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6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锚式情境性教学 • 目的: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 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 • 过程 • (1)看到一种问题情境, • (2)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 活动, • (3)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 • (4)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在此 过程中,学习者常常要进行合作、讨论。
(三)知识建构共同体
• 一个知识建构共同体是以一个思想的形成 和持续改进为关注点的团体,其成员通过 建构性的互动过程发展对于共同体有价值 的思想。 • 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中,学习者共同完成” 思想”的生成和持续改进过程。
• 知识建构共同体的互动方式具有以下基 本特征: • (1)关注问题,而非知识单元或主题。在 知识建构共同体之内,大家的关注点是 问题,而非某方面的知识单元或主题。 • (2)追求思想的持续改进,而非得到标准 答案或结论。
第六章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张丽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L/O/G/O
寓言
• 池塘中生活着两个小动物:一条鱼和一只青蛙, 它们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天,青蛙告别了鱼,到 陆地上去旅行。在游历了一番之后,青蛙回到了 这个池塘。鱼一见到青蛙,便迫不及待地迎上去, 问道:“青蛙大哥,你都看到什么了?”青蛙说: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看见了很多很新奇的东 西。比如我看到了一种动物,它有两条腿,一对 翅膀,身上、翅膀上和尾巴上都长着漂亮的羽毛, 可在高空中飞翔。” 鱼饶有趣味地听着青蛙的讲 述,头脑中形成了这种动物的形象。青蛙还对外 面世界的牛和人都做了描述,而鱼心目中出现的 都是“鱼化”了的牛和人。
3.促进意义生成的策略 (1)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 (2)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
• 认知灵活性理论: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 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
1. 结构良好领域vs.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复杂程度) • 结构良好领域: 有些知识领域的问题是比较规则和 确定的,解决问题有明确的规则,基本可以直接 套用相应的法则或公式 • 结构不良领域: 解决问题时,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 解决方法,而需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做具 体分析,建构新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案。
2.初级知识获得 vs.高级知识获得(学习的深度)
• 初级知识获得: 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 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把所学的东西按 用接近原样的方式再现出来。 • 高级知识获得: 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 性,并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 中。
(三)探究性学习
• 探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 决问题而建构知识的过程。 1.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 把学习活动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学习者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 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 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 (5)检验新建构:学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 验相对照,也可能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 经验做比较。
• (6) 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 检查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试验性联系的策 略。 • (7)如果意义建构成功,就实现了意义的理解。
2.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 (1)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 (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即学习者具备 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经验背景。 • (3)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
内化过程中的两种知识相互作用。 • 自下而上的知识: 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 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者所形成的个体经 验 • 自上而下的知识: 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 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的知识。
2.活动理论:学习是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实现的
• 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 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 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才内化为内部 的智力动作。 • 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 动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意识的发生、发 展的基础。
2.情境性学习 • (1)真实任务情境: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 任务,这种任务应该与对应的现实实践活动 具有一定的同构性。 • (2)情境化的过程:学习过程应与现实的问题 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和资料往往 隐含在情境当中,进行真实性的问题解决。
• (3)真正的互动合作:学习者应该在学习 共同体之中进行合作互动,持续地进行 协商、交流。 • (4)情境化的评价: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 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或情境 化的评估,通过学习活动中对具体问题 的解决来考察学习的效果。
• 基于项目式学习。其基本做法是:针对课 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单元——项目, 每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 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 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
2.设计型问题与解释型问题 • (1)设计型问题:即针对某种实际问题提出 某种可行的设计方案。 • (2)解释型问题:针对某种现象提出一定的 理论解释,说明其中的规律性关系及其原 因机制。
3.支架性教学
• 所谓“支架性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 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 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 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二)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学习
1. 认知学徒制
• 认知学徒制就是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 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 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二、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一)生成性学习 1.理解的生成过程 (1)提取长时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经验,进入 短时记忆。 (2)选择性注意:根据提取的知识经验,选 择性注意并知觉那些已经有过经验、仍有 持续兴趣的信息。 •
(3)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 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 (4) 进行试验性的意义建构:学习者激活有关 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理解,同时监视这种试 探性理解是否合适。
四、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教学过程:学生的核心活动是高水平的思维, 而不只是强化记忆和操练。
2.组织方式:在学习共同体之中进行多向、 充分的沟通和协作。
• 3.资源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类似真实的学习情境以及能够促进知识建 构的认知工具。
• 4.教学目的与结果:能使学生建构丰富 的“活知识”,培养具有真知灼见、问 题解决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的人。
第一单元 建构主义概述
一、建构主义 • 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 对事物的理解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 基础来建构的。 • 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 动过程。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 知识观 •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 ②知识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 ③知识的外在形式与学生的理解和表 征可能有差异。
3.跟进性探究
• 随着理解的深化而不断发现和解决更深层 的问题的过程,也称为“跟进性问题解决” •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三、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一)活动参与和文化的内化
1. 内化理论: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 • 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如语言、 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变成自己的一部 分,来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 理活动。
• (3)关注集体知识: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 中,每个学习者不只是建构自己的知识, 而且在共同发展集体的公共知识。 • (4)强调去中心化的开放互动,而非权威 控制的互动。
• (5)强调知识建构的广泛“渗透”性。 • 成员的渗透: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成员不限于 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小组,而且包括其他的 学习小组以及应邀参与学习活动的专家和志 愿者。 • 时空的渗透:共同体的知识建构活动不仅仅 局限于特定的课时之内,而是“渗透”在各 个时间和空间之内。
2. 学生观 • 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 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 贵的学习资源。
3. 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习的情境性
三、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 个体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 是如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或者情感 方面的素质的。
• 社会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和知识 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