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亚洲 第二节 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
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韩国首都首尔夜景
新加坡和韩国经济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
先是利用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结合本国国情,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后又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并注意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西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的发展
索马里海盗劫持的沙特阿拉伯的油轮“巨无霸”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
印 度 洋
太 平 洋
90年代,韩国已步入先进国家行列,它的造船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工业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韩国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为首都汉城夜景。在这里,川流不息的车辆、高低错落的楼房与传统的亚洲式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流动的画面。
B
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治”
主要内容: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士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新加坡
新加坡利用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建设港口和机场,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它还重点发展了通讯、金融等服务业。上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的海运业、炼油业、造船业和电子电气工业已经闻名于世,它还是世界著名的外汇交易市场。新加坡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注意美化环境,把新加坡城建设成为美丽的花园城市 。
高二历史亚洲经济的发展PPT优秀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演讲人: XXX
PPT文档·教学课件
过分 依赖 国际 资本 和国 外市 场
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有什么成功经验?
南亚印度经济的发展
国 政策(战略) 成就 家 特点
弱点或问题
印
建立了较齐全 人口膨胀
推行国营经济 和私营经济
的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粮食
环境恶化
度
“混合”发展 自给,科技取 民族和
政策
得较大成就。 宗教矛盾复杂
80年代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印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培养科技人才,重视发 展科技是其特色。 西亚: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年代以后产油国充分利 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油多人少,富。 伊拉克、伊朗:油多人多,富裕程度低。 60年代末日本: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成就
问题
1.工业发达、贸易繁 荣、环境优美的现代 化工业国家; 2.国际金融及贸易中 心、海运业、炼油业、 造船业、电气工业闻名。
过分 依赖 外国 资本
泰 国
亚马 来 西 亚
1.加强与邻国经济合作;
2.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3.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
8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
4.适时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外贸。
一、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二、印度经济的发展 三、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
地 国 措施
成就
问题
区家
东
1.以五年计划
形式确定经济
韩 发展目标,同
1.1960—1980 年中,人均 国民生产总
1.过分依赖国际 市场和外国资本,
九年级历史下册14《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简明课件
特别提示
①印度发展存在的问题(瓶颈):人口膨胀 ——中国也有 ②巴基斯坦:后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亚洲还有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在革命胜利 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
新加坡和韩国的工业化
①时间:20世纪60牛顿至90年代中期 ②政策:a.先是利用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 b.结合本国国情,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 术,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后又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参 与国际竞争 (P083.温故知新.答案:a b c d) d.注意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 ③经济起飞:新加坡——60年代“进口替代”工 业化、70年代“出口主导”外向型,实现了经济 起飞80年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重点发展高新 产业为主的服务业。1995年,GDP居亚洲各国
P081.思考题
韩国发展经济实行“不均衡增长”战略有什么好处?
答:分点谈 : (重在理解,可以不抄) ①先工业化,有利于积累资金和技术。 ②优先发展出口工业,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和赚 取外汇。 ③重点支持大型企业,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提 高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 ④首先发展首都圈和东海岸,可以利用基础较好, 接近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
印度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成就P079.上
印度独立后,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 共同发展——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 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在核工业和航天技术上也 取得显著成就 1998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1位。 ☆20世纪60年代后期,“绿色革命”农业发展战 略,“饥荒之国” “余粮之国” ☆90年代全面经济改革,高新技术 “软件大国”
史海拾贝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 发展与合作”的必背知识点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发展与合作”必背知识点一、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差异1. 国家分类世界上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如美国、日本、德国等。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如中国、印度、巴西等。
2. 发展水平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生活水平低、医疗条件差、教育资源有限等问题。
3. 两类国家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通常被称为“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
二、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经济1. 全球经济特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即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资金、人员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
2.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快捷、高效、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货物输送和人员往来。
3. 中国的贡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通过提出并实施 “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三、国际合作1. 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全球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一个国家要发展就需要同其他国家开展经济交流与贸易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国际合作在应对自然灾害、贫困和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维护和平与稳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中国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四、具体案例与分析1. 国际合作案例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实现了互惠互利,推动了贸易往来。
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方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合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初中地理探索亚洲的工业和工业区域
初中地理探索亚洲的工业和工业区域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亚洲的地理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地区的工业和工业区域的影响和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亚洲的工业发展现状、工业区域分布以及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亚洲的工业发展现状亚洲是全球最为发达的工业大陆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随着亚洲国家的经济迅速崛起,工业化进程得以加速,工业产值和就业机会大幅增长。
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是亚洲最为重要的工业大国,其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工业区域分布亚洲的工业区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东亚地区以中国沿海地区、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主要工业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而南亚地区以印度为核心,也成为了亚洲的重要工业区域之一。
同时,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也在工业化进程中快速崛起,成为了亚洲的新兴工业中心。
三、工业区域与环境保护亚洲的工业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繁荣,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一些工业区域由于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破坏等后果。
这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生态平衡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亚洲各国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为了促进工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亚洲各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废水排放以及固体废物处理等。
同时,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促使其改善生产工艺和环境治理设施。
2.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通过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工业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 引导转型升级。
尤其是东亚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4. 加强国际合作。
亚洲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跨国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
人教版地理探索亚洲的工业与工业地理
人教版地理探索亚洲的工业与工业地理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拥有丰富多样的工业发展和工业地理特点。
本文将探讨亚洲工业的发展历程、工业地理的分布特点以及亚洲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亚洲工业的发展历程亚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其工业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在早期,亚洲一些古老文明如中国和印度等地已经有着相对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但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直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亚洲国家的不断发展,亚洲的工业化进程才开始加速。
在亚洲的工业化进程中,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发展范例。
日本在19世纪末受到西方科技的影响,通过引进技术、培养人才以及提供政府支持,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中国、印度等也逐渐步入工业化的轨道。
二、亚洲工业地理的分布特点亚洲工业地理的分布特点与各国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亚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地区,其中中国、日本、韩国等是亚洲的工业重镇。
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是亚洲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中国工业的分布不仅与其庞大的国土面积和多样的地形地貌有关,还与其自然资源的丰富以及劳动力的充裕有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政府的产业转型政策,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工业链的重要一环。
日本以其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在亚洲工业地理中有着重要地位。
由于资源有限,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本土,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出口贸易实现持续发展。
此外,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在近年来兴起,成为亚洲工业地理格局中的新兴力量。
三、亚洲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亚洲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国家发展滞后。
亚洲国家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资源支持工业化的进程。
其次,环境污染成为亚洲工业发展的难题。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亚洲一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初中历史近代亚洲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初中历史近代亚洲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近代亚洲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持续增长的时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经历现代化进程,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不同的路径和策略。
本文将就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进行综合分析。
一、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作为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
19世纪末,日本的幕府政权被废除,明治维新开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
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知识,日本迅速发展了煤炭、铁路、造船等工业部门。
同时,政府还实施了积极的经济政策,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国内市场的形成。
这些措施使得日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国家之一。
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相对较慢。
中国经历了近代史上的许多动荡和战乱,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然而,20世纪初,中国开始逐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制度和法治体系的建立;第二是经济现代化,即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放开市场、吸引外资、建立自由贸易区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还通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仍在继续,政府正在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印度的经济增长印度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增长。
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的软件开发和外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入。
同时,印度政府也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腾飞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在近代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
杨青山版 世界地理第第六章 亚洲(原创)PPT课件
9
10
11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位于西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陆之间,分布在中 国西藏、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境内。东西长约2450km,南北 宽约200~350 km,有30多座海拔超过7300 m的高峰,其中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 高峰,海拔8844.43 m;马拉雅山脉的最大特点是:高度大,山峰陡峭,终年积 雪,冰川长大,构造复杂,切割强烈,造山运动仍在继续,垂直自然带发育。
维克拉马迪亚特号
Persian Gulf
问答
问题提问与解答
HERE COMES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 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 意见,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 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着再次相 会!
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
–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基本机制:
•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基本机制 • 依赖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发展制造业,带动经济起飞 • 起飞后内需扩大再拉动经济增长 • 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
–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成效显著: • 20世纪后半期,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率 大大超过GDP增长率
轨 矿产品、
的国内生产)
迹 原油等)
第一次出口导 向型工业化 (出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
第二次进口替 代工业化(重 化学工业) 第二次出口导 向型工业化 (高附加值、 技术密集型产 品出口)
帝国主义 时 列强建立 代 的不平等 背 的资本主 景 义国际分
世界旅游地理——第五章 第二节 亚洲的工业化及代表性国家——(2)韩国
(1)地形:约70%是山地。太白山脉 锦亘于整个东海岸,多呈悬崖绝壁和岩岛,最高山峰汉拿山海拨1950米。西部和南部为平原和3000多个岛屿,多优良港湾。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为1500毫米,并由南向北逐步减少,6月-9月的降雨量为全年的70%。冬季平均气温为零度以下,1月份为零下5度。夏季8月份最热,气温为25摄氏度。
(3)政府主导——扶植大财阀企业、扶植特定产业。
(4)重视教育——几乎没有文盲、是美国外籍学员中人数最多的、政府预算中1/5在教育投资、法律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保证足够经费进行员工培训。
(5)企业家精神——训练有素的企业家热衷于管理理论和高级技术教育,使之不满足于代工而普遍重视“知名度”和品牌的创பைடு நூலகம்。
(3)韩国矿产资源较少,已发现的矿物有28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50多种。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物有铁、无烟煤、铅、锌、钨等,但储藏量不大。
(二)经济地理特征
1.发展迅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1960年前——农业国。人均GNP80$。
1960—1979年——亚洲“四小龙”之一,完成工业化,人均GNP1642$。2005年的人均约为16305美元。
——岭南工沿海业带(加工贸易型工业地带,钢铁、石化、汽车、机械、纺织)。二者合占全国从业人数和产值的80%。
(三)主要产业部门及其分布
1.钢铁工业——韩国工业化的支柱产业之一。1970年现代钢铁工业起步,
产量:1973年48.1万吨;1981年突破1000万吨;1995年3677万吨,1999年4100万吨,居世界第六位。原料、燃料完全进口。
2.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次产业之间:
工业结构:60年代——轻纺工业;70年代——重化工业;80年代——提出“技术立国”,向资本、知识密集型转变。
亚洲工业知识点总结大全
亚洲工业知识点总结大全1. 亚洲工业发展概况亚洲是全球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亚洲地区的工业生产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
亚洲的工业生产覆盖了包括汽车、电子、纺织、化工、钢铁等多个领域,其中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工业产值一直保持在全球前列。
2. 亚洲工业发展特点亚洲的工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结构多样化,涵盖了制造业、矿业、能源等多个领域;二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工业技术一直位于世界领先地位;三是全球产能转移,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亚洲成为世界工业产能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3. 亚洲工业发展的影响亚洲地区的工业发展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亚洲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电子、汽车、纺织、化工等行业。
其次,亚洲的工业产品出口占据了全球很大比例,对国际贸易和全球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同时,亚洲的工业发展也对环境、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亚洲各国也面临着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挑战。
4. 亚洲工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亚洲地区的工业生产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力、原材料、技术和市场等。
劳动力是亚洲工业生产的重要要素之一,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和外国投资。
原材料方面,亚洲地区的资源丰富,如中国的煤炭、印度的铁矿石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业生产的需求。
技术水平是工业生产的核心竞争力,亚洲国家在电子、汽车、航空、半导体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市场是工业产品的基本出口方向和销售领域,亚洲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出口市场。
5. 亚洲工业发展的动力亚洲工业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等。
技术创新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通过不断引进、吸收和创新技术,亚洲的工业水平不断提升。
市场需求是工业产品生产的根本动力,随着亚洲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工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16课程名称:世界地理英文名称:World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72学分:4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师范类)学生先修课程:自然地理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专业基础课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属于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
它是在地球概论、地图学、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
世界地理作为一门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相综合的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
它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统领世界地理知识,阐释世界地理问题;以全球化及其表现问题为背景,注重地方(国家、地区)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具体区域的特性或个性认知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运用综合的观点,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产业分布等方面,认识并理解其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各地理区相互关联的特征和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世界地理教学,应达到如下目的:1.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掌握世界地理知识和地理环境结构的基础理论,阐释世界地理问题;2.以全球化及其问题为背景,了解地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及新的世界经济动态;3.以具体区域的特征或个性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和分析区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及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充分利用地图、教学景观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践环节无(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在学习了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地理基础等先行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以世界不同区域为对象,运用综合的观点研究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其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结构的特点、发展规律。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国际经济合作》参考课件
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
第六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学习目标
1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2 掌握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织 3 正确认识国际间的合作和竞争
700美元付给 德国设计师
1750美元付给日 本零件厂商
3000美元付给 韩国装配工人
400美元用来购买新加
坡生产的各式零件
250美元付给美国的 广告商、经销商
联合国
大会
经济及 社会理事会
秘书处
国际法院
联合国机构组织示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
英国
法国
美国
2 国际合作中的重要组织
简称“世卫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1946年7月在 纽约举行的一次国际卫生会议中,64个国家代表签署了《世界卫生组 织组织法》。1948年4月7日,该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后生 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 世卫组织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 每年的4月7日也就成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 ”。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总部 美国纽约 瑞士的日内瓦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奥地利的维也那 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美国华盛顿 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贝巴 埃及的开罗 新加坡(秘书处) 瑞士的洛桑
背诵要点
①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有__俄__罗__斯__、__加__拿__大__、__中__国__、__美__国__、__巴__西__、__澳__大__利__亚__ ②根据_经__济__发__展__水__平__的__高__低__,可把国家划分为__发__达__国__家__和__发__展__中__国__家__。 ③_中__国__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第二,巴西第三) ④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__北__半__球___和南半球的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在____ _半__球__的__南__部__和__南__半__球___。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商谈,称__南__北__对__话_。发展中 国家之间的合作,称为__南__南__合__作_。 ⑤_经__济__全__球__化__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⑥_联__合__国___是世界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 ⑦__世__界__贸__易__组__织__(__W_T_O_)_是重要的全球性经济贸易组织,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 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和公平。
第二节 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
(2)自然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大陆东 部海域,北太平洋西 侧的岛国, 东濒太平洋,西 隔东海、黄海、朝鲜 海峡、日本海同中国、 韩国、朝鲜、俄罗斯 相望。
(3)政治地理位置 战前: 日本为一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其周围都是弱国;中国、东南亚等是半殖 民地国家,俄罗斯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为日本在东亚的侵略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战前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 1895年入侵台湾,1905日俄战争, 1910年入侵朝,1931年入侵东北,1937年 全面侵略中国。
我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在 坚持我一贯立场的前提下,与日方达成 了此问题留待以后解决,不采取单方面 行动,避免这一问题干扰两国关系大局 的谅解。
(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
1、地形:(1)山地广布,平原小而分散。 山地,60%丘陵11 % ,台地、平原29 % 较大的平原有:
关东平原16800KM 2 ,石狩平原4000KM 2 ,
B 日韩独岛之争
32
韩国媒体报道,在朝鲜半岛历史上, 早在新罗王 朝(公元6世纪)就有独岛的记 录。日本政府自1905年入侵朝鲜半岛以后, 即宣告对独岛(竹岛)拥有自主权。1945 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把独岛 (LiancourtRocks)移送给了驻韩美军政 府管辖。1948年8月15日随着大韩民国政 府的建立,独岛与其他领 土一同自动地归 于大韩民国政府,并由大韩民国政府行使 主权,其后日本却不承认,现是两国争端 之一。
2、气候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特点: 温和,湿润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一月 北部 中部 南部 札幌 东京 鹿儿岛
-6.3 ℃
(1)温和
八月 21.7℃ 25℃ 27℃
3℃ 7.2℃
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较温和 札幌 鹿儿岛 海参崴 上海 -13℃ 4.2℃
第六章 亚洲
5)南亚大区 位于亚洲的南部,喜马拉雅山脉把它与其它地区 隔开,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和大气环流的 影响自然景观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荒漠。 根据地形划分为印度半岛区和斯里兰卡岛区。 6)西南亚大区 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具有强烈大陆性和干燥性的 热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水系以内陆水系为 主,自然景观为热带、亚热带荒漠、半荒漠。根据地 形和气候的差异可分为伊朗高原区、阿拉伯半岛区 、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地中海东岸区、小亚细亚高原 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区、高加索山区。
四、亚洲的生物界
1、植被界的主要特征 1)植物种类多 由于亚洲面积广大,自然带、气候带多样,多种 植物都可存活,因此植物多种多样。 2)生态植被类型多样 亚洲有寒带苔原、亚寒带森林、温带森林、亚热 带森林、热带森林、温带草原和荒漠、热带草原和荒 漠、高原-高山植被等26种生态群落类型。 3)森林覆盖率较小 亚洲的森林覆盖率为19%,而世界平均覆盖率约为 30%,绿地面积也是世界最小的。
3、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区 1)北亚大区 位于亚洲北部,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寒湿气候和广阔 的永冻现象,河流属于北冰洋,植被具有耐寒性,动物 特征鲜明,纬向自然带典型。由于距大西洋远近和构造 地形的不同划分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 区、俄罗斯远东山地区。 2)中亚大区 位于亚洲大陆中部,是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 候区水系为内陆流域,内陆湖泊众多,自然景观为温带 荒漠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由于受地形不同及降水量分 布不同,可划分为哈萨克丘陵和土兰平原区、帕米尔高 原区、蒙古高原区、内蒙古新疆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
第二节 亚洲的工业化和代表性的工业化国家
一、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 1、亚洲的工业化历程 1)进口替代工业化 战略: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保护本国幼稚产 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 措施:对国外的产品设定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对 国内产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过程:消费品国产化→中间产品国产化(原材料、零 部件等)→资本品国产化(生产设备)的依次递进。 局限:除极少数大国外,其余各国国内市场普遍狭小, 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对外依 赖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加深,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收 支结构。
(2)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1
“四小龙”简介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
南接南海,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 上交通要道。它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
韩 部邻抱约实0年开跻成年韩纺新 城邻峡西间和面称以。。1行年代始身为代国织国群菲建是纽从洲从本代主制楠有市马与亚。航效加军其面7三代韩实于国开经等香 面喉南世一球发现5济利香位岛律相太。这到大海起的糖梓电国六印相新运果坡0事余积0权韩国施新际始济是朝,部界的第达代转用港于港,宾望平不里中西的注海、等气年家甲尼隔加中显是分三90鼎国成第兴市把实韩南南、的面二国意型效经亚相相。洋光通国洋船重岛塑加化位代。海相,坡心著东界面0立经功一工场进力国.海中南航积位家义。率济洲9隔隔由地中过东、只发型胶工铁于开该峡隔并是之,南线被公、济地个业上入雄的,国海道和的)上三不是大6约约于区国,部地一展工、出路珠始国南,以亚一故亚与黄里依从推五国一发厚支为的与要千人和的次断世陆万台各东从沿中般工商电口和63江,位口北长洲。亦的朝海(法崩行年个达,柱(00珠门参冲分均世香经得界东平地口湾国海欧海海也业经力区高并于,面堤最新有00一鲜、包治溃了经具国钢产江户湾。之对界港济以经北方公公区东扼海和洲的、经,济等。速且“马其有相重加个民朝括国的外济有家铁业内;海以一外第经转提济朝公里里)侧西上南、船波过已。,北公经花来南柔连要坡行岛主鲜岛的边向发竞行、。河又峡不的贸一济型升的鲜里;;,太联海非只斯这形工开起路历园半面佛于的在列国主海屿体缘型展争列汽与地之到人易的,中一半,南西背平系之洲也湾里成业辟基,了城岛有海新金城,,义峡海制走经计力作车南处交全口值转始,个岛半隔界靠洋的间、从和。以有有隆海三市南新峡马融市8也人和岸。向济划的为、海欧,球,(口于香奇的台巴岛中航重往南这印台加纺高,上次”端加与两、保0是民日线2复发,国努造交亚是十创超贸港迹2南湾士海国道要返亚里度湾工织雄南和重之,坡马岸服洁年0一共本)0苏展7家力船通大亚万造过易的半海岸海大的交的和通洋六外、、至空大世美毗海来之务方代个和海。世,战0,目、的陆洲分着所总资部峡峡线陆中通船大过到十销电台高中的纪发国所韩纪6略年9标电咽东及之全有值源。与,全,心枢只洋。日年为子中雄航经展相环国50,代0。子。北福长与,、、、
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
亚洲工业化与地域格局教学设计经济法政系10历史教育08郭继香一、教材分析我们所要学习的是中国地理第六章亚洲的第二节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的前一小部分,主要讲的是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形成。
今天讲的内容十分重要,因为它主要讲述了亚洲工业化的道路历程,对亚洲各国影响十分深远,意义十分重大,它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使亚洲各国逐部走向了繁荣富强。
这边讲的主要是为后面讲亚洲各国(如日本,印度,韩国等)的工业化做铺垫,因此这节我们要认真的去学。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大二的学生,大学生的思想相对于初高中生已经是十分的成熟了,自主理解的能力也十分的强,因为他们对初高中的知识已经有了许多认识,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稳定了,因此,本课不仅是将书中内容讲给他们听,而且要联系现实进行拓展,使他们深度认识工业化的特点和意义,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充分体会,增长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亚洲和欧洲工业化发生时间不同的原因,亚洲工业化在二战前没发展的原因,亚洲工业化的三次历程,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形成等;能通过学习过了的亚洲工业化的三次历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亚洲各国目前处于哪种历程的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联系现实分析工业化的作用以及意义,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提问的方法进行提问,然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究性和创造性,最后老师进行讲解。
2.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边讲一边根据内容放些图片,使学生更深联系现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亚洲工业化在二战前没发展的原因,使学生更近一步认识到工业化的影响,使之认真学习,开拓创新,为国家作贡献2. 通过学习亚洲工业化的三次历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创新在当代的巨大作用,能够运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向西方学习得利与弊,和亚洲各国工业化的局限性。
亚洲工业分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排放
人工智能:亚 洲国家正在加 大投入,提高 工业自动化水
平
5G技术:亚洲 地区正在积极 推进5G网络建 设,为工业发 展提供更高效
的信息传输
新能源技术: 亚洲国家正在 加强新能源技 术的研发和应 用,推动工业
绿色发展
生物技术:亚洲 地区在生物技术 领域的研究和应 用方面取得重要 进展,为工业发 展提供新的动力
资源短缺:亚洲 许多国家资源匮 乏,依赖进口, 导致成本增加。
环境压力:工业 发展对环境造成 巨大压力,如空 气污染、水污染 和技术相对落后, 缺乏自主创新能 力。
贸易壁垒:一些 国家设置的贸易 壁垒,影响亚洲 工业品的出口。
亚洲经济持续增长,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
日本工业布局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等大城市为中心的产业集 聚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日本工业在原材料、零部件供应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拥有众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企 业,如三菱、松下、东芝等。
汽车产业:韩国是 全球汽车生产大国, 拥有多家知名汽车 品牌
电子产业:韩国电 子产业发达,产品 在全球市场占有重 要地位
亚洲各国政府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亚洲地区合作不断深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平台和机会
亚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人才支 持
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强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进工业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
亚洲的能源与资源产业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
第六章 第二节 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
第二节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一、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一)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起源于欧洲的近代工业文明在产业革命以后的两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殖民、对外侵略、资本输出和贸易等途径,向包括亚洲在内的非欧洲地区扩散和渗透,致使人类社会在短短的两百多年时间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与欧美不同,亚洲的工业化经历了相当曲折的历程。
亚洲有很大范围内属于季风气候区(尽管成因有不同),在自然界的恩惠下,亚洲很早就产生了高效率的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型的农业社会,从而形成了缺乏交流、对土地高度依赖和保守的经济社会特质,这些显然不利于工业文明的产生。
至于冷湿气候和贫瘠土壤条件下的欧洲,其经济社会则建立在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易基础上,地理大发现、重商主义、产业革命都与其贸易和对外侵略紧紧联系在一起。
亚洲的工业化是在由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起步的。
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和技术来自宗主国,工业开发集中于为宗主国服务的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领域;产业间缺乏关联;有限的盈余在资本主义垂直分工体系下被列强剥夺,无法积累工业化所需资本和技术;由于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也无法形成市场基础。
除了早在19世纪后半期完成明治维新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日本,于20世纪初完成产业革命之外,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真正的工业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亚洲的工业化道路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过程,经济起飞展现出从日本→亚洲“四小龙”(简称NIEs)→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中国、越南、印度的空间扩散过程,而起飞出现的先后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步入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时期。
1. 进口替代工业化所谓进口替代工业化,简言之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
进口替代通常采取保护与鼓励齐头并进的措施,一方面对国外的产品设定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对国内产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战后:“倾斜生产方式”,重点发展电力、煤炭、钢铁、肥料等基础工业; 农地改革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劳动改革则大大提高了城市居 民的收入水平,家用电器生产因此兴起;战后的自由竞争环境、国际和国内市 场的带动,钢铁、石油化工、造船和汽车等运输机械等“重化学工业”得到快 速发展,同时农业开始衰落。
日本1970-2010年工业结构变化
参考文献
/post2_3139626_1.html 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yjcg/201203/t201 20322_61291.html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p-943523903842.h
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大国;
从产品出口大国到技术出 口大国;
2009年,按照国际汇率计算的话,日本国内生 产总值5.06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2009年 中国GDP4.98万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 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 第3位(次于美国和中国;[第四名:印度]),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五)产业区位与国土结构的变化
在日本,前后分五次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各时期的产业区 位政策,通过作用于企业和居民的空间行为而间接影响了产业区位 和国土结构的变化。
经济复兴期
Hale Waihona Puke 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
高速增长前阶段
高速增长期后期阶段
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
第一国土轴的形成 工业向内陆和国土两端的扩散
2003~2006年亚洲主要国家GDP增长率情况 对比表(%)
主要国家 中国 印度 巴基斯坦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孟加拉 2003年 9.5 7.4 5.7 6.9 5.4 4.9 4.5 5.8 2004年 9.5 7.3 7.1 6.1 7.1 5.1 6.0 5.8 2005年 9.0 7.1 7.4 3.5 5.5 5.8 4.7 5.7 2006年 8.2 6.3 6.5 5.0 6.0 5.8 4.8 6.0
第六章 亚洲
第二节
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
一、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
(一)时空过程
出 口 导 向 型 工 业 化 新 一 轮 混 合 型 工 业 化
进 口 替 代 工 业 化
亚洲工业化轨迹
进口替代工业化
概念 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 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 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 略。 措施 进口替代通常采取保护与鼓励齐头并进的措施,一方 面对国外的产品设定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对国 内产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进口替代的过程 消费品国产化→中间产品国产化(原材料、 零部件等)→资本品国产化(生产设备)的依次递进过程。 局限性 首先,亚洲国家除极少数二、三个大国外,其余各 国国内市场普遍狭小,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进口 替代是消费品的国产化,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对外依赖不仅 没有下降反而更加深,从而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收支结构。
时 代 背 景
帝国主义 列强建立 的不平等 的资本主 义国际分 工体系
20世纪60年代 关税及贸易总 协定(GATT) 世界贸易的自 由化 廉价劳动力
20世纪80年代 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成长 先发工业化国家把国 (区)内失去比较优势 的产业或生产工程向邻 近后发国家转移
(二)亚洲工业化的地域格局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概念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在亚洲,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NIEs在 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自80年代以来依次采取了 这一战略。 措施 政府采用了降低汇率、提供出口补贴和出口信用、 设立出口促进机构、建设出口加工区等诸多政策支持措施, 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背景 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体系下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交通通讯等克服空间距离的技术 大发展,跨国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寻求低成本生产基 地等。冷战结束后,全面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和投资 更加自由化。
1.7
0.7 -0.3 1.5 0.6 -0.6 -0.2 0.3 3.8 0.6 1.4
81.0
3.9 2.6 4.1 2.4 0.9 2.7 1.7 0.7 19.0 100.0
80.6
4.1 2.7 4.0 2.3 0.9 2.8 1.8 0.7 19.3 100.0
51.8
10.5 8.5 8.1 5.8 1.7 5.3 7.4 1.0 48.2 100.0
来源:2006年8月,印度经济监测中心在《印度经济每月观察》上 公布了2003年到2006年亚洲主要国家GDP的增长情况
2012年预测
新一轮混合型战略
概念 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 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既为“混合型”战略。
IT革命 在新一轮混合发展战略中,信息技术(IT)革命牵 动了亚洲新经济的发展,IT关联产品的出口成为帮助亚洲走 出金融危机的主要动力。
国土结构呈现如下特征: (1)三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差距很大。 (2)中间地带的存在及经济实力向第一国土轴高度倾斜。 (3)在三大城市圈中向首都圈的集中尤为显著。
三大都市圈
三大都市圈(细节图)
日本的国土结构指标——三大城市圈、 中间地带与地方圈
面积 人口 1997年 首都圈 名古屋圈 关西圈 三大都市圈合计 北关东地区 山阳地区 北九州地区 中间地带合计 3.6 7.8 7.2 18.6 9.8 5.7 6.7 22.2 25.8 11.5 16.3 53.6 8.0 5.1 8.3 21.4 增长率 97/92 2.0 1.8 1.1 1.7 2.0 0.4 1.2 1.3 县内总产值 1994年 30.8 12.3 16.5 59.5 9.4 4.9 7.2 21.5 县民收入 1994年 30.6 12.3 16.1 59.0 9.6 4.8 7.3 21.6 农业产值 1995年 8.1 9.3 6.0 23.4 13.5 3.9 10.9 28.4 制造业附加值 1996年 22.7 19.9 17.8 60.4 11.4 6.1 5.6 23.1 批发额 1995年 41.0 12.6 18.8 72.4 3.7 3.6 5.6 12.9
——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 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 形成 1.亚洲太平洋走廊的形成 2.资本输出城市:以东京、 首尔、台北为代表 3.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 的产业城市:以上海、曼 谷、雅加达为代表
4.以国际交易为主要经济 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以 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
二、亚洲唯一的发达工业化国家——日本
(一)自然条件
(1) 天然林的树种构成发生变化。而人工林在 涵养水分、腐殖土壤等自然生态上的作用却远 不及天然林。 (2) 农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3)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和大批 海岸保护设施极大地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息, 海岸的水质净化机能也因此而受影响。 (4)战后的汽车社会化和由此带动的高速公路的 建设,不仅以其噪音、振动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造成公害,而且也破坏了生物的行动圈和自由 移动。
(三)经济发展的因素
1.和平 国际环境 2.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体制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 3.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 1.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 2.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 自然条件 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优质、廉价资源) 3.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 1.人口与劳动力: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 2.资本: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 3.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 国 经济要素 4.市场:自由、竞争性市场 内 5.产业组织: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 条 6.政府:引导,保护,公共投资 件 社会、制 1.战后改革 · 缩小军费开支 度 · 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进行农地改革, 推行劳动民主化) 2.社会因素 · 中流意识 · 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
位臵与国土
太平洋与日本海 之间 岛屿构成 东北-西南向延伸 的弧形
富士山与樱花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 候
以冬季降雪为特征 的日本海沿岸; 易出现梅雨期大雨 和干旱的九州地区; 降水少、终年多晴 天的濑户内海地区; 降水多、深受黑潮 影响而温暖的南海 地区。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亚洲工业化轨迹与背景
工 业 化 轨 迹
殖民地时 期初级产 品出口 (农产品、 矿产品、 原油等)
第一次进口替 代工业(基本 消费品的国内 生产)
第一次出口导 向 型 工 业 化 (出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
第二次进口替 代工业化(重 化学工业) 第二次出口导 向 型 工 业 化 (高附加值、 技术密集型产 品出口)
日本的行政区划
日本由都、道、府、县的行政区域构成。分为 47个一级行政区,其中一都(东京都)、一道 (北海道)、二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个 县(相当于我国的省)。二级划分为市、町和 村。
(二)经济发展轨迹
明治维新与近代化 对外扩张与工业化 二战后经济恢复与高速增长 石油危机后的结构调整与低速增长 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今天的世界经济大国
60年代中期:船舶、钢铁的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增长,重化学工业内部重心 也开始有所变化,电气机械和运输机械等加工组装型部门的增长速度超过钢铁、 石油化工等基础原材料部门。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动摇了日本工业中重化工业的根基,汽车、民 用电子、通信设备等加工组装型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产业从大规模批量生产型向 高度加工、知识密集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电子通信产业,推动生产工程的自动化水 平。同时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