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岭师)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教育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
它体现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有机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反射: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是通过对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或其他有机体的行为(一种操作),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发生的一种学习。
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的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
品德: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行为过程。
学习评定:主要指教师通过搜集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和决策,并制订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观察(替代性)学习: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简答题教师的现代角色1.设计者;2.信息源;3.指导者和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平等中的首席;6.反思者与研究者;7.终身学习者。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当代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
7.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8.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0.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11.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12.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13.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4.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5.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16.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2.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各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3.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4.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5.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6.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
7.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
8.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9.性别角色认同:个体对自己作为男性或女性所具特征和行为的信念,是个体的性别特征自我形象,属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10.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11.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12.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看作外部(学生本人、学校等)或内部(自己)的原因的倾向。
包括有内归因教师和外归因教师。
13.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之间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的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
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 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杜威维果斯基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罗杰斯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 1994 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同化: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4.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5.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6.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8.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因。
9.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0.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11.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2.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3.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14.知识:个体通过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5.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16.程序性知识:又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4、学科渗透式教学:是把学习策略教学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这种途径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
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使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是用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学习。
5、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6、测验法:是指运用某种测验测量人的某种心理现象,使之数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7、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8、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
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益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记忆的不同方式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9、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10、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11、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过程中,使客体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2.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3.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4.支架式教学: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5.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6.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7.大脑特异化:不同脑区执行特定的功能的性质。
8.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9.连续接近: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10.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学习。
11.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12.认知结构: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13.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4.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15.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16.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性的知识理解,并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
10、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1、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是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3、自我效能感:由美国的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1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其中包含了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含了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15、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为负迁移。
16、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称为正迁移。
17、先行组织者:教师利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更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可以充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联系的桥梁,奥苏伯尔把这些知识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讲解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授课情境中经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授课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悉识、技术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度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阻拦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要点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要点期。
5、近来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少儿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少儿的现有水平,二是立刻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近来发展区。
近来发展区是指少儿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周边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坚固区其他综合心理特点。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守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想、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到而坚固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相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供应最正确的授课和恩赐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平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授课谈论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坚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依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长远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响的对象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它具有双重任务,理论上承担着心理学科理论在教育领域得以向纵深发展的任务,实践上承担着根据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提高教育效能的任务。
2、准备性(量力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准备状态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学习时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经济而合理”。
3、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人们以图式的方式存储知识,图式是人们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人们在后天的教育下通过同化顺应等方式不断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图式。
4、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自己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发生量变的过程。
5、顺应: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会存在一定偏差,原有观念会发生调整以顺应新知识的接纳。
6、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表现出定向性的特点。
7、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伙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ZPD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
8、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变少,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支架要随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进行调整。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2.场依存型:倾向于把外在的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知觉受环境影响大,属于外部
定向者,这一类人属于场依存型的人。
3.场独立型:倾向于依据内在的标准进行信息加工,他们的知觉不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干扰,
属于内部定向者,这一类人属于场独立型的人。
4.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
久的变化过程。
5.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观察者
来说是新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6.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
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7.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8.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
要。
9.动机: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其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10.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11.问题:所谓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
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12.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分享(20200912045031)
心理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课情境中经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课信息的互相作用获取悉识、技术和态度的过程。
2、心剪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度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剪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使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剪发展的水平易特色。
4、重点期:个体初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期间,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期间,相同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期间称为重点期。
5、近来发展区:维果斯基以为,少儿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少儿的现有水平,二是马上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别,就是近来发展区。
近来发展区是指少儿在有指导的状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单独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别,其实是两个周边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品: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固区其余综合心理特色。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四周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以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取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别。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想、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到而稳固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一样能力水平的学生供给最正确的教课和赐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部分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往常要求成功地达成80-90%的教课评论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牢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依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长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色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应的对象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
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4。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5。
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7。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9。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1。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2.场依存与场独立: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较多或完全依赖该问题空间中的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
场独立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根据自身内部的参照来搜索信息,作出判断,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当代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自我意识(P46):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所持有的一种意识存在形式。
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一个是客体的我,即被觉察到的我。
2、自我概念(P48):是个体对自己的综合看法。
①自我概念是在个体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自我概念主要受到他人强化和评价的影响。
包括:自信、自尊、自我概念的稳定性、自我定型。
3、自尊(P49):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的感受。
或者说,是个体是否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
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成功。
4、认知风格(P58):是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
常见的认知风格有4种: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反思性和冲动性、整体性和系列性和深沉加工和表层加工。
5、刻板印象(P66):指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群体(以宗教、性格、民族或地域划分)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
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戴有色眼镜看人”。
6、职业倦怠(P100):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也有人译为“职业枯竭”或“工作耗竭”。
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7、广义学习(P110):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鲍尔和希尔加德(Bower&Hilgard,1981):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凭借经验(或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教材定义)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
[关键术语]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行为。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器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6.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7.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8.行动研究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9.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根据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做出的教育设计,它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设计型研究承担着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第二章学生心理☆10.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11.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12.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支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最新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打印版.doc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 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 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 动作经验。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 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 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 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看点, 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 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 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 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 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 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 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庆 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 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 性的联系。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 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 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强化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征进行测量和
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
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
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
概括。
7.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8.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
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0.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
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11.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
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12.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13.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4.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5.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
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16.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
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17.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18.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19.强化物:跟随在行为之后能够增强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的事件。
20.正强化:通过呈现的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21.编码系统: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
22.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
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23.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
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24.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
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25.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26.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27.成就需要:希望出类拔萃的内部驱使力。
28.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的信念。
29.陈述性知识:是能用词汇或者其他符号系统表述的知识,用来解释“是什么”的问题。
30.图式: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
既可以是知觉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
31.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32.特殊迁移: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
33.功能固着:只一个人看到某一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他的其他的新的用
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用途。
34.批判性思维:即通过逻辑、系统地检查问题、证据以及解决方案来对结论进行评估。
35.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
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6.自由联想技术:即教师提供一个刺激,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
学生从已学知识、
已有经验出发,运用联想技巧,去寻找并建立事物间新奇而富有意义的联结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所提的看法或意见,不予建议或批评,完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方式自由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及观念。
当学生提出独特的、少有的构想时,教师则进行鼓励。
37.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的方案。
38.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
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1)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2)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39.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包括复述、
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
40.自我调节学习: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指学习者积极激励自己
并且积极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的学习。
它不仅可以被看作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或活动),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能力。
41.品德或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固的
特征。
42.自律道德阶段:根据已有主观价值进行判断的道德认知阶段。
43.自居作用:儿童以成人为榜样,建立了自己所仰望的一种理想的自我。
44.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那些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一切积极的、
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45.
46.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