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

②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停止
(2011年高考山东卷)
学不可以已。《劝学》
③泽命不渝,信也。
改变 变更
(2011年高考山东卷)
矢志不渝
④籍之以为厢兵
登记
(2010年高考湖北卷)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乐
②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余
③求全责备
推断方法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昭(人名)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缠绕 环绕
(2009年高考课标卷)
祖母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白吃饭 尸位素餐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95)符合 名副其实
④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高考课标卷)逼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方法一:联想迁移推断法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 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 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 能力。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 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 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 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文言文翻译需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在郡多有出息” 中 “出息” 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 “有前途 ,有志气”的意思 ,而是文言文中的 “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高中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中学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有哪些?语文考试文言文的考点在哪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中学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简洁介绍详细题型的答题技巧:文言实词题的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想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比照说明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样。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留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中学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解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解除法选择。

特殊留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说明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争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依次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留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务的时间是否精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留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行怕。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焦急,放放先读下文,或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至于文言文最终一道翻译题型,解题技巧可以分步进行,步步为营。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字形推断法举例
需要强调的是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该字的具体含义。 运用该方法时,先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 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解: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 东西。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参考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
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 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 明又一村”。 例1、“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例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例3、薄而观之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小结: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 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练习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小结
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利用字形推断 (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 (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 (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 (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 (六)根据事理推断
巩固训练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整理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整理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整理文言文的答题技巧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为了关心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我整理的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欢迎阅读与保藏。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留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把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

很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

因此我们必需把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绽开的引申义要结合详细的语境把握。

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加。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别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状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

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日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精确辨别。

3、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常的积累。

4、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根据肯定的语言习惯敏捷运用,在词句中临时转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语文里可能一些学生除了作文后就头疼文言文,毕竟,文言文里的知识点太多,而且涉及的面也较广,所以同学们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会打退堂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2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1 语文里可能一些学生除了作文后就头疼文言文,毕竟,文言文里的知识点太多,而且涉及的面也较广,所以同学们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会打退堂鼓。

2 拿到文言文的时候,先通读一遍,然后明白,这段文言文大概出自哪段历史,大概讲了什么样的中心故事,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和意境是什么。

这是粗略的第一步。

3 接下来,仔细看一下后面的答题,问题,记下来,有可能会让你找到主旨思想,以及主题或者是某些段落里的细节,这个时候,你就要回过头去再仔细看一遍提供的这篇文章了。

4 接下来,就是几个关键。

关键一:通假字。

对于文言文里的通假字来讲,我们一定要掌握住。

这个就得靠你平时的积累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大全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必考题型,考生要注重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再掌握一些考试技巧,文言文阅读得高分就不在话下了。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一常见固定套路解题一、表示疑问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二、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②何……为?(……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④如之何……?(怎么能……呢)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⑥安……哉(乎)?(哪里……呢?)⑦不亦……乎?(不是……吗?)⑧……非……欤?(……不是……吗?)⑨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11)独……哉?(难道……吗?)三、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⑤亦……哉!(也真是……啊!)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四、表揣度①无乃……乎(欤)(恐怕……吧?);②得无(微)……乎?(该不……吧?))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④庶几……欤?(或许……吧?)五、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③其……?其……?(是……呢?还是……呢?)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二文言文的答题技巧之四个方法1.文言文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大全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大全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大全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主产生惧怕。

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因此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文言文答题技巧掌握1.文言实词要掌握!实词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或选择。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了解重点才可以对症下药。

2.文言文实词的考试中,一般出现考点都是有重点词汇划分的。

要确定你所在的年级那些事经常考到或者做题碰到频率很高的词汇,这些词汇就是重点家考点了。

找到这些词汇,掌握它,你就是成功的了。

3.但是往往有时候不会考到我们掌握的词汇,那么该怎么办呢?词汇的掌握会引导你一定的方法,比如我熟悉词类活用的词,那么我就可以去一反三来试着看看能不能对照我新碰到的这个词汇。

4.在文言文题目考查中,还有最为重要的虚词考查,这个就得靠同学们多联系多记忆了。

般初中常考虚词就是25个左右,高中会增加一些。

这些虚词基本就是有固定的用法,需要记忆和练习,熟能生巧!5.最后可能就是文言文的翻译题,翻译题看起来复杂,其实不会很难。

基本方法就是六字诀:对(对照原文翻译,大意与原文一直)、换(古今意思要会换,古义幻城现代汉语)、调(调整语序)、留(保留专业术语)、增(增加或补充原文缺少的一些成分)、删(删掉原文多余的成分)。

总之就是要把这句话翻译通顺,意思大体一致。

6.文言文需要我们平常培养我们的口感和断句,所以必须时常诵读。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难点: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解题方法。

2. 运用举例法,分析句子中实词的用法。

3.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言文材料,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准备PPT,展示实词词义及其解题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词义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实词的用法。

3. 举例:分析句子中实词的用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实词词义。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实词词义接龙游戏目的:通过游戏,巩固所学实词词义,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方法:学生分组进行接龙,每组派一名代表轮流说一个实词,下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以前一个实词的词尾开头。

2. 活动二:文言文实词词义猜谜大赛目的:培养学生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方法: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实词词义的谜语,学生分组进行竞猜,答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七、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反馈: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练习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实词词义解题方法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文言文阅读”一般会考到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四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最新初中文言文之解题规律

最新初中文言文之解题规律

初中文言文之解题规律>初中文言文之解题规律>一、文言文实词释义技巧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二、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1、【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3、【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4、【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技巧
《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试题方面要求考生能“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不能孤立地识记实词的含义,而是要具体理解它们在所给出的文章中的含义。

为了帮助考生“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下面介绍一些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技巧。

1、根据句意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
众所周知,文言文的翻译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所谓“词不离句”,也就是对某个词语的解释要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进行。

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正确,把它放到整个句子中就讲得通。

相反,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不正确,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则讲不通。

根据这一特点,也就可以判断对某个文言实词含义的解释是否正确。

例如:2003年全国卷第11题: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在上述四项中,把对“讽”、“哂”、“务”的解释放到句中去理解都是讲得通的,而把对“遇”的解释“优待”放到句中则讲不通:“(裴矩)害怕自己遭遇祸患,经常优待人用尽了礼节。

”《现代汉语词典》对“优待”的解释是“给以好的待遇”。

显然把“遇”解释为“优待”放到句中讲不通,也就可以肯定这一解释不正确。

“遇”字的正确解释是“对待”,故答案选C。

2、根据上下文内容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
既然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在A项中,如果“竟死”的含义是“竟然因此而死”,那么造成李广死的原因就是“专以射为戏”,但文中讲的李广的死因却是“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遂引刀自
刭。

”也就是说,李广是因为“失道”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而自杀。

由此可知,把“竟死”
解释为“竟然因此而死”是错误的。

正确的解释是“一直到死”。

在B项中,完整的句子是:“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这个句子很明显讲的是李广作为将领在生活上关心士兵、爱护士兵的有关情况。

如果把“将兵”解释为“将领和士兵”,也就变成了谈将领和士兵都怎么样,与后面谈李广在生活上关心和爱护士兵的意思连贯不起来,故这一解释错误。

正确的解释是“统领士兵”。

在C项中,与此有关的内容是,因为“失道”,“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然而李广却主动承担罪责,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并因此而自杀。

如果“曲折”的含义是“指行军的弯曲道路”,那与李广的承担罪责和自杀就没有什么联系了,所以也是错误的。

正确的解释是“事情的复杂经过”。

在D项中,把“结发”解释为“指刚成年的时候”是正确的,因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注释多次谈到过古代的男子从成年时开始“结发”。

此题的答案选D。

3、根据类似例句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
作为“常见实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

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例如,2001年第11题: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C项中的“乘”被解释为“巡视”,显而易见不合情理。

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

那么,“乘”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诗经·卫风·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也是“登上”的意思。

按“登上”之意来解释“乘”,说“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

因此,答案应选C。

4、根据语法功能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
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基本上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基本上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等等。

根据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来辨析它的词性,进而辨析它的含义,这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例如,2000年全国卷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1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A、B、D三项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不再赘述。

C项对“樵”的解释是“打柴”。

“樵”到底是名词“木材”还是动词“打柴”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其语法功能来进行判断。

加点词语“樵”的前面有动词“取”,这就足以说明“樵”必定是动词“取”的宾语。

既是宾语,它就只能是名词“木材”。

再结合句意来理解,“取樵”之后是“炊爨”,“炊爨”就是做饭。

说“取木材做饭”合情合理,而说“取打柴做饭”则文理不通,故此答案应选C。

5、根据现代汉语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从字形上看与现代汉语没有任何区别,但含义却大不相同。

正因为如此,古今词义的异同不仅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

遇到考查古今词义异同的试题,一种非常有效的解答方法就是把某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拿到文言句子中去进行理解,如果它在文言句子中也讲得通,并与前后文相符,这就说明古今词义相同,否则就说明古今词义不相同。

例如,1999年全国卷第11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A项中的“私访”,在现代汉语中指官吏等隐瞒身份到民间去进行调查;B项中的“资产”,在现代汉语中的含意之一就是“财产”;C项中的“应对”,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答对”。

把这三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拿到与其相关的句子中都讲得通,并与前后文相符,这说明它们在文中的含义与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相同的。

D项中的“绝食”,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断绝饮食”,以此来表示抗议或自杀,但句子中的“绝食”则是指由于大水、人灾而引起的粮食匮乏,致使千余家人无粮可吃。

因为要选出的是含义不同的一项,故答案应选D。

6、根据成语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因而大家对其含义总是比较熟悉的。

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词语的含义与文言实词的含义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毫无疑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例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职:职分
B项中的“曳”字现在的中学生一般很少用到它,比较生疏,对其含义自然也就难以判断。

如果考试时能够联想到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成语“弃甲曳兵”,其中的“曳”就是“拖、拉”的意思,将这个意思放到句子中来理解就是:“金人把李若水拖出去,并把脸都给他打烂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再结合前面的内容来理解:金人逼迫宋朝皇帝换衣服,李若水抱着皇帝大哭,骂金人为“狗辈”,因此“金人把李若水……”这既讲得通,又与文意相符,由此可以肯定把“曳”解释为“蜂拥”是错误的,应解释为“拖、拉”,所以答案选B。

以上介绍了六种辨析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凭借其中的一种方法就可以解答一道试题;有时候,则需要综合运用其中的几种方法才能解答一道试题。

一般来说,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解答,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因此,答题时,即使觉得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已经找到了答案,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再运用其它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辨析一下,以便使答案准确无误。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