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从黄庭坚的诗歌用典看其“点铁成金”的诗歌理论

摘要

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上的精粹,是浩瀚书海中的一颗明珠。因此,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喜用典故,而宋代黄庭坚尤甚。但宋代以来,对黄诗持有异议的评论家也不在少数,主要批评他好使事用典、造语奇等。在黄庭坚的诗歌中,有用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例子,也有用得生硬晦涩的例子。因此,鄙人作此小论,让读者能全面客观地了解黄庭坚其人其作,修正一个通行的观点所造成的一个失实的黄庭坚形象,正确的接受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用典黄庭坚点铁成金

引言

化用典故和直接运用典故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由来已久。典故用得好用得妙,则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若生搬硬套,为用典而用典,则“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有“掉书袋”之嫌,不但不能使作品富于文采,反而会失掉其本真。在黄庭坚的用典颇受争议的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其“点铁成金”的诗歌理论。

一、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一)黄庭坚的诗坛地位

在苏轼主持文坛的时期,宋代文学发展达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进入了巅峰阶段。近人陈衍甚至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1苏轼是当时最大的诗人,但是由于苏轼写诗的方式是凭才情恣意挥洒,不注意旧式常规,毫无章迹可循,因此别的诗人难以仿效。而且元祐后期开始,党争激烈导致文字狱,苏轼的那种敢于怒骂的风格常常招来祸端,致使别的诗人敬而远之,明哲保身。文字狱惊悸之馀,黄庭坚创作较少,内容则以书写个人的人生感慨为主,很少涉及时政。黄庭坚始终被看成旧党,政治上追随苏轼,但不积极参加新旧党之间的争斗,而是把心血倾注在诗歌和书法创作上。于是,作诗及其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于书斋生活的苏门诗人黄庭坚就成为了青年诗人的学习典范。

苏门诗人中,黄庭坚的情况与上述诸人不同。他虽说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论者归之于苏轼门下的词人,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及程垓等,而以秦士(观)黄九(庭坚)为最著。”○2“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3(陈师道《后山诗话》)由此可见,黄庭坚在宋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之高。

黄庭坚喜欢论诗,尤其在理论上指点青年诗人。黄庭坚谈论更多的是诗歌的艺术,主张“循序渐进”:第一、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熟练掌握炼字、炼句、谋篇等技巧。第二、再打破技巧的束缚,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4黄庭坚的诗论使初学者有法可循,这使他拥有很多的追随者。才能平庸的诗人遵循黄庭坚的指导而下功夫学习,也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才能较高的诗人则可以在黄庭坚的诗论中汲取自成一家的精神,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因此,黄庭坚对宋代诗坛的影响是极大

的。

(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歌理论及其实质

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不易其意而造其语)之说。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记黄庭坚语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人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所谓“夺胎换骨”含义与“点铁成金”相似,不过前者重点在“意”即构思,后者重点在“语”即文字。○5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又说“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并认为王观复的诗“未能从容”的主要原因是“读书未破万卷”(《跋书柳子厚诗》)。多读书的目的,是积累古人的“佳句善字”,以备检用。对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论,即取古人陈言旧语加以变化形容, 企图推陈出新。他也这种作法是“脱胎换骨”,换骨是意同语异,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乃用前人之诗意, 以己之语言出之。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胡须。黄庭坚承此意,写成:「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至于脱胎则是点窜古人诗句,稍损其意而形容之,借用前人诗意,改为自己的作品。如白居易有诗云:「百年夜分半,一岁春无多。」黄氏却增四字:「百年中去夜分半,一岁驾多春再来。」此为夺胎或换骨之例。其本质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从而自成一家;三是以陶渊明和晚年的杜甫为榜样,创造出摆脱法度、自由浑成、简易平淡而内涵丰富的作品;四是文学创作的最佳途径在于广泛阅读儒家经典以及前人的优秀作品,达到像杜甫那样“读书破万卷”境界。

(三)、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成因

黄庭坚形成这种诗歌理论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因为唐诗的成就已经是登峰造极,题材和意境也无所不包,修辞手段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对于宋诗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见《陈辅之诗话》),这流露出了宋人面对这种压力的焦虑心理。如何摆脱这种窘境呢?一种方法是回避唐诗,一意求新,但是实际操作很困难。尤其是在诗歌的语言方面。所以黄庭坚提出另一种方法,即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地借鉴。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之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如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6 第二是内敛心态,畏祸心理。文学史一般是这么来记载黄庭坚生平的: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好山谷道人,晚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神宗朝历任叶县(今属河南)尉、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知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德平镇(今山东德州)监。元祐初召为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擢起居舍人。哲宗绍圣二年(1095),责贬涪州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徽宗朝一度起伏,不久又被除名,管编宜州(今属广西),卒于贬所。○7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但是诗人的生平对我们了解诗人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会有所帮助。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开始,旧党失势,黄庭坚也受到迫害,先后被贬到黔州、戎州,最后卒于宜州。其被贬的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这使得其在文学上主张“温柔敦厚”,作诗文多引用前人的字句,这很大程度上有避祸的因素。

第三是读书多,学识渊博,功力深厚,以才学为诗。他的父亲黄庶是一位学习杜甫诗风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也擅长写诗,他的第一个妻子的父亲孙觉和第二个妻子的父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