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的急救措施
溶血反应的急救措施
溶血反应是指由于输血或输液引起的溶血现象,是一种严重的输血并发症。
患
者如果出现溶血反应,应立即进行急救。
本文将介绍溶血反应的急救措施。
溶血反应的症状
患者出现溶血反应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发热。
此外,患者还会出现寒战、呼
吸急促、心率增快、胸闷、背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和腰痛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应该立即停止输血或输液,并开始紧急处理。
急救措施
停止输血或输液
当患者出现溶血反应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或输液。
停止输血或输液后,应
立即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缓解。
给予氧气治疗
患者出现溶血反应后,由于缺氧会使患者的症状加重,因此应该给予氧气治疗。
氧气可以缓解患者的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患者出现溶血反应后,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例如,可以
给予止痛药缓解背痛和肌肉酸痛;给予抗呕吐药缓解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进行血液透析
如果患者的症状非常严重,例如血压降低、心率加快等症状,可以考虑进行血
液透析。
血液透析可以去除体内的不良物质,缓解患者的症状。
加强监护
对于出现溶血反应的患者,需要加强监护。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观察,并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相应的医疗处理。
结语
溶血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输血并发症,发生后需要立即停止输血或输液,并进行
急救处理。
同时,为了避免溶血反应的发生,进行输血或输液前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并进行必要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溶血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溶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指红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循环。
溶血反应的发生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脑水肿等严重后果。
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溶血反应应急处理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1)组长:科室主任或护士长;(2)副组长:输血科主任或护士长;(3)组员:医护人员、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
2. 各成员职责:(1)组长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应急处理工作;(2)副组长负责协助组长工作,负责输血科应急处理;(3)组员负责本岗位应急处理工作,及时向组长和副组长汇报情况。
三、应急处理流程1. 发现溶血反应(1)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腰酸背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立即通知组长。
(2)组长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应急处理小组进行评估,判断是否为溶血反应。
2. 评估与处理(1)如确定为溶血反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抢救室,并进行以下处理:①维持静脉通路,以备抢救时用药;②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③采集血标本,送检血常规、血型、交叉配血等;④遵医嘱给予抗休克、利尿、碱化尿液等治疗。
(2)如怀疑为溶血反应,但无法确定,应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以下工作: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②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安抚患者情绪;③通知输血科,重新采集血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 抢救与治疗(1)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3)如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脑水肿等并发症,应立即进行抢救。
4. 后续处理(1)将溶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处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并上报相关部门;(2)对输血科、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进行整改,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确保输血安全;2.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对溶血反应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3. 定期对输血科、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输血质量。
新生儿溶血病1
可能由于食物或外来物质中有类似ABO抗原 的物质,O型人早已被A及B抗原致敏,因此 在第一次妊娠时即可发生ABO溶血病的机会 与多次妊娠发生的机会差不多。多次妊娠 并不增加ABO溶血病的发病率。
Rh血型不合引起HDN
Rh新生儿溶血病
往往发生在Rh抗原阴性母亲体内有抗体,且 胎儿Rh抗原为阳性时;
抗A 124
抗B 97
换血例数 19
换血% 15.3
不换血 换血例数
¹ ¿ B
10
10.3
数据来自上海儿童医院近10年总 结资料
» ª ² » Ñ » Ñ À Ê ª ý ý
影响ABO溶血病严重程度的因素
新生儿抗原的强弱 与母体内相应IgG抗A或抗B的效价有关 IgG亚类不同等有关 胎盘的屏障作用 血型物质的含量
2.
3.
抗体的产生需要2-6个月;
且妊娠时伴有类固醇及其他因子增高, 可抑制孕妇的初次免疫应答。
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较多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临产胎 盘剥离之时,第一胎胎儿娩出时,仅处于原发免 疫反应潜伏期阶段。即使产前已发生原发免疫反 应者也由于抗体弱、水平低等特点,第一胎的发 病率很低。
穿刺、感染等会造成第一胎新生儿溶血发病率增 高
与母亲ABO血型抗体的效价有关?
485例孕妇产前血清抗A(B)IgG效价测定结果
其他的原因
IgG亚类?是否与O型血孕妇血型抗体IgG的亚类
有关?如O型血孕妇IgG1、3亚类较少,而IgG2、4 亚类较多?
红细胞的溶血机制? 胎盘对IgG的转运机制?
多次妊娠是否增加ABO溶血病的发病 率,以及增加ABO HDN的严重程度?
ABO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
溶血反应
2.轻度溶血可出现发热、茶色尿或轻腰背痛、呼吸困难、心律加快、血 压下降、酱油色样尿,甚至发生肾功能衰 竭,少尿、无尿。
3.休克:表现为烦燥不安、面色苍白、大 汗、皮肤潮冷、脉搏细弱和血压下降。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可发 生广泛渗血及凝血障碍、皮肤淤斑、伤口 出血,可进一步引起DIC。全麻时患者发 生伤口渗血、出血不止和血压下降是发生 溶血的重要表现。
8.合并DIC的患者,应用肝素治疗: 4000u/小时(每毫克等于125u)静滴, 以后1500u/小时维持6~24小时。 9.为防止肾衰,应记录尿量,维持尿量 100ml/小时,可适当给予20%甘露醇 100~250ml静滴或呋塞咪(速尿) 40~80mg静注。经上述处理仍然少尿或无 尿者,可行血液透析。
5.根据尿量、尿色,补液可选用生理盐水 或(和)葡萄糖盐水,及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静滴。 6.输入相配合的新鲜同型血200~400ml (如为ABO溶血,应使用O型洗涤红细 胞),或冷沉淀5~10u/kg,或凝血酶原复 合物,或单采血小板。 7.维持血压,如出现休克,可选用阿拉明 20mg或/和多巴胺20~40mg,静滴。
中间阶段;由于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 散布到血浆中,则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酱油 色)。同时伴有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 降。
最后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 管,遇酸性物质而变成结晶体,临床出现急性肾 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一)临床特点
1.起病缓急与血型及输血量有关。ABO血 型不合,输入50ml以下即可出现症状,输 入200ml以上可发生严重溶血反应,甚至 导致死亡。Rh血型不合引起的反应多出现在 输血后1~2小时,随着抗体效价升高亦可
麻醉手术中输血反应
麻醉手术中输血反应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一、溶血性输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依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和迟发性。
一般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呈血管内溶血,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呈血管外溶血。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恶心呕吐、多处疼痛(腰、背、腹、鼠蹊、胸、头、输注处)、呼吸困难、低血压、心跳快、血红素尿、过度出血等。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多处疼痛、黄疸、呼吸困难等。
急性或迟发性血性输血反应的合并症有肾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可能致死。
(二)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处理1. 停止输血、监护病人vital signs。
2. 核对病人及血品数据,若发现错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处理,也告知血库,并追查另一血袋是否错输至别的病患。
3. 换下输血器,以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4. 抽取输血后血标本3mL置紫头管,并将未输之血袋、输血后尿液送回血库。
5. 血库要观察血品有无溶血现象。
6. 观察病人输血前后血浆颜色。
7. 重作输血前、输血后血标本ABO血型、抗体筛检、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 T)。
若抗体筛检发现抗体,要做抗体鉴定。
8. 若病人血浆中找不到与受血者不合的抗体,要对血品做抗体筛检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并加作小交叉试验。
9. 若非免疫造成溶血,要调查输血的技术。
10. 若证实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要以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1:1比率)每天给3000mL/m2。
但要注意病人液体及电解质平衡,尤其对年老或原来就有心脏病或肾脏病的人,要避免给水过多。
若发生寡尿(oliguria),要避免给水过多。
311. 给予利尿剂(静脉注射furosemide或mannitol)维持每小时尿量100 mL 左右。
Mannitol 的初剂量为20%mannitol 100mL/m2于30-60分钟内给完。
接着的12小时,每小时给30mL/m2。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
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和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和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
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和非免疫介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
这两者皆有急性和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和感染性的并发症。
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
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
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
非免疫介导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
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溶血反应名词解释
溶血反应名词解释溶血反应是指当人体受到某些激发因素的刺激时,红细胞在循环中发生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导致溶血现象的一种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导致抗原与抗体结合,从而激活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可以分为免疫介导的溶血和非免疫介导的溶血两种类型。
免疫介导的溶血反应是指当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时,免疫球蛋白(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会结合在红细胞表面,激活免疫系统,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
免疫介导的溶血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补体依赖性溶血和抗体依赖性溶血。
补体依赖性溶血是指当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补体会结合在抗体-抗原复合物上形成补体复合物,这些复合物会激活免疫系统中的其他组分,如补体,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
补体依赖性溶血通常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如自身免疫病、输血不匹配等。
抗体依赖性溶血是指特异性抗体结合在红细胞表面,激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会释放出细胞毒素,导致红细胞溶解。
抗体依赖性溶血通常是由于药物反应、急性输血反应等引起。
非免疫介导的溶血反应是指当红细胞受到某些非免疫因素的刺激时,如病毒感染、血液中的毒素、机械损伤等,会直接导致红细胞的破坏和溶血反应的发生。
非免疫介导的溶血反应通常是由于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因素导致,与免疫系统无关。
溶血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的症状,如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
针对溶血反应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解除免疫系统的异常,避免接触引起溶血的物质,补充适当的红细胞和免疫抑制剂等。
综上所述,溶血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通常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红细胞溶解的现象。
溶血反应可以分为免疫介导的溶血和非免疫介导的溶血两种类型。
在临床上,溶血反应表现为贫血、黄疸等症状,治疗上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控制。
溶血实验的原理
溶血实验的基本原理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红细胞的抗原和抗体反应。
溶血实验主要通过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来判断是否发生了溶血反应。
它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血型鉴定、免疫学研究以及临床诊断等领域。
红细胞的特点在了解溶血实验的原理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红细胞的一些基本特点。
红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一类细胞,它们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带回肺部排出。
红细胞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表面覆盖着一种复杂多样的糖蛋白分子,这些分子被称为抗原。
不同个体之间的红细胞上所表达的抗原种类和数量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也是造成人类存在不同血型系统(如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的重要原因。
溶血反应的基本原理溶血反应是指当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时,抗体与红细胞上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导致红细胞破裂并释放其内部的血红蛋白。
溶血实验就是通过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来检测这一反应是否发生。
溶血实验通常使用两种方法来观察溶血现象: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直接法是指将已知抗体与待测红细胞混合,通过观察混合物中是否出现明显的沉淀或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溶血反应。
例如,在ABO血型鉴定中,我们可以将待测红细胞分别与A型、B型和O型抗体混合。
如果待测红细胞与A型抗体混合后出现沉淀,说明该样本为A型;如果与B型抗体混合后出现沉淀,则为B型;如果与O型抗体混合后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则为O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已知抗体和待测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
间接法间接法是指将已知红细胞与待测抗体混合,通过观察混合物中是否发生溶血来判断待测抗体是否与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
例如,在Rh血型鉴定中,我们可以将已知Rh阴性的红细胞与待测血清混合。
如果混合物发生了溶血现象,则说明待测血清中存在抗Rh抗体。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已知红细胞和待测抗体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
溶血实验的关键因素在进行溶血实验时,有一些关键因素需要考虑,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一、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
1、原因可由致热源引起,如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源污染;受血者在输血后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所致的免疫反应;违反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2、症状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2h内发生,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1~2h后缓解。
3、护理(1)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处理: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生。
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二、过敏反应1、原因病人是过敏体质,输入血中的异体蛋白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使输入血液中含致敏物质。
2、症状大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将结束时。
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3、护理(1)预防:①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②献血员在采血前4h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
(2)处理:①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②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③根据医嘱给予%肾上腺素~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三、溶血反应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1、血管内溶血反应(1)原因:①输入异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引起,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②输入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血液储存过久、血温过高,输血前将血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受细菌污染均可造成溶血;③血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能影响血液PH变化的药物,致使红细胞大量破坏所致。
新生儿溶血症状及预防措施详解
新生儿溶血症状及预防措施详解新生儿溶血症状及预防措施详解新生儿溶血症状是指在新生儿体内,母体与胎儿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溶血反应。
这是一种比较危急的疾病,需要准时预防和治疗。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具体介绍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一、新生儿溶血症症状新生儿溶血症是由母体与胎儿血型不合造成的一种疾病。
在新生儿体内,由于母体与胎儿血型不同,母体的抗体会攻击胎儿血液中的红细胞,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破坏,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贫血、黄疸、肝脾肿大、水肿、高胆红素血症等。
严峻的状况下,会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癫痫等疾病。
二、新生儿溶血症的预防措施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严峻的疾病,发病率很高,因此要及早预防。
预防措施如下:1.妊娠期间检测。
妊娠早期进行Rh抗原检测,发觉母体与父亲血型不合,就要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尽早发觉胎儿是否消失溶血现象。
2.胎儿输血。
对于已经发生胎儿溶血的状况,可以进行胎儿输血,准时清除体内的胆红素和抗体。
3.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可以加强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削减疾病的发生。
三、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对于发生了新生儿溶血的状况,需要准时治疗,实行一些特别的治疗方法,如:1.光疗。
对于新生儿黄疸较严峻的状况,可以采纳光疗的方式,使胆红素转化成无害物质排出体外。
2.输血。
对于血液贫血严峻的状况,可以进行输血,准时补充血液中的红细胞和其他必要的物质。
3.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给新生儿使用一些促进新生儿红细胞生成和生长的药物,同时增加新生儿体内的免疫系统。
四、新生儿溶血症的留意事项对于发生了新生儿溶血的病人和家属,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1.饮食保健。
合理饮食,增加新生儿的养分,同时掌握体重,避开肥胖的状况发生。
2.保持房间干燥。
保持室内温度相宜,保持空气流通,避开湿度过高引发疾病。
3.提高生活品质。
保持心情舒服,合理支配生活,增加熬炼,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
综上所述,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危急的疾病,需要准时进行预防和治疗。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本科基础护理学】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人卫第五版本科基础护理学】输血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会引起输血反应,严重者可以危及患者的全命。
因此,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在输血过程中,护士必须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各种输血反应。
(一)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
1.原因(1)由致热原引起,如血液、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2)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受血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3)输血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2.临床表现可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先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41℃,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伴有血压下降。
发热持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1~2小时即可缓解,缓解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3.护理(1)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处理:①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以自行缓解;②反应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及时通知医生;③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臻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④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贮血袋一并送检。
(二)过敏反应1.原因患者为过敏体质,对某些物质易引起过敏反应。
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与患者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使机体致敏。
(2)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供血者在采血前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进食了可致敏的食物。
(3)多次输血的患者,体内可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发生输血发应。
(4)供血者血液中的变态反应性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一旦与相应的抗原接触,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输血时,其程度轻重不一,通常与症状出现的早晚有关。
溶血反应(hemolytic reaction)与补体结合试验(1)
溶血反应(hemolytic reaction)与补体结合试验(1)一、溶血反应免疫血清与其相应的抗原细胞(血球、细菌及其组织细胞)相遇,并在补体的参与下可出现溶细胞反应。
依抗原、抗体的种类不同可有溶血反应、溶菌反应等。
溶菌反应只在某些细菌中出现(如霍乱弧菌)。
应用溶血反应是补体结合反应中不可少的因素。
溶血反应是由于抗原(红血球)和抗体(溶血素)进行特异性的结合,并吸着了补体,而使红血球在补体的作用下被溶解,于是产生了溶血现象。
1、材料(1)抗原:2%绵羊红血球;(2)抗体:溶血素;(3)补体:取健康豚鼠血清作为补体;(4)小试管、生理盐水、水浴箱。
2、方法(1)取小试管3只,按下表加入各物(容量单位为毫升);(2)将上述3试管放在37℃水浴箱内15—30分钟观察有无凝血现象。
试管2%红血球溶血素(2单位)补体(2单位)生理盐水结果1 0.5 0.5 0.5 0.52 0.4 0.5 —— 1.03 0.5 ——0.5 1.0二、补体结合反应当抗原与其对应的抗体结合时,所生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从溶液中将补体吸着此即谓补体结合。
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抗原是透明的溶液,故补体结合现象不能被肉眼看出来,因此必须借助溶血系统(溶血素及相对应的羊血球)作为指示剂,来判定媒质中有无游离的补体,近而推定媒质中未知抗原(或抗体)和已知抗体(或抗原)是否进行了特异性的结合。
本反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之常应用于传染病的诊断,特别诊断病毒疾病和梅毒。
由于参与本反应的各种成分间有着一定量的关系,因此在作本试验之前,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预备实验来确定各成分的使用量,故本反应的实验方法较为复杂。
本次实验以伤寒杆菌免疫血清与其相对应的抗原补体结合试验为例。
1、材料:(1)抗原:伤寒的抽出液;(2)抗体:伤寒杆菌的免疫血清;(3)补体:豚鼠血清;(4)溶血素:抗绵羊血细胞的兔血清;(5)2%绵羊红血球;(6)小试管、试管架、水浴锅。
溶血反应及措施
(一)溶血反应它是输血中最严重的一种反应。
由于病人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内的红细胞中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而后凝集细胞又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而溶血,导致大量游离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反应。
通常输入10-15ml血后即可出现反应。
1.原因(1)输入异型血。
即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血管内溶血。
(2)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
如血液贮存过久;血温过高或过低;输血时血液被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影响PH变化的药物等因素,致使血液中红细胞大量破坏。
(3)Rh因子所致溶血。
此种类型较少发生。
2.症状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从而引出四肢麻木、头胀痛、胸闷、腰背剧痛、恶心呕吐等。
中间阶段;由于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则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
同时伴有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最后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而变成结晶体,临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3.防治方法(1)认真做好血型签定、交叉配血试验及输血前的核对工作,避免发生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要求。
(2)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氧气吸入,并通知医生。
(3)即行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紧急情况可静脉注射)。
(4)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以及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血压下降者静滴多巴胺或间羟胺。
(5)保护肾脏。
为解除肾血管痉挛,可行双侧腰封或肾区热敷。
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定尿血红蛋白,注意观察尿色。
(6)密切观察病情,尤其血压、尿量,一旦出现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二)发热反应1.原因(1)主要由致热原引起,当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输血后即可发生发热反应。
(2)病人原有疾病,输血后血液循环改善,导致病灶毒素扩散而发生发热反应。
(3)多次输血后,病人血液中产生一种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这两种不完全抗体易引起发热反应。
新生儿溶血的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溶血的症状有哪些?
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会出现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
症状轻的进展缓慢,全身状况影响小;严重的病情进展快,出现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1、黄疸
红细胞破坏分解出来的胆红素呈黄色,它可以分布于人体全身,使机体组织的颜色变黄,由于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位于机体表面,发黄最为明显,也就是黄疸。
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黄疸的表现,但当黄疸出现过早、发展过快,或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就要注意有发生溶血症的可能。
溶血症婴儿的黄疸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
2、肝脾肿大
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溶血时,出现胎儿水肿并可有明显肝脾增大,这种症状多见于Rh溶血病。
3、贫血
患儿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4、胆红素脑病
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合并症。
一般发生在分娩后2~7天,表现为黄疸加重,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双眼凝视、惊厥等。
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或有运动功能障碍、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5、神经症状
出现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继而抽搐,表现为两眼凝视、眨服、四肢阵阵发硬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张,有时尖叫等表现即称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常于血清胆红素达20mg / dl 以上时发生,是由于间接胆红素进入脑组织中,损伤脑细胞所致。
6、发热
溶血症患儿常伴有发热。
发热可能是小儿溶血后机体的一种反应,也可能是较严重胆红素脑病时。
热度也许不一定很高,但如果是因后者而发生的,说明病情已比较严重。
溶血实验实验报告(范文2篇)
溶血实验实验报告(范文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溶血实验实验报告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溶血实验实验报告(1)溶血实验报告溶血试验实验报告补体溶血反应实验分析篇一:细胞渗透性实验姓名系年级组别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渗透性实验学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2.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3.掌握估测、比较各类物质进入细胞速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通透性屏障,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将红细胞放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透到细胞内,可使细胞胀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中,溶液由不透明的红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由于溶质渗透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溶血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现象所用的时间长短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一种指标。
影响物质穿膜能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物质脂 1溶性的大小,因为膜骨架是有脂双层分子构成的,所以脂溶性物质易于穿过细胞膜;二是分子体积大小,较小的分子易穿过细胞膜;三是物质带电状况,因为细胞表面一般带电,不带电的物质易进入细胞。
判定细胞溶血不溶血的方法:溶血的溶液红的程度更高,且溶液发亮,透明度也更高。
二是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
细胞破裂后细胞形态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是膜结构上有一个小口,膜还是有结构的,只不过体积变小了。
需要说明的等渗溶液中细胞也会是破裂的,因为生活状态下膜两侧不断交换物质,代谢产物的积累使细胞渗透压的平衡破坏,同时有些代谢物质对细胞是有毒性的,所以长时间放置会使细胞破裂,所以做等渗实验时间不宜超过1h。
本实验选用红细胞作为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材料,将其放入不同的介质溶液中,观察红细胞的变化。
三、实验材料试剂:鸡血,0.85%氯化钠溶液,0.0085%氯化钠溶液,0.8mol/L甲醇,0.8mol/L丙三醇,6%葡萄糖溶液,2%Triton X-1001姓名系年级组别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渗透性实验学号用具:显微镜、粗天平、载破片、盖玻片、滴管2支、离 2心管2支、离心机、9试管、磁力搅拌器。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输血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由于人类血液成分复杂且具有多样化特点,受血者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等,而严重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及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等是输血死亡的重要原因。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受血者发生的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如何正确诊断及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本文告诉你输血不良反应相关标准一、急性溶血反应(AHTR)(1)诊断标准标准定义:同时满足第1条和第2条以及第3条中任何一条1、输血时或者输血后24小时内患者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腰背痛、寒战、DIC、鼻出血、发烧、血尿、低血压、少尿/无尿、输血部位疼痛或渗出、肾功能衰竭。
2、患者出现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纤维蛋白原降低、结合珠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浆变色(溶血)、血涂片可见球星红细胞3.1、免疫介导:抗IgG或抗C3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洗脱试验阳性3.2、非免疫介导:血清学检测阴性,但确定存在可以导致溶血的物理性原因(例如:热,渗透,机械,化学等)很可能:患者的症状符合急性溶血反应的症状体征,及以下2条之一:●免疫介导:物理性因素被排除,血清学证据不够充分●非免疫介导:血清学检测阴性,可能存在导致溶血的物理性因素可能:输血后24小时内怀疑出现急性溶血反应,但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检测结果未达到上述诊断标准。
(2)严重性不严重:需要医生进行干预(例如:对症治疗),但不干预并不会导致患者身体功能的永久性损伤。
严重:患者由于输血不良反应住院治疗或住院时间延长;或者患者由于输血不良反应导致残疾或能力丧失;或者为了避免患者身体功能损伤,必须进行医学干预。
致命:患者需要升压药,气管插管,或转移到重症监护室等措施以避免死亡。
死亡:输血不良反应导致了患者的死亡。
溶血反应的名词解释
溶血反应的名词解释溶血反应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指的是红细胞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损害,导致红细胞破裂并释放出细胞内的血红蛋白。
这种破裂和血红蛋白的释放被称为溶血,涉及到血液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溶血反应通常由抗体、毒素、细菌和病毒等物质引发,它们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并引起炎症反应。
溶血反应可分为两种类型:免疫介导型溶血和非免疫介导型溶血。
免疫介导型溶血是指机体产生的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红细胞破裂。
非免疫介导型溶血则是由于外界的药物、毒素、细菌或病毒直接破坏红细胞的结构,引发溶血反应。
在免疫介导型溶血中,抗体-抗原反应是溶血反应的核心机制。
当免疫系统感知到外界入侵物质时,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御入侵。
然而,一些情况下,机体产生的抗体错误地与自身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形成自身免疫反应。
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引发的溶血反应被称为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不断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溶血和贫血。
非免疫介导型溶血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
药物是最常见的非免疫介导型溶血的诱因之一。
一些药物,如抗生素、止痛药和抗癌药等,可能会直接破坏红细胞的结构,导致溶血反应。
除了药物,细菌和病毒也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来引发溶血反应。
毒素进入体内后,可以破坏红细胞膜,导致溶血。
这些毒素还可以激活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溶血的程度。
溶血反应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溶血反应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引发贫血。
贫血会导致患者感到乏力、疲劳,并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其次,溶血反应产生的血红蛋白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引发肾损伤。
血红蛋白在肾脏中被分解为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如果溶血反应过于严重,肾脏可能无法有效地排泄这些代谢产物,导致肾损伤。
此外,溶血反应还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对身体的其他组织和器官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溶血反应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其原因和严重程度。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有关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规定,保障患者输血安全,特制定我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对措施。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下述情况之一的,应当怀疑或认定为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细菌污染。
循环超负荷。
出血倾向。
酸碱平衡失调。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
传播感染性疾病。
血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如果污染了治病性强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出血倾向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6、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
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
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
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溶血反应的名词解释
溶血反应的名词解释溶血反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红细胞遭受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或免疫反应而溶解的生物现象。
溶血反应是机体内溶酶体溶菌酶被激活的结果,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
溶血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溶血和间接溶血。
直接溶血是指红细胞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的直接损伤,导致红细胞膜的破裂和溶解。
常见的直接溶血因素包括高渗溶液、低温、钠离子浓度异常、有毒物质或药物的作用等。
其中,高渗溶液会引起红细胞内水分的外流,导致红细胞萎缩和破裂;低温会导致红细胞内冰晶的形成,进而引起红细胞膜的破裂;异常的钠离子浓度可以导致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使得水分从红细胞内部外流,导致红细胞膨胀和破裂;有毒物质或药物的作用也可以引起红细胞膜损伤。
直接溶血通常会导致溶血病表现,如贫血、肾功能异常等。
间接溶血是指机体产生了抗原-抗体反应,导致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免疫系统中的溶酶体溶菌酶,最终导致红细胞的破裂和溶解。
此类溶血反应通常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这些免疫复合物会激活补体系统,导致溶酶体溶菌酶的释放和红细胞溶解。
AIHA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球蛋白型,具体的治疗措施会根据病因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的体内产生抗体与输血液体中的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红细胞破裂和溶解。
输血反应可以分为急性和迟缓两种。
急性输血反应通常是由于ABO血型不合,即输血受者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红细胞抗原发生反应所致。
而迟缓输血反应则往往是由于受血者对供者红细胞抗原形成了抗体,造成输血后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的抗原发生反应。
预防输血反应的关键是严格的血型鉴定和配血操作。
总之,溶血反应是一种机体遭受物理、化学或免疫因素损害后导致红细胞破裂和溶解的生物现象。
了解溶血反应的机制和各种疾病中的表现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溶血反应的抢救措施
溶血反应的抢救措施简介溶血反应是指在输血或治疗过程中,受血者的红细胞受到抗体的破坏,导致红细胞溶解释放出的溶血素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溶血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输血并发症,可造成输血反应中最为严重和致死的后果之一。
在输血过程中,如果发生溶血反应,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以减少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抢救措施1. 停止输血当怀疑发生溶血反应时,首先应立即停止输血。
停止输血可以阻止进一步破坏受血者的红细胞,并减少溶血反应的发展。
2. 维持循环稳定溶血反应可能导致受血者出现休克和循环衰竭等严重症状。
在抢救过程中,需要迅速采取措施来维持循环的稳定。
•给予液体支持: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适当的液体,补充体液丢失和维持血容量,以维持循环的稳定。
•治疗休克:根据受血者的情况,可能需要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或其他治疗来纠正休克状态。
3. 调控生理功能在抢救过程中,需要调控受血者的生理功能,以保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组织灌注。
•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受血者的呼吸道通畅,有需要时采取喉罩或气管插管等措施。
•维持心血管功能: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正常的心血管功能,保持血压稳定。
•支持肾功能:在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透析或其他肾脏支持治疗。
4. 处理并发症溶血反应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高钾血症、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等。
抢救过程中需要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处理高钾血症:通过透析或其他方法降低血清中的钾浓度,以防止心脏等器官的损害。
•处理DIC:根据发生DIC的程度,可能需要使用血液制品及药物来控制凝血异常。
•支持肾功能:对于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透析来支持肾功能。
5. 防止再次发生溶血反应在抢救成功后,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再次发生溶血反应。
•确定溶血反应的原因:对溶血反应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评估,以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进行交叉配血:在再次输血前,进行更加严格的交叉配血试验,以排除患者对某种血型的抗体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溶血反应
1、溶血反应:免疫血清与其相应的抗原细胞(血球、细菌及其组织细胞)相遇,并在补体的参与下可出现溶细胞反应。
依抗原、抗体的种类不同可有溶血反应、溶菌反应等。
溶菌反应只在某些细菌中出现(如霍乱弧菌)。
应用溶血反应是补体结合反应中不可少的因素。
溶血反应是由于抗原(红血球)和抗体(溶血素)进行特异性的结合,并吸着了补体,而使红血球在补体的作用下被溶解,于是产生了溶血现象。
2、自身免疫性溶血,如果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它可以直接攻击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
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3材料
(1)抗原:2%绵羊红血球;
(2)抗体:溶血素;
(3)补体:取健康豚鼠血清作为补体;
(4)小试管、生理盐水、水浴箱。
说明:两种免疫抗原—绵羊红细胞(SRBC)和鸡红细胞(CRBC)(老师使用),比较之下鸡血红细胞比较方便、经济,适合实验室使用。
4、方法
(1)取小试管3只,按下表加入各物(容量单位为毫升);
(2)将上述3试管放在37℃水浴箱内15—30分钟观察有无凝血现象。
第二.补体结合反应
1、补体结合反应:当抗原与其对应的抗体结合时,所生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从溶液中将补体吸着此即谓补体结合。
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抗原是透明的溶液,故补体结合现象不能被肉眼看出来,因此必须借助溶血系统(溶血素及相对应的羊血球)作为指示剂,来判定媒质中有无游离的补体,近而推定媒质中未知抗原(或抗体)和已知抗体(或抗原)是否进行了特异性的结合。
本反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之常应用于传染病的诊断,特别诊断病毒疾病和梅毒
2材料:
(1)抗原:伤寒的抽出液;
(2)抗体:伤寒杆菌的免疫血清;
(3)补体:豚鼠血清;
(4)溶血素:抗绵羊血细胞的兔血清;
(5)2%绵羊红血球;
(6)小试管、试管架、水浴锅。
3、方法:
预备试验,预备试验包括溶血素效价的滴定,补体效价的滴定,抗原效价的滴定及被检血清的处理。
(1)溶血素效价的滴定按照下表加入各物
凡最高稀释度的溶血素可呈现完全溶血者为一个单位。
依上表结果第10管(即1:4000倍稀释)0.5毫升溶血素为一个单位,在溶血反应中常用0.5毫升中含有2个溶血素单位的溶液,所以试验时应取1:2000倍稀释的溶液。
(2)补体单位滴定
能引起完全溶血的最小补体量称为准确单位,上表中第3管(即0.3毫升),但因补体的部分损失,故普通稍高的一管为实用单位,实际试验时用两个实用单位。
上表结果为:补体标准单位:0.3毫升;补体实用单位:0.35毫升;补体两个实用单位:0.70毫升。
因试验时时两个实用单位的补体0.5毫升,可依下列比例关系换算:20:0.7=x:0.5,得x=14.3,即需将补体稀释14.3倍,用0.5毫升则含有两个实用单位。
(3)抗原的滴定
在用已知抗原测定未知抗体时,必须先滴定抗原效价以决定本试验时所需抗原的最适浓度(反之用已知抗体测定未知抗原时,则需滴定抗体效价)
如血清对照管呈完全或部分不溶血是为抗补体现象。
血清严重污染细菌,混有淋巴液或显著溶血时,常产生很强抗外体作用。
又如试管、吸管不清洁,也可出现抗补体。
若有抗补体发生,应抽血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