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遥感图像构造解译

合集下载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

其 它(高寒苔原)
分布位置
主要分布在4000M以上,冻融形成的裸露岩石。
主要名称
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
影像特征
地类边界线明显但不规则。 影象呈深灰和白色。 影象质地纹理较细但不规则 。
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是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 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要想直观反映研究区 土地利用环境背景类型质量的空间分布,就 必须对遥感影像特征(光谱特征、辐射特征、 几何特征、变化规律等)综合分析,统一专 业研究人员对分类系统和影像光谱特征认识 上的差异,客观清晰地反映区域环境综合特 征。 •要实现专题几何图形和属性信息的提取。就 必须对遥感图像和区域背景(下甸面、植被 群落等)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快速 提取矢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
冰川及永久性积雪
分布位置
主要分布在(4000M以上)高山顶部。
主要名称
七一冰川及祁连山常年积雪。
影像特征
它的几何特征沿等高线分布。 影象呈现白色,但颜色均匀。 影象质底较细腻,色调均一。
河滩地
分布位置
基本分布在河流两侧及河心岛上。
主要名称
黄河、渭河、榆林河、芦河、大同河、湟水河等。
影像特征
呈现不规则的条带或片状。 影象颜色呈现灰、灰白及白色。 影象质底较细腻,色调均一。
影像特征
几何特征不规则,生长在低地中。 影像呈红、鲜红、粉红色。以小块星点状分布。 影像纹理细腻,在同一色调中差异不大。
其它林地(经济林等)
分布位置
主要分布在绿洲田埂,河边、路边及居民点周围。
主要植被
主要有杨树、柳树、梧桐及各种果树等。
影像特征
大多数以线状、格状、点状和片状分布。 影像呈红、鲜红和粉红色的线格状、点状分布。 影像纹理上看比较杂乱,不规则。

遥感图像的分析解译

遥感图像的分析解译
即根据各专业(部门)要求,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识别出地物或测算出某种数量 指标的过程。 –地物本身的性质、形态等特征在像片上的反映,这些影像特征统称为解译标志。 灰度或色调(物理性质) 不同的地物在遥感影像上具有不同的颜色。
不同的地 物在遥感 影像上具 有不同的 颜色。
1 遥感图像的解译原理
地物(原型)
电磁波特性(物理属性) 成像方式(几何属性)
图像(模型)
物体的性质
电磁波能量
影像特征
图像(模型)
灰度或色调(物理性质) 形状大小(几何性质)
地物(原型)
1 遥感图像的解译原理
遥感图像解译方法(两种)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凭借人眼观察或借助简单的仪器 (放大镜、立体镜等),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判断、量测, 从而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 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 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颜色、形状、纹理与空间位置),结 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 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 的解译。
解译标志(判读标志)
千岛湖地区Ikonos遥感图象 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 征(颜色、形状、纹理与空间位置),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 ,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
解译标志分类
–直接解译标志:地物本身的属性在遥感影像上的 直接反映
–间接解译标志:地物本身的属性在遥感影像上不 能直接反映,需要通过与其有关的其他地物的属 性来推断探测目标属性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PPT课件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PPT课件
岩;湖边的芦苇;荒漠中的红柳。
13
直接解译标志
纹理:地物影象轮廓内的色调变化的空间布局和
频率。 如点状、粗糙、平滑、粒状、线状、斑状等
森林中的较 粗的纹理
14
直接解译标志:纹理
建成区与农村居民点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8
39
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
1、常见遥感扫描影像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
✓ MSS影象: ✓ 不同卫星上的波段对比; ✓ MSS各波段应用范围(重点)。
✓ TM影象: ✓ TM影象与MSS影象的对比 ✓ 波段设置 ✓ 主要应用
✓ SPOT影象: ✓ 产品形式 ✓ 主要应用1绿、2红、3近红外、4短波红外。
33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1、遥感摄影像片的种类 (1)可见光黑白全色像片 (2)黑白红外像片 (3)彩色像片 (4)彩红外像片 (5)多波段摄影像片
34
2、遥感摄影像片特点与解译标志
(1)摄影像片的特点
✓ 绝大部分为大中比例尺像片,各种人造地物的形状 特征与图型结构清晰可辨;
✓ 绝大部分采用中心投影,可以看到地物的顶部轮 廓。
46
目视解译一般顺序
从已知到未知是遥感图像解译必须遵循的原则。
“已知”主要指解译者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地物, 或是别人 最熟悉的环境地物, 如地形图及有关资料等。所谓的未知 就是图像上的影像显示, 根据己印证的影像在相邻图像上 举一反三 , 然后根据影像再在相应地面 上找到新的地物, 这就是从己知到未知的含义。
岸、河岸冲刷等。

遥感图像解译原理与方法

遥感图像解译原理与方法
1.光谱特征
Water absorption bands:
0.97 mm 1.19 mm 1.45 mm 1.94 mm 2.70 mm
植被光谱特点: 在可见光0.55um附近有一个反射率为10%-20%小反射峰; 在0.45um、0.66um附近有两个明显吸收谷; 在0.7-0.8um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 在近红外波段0.8-1.3um之间形成一个反射率可达40%以上反射峰; 在1.45um、1.95um、2.6-2.7um处有三个吸收谷。
差别很明显,两波段反射率比值可充分反映这一特点
RVI是绿色植物灵敏指示指数,它与叶面积指数(LAI)、叶 干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相关性很高,被广泛用于估算与监测 绿色植物生物量。
2)差值植被指数(DVI) DVI为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波段数值之差。
差值植被指数对土壤背景比较敏感,有利于对植被生态环境 监测,因此又称为环境植被指数(EVI)。
叶面积指数与植被光学性质紧密相关:
(1)叶面积大,植物光合作用强,叶绿素含量多,对光合有效 辐射吸收强(植物吸收光合有效辐射多),在0.4微米-0.7微 米吸收越强;
(2)叶面积大,植物叶片密集,其反射近红外辐射越强,在0.7 微米-0.9微米反射能量越多;
(3)叶面积大,入射辐射直接到达地表部分较少,土壤反射更 弱,土壤影响也小。
影响植物光谱主要因素: (1)叶片结构
叶绿素对紫外光、紫色光强烈吸 收,对蓝光、红光也强烈吸收, 以进行光合作用,对绿色光则部 分吸收、部分反射,所以叶子呈 现绿色。
lack of absorption
叶子海绵组织对0.8-1.3um近红外光强烈反射,形成光谱曲线 上最高反射峰,其反射率可达40%以上,吸收率很低。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及基础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及基础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及基础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数据进行目视解读和分析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在遥感图像解译中常用的技术和工具。

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定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通过直接观察遥感图像,并根据空间信息、光谱信息和形态信息等特征,对图像中的地物进行识别、分类和解读的过程。

目视解译是一种常用的遥感图像解译方法,可帮助研究人员获取目标地物的信息,了解地表覆盖的特征和变化情况。

2.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基于遥感图像中地物的光谱反射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在目视解译过程中,通过观察图像的色调、亮度、纹理和形状等特征,可以对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中,地物的反射特性通常会有所不同,因此通过多光谱图像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进行目视解译。

3.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础方法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础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图像预处理在进行目视解译之前,通常需要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图像配准、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等,以确保图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2. 地物分类目视解译的核心是对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通过观察地物的形状、大小、分布等特征,可以将地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并生成矢量或栅格数据。

3.3. 地物解译地物解译是指将图像中的地物与地物类别进行对应,并提取出地物的属性信息,如面积、形状、位置等。

地物解译通常需要结合地面调查和其他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

3.4. 结果分析完成地物解译后,可以对解译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了解地表覆盖的特征和变化情况,并提取出地物的信息,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

4.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应用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在土地利用规划、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可以及时获取地表覆盖的信息,监测自然灾害、城市化进程等现象,并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5. 结论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识别和解读的重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推荐-测绘课件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精品

推荐-测绘课件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精品

人生太短,聪明太晚(4)
然而,生活总是一直变动,环境总是不可预知,现实 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总是层出不穷。身为一个医生, 我所见过的死人,比一般人要来得多。这些人早上醒 来时,原本预期过的是另一个平凡无奇的日子,没想 到一个意料之外的事;交通意外、脑溢血、心脏病发 作等等。剎那间生命的巨轮倾覆离轨,突然闯进一片 黑暗之中。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生命呢?我们毋需等 到生活完美无瑕,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稳,想做什么, 现在就可以开始做起。
1
一、目标地物的特征
1. 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包括色调、颜色
和阴影。 2. 形: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形状,包括形状、纹理、
大小、图形等。 3. 位: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位置,包括目标地物
分布的空间位置、相关布局等。
2
二、目标地物识别特征
1. 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 2. 颜色:是彩色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3. 阴影:是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据此可判
31
人生太短,聪明太晚
32
人生太短,聪明太晚(1)
我们都老得太快 却聪明得太迟 把钱省下来,等待退休后再去享受 结果退休后,因为年纪大,身体差,行
动不方便,哪里也去不成。钱存下来等 养老,结果孩子长大了,要出国留学, 要创业做生意,要花钱娶老婆,自己的 退休金都被拗走了。
33
人生太短,聪明太晚(2)
生今世的辛苦钱,去购买后世的安逸 在台湾只要往有山的道路上走一走,就随处都可看到
「农舍」变「精舍」,山坡地变灵塔,无非也是为了 等到死后,能图个保障,不必再受苦。许多人认为必 须等到某时或某事完成之后再采取行动。明天我就开 始运动,明天我就会对他好一点,下星期我们就找时 间出去走走;退休后,我们就要好好享受一下。 35

遥感图像解译过程

遥感图像解译过程

一.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在遥感图像的应用之前,常常需要对遥感图像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不同格式的遥感数据的输入输出处理、多波段彩色合成处理、遥感图像的辐射校正处理、几何校正处理、拼接处理、裁切处理等,这些都称为遥感图像的预处理。

1.遥感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多波段合成获得遥感数据之后,利用遥感数据之前,首先需要把各种格式的原始遥感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转换为各种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能够识别的格式,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应用,这就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输入输出并转换为所需要的格式。

单波段的原始遥感数据合成为多波段的彩色遥感数据,因为人眼对彩色物体的分辨能力大大高于对黑白物体的分辨能力,彩色遥感图像的信息量更大;而且利用多波段的彩色遥感图像,还可以进行三个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的彩色合成,以提高对不同地物的识别能力。

彩色遥感影像要求选择不少于3个波段的多光谱图像,各波段的配准误差不大于0.2m m。

2.遥感图像的辐射校正由于传感器本身的特性和大气、地形因子以及其它各种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使传感器所接收的地物光谱反射信息,不能全部真实地反映图同地物的特征,影响了图像的识别精度,因此必须进行辐射校正,改进图像质量。

辐射校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传感器的灵敏度特征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如光学镜头的非均匀性引起的边缘减光现象的校正、光电变换系统的灵敏度特性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等。

●光照条件的差异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如太阳的高度角的不同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地面的倾斜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等。

●大气的散射和吸收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等。

3.图像几何校正几何校正是指从具有几何畸变的图像中消除畸变的过程,也就是定量地确定图像上像元坐标与地理坐标的对应关系,即把数据投影到平面上,使之符合投影系统的过程。

为了将所获取的数据投影到理性的空间平面上产生精确的换算模型,需要借助一组地面控制点来进行几何校正。

控制点选择应均匀分布而且在影像图与地形图上都容易确定的同名地物点上。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课件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课件
特点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具有直观、快 速、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主观 性、精度不稳定等局限性。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重要性
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提取
0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地球表面的信息,为决
策提供有力支持。
弥补遥感自动解译的不足
02
遥感自动解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视解译可以弥补其不足,
提高解译精度。
02 0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权益是亟待解决的问 题。
应用领域的拓展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技术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从传统的环境监测、 城市规划等领域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延伸,为技术的推广 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水体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要点一
总结词
水体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可以提取水域范围、水质状况、水 生生物分布等信息,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水体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遥感技术在水资源领域应用的重 要手段之一。通过目视解译,可以提取水域范围、水质状 况、水生生物分布等信息,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 支持。在解译过程中,需要注意水体的光谱特征和空间结 构特征,以便更准确地提取信息。同时,还需要注意不同 水体之间的差异和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 。
在应急响应和灾害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03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在应急响应和灾害监测中能够快速识别灾害
区域和受灾情况,为救援工作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应用领域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能够识别和区分不 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如森 林、草地、城市等。

第八章 遥感图像构造解译

第八章 遥感图像构造解译

(二)断裂构造解译
1、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
(1)色调标志 在遥感图像上,沿断裂方向常出现明显的色调异常。 色调异常线:在正常的背景色调上出现的线状色调异常。 深色调背景区中的浅色调线(带) 这可能是断裂 浅色调背景区中的深色调线(带) 地表露头的显示 色调异常带:异常的色调构成有一定宽度的条带 这通常是较大断裂或断裂带的表现。 色调异常面:沿着某一线性异常界面两侧的色调明显不同,这在 第四系覆盖区,常是一些隐伏断裂的表现。
1、倾向解译 ⑴ 利用岩层三角面估计产状 在图像上要注意岩层三角面与地形三角面、断层三角 面的区别: 地形三角面:是由水流切割地形而造成,不代表地层 产状,无构造意义。 断层三角面:是由于山区断层一盘强烈上升,水流深 切上升盘岩石,形成三角陡崖。 岩层三角面:是水流切割倾斜岩层,使地层形成了三 角面形状。在遥感图像上同一层面的露头线上的任意山脊点 和其相邻的两沟谷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得的三角形平面。
(二)确定背斜、向斜的解译标志 1、岩层产状标志 正常情况下: 背斜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对,单面山缓坡朝外倾 向斜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背,单面山缓坡朝内倾 2、转折端标志 ① 从组成转折端的岩层产状 背斜转折端的岩层倾向一律向外倾斜,外倾转折端, 向斜转折端的岩层倾向一律向内倾斜,内倾转折端。 ② 根据转折端的单层影像的出露宽度 背斜:由内向外,岩层出露宽度则由宽变窄——内宽外窄, 向斜:由外向内,岩层出露宽度则由窄变宽——内窄外宽。 ③ 从组成转折端的岩层形态 背斜:内层色带转折较尖(弧度小),外层色带转折较圆缓 ——内尖外圆, 向斜:内层色带转折圆缓(弧度大),外层色带转折较尖 ——内圆外尖。 ④ 转折端处水系特点 向内收扰的多为向斜(收敛状),从一点向外散开的多为背斜( 撒开状水系)。

遥感图像解译

遥感图像解译

遥感图像解译作业一1、横量遥感图像解译质量的指标有哪几个?每个指标的含义是什么?(1)解译的完整性解译的完整性标志着所得出的结果与给定任务的符合程度(2)解译可靠性解译可靠性指出解译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3)解译的及时性解译的及时性包括图像资料的及时使用(4)解译结果的明显性解译结果的明显性是指解译出来的成果。

2、地物的特征有哪些,他们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作用是什么?地物特征:空间分布、波谱反射和辐射特征、时相变化空间分布作用:(1)分析探测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选择具有适当的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2)特测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又是在遥感图像上识别目标的参考数据。

波谱反射和辐射特征作用:可根据遥感仪器所接收到的电磁波谱特征的差异来识别不同的物体。

时相变化作用:通过动态监测了解地物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范围,并按照地物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光谱特征的时间效应来确定识别目标。

作业二1、分析主动、被动微波,近红外和热红外遥感的异同?不同:主动微波遥感:用人工向目标物发射某一波长的微波讯号,用仪器接收目标物反射的回波,然后根据它们发射回来的微波特征识别物体;被动微波遥感:用仪器接收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自身所发射的微波;近红外遥感:红外线照相机拍摄的侦测图像;热红外遥感: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红外波段范围之内的遥感。

相同:都具有一定的波长范围。

2、叙述5类地物的辐射特征(水体、植被、岩石、土壤和人工地物)?水体辐射特征:辐射通量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M=εσT4),因此水体周围地物之间微小的温度差异影响着辐射通量的变化。

植被辐射特征:各类植物间的辐射差异是由植物株体从地面和太阳辐射获得并储藏热量多少而定的。

岩石辐射特征:岩矿物的辐射与其表面特征—粗糙度、色调有关。

粗糙表面比平滑表面辐射强,暗色地物比浅色地物辐射强。

土壤辐射特征:土壤的辐射是由于土壤温度状况决定的,土壤温度与水分的蒸腾散失、风化和化学溶解、微生物活性及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有关,与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有关。

8-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及人机交互解译

8-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及人机交互解译

上次课主要内容6.3 混合像元和像元分解Ø了解混合像元,并理解混合像元分解的意义;Ø传统方法的不足及其与子像元分类方法的区别;Ø理解植被覆盖度的二分模型及其计算方法;6.4 遥感图像多阶抽样估算地物面积Ø重点理解多阶抽样估算地物面积的基本思想及其计算方法;补充:目视解译方法和过程1.目视解译方法①直接判读法;②对比分析法;③地理相关分析法;补充:目视解译方法和过程1.目视解译方法:①直接判读法根据解译对象在影像中表现出来的形状和色彩等解译标志直接解译出目标类别。

如图所示,通过云层色彩和形状可以判断台风的位置和移动情况等信息。

补充:目视解译方法和过程1.目视解译方法:②对比分析法由于地物在不同时相、不同波段、不同传感器的影像中的表现形式不同(形状、色彩等解译标志的不同),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这些影像解译出目标类别。

Ø通过对比多光谱遥感影像在灾害发生前后的形状和色彩,可以判读出山体滑坡的情况。

Ø通过对比火灾前后遥感影像上的色彩变化可以判读出火灾受灾程度和面积等信息。

Ø通过对比SAR影像上色彩和形状的差异可以判读出干旱受灾面积和程度。

Ø通过多波段影像上河流的形状和色彩等解译标志,可以判读出河流的属性和位置。

补充:目视解译方法和过程1.目视解译方法:②对比分析法多光谱遥感影像,台湾新竹区林区灾害前后对比补充:目视解译方法和过程1.目视解译方法:②对比分析法2006年香港大揽郊野公园火灾(左-灾前,右-灾后)补充:目视解译方法和过程1.目视解译方法:②对比分析法通过形状和色彩对比解译出干旱受灾区补充:目视解译方法和过程1.目视解译方法:②对比分析法多波段影像对比解译河流(左为绿色通道、右为近红外通道,右图黑色线条为河流)补充:目视解译方法和过程1.目视解译方法:③地理相关分析法通过地物之间的位置、大小、形状和邻接关系等信息解译目标。

遥感图像地质构造解译

遥感图像地质构造解译

4.3.3 逆掩断层 这类断层的断面倾角小,在地面的出露线 常呈曲线,由于风化和崩塌作用,在图像上很 难辨别它。 4.3.4 平移断层 在图像上,平移断层的水平错动迹象,在 地形水系和地质体错动上反映最为明显,沿断 层两侧还可见到一些派生的扭动构造。
4.4 断裂构造力学性质的解译 根据断裂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可分为:压 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和张扭性等五类断裂构 造。 4.4.1 压性断裂 平面形态:以舒缓波状为主,延伸较远,走 向稳定。带内常见有构造透镜体,挤压片理。旁 侧常有“入”字形分支小断裂。若断裂以多条压 性断裂组成,常还可见较大规模的透镜状岩块。
第七章
遥感图像地质构造解译
●构造解译的基本要求 ●岩层产状的解译 ●褶皱构造的解译 ●断裂构造的解译
Hale Waihona Puke §1 构造解译的基本要求 1.识别和勾绘图像上能够显示出来的各种 构造形迹; 2.鉴别各种构造形迹的性质,并测定其有 关产状要素; 3.分析各种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及其组合 关系,确定其生成顺序,将其有生成联系的构 造形迹配套,分析其力学机制; 4.编制构造解译图或构造纲要图; 5.研究工作区的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发展 史。
4.4.5 张扭性断裂 与扭性断裂极为相似,一般在图像上不易区 分,需要配合较多的地面工作才能鉴别。
思考题
1. 地质构造的解译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 水平岩层、直立岩层、倾斜岩层在遥感图像 上有何表现? 3. 在遥感图像上进行岩层产状测定,常用的方 法有哪些? 4. 在遥感图像上如何进行褶皱构造解译?如何 确定褶皱构造的类型? 5. 在遥感图像上如何进行断裂构造解译?如何 确定断层的性质?
4.4.4 压扭性断裂 压扭性断裂的影像特征与压性断裂比较接近 ,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主要表 现为: (1)压扭性断裂的能成组出现,但其中有一 条明显的主干断裂; (2)由于压扭性断裂具有扭动性质,因此常 呈雁列或排列,断裂带内构造透镜体以及与之有 成因联系的山体和盆地,其走向与断裂带的走向 之间往往有一定角度相交; (3)压扭性断裂带两侧,有时也会出现共轭 扭裂面,但两组扭裂面的发育程度不一定相等。

遥感图像解译资料

遥感图像解译资料

评价标准: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和明显性。

完整性:标志着得出的结果与给定任务的符合程度,它提供关于再解译中得到的地物特性细节的概念,一般以质量指标来表示。

可靠性:指出解译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

借助于质量和数量的指标来完成,数量主要。

及时性:包括图像资料的及时使用。

明显性:解译成果应当根据任务的目标,用相应的符号、线画清晰地绘出来,使成果尽可能可视化,以便人们理解和应用。

多阶抽样估算地物面积:不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都会遇到不同空间范围的研究对象。

当我们遇到空间范围较小的对象时,可能会需要较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合适的遥感信息单元。

但空间分辨率较高的遥感图像一般价格昂贵,对它们的处理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对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和航空图像解译的基础上,可利用不同空间范围的遥感信息单元之间的关系,结合多阶可变概率抽样去估算地物面积。

基本思想:首先根据图像分层和确定样本单元,对于空间分辨率较低的卫星图像,为了使调查对象可以直接在卫星图像上解译出,一般选取图像特征较容易是别的地物去估测其面积较为有效,例如有林地、无林地、灌溉区、牧场等。

其次,为了使不同阶中的地物得到紧密的相关关系,就需要使不同阶的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逐级提高。

例如,一阶单元利用空间分辨率较低的卫星图像,二阶单元利用空间分辨率较高的卫星图像,随后可用航空图像。

也就是说,随着阶数增加,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相应提高,直至最后进行地面调查。

再次,应使后一阶样本是前一阶样本的一部分,并使抽样的概率与通过逐级解译图像所得的预估值成正比。

纯像元:一个像元内仅包含一种地物。

混合像元:一个像元内包含几种地物。

纯像元分类:以监督分类为主,监督分类是在有先验知识的条件下进行的。

在被分类的区域内选择典型区域作为子区,子区中的各种类别地物在图像中的位置早已清楚,可以用这些已知的像元数据求出参数,确定各类判别函数的i想年更是,然后将未知的像元数据代入各个判别式,一般哪类判别式的值最大,就把这个像元归入哪一类。

第八章 遥感岩性解译与编图

第八章  遥感岩性解译与编图

一、中酸性岩体解泽 一) 中酸性岩体波谱特征: 在岩浆岩中中酸性侵入体的反射强度较高。 色调: 与暗色矿物含量有关 随粒度、风化程度、含水性、植被与第四纪坡残 积物厚度而变化。
几种典型岩浆岩岩石的反射波谱特征曲线
花岗岩成分序列岩石反射特征曲线 1.正长岩,2.闪长岩, 3.白云母花岗岩,4.花岗闪 长岩,5.黑云母花岗岩
三) 充分利用对比来提高解译能力: 解译 要通过相关分析与特征对比来进行。对比解译的 内容包括: 1 与典型样区对比; 2 与不同类型的遥感图像上同名地物影像特 征的对比。 3 与同类岩性在不同地段影像特征的对比。
4 与不同岩性的影像特征进行对比。
四) 正确选择岩性解译典型样区: 岩性解译应当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 从较典型地区开始,通过对比解译,选出样区来。 目的是: 1)把每一种岩性解译单位的典型影像特征 具体地展示出来。 2)为图像处理的训练区的挑选作参考。
3 利用多源信息复合资料来揭露隐伏花岗岩体
岩枝、岩株等中小型中酸性侵入体与许多金属矿床 成因关系密切。利用遥感资料上蚀变引起的色彩异常, 环状构造等解译标志,配合物、化探资料综合解译或进 行信息复合,可揭露隐伏的中酸性侵入体。
二、基性,超基性岩解译
1 色调: 铁镁质等暗色矿物含量多,黑白图像上呈现暗 色调。 2 形态:
五) 用多源地学信息资料识别岩性:
利用遥感资料来识别岩性最基本的方法仍然是 目视解译。上述五种方法中,以多光谱遥感资料解 译岩性比较常用,技术也比较成熟。成像波谱仪的 应用是前者的发展,很有发展潜力。 方法(三)(四) 则全处在试验应用的阶段。
第五节 遥感地层分析与岩性制图
遥感资料记录下地壳表层各种岩性的波谱与空间 信息。在遥感图像上解译出的岩性,岩类和岩性单元是 “哑”的,得不到地质年代和地层顺序的资料必须依靠 已有地质资料和相应地面地质研究,才能进行岩性制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褶皱构造解译
(一)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 1、色调、图形标志 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的平行状条带所组成的闭合图 形。由于形成条件不同,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以及其它不 规则图形等多种形态,并具有明显的对称性。 总之,不同色调,带状图形对称重复出现。 2、岩层三角面和单面山地形标志 岩层三角面对褶皱构造解译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知道, 两翼岩层产状的有规律变化往往是判断褶皱形态的依据,而直 观的标志是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的相背(向斜)或相向(背斜 ),也就是岩层三角面尖端相向或相背分布时,可说明褶皱的 存在。 单面山地形的对称分布也可判断褶皱的存在。因为正常 褶皱的两翼,倾向坡总是相对或相背分布。
2、倾角估计 ① 目估法 ② 利用立体镜目估产状可获得定量的数据 ③ 地形图法
a、首先在图像上选好待测的岩层三角面,然后转绘到地形
图上
b、在地形图上选择同一层面上高度相同的两个点A、B及与A 、B不等高的第三点X c、连接A、B的直线就是岩层的走向线,过X作AB的垂线XZ, XZ就代表岩层的倾向 d 、在 AB 线上截取线段 YZ ,使其长度等于 X 与 A 、 B 间的高差 △h,连接XY,夹角α 就是岩层的倾角。
第八章
遥感图像构造解译
一、岩层产状判断
(一)水平岩层的影像特征 此处所说的水平岩层泛指倾角小于5度的岩层。它 们在图像上呈现的影像特征随地形切割程度不同而异。 在地形遭受强烈切割的地区,由于下伏岩层同时剥 露,层理构造显示出来,在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或 微地貌条带围绕山包或山梁,呈封闭的环带状图形,各 岩层面的露头线与等高线形态相似,依地形情况不同, 可组成同心环状、贝壳状、花边状、指纹状、脑纹状等 纹形图案。水平岩层在地貌上常形成方山(平顶山或桌 状山),它们与沟谷一起可组成十分壮观的方山峡谷地 貌景观。若水平岩层由软硬相间的岩石组成,其山坡、 谷坡常呈阶梯状形态。
(2)形态标志 断裂的走向的形态:有直线、折线、舒缓波状延长线,线有连 续的、断续的;线型有单条的,也有组合的(如棋盘格式、斜列式 等)。
(3)地质构造标志
பைடு நூலகம்
A、横断层存在的标志:一组岩层或某些线状要素发生位移、错断 B、纵断层存在的标志:构造上不连续(如地层重复或缺失)或岩层 产状突然改变 C 、线状排列的岩浆活动。如一系列火山口呈直线状排列,长条状 侵入体、岩脉、岩墙和温泉的线状延伸。 (4)地貌标志 A、不同地貌景观区呈较长的直线相接。如山区与平原的交界。 B、一连串负地形呈线状分布 C、海岸、湖岸呈近于直线状或不自然的角度转折 D、湖泊群呈线状分布 E、河谷、山脊呈直线状延伸或被切断 F、冲积-洪积扇群的顶端处于同一直线上 G 、许多重力现象,如滑坡、倒石堆、泥石流等,成串珠状排列 在一直线上,则沿这条线可能有断裂通过。
(二)确定背斜、向斜的解译标志 1、岩层产状标志 正常情况下: 背斜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对,单面山缓坡朝外倾 向斜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背,单面山缓坡朝内倾 2、转折端标志 ① 从组成转折端的岩层产状 背斜转折端的岩层倾向一律向外倾斜,外倾转折端, 向斜转折端的岩层倾向一律向内倾斜,内倾转折端。 ② 根据转折端的单层影像的出露宽度 背斜:由内向外,岩层出露宽度则由宽变窄——内宽外窄, 向斜:由外向内,岩层出露宽度则由窄变宽——内窄外宽。 ③ 从组成转折端的岩层形态 背斜:内层色带转折较尖(弧度小),外层色带转折较圆缓 ——内尖外圆, 向斜:内层色带转折圆缓(弧度大),外层色带转折较尖 ——内圆外尖。 ④ 转折端处水系特点 向内收扰的多为向斜(收敛状),从一点向外散开的多为背斜( 撒开状水系)。
① 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
三角面尖端指向河流上游,岩层倾向上游
② 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
A、当岩层倾角大于地形坡角时,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下游, 岩层倾向下游。 B、当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时,三角面尖端指向河流上游, 岩层倾向下游(尖端的反方向是岩层倾向)。
⑵ 利用单面山进行判别
顺向坡
坡顺层面 水系近于平行且较稀 河谷顺倾向 地形较缓 坡反层面 逆向坡 水系方向性差,呈扭曲状,密度大 沟谷分叉多,河谷顺节理、断裂发育 产状陡
3、平缓型褶皱 在图像上,呈许多单个的或零散分布的环形或同心环状图案。它 们大多是短轴背斜、向斜、穹窿,构造盆地按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 各自彼此分开,互不相连,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串分布或斜列分布, 组成雁行状,水系常呈放射状、环状、向心状。
三、线性构造与断裂构造解译
(一)线性影像特征与线性构造
1、线性影像特征 在遥感图像上,凡是具有不同色调和色彩、几何形态的地 形地物的影像呈线性,大体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地延伸,称为线性 影像特征。 线性影像特征的因素主要有: ① 人工原因造成的线性影像特征有:较规则成线状延伸的地 物如:铁路线、公路线、桥梁、运河…… ② 由地貌等原因造成——天然地形地物 ③ 作为地质分界线的线性影像特征
3、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图像上岩层的对称重复主要表现为色调或色带的对称重 复出现,其次,当岩层出露宽度大,岩性差异明显时,也能通过 地形组合、水系花纹图案的对称分布反映出来。
4、转折端 转折端是判别褶皱的重要标志,转折端的存在是岩层弯曲 的表现,这种岩层条带的转弯,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转折端特点 ,在小比例尺图像上成为褶皱构造的主要解译标志,尤其是在图 像上判断背斜、向斜时十分重要。背斜是外倾转折端,向斜是内 倾转折端。褶皱转折的岩层产状反映到地形上,常常表现为一坡 陡,一坡缓的类似单面山地形,缓坡在外侧为外倾转折端,缓坡 在内侧为内倾转折端。 5、特殊的水系标志 与褶皱有关的水系型式是由特定的地形引起的。如向斜盆 地形成向心状水系,穹窿则易形成放射状水系;而且正常褶皱的 两翼往往有对称或相似的水系型式;转折端部位则常发育收敛状 的或撒开状的水系型式。
(二)断裂构造解译
1、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
(1)色调标志 在遥感图像上,沿断裂方向常出现明显的色调异常。 色调异常线:在正常的背景色调上出现的线状色调异常。 深色调背景区中的浅色调线(带) 这可能是断裂 浅色调背景区中的深色调线(带) 地表露头的显示 色调异常带:异常的色调构成有一定宽度的条带 这通常是较大断裂或断裂带的表现。 色调异常面:沿着某一线性异常界面两侧的色调明显不同,这在 第四系覆盖区,常是一些隐伏断裂的表现。
2、线性构造 遥感图像上那些与地质作用有关或受地质构造控制 的线性影像就称为线性构造。 ① 水系分布特征反映的线性构造 A、 在遥感图像上出现一个直线 状或曲线性的影像 分界面,在这个分界面的两侧,水系的形态特点、疏密 程度、延伸方向、沟谷形态都不同,可以是断层,也可 以是岩性界面。 B、 沿某一方向,出现水系发育特殊的地段,河流 的直线发育,成排分布,河流拐点都在一条线上,河流 的一系列异常点、段 ② 地形地貌上反映的线性构造 大型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平直的山脊、沟谷、山前 直线状延伸的陡崖、洪积扇,呈线状分布的负地形,平 直的湖盆、海岸线条等。多受断裂控制。
(三)倾斜岩层 泛指倾角在5---80度的岩层。 在地面遭受切割地区的图像上,倾斜岩层表 现为由不同色调或微地貌条带组成的一系列平行的 连续拐折的半弧形或折线状影像。因而呈现为各种 各样的图形。 在倾斜岩层发育地区的图像上,常常构成单 面、猪背岭地形,坚硬的陡倾斜岩层,在地貌上常 形成猪背岭 , 缓倾斜或中等倾斜的岩层,则常形成 单面地形,不对称沟谷。
1、倾向解译 ⑴ 利用岩层三角面估计产状 在图像上要注意岩层三角面与地形三角面、断层三角 面的区别: 地形三角面:是由水流切割地形而造成,不代表地层 产状,无构造意义。 断层三角面:是由于山区断层一盘强烈上升,水流深 切上升盘岩石,形成三角陡崖。 岩层三角面:是水流切割倾斜岩层,使地层形成了三 角面形状。在遥感图像上同一层面的露头线上的任意山脊点 和其相邻的两沟谷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得的三角形平面。
(四)褶皱构造的组合形态 1、紧闭型褶皱 在图像上,呈重复、密集的平行条带状图案,是由一系列线状背 斜、向斜相互平行,紧密排列而成,而且定向延伸很远,翼部地层很 陡,转折端部位范围很小,多呈尖棱状,并此起彼伏交错出现。 2、宽展型褶皱 在图像上,呈疏密相间的平行条带状图案,是由一系列平行的褶 皱组成,背、向斜解译程度相当高,为隔挡式与隔槽式,窄背斜,宽 向斜,则为隔挡式,相反,则为隔槽式。
3、短轴褶皱 岩层圈闭,平行的色带呈环状或椭圆状,岩层有规律地向四周或 朝向色环中心倾斜,转折端圆滑,可单个出现或成群出现,包括穹 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4、箱状褶皱 5、叠加褶皱 ① 两组不同方向的褶皱相交,晚期褶皱改造早期褶皱,同时又为 早期褶皱所控制,形成“横跨褶皱”,在两组褶皱相交的部位,往 往形成一系列交互排列的穹窿和构造盆地。 ② 早期褶皱轴面被弯曲。早期褶皱受到不同方向的后期再褶皱作 用时,其两翼岩层枢钮和褶皱轴面作为一个褶叠层被同时弯曲,构 成叠加褶皱。该褶皱在图像上具有两个转折端(一早、一晚),成 为叠加褶皱最重要的标志。 ③ 早期转折端呈尖棱状,且有虚脱和拉断现象;后期转折端呈圆 滑状。 ④ 大型褶皱转折端部位存在有其轴面走向横切大褶皱轴而面的小 褶皱,可作为帮助发现褶皱叠加的标志。
(二)直立岩层 泛指倾角大于80度的岩层。 在图像上,直立岩层表现为由不同色调或微地 貌组成的平行直线状或微显拐折的近直线状条带影 像,这些条带不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其延伸方向即为 岩层的走向。坚硬的直立岩层地貌上常形成平直的 长条山脊;而软岩层则形成平直的槽沟;若岩层软 硬相间,则常形成沟脊相间平行排列的所谓“肋状 ”地形,对称型U型谷。
(5)水系标志 A、水系类型 格子状水系是严格受构造控制的,此外水系类型沿着某一线性界面 发生突变,也可能为断裂所致。 B、河道突然变宽或变窄,有可能是较年轻的断裂所致 C、水体的局部异常段。如直线河、直宽谷河曲 D、对头沟、对口河的出现 若发现山脊两侧的沟谷隔脊相对,沿一直线发育,甚至在山脊处 切成较深的垭口;或者是两沟谷排列在一直线上,河口对河口汇在一起 则可能是断裂造成。 E、线状排列的河流异常点(段) 一系列的拐弯点、分流点、汇流点、改流点、层宽点、变窄点等 处于同一直线上。 F、地下水溢出点,处于同一直线上 (6)土壤植被标志 土壤异常在图像上表现为断裂带或断裂带两侧色调及影像结构的差 异;沿断裂带可形成植被异常带(稀少带或茂盛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