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中國建築史筆記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多样性:
(1)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南方诸省所普遍采用。
井干式: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受限于需用大量木材。
单体建筑的基本构成: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
屋顶——众多屋顶形式(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
重檐)的组合变化,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很丰富,加上灿烂夺目
的琉璃瓦,从高空俯视,屋顶效果最好,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的“第
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围合的三种方式: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称“廊院”;
3.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和院门,称“三合院”;如将前面的
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实例:1.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例如:北京故宫、曲阜孔庙、苏州留园。
2.纵横轴线方向都做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肃穆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
辟雍、天坛、社稷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明堂: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的场所,原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风水主称穴前地气聚合之处.
工官制度:国家最高工官“司空”;现知最早的官书是《考工记》(春秋);李诫《营造法式》记录宋代官式建筑做法;清《工程工部做法则例》;计成《园冶》;隋代宇
文嘅、明代徐杲;“样式雷”
住宅与聚落
住宅的型制演变:庭院、坞壁、里坊制、清明上河图与汴梁的住宅、宅园、四合院
住宅构筑类型: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竹木构干栏式;木构井干式;砖墙承重式;碉
楼;土楼;窑洞;阿以旺;毡包。
实例:北京四合院:按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宜于反映主次明确、长幼有序
地生活方式;房屋为木构抬梁式屋架,砖墙为维护结构,不承重。
大型住宅可沿轴线纵深方向建两个以上的四合院,为进院。
典型平面布局: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入口对面是影壁,向西进入前院;南边的倒座用作客房、书塾、杂用间和男仆住房;垂花门(悬山与卷棚相连)用以划
分内外宅;正房后亦可建一排罩房,布置厨房、杂屋和厕所。
客家土楼: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称为土楼。
土楼的种类、分布与客家民系的分布形态是一致的。
土楼建筑材料:红壤+糯米、红糖+竹片、硬木+砂石、石灰。
土楼形制: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实例:福建永定承启楼(圆楼)、福建永定遗经楼(方楼)。
客家土楼的技术是北人南迁后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
1.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
2.注意防晒,将檐口伸出;
3.内部采用活动室屏门、槅扇,空间开敞、通透,利于空气流通;
4.外环楼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宜人用;
5.选址注重风水,保留北方坐北朝南的习惯,宅基“负阴抱阳”。靠近河流或水
塘,但忌讳背水。背靠大山或丘陵,面对朝山,左右两侧有小丘陵。
聚落——村
徽州古村落大体上分为山地村落和河岸村落两大类型:
山地村落多分布在山坞、山麓、隘口、交通要道旁。
四通八达的道路交汇点,是物资集散之地,容易发展成较大聚落。
山坞和山麓,既便于灌溉,也利于排水,也是形成村落的理想地方。
河岸村落多分布于河流弯曲处或水流汇合处,这类村落地名,多与溪、湖、潭相连。
村落的特征:村是聚落的一种形态。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大因素至为关键,一是地缘,二是血缘。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之凝聚力及子孙后代的发
展,即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的本身和谐。
实例:西递村宏村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结合的阶段、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明清北京宫殿:现存的北京宫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东西宽760m,南北深960m,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手法:
1.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2.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庭院而最后到达主殿;
3.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4.屋顶: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使用;
5.使用色彩:金、朱、黄最高贵;青、绿次之;黑、灰最下。
坛庙:主要有三类,祭祀自然神(天坛);祭祀祖先(北京太庙);先贤祠庙(曲阜孔庙)。
天坛:最突出的特点是圆形。而方形则是地坛最突出的特点。
建筑意匠
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3.阴阳有序的环境观;
4.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内向性;尚祖制;中庸。
选址六原则:
1.近水利而避水患;
2.防水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