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亚洲 第二节 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年代中期:船舶、钢铁的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增长,重化学工业内部重心 也开始有所变化,电气机械和运输机械等加工组装型部门的增长速度超过钢铁、 石油化工等基础原材料部门。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动摇了日本工业中重化工业的根基,汽车、民 用电子、通信设备等加工组装型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产业从大规模批量生产型向 高度加工、知识密集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电子通信产业,推动生产工程的自动化水 平。同时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五)产业区位与国土结构的变化
在日本,前后分五次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各时期的产业区 位政策,通过作用于企业和居民的空间行为而间接影响了产业区位 和国土结构的变化。
经济复兴期
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
高速增长前阶段
高速增长期后期阶段
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
第一国土轴的形成 工业向内陆和国土两端的扩散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概念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在亚洲,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NIEs在 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自80年代以来依次采取了 这一战略。 措施 政府采用了降低汇率、提供出口补贴和出口信用、 设立出口促进机构、建设出口加工区等诸多政策支持措施, 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背景 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体系下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交通通讯等克服空间距离的技术 大发展,跨国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寻求低成本生产基 地等。冷战结束后,全面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和投资 更加自由化。
日本的行政区划
日本由都、道、府、县的行政区域构成。分为 47个一级行政区,其中一都(东京都)、一道 (北海道)、二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个 县(相当于我国的省)。二级划分为市、町和 村。
(二)经济发展轨迹
明治维新与近代化 对外扩张与工业化 二战后经济恢复与高速增长 石油危机后的结构调整与低速增长 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今天的世界经济大国
来源:2006年8月,印度经济监测中心在《印度经济每月观察》上 公布了2003年到2006年亚洲主要国家GDP的增长情况
2012年预测
新一轮混合型战略
概念 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 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既为“混合型”战略。
IT革命 在新一轮混合发展战略中,信息技术(IT)革命牵 动了亚洲新经济的发展,IT关联产品的出口成为帮助亚洲走 出金融危机的主要动力。
位臵与国土
太平洋与日本海 之间 岛屿构成 东北-西南向延伸 的弧形
富士山与樱花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 候
以冬季降雪为特征 的日本海沿岸; 易出现梅雨期大雨 和干旱的九州地区; 降水少、终年多晴 天的濑户内海地区; 降水多、深受黑潮 影响而温暖的南海 地区。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大国;
从产品出口大国到技术出 口大国;
2009年,按照国际汇率计算的话,日本国内生 产总值5.06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2009年 中国GDP4.98万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 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 第3位(次于美国和中国;[第四名:印度]),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 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 形成 1.亚洲太平洋走廊的形成 2.资本输出城市:以东京、 首尔、台北为代表 3.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 的产业城市:以上海、曼 谷、雅加达为代表
4.以国际交易为主要经济 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以 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
二、亚洲唯一的发达工业化国家——日本
(一)自然条件
1.7
0.7 -0.3 1.5 0.6 -0.6 -0.2 0.3 3.8 0.6 1.4
81.0
3.9 2.6 4.1 2.4 0.9 2.7 1.7 0.7 19.0 100.0
80.6
4.1 2.7 4.0 2.3 0.9 2.8 1.8 0.7 19.3 100.0
51.8
10.5 8.5 8.1 5.8 1.7 5.3 7.4 1.0 48.2 100.0
第六章 亚洲
第二节
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
一、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
(一)时空过程
出 口 导 向 型 工 业 化 新 一 轮 混 合 型 工 业 化
进 口 替 代 工 业 化
亚洲工业化轨迹
进口替代工业化
概念 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 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 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 略。 措施 进口替代通常采取保护与鼓励齐头并进的措施,一方 面对国外的产品设定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对国 内产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进口替代的过程 消费品国产化→中间产品国产化(原材料、 零部件等)→资本品国产化(生产设备)的依次递进过程。 局限性 首先,亚洲国家除极少数二、三个大国外,其余各 国国内市场普遍狭小,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进口 替代是消费品的国产化,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对外依赖不仅 没有下降反而更加深,从而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收支结构。
(1) 天然林的树种构成发生变化。而人工林在 涵养水分、腐殖土壤等自然生态上的作用却远 不及天然林。 (2) 农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3)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和大批 海岸保护设施极大地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息, 海岸的水质净化机能也因此而受影响。 (4)战后的汽车社会化和由此带动的高速公路的 建设,不仅以其噪音、振动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造成公害,而且也破坏了生物的行动圈和自由 移动。
太平洋带状地带
北海道地区 北东北地区 南东北地区 北陆地区 山阴地区 四国地区 南九州地区 冲绳地区 地方圈合计 全国
40.8
22.1 9.7 8.0 6.7 2.7 5.0 4.5 0.6 59.2 100.0
75.0
4.5 3.3 4.6 4.5 1.1 3.4 2.4 1.0 24.8 100.0
83.5
1.8 1.7 3.8 4.7 0.6 2.6 1.0 0.2 16.5 100.0
85.4
3.2 1.5 3.4 3.0 0.4 1.8 0.9 0.3 14.5 100.0
视角二: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
中枢管理职能是城市的高级职能,是决定现代大城市 的吸引力、成长力的最主要的职能。中枢管理职能可 分为行政的(政治)、经济的、文化-社会等三种类型。
国土结构呈现如下特征: (1)三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差距很大。 (2)中间地带的存在及经济实力向第一国土轴高度倾斜。 (3)在三大城市圈中向首都圈的集中尤为显著。
三大都市圈
三大都市圈(细节图)
日本的国土结构指标——三大城市圈、 中间地带与地方圈
面积 人口 1997年 首都圈 名古屋圈 关西圈 三大都市圈合计 北关东地区 山阳地区 北九州地区 中间地带合计 3.6 7.8 7.2 18.6 9.8 5.7 6.7 22.2 25.8 11.5 16.3 53.6 8.0 5.1 8.3 21.4 增长率 97/92 2.0 1.8 1.1 1.7 2.0 0.4 1.2 1.3 县内总产值 1994年 30.8 12.3 16.5 59.5 9.4 4.9 7.2 21.5 县民收入 1994年 30.6 12.3 16.1 59.0 9.6 4.8 7.3 21.6 农业产值 1995年 8.1 9.3 6.0 23.4 13.5 3.9 10.9 28.4 制造业附加值 1996年 22.7 19.9 17.8 60.4 11.4 6.1 5.6 23.1 批发额 1995年 41.0 12.6 18.8 72.4 3.7 3.6 5.6 12.9
亚洲工业化轨迹与背景
工 业 化 轨 迹
殖民地时 期初级产 品出口 (农产品、 矿产品、 原油等)
第一次进口替 代工业(基本 消费品的国内 生产)
第一次出口导 向 型 工 业 化 (出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
第二次进口替 代工业化(重 化学工业) 第二次出口导 向 型 工 业 化 (高附加值、 技术密集型产 品出口)
2003~2006年亚洲主要国家GDP增长率情况 对比表(%)
主要国家 中国 印度 巴基斯坦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孟加拉 2003年 9.5 7.4 5.7 6.9 5.4 4.9 4.5 5.8 2004年 9.5 7.3 7.1 6.1 7.1 5.1 6.0 5.8 2005年 9.0 7.1 7.4 3.5 5.5 5.8 4.7 5.7 2006年 8.2 6.3 6.5 5.0 6.0 5.8 4.8 6.0
来自百度文库
稳定增长期
结构调整期
首都圈一极集中型结构的形成
日本的工业地带和工业地域
日本的工业地带和工业地域
轴带
工业沿海布局、太平洋工业地带的形成
日本工业发展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依靠从外国 进口,而产品又大部分销往国外市场 。 利用岛国条件的优越性 集中发展重、化学工业的政策,使纺织工业比重下 降,大批重化工业在原有工业地带及其外围集中 日本三大都市圈首都圈、阪神圈、中京圈是日本工 业城市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最大的消费市场 日本政府优先向这些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基础设施 和增设交通线路等,为投资建厂提供了方便条件
时 代 背 景
帝国主义 列强建立 的不平等 的资本主 义国际分 工体系
20世纪60年代 关税及贸易总 协定(GATT) 世界贸易的自 由化 廉价劳动力
20世纪80年代 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成长 先发工业化国家把国 (区)内失去比较优势 的产业或生产工程向邻 近后发国家转移
(二)亚洲工业化的地域格局
(三)经济发展的因素
1.和平 国际环境 2.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体制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 3.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 1.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 2.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 自然条件 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优质、廉价资源) 3.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 1.人口与劳动力: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 2.资本: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 3.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 国 经济要素 4.市场:自由、竞争性市场 内 5.产业组织: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 条 6.政府:引导,保护,公共投资 件 社会、制 1.战后改革 · 缩小军费开支 度 · 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进行农地改革, 推行劳动民主化) 2.社会因素 · 中流意识 · 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
(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战后:“倾斜生产方式”,重点发展电力、煤炭、钢铁、肥料等基础工业; 农地改革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劳动改革则大大提高了城市居 民的收入水平,家用电器生产因此兴起;战后的自由竞争环境、国际和国内市 场的带动,钢铁、石油化工、造船和汽车等运输机械等“重化学工业”得到快 速发展,同时农业开始衰落。
日本1970-2010年工业结构变化
参考文献
http://bbs.tiexue.net/post2_3139626_1.html 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http://www.nmg.cei.gov.cn/yjcg/201203/t201 20322_61291.html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http://www.doc88.com/p-943523903842.h
(六)现代国土的结构特征
两个视角
一是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对立 二是以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
视角一: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对立
中间地带 北关东地区 山阳地区 北九州地区 地方圈 北海道、东北地区、
三大都市圈 首都圈(1都3县) 名古屋圈(东海4县) 关西圈(2府4县)
北陆地区、山阴地区、
四国地区、南九州地区和冲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