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 王凤娇 潘秋梅 李欣
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6857314b7360b4c2e3f647e.png)
希思束一左 、 右束支一普 氏纤维 。 正常情况下 。 窦房结为心脏
激动 的起源点 , 心房 、 窦房结 、 心室 内传导组织 将其产生的激 动传导到心房 、 心室使其有规律顺序的收缩和舒张 。 1 2 传导 系统功能 特点 自律性 : . 指传导组 织可 以不依赖 外界 囤素的作 用 自动的、 期性 的 发放一 定频率的脉 冲传 周 导 到整个心脏 。传导性 : 传导组织 能不衰 减地 将产生的激动 顺序传导到 心肌组织 。兴奋 性 ; 导组织对 一定程度的刺激 传 脉冲具有反应性 。 并且这种 反应具有周期性特征 。 2 心律失常 的病 因 各种器质性 妁心脏病 } 神经 、 体液 困幕 } 药物 、 化学 因素 ,
维普资讯
・6 1 0・
黑龙江蔓药
He o gi gMei l o r a VOI1 . 2 0  ̄ n J n d a Jun l L a c . 5NO 2 0 2
针进入管 处 , 要揉动 , 勿 以减少 固按压 力方法 不 当所致 的药
熟 练 的静脉 穿刺 技术 , 尽量避免 穿破血 瞥 使药 液渗 至血管 外, 正确选择穿刺部 位及 适宜针 头 , 提高静脉穿刺 技术 . 一针 见血 , 长期静 脉输液浩疗 者 . 对 应做到有计 划地选择 和保护 血管 , 原则上从远端 到近 端 , 并左右交 替进行 , 而对一些剂量 大、 毒性 大 、 刺激 性强 的药物 , 如抗肿 瘤药 , 应选择弹 性好血 管进行穿刺这 样不 仅提高穿刺成功率 . 也防止药物渗漏结病 人造成 的痛 苦 . 针对 老年 患者的静脉特点 , 择针 身较短 , 选 针 头斜面较 小的头皮 针( ~6号) 55 进行穿刺 . 由于针 身短 易于 固定 , 少了液体 外渗的 发生 , 减 同时教会病 人 自我俣 护血管 的方法 . 在输液完毕 后 . 正确使用按 压洼 , 将棉签按压在穿刺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429cbc5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0.png)
降低并发症风险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多种并 发症,如心力衰竭、血栓 等,专业的护理有助于降
低这些风险。
促进康复
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 病人的康复,缩短治疗时
间,减少医疗支出。
汇报范围
01 护理评估
对心律失常病人的病情、心理 状况、生活习惯等进行全面评 估。
02 护理措施
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药物治 疗、心理干预、生活指导等。
体征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 律、血压等生命体征,注 意有无心悸、胸闷、头晕 等症状。
心理社会评估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社 会支持情况及其对疾病的 认知程度。
护理问题识别
活动无耐力
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排血量下降有关。
焦虑
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对治疗及预后缺乏 了解有关。
潜在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诊断方法
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其中,心电图检 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心电图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 者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情况,从而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03
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
病人全面评估
01
02
03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病人的心律失常 类型、发作频率、持续时 间、测
对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定期心电 图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适当 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降低并 发症的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病人改善生活方式,如戒 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作 息等,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 险。
心理护理
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 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09a291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b.png)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体会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此外,临床上依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选择住院患者34例(心律失常患者),男为19例,平均年龄45岁;女15例,平均年龄63岁1.2 药物治疗剂量过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眩晕、震颤、感觉异常、意识模糊、谵妄、抽搐、昏迷甚至呼吸抑制和心脏停搏等,应注意给药的剂量和速度。
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者和老年人应减少剂量。
2 护理2.1 心理护理患者常因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心理反应,而这些不良情绪可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给予耐心解释和安慰,告知患者心律失常的可治疗性以及稳定的情绪对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床边巡视,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必要时酌情使用镇静剂。
2.2 一般护理2.2.1 休息与活动偶发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建立正常的生活方式,注意避免劳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以保证患者的充分休息和睡眠。
2.2.2 体位护理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易使患者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感;当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表现时,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当出现血压下降、休克时,协助患者抬高头部和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血液供应;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取半坐位,以减轻肺淤血,缓解呼吸困难;当患者出现晕厥时立即取平卧位,将其头部放低,松解衣领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心律失常病人的一般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一般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1888861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f.png)
心律失常病人的一般护理大家都知道,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脏运行的正常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心律失常是一种相对多见的疾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那么,面对心律失常病人,应当如何护理呢?这里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心律失常的护理。
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节律或频率异常的状态,比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又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心律、非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就是窦性心律失常如室上速、房速等,多是心率快的心律失常。
心率慢的心律失常有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以及其他情况,比如房颤、心室率很慢等都是缓慢心律失常的表现。
因此存在不正常的心脏电活动就叫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出现明显的心悸、低血压、胸闷、头晕、出汗等,严重的出现晕厥,甚至突发猝死。
由于心律失常的不同类型其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异。
1.心律失常的一般护理(1)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
对于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的人群比如老年人需要用平稳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琐事,保持心情舒畅,尽量不要生气,更不能生闷气使自己长期处于一个紧张的环境。
不能过分焦虑和担心。
情绪的不稳定变化程度过大的话会影响心脏,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果严重的话可能导致直接死亡。
(2)警惕性意识要高。
心理失常往往不易捕捉,这时就要靠患者自己能够警惕起来发现问题。
一般情况下心理失常是有某些预兆的,这就需要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总结,以至于在心律失常要发病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
比如心房纤颤的患者在心律失常前就有心悸感,脉搏处有缺脉现象。
(3)有应对的方法。
某些心律失常的患者在以往的发病期间自己总结出了一些方法,能够控制病情。
比如某些阵发性室上性心动的患者,在发病时立即刺激咽喉呕吐的方法或者是深呼吸以减缓心脏跳动的频率,遏制发病。
(4)需要注意休息。
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讲,充足的睡眠对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日常生活期间不能做太劳累的工作,不然会导致身体负担加重,疾病加重。
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肺心病的患者来说,需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尤其是在春季要警惕,避免使自己的身体受凉,不然会加重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36f1f92af90242a995e509.png)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发表时间:2016-03-25T07:53:23.35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期作者:刘方萍王婷婷[导读] 心律失常的治疗和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往往会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
我院对心内科治疗的其中 150 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综合临床护理措施,并与对照组进行的一般护理措施相比较,其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98-01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是一种心内科常见的疾病,多见于具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其中以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较为常见,心律失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脏功能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等,往往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一般可按其发生时心率快慢、发生机制以及其引起的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进行分类。
按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按发作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的异常和冲动传导的异常两大类,心律失常也因其不同类型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各个系统的动脉供血不足,如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供血不足、肾动脉供血不足以及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等。
心律失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脏功能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等,往往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心律失常的治疗和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往往会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
我院对心内科治疗的其中 150 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综合临床护理措施,并与对照组进行的一般护理措施相比较,其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选自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 300 例,其中男性 186 例,占 62.0%;女性 114 例,占 38.0%,年龄35 ~ 81 岁,平均年龄 56.9岁,按患者原有的器质性疾病分类可分为:冠心病 203 例,高心病 57 例,风心病 23 例,肺心病 17 例,将上述 300例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50 例患者,男性 92 例,占 61.3%;女性 58 例,占 28.7%,年龄 35 ~79 岁,平均年龄 53.8岁,其中冠心病 101 例,高心病 28 例,风心病 13例,肺心病8例;对照组150例患者,男性94例,占62.7%;女性56例,占 27.3%,年龄 37~ 81 岁,平均年龄 58.1 岁,其中冠心病 102 例,高心病 29 例,风心病 10 例,肺心病 9 例。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b228d62cf705cc17542709c9.png)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发表时间:2012-07-31T10:54:08.3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吴玉玲[导读] 心律失常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吴玉玲(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牧原卫生院 022150)心律失常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经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网传导到心房与心室,以一定范围的频率,产生有规律的收缩。
各种原因引起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改变,使心脏冲动形成和(或)传导异常,均会导致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按心律失常的发生原理可分为:①冲动形成异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和异位心律,异位心律包括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和逸搏心律)和主动性异位心律(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等);②冲动传导异常,如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
根据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又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前者包括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等,后者包括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1 一般护理1.1 休息舒适体位,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保证充分休息。
1.2 饮食护理给予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和咖啡,服排钾利尿剂,鼓励多进富含钾食物,如橘子、香蕉等。
1.3 吸氧护理必要时持续给氧,以4~6L/min(中流量)为宜。
1.4 大小便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留置导尿者防止泌尿系感染。
2 病情观察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皮肤颜色、温度、尿量、意识等有无改变;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尤其应注意有无低钾、低镁;严密心电监护,一旦发生下列情况,要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配合。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47a98c876c66137ef061955.png)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心律失常是较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可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多数情况下,心律失常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心内外疾病或生理情况下的一种特殊临床表现。
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66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26岁~75岁,平均年龄45.4岁。
其中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1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4例,预激综合征8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
所有患者均有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史,经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无效。
1.2方法采用药物治疗。
2 护理2.1生活护理饮食方面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戒烟酒,禁食有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
根据病情安排患者的休息与活动,当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应注意休息,采取高枕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
2.2病情观察连续24小时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尽早发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观察患者有无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如嗜睡、反应迟钝、抽搐及心电图改变,当心电图或心电示波监护中发现以下任何一种心律失常,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并准备急救处理。
当听心率、测脉搏1分钟以上发现心音、脉搏消失,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或心率大于每分钟160次的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作出及时处理。
阿-斯综合征,患者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此时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呼吸停止或发绀,瞳孔放大。
突然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此时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呼吸停止或发绀,瞳孔放大。
2.3 药疗护理根据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假如服用洋地黄制剂,服药前应测脉搏,若脉搏在160次/分以上或60次/分以下,均需报告医生;利多卡因其不良反应与血浆浓度过高有关,常见的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不良反应。
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30a54f0ccbff121dc368384.png)
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8例患者均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发现和抢救,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住院8~22d,s平均14d,均取得满意效果,无1例死亡。
结论及时有效的观察护理和健康教育,有助于稳定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护理工作在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控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标签:心律失常;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表现为率过快、过慢及各种心律不齐,故心律失常也称为心律不齐。
心律失常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症群。
其病因多数是病理性的,但亦可见生理性的,发作时经心电图检查即可确诊。
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在临床上各种心律失常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其临床意义依其发生原因、伴随临床情况、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因素而异。
严重心律失常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等危急状态,因此,对于心律失常的及时、准确、有效的诊治与护理,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现将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48例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心律失常患者60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8~88岁,平均年龄为58岁,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预激综合征8例,室性心律失常12例,房室传导阻滞9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例;冠心病29例,肺心病10例,风心病5例,高心病3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经过了抗心律失常及对症处理,同时采取了周到、细致、有效的护理措施。
2 护理2.1一般護理协助患者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
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
协助患者去枕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心力衰竭时,协助患者半坐卧位,以减轻肺淤血,减轻呼吸困难;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时,应注意保护好患者,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并注意防止舌咬伤。
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8d07ce258fb770bf68a5560.png)
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月期间,共收治心律失常患者39例,经过系统的治疗及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
结果 39例患者全部取得满意的疗效,有效率达到100%。
结论我院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是科学可行的,对配合临床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发挥了作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293-02心脏激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等异常,称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由器质性心脏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引发。
心律失常按心率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0年1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心律失常患者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56岁,单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0例,预激综合征7例,冠心病10例,高血压病2例,发作时心电图检查确诊。
1.2护理问题①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有关。
②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对治疗缺乏信心有关。
③有受伤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④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
2 护理措施2.1指导患者休息与活动:①对偶发、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患者,不需要卧床休息。
②对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轻度心律失常患者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③严重心律失常者要卧床休息,直至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起床进行活动。
2.2饮食护理:患者要避免饱餐、喝刺激性饮料等。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选择清淡、容易消化、低脂和富含营养的饮食。
对服用利尿剂者要鼓励多吃富含钾盐的食物,避免出现低钾血症而诱发心律失常。
要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不要用力排便,尤其是心动过缓的患者,不能屏气排便,以免迷走神经兴奋而加重病情。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31e13166bd97f192279e920.png)
病, 正确对 待疾病 , 使 患者 相信 医学 , 相信 医务人员 , 由心理
失衡达到心理平衡 。消除思想顾虑 , 并及 时告诉患 者治疗效
做好 电击除颤转变 心律 的准 备 ] 。及 时调整 输液 速度并 保
通过心理 、 药物 、 起搏 、 电复律 、 射 频消 融等 治疗 。选取 临床 2 0 1 1年 1月至 2 0 1 2年 6月收 治 的 4 8例 心律 失 常患者 的 临 床 护理方法分析 如下 。
1 临 床 资料
本组 4 8例心律失 常患者 , 其 中男 3 l例 , 女 1 7例 。年龄 3 1~ 6 9岁 , 平均 4 4岁。发病 史 2~1 3年 。其 中室 性心 动过
病室安静 、 温度适宜 , 减少 和避免任何不 良刺激 , 协助生 活护 理, 促进 身心休息 。 2 . 3 用 药护 理 按 医嘱 给予抗 心律失 常药 , 并 主意观察 药
亡 。心律失 常的诊 断可依据病史及体格 检查 , 明确 心律失 常
的性质则需 心电图检查 , 寻找发 病 原 因进 行治 疗 , 其治 疗可
物的副作用 。奎 尼丁对 心脏 的反 应较严 重 , 可致 心力 衰竭 ; Q — T间期延长 , 诱发 室速 甚 至室 颤而 发生 奎尼 丁晕 厥 , 应 做 紧急抢 救 , 有3 0 %的患者 因药物不 良反应而停药 。利 多卡因 为较安全有效 的药 物 , 其副 作用 与血浆 浓度 过高 有关 , 可 引 起 头晕 、 眩晕 、 意识模糊 、 抽 搐和呼吸抑制 、 窦性心动 过缓 , 房 室传 导阻滞 、 低血 压等 。胺 碘酮对窦房结 及房室结 均有抑 制 作用 , 可 致心 动过缓 , 大 剂量 可致房 室传导 阻滞 , 因其含 碘 , 长期应 用者应观察 甲状腺功能 。维 拉帕米可致 血压下 降 、 心 动过缓 、 恶心 、 呕吐 、 皮疹 等。 2 . 4 心 电监 护 对 于心律失 常患 者 , 采 用心 电监护及 时发
心律失常护理的心得体会
![心律失常护理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202fc2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5.png)
心律失常护理的心得体会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导致心率过快、过缓或不规则。
作为护理人员,我在长期的护理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律失常护理的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是非常重要的。
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室上速、室下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心室早搏等。
我们需要熟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的特点和护理要点,这有助于我们对患者的评估和护理设计。
其次,及时准确地监测患者的心电图是非常重要的。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关键工具,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准确贴导联和操作心电图仪器的技巧。
特别是对于疑似间歇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我们需要持续监测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情况。
第三,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足和氧供应不足,进而引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等指标,以及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如胸闷、心悸、头晕等。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通气辅助、心脏复苏等。
第四,给予患者专业的心理支持。
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和无助,特别是在发作期间。
我们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第五,合理的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护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等,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便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此外,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健康教育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向患者详细解释心律失常的原因、预防措施和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限制咖啡因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定期锻炼等。
通过教育患者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
总的来说,心律失常护理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27d6d650029bd64793e2c73.png)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体会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并沿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频率为60~100次/m i n(成人),节律基本规则。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等异常。
凡引起心肌的冲动形成和/或冲动传导异常的各种病因(器质性心脏病、系统性疾病等)均可导致心律失常(也可无器质性心脏病)。
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其内在病变以及原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导致心律失常;折返是所有快速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发生机制;除外生理性阻滞或干扰,各种传导障碍均可引起不同的传导阻滞。
1临床表现1.1 症状无特异性心率过慢时患者可出现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发作性头晕、黑矇、乏力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若发作心动过速,则可有心悸、心绞痛甚至心力衰竭、猝死等症状;心房颤动时可伴有体循环栓塞的表现。
1.2 体征重点是心脏听诊,注意心脏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听诊时间应超过1min,才能准确判断心率及心律变化,特别是心房颤动者。
若有原发的心脏病,还应将听诊器放于各个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仔细检查,注意按上述顺序听诊。
P-R间期不规则时第一心音强度亦有变化。
此外,还应注意脉搏变化(如房颤有脉搏短绌)。
2护理2.1 一般护理(1)休息与活动评估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窦性停搏、第二度Ⅱ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
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
有头晕、晕厥发作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加强生活护理,嘱患者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分析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体会
![分析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f3938c314791711cd791705.png)
分析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体会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以及在护理中的依从性。
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优质护理后,其中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为(23.17±11.09)分,抑郁评分为(37.06±11.25)分;对照组为(47.03±13.26)分,(57.02±12.16)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依从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后,缓解了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标签:分析优质护理;心律失常;护理;负面情绪;影响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比较普遍,该病导致患者心脏搏动、传导速度异常,从而造成心脏功能衰竭。
如果病情恶化,直接可导致死亡。
由于心律失常患者的饱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1]。
对我院76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观察组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2±1.5)岁。
对照组男17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5±1.4)岁。
患者的症状为气短、多汗、胸闷、脸色苍白。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措施。
观察组以优质护理为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给予优质的环境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71f0392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31.png)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亲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2.嘱病人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劳累、情绪激动、感染,以防止诱发心律失常。 3.指导病人应少食多餐,避免饱餐和用力排便,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4.告知病人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停药或擅用其他药物。教会病人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5.教会病人及亲属监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监测病情,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亲属心肺复苏术以备紧急需要时应用。
2.哪项心律失常处理时可应用兴奋迷走神经方法
03
A.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B.突然发作、突然停止 C.心率一般为100~140/分 D.心律规划 E.兴奋迷走神经可使发作终止
3.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符合的是
能力拓展实训题
作业:
写出心律失常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
导入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类。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等许多疾病和药物(如洋地黄、阿托品等)都可引起和诱发心律失常,有的不影响健康、有的使病人晕厥、休克甚至猝死,较多的感到心悸、胸闷、头晕等。病人常出现活动无耐力、焦虑、有受伤的危险。
护理措施
治疗配合 1.刺激迷走神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 。 2.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注射药物时应放慢速度,静滴速度严格按医嘱执行。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密切观察心率、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变化,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心理护理
鼓励李先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诉李先生尽管心律失常是一种病态,但除了严重的心律失常外,一般的心律失常不会危及生命,能同健康人一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向李先生解释焦虑可加重或诱发心律失常,说明心律失常的可治性,针对病人及亲属的顾虑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不良刺激,使李先生心情愉快。护士应陪伴李先生,鼓励病人表达对有关心律失常及其相应变化的感受,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终止其发作,使李先生产生安全感。如李先生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时,应向李先生介绍有关药物的名称、不良反应及心律失常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等,消除紧张情绪。
200例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体会
![200例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ae7ea4bc77da26924c5b010.png)
200例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体会作者:徐凤仙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31期徐凤仙(常德市汉寿县人民医院湖南常德 415900)【摘要】目的了解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减少或者阻止不良反应发生。
方法对200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有效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及时给予有效护理措施。
结果胺碘酮有效治疗率为91.28%(不包括5例死亡病例),患者静脉滴注胺碘酮后出现不同程度头晕、头痛、胸闷以及血压下降等现象,应用胺碘酮前后心率变化差异显著,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有效治疗的前提,可以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胺碘酮【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11(a)-0079-01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可发生于任何心脏病病人及正常人,严重心律失常则直接阻碍心室的排血功能,甚至迅速导致死亡[1]。
胺碘酮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起效快,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是应用不当也可导致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窦房阻滞、低血压、呼吸困难等多种副作用,因此临床护理观察尤其重要。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心律失常患者200例,其中男119例,女81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9.25±5.2)岁。
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68例,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15例,反复发作心房颤动62例,阵发性心动过速40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
1.2 方法200例患者均行胺碘酮注射泵持续泵入治疗,具体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调节,中心静脉给药一般不超过3~4d,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及时给予有效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于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呼吸困难等症状时,给予吸氧,建立2条静脉通道(首选一次性静脉套管针),遵医嘱给药,掌握用药速度。
50例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心得体会
![50例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dcb769469eae009591bec9e.png)
50例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心得体会发表时间:2017-07-13T15:12:22.22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4期作者:苏玉凤[导读]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问题,据统计,约有 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心律失常。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6年8月期间住院就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临床护理的循证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等。
结果: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3例(12.0%)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24例(96.0%),对照组满意20例(80%),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7)04-139-01Experience of 50 cases of arrhythmia patients nursing experience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he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Methods: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2016 year in August during the hospital treated 50 cases of arrhyth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all 25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linical nursing evidence-based nursing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average bedridden patients after nursing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standard rate of health knowledge of patient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Results:evidence-based nursing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3 cases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arrhythmia(12.0%)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atisfactory in 24 cases(96.0%),the control group with 20 cases(80%),two groups of cardiac functional grading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evidence-based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as soon as possible.Key words:evidence-based nursing;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rrhythmia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问题,据统计,约有 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心律失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王凤娇潘秋梅李欣
发表时间:2012-03-26T10:35:13.0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王凤娇潘秋梅李欣[导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王凤娇潘秋梅李欣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352-01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此外,临床上依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选择住院患者34例(心律失常患者),男为19例,平均年龄45岁;女15例,平均年龄63岁。
1.2 药物治疗剂量过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眩晕、震颤、感觉异常、意识模糊、谵妄、抽搐、昏迷甚至呼吸抑制和心脏停搏等,应注意给药的剂量和速度。
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者和老年人应减少剂量。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患者常因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心理反应,而这些不良情绪可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给予耐心解释和安慰,告知患者心律失常的可治疗性以及稳定的情绪对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床边巡视,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必要时酌情使用镇静剂。
2.2 一般护理
2.2.1 休息与活动偶发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建立正常的生活方式,注意避免劳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以保证患者的充分休息和睡眠。
2.2.2 体位护理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易使患者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感;当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表现时,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当出现血压下降、休克时,协助患者抬高头部和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血液供应;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取半坐位,以减轻肺淤血,缓解呼吸困难;当患者出现晕厥时立即取平卧位,将其头部放低,松解衣领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2.2.3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不饮浓茶、咖啡,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3 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以减少心肌耗氧量。
伴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2~4L/min。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为抢救时用药做好准备。
准备好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他抢救药品及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
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给药途径、剂量、速度的准确,观察药物的作用效果和副作用,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心律,及时发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
突然发生的室扑或室颤应立即施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持续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患者出现意识突然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等表现,立即进行抢救,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复律或配合临时起博等。
2.4 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准确掌握用药剂量、浓度、时间和方法;口服药物按时、按量,静脉注射药物时速度应缓慢,严格遵医嘱执行滴注速度;在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注意监测心律、心率、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变化,以判断用药疗效,及时发现因用药而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和药物中毒,做好相应护理。
3 讨论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如发热、疼痛、寒冷、饮食不当等),向其强调与医护人员配合控制疾病的重要性。
生活规律、合理休息、劳逸结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不饮浓茶和咖啡等;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的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饱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适当运动,运动时最好有家人陪同,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诱发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患者避免做屏气用力动作,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
向患者解释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嘱其不可自行减量或撤换药物,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必要时提供书面材料,教会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
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脉搏的方法,每天测量脉搏至少一次,每次1 min,并做好记录。
指导患者和家属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①脉搏过缓,少于60次/分,并有头晕、目眩或黑矇;②脉搏过快,超过100次/分,休息及放松后仍不减慢;③脉搏节律不齐,出现漏搏、期前收缩超过5次/分;④原本整齐的脉搏出现脉搏忽强忽弱、忽快忽慢的现象;⑤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
告知有晕厥史的患者应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带有危险性的工作,有头昏、黑矇表现时应立即平卧,以免晕厥发作时摔伤。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24.
[2] 许亚珍,江朝光.重症加强护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337.
[3] 包淑媚,李军,章莉丽.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118例.实用护理杂志, 2002, 6(1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