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1:2.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

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

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

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等发生的原因,但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是分析该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基础,为此,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是案例分析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区域问题必备的基础知识。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自然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生产活动,找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原因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之一。

而对于荒漠化的概念以及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由于属于了解层次,只需要学生能够说出即可。对于教材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这一内容,由于和课程标准联系不大,也以了解为主。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三个问题,即针对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何进行综合治理。环境的治理,是对区域内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或因目前某些人类活动不当而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而言的。不同的环境问题,需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但在某些方面,如立法,加强法制,是共同的。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都是破坏地表植被,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则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此外,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的形成与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场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不合理的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症结,从而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学生情况:

通过第一章关于区域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关于区域分析的基本思路,掌握了区

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在高一上学期学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内容时也已经再次学过,因此,对于该区域地理特征有初步了解。但

由于学习态度等差异很大,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

学生对于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生能够说出一些防治沙漠化的措施,但缺乏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对荒漠化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的知识掌握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掌握。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