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
2. 热传递的原理: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3.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原理及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原理。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现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兴趣。
2. 讲解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
3.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4. 讲解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5. 热传递现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传递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热传递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1. 绘制热传递方式的概念图。
2. 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的应用,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程资源: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水、冷水和实验容器等。
3. 网络资源:关于热传递现象的视频和动画等。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过程中温度差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概念及实质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3. 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4. 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概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实质。
2. 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热传递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过程。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热传递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瓶、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热传递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热水传递实验,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发生的?”2. 新课导入:介绍热传递的概念,解释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3. 知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通过示例和图片进行说明。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实例,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提升:强调温度差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热传递的实质是________的转移。
2. 选择题:下列哪个现象不属于热传递?(A. 烧水时水温升高B. 放在阳光下的物体温度升高C. 冰块融化成水D. 用手触摸热水感觉烫)3. 简答题:请简述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八、课后作业1. 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拍摄照片或绘制插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2. 选取一个热传递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教科版科学六上《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概念、方式以及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是一种能量的转移过程,知道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同时,本课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三态变化、温度等基本概念。
他们对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热传递本质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建立热传递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热传递的概念、方式及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观察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传递的概念、方式及特点。
2.难点: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理解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
2.教学课件:热传递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时水的温度变化)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向学生介绍热传递的概念、方式及特点。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热传递的实际应用。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热传递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2.6热是怎样传递的课时教案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2022年)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1.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知道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探究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难点】热的传递方式。
探究实验法铁架台、火柴、金属圆片、蜡烛、铁丝一、导入新课播放张学友的歌曲天气这么热,每到夏天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很热,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
我们能理解这种变化吗?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让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看一看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第一个活动使用手感觉金属条中的热传递。
结论: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思考:如果用蜡烛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猜一猜:金属棒中间会热吗?另一端会热起来吗?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注意事项:1.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3.不要触摸加热后的金属条,以免被烫伤;4.熄灭酒精灯时,不要用嘴吹,要用酒精灯的灯盖熄灭。
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记录表在铁丝的中间加热,观察那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那一端的后掉下来。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传递。
总结:无论是在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丝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都是从较热的部位向较冷的部位传递。
我们知道了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规律。
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了解热的传递规律。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方法: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实质。
2. 让学生掌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的实质,三种热传递方式的辨别。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现象。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
3. 讲解热传递的实质:解释热量是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
4. 学习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通过图片、动画等资源,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方式的差异。
5.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种热传递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热传递现象。
3. 思考并回答:热传递在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有哪些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热传递现象、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热传递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热能发电厂、空调生产线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递技术的应用。
九、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热水瓶、热水、温度计、铁架台等。
2. 教学课件: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动画演示。
3. 参考资料:热传递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课时为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讲解热传递现象和热传递方式的理论学习,第二课时用于实验演示和实际应用讨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6《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6《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实验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热传递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对周围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但是,他们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热传递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探究热传递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2.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的微观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传递的原理。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热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热传递的原理。
3.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4.总结: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热传递的定义2.热传递的原理3.热传递的方式4.热传递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讨论和总结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热传递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已初步建构热传导的生活经验,这节课要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热传导的探究过程。
在给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
这个单元,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传导”相关的问题。
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继而让学生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硬币、课件、茶杯、汤勺、平底锅等。
实验准备:铁架台、铁丝(金属棒)、打火机、酒精灯、蜡烛环多个、涂蜡的汤勺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课件:安全教育视频——学生严重烫伤2、学生谈谈这个学生为什么会烫伤?为什么冷水没有烫伤?3、引入新课,出示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在上科学课之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严重的突发事件,同时让了解热传递知识做了铺垫。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热是怎样传递的2.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热的传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热胀冷缩现象,更进一步的学习和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热传递的特征及其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热传递特征及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4.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热传递特征及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简单的结论。
5.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理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探讨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并通过实验观察法,通过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三.说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经编写,由饭勺柄传热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然后指导学生通过金属条传热实验及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后得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的结论。
最后了解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土门中学何慧一、说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有三个实验:触摸金属勺子在热水中的变化;观察酒精灯烧金属条,火柴滴落的现象;观察酒精灯烧金属片,蜡融化的现象。
从结构上讲,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的研究话题;本课得出的结论又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课通过“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并且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知道:通过直接接触,热传导总是从物体的一个部分(温度高)传到另一个部分(温度低),或者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这些内容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
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1、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识是浅显的。
由于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喝水时杯子会变热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基础。
但这些经验是不够系统、比较模糊的。
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2、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
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观察、假设等。
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3、农村学生,由于教学条件有限,不少科学实验很难开展,因此学生对做实验是既喜欢,又害怕。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对于热传递的现象,我们并非一无所知,在生活中我们有过许多无意识的经历。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学习借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铜棒、火柴、牙签、蜡盘、酒精灯、凡士林、试管夹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用酒精灯为铜棒加热(1)老师现在在干什么?(2)加热一会儿后,如果我用手碰一下这儿怎么样? (指铜棒的右端)(3)我们在铜棒的左端加热,怎么右端也会烫手呢?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2.从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热会传递,那热是怎样传递的呢?(板;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热传递的现象,学生并非一无所知,在生活中他们有过许多无意识的经历。
因此,创设情境,用酒精灯为铜棒左端加热,他们都很自然地能说出金属棒的右端会烫手。
这时,一个“你怎么知道的?”问题,让学生回归到生活里去学科学。
在此基础上,“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他们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二、探究热的传递1.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能不能用手去摸摸看?看不见,又不能碰,那我们怎么知道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呢?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设计一个实验,让看不见的现象变为看得见?(2)我为你们提供一些材料,除了这些器材外(给铜棒加热的实验器材),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牙签和凡士林。
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热传递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现象2. 热传递的原理3. 热传递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传递的现象和原理。
难点:热传递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热传递的现象。
2. 实验法:进行热传递的实验。
3. 讲授法: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法。
4. 讨论法:分组讨论热传递的现象和原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热是怎样传递的。
2. 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法。
3. 实验:进行热传递的实验,观察热是怎样传递的。
4. 讨论:分组讨论热传递的现象和原理。
5. 总结:归纳总结热传递的现象、原理和方法。
6. 练习:进行热传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判断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听学生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热传递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分析学生的练习答案,了解学生对热传递知识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热传递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热传递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如下:1.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 实验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热传递现象?3.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4.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有遗漏或不足之处?九、教学修改: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以提高教学效果。
修改内容如下:1. 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优化实验安排,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科学组集体备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科学组集体备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的基本概念和热的传递方式。
2.掌握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原理和特点。
3.能够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热的基本概念•了解热的定义和单位。
•探索热和温度的关系。
2.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
–探究导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热对流–了解热对流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自然和强制对流的区别。
•热辐射–了解热辐射的概念和特点。
–探索热辐射与温度的关系。
3.热传递的应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设计实验验证热传递的方式。
•探讨减少热传递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热的基本概念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热和温度的概念。
•提问:热和温度有什么区别?热的单位是什么?2.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热的定义和单位。
•解释热和温度的关系。
•给出热的单位转换表,并示范转换计算。
3.案例分析(15分钟)•展示一组实验数据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提问: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物质A的质量是物质B的几倍,物质A的热量是物质B的几倍?为什么?第二节、热传递的方式1.热传导(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展示材料传热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讨论导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如物质的导热性能、温度差等。
2.热对流(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对流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的区别。
•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材料的热对流现象。
3.热辐射(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辐射的概念和特点。
•运用黑色纸片和铝箔纸实验,观察热辐射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热辐射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热传递的应用1.案例分析(15分钟)•提供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水壶保温、太阳能热水器等。
•学生小组讨论并列举出现象背后的热传递方式。
2.实验设计(25分钟)•学生小组设计一项实验,验证热传递的方式。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科学概念1、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准备铁架台、铁丝、热水、火柴、金属圆片、蜡烛油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现在老师准备请一名勇敢的孩子来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然后还得告诉同学们,你的感受。
谁愿意来试一试?2、学生演示:加热金属条。
3、汇报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新课(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同学们,如果把你所准备的金属条之类的物品,放入开水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想不想试一试?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取一支烧杯,回去后,把你准备的材料轻轻放入烧杯中,然后老师为每一小组倒入一定量的开水。
同学们可以一面观察,一面用手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汇报:刚开始摸时什么感受,过一会再摸,又什么感受?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4、提问:同学们已经亲自体验了热是怎样传递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呢?5、讨论交流6、同学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材料,以及书中39页的方法加以检验。
(发金属条)7、汇报观察到的现象8、演示:从金属条的中间加热,火柴会按什么顺序掉下来。
9、出示演示文稿1(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提问:我们已经感受和观察到了,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那么,热在金属片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怎样才能看到这个传递过程呢?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提示:同学们可以参照书中40页的方法进行研究,另外,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部分材料,各小组取回去之后继续研究。
4、汇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呢?5、出示演示文稿2(三)思考:热在金属球中的传递1、我们观察了金属条、金属片的热传递方向和过程,如果是一个金属球,它的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又是怎样的呢?2、出示演示文稿3三、知识拓展1、我们已经知道热是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向四周扩散的,那么你能解释下面图中的情况吗?2、出示图片3、点燃火柴:不摩擦,不接触火源,能点着吗?4、总结板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触摸感觉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实验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教学反思本课是教科版(新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认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2、能根据材料设计实验使热传递的过程可视化,认识到当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时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
意识到推测要有依据;能利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分析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现象。
3、深入思考实验设计的理由,培养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努力养成规范实验的好习惯。
保持积极的探究热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
教师准备演示实验用材料: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铁丝,涂有蜡油的金属圆片,凡士林,三脚架,镊子。
教学课件:火锅图片、热在金属条上(片)的传递过程动画演示等。
学生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同教师演示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冬天同学们喜欢吃过火锅吗?(出示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吃火锅,吃火锅要用到什么工具?如果勺子放在热汤中,忘了拿出来,过了一会,再拿时,勺柄会很烫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预设:勺柄并没有浸入热汤中,为什么那么热呢?勺柄是怎样变热的呢?)能解释这个问题吗?(预设:勺子是金属的,可以传热;热会从勺子浸入汤中的部分传到上一部分)。
【从贴近生活的情景入手,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同时揭示学生关于热传导的前概念情况,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2、过渡:热在物体内部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二、设计实验,自主探究(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研究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教师:我们首先来研究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请大家看老师讲台上铁架台上的铁丝,如果给铁丝的一端加热,接下来铁丝会发生什么变化?(预设:加热一端产生热并向教冷的一端传递。
)(2)教师:你们能把热传递的方向画出来吗?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小学科学_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铁架台、试管、小鱼、金属棒、金属片、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棉棒、夹子等。
学生:铁架台、铜棒、凡士林、酒精灯、火柴、金属片、棉棒、夹子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前引语:科学实验课上最能展现同学们的敏锐的观察能力还有能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的一面,(出示有小鱼的试管)先让小鱼和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看看谁能把这些优点都能保险出来。
老师要给试管加热同学们猜一猜,会怎样呢?加热,(挡住小鱼)水沸腾,小鱼会怎样?(水沸腾后拿开挡板,接下来就是见证真想的时刻)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热没有传到试管底)我说试管底部是冷的,你信吗?加热过的物体时不能直接用手摸的,我确定是冷的才可以上你摸一摸的。
我如果把一根金属棒用酒精灯加热,另外一端会不会热呢?热到底是怎么传递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二、探究新知(一)、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实验1、出示金属棒,用酒精灯给金属棒一端加热。
猜一猜:金属棒中间会热吗?另一端会热起来吗?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2、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加热的时候,我们看不见热的传递过程,又不能摸,如果热传到哪儿哪儿就能有点而变化就好了。
(出示课件)你有办法,在这根金属棒上做点什么,让我们“看”的见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吗?我又看到了积极动脑思考的同学。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热的传递现象及其方式。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实质。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热水、冰块、金属板、玻璃板、温度计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热水袋加热,引发学生对热的传递的思考。
2. 探究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冰块、金属板、玻璃板之间的热传递现象,分析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实质。
3. 总结热的传递方式: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4.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的应用,如暖气、防晒霜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热的传递现象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热传递的原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应,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提问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参与情况。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准确测量温度,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等。
3. 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是否能正确应用热传递的知识,提出有深度的思考问题。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热传递的理解,可以安排一个课后项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科学五下2.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2.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实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书通过实验和实例的介绍,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热传递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三态变化、温度的概念等基础知识,对于热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热传递的深层次原理和实际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实质。
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2.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实质和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从而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瓶、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用热水袋取暖,引出热传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视频,介绍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实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热传递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热传递的原理。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暖气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热传递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执教者:李志军
教学目标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并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4、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三个一元的硬币、PPT课件等。
分组材料:金属条、铁架台、火柴、蜡环、金属片、酒精灯、纸巾教学过程
复习:观看小视频回忆前面学习的知识。
课前小魔术:《灵敏的鼻子》
同学们,我从刘谦那儿学了个小魔术,想看吗?我这儿有三个相同的硬币,等会儿呢,你从这三个硬币中任意拿一个,捏在手中,要捏紧了哦,然后举起那只握着硬币的手,背诵一首古诗,背完了再把硬
币放回原处,我不用看,只要闻一闻,就能找到被你捏过的那个硬币。
(表演)谁知道了秘密?(猜测)
这个魔术跟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关,想学吗?好!上课。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每到冬天,老师的手总是很冷,你能帮我想想,可以利用哪些东西,使我的手马上热起来?(板书方法)
2、提问:黑板上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热的物体。
)能说得更具体点吗?是比谁热的物体?(……都是比手热的物体。
)所以手上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补充板书:……→手)
3、手和……之间温度不同,有温度差。
(温度差)我们把热的物体叫做高温物体,把温度较低的物体叫做低温物体。
热是从哪儿传到哪儿的呢?(板书:高温物体→低温物体)
(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出示金属条:我这里有一根金属条,用酒精灯给金属条的一端加热。
金属条的中间会热吗?另一端呢?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使自己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吗?(课件)
设计实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需要材料:(金属条、酒精灯、铁架台、火柴、蜡环)——蜡遇热会熔化,掉下来。
实验方法:
利用这些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
3、小组设计,汇报、交流实验方案: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
方法:
(1)先把金属条固定到铁架台上。
(已经固定好了)
(2)然后把蜡环套到金属条上。
②用到了套蜡环的方法。
追问:为什么要套蜡环呢?(蜡环受热后,会融化,掉落下来,根据蜡环掉落的先后顺序,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
)
③套几个蜡环比较好呢?1个合适吗?为什么?(对,3个、4个、5个都可以,可以更好的说明问题。
我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4个)
④怎么套?距离有没有要求?(要分布均匀,我在金属条上已经做好刻度了)
(3)再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看哪边的蜡环先掉下来。
⑤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复习一下)
⑥在哪里加热?(鼓励学生想出在金属条不同部位加热的方法,如一端加热、中间加热等)
4、这个实验中,我们着重观察什么呢?(观察蜡环掉落的顺序,从而推测热传递的方向)实验之前,请你们先猜测一下,蜡环掉落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5、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请同学们注意: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
金属条,小心烫伤。
6、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加热时关好门窗、用书挡一下)
7、小组上台汇报交流:哪个小组上来说一说,你们组的发现。
①小组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一端加热的方法,蜡环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B C D (用教鞭去点字母的顺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我们发现:1、距离加热点越远,热传递所需时间越长;距离加热点越近,热传递所需时间越短。
2、热在金属条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
(板书:加热点→两边)哪个小组也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的意见呢?
那如果换一边加热呢?(出示课件,学生回答蜡环掉落顺序)
②小组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中间加热的方法,蜡环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C B D (用教鞭去点字母的顺序)如果只看加热点左边A和B,谁先掉?右边呢?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我们发现:1、距离加热点越远,热传递所需时间越长;距离加热点越近,热传递所需时间越短。
2、热在金属条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
(板书:加热点→两边)
哪个小组也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的意见呢?
③得出结论:热在金属条上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条上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的)
(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除了金属条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块金属片。
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课件出示),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引导学生想到用蜡涂抹。
——蜡怎么涂?(要涂满而且涂的要均匀)
金属片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
金属片上有塑料柄,直接拿着加热就可以了。
3、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融化的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出示实验要求)
(1)把涂有蜡的一面朝上。
(2)加热时,铁片保持水平。
结束后,铁片平放在白纸上冷却。
(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注意:不能用手触摸加热后的金属片,小心烫手。
4、领取实验材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
①从中间加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边缘加热呢?(学生上台汇报、课件演示)
②小结: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加热点→四周)金属片上的加热点的温度高,四周温度低,所以热在金属片也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指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四)整理提升,揭示概念
1、揭示概念:今天,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
(板书课题)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我们称它为热传导。
(读概念,板书:热传导)
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
2、其实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谁来举个例子?
(师:只要你善于发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
3、热的传递除了这节课学习的热传导之外,还有其他的方式,想知道吗?打开书本第47页,阅读一下。
1.热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
2.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过程。
对流: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
4、我们今天的内容探究完了,来做几道练习题吧。
课堂练习:
1、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
A.从物体较冷的一端传向较热的一端
B.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C.没有固定的规律
2、冰遇到火会很快的融化,说明有_______ 传递过去。
我来分析:
1、在铜条的H点处用酒精灯加热。
(1)A、B、C、D、E各点上的蜡烛会先后熔化。
请写出各点处蜡烛油熔化的先后顺序:
①()②()③()④()⑤()
(2)针对这种现象,请作出你的解释。
(五)拓展
回到课前的小魔术,哪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发现这个小魔术的秘密了吗?
小魔术诀窍:将三个硬币不是一一拿到鼻子边闻一闻,而是假装闻一闻的同时,分别将硬币拿到鼻尖上碰一碰。
被小伙伴捏过的硬币温度升高,所以到鼻尖上一碰马上就能感觉出来。
注意拿硬币到鼻尖上碰一碰的方法别让小伙伴发觉了。
这个小魔术学会了吗?回家给你的父母表演一下吗?
附板书:
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水……→手)
高温物体→低温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