆历新政”中,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即使被逐出朝堂也绝不屈服,范文正不愧为文正,“文”是他的才华,“正”是他的操守。
而这一点正正是当今人士所缺失的。
多少人因为“名”而出卖了自己的原则,因为“利”而舍弃了自己的肉体与灵魂。
其三曰:为国不顾身——牺牲小我。
“苟为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当年林则徐择张居正句送给左宗棠的一副对联。
这一副对联反映了历代名士的那种为国为民,随时准备牺牲自我的精神。
记得于谦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等若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们再看着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也一样可以看出他的牺牲精神。
尽管被欧阳修笑他是个“穷寨主”,但他临危受命,以文士之身而担任军中统帅,面对虎狼之兵,置生死于度外,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其四曰:敢表真性情——自然真我。
鲁迅先生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
真名士也一样是敢爱敢恨的人。
在这一点上范仲淹也做得毫不逊色,他以官宦之身,放下身段,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心中所爱。
范仲淹被贬江西鄱阳期间,妻子不幸亡故,独身的范仲淹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却与一青楼女子恋爱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动了真性情。
即使是被调往边关打仗的时候,在军旅生活的百忙之中,他仍然要写信回鄱阳:“江南有美人,别后长相忆。
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还不忘送上一盒上好的胭脂。
最后甚至动用自己的人情和关系,替这位姑娘赎身落籍。
再看他的《御街行秋日怀旧》:“纷纷堕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眼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位已过中年的大叔,在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大环境中,还有如此缠xx妥贴的爱,确属万难之举。
与当今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婚姻一定要“高富帅”,一定要“白富美”的现象相比,情操之高下,自然是天渊之别了。
最后谨以xxxx之语为本文作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