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第一章:大气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的概念与组成大气环境的功能与作用大气环境与气候、天气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的概念、组成、功能与作用讨论:分组讨论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分享讨论成果第二章:大气污染及其危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讲解:详细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分析:分析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讨论:探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分享讨论成果第三章:空气质量指数与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设备空气质量监测的数据分析与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验法: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了解监测方法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和应用讲解:详细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验: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了解监测方法分析: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空气质量状况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使学生认识到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主要内容和执行情况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法律责任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案例分析法:分析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4.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重要性讲解:详细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分析:分析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讨论:探讨如何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分享讨论成果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大气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案例5.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分析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案例讨论:探讨如何在大气环境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分享讨论成果第六章:大气污染防治技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常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手段,如净化技术、脱硫技术、脱硝技术等新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发展,如催化技术、纳米技术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原理实验法: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实验,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6.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原理实验: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实验,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讨论:评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分享讨论成果第七章:大气环境保护公众参与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公众参与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如环保宣传、监督举报等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效果与评价提高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策略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7.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环保宣传、监督举报等讨论:分享参与环保活动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第八章: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如《巴黎协定》等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主要机构和机制我国在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成功案例8.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分析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成功案例讨论:探讨我国在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九章:大气环境保护未来展望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9.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大气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调整等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如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思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9.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重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思辨:探讨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讨论:分享对大气环境保护未来展望的思考和观点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使学生对未来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充满信心和责任感10.2 教学内容展望未来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挑战和机遇激发学生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10.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学习内容分享: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讨论: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大气环境的概念与组成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理解大气环境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大气环境与气候、天气的关系。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1)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1)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3节大气环流设计理念:遵循新课程学习生活中地理的理念,案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通过对理论、实践的学习、分析,最后达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热力环流的因果关系,理解等压面的变化,运用热力环流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情境,绘图,合作探究原因,从而理清因果关系、理解等压面的变化;运用热力环流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用地理的视角观察、解释生活,传递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运用热力环流分析实际案例。

教学方法:图示法、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教材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用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引出气压、等压面,为后续学习铺垫。

引出本课课题: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1、理清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分四步帮助学生理清过程,归纳提炼。

第一步:通过模拟实验的观察,画出热力环流,建立热力环流的初步印象。

第二步:分析大气垂直运动的成因。

由于难度小,学生自己回答即可。

第三步: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由于涉及近地面和高空气压形成的先后顺序,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难点。

故先让学生看书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学生到黑板上说,生点评,师点评总结,指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第四步:通过PPT演示,帮助学生捋顺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2、分析等压面的凹凸变化。

用PPT演示地表冷热均匀和不均时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分布特点,总结等压面变化的特点。

过渡:以上是我们根据模拟实验得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其实热力环流现象在生活中真实而广泛地存在,比如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洋和陆地之间白天和夜晚的热力环流不一样。

请以小组为单位,在白纸上画出海洋和陆地之间白天和夜晚的热力环流,并分析成因。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一、课题:第三节大气环境-------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二、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合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四、教学难点
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环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概念: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而产生的大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2.原理:
气压:
高压、低压
等压面
形成过程:
3.应用:
城市风
海陆风
山谷风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热 力 环 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表格式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表格式教案设计

固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1)据热力环流原理,在图2.4中画出白天和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并说出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2)完成教材P48活动。

检查学生答题情况。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阅读教材插图:找出水平气压梯度及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概念。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现实中大气的运动并非只受一个力的影响,当物体运动时,马上要受到地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
动呢?引导学生分析受两个力作用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

如下图
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的稳定的风。

这种风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状况下是实际存在的
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导学生探究分析)
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时,风向斜穿等压线。

摩。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一、教学内容新课程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设计三道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

学生通过从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上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探究在闭合的气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又通过问题讨论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面的形成,进而在简易天气形势图上整合已学知识,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

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掌握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锋面气旋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学会阅读简易天气形势图,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有关示意图(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分析天气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心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3、利用多媒体丰富精美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五、教学重点1、掌握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2、认识锋面气旋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1、气旋,反气旋的气流状况;2、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的成因。

七、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法2、分组讨论作图法3、问题探究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八、教学过程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播放录像】在熟悉的乐曲中师生一起收看一段央视的昨晚天气预报录像。

【引入新课】气象预报员为什么能推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气压系统与天气,在最后也请同学们来当一回气象预报员。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节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主要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教材中文字较少,图表较多,对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适当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将教学内容与自然现象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看图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及各层的温度、大气运动变化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反射及散射。

2.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增强学生的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展示西安市近一周的天气状况图片(沙尘天气、阴天和晴天)从图片及生活感受,大家可以看出天气状况是多变的,气温也随着天气而发生变化的,那么,天气和气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所处的大气环境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我们所处的大气环境。

二、新课讲授:师:我们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2000——3000千米,从底部到顶部大气环境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学生:不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的呢?1.大气的垂直分层学生活动一:看图说话——大气的垂直分层观察课本43页图2-23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平均高度为多少?随高度的上升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特点呢?(学生看图,同桌相互讨论,思考问题并完成下表。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优质课一等奖)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优质课一等奖)


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

极光

流星

50 12
-100
平 流 层
积雨云



-60
-20
20
60
气温(℃)
思考:
1.随高度的上升, 对流层和平流层 的气温分别是怎 样变化的?
2.针对这位朋友的下列建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解释说明:
①“携带物品的原则是轻便、实用”,“最好携带吸氧用具”是因为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缺氧

②“防护用品最好带上墨镜、遮阳帽和防晒霜等物品”是因为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③“衣物中,最好带上羽绒服”是因为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千米)


50 12
平 流 层
气温随高度增而上升;气流以平流运动为 主,适合高空飞行
积雨云
对 流 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 厚度大致由赤60
气温(℃)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强光 青藏高原上为什么光照强呢?
试讨论回答
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云量、尘埃少,大气对太 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少,故到达地表的太阳光强。
谢谢,再见!
8月均温:杭州--28.0 ° C、拉萨--14.3 ° C
杭州(30°16′N,120°12′E) 海拔: 41.7米 拉萨(29°36′N,91°06′E) 海拔:3658米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km)
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
流星
极光

层 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信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3大气环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2.3大气环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引导
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而人们也习惯称它为大气的“温 室效应“。
我们都知道,随着工业的发展, 经济水平的提咼,人们对能源的消 耗也越来越多。而矿物燃料的燃烧、 森林的破坏等,使得大气中的CO浓度增高,从而加强了温室效应, 使得全球的平均温度也升高了。因 此,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好好 保护我们的家园,从生活小事做起, 做一个低碳环保公民!!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任教老师:
xx市实验学校
r \
•- 二〕
教学课题:
时间:2015年11月27日地点:毕节一中(新校区)
学科:高一地理(湘教版)上课教师:彭良庆
一、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过程与方法:
1、应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让学生可以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图表,让学生分析并阐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用和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弓1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 现象,并进行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能够在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结合学案探究 以下几个问题
培养学会读 图识图,从已 有图文中获 取信息的能 力
板书
一、大气垂直分层
1、… 2、…3、…
记录笔记,填 充学案
提升动手能 力
承上启下
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外面被厚 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太阳光要到达 地球,那么它的路径是怎么样的?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辐射的能量会 发生变化吗?
减少
显示身手
结合学案要求,把下列词语标注在 下图中适当位置。太阳辐射,地面 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暖大 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教案

教案

2.3《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第1课时:锋与天气一、课标要求: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天气现象是我们人类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节主要讲述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空气运动特点,以及它们过境某地时,该地天气的变化。

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⑴从图片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⑵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并综合锋面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⑴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⑵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⑶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认识天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锋的形成及其天气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分析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五、教法教具1、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式讲授,提问、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习2、课时安排2课时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六、教学过程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加剧,各种极端天气不断出现。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10年新疆的雪灾?此次灾害导致当地农牧场受风雪侵袭,雪崩引发交通中断,房屋坍塌。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经济损失达1.32亿元。

(课件展示)是什么引起天气的变化呢?(设置悬念)【问题】首先请同学来描述下今天的天气特点、并回忆昨天预测明天的天气变化特点?判断的依据?(关键词:阴、晴、云、雨、天气形势图)天气就是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雨雪等大气状况,要知天气变化,最熟悉的方式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传统教学教案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传统教学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学校:年级及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三第9节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 必修湖南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第2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P4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每个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知道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能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4)知道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探究法分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教学难点】1、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述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二、引入新课(2分钟)情境导入:[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讲述新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刚刚过去的军训中,大家都非常辛苦。

那在军训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是比较喜欢阴天呢?还是晴天呢?[学生回答] 阴天![教师讲述] 为什么是阴天?[学生回答] 因为阴天比较凉快![教师讲述] 是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呢?我们这节课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的内容。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3页,浏览课本43页的内容,同时观察图2-23,找出大气分为哪三个层,每个层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意义和组成。

2、认识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关键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3、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4、了解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

2、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1、认识大气污染如何影响人类和地球环境。

2、掌握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1、讲解、演示和解释法。

2、课堂讨论、问答和思维导图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二、初步感知1、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层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所形成的带电层状气团,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对流层:高度约10-15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2)平流层:高度约15-50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臭氧层:高度约20-30千米,含有大量臭氧物质,能吸收大气中99%的紫外线。

(4)磁层:高度约50-500千米,有较强的磁场作用。

2、感知大气污染的概念和特点。

大气污染是指某些有害物质进入大气中,超出一定限度,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行为。

大气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升高,危害人体健康。

(2)大气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深远。

(3)严重的大气污染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衡。

(4)大气污染难以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三、重点学习1、认识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

(1)对流层:高度约10-15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2)平流层:高度约15-50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臭氧层:高度约20-30千米,含有大量臭氧物质,能吸收大气中99%的紫外线。

(4)磁层:高度约50-500千米,有较强的磁场作用。

2、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1)大气污染会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升高,进而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

大气环境(一)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一)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西安市车辆中学刘彩侠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本节既是对宇宙中的地球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

一切天气现象都与大气运动有关,因此,要分析天气与气候,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

通过身边实例引入新课,讲课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探究题激发学生兴趣。

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为学生详细、生动的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的知识,为后面大气的运动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记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抽象综合分析能力。

对学生来说,天气现象并不陌生,就在身边。

但对于天气现象的变化原因却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可以说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身边的天气现象及其变化入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已达到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借助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3. 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自然现象,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二)难点: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2_3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_3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使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使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水平。

2.通过绘制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提升学生的读图和析图水平。

3.充分比照,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比照分析问题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世界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不过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生这是因为地球除自转周期较短外,还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上没有。

师回答得非常好。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环境板书:第三节大气环境推动新课师(投影图片)身背氧气筒的登山运动员的登山图。

师(提问)登山运动员登山时为什么要背着氧气筒呢?生(思考后回答)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投影:“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师(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环境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第三节大气环境(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C.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难点: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四、课时课型。

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C,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地球上有大气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

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杂质比较多的时候,空气遇冷就容易成云致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大气环境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主要介绍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
第二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此来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理清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高空和近地面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在理解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全球气压带、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也是本节的重难点之一。

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
第四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其中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天气系统进行比较,并运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的方法作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

师回答得非常好。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三节大气环境
推进新课
师(投影图片)身背氧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投影:


(1
(2
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因此,该
(承转)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表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能量转换。

其中,对流层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都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递和转换的


投影:
7%(包括
X γ射
射能量的多少?各类光的波长 生 (读表后回答)按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紫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为7%,波长范围是040微米以下。

可见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50%,波长范围是0.40~0.76微米之间。

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43%,波长范围是大于0.76微米。

师 (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提问)这些光线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否相同,为
生 (合作讨论后回答)不相同。

紫外光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
吸收。

可见光绝大部分能直接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易为大气分子所散射。

对流层

问题探究:(1
(2
生 (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1)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对
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散射,因此散射也具有选
师 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呢,请同学们结合投影图片思考回
答。

投影:
生(观察图后回答)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
师 (激励性评价并出示巩固训练)
1.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B.
C.
D.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 、 ;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吸收相当数量的 光,波长较短的 光易被大气分
参考答案:1. D 2.略
太阳辐射经过厚厚的大气被削弱后,仍有47%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在增温的同时又把热量向外辐射加热大气,使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要向外辐射,下面我们就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师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就越长。

因此,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

师回答得很好。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投影:
生(自主学习: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
师非常好。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

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75%~95%)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因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
师(承转)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大气逆辐射的强弱程度是不同的,请同学们分析探
(问题探究):(1
(2)每年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
生(合作讨论并回答)(1)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因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就弱,进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就弱,所以,容易出现霜冻。

(2)用人造烟幕,主要是为了增加大气中的烟尘,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使大气的
师(进行激励性评价,出示巩固训练)
投影: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辐射名称:A ,A1,B ,C 。

(2)图中的和
(3)图中A
2仅占A的很少部分,是因为大气对A的吸收具有
(4)图中A1要比A少的原因是。

(5)图中C1比A2大的原因是。

师(承转)地表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而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陆地和海洋之
板书: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师回答得非常好。

“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图”(下图)


师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各异,尤其是太阳光线照射水平地面的角度不同,这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

太阳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径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

这样,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强。

投影:




下垫面不同,其地表性质就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下垫面的热力状
师非常好。

由于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的比例不同,这就使得世


师激励性评价后,布置学生完成以下训练题。

投影:
(1)这是指气温的变化,它体现了之间出现气温值和值。

(2)这种变化是由于
(3)比较图中两条曲线:A线表示,B线表示
(4


③。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其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而反射不具选择性,大气逆辐射对地表能起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
探究内容:1952年12月5~9日,英国发生了震惊全球的伦敦烟雾事件,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浓烟之中,酿成了四五千人死亡的“世界悲剧”。

1955年美国的洛杉矶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当地65岁以上的老人有近400人因污染造成心脏衰竭死亡……科学家
发现,这些重大污染事件的发生,除因污染严重外,还与一个无形的杀手——逆温有关……何为逆温?逆温对大气运动有何影响(逆温为何妨碍污染物的扩散)?逆温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当逆温经常出现或持续较长时,人们能采取什么措施来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