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生字字音、停顿。 2、积累重点实词的意思。 3、疏通每则的意思。 4、理解3则的内容及讲述的 道理及背诵。
自学(一)
请用2分钟时间自读下面3则论语,要求: 读准字音,停顿。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检测(二)
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 想说却说不清楚 角落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启发
三隅反,则不复也。” 类推 再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 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 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 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教诲,教育

知道

1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同“智”,聪明
【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பைடு நூலகம்
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 是聪明智慧。”
【评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文中的成语: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外补充: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朝闻夕死 举一反三 有教无类 言而有信 杀身成仁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三思而行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样 凋零
【译文】孔子说:“直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 后凋谢的”。
【评析】这是孔子的感叹!人生要在最后看结论,人要在艰难困 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来。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 人心。”此句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异曲同工之 妙!意思说,只有经过寒冷的时间后,才能知道松柏不畏严寒, 永不妥协的坚强意志性。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在乱世和逆境 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 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 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君子。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fěi ①不悱( )不发 ②举一隅( diāo ③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rǔ)知之乎也 ④诲(huì )汝( ⑤是知也(zhì )
yú )不以三隅反
自学(二)
自学要求: 识记每则中重点实词的意思,疏通每则的大意, 想一想每一则讲述了什么道理。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凋也。”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 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零 这样 【译文】孔子说:“直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这是孔子的感叹!人生要在最后看
结论,人要在艰难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此句与“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也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 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君子。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自学检测二
指想了却想不明白 启发,提示
指能说却说不清楚
1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角度,方面 三隅反,则不复也。”
类推 再,接着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 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 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 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 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 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 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 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教诲,教育

知道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同“智”,聪 明
【译文】孔子说:“子路,我教你怎么算 知道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 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评析】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