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悲哀(一)

合集下载

川端康成 美丽与悲哀 读后感

川端康成 美丽与悲哀 读后感

川端康成的《美丽与悲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以独特而细腻的方式探索了美丽与哀愁的纠葛。

这本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中,川端康成通过精湛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美丽与哀愁的交织。

他以自然景色、人物内心世界以及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描述了美的瞬间与哀伤的存在感。

他将这两种情感相互交织,使读者跟随着主人公的视角感受到它们并行存在的深层次意义。

《美丽与悲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与哀的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探索。

川端康成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碰撞,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揭示了人们在寻求美丽和追逐幸福时,内心常常伴随着一丝哀伤和无奈。

这种对人性的细腻触动,让我对自身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该书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历史的背景。

川端康成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揭示了他所处时代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他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冲突的探讨,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现代社会中美丽与哀愁之间关系的角度。

读完《美丽与悲哀》,我不仅对川端康成的写作技巧和富有深度的思考能力感到钦佩,而且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新的思考。

他将美丽与哀愁相融合,使得故事更具现实主义和哲学性。

这本小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反思了生活中的美和悲哀,并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深度。

它是一本让人沉浸思考的作品,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独特的美丽与哀愁——论《雪国》的“物哀”之美

独特的美丽与哀愁——论《雪国》的“物哀”之美
文化 、 自然 环 境 、 教 形 态 影 响 , 形 成 与 众 不 同 的 审 美 心 宗 会
重 , 求轻薄短 小 的风格 。他们主 动追求 瞬 间美 , 图在 这 追 企
美 的 瞬 间求 得 永 恒 的静 寂 。 日本 文 学 中 的 “ 哀 ” 识 并 不 是 自然 形 成 的 , 渭 渠 物 意 叶
仅 限 于 悲 哀 。而 无 论 是 对 于 自然 风 物 还 是 对 于 世 事 变 迁 , 只
要是有 感而发就是体 会到 了物哀 美。 二 、雪 国》 《 中的“ 物哀 ” 之美 《 国》 雪 写于 13 - 1 3 年 , 9 5 9 7 定稿于 14 年 。这 时期 的川 98 端康 成在 吸收西方 文学理念 的 同时 ,将 眼光转 向 了 日本传 统 的文化底 蕴 , 望在作 品 中实现二 者 的协 调 。此 时 , 的 希 他
多 , 有 了 更 为 明 显 的 文 学 意 识 。 日本 学 者 的 解 说 ,哀 ” 具 据 “ 从

“ 哀 ” 形 成 及 对 “ 哀 ” 美 的 理 解 物 的 物 之
据《 古事记 》 记载 : 神代 之初 , 伊邪那 岐 和伊 邪那 美男女
两 神造 出 日本 诸 岛 , 山川草 木 , 以及支 配万 物 的天 照大 神 、 八百 万神。 他们彼 此之间和 和气 气 , 没有争 夺和战争 。因此 , 日本 民族很少 有抗争激 烈 的英 雄神话 , 即使有 , 也是 悲剧英 雄 的挽歌 。从神话 传说的流传情况 来看 , 日本民族 自古便 与 这类 哀伤的情调有关 联了 。
要用作 同情之意 , 表悲悯之情 。物哀 ” 是“ 专 “ 就 真情 流 露 ” 是 , 人 心 接 触 外 部 世 界 时 心 为 之 所 动 ,有 所 感 触 时 自然 涌 审美心理 的最终 形成也 起到 了 很 大作用 。 日本 气候 温润适 宜 , 四季变化 缓慢 而有规 律 , 植 被覆 盖较广 。绿 韵悠悠 , 上 山林 中时 常弥漫 的雾气 , 加 使其 原 本静美 的风物又增 添 了几 分飘忽 变幻 的朦胧 之美 。空 间 狭 小美景众 多 . 然灾害频发 , 日本人 对 自然美及 四季 的变 使 换更 为敏感 。 多少 年来他们看 到的美往往很难 久存 。 他们认

论《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丽与悲哀

论《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丽与悲哀
他 的 赞扬 “ 是 个 好人 啊 ! ” 在 男 主人 公 看 来 , 这 言谈 “ 纯 真 而 坦率 , 很有余韵 ” , “ 这是天真的倾 吐情感 的声音 ” ,连他本人也朴实 的
但是小舞女却东扯西扯, 漫无边 际。也许只有在面对 自己爱慕 的
人时 , 人们才会如此敞开心扉 吧。 在小说 的末尾 ,舞女 目送男主人公乘船离去时 ,她独坐江
绘 青 年 学 生 与 美 丽 少 女 之 间 的爱 慕 , 在 旅途 中难 舍 难 分 的 情愫 。
力 图展 示 他 们 的 纯真 可 爱 , 以 求达 到女 性 美 的永 恒 。 对 母 爱 的缺
失使他渴求女性 的温柔和美丽 。而他的孤儿根性和初恋所遭受 的重大背叛又使他对女性产生 了深刻的怀疑 , 以至绝望。 女性在 川 I 端的全部作品中 , 占据着相当重要 的位置 , 闪动在川端 的艺术 世界 中的是一个个纯 洁 、 美好 、 坚毅 的充满生命力 的女性 。为 了 使他笔下的女性臻 于完美 ,川端的创作充分地利用 了小说在虚 构上的宽容度 , 有意 的删除丑陋 , 让 自己的热情在少女们 的身上
但深入阅读后 , 不难发现文章从秋 色旖旎 的美景到伤感的离别 ,
交织着各种美丽与悲哀 。


男 主 人 公 的人 物 分 析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 旧制一高 的学生 ,独 自来 到风景 秀丽 的伊豆旅行。 在旅途 中偶遇流浪卖艺一行。 “ 那年我二 十岁 , 头戴 高等学校的制帽 , 身穿藏青碎 白花纹上衣 和裙裤 , 肩挎一个学生 书包” 。 在当时社会这样 的一 目了然 的装扮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尊
自由燃烧。这一点《 伊豆舞女》 是最具代表的例子。
三、 男主人公 与小 舞女美丽又悲哀的感情

如梦似幻的美丽哀伤——论《雪国》中的虚无主义

如梦似幻的美丽哀伤——论《雪国》中的虚无主义

摘要那条穿过长长隧道的火车将我们带进了虚无飘渺的雪国,雪国是那么的美雪国中的人物也是那样的纯洁美丽。

正是应为这种虚无缥缈的美,让我们觉得这种种的美好都是徒劳的,因为它们或许都不曾存在,或者注定要走向灭亡。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川端康成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来论述雪国的虚幻雪国的徒劳,通过论述川端康成书写雪国时日本的社会政治背景来讲述雪国的成书。

通过讲述作者笔下的主要人物来说明雪国中的徒劳主意。

岛村这个天真的虚无主意者总是在不停的找寻着自己心目中的美,即使明白自己是徒劳的也一直在不停地追寻,驹子那种追求美好的精神永远不向社会中的种种妥协,但是驹子所做的一切都将是徒劳的因为她终将摆脱不掉命运的折磨。

还有那有一双空灵眼神的叶子,同样也是为了一个不可能活过来的人来浪费了自己的一生,最终葬生于那茫茫的火海当中。

关键词雪国;虚无缥缈;梦幻执着;哀伤凄凉;虚无主义目录绪论 (1)一、川端康成背后的“雪国” (1)(一)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对作品的影响 (1)(二)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二、《雪国》中徒劳着的人物形象 (3)(一)虚无主义者——岛村 (3)(二)蕴含虚无观念的象征——驹子 (4)(三)美丽的虚无映画——叶子 (8)结语 (9)参考文献 (11)如梦似幻的美丽哀伤——论《雪国》中的虚无主义绪论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雪国》在他生平所有的著作中可谓是集大成者,其中所描绘的虚无美、洁净美与悲哀美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读罢令人怦然心动却又无比惆怅,那种感觉就像触摸到近在眼前的美丽,伸出手想要进一步感受却只是白茫茫一片虚无,那种彻底的干净带给人的并不是温暖,唯有无限凄凉和哀愁。

他将唯美无比的意象描写与人物情感的表达完美的融为一体,带着淡淡的哀思和点点的虚幻,从中表现了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思想。

本论文将从《雪国》这部作品入手,透过那如梦似幻的美丽哀伤表象,探讨其中所蕴含的虚无主义。

一、川端康成背后的“雪国”(一)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对作品的影响《雪国》这个故事里无时无刻不透露哀伤凄凉的氛围,这似乎与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日本悲哀与美是相通的。

美丽与哀愁1

美丽与哀愁1

内容摘要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著名作家。

其代表作《边城》备受人们的推崇。

作者极具诗意的讲述在他魂牵梦萦的湘西山水间发生的人与事。

他用近似于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如行云流水般浪漫气息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如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小城。

翠翠与傩送这对年轻人深深爱着对方,他们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

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可是在这份美丽的背后人们往往还能感到浓浓的哀愁。

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湘西人们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翠翠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

这与作者的个人生活理想的难以实现以及现实社会与作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人生理想存在巨大的差距有关。

纵观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它的评论,大多数赞美和歌颂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

而对作品背后深沉的悲剧意识的研究则为数不多,本文从沈从文的《边城》中有“美”和“悲”的双重意蕴这个角度出发,从这两个方面加以研究探讨,相信对于更好地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将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美丽与哀愁双重意蕴目录一、人性的美 (1)(一)男女之爱 (1)(二)祖孙之亲 (2)(三)邻里之睦 (2)二、人性的悲剧 (3)(一)民族悲剧 (3)(二)爱情悲剧 (4)(三)人物命运悲剧 (5)三、包裹着哀愁的微笑 (6)美丽与哀愁——浅析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小说通过描写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是优美的,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粗鄙,狭窄,无奈和社会的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相比简直就像是一处令人艳羡的“世外桃源”。

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

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

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作者:唐文元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摘要:川端康成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世界文坛大师,也是典型的日式作家,其作品一直以日本传统的物哀美意识为主基调。

本论文将通过解读《美丽与悲哀》中所展现的唯美意识来探究川端康成作品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美意识;悲哀;虚无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104-03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向来以唯美著称,他总是以简洁、淡雅而又极其细腻的文字描述着一个个纯美或凄凉的故事。

川端展现出来的美大多立足于日本传统美意识,以物哀为主,兼具风雅和幽玄。

物哀是日本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它以悲哀为主,但是又包含着比悲哀更加广泛的元素,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怜惜等诸多情感。

川端康成的创作中大多是将这种情感寄托于他笔下所描绘的女性们,通过她们将自己的美意识展现于读者面前。

《美丽与悲哀》也是一部具有典型日本物哀美的作品,这种美主要体现在悲哀美和虚无美两个方面。

一、“美丽与悲哀”的故事《美丽与悲哀》发表于昭和36年(1961年),是川端康成先生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情节简单、线索清晰,主要描述了由多年前的一段不伦之恋而引发的故事。

故事从小说家大木年雄年末时前往京都听跨年钟声而展开,其实他此行还有着另外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为见一下阔别多年的旧情人上野音子。

当年的少女音子与已有家室大木发生了不伦之恋,但他们的孩子出生未久便已夭亡,音子深受打击而神经错乱,在多次自杀未遂后,最终只得同相依为命的母亲一起搬去了京都。

分别后的大木却把这段经历写成小说《十六七岁的少女》,并获得成功。

时过境迁,20多年后,中年的上野音子在绘画方面已小有名气,并收了一名来自东京的美丽女弟子——坂见庆子。

庆子外表妖艳,性格奔放,来京都前就对音子有所景仰,几年来两人一直形影不离地幽居寺庙作画,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

福楼拜的《美丽与悲哀》:物质贫乏与情感富裕

福楼拜的《美丽与悲哀》:物质贫乏与情感富裕

福楼拜的《美丽与悲哀》:物质贫乏与情感富裕1. 简介《美丽与悲哀》是法国作家马塞尔·福楼拜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本书通过描绘主人公艾玛·博歇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追求美的故事,探讨了物质贫乏和情感富裕之间的关系。

2. 艾玛·博歇的物质贫乏艾玛·博歇是一个来自农村、嫁给医生的女子。

她在婚后陷入了沉闷和无聊的生活中。

虽然她所处的社会阶层相对较高,但艾玛却陷入了物质上的困境。

她渴望着高雅而奢华的生活方式,然而她和丈夫并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满足这些欲望。

3. 情感富裕与精神追求虽然生活在物质上困窘,但艾玛并没有因此陷入绝望。

相反,她开始通过追求浪漫爱情和情感上的满足来弥补物质上的匮乏。

她将自己沉浸在诗歌、戏剧和艺术中,寻找着内心的美和情感的丰富。

4. 艾玛·博歇与现实社会福楼拜通过刻画艾玛·博歇的形象,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质主义和虚荣心。

艾玛对于外在世界的追求成为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

她试图通过物质追逐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感,然而最终发现物质并不能带给她真正的幸福。

5. 悲剧结局与警示《美丽与悲哀》以一个悲剧性结局告终,艾玛被困在婚姻和爱情之间无法自拔,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这个故事给读者送出了一个明确而残酷的警示:真正的幸福并不取决于物质收获,而是源自于情感层面的满足和自我理解。

6. 艺术手法与意义福楼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艾玛·博歇内心的追求,通过对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描写,展示了现实社会中个体面对物质困境时可能面临的种种选择与困惑。

《美丽与悲哀》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也使读者们得以反思自身对物质欲望和情感追求的态度。

结论福楼拜的《美丽与悲哀》通过主人公艾玛·博歇的故事,深入探讨了物质贫乏与情感富裕之间的关系。

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是属于内心情感层面的满足才能最终带给人欢愉和成就。

美丽与悲哀——精选推荐

美丽与悲哀——精选推荐

美丽与悲哀摘要:“死亡”是沈从文与川端康成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主题之一,川端康成三分之一的作品都蕴含浓烈的死亡色彩,而沈从文的小说,也多次写到死亡,沈从文和川端康成作为20世纪的著名作家,在他们描写死亡的作品中,共同诠释了他们对人类生存与死亡这一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个人情况的不同等又使他们以各自的表现方式来书写那形形色色的死亡故事。

关键词:沈从文;川端康成;死亡;美从理论角度出发,死亡是我们每个人认识世界乃至自身的必然途径;从情感角度出发,它又是一种美丽与悲哀的情愫;然而,从现实出发,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对死亡怀有一种本能的恐惧。

可是,在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待死亡的淡然。

川端康成的童年,父亲、母亲、祖母和姐姐相继离世,十六岁的时候祖父也离他而去,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在《独影自命》中处处流露着孤儿的悲哀之情。

也许正因为对死亡的印象过早地印于脑海,让他得以在日后的小说创作中对死亡这一个主题的把握较为自如,情感表现方面较淡然。

川端康成经常引用古贺春江的一句话,“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来说明他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他的作品总是把死亡意识转换成审美体验可能把握的艺术对象,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逻辑去阐释和表现。

沈从文少年时期,也是经常看到死人的,小时候,他和父亲到街上看到了一大堆血污的人头,15岁从军后,杀人场面对沈从文来说已是司空见惯,这些死亡印象深深地刻在他童年的脑海中,也许是对生命的毁灭见得较多,沈从文在小说中可以比较自然地谈论死亡。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很多小说都是在较平和的叙述中来个突转事件,而这种突转常是以死亡为契机的,这些死亡又带有极大的不可测性,并以此推动情节发展,与欣赏者的期待结果相违背。

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天保突然溺水而亡,老船夫生前的愿望尚没有实现就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默默地死去了。

川端康成的小说也是如此,《雪国》中美丽、单纯的叶子就那么静静地“落”了下来,《睡美人》中老人在与睡美人共度良宵时突然死亡。

川端笔下的女性形象

川端笔下的女性形象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日本著名作家、“新感觉派双璧”之一的横光利一,在患绝症之前曾经说过,川端康成没见过母亲,所以他的作品中大量地流露出恋母情结。

后来,川端听到这一说法,感到非常震惊。

川端始终认为,自己对母亲既不怀有爱也不怀有其他感情,因为他完全不了解母亲。

所以对他来说横光的说法出乎意料。

事实上,尽管母亲的形象没有在川端的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然而母亲在理念的意义上对川端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女性观的影响。

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十分隐蔽,因此川端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有意无意间在拒绝这种影响。

一、少年“心癖”川端3岁丧父、4岁丧母,惟一的姐姐也不曾与他共同生活。

因此他极少接触过青春洋溢、光鲜艳丽的年轻女性,他看到的只是苍老无力的祖父母,女性那光洁柔软的肌肤成为川端本能的渴望。

中学时代,在川端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了爱情,川端认为可以把它称为自己的初恋。

这是少年的川端与室友之间的同性恋爱。

川端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事件和心理。

光阴荏苒,当50岁的川端再次看到这些日记时,首先感到很有兴趣,继而多少有些吃惊,他没想到在十七、八岁的日记里会有如此露骨的表现。

室友叫小笠原义人,他自幼体弱多病,靠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活了下来。

母亲长期的爱抚使他的举手投足都带有女性的特征。

他的出现,仿佛在川端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从他身上,川端似乎能触到一种遥远的幸福和安宁。

川端与小笠原同榻共眠,感受到贴着小笠原的肌肤流淌过来的温暖。

在川端有了记忆之后,这是初次接触到人体那柔润的青春的气息,初次体会到生命的感动。

他在《独影自命》中回忆道:“我在这次的爱情中获得了温暖、纯净和拯救。

甚至让我想到他不是这个尘世间的少年。

从那以后到我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和这样纯情的爱相遇。

”(注:《独影自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川端从小几乎没有感受过肌肤之爱,这一缺憾似乎在小笠原那儿得到了短暂的补偿,连他本人也承认:“如果一旦缺乏了肉体的美,我对幻景的渴望和激情也会随之消失。

《美丽与悲哀》的哀情美境

《美丽与悲哀》的哀情美境

文 子 是 大 木 年 雄 的妻 子 ,在 大木 年雄 与十 六 岁 的 上 野 音 子 频 频 约 会 的 时候 ,文 子 只 能 默 默 承 受 着 无 尽 的 悲 伤 。 而 当大 木 年 雄 把 音 子 写 入 小 说 《 六 七 岁 的 少 十 女》 中 ,并 通 过 文 子 打 印 出来 的 时 候 ,文 子 的心 在 滴 血 ,并 因之 流 产 。 用 文 子 自己 的 话 来 说 , “ 既然 和 小说 家 结 婚 ,也 是 别无 他 法” ,一句话概括了文子的无奈和 悲哀 。在太一 郎失 踪于琵琶湖 的 时 刻 ,更 将 文 子 推 向 了 悲 哀 的 深 渊 ,无 法 自拔 。
《 美丽与悲哀 》 的哀,美境 清
圃 曹编霞
川 端 康 成 的小 说 《 丽 与 悲 美 哀》 讲 述 了作 家 大 木 年 雄 在 三 卜 岁 的时 候 与 十六 岁 的 少 女 上 野 音子相爱 ,并致使其 怀孕。音子

二 . 境之 美 其 其 境 之 美 , 主要 表 现 在 对 周
围 景 物 与事 物 的描 绘 上 , 比如 那
把 孤 独 旋 转 的 转 椅 、随 着 列 车 飞
速 地 向 后 流 逝 的 杂 木 林 、满 地 的 松 针 、金 色 的波 浪 、黑 色 的 岬 角 ,
继承 了川 端康成历来的写作风格 , I 浓 墨 重 彩 又 意 味 深 长 ,令 人 回味
因 此 精 神 失 常 。而 已经 结 婚 生 子 的 大木 年 雄却 什 么 都无 法 给 音子 , 最 后 致 使 音 子 只 能 远 走 他 乡 。 二 卜四年 后 , 已经 五 十 五 岁 的 大 木 年 雄 以 到 京 都 听 新 年 的钟 声 为 借 口 ,从 外 地 来 到 了 音 子 的 身 边 。

梅·韦兰——伊迪丝作品中的美丽与哀愁

梅·韦兰——伊迪丝作品中的美丽与哀愁
片废墟似的生活,坚守着她的 信念 。 从故 事开头就可以发现, 梅对纽兰同样有着炽热
满。几年以后 , 爱德华患 了精神病 。伊迪丝 10 年移居法国, 93 97 1 1年与丈夫离婚 , 后定
居巴黎 , 以全副精 力投入创作。伊迪丝 - 华 顿与旅居欧洲的亨利 - 詹姆斯交往甚密 。 亨 利・ 詹姆斯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 了深刻的影
梅・ 韦兰,在坚持 自己信仰的同时 ,又在牺 牲着显而易见的现实 , 读来令人唏嘘。作者 对其人物都没有绝对的否定和肯定, 所以在
梅 的身上 ,体现 出 了一种独特的美丽与哀
愁。

她一度中断 了写作。 此人性格虽好 , 但他们
却很少共同之处 , 所以她的婚姻生活并不美
在男处 , U 而她, 每天只是坚守着其实已经如

D I1 .99 ji n 10 - 92 2 1 .6 1 3 O 0 3 6 / . s .0 1 8 7 .0 0 1 .0 s
梅 ・ 韦兰——伊迪丝作 品中的美丽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伊迪丝积极投入 作家把那个时 代的纽约上流社会 比作

社会救济活动, 并因此获得法 国政府颁发的 荣 誉 勋章 。 12 .创作动机分析 从伊迪 丝的生 活经历和各种相关研究
2美丽与哀愁 .
2 1 事 背景 .故
的爱情 , 然而现实给她的 , 却始终是一个冰
下转 第 2 5页 ; 0
地称为 “ 苍白脸和红皮肤” 虽然伊迪丝的作 。 的 “ 白脸”系列 ,但是 同时她的作品也是 苍 丰富多彩的 , 每部作品都有不 同的风格 , 通
品大多都在描写美国的上流社会 , 属于所谓 近全书篇幅 ,全书 3 5 )描述了纽兰与艾 1页
梅共同生活的三十年 , 仅在最后一章中用 了 1 岁时回到美国。和她的朋友亨利? 1 詹姆斯 过对比 , 我们可以发现 纯真年代》的故事 短短一段就概括过去 了。这种对比的强烈 , 样, 她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 在家庭 情节和构思都是最精巧的. 她根据 自己对婚 略 含着作者对纽兰生命里遭遇的事件真实与 教师指导下,自幼受欧洲文化的濡染,后来 姻生活的 理解 ,塑造出 了纽 兰 ・ 表面上看来 , 这是指纽兰一生 阿切 尔 、 虚假的态度 。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川端康成,日本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留下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往往成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以其美丽与悲哀并存的特点,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魅力。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里,女性形象往往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

她们既是美丽的化身,又是悲哀的载体,既展现了女性的柔弱与温情,又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蕴含着作者对于生命、爱情、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川端康成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悲哀的感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其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命运走向等方面。

还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揭示出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

二、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概览川端康成,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他擅长通过女性形象来展现生命的美丽与悲哀,这些女性形象不仅是他作品的灵魂,也是他对世界和人性的独特理解的体现。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女性形象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

她们既有温柔、善良、纯洁的一面,也有深沉、矛盾、痛苦的一面。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情感的载体,也是川端康成探索生命意义、思考人性复杂的媒介。

在《伊豆的舞女》中,舞女薰子以其纯真无邪的形象打动了读者。

她代表着青春的美好,是川端康成对生命中最纯真、最美好时光的怀念。

而在《雪国》中,驹子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女性形象。

她在爱情与道德之间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川端康成作品中执着的女性

川端康成作品中执着的女性

川端康成作品中执着的女性《雪国》中驹子虽身为被人鄙视的艺妓,却不自甘堕落,她坚持记日记,在废纸上练字,披星秉烛地读书并记下了10本读书笔记,在师傅中风后全凭自学练成了极需文化修养的长弹歌奏……她始终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追求着一种有目标、有意义的生活。

长谷山泉曾将《雪国》的爱情看成为“殊死的爱情”,认为“这爱情产生于被挽歌伴送的有所克制的挣扎之中”。

小说中,我们会发现尽管驹子明知自己面对的根本无望的爱情,却依然执著追求,矢志不渝,或许有人会不太理解驹子的这一做法,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挖掘和领会驹子的那种生存态度和状态,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注定没有结果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无力与强韧的结合。

《雪国》里还多次写到秋虫美丽的挣扎。

秋虫相互出现在满山的背景之中,它好像贴在纱窗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薄弱的翅膀在秋风中瑟瑟飘动。

实际上,这里的秋虫就是被命运之流裹挟着却无力抗争的驹子的化身。

随着秋凉渐渐,秋虫开始面对死亡,“乍看好像是静静地死去,可是走它们抽搐着腿脚和触觉,痛苦地拼命挣扎”。

虽然最终它们面对的是徒劳和悲哀的结局,但是秋虫还是在努力地挣扎,这样的挣扎实际上是象征着句子内心深处感情与理智、憧憬与命运的挣扎,这样无望和徒劳的挣扎实际上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生命顽强的抗争的状态。

《雪国》中的驹子留给人们的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正是洁净,驹子外表的洁净象征着她心灵的纯洁,正如她自己对岛村所说:“只要环境许可,我还是想生活得干净些,”在这个身处远僻山村的少女身上,丝毫没有都市人的那种极端膨胀的个人私欲和圆滑虚伪。

“洁净”这个而关键词不仅是指驹子的身体和生活习惯,更代表着她的感情和精神世界,代表着她的对待生命和爱情的态度,而蚕的意象则自然而隐蔽地将洁净特质深深地注入了驹子的形象之中。

因此,这里的蚕的洁净使我们感受到驹子努力同污浊的环境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永远保持透明般地洁净,这里蕴含的是驹子那种始终不想艰苦环境屈服的决心和意志。

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

这是川端康成一篇文章的标题,在我看来,也代表了他的心境,他写的东西,都是美丽与哀愁的,不是单独的美丽的或哀愁的,而是美丽与哀愁的。

有一段时间内我非常沉迷于他的美丽与哀愁,为那安稳生活中的琐碎人事,为那多变的难以捉摸的每个人的心情和想法,为那竭力维护表面和平但又常常悲哀的放弃,为那与现实纠结的人生,和延续生活的无奈与顺从。

生活本身并无所谓美丽与哀愁,存在的事实和存在中的一切也无所谓美丽与哀愁,美丽与哀愁只是主观的照见,以我着物。

而美丽与哀愁也只是照见态度中的一种,或者说一个人的基本情感,即底色性格的一种,这种底色性格是每一个人都独有的,让他有他的表情、语言、动作、思考、做事的风格,让他这个人成为他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这个人”。

我喜欢美丽与哀愁这种搭配,看到美丽的东西,我会哀愁,这哀愁就像心腔忽然膨胀起来,我想是哀愁让它膨胀,看到美丽的东西,哀愁就出现了,控制住了我。

美丽是概括性的,它不得不有表象,可以是一个女孩子,一段音乐,一种味道,两个人在说话,都可以,哀愁只是哀愁,它是同一的,我可以用各种方法表达哀愁,而哀愁却只能是被感受到,它诞生于幽暗的内心,又将脱离这些文字,再潜藏入内心,重新变为哀愁。

这都不是什么新鲜的理论了。

现在也不再是美丽与哀愁的年代。

现在是新鲜与快乐的年代,生产和消费速度都更快,于是大家都忙着生产和消费,在这样的快节奏里,也只能是有些奇怪的东西会引人注意,像肖斯塔科维奇说的:效果很大。

其实效果很大也并不是新鲜事物,各个时代出风头最大的,都是效果很大的东西。

效果最大的莫过于灾难和革命,中国的灾难有地震、金融危机,地球上的灾难就更多了,如果不平等也算灾难,那人类时刻都在灾难中。

美丽让人哀愁,丑陋呢,丑陋让人羞耻、愤怒,还有无可奈何,街头的小广告可以撕掉,网上性爱录像可以删除,脏话可以在心里说,而大规模的丑陋,好比二氧化碳排放和等级之分,则是解决起来更复杂的问题。

我总是从纯理论跑到纯现实,没有逻辑。

美丽与悲哀——论沈从文与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主题

美丽与悲哀——论沈从文与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主题
握较 为 自如 ,情感 表现 方面较淡然 。川 端康 成经 常引用古 贺春 江的

死 后 ,遗容 好像更 美丽 了 。而沈从 文作 品中的死亡 却不如川端 康成
句话,“ 没有 比死更 高的艺术 了 来 说明他 认 为 “ 术的 彀致 就 的 人物那么从 容。死亡 也不是 一种 美 ,而是一种 无奈 。伴着淡 淡的 再 艺
是 ,沈 从文 的作 品巾 ,没有刻 意表现 出来人 物为 什么要死 ,是 怎样 文 的4 说 中爱欲 与死亡 的纠缠 有着不 同 的意义指 向 ,沈从文先 生的 、
死的 ,而足 以 意淡然 的表现形式 告 湃我们 死亡 具有很 大妁不 可测 小 说 ,爱 欲与死亡 的纠 缠表达 纳足一 种对生 命意 义的追寻 ,对人生
现 实出发 ,我们不得 不承认 ,人们 对死亡 怀有一 种本 能的恐惧 。可 死 亡 是 一 种 美 的 极 致 ,他 笔 下 的人 物 。 死 亡 似 乎 是 美 好 的 。川 端 康 是 ,在沈从 文和川端康 成的小 说 中 ,我们 看到 的是一 种对待死 亡 的 成 本人 也曾在 《 我在 美丽 的 日本 》的 讲演 中声称 : “ 有思 想的人准 淡然 。川端 康成的童年 。父亲 母 亲 祖 母和蛆 姐相 继离世 ,十六 不 想到 自杀 。 在川端 康成 的 《 画》中 ,死 卿美的意 识表现得潍 雪 岛村 捡起来一 岁 的时候祖父也 离他 面去 。死 亡的 阴影 一 直笼罩 着他 ,在 《 影 自 漓 尽致 如作 品中写深 秋 的蛾 子死 后 .掉 落在地 , “ 独
如 沈从文 的小 说 《 边城 》中天 保突然 溺水 而亡 ,老船 夫生前 的蹑望 井 ,在妻 子 与人私奔后 .曾多次 向女 儿表嗍 。虽 然不阻拦女 儿去看
尚没有实现就 在一个雷 雨交加 之夜默 默地 死去 了。州端 康成 的小说 望 自8 的母 亲 。但 自己绝不 原 谅 妻子 。但 事黼 几年 , 同妻 子相 遇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68年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3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68年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3

1957年3月,与松冈洋子赴欧洲出席国际笔会执行委员会,会后访问了欧亚各国,邀请代表出席东京大会,5月回国。

4月,《雪国》由八住利雄改编拍成电影(东宝)。

9月,主持第29届国际笔会东京大会。

是年,发表了《风中的路》(1—4月)、《东西方文化的桥梁》(1月)等。

1958年1月,《生为女人》由田中澄江改编拍成电影(东宝)。

2月,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3月,由于对“国际笔会大会在日本召开做出了努力和成绩”,获战后复办的第六届菊池宽奖。

6月,去冲绳旅行。

11月,因患胆结石,住进东大医院木本分院外科,翌年4月出院。

是年,发表了《弓浦市》(1月)等。

1959年5月,在法兰克福的第30届国际笔会大会上获歌德奖章。

9月,《风中的路》由矢代静一改编拍成电影(日活)。

11月起出版《川端康成全集》(12卷,新潮社,1962年8月出齐)。

是年,在他长期的作家生活中,第一次没有发表任何一篇小说。

20世纪60年代川端康成川端康成1960年5月,《伊豆的舞女》由田中澄江改编第三次拍成电影(松竹)。

5月,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访美。

7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巴西圣保罗主办的第31届国际笔会大会,8月归国。

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军官级勋章。

是年,发表了《睡美人》(1月至翌年11月)等。

1961年,为搜集材料和执笔写作《古都》、《美丽与悲哀》,在京都市左京区下鸭泉川町25号租下房子。

5月,去新泻、佐渡旅行。

11月,获第21届文化勋章。

是年,发表了《美丽与悲哀》(1月至1963年10月)、《古都》(10月至翌年1月)等。

1962年2月,出现安眠药药物成瘾症状,进东大医院住院,连续10天昏迷不醒。

4月,由新派剧团在明治座上演《古都》(川口松太郎改编,松浦竹夫导演)。

10月,他继下中弥三郎之后,参加了呼吁世界和平七人委员会。

11月,《睡美人》获第16届每日出版文化奖。

是年,发表了《落花流水》(10月至1964年4月)以及《秋雨》等掌篇小说。

1963年4月,担任财团法人日本近代文学馆监事。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作文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作文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作文(一)这首诗充满美学效果,但是它体现的不是古典诗歌美学原则,而是现代诗歌美学原则,即“恶中之美、以悲为美”,这种美是怪异的美,甚至是惊异的美。

诗中写到“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嚣。

走过一位穿重孝、显示严峻的哀愁、瘦长苗条的妇女,用一只美丽的手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

”开头的这一段,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位优雅高贵的妇女,而是一位“穿重孝”、有“严峻的哀愁”的寡妇,让人感受到丑与怪。

但是,相反地,寡妇的行为动作却显得如此得体优雅,“美丽的手”、“摇摇地撩起她饰着花边的裙裳”,这些描写都显得寡妇很美。

诗人通过对比描写来营造一种惊讶的效果,从而来展示妇女自身本来就蕴含着美。

接着,诗人写到“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

从她那像孕育着风暴的铅色天空一样的眼”,诗人故意把两种不相称的意象放在一起,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比性很强,使人产生怪异,但诗人却是“像狂妄者浑身颤动,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

诗人大赞妇女优美,以致自己沉浸在美的氛围当中,这种反应显然与平常人不同。

诗人的这种写法打破了以往“真善美”的一致性,在恶中发掘美,并将丑入诗,赋予了现代诗歌美学的新内容。

诗人在诗中除了制造惊讶之外,还故意以悲为美。

“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突然使我如获重生,消逝的丽人,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这段描写,关键点在于“一瞥”,“一瞥”产生的美让人“电光一闪”,也因为“一瞥”“随后是黑夜”,这种美稍瞬即逝,与妇女交臂而过,而且不会再来,诗人引发的是一种遗憾的美、悲剧的美。

而且,这种悲剧的美达到了顶点:“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尽管年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诗人在最后表达了以后不会与妇女重逢的遗憾和无奈,这种稍纵即逝的感情正是“一瞥”中产生的美。

全诗在形式上虽然是十四行诗,但是它却蕴含着现代诗歌美学新内容,诗人善于从丑恶、病态中发掘美,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美丽与悲哀》的哀情美境

《美丽与悲哀》的哀情美境

《美丽与悲哀》的哀情美境川端康成的小说《美丽与悲哀》讲述了作家大木年雄在三十一岁的时候与十六岁的少女上野音子相爱,并致使其怀孕。

音子在分娩时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并因此精神失常。

而已经结婚生子的大木年雄却什么都无法给音子,最后致使音子只能远走他乡。

二十四年后,已经五十五岁的大木年雄以到京都听新年的钟声为借口,从外地来到了音子的身边。

二十四年的时光,让音子从一个执着于爱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画家。

但二十四年的时光,却让音子的爱情永远停留在了少女时代。

此时的音子,“沉湎于女弟子庆子这一同性的少女,尽管最初是庆子开始靠拢纠缠的”。

坂见庆子是上野音子的女弟子,对先生悲惨的爱情经历早有耳闻,在见到大木年雄之后,便开始了复仇的计划。

在上野音子爱与恨的交织中,坂见庆子引诱了大木年雄和他的儿子太一郎,并与太一郎在琵琶湖上乘坐汽艇时,发生事故,致使太一郎在琵琶湖上失踪。

小说充满了浓重的悲哀,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流露出川端康成对日本文化美的独特理解。

一.其情之哀《美丽与悲哀》中,更多的是人物命运的悲哀。

上野音子因为大木年雄失去了生的欲望,为他生了孩子,孩子还未曾谋面就已经夭折;失去孩子之后的音子,失去了生的希望,几度想要自杀,并因此精神失常;在最需要爱情的时候,爱情却已悄然离去。

此后,上野音子的爱情便停滞了,生活也停止了。

她失去了爱的欲望,也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二十四年之后的她对五十五岁的大木年雄应该没有了爱情,或者说她根本就不爱二十年后的大木年雄,同时她也失去了对异性的爱。

音子与弟子阪见庆子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同性的爱,这让她难以启齿,却又深陷其中。

这种爱,违背了伦理道德,却又给音子以生活下去的希望。

如果说上野音子对阪见庆子的爱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爱的话,那么,倒不如说上野音子将二十年前,对大木年雄以及婴儿的刻苦铭心的爱转移给了庆子。

那压抑多年的情感,在时间的长河中、在耳鬓厮磨的相处中,慢慢地转移给了庆子,这是音子的又一次悲哀的爱情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与悲哀(一)
关键词:物哀美丽悲哀
摘要: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凭借在《雪国》《千只鹤》《古都》中对日本的传统美的精细刻画及对日本传统文学的承继而荣获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之一的《千只鹤》不仅塑造了两位美丽的少女文子和雪子,延续了川端文学中的“少女情结”,还塑造了茶道师傅近子和太田夫人两位中年女性。

其中,太田夫人这一人物形象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亦是作者对人生世相的哀愁和对女性同情的哀感的王朝“物哀美”的现代阐释。


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凭借在《雪国》《千只鹤》、《古都》中对日本的传统美的精细刻画及日本传统文学的承继而荣获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在《千只鹤》中精心设计了茶室,描绘了众多精美的茶道具,就连篇名也是精心设计的。

川端康成认为千只鹤的图案是日本美的象征。

他对茶室和茶道具精心的描绘已经成为构成作品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媒介。

《千只鹤》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

它的主旨不是单纯地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就可以把握住的。

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演说辞《我在美丽的日本》中,曾经对这部小说的主旨做过这样的解说:“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人们以为是描写日本茶道的‘心灵’与‘形式美’,那就错了,毋宁说这部作品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出的怀疑和警惕,并予以否认。

”①
无论川端康成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这部小说离开茶道,离开茶室和众多精美的茶道具是无法解读的。

出场的人物都是由于茶道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精美的茶道具也成为情感传递的媒介,成为美好情感的象征。

这些精美的“木石茶道具像有生命的东西似的,对应着出场的各种人物,冷冷地凝望着各自充满着孤独和悲哀的无奈人生”②。

但是,之所以还是有很多人从《千只鹤》里感受到古典传统的神韵,除了里面描绘的精美的茶道具之外,与小说里悲哀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太田夫人这一人物形象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亦是作者对人生世相的哀愁和对女性同情的哀感的王朝“物哀美”的现代阐释。

总之一句话,“在于根源性的‘女人’的魅力,以及把这种美丽当作命运的女性的哀愁”③。


主人公菊治的父亲三谷先生是一个很有名的茶道师傅,虽早已故去,却成为小说隐含的重要的线索人物。

作品中故事的展开就是围绕着菊治与其父亲的两位情人——太田夫人与近子,以及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和近子的学生雪子展开的。

菊治应近子之邀,去近子举办的茶会与近子的学生雪子相亲,而太田夫人与文子也来参加了这次茶会。

在相亲的归途中,菊治与太田夫人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肉体关系。

其后不久,痛苦难以解脱的太田夫人自杀。

而菊治与雪子的婚事也不了了之,文子与菊治发生关系后不辞而别,只有“中性化”了的近子一个人好好地活下去。

在这里,“中性化”亦可以看作是“世俗化”的代名词。

小说中的茶道师傅近子是这部小说中唯一的反面角色,她曾经和菊治的父亲有过短暂的情人关系。

菊治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她的乳房上的黑痣,从那时起就一直对她感到厌恶和恐惧,近子乳房上的黑痣就像咒语一般,紧紧地禁锢着菊治。

近子总是不断地在菊治的周围出现,用自以为是的观念试图影响菊治正常的生活,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川端康成在二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还未成年,所有的亲人就都已故去,成为一个孤儿。

成年之后,川端第一次恋爱并定了婚约,但却遭遇到恋人没有缘由的背叛,最终以解除婚约而告终。

这次失恋重创了他本来就孤独、寂寞的内心,成为他心灵一道解不开的死结。

失恋留给川端康成的“并不是那种直截了当的痛苦,而是一种极端孤独的心境”④,美丽、纯洁的少女形象因此成为川端康成不变的文学追求。

从其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中的阿薰到代表作《雪国》中的驹子和叶子,后期致力于表现日本正逐渐消亡的传统美的《古都》也塑造了一对美丽、善良的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

雪子和文子是小说中出现的两位纯洁的少女。

雪子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幻,一个纯洁的象征,纯洁却很虚幻,没有具象的存在。

只有她拿的包袱皮上的千只鹤给菊治鲜明的印象,象征着一种纯洁、美丽的情感,给菊治光明的希望和鲜艳的畅想。

她只给了菊治一个美好的向往,而现世真正把菊治从爱情罪孽的泥沼中拯救出来的则是有着美丽实体的文子。

是文子用自己少女的纯洁彻底完成了对菊治的救赎。

“川端的设计在于把雪子作为文子的影子,文子精神的幻化而出现的。

总之文子在精神上是通过雪子而醇化,在通过菊治的心灵时显现出来。

”而“文子与雪子的结合更把爱的幻想曲演奏到了极致”⑤。

小说《千只鹤》不仅塑造了这两位美丽的少女,还刻画了两位重要的女性人物——茶道师傅近子与太田夫人。

这两位女性不仅是菊治已故父亲三谷先生的情妇,现实生活中与菊治又产生了纷乱复杂的关系。

已经世俗化了的近子经营着世俗的茶道教室,把原本脱俗、高雅的茶会变成了相亲的场所,并企图通过婚姻继续干涉菊治的生活。

太田夫人因为与菊治之间的不伦关系陷入道德谴责的深渊,她对菊治无法控制的爱恋最终通过死亡得到了解脱。

菊治相亲的茶会结束后,在相亲的归途中,太田夫人与菊治是很自然地走进了旅馆的。

太田夫人与粗俗丑陋的近子不同。

她皮肤光洁白皙,体态丰盈,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

面对年长自己近二十岁的太田夫人,菊治却觉得好像搂抱着的是一个比自己年轻的女人。

菊治沉浸在太田夫人温柔的情爱里,感觉甜美而安详,不仅惊讶于自己男性的觉醒,甚至恍如领会到父亲当年的幸福。

这里没有道德,没有不洁、肮脏和龌龊,只有男人和女人最本原的感觉。

太田夫人也许因为诱惑了菊治深感痛苦,菊治却从来没有被诱惑的感觉。

这一切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太田夫人本着自己最本原的情感去感受爱情,她对菊治的爱和迷恋是把现世中的菊治当成了她挚爱着的、已经到达彼岸的三谷先生为基础的,这是很明显的事实。

她在爱的沉沦中迷失了自己,明知道自己的爱不能被道德容忍,却又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最后只能在死亡中得到解脱。


太田夫人的自杀是出于道德的负罪感,还是因为对菊治的爱恋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后的幻灭感,甚至太田夫人对菊治的爱恋是对三谷先生爱恋的移情,还是真的爱上了现实中的菊治并不是小说叙事的焦点所在,川端康成也不是对违背长伦的男女关系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不伦之恋更深刻地表现日本传统的女性悲哀之美。

太田夫人在爱情中只能感受到孤独和寂寞,只有在彼岸的世界,她才能得到永久的解脱。

失去生命的太田夫人在现世却幻化成志野水陶、志野茶碗和太田文子。

深陷道德的泥潭的菊治无法从中挣脱出来,真正扮演着救赎角色的不是一直保持着纯洁的雪子,而是有着美丽肉体的文子——太田夫人在现世的化身。

其后,雪子就再也没有出现,只有相亲那天她拿的包袱皮上的那洁白的千只鹤在菊治的脑海里飞翔。

成为其母太田夫人在现世分身的文子在菊治家过夜的次日清晨,摔碎了母亲留下的茶具,彻底打碎了菊治的心灵枷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