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1:2.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6: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
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难点: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__________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⑵形成:是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__________。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__________—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北部)、______(大部)干湿区范围: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___________年降水量在_______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形:地形以_______和______为主,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_____西部是______和_______相间分布。
3.气候:是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位置干旱 地形4、植被——以为主三、荒漠化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①气候___________——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著,因此形成;②多疏松的——物质条件由于由于气候干旱,稀少,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力条件__________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所在地区的荒漠化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分析任务,并撰写一份300字的分析报告。
3.设计一份关于荒漠化防治的问卷调查,包括至少10个问题,旨在了解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知程度及防治措施的接受程度。完成后,请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问卷数据,并整理成一份500字的分析报告。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特点,并重点讲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
2.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演示荒漠化数据的分析过程,让Leabharlann 生了解GIS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3.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荒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启示,为学生提供实践借鉴。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3.案例分析,实践应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治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荒漠化防治提出建议。
4.实践活动,提高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案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3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te aching plan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2、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4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二、讲授新课[教师讲述] 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课时 荒漠化的人为原由和防治『自主学习』一、荒漠化的人为要素1.原由(1) 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要素常常是□01人为要素。
(2)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由,一方面来自□02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03于□ 人类活动不妥,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分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表现(1) 过分樵采:主要发生在□04能源缺少区。
05(2) 过分□ 放牧:主要发生在草原牧区。
06(3) 过分□ 开垦: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域及绿洲地域。
[ 自我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领土地荒漠化最为集中、最为严重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其土地总面积 118.3 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占其土地总面积的52%。
致使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由有哪些?提示 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过分放牧、过分开垦、过分樵采等,自然植被遭到损坏;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举措01预防□ 潜伏荒漠化的威迫1.防治内容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02恢复□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03防治 坚持□ 保护生态均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联合2.原则0405治山、治□ 水、治碱 盐碱 、治□ 沙相联合3.防治要点:就地取材地对已遭沙丘入侵、□ 06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顿。
4.防治举措(1) 合理利用水资源。
[ 自我研究 ]我国西北地域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举措有哪些?提示 在农耕区,改良耕种和浇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在干旱的内地地域,合理分派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目,免得牲口的无序增添。
07(2) 利用□ 生物举措和工程举措修建防备系统。
[ 自我研究 ]创建防备林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有哪些有名的防备林工程?提示“三北”防备林、长江中上游防备林、沿海防备林、平原绿化工程等。
08(3) 调理□ 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纳综合举措,多门路解决农牧区的□09能源问题。
10(5) 控制□ 人口增添。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9: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第1课时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课程学习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分布。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归纳总结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知识体系梳理荒漠化及其原因1.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是②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③、石质荒漠化和④。
2.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属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⑤mm以下,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⑥,西部是高大的山脉和巨大的⑦,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干旱西⑧东(4)生态环境脆弱a.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⑨。
b.⑩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5)⑪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利用不合理。
(3)主要表现:过度⑫;过度放牧;过度⑬;⑭利用不当。
预习效果检测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等类型。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分布最广的荒漠化类型是()。
A.风蚀荒漠化B.冰蚀荒漠化C.水蚀荒漠化D.盐渍荒漠化2.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气候干旱④毁林开荒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
本节《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如下: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
三、设计思想荒漠化概念形成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为因素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以其他案例作为拓展案例,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案例所习得的方法与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2、渗透有效性教学理念。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 课时武鸣高中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3(必修)》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本章节的核心是阐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课标要求“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就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我国西北地区,通过相应的图文资料主要分析了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及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首先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特别突显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的角度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最后,针对问题原因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了解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危害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二、学生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西北地区,基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立足于这个基础,学生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知识,也保留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荒漠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望文生义,误将荒漠化和沙漠化、荒漠、沙漠等概念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可通过比较法让学生区分清楚。
此外,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和危害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其有个形象感知。
从整体上来说,本节课的难度适中,而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荒漠化的成因,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14: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案
课时1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导入新课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推进新课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荒漠化现状。
课件展示:荒漠化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1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教学设计_教案_7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贺兰山以西荒漠图片,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荒漠化的概念和过程1、荒漠化的概念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区土地退化出示西北地形图、干湿地区图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西北地区处于亚欧大陆腹地,东、西部地形差异大(2)气候: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①干旱的原因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漠荒化的自然背景(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持续干旱;抑制风沙活动;加剧荒漠化进程小结: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3、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三、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河西走廊:经历汉、唐、明、清的大规模开发,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塔里木盆地难缘绿洲:汉代以来,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向河流上游退缩北方农牧过渡地带:清代以来,大规模移民开垦,原来的农牧界线向西北推移旱作地区草原牧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1)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10: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教案
④学会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有关地图分析西北地区的范围。
●过程与方法
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明荒漠化的发生过程和形成原因。
②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草场变旱地,压缩草场面积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等,最终使生态环境脆弱和荒漠化现象加剧。
第1课时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教学内容: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西北地区的范围、干旱气候与植被景观的关系、发生荒漠化的自然因素等知识。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的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解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发生过程。
②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与植被景观之间的关系。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教材P21图2.10,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方案
教学过程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____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____________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____________。
4.分布: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______、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以________地区最为突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范围:________以西,昆仑山—________—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________、宁夏、________北部和________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_______,西部________和________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以________为主。
4.内部分异:以________为界,以东属________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________区。
5.脆弱的生态环境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根本原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________、过度农垦等。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______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________,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预防 的威胁扭转 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 的生产力3.原则⎩⎪⎨⎪⎧坚持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 、治碱(盐碱)、 相结合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________。
(2)利用生物措施和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__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_______问题。
(5)控制________。
要点一 荒漠化的含义和发生过程1.荒漠化的含义2.荒漠化的类型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设计
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
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养成。
整理归纳教材文字,形成知识网络框架。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西北地区为例
西北地区位置
干旱气候
地形
植被
水文
矿产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题
荒漠化的防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பைடு நூலகம்意区分荒漠化的三种表现。
过程与方法:会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不同人为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
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重点
会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不同人为原因。
小结
习题练习
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
学生阅读教材P16第一段。看书思考并回答问题。
直观感受并理解。
学生讨论并思考判断说法是否正确?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师点拨。
读图归纳并整理作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16-17,整理并归纳问题的答题思路。
易错误区分析,分组讨论并完成作答。
从图中提取关键词,结合教材P17正文,找出并标划正确答案。
探究问题一
1、沙漠化就是荒漠化?
2、荒漠和荒漠化是一回事?
3、荒漠化就是荒漠扩张的过程?
4、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只表现为土地沙漠化?
展示世界荒漠化的现状图
读图找出中国荒漠化的突出地处?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地理位置
2、地形
3、气候
4、植被
5、水文
6、矿产资源
小结
探究问题二、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荒漠化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科普宣传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6.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如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5: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
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学习目标】1.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 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1. 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 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1. 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 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 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学习过程】探究点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探究材料】我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葱郁,是“绿色中国”;北方多广阔的“黄土地”,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广布,荒沙漫漫,是“金色中国”;大西南青藏高原雄浑巍峨,冰川连绵,雪峰皑皑,是“银色中国”。
今后“彩色中国”的生态建设方向是:“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当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要永葆“银色”。
1.简述“金色中国”的位置与范围。
2.试说明荒漠化发生的类型有哪些?3.怎样理解干旱是西北地区的最基本的自然特征?4.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和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的成因是否一样?5.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探究点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探究材料】教材图2.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2.塔里木河河流下游绿洲被废弃的人为因素可能是什么?3.不同的人为因素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如何?4.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与人口激增有无关系?【基础达标】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7: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
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学习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渗透环境人口容量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学习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学习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预习学案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和。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行政区划范围: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地形以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 西部(新疆境内)是。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 位置干旱 地形⑵景观特色——以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②物质条件——③动力条件——④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谟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3: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
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学习目标】:1.阅读书本P16第一段,了解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发生区域、原因和主要表现2.能够根据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降水等要素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3.通过阅读课本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4.熟记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5.通过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学会归纳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学习过程】【活动一】阅读书本P16第1~2段,说出荒漠化概念、表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____________。
3.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________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________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____________、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活动二】阅读书本P16第3~5段,结合图2.1,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降水等特点。
(在图中圈出大兴安岭、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贺兰山等地物)位置:地形:降水:【活动三】阅读书本P17~19,分析归纳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熟记)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1)植被景观:图中Ⅰ为__________,Ⅱ为__________,Ⅲ为______。
(2)年降水量:图中A为____mm,B为____mm,C为____mm。
(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减少,土地的自然产出和________也随之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______,地表水贫乏,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戈壁和沙漠。
【巩固训练】1、下列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多雨年份会加快土地荒漠化的进程B.山地丘陵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C.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下面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表”。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4: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
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学习目标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其危害和预防保护措施。
学习重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
学习难点:荒漠化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学习过程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4.分布: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1)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一线以北,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东部为;西部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气候:干旱,为气候。
2.主要景观及内部差异(1)主要景观:是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了以草原、为主的景观特色。
(2)内部差异:以为界,以东属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和极端干旱区。
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1)干旱导致贫乏,河流欠发育,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沉积物,再加上干旱季节大风时日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根本原因(1)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过度、过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等。
探究案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是否相同?试简单说明。
2.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更替的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自然地域分异的什么规律?3.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特点有何联系?课堂练习下图为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读图回答1~2题1、该植被可能是()A 沼泽B 温带落叶阔叶林C 荒漠D 草原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 酸雨B 水土流失C 土地沙漠化D 沙尘暴下图为我国某平原土壤干燥度与地下水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8: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材分析】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与措施,并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教材首先介绍了关于荒漠化的几个问题,进而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并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然后是介绍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讲述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产生原因。
包含知识点:1、荒漠化概念;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补充)能力要求:(1)说出荒漠化概念,表现;(2)运用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因素;(3)读某区域图(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景观图)说出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过程与方法:运用案例资料分析【设计思想】1.设计思路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利用本节课的知识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环保观念,加强德育教育,从自身做起,为全球的环境效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
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
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
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等发生的原因,但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是分析该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基础,为此,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是案例分析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区域问题必备的基础知识。
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自然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生产活动,找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原因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之一。
而对于荒漠化的概念以及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由于属于了解层次,只需要学生能够说出即可。
对于教材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这一内容,由于和课程标准联系不大,也以了解为主。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三个问题,即针对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何进行综合治理。
环境的治理,是对区域内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或因目前某些人类活动不当而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而言的。
不同的环境问题,需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但在某些方面,如立法,加强法制,是共同的。
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都是破坏地表植被,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则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
此外,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的形成与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场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不合理的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症结,从而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学生情况:
通过第一章关于区域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关于区域分析的基本思路,掌握了区
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在高一上学期学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内容时也已经再次学过,因此,对于该区域地理特征有初步了解。
但
由于学习态度等差异很大,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
学生对于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生能够说出一些防治沙漠化的措施,但缺乏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对荒漠化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的知识掌握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掌握。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