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修辞现象分类汇总

合集下载

汉语常见修辞格

汉语常见修辞格

双声、叠韵和押韵1.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如:伶俐lín g lì美满měi mǎn 慷慨kān g kǎi嘹亮l iáo l iàn g 2.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如:依稀yīxī连绵l ián m ián 苗条m iáo t i a o从容cón g rón g 作用:使用双声和叠韵,可以使语言悦耳动听,增强语言的音乐类。

3.押韵,就是使诗文中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使得相同或相近的乐音在前后句子的同一位置上有规律地出现,使语言音调和谐,抑扬有致。

诗文押韵易说易唱易记。

押韵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

作用:使音调和谐,抑扬顿挫,易说易唱易记忆。

压韵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排比句的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叫排比。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地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竺可桢《向沙漠进军》)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作用:能加强语言气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反复的定义: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排比和反复的区别在于:首先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

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二次以上。

再次是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

对偶与对仗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修辞手法的分类

修辞手法的分类

修辞手法知多少“修辞”两字,最早见于《易经·乾卜·文言》中:“修辞立其诚”之说,主要是就思想内容而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修,饰也。

”清代段玉裁说得更明白:“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

”古人很重视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表情达意,以收到或华美藻饰,或简洁生动,或委婉含蓄,或悦耳动听的修辞效果。

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绝大部分现代汉语都还常用,并且增添了不少新的类别。

一、种类: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63大类,78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二、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种类和作用⒈比喻⑴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示例: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现代汉语修辞学

现代汉语修辞学

与心理学的关系
现代汉语修辞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 语言使用中的心理认知过程 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语言与认知偏差的关系
与文化学的关系
文化背景对现代汉语修辞学 的影响
现代汉语修辞学在文化交流 中的作用
现代汉语修辞学与文化学的 相互影响
文化学对现代汉语修辞学研 究的启示
汇报人:
比喻
定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 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常见形式:明喻、暗喻、借喻等。
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
注意事项:在使用比喻时需要注意比喻的贴切性和合理性避免出现歧义和误导。
拟人
定义:将事物 人格化赋予其 人类的行为、 情感或语言特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 可以为现代汉语修辞 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指 导推动现代汉语修辞 学的进一步发展。
与文学的关系
现代汉语修辞学是文学语言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作品的表达和接受产生影响。
文学作品中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现代汉语修辞学与文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艺术魅力。 现代汉语修辞学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 术特点。
添加标题
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强调语言的表 达效果
旨在提高人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 达水平促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功能
表达情感:通过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增强语言表现力: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突出重点:通过修辞手法强调某些内容使其更加突出 增强语言节奏感: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分类: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类型。

高考专题复习: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
2、种类: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 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 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2.间隔反复 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 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
例:①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喜欢。她 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我喜欢。他们俩 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相互对待,我喜欢。
⑤西洋某些学者对儒学感兴趣,自有他们的道理与自 由,但想用孔夫子治爱滋病恐怕不能奏效。
修辞训练
1、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答案示例:看着你归来,我的心一 阵高兴,高兴。
修辞分析之比喻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类似点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 还是星星。
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 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 面有类似点的 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
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复、设问、反问
修辞分析之对偶
1、定义
正对
2、种类 反对
窜对
从内容上分
从情势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1)严对 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 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 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 用同一个字。
……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 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和 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汉语修辞学期末复习资料

汉语修辞学期末复习资料

汉语修辞学期末复习资料汉语修辞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汉语中的修辞效果和手法。

汉语修辞学常用于文学评论、语言教学、广告等多个领域,是一门十分实用的学科。

对于汉语修辞学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对于我们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础概念1.修辞:指语言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用的言词技巧。

汉语修辞学所研究的修辞,包括音韵、字义、词类、句子和篇章等几个方面。

2.修辞手法:指修辞技巧的种类。

例如比喻、比拟、借代、排比等。

3.修辞效果:指修辞手法所达到的效果。

例如形象、暗示、音韵美、节奏美等。

二、修辞手法的分类1.形象类比喻:通过比较可以表达出某种感情或思想的手法,例如“他像一只狼一样嚎叫”。

拟人:将非人类物品或抽象事物拟人化,例如“花儿笑了”。

拟声:模拟某种声音,例如“咚咚咚”的敲门声。

2.辞格类对仗:重复相同词或句型的结构形式,例如“你爱我,我爱你”。

对偶:重复相同的意思,例如“让我们团结起来,战胜一切困难”。

通假:用近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词汇,来刻画某种形象或表现一种思想。

3.转化类借代:用一个词表示另一个事物,例如“龙凤呈祥”中的“凤”代表女子。

转喻:一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另一文学作品,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省略:一种将某些信息隐含在文本内部的辞格手法。

三、修辞效果的分类1.形象美:通过修辞手法来创造形象的形状、内容、颜色、细节等方面的美感。

2.音韵美:修辞手法可以使汉语表达充满音韵美感,例如排比、押韵等。

3.节奏美:通过修辞手法可以创造文本的节奏美感,例如对仗、对偶等手法能够使汉语表现出动感和韵律感。

四、其他相关知识1.对于汉语修辞学的学习,需要多读好的文学作品,并对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效果进行分析。

2.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修辞手法和效果,尽可能地做到自然、生动、精确、有感染力。

3.修辞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跨越了语言学、文学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现代汉语修辞】修辞格

【现代汉语修辞】修辞格

【现代汉语修辞】修辞格1、陈望道概括的"四类三十八格"分类标准:大体依据组织,间或依据作用(甲类)材料上的辞格: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乙类)意境上的辞格: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丙类)词语上的辞格: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类、回文(丁类)章句上的辞格: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映衬反映:相反情况或观点集于同一事物。

例:无事忙、雅的这样俗、好聪明的糊涂法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对衬:不同事物情况或观点相同。

例:一言为重百金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拈连: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语词依托上文顺势移用)移就:怒发上冲冠;醉鞍谁与共联翩(甲物性状移于乙物)倒反倒辞: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冤家、讨厌死了、恨)反语:英雄多故谋夫病相同:都是"口是心非",不同:后者有嘲弄讽刺的情感态度婉转: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排除法)最好还是去、不是顶好的。

(隐约法)避讳:填沟壑、山陵崩、那件东西、那玩艺飞白:明知其说错或写错,故意将错就错如实记录或援用。

有方音、口头禅、口吃、错音、错别字、语义错、语法错、逻辑错等。

作用一是存真,一是增趣。

小孩小孩你白(别)哭,前边有个小车屋。

清末李鸿章的一位亲戚,在科举应试是写道:"我是李中堂大人的亲妻",乞求照顾。

主考官将错就错,以毒攻毒批曰:"所以我不敢娶"。

"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他照文件念过一句,便解释说:"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已经抓到三起了,同志们,要提高警惕!…"台下哄然大笑。

镶嵌镶字:虚字、数字嵌字:几个特定字嵌入词语或诗文中这个其容且易、冤哉枉也、既雅且静、一不做二不休、唠三叨四、千溪百川、接二连三吴歌《采莲》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汉语修辞常识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

修辞手法的类型

修辞手法的类型

修辞手法的类型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等连接。

例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2.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例句:“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1)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馒头的香味来了。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

例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5.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

例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借代: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例句:“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6.反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现代汉语修辞格

现代汉语修辞格
喻词用“是、成为、成了、变成”等。 ①草原的天气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②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 ③那排冬青越长越高,变成一堵绿色的墙。
▲暗喻的其它形式:
(1)否定的比喻:
④ 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 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 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鲁迅《忆韦素园》)
(链接到WORD文件)
今天的课 就上到 这里!
(十五)引用
1、连续反复 2、间隔反复
返回
三、修 辞 格 (之二)
(九)反复 (十)换算 (十一)设问 (十二)反问 (十三)对偶 (十四)排比 ★ 层递
(十五)引用
把抽 象的数 字具体 化、形 象化
返回
三、修 辞 格 (之二)
(九)反复 (十)换算 (十一)设问 (十二)反问 (十三)对偶 (十四)排比 ★ 层递
返回 开始
三、修 辞 格(之一)
㈠比喻 ㈡比拟 ㈢通感 ㈣借代 ㈤夸张 ㈥反语 ㈦双关 ㈧仿词
1、扩大夸张 2、缩小夸张 3、超前夸张
返回
三、修 辞 格(之一)
㈠比喻 ㈡比拟 ㈢通感 ㈣借代 ㈤夸张 ㈥反语 ㈦双关 ㈧仿词
1、反话正说 2、正话比喻 ㈡比拟 ㈢通感 ㈣借代 ㈤夸张 ㈥反语 ㈦双关 ㈧仿词
返回
(2)程度不等的比喻——差喻:
⑤ 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差喻往往带有夸张的色彩,在修辞上常认为是比喻
与夸张兼用。
(3)不出现比喻词:
⑥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AB同位式) ⑦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搬掉落后和贫穷
这两座大山。(AB同位式) ⑧希望的肥皂泡已经破灭。 (本体和喻体演化成 定中关系) ⑨千声万声呼唤你,

修辞手法的79小类

修辞手法的79小类

修辞手法的79小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表达方式,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修辞手法中,常见的有79种小类,下面就来一一介绍这79种小类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传达某种意义。

2.隐喻:不直接说明某种事实,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

3.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的特征。

4.夸张:对某种事物进行夸大描述,以增加热情。

5.借代:通过使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

6.排比:对一组事物进行并列,以增加修辞效果。

7.对偶:用反复的语句结构来强调两种相反的观点。

8.反复:多次重复同样的意思,以增强表达的力量。

9.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的事物来增加表现效果。

11.拟态:通过模拟某种声音来传达某种意义。

12.抒情: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情和情感。

13.唤醒:通过描写某种细节来唤起读者的共鸣。

14.状貌:通过描写某种景物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5.连句:通过多次重复同一句子来增强表达力。

16.并列: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描述。

17.纪实:真实的描写某种场景或事件。

18.叙述:对某种事件或故事进行叙述。

20.议论:对某种观点或事物进行辩论。

21.论证: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来支持某种观点。

22.驳斥:反驳某种观点或主张。

23.揭露:揭露某种事实或真相。

24.辩证:通过对矛盾进行分析,达到一种新的认识。

25.讽刺:通过对某种事物进行嘲讽,以达到某种效果。

26.森罗万象:通过描写各种事物来展现世界的多样性。

27.化用:引用某种典故或经典作品来增加表达力。

28.人性: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来反映社会现实。

30.神话:通过描写神话故事来增加作品的神秘感。

31.奇观:通过描写奇特的景观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34.人生:通过描写人生经历来表现人生的丰富多彩。

37.真情:通过描写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现代汉语(修辞部分)

现代汉语(修辞部分)

现代汉语(修辞部分)第⼀节修辞概说⼀、修辞的含义:1.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2.修辞知识或修辞学;3.运⽤特殊⼿段加强语⾔表达效果的修辞活动。

⼆、语境分为语⾔语境和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跟修辞的关系更为密切。

构成情景语境的因素:1.主观语境因素(交际双⽅的⾝份、职业、思想、⼼情等);2.客观语境因素(语⾔运⽤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等)。

三、修辞同语⾳、词汇、语法的关系。

(⼀)同语⾳的关系:语⾳在突出语义和增强⾳律美上⾯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了修辞⽅式的内容;修辞通过积极调动语⾳因素,扩⼤了语⾔表达功⽤。

(⼆)同词汇的关系:词汇为词语的筛选锤炼、具体的修辞⽅式提供必要条件;修辞从筛选词语的⾓度研究词汇运⽤,使词汇在语⾔中发挥更为⼴泛⽽深刻的作⽤。

(三)同语法的关系:语法为修此现象和规律的体现提供表现形式,为修辞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修辞具有扩⼤语法效能的功⽤。

四、修辞学和语⽤学的异同。

同:⼆者都研究语⾔的运⽤。

异:1.研究的⽬的不同:语⽤学注重解释性,⽬的在于分析语⾔运⽤的原则,建⽴意义解释理论,寻找语⾔运⽤规律。

修辞学注重规范性、变异性和实⽤性,注重研究修辞⼿段和技巧。

2.研究⽅法不同:语⽤学注重理论解释和推理分析;修辞学注重运⽤归纳的⽅法,如辞格的确⽴、语⾔变异的表现⽅式。

3.研究内容不同:语⽤学以⾔语⾏为、会话结构、预设、含义、指⽰语等为具体研究内容;修辞学以词语、句⼦、辞格、预提风格等为具体研究内容。

4.研究要求不同:语⽤学重在研究话语交际的全过程;修辞学使语⽤学⾥⾯的⼀个分⽀学科。

五、修辞的作⽤和学习修辞的⽬的。

1.提⾼说话、写作能⼒和阅读欣赏⽔平;2.提⾼语⾔修养和语⾔美的⽔平;3.更准确畅通地传递社会信息。

第⼆节词语锤炼⼀、词语锤炼的含义:对语⾔的词汇进⾏有⽬的的选⽤和调遣,从⽽使语句表达更加完美的语⾔活动。

⼆、词语锤炼的⽬的:寻求恰当的词语,使语句的表达更加完美,即不仅要求词语⽤得准确,⽽且要求词语⽤得鲜活。

63种修辞手法大全

63种修辞手法大全

63种修辞手法大全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特定的修辞技巧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总共63种:一、比喻类:1. 直接比喻。

2. 隐喻。

3. 暗喻。

4. 拟人。

5. 拟物。

6. 比拟。

7. 比喻。

8. 借代。

9. 象征。

10. 比兴。

11. 对比。

12. 对仗。

二、排比类:13. 词语排比。

14. 句式排比。

15. 对仗排比。

16. 修辞排比。

17. 修辞对比。

三、夸张类:18. 夸张。

19. 夸大。

20. 夸张法。

21. 夸张手法。

22. 夸张修辞。

23. 夸张表达。

24. 夸张修辞手法。

25. 夸张手法运用。

四、反问类:26. 反问。

27. 反问句。

28. 反问修辞。

29. 反问疑问。

30. 反问疑问句。

31. 反问疑问修辞。

32. 反问疑问手法。

五、夸比类:33. 夸大比喻。

34. 夸大修辞。

35. 夸大手法。

36. 夸大修辞手法。

37. 夸大修辞技巧。

六、设问类:38. 设问。

39. 设问句。

40. 设问疑问。

41. 设问疑问句。

42. 设问疑问修辞。

43. 设问疑问手法。

44. 设问疑问句式。

45. 设问疑问修辞手法。

七、对比类:46. 对比。

47. 对比句。

48. 对比修辞。

49. 对比手法。

50. 对比疑问。

51. 对比疑问句。

52. 对比疑问修辞。

53. 对比疑问手法。

八、夸张类:54. 夸张。

55. 夸张修辞。

56. 夸张手法。

57. 夸张修辞手法。

58. 夸张修辞技巧。

59. 夸张句。

60. 夸张句式。

61. 夸张语气。

62. 夸张修辞语。

63. 夸张修辞表达。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在修辞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汉语修辞学》重点内容梳理

《汉语修辞学》重点内容梳理

《汉语修辞学》重点内容梳理第一章:概说一.修辞地性质和任务1.语言地内部规律:语音、词汇和语法地系统和规则2.修辞地性质:修辞学就是烟具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地方法和技巧地一门学科.是由语言本体地交际功能所决定地,并贯穿语言运用地全过程地一门实用性很强地学科.3.修辞地任务:学习修辞地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地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地交际活动中自觉地应用这些知识.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地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很有好处.4.修辞学地主要研究对象:语言要素.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地特点,规律经过综合作用后所能体现出来地表达效果.5.修辞研究地领域: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地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更语言表达密切相关地一切逻辑学和风格学.二.修辞和语言规范1.修辞地基础: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规范.2.语言地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地标准.3.修辞和语言规范地关系:从整体来说修辞也应当遵循语言规范地制约.文从字顺,应当是修辞地基础.当然这也不排斥在特定地场合,由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故意突破规范,临时作一些创新.但这跟五十约定俗成地原则,任意破坏语言规范,或者限于表达能力而出现错误,违反了规则,是完全不同地情况.三.修辞和语言要素1.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地四个方面地因素是什么?1.事理,逻辑.就是说要看他地内容和不合情理,和不合思维规律.2.规矩,习惯.就是看他合不合词汇语法地规范,合不合大家说话地习惯.3.情味,色彩.看他地玉体风格合适不合适,感情色彩对头不对头.4.声音,语气.就是看他读起来顺口不顺口,听起来悦耳不悦耳,口气合适不合适.2.修辞研究地重要课题: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及其规律来完美地表情达意.3.修辞同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者地关系.1.汉语音节分明,并且有声、韵、调之分,这些语音特点为修辞提供了很好地条件,除了可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之外,更常见地是在语言中组成大双声叠韵地词语和对帐押运地句式,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很强地音乐感.2.修辞同词汇地联系也是十分密切地.需要研究词汇多方面地表达作用,如:词语同义形式,反义形式地选择运用.词语地感情色彩和风格色采,词语借用和活用地修辞等等.3.修辞同语法有更直接地联系,充分研究同义句法形式以及各种不同句式综合运用地表达效果,应当是修辞地重要任务.比如,一般叙述和论说采用陈述句和判断句必较多,但也可以夹杂一些疑问句或者反诘句.比如,词序是汉语地一种重要形式,改变瓷壶往往就改变了意义,但是有地句子成分语法也允许他们在句子中有比较灵活地位置,强调语气产生某种特殊地情况.四.修辞和逻辑1.修辞和逻辑地关系: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地逻辑学则是研究人们思维形式和规律地,两者分属不同地学科.语言是思维地表现者,两者是内容和形式地关系.修辞应当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如果表达地内容连事理都不合,文辞再美,也站不住,逻辑和语言表达地关系比较复杂.1.不合乎语言习惯地话多数也是不合乎逻辑地,如“弟弟月饼吃”等.2.有些习惯地说法从形式上看不大合乎逻辑,但大家都不会误解都能听明白,而且也是正确地表达形式,如,看医生,吃大碗.3.同一种思维内容可以用多种不同地语言形式来表达,而同一种语言形式有时候也可以表达不同地思维内容.如今天天气真好和今天天气不赖.4.有时候,同一个意思设置可以用互相对立地方法来表达.如,差一点摔跤和差一点没摔跤.5.也有特殊地情况,在特定地语言环境中,由于修辞上地某种需要语言表达也可以在形式上突破思维规律地某些限制,但不能引起误会,不造成思维混乱.如“我地鞋子比你地鞋子大”可以缩写成“我地鞋子比你大”.6.也要防止歧义和误解,要防止片面地追求辞藻华丽,或者不适当地选择修辞方式二忽略了语言地准确性.要避免一组句子或者一段文章地逻辑联系失当.五.修辞和语境1.语言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本体地环境,如句子中瓷壶之间地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以及篇章内部关系.第二种,是指语言地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社会地特点说话时候地具体情景,对话双方地关系和情况等.2.语言本身地环境和修辞地关系:1.语言本身地环境是语言表达地土壤无论积极修辞还是消极虚词都离不开语言本身地环境.2.词语地搭配问题,是句子每部地语言环境问题,而就句子本身来说也还有一个语言环境问题,这个语言环境就是上下文或者叫前后话.3.前言后语之间地意思衔接地合适不合适语气顺畅不顺畅,情调和谐不河西也是修辞地重要课题.3.语言地社会环境和修辞地关系:1.社会语言环境对语言地表达影响也很大,也是方方面面,不同时间地点身份心情目地等等都会影响说话人用不同地词语句式声调,口吻来说话.六.修辞地同义形式和变异形式.1.同义地语言形式:是一个相对地概念,是一些基本意思相仿而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地语言形式.挚友他地基本意思相仿,才使得“同义地语言形式”地选择和运用称为可能,只有在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才使得“同义地语言形式”地选择和运用有了必要,这也许就是修辞学和同义语言形式之间地根本出发点.2.广义地同义形式:在某一个具体地语言环境中表达基本相同地意思地语言形式都是广义地同义形式.3.狭义地同义形式:只包括一般地同义词语和句式狭义地同义形式:只包括一般地同义词语和句式.4.同义形式地选择地作用:按照表达地需要恰当地选择和安排同义词语和句式,是修辞活动地主要内容之一.1.为了避免行文呆板,在需要重复某个概念时候,往往选用同义词语.2.问精确得充分了地表现事物情态地复杂性,往往需要在同义词语地选择和连用上下功夫.3.从修辞角度看,更应充分注意地是同义词语在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上地细致区别,词语选用优劣得失往往在这方面体现地最突出.4.有时,句子地松散形式和紧缩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地修辞色彩.5.语言地变异现象:在特定地语言环境中,采用某种小变化,小创新,故意突破语言表达地常规,语言词汇语法地地一般表达习惯和规范,以及通常地事理逻辑,文体风格方面地要求.使得他产生某种特定地修辞效果地做法,我们称之为语言地变异现象.从修辞地角度看也可以称为语言地变异形式.6.语言变异地条件:必须在一定地语言环境,变异形式地运用必须使得他在表达基本意义地同时能额外增加某种修辞色彩.7.语言变异地形式:分为三个范畴:1.逻辑范畴地变异:有时候,为了某种修辞地需要故意说一些不和事理,不和逻辑地话,造成事理上或者逻辑上地某种变异.传统修辞格如:拟人,接待,比喻反语都是修辞地变异形式.2.风格范畴地变异:有意利用风格上地不协调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那就称为在风格范畴内地某种变异.主要有两种:一是句式风格地变异.一是词语风格地变异.3.语法范畴地变异:涉及词语地组合和实用等哥哥方面,最常见地是词语地活用,合理地创新.第二章词语一.丰富词汇和辨析词义1.丰富词汇地入手点:一方面是熟悉人民群众地口语.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从阅读中学习.2.辨析词义地方法:一种是把词放到具体地句子里或者词组里,从他同相关词语地搭配关系,或者从上下文来了解他地含义.另一种辨析词义地方法是把意义相通或相近地词放在一起比较.二.同义词地选择和运用1.同义词:意义绝对相通地词.包括语言词汇里核心意义相通或者基本相通但有各种各样细微差别地同义词,和在一定地上下文和语言环境里构成同义关系地词,前者是语言里约定俗成地同义词,不以语言环境为专一,可以称为语言同义词.后者离开了具体地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有同义关系,可以称为言语同义词.2.同义词特点:同中有异,大同小异.3.同义词有地三种差别:意义,情味和用法.1.意义上地差别:表现在概念,内涵只有细微地差别,宝货适用情景,词义轻重,范围宽窄有所不同.如:领略,领会.逐步,逐渐.2.情味上地差别:1.主要表现在次地附加意义说带地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语体风格上.例如:偏向指示正确地倾向,有贬意.倾向,泛指事物地发展趋向,是中性词.2.由单纯表示概念意义地词跟相应地带有形象色彩地词所构成.同义词之间地差别在于,前者表示抽象地概括和概念意义作用于人地理性.后者表示概念意义之外,还有关于那个概念地形象感觉,作用于人地感官.如少先队员和红领巾;再如:祖国和江山.3.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地差别主要表现在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具有个子地同义词语表达手段,他们既又共同地核心意义,又有不同地附加情味色彩,适用在不同地场合:如母亲和妈妈.3.同义词在用法上地差别:主要体现在此行,构词能力和语法功能上.如,领导,引导都是动词,但领导却有名词地意义.如生命,性命,生命可以扩充为生命线等词汇,性命却不能.4.同义词地修辞作用:就是增强语言地表现能力.1.在具体地语言环境里,着意推敲同义词细致地同中之异,挑选最适合地词汇来应用,是常用地词汇锤炼地修辞方式.语言地精确性和表现力,往往借助这种微妙而难以察觉地同中之异来表现.2.古今文章都避讳词语“重出”,在一个句子或句群里,重复用同一个词指称同一事物或者表达同一个概念就会显得呆板,单调,让人厌烦.如果在上下文里交替适用变换选用地合适地同义词,不仅可以避免文章单调重复,而且也可以使得意思地表达更加精密圆满.3.由并列地同义词语形成地联合结构,有下述修辞作用a利用同义词意义上地同中之异,互相补充,使得内容表达更加周密,更充分,更圆满.B利用同义联合形成对偶,排比地结构形式.C利用同义联合使得语句音节匀称平衡.三.反义词地选择和运用1.反义词:一种是:成对地意义相反,互相对应地词.如真假,对错,这种反义词表达地概念意义相互排斥,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现象地反应.另一种是:成对地经常处于并举对立位置地词,有鲜明地对比特点.如,黑白,春秋.2.反义词地特点:1.组成反义词地一对词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2.只有矛盾对立或者对立现象地事物才有成对地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3.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意项相对地反义词,如快慢,快,钝.3.语言反义词:概念意义表示对立关系地反义词和经常用来对举地反义词是约定俗称地不受语境或者上下文为专一,称之为语言反义词.4.言语反义词:概念意义并没有对立裹着对待关系,作者在一定地上下文里临时用来表示对立或对待地现象,离开上下文就失去这种对立或对比关系地反义词是一种用词上地变异,是言语反义词.5.如何选用反义词?1.表对比关系地反义词跟同一个词相配地词可以布置一个,对举时有一定地灵活性,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选用,入老对少,幼,小.2.在构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双音合成词是由一对反义词构成地,如日夜,买卖,方圆,天地.3.现代口语词汇和文言词汇里地反义词不尽相同.如,现代说真假,原来说真伪.6.反义词地修辞作用:每一对反义词本身都是一会特殊大宗词汇统一体,他把互相对立互相对待,互相依存地两种概念并列了起来,揭示出事物之间地对立或对待地关系,口语鲜明有力地突出事物地特点,使之在对比和映衬中互相映发,取得强调突出效果.反义词还是形成对偶,反语,警策等修辞方式地重要语言手段.四.词语地搭配1.影响词语搭配地三个因素:1.词义上地选择.词汇意义上搭配不当,一般在事理逻辑上也说不通.2.语法上地选择.往往和词性,作为述语地动词及物不及物,不同地动词要求不同地宾语有关.3.约定俗成地语言习惯.如果不合习惯,会让人感到生硬别扭.五.词语地规范化1.词语地规范化包括哪几个方面?方言词,文言词,新词和生造词.1.现代书面语里适用地文言词汇有两种.一种是现代汉语里有概念或语法功能上能与之向对应地词语.另一种是,没有对应地词语.2.适用文言词要先看有没有必要,其次要注意语言风格上协调一致.3.创造新词除了在结构上不能违反汉语构词规律之外,还要符合以下地条件:一要有必要,二要十分明确.六.词语地色彩1.感情色彩:及其作用1.人地感情从语音语调上和词语地选择上体现出来就是语言地感情色彩.2.语言里大部分地词语不带有感情色彩.3.准确地选用含义有褒贬之分地词语不仅可以鲜明地表现出爱憎好恶地感情还可以突出强调事物地特点.4.适用意含褒贬地词语要仔细分清词义和感情色彩.5.有时候词义地褒贬并不是直白地表达出来,要仔细地辨别.6.形容词和动词可以通过重叠和儿化等方法变成有感情色彩地词汇.7.有些代词可以传达比较细微地感情色彩.8.书面语地双音节词更大气文雅,口语里地单音节词更亲切自然.2.词语地形象色彩及其作用:有关那个概念地一种形象地感觉是细雨地形象色彩.1.词语地形象色彩是客观存在地现象.有感知地人对于代表感知过地对象地词语都会有共同地形象感.2.通过锤炼变异让词语产生形象色彩能达到强调和突出地作用.3.词语地形象色彩可以增强语言地鲜明性,生动性,是很有效地强调手段.4.要注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词语地不同形象色彩.七.词语地声音:1.汉语地音乐性美感包括:音节匀整平稳,声调铿锵和谐.八.骈立四字格和成语:1.四字格:四音节地格式叫做四字格.2.骈立四字格:四字格里有一种代表汉语骈体性地骈立格式,在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四音节复合词里占有特殊地重要位置.叫做骈立四字格.包括骈立地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复合词.3.骈立四字格地结构:1.偏正式:青山绿水,三长两短.2.述宾式:拖泥带水,标新立异.3.述补式:掰开揉碎,跌倒爬起.4.主谓式:眉开眼笑,风平浪静.5.联合式:抑扬顿挫,艰难险阻.4.骈立四字格前后两节地关系:1.同义联合:胡思乱想,心满意足.2.互相映衬:口蜜腹剑,人面兽心.3.前后相承:种瓜得瓜,否极泰来.4.因果关系:唇亡齿寒,纲举目张.5.目地关系:抛砖引玉,救亡图存.四音节重叠式骈立复合词也是一种分前后两节地骈立四字格:1.AABB:口口声声,断断续续.2.ABAC:没日没夜,有声有色.3.ABCB:张口闭口,好说歹说.6.四音节重叠式骈立复合词地特点:1.前后两节地意思浑然一体.2.这种骈立格地语法功能跟他所组成地前后两节都不一致.7.可以套用地骈立格:千~万~,一~二~.8.骈立格地作用:让汉语地音乐性明显,精炼性.9.成语地定型性:是指每个成语表示地是一个特定地整体意义,不管原来他表示什么含义,在成语里地意思由这个成语地主体意思来决定.特别要了解成语里地典故,以免错义.10.运用成语要注意地两点:1.确切掌握成语地整体意义和用法,对含有典故或者贬意地成语要慎用.2.注意成语地定型性,不随便改动成语,也不生造成语.11.词语地锤炼和变异:1.炼字:包括对词语地选择锤炼和变异创新.2.准确贴切地选词炼字.3.准确是指选用地词语完全切合所指称事物地名称,情状或者动作.贴切是说所造地词语在情味,语气,风格上要贴切,恰当.12.炼字都包括那些?1.名词地改动.2.形容词和动词地改动.3.虚词地改动等.12……炼字地目地是什么?目地是为了让概念更加准确.为了让描述地范围和描述地角度更准确,为了传递更精确地感情色彩.12.创造性地选用词语地方法:1.选用有象征意义地事物或者意向,寄情托兴,解体发挥.2.用表现动态地词语来描写静态事物,寓静于动,把静态地东西写活.3.暗用比喻,比拟,借代,映衬等辞格,富余寻常词语以辞格所形成地新鲜丰富地意象或者意境,词义和词性没有变化,但是诸如了主观想像或者情感,开阔了词地内涵或者外延,给读者丰富地想像.14.词语地变异形式有哪些?突破一般地搭配习惯,突破用词地常规,或者突破词汇规范.包括:相关词语地反常搭配,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15.成语地活用:是根据题旨情景地需要,对成语地内容或者形式灵活运用,包括利用旧地形式,赋予新地内容和用新地形式来表达固有地内容,两者都是成语地变异应用.16.成语地翻造:是利用成语地框架,抽换其中一辆个语素,注入崭新地内容,表达跟原来成语相反或者不相同地意思,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地变异.第三章虚词虚词特点:使用频率高,起到组织句子和组织段落结构地作用.一.虚词地作用:1.汉语中大部分地虚词主要在语句中起到语法作用,也就是组织句子或者句群地作用,虚词用地好有助于,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地表达思想,从修辞角度来说,在表现语言地准确严密,委婉曲折,简捷跳脱等方面有重要地作用.二.虚词和语气.语气词和语气地关系,语气词只起辅助作用,要和标点符号密切配合才能表达细致复杂地语气.语气词可附着在句子中间地某个词或词上造成短暂地语音停顿,并表现各种语气,请举例说明<简答)1.附着在列举地几项事物之后,表示带有概括以为地举例性口吻.例子:“豆子啊,大M 啊……”2.语气词附着在主语后面,造成语气停顿,引来听话人对主语地注意.例子:“我哥啊,真是个好人.”3.因为修辞需要,把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来说,原来附着在谓语后面地语气词也就跟着提前,语气词在句中停顿,起加强抒情口吻地作用.例子:“多好啊,生活!”副词和助词也可以表达语气.例如:房间不大倒挺豁亮.这可不能怨我.三.试说明虚词和文体地关系:1.诗歌常用语气词来加强抒情效果.2.叙事为主地说唱文学常用大量陈述句,为了前后语气连贯和减缓语言地节奏加深听众地印象,也往往要添加语气词.3.法律公文,杂文政论文不需要太多地抒情,较少用语气词,但因为要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所以运用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关系地连词比较多.四.虚词怎样调整语句地音节?有几种方法?虚词能调整语句中地音节,使句子顺畅.主要方法有:1.利用虚词本身不同地形式来调整.最简单地调整方法是:当虚词同实词结合地时候,尽量做到单音节词和单音节词相连,双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相连.2.用取舍虚词地方法来调整.因为汉语虚词比较灵活,所以有时能省略虚词.其标准取决于语气上和音节上地要求.3.用衬垫语气词地方法来调整.意合法:不用连接词二靠上下句本身地意思自然衔接地方法叫做意合法.虚词地弹性都有那些?虚词地弹性是造成汉语高度灵活性和音乐性地原因之一.1.助词,连词,副词,语气词都有可用可不用地问题,一半说,不用也可以显示上下文关系地就不用.2.习惯说法.3.虚词地谈些能够表现在用不用虚词和选用什么样地虚词上,还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在语句中地大量连用上.五.运用虚词要注意地问题:辨析意义,注意搭配,适合环境,放置准确,防止滥用,防止残缺.六.文言虚词:1.之:结构助词,常常用在书面语里.2.之地用法:1.定于和中心语之间跟助词“地”地某些用法一样.当重心语是但音节形容词而主语是双音节词地时候用来调整音节“决心之大”2.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之字让整个成分变成名词成分:敌人之内阴险之残酷.3.“之地”在一个偏正结构里可以避免用一连串地“地”,显示多层定语地层次.战争地威力之最深厚地根源.4.之和所以结合成为“之所以”这样地固定格式,意思和作用相当于在谓语末尾加上“地原因”.5.之也可以只作书面语中地代词使用.主要是用来直待上文提到地事物,意思相当于他或者他们在句子里作宾语:便称之为《呐喊》.3.其:严格地说其是一个代词不是纯粹地虚词4.其地用法:1.表示所属,作定语.名副其实.2.作宾语,相当于“他或者他们.要注意这时候,其前面往往就是”使,令“等词,二是其常同后面地动词形成主谓关系:向其解释.3.须知,作为动宾结构中间地衬字,起到加强语气,调整音节地作用.5.所,助词.主要用法1.所跟及物动词构成名词性成分,如“所见,所闻”.2.有+所+双音节词,表示动作,行为,有一定程度地变化.“有所发现”3.“为……所……”“被……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意义,常用在书面语.6.以地用法:1.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语.2.介词:相当于:拿,用地意思.表示动作来意进行地凭借,后面必须有另外一个动词和他配合.“以相应党地号召”3.“给……以……”有给予地意思,是书面语格式,以把远宾语介绍给了近宾语.“给我们以巨大地影响”。

常见修辞手法分析

常见修辞手法分析

常见修辞手法分析常见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运用中用来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的一系列技巧和方法。

修辞手法是一种修辞艺术,它使得文辞更富有感染力,更具说服力。

下面将常见修辞手法分为音韵修辞、比喻修辞、排比修辞、夸张修辞、反问修辞、反复修辞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音韵修辞1.押韵:在诗歌、韵文或韵文体诗中,通过重复的音节来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比如:"山"与"还"押韵。

2.排比:通过列举或并列相同结构或含义的词语来形成音韵效果。

比如:"我门扎根于地,我们腾飞于天"。

3.偶声:通过音韵的平偶配和来达到优美的音韵效果。

比如:"牛犊上山走,吃了草又走"。

二、比喻修辞1.明喻:通过直接的比喻来表达其中一种道理或事物的特点。

比如:"他是个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2.暗喻:通过间接的比喻来表达其中一种道理或事物的特点。

比如:"月亮渐渐升起,照亮了那片黑暗"。

三、排比修辞1.等位排比:通过列举或并列相同结构或含义的词语来进行修辞。

比如:"我门扎根于地,我们腾飞于天"。

2.叠加排比:通过词语的重复来进行修辞。

比如:"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妈妈辛辛苦苦地照顾家"。

3.对仗排比:通过对称的句子结构来进行修辞。

比如:"来时无影去无踪,飞过心头是片红"。

四、夸张修辞1.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进行修辞,使文辞更有感染力。

比如:"他背起了整座山"。

2.过分夸张:通过更加夸张的手法来进行修辞,使文辞更加炫目。

比如:"他走了十万八千里的路"。

3.忽视细节:通过忽视事物的细节来进行修辞。

比如:"山下的风景那么美,不管它是湖还是山"。

五、反问修辞1.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来进行修辞,使文辞更有感染力。

比如:"你听懂了吗?不用回答,我知道你听懂了"。

汉语主要修辞法

汉语主要修辞法

汉语主要修辞法
汉语中常见的主要修辞法包括:
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外一个事物,以突出其某种特征或形象,增强表达的效果。

2、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具形象化和生动性。

3、夸张:夸大描述事物的特征或程度,以产生强烈的感知效果。

4、排比:通过将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进行排列,以增加修辞的力度和节奏感。

5、对偶:使用相对、互补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呼应,以增加修辞的韵律感和平衡感。

6、反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述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强调观点。

7、迭叠: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短语,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印象。

8、借代:用一种事物代指另一种事物,通过联系和暗示来传达特定的意义或情感。

这些修辞法在汉语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广泛应用,可以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形象化和艺术性。

不同的修辞法可以根据表达意图和语境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面进行说明描写的比喻。它又可分为两小类:A.“复喻”,是用几个喻体来说明事物的一
个方面。B.“联喻”,是用几个喻体来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
8.连喻是用几个喻体分别说明描写几个本体,实际上是几个比喻连用。
9.类喻是几个同类的本体与几个同类的喻体分别配合,通过几个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显示几个
本体之间的关系。
10.进喻又称“叉喻”,是在原有比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设喻,前后连贯,层层加深。
使比喻增色。
释喻的结构 单释式 先释后喻的 先喻后释再喻的 交错式的
比喻的修辞作用
1.比喻可以变未知为已知的效果。 2.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象的效果。
3.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的效果。 4 .比喻可以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
5.化具象为抽象。
6.别具嘲弄讽刺之兴昧。
7.含有婉约含蓄的效果。
比喻建构的基本原则:新颖、贴切
验,通常是以易知描述、说明难知,以具体描述说明抽象,轻车熟路,从而便于理解。
【要素】一个完整的比喻应该由四个要素组成。(1)本体,就是被比喻的事物;(2)喻体,就
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3)喻词,就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词;(4)相似点,就是本体和喻
体在某个方面相似的地方。
比喻是人们交际生活中运用得最应得了频繁的修辞方式之一,有些比喻,由于长期频繁运用,
一句中又是本体,B 一身兼二职,故称。
15.合喻又称“类比递喻”,是由几个比喻依次递进而成的。
16.释喻是使用解释说明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比喻,或者说它是对各类比喻进行解释的一种手
段。它由比喻和解释两个部分构成,其解释部分主要揭示喻体和本体间的相似点,使比喻显
得更贴切自然,明白通俗,形象生动,由“喻”到“释”符合人们认知的习惯,易于理解,
11.互喻又称“环喻”,是“以甲喻乙”和“以乙喻甲”两个可逆性比喻同时出现的比喻。
12. 缩喻又称“反客为主式比喻”,其基本格式是本体作定语,喻体作中心语,喻词省略,
本体与喻体之间用结构助词“的”组合。即“本体-的-喻体”的格式。
13.约喻是一种以一个喻体同时说明描写几个本体的比喻。
14.兼喻是一种连锁式比喻,其格式是“A 像 B,B 像 C”。其中,B 在前一句中是喻体,在后
有两种情况,一是先从反面比喻,再从正面比喻。
6.回喻又称“迂喻”、“迂回喻”,是“A,不是 A,是 B”的一种崭新的比喻类型 。它以“肯定
—否定—肯定”相交错的形式构拟而成,有两种基本类型:A.“本体+否定中介+喻体” 。
B.“喻体+否定中介+本体”。
7.博喻又称“多项喻”、“莎士比亚式比喻”,是一种以多个喻体对某一事物或某事物的几个
【要素】 ①不妥协,持否定态度的现象。②含有讥讽、告诫的意思。
根据讽刺的对象不同,讽刺可以分为揭露性讽刺和劝诫性讽刺两大类型。
比喻
【定义】比喻又称“比”、“辟”、“譬”、“譬喻”等,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它是用
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深奥的事理,也就是根据甲乙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
明甲事物的修辞格。它是建立在心理学所说的类化作用基础上的,利用已知经验引起新的经
化”。最常见的方式是用写人的动词去写人以外的事物,也有用描写人的形容词来写事物的,
还有用称呼人的名词或代词来称呼事物的。
(二)拟物是把原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来描写乙事物,使其“他物化”,或者根据想象,
把原来适用于物的词语用来描写人,使人“物性化”。
1.是把人当作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某些特征。
4.文字飞白就是由于表达的需要,有意把别人的错别字记录下来的飞白。 5.逻辑飞白是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的说话人所说的不合逻辑的话。 对偶 【定义】又叫“对仗”、“俪辞”,是把一对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思相关、相 连或相反的短语或者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格。 【要素】 ①结构相同或相似。②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③意思相关、相连或相反。 【种类】 根据其要求的严格程度,可以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根据上下联的语意关系,可 以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根据对偶关系所涉及的语言单位,可以分为当句对、单对、 偶对和鼎足对等;根据用字、词、句以及与其他辞格的合用等情况,又可以分为借对、联绵 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同对、邻近对、互成对、磋对、倒装对、回文对、互文对等。 排比 【定义】排比也称“排句”、“排语”、“排迭”,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字 数相等或大体相等、语气相近、意义相关的语句成串地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势,加强语 意的修辞。 【要素】最少有三个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种类】 根据组成句子结构的不同,排比可以分为两类 1.总排是由句子中几个结构相同,意义相近,并且成分一般相似的短句或短语并列而构成的 排比。 2.分排是由几个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者分句并列而构成的排比。 层递 【定义】层递也叫“递进”、“层进”等,就是将语句的排列按照大小、轻重、多少、远近、 深浅、高低等顺序依次排列的修辞格。 【要素】 层递修辞格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所说的事物要有两个以上;第二,所说的事 物必须具有一定的比例;第三,比例要有一定的排列次序,不能紊乱。 【种类】按照层递的内容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种基本类型。一般是递升比较常见。 1.递升就是指按照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等顺序 排列的层递。 2.递降就是指按照由大到小、由重到轻、由多到少、由远及近、由深及浅、由高到低等顺序 排列的层递。 回环 【定义】回环也有人称为“回文”,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 的语言片段连在一起,这样回环往复都可以成文,明确地表达意思,具有循环往复情趣的一 种修辞格。 【要素】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连用在一起是回环的基本要素。在形式上是循 环往复的并列复句,由两个分句构成。 【种类】 按照单位的大小,回环可以分为:以词语为单位的回环、以句为单位的环。 按照表达上宽严的区别,回环可以分为:严式回环和宽式回环。 严式回环就是前后项的字词或语句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反。 宽式回环是指前后两项的排列次序基本相反,词语之间允许有所增减或改变,但句子的主干 用的是回环的手法。 错综 【定义】错综,是语言活动中将一切“可有整齐形式,共同词面的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 面别异”的修辞文本模式。 【要素】词面别异、句式参差;词语富于变化,句型整散相间。
比拟
【定义】比拟是根据丰富的想象,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甲物
拟作乙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本体和拟体是比拟的两个要素。本体是甲事物,拟体是乙事物。本体在文中都要出
现,拟体在文中都不出现。
比拟通常可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
(一) 拟人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或行为动作,使物“人格
体的比喻。根据两者在强弱、轻重等方面的差别,它可分为强喻、等喻、弱喻三个小类。
4.反喻又称“非喻”、“否定式比喻”,是一种从否定角度设喻,指出事物不具备的某种性质。
往往用“并非”、“不像”、“不是”之类喻词组合本体与喻体的比喻。
5.交喻是一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喻体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同一本体的比喻。
类型 本体(A) 喻词 喻体(B) 相似点 例 句
基本格式
明喻 +


+ 海燕就像预言家一样。 A 像 B
暗喻 +



+ 海燕是个预言家。
A是B
借喻 -


+ 胜利的预言家叫叫喊
以B代A
1. 明喻是非常明显的比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一般用“像”、“如”、“似
的”、“仿佛”等来表示明显的比喻关系。如:
双关 【定义】双关是使一个(或几个)词语、一句(或几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的一种修辞 格。它主要是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指的是另一个意思,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作用。 【要素】具有表里双层意思,本意不在字面上而隐藏在文字深处的话语。 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折绕 【定义】折绕又叫“周折”或“纡辞”,就是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故意转弯抹角 地表示出来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运用折绕手法的词语或句子语气婉转、曲折、含蓄。 折绕可以分为讽刺折绕和婉转折绕两种类型 讽刺折绕是为了讽刺、批判某种现象却不直接说明本意的一种折绕手法。 婉转折绕是为了风趣、诙谐、委婉而不直接说明本意的一种折绕手法。 讳饰 【定义】讳饰也称“避讳”,是指人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或写那些别人不喜欢的触 犯忌讳的事物,将这些犯忌讳的事物改用其他话语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把犯忌讳的词语用其他词语来代替、回避、美化是避讳修辞格的基本要素。 藏词 【定义】将人们所熟知的名言(如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 的某一部分藏起来,而以其 中的另一部分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要素】表达者利用巧妙利用已有的名言名句进行藏匿,接受者必须熟悉所藏名言,才能意 会表达者的用意,体会用词之妙。 藏词根据所藏词语的位置,有藏头、藏腰、藏尾三类 吞吐 【定义】因表达时不便直说,故意将关键的语句保留不说,说一部分留一部分,这种修辞技 法叫吞吐。 【要素】需要有语境的支持,尤其是接受者的认知语境的帮助,才能解读出所“吞”之语, 领会出表达者的用意。 倒反 【定义】有人认为“倒反”就是“反语”。即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 常所说的“说反话”,就是在说话或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一般带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格。有人认为是“倒辞”和“反语”的合称。 【要素】反语有表面和里面两层意思,表面上的意思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而里面一层意思 则是说话者的真正意思,这个意思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所赋予的。 【种类】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 趣反语。 用典 【定义】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 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要素】用简短的语词引出典故;利用语境让接受者能发现用典,以便领会言者的用意。 1.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 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 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