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大师的“情境教学”

合集下载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钱穆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也是中国的一位国学大师。

他的教学艺术深受人们的赞誉,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进行分析。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第一特点是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认为,“怀疑和商榷,是人类向真理迈进的两个脚步。

狂妄自大和糊涂信仰,总是使人留在原地不前进。

”因此,他一直强调要从事实出发,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研究,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他也时刻牢记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思维的清醒,避免因个人情感等原因影响教学宣讲。

二、引人入胜的表现形式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的第二特点是引人入胜的表现形式。

他善于利用多种表现方式和手段,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和教学内容。

他的语言表达清晰简练、诙谐幽默,常常在脱离具体学科的范畴内运用比喻、类比、启发等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实训、游戏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能够深刻领会知识点。

三、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的第三特点是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

他认为,真正的教学是一种良心和责任,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

他秉承“为人师表、师心如春”的教育理念,深知学生的成长与自己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

为了达到目标,他常常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不断深化思考,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他还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并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总之,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深受爱国、奋斗、拼搏的精神影响,他的思想深刻、语言生动、形式多样,以一种文化传承与人格教育相融合的方式,让无数学子受益颇丰,他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国学大师钱穆是20世纪中国的杰出学者,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钱穆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不仅擅长历史学、国学、经济学等领域,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对钱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钱穆一生都致力于推崇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精神。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钱穆主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有文化素养的人。

钱穆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为了实现他的教育理念,钱穆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技巧。

他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善于运用典籍和史料,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真实性和生动性。

钱穆重视教学方法的引导和启发,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钱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善于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交流,激励学生自信自强。

钱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

钱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和特点,强调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的教学艺术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情感化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

钱穆在教学中往往会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成功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师表形象。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设计】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设计】

10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教学立意钱穆先生主张,对本国历史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

他认为,“我们应该正视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加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本课立意:本课以挖掘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同民居美美与共的理念,中国民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记忆,是民族的根,是中国的根,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守护中国传统建筑。

本课明线:古代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和世界各地民居本课暗线:“时序上的共性”及“空间上的个性”,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同民居美美与共的理念。

【教学创新】1、以高远的立意统领教学,打破统编教材“面面俱到”内容安排,重构建材,避免知识碎片化。

本课以挖掘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入手,打破教材的知识构建,以“时序上的共性”及“空间上的个性”统摄整节课,并“溯流探源”,深度探究宜居之思,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同民居美美与共的理念,中国民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记忆,是民族的根,是中国的根,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守护中国传统建筑,赋予课堂“灵魂”和“纲领”。

2、情境教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本课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引领,通过史料文字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世界民居历程上的共性,除了思维含量上的考量外,还着意从逻辑的角度勾勒一种思维脉络,也就是从分析史料,到重组信息,再到结合知识,最后生成观点,在过程中达成核心素养的落地。

结合学生旅游经历、探索身边的古城、古村、古居等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上台展示旅游经历感受了世界各地民居之美,也培养学生树立保护中国古建筑、古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达到了历史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设计思路】本课知识结构1、何以为家——聚居之变2、以何为家——民居之别3、何以为根——宜居之思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为课程铺染生活的底色——问诊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为课程铺染生活的底色——问诊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商人 约好 让 学生 们 自己计 算 货 价 . 数 的运 算和 教科 书里的 习题 相 同 .结 果
小 数 点 全 没 放 错
威在 《 我们 怎样 思 维》 文 中所说 :在 一 “ 学校 里 .学 生思 维训 练 失败 的最 大原 因 .也许 在 于不 能保证 像 在校 外 实 际 生 活那样 .有可 以 引起 思维 的经验 的 情境 ” 境缺 失 的教 学 . 情 无异 于符 号
带回 学校 .用这 些黏 土捏造 成河谷 的
模 型 这样 的地理 课给 学 生们 留下 了 终生难 忘 的印 象 9 0多年前 . 国学大 师钱 穆 在 家 乡
无锡 当小学教 师。一 次 .他 带 学生 来
到郊 外 ,那儿有 上 百棵 古松 。他 叫 学 生找 地方 坐下 来 . 观 四周 的景 色. 静 把
识联 系紧密 。 具趣 味 性和挑 战性 。 极
曾做 过 一个 形 象的 比喻 —— 接 知如 接
枝 思 是 说 . 识 就 像 需 要 嫁 接 的 树 意 知 枝 . 而 实 际 生 活 和 学 生 的 实 践 经 验 就
世 界 中.它类似 于电影 制作 中的 外景 拍 摄 .其 方法 主要有 实地 考 察和 社会
/诊 课 问 新 堂

申 成 宣
为课程铺 染生 活 的底 色

篡 篡
看 了 白俊 庭 老 师 记 述 的 这 次 作 文
课 . 不 禁浮 想联翩 我 2 0多年 前 .瑞 士教 育 家裴 斯 泰 0 洛 齐 带 着 自 己的 学 生徒 步 向 学 校 附
近 的 比 由仑 河 谷 进 发 学 生 们 沿 途 观 察 河 谷 的 地 貌 . 取 河 谷 的 黏 土 . 它 挖 把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启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经验谈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启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经验谈
忆 》 一 书 ,颇受 启 发 。钱 穆 先生 是 闻名 海 内外 的 围学 大 师 ,
它却~脸平淡地坐在路边,好像在说 : ‘ 不给我算 了,我才
然 而 他却 是 从一 名 小学 教 师 做起 来 的 。他 在后 宅 镇泰 伯 市 立 不 稀 罕呢 。 ’我 和x 见状 都 笑 了起 来 。 ”看 到这 里 ,两 篇 文 X
门 ,至郊 外 一 古墓 ;苍 松 近 百棵 。命 诸 生各 自择 坐 一树 下 , 生 美 感 的意 象 ,这样 写 出来 的 作文 才 既 生 动贴 切 ,又美 好 感 人 。 ”经 过 多 次 这样 的点 拨 之 后 ,学 生 们 的作 文 短 小而 干 瘪
的问 题逐 步 地 得 到 了改 善 。 钱 穆 先 生在 其 书 中所 举 的教 学 案例 还 有 其它 一 些 , 此处 不 再赘 言 。毫 无 疑 问 ,钱 穆 先 生 的作 文 教学 是 成 功 的 ,其 形 正 如 他 在 书 中 所 说 的 : “ 是 ,诸 生 乃 以作 文 课 为 一 大 乐 如 事 。竞 问 ,今 日是 否又 要 作 文 。 ” l学 生 们 在 作文 课 上 变 成 4
俱 到 ,因 而必 须 要 有所 取 舍 。你 回去 再 想 想 ,把 这 次 旅游 之 好 的 东 西 。 因此 , 我们 在 写 作 文 时应 尽 量选 取 一 些 让 人 能产 中所 遇 到 的有 意 思 的事 ,选 取 一件 来 写 , 看 看效 果 如 何 。 ” 这 个 同 学 点 了点 头 。后 来 他 再 交上 来 的作 文 便进 步 了许 多 。 钱 穆 先 生 在 书 中还 写 到 一个 富有 启 发 性 的 场面 : “ 一 日, 命 诸 生 各 带 石 板 石 笔 铅 笔 及 毛 边 稿 纸 出校 又

《人生三步骤》助学案

《人生三步骤》助学案

《人生三步骤》助学案一、通过学习课文,用简练的语言解释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通过对课文不同形式的朗读,课堂交流、重点语句的圈划与品读、讨论,了解认识三步骤的内容与意义。

三、正确认识物质享受与人生价值、精神追求三者关系。

一、作家简介钱穆(1895年—1990年8月)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江苏无锡人。

字宾四,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钱九岁入私塾,熟悉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

13岁入常州府中需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

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人生十论》内容简介本书汇集了作者讨论人生问题的三次讲演,一为“人生十论”,一为“人生三步骤”,一为“中国人生哲学”。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当今潮流风气,探论“心”、“我”、“自由”、“命”、“道”等终极问题,而不离人生日常态度,启发读者追溯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源,思考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

三、创作背景本文是钱穆先生于1978年11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所作的演讲。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严谨的逻辑通俗地表达出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自有一种大家风范。

本文将人生分为三个步骤或三个阶段:其一为“生活”,即物质文明;其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人文精神;其三为“德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十多年过去了,也许今天的我们读来会觉得有些“古董”气,但慢慢品味,静静思索,对我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有裨益。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箪.食()瓢.饮()跋.涉()狐裘.()帛.袍()二、解释下列句子1.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 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做人第一要讲生活,这是_______ 。

第二要讲________,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________。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钱穆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国学大师”。

其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非常具有教学艺术。

一、精细的备课
钱穆先生非常注重备课,对教学内容有很深刻的理解和研究,精心准备课件,以确保教学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他的备课包括文献研究、资料归纳、思路整理等方面,力求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

二、简明扼要的讲解
钱穆先生在讲解时,讲解句子简短、简明扼要,注重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他善于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难点,使学生轻松领会。

同时,他善于将抽象的哲学知识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开明的态度
钱穆先生非常尊重学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不同看法。

他常常以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强调学生应该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应该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应该自己思考、自己分析。

四、耐心细致的解答
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钱穆先生总是耐心地听取、思考,然后给予一一解答。

他的回答通常简洁明了、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

在解答时,他很注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切忌用太高深的语言难倒学生。

总之,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在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和教师喜爱,对于后人影响深远。

写作教学设计从定型化走向情境化——钱穆生活化作文教学启示

写作教学设计从定型化走向情境化——钱穆生活化作文教学启示

写作教学设计:从定型化走向情境化——钱穆生活化作文教学启示长时间以来,写作教学设计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题,日常写作教学设计大都粗疏,写作教学品质不高。

近年来,尽管统编教材设置了写作专题,但写作教学设计仍然呈现定型化趋势,即按照“写作知识+学生写作”的套路进行。

抽象、符号化的知识无法深化学生的思维,无法激活学生的表达潜能,对于学生完成具体的写作任务帮助不大。

学习者是带着已有的特定行为倾向来面对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任务的,每一位学习者的特征蕴含着不同的教学设计含义。

[1]面对具有偶然性、混沌性、复杂性的写作教学,定型化设计难以完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而情境化设计则能丰富写作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促进写作教学品质的提升。

1920年春,钱穆在家乡无锡后宅镇泰伯第一初级小学任校长,兼教学国语等课程。

任教期间,他特别重视作文教学。

他的学生四年级毕业时,最短者能作白话文二百字以上,最多者能达七八百字,皆能文从字顺,条理明晰。

当下,我们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观照一百年前钱穆的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对写作教学情境化设计会有很多新的启示。

一、写作情境设计,基于经验场的生命唤醒与言语自觉1.入乎其内:致力于社会生活情境与个人体验情境的融通钱穆的作文课选择生活化的路线,或带领学生走向郊外,亲近自然;或挖掘校内写作资源,就地取材,如以下两例[2]: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

命诸生各自择一树坐下,静观四围形势景色,各自写下。

一日,遇雨。

余告诸生,今日当作文。

但天雨,未能出门。

令诸生排坐楼上廊下看雨。

写作情境的选择并不困难,我们经常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但学生往往走马观花,不入心,自然写作时缺少独到的体验与发现。

因此,学生能不能“入境”是关键性问题。

“隔”与“不隔”,是情境教学的成败标志。

只有“不隔”,生命的个体与自然界的万物建立了关联,个体的言说才会洞察生命的本真。

钱穆将学生带到古墓苍松之间,学生各自选择一树坐下静观周遭景色,下雨天则诸生坐楼上廊下看雨。

钱穆这样教作文

钱穆这样教作文

龙源期刊网 钱穆这样教作文作者:唐宝民来源:《高中生·作文》2019年第05期大学者钱穆早年曾在一所小学任教,负责教学生作文。

他教作文,有一套独特方法。

钱穆告诉大家:“作文和说话一样,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

这就是作文。

”随后,他给大家布置了一道作文题:今天的午饭。

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钱穆选出一篇佳作展示在公布栏。

那篇佳作中有这样的内容:“今天午饭,吃紅烧猪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

”钱穆告诉大家:“作文必须有曲折,就像这篇作文的最后一句一样。

”一天,钱穆在课堂上给大家讲林纾《技击余闻》中的一个故事。

钱穆口述故事梗概,要求学生们记下。

故事的大意是:有五兄弟,大哥披挂上阵,二哥又披挂上阵,三哥也披挂上阵,四哥同样披挂上阵,五弟随之也披挂上阵。

大家都按照钱穆所说的记下了。

但是,钱穆告诉大家:“作文虽然如同说话,但有时说话可以重复,作文要求简洁。

”于是,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林纾的原文,其实就是一句话:五兄弟披挂上阵。

一次,钱穆带学生到郊外采风,那里有近百棵苍松。

钱穆要求学生都坐在一棵树下,静观四周的景色,然后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之后,他让大家围坐在一起,陈述、讨论:何处有同学忽略了,何处有同学遗忘了……过了一会儿,钱穆告诉大家:“今天还有一景,你们都没有注意。

你们听到头顶的风声了吗?”于是,钱穆让大家仔细听,并判断与平常听到的风声有什么不同。

钱穆告诉大家:“松针细,又多隙,这种风穿松针而过,其声飒然,与别处不同。

这就叫‘松风’。

”回去后,钱穆让学生以“松风”为题写作文。

有一天下雨,钱穆说:“今天本来应当出去采风,但下雨了,不能出去。

”钱穆让学生坐在走廊上看雨,并问学生:“今天看到的是什么雨?”学生们回答:“黄梅雨。

”钱穆又问:“黄梅雨与其他雨有什么不同?”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陆续回答。

接下来,钱穆让大家讨论,然后下笔写作文。

大家都收获很大。

一次,钱穆让大家坐在一起,轮流讲故事。

那些故事可以是亲自经历的,也可以是听来的……讲完后,钱穆要求学生选择最动人的故事写作文。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钱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培养人才的核心。

在他的课堂上,他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钱穆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认为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在他的课堂上,他经常引用古代经典和史实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诚信、正直、谦逊、勤奋等品德的重要性。

他通过讲故事、引用格言等方式,让学生明白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钱穆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就无法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更不要谈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

钱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独立精神和自信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他的课堂上,他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他也经常给学生们一些挑战和机会,让他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下去,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钱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他认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他的课堂上,他广泛引用古代文献和经典,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传统。

他经常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经典、史书、诗词等,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他也鼓励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探索,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话,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钱穆的教学艺术是一种独特的风格和理念。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品德修养、独立精神和文化底蕴,通过他的教育方式,他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更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教学艺术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钱穆作文教学观及启示

钱穆作文教学观及启示
并 选 了一 篇 优 秀 的 写 在 黑 板 上 :
教学观 , 反映出钱穆先生深层的教
育 理念 。
线路 , 自为观察 、 思考 , 而各 由其兴 趣点表 出文字 ; 或讲公众卫生 , 或 论交通道路 , 或讲通俗教育 , 或述
生计 现状 , 或究风俗改 良, 以及 其 他种 种 。 ” 随 学 生是 学 习的 主体 , 作
意都难以做到 , 更不必说在作文中 充分表达 自己的所思所想 了。为
了避 免上 述情 况发 生 , 即使 限定 作
文题 目, 命题者也应做到“ 题 中确
含 待 申事理 , 令 彼 得 照题 发 挥 , 或
钱穆先生说 : “ 文 以达意 , 原不
需 有 题 目。 ” 学 生 写作 文 是 为 了 表 达 自己的观 点 和情感 , 是 要 写 出
些 内容 。
2 . 作 文题 目, 不 应 限定
人注 目的研究成果 , 但他曾说 : “ 教
育乃余 终身志业所 在。 ” … 钱穆先
生毕 生从事教 育事业 , 从1 9 1 2 年 任职小学教员至 1 9 8 6 年结束 家中 授课 , 历时7 O 余年。他说 : “ 由小学
中学 而 大 学 , 上 堂教 书 , 是 我 的正
写熟 悉 或感 兴趣 的事情 , 或 引导 学 生 充 分 利用 听 课 笔 记 、 读书笔记 、
抑, 使 得寥寥 数语 的文章 摇 曳生
姿。钱先生点评说 : “ 说话须 有曲 折, 如此文末一语 。 ” [ 1 ¨ 这样的扼要
钱穆 , 江苏无锡人 , 在 中国史
学、 文学 、 哲 学 等领 域 都 取 得 了 引
写作 应该 是 口中想说 什 么 , 笔 下 就

读“国学大师钱穆的育人之道”有感

读“国学大师钱穆的育人之道”有感

读“国学大师钱穆的育人之道”有感钱穆是国学大师,从18岁初登杏坛,到92岁告别讲台。

在国学大师中,钱穆堪称自学成才的典型,他没有进入高等院校,完全凭自学跻身大师行列。

执教生涯之长,说明他教学能力和水平之强;他的自学成才,又说明他做学问很有方法。

在他长达7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的育人之道给我们以很大启示,阅读完这篇文章,我总结如下可学习的教学经验:1、对待教学的观念意识钱穆是一位成功教师的典范,他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名成功教师决不能照本宣科,优秀的教师,必须在苦读与深思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而深邃的见解。

教学不是做表面文章,不能紧紧是模仿,而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种教学意识应深深植根于我的头脑中,因为正确的意识观念是行动的指南。

对待教材不能只图文字表面,要学会深思。

2、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钱穆是一名语文教师,他对学问挖掘的深度较深,经常在课堂上讲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所以他的课大受欢迎。

这是他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喜欢的原因。

而我们教师可根据自己所任的不同科目,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带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我校高校长的通用技术课就是这样做的,高校长引导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引导学生取得了优秀科技发明成果并获奖就是一个见证。

还指导学生制作火箭、宇宙飞船等,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这样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

政治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给学生讲一些《新闻》、《法治在线》、《共同关注》等栏目相关内容,既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又能了解时事,使政治课贴近生活,能很好的满足学生求新知的欲望,政治课也会上得丰富多彩。

3、教学和育人要讲究方法钱穆教授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听、写的综合能力。

比如,有时他带领学生通过观景、实物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是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的写作成为有源之水,有内容可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与此相比,很多教师教作文,只注重让学生练习写作,而没有交给恰当的方法,结果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就会受到限制,这是援引钱穆老师的比较。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钱穆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不仅在国学研究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实践。

钱穆先生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本文将从钱穆先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其教学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析论。

一、教学理念钱穆先生的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在钱穆先生看来,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在国家和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钱穆先生还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

他认为,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够深入人心。

他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钱穆先生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修身养性,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同时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方法钱穆先生的教学方法以“讲学相长”、“以身作则”和“因材施教”为核心。

“讲学相长”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

钱穆先生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

他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启发式的教学中主动获取知识。

“以身作则”是指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应该是学生的榜样。

只有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才能够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钱穆先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钱穆先生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影响,可以看出他的教学艺术是非常成功的。

史学大师钱穆课堂教学风格——以《中国史学名著》为例

史学大师钱穆课堂教学风格——以《中国史学名著》为例

史学大师钱穆课堂教学风格——以《中国史学名著》为例作者:张墨农,任仲书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张墨农,任仲书(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钱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从18岁起投身教育事业,历经小学、中学,而至大学,在75年的教育生涯中,钱穆先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内容选取;教学方法;语言艺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6-0263-03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

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

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在20世纪中国一流的历史学家中,钱穆先生是一位罕见的通过勤奋自学而踏上学术巅峰的传奇人物。

钱穆先生一生治学领域广博,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东西方思想文化都有涉猎。

然而最主要的还是其治学生涯都与教育实践紧密相联,其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紧紧融合,相互渗透。

先生自己也说:“由小学中学而大学,上堂教书是我的正业。

下堂读书著书,是我业余的副业。

”①先生在其漫长的教育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名著》等。

其中《中国史学名著》是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作为先生的讲堂实录,其中充分体现了他的课堂教学风格。

该书由先生的22次课堂讲义加以整理而成,此课程名为“中国史学名著”,是在1969至1971年间为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学生开设的。

“故此稿乃一年之讲堂实录。

每堂必标一讲题,然亦有前讲未毕,后讲补述,此稿皆一仍其旧。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国学大师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对教学艺术的悉心研究和深刻理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和教育工作者。

钱穆先生在教学艺术方面的特点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下面,我们就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的悉心研究和深刻理解进行析论。

钱穆先生在教学艺术方面的首要理念是“以人为本”。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实现自我价值。

在他看来,教育者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出发点,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轨迹和个性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钱穆先生在教学中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钱穆先生在教学艺术方面的重要特点是“循循善诱”。

他深知教学并非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一种循循善诱的过程。

在他的教学中,他始终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钱穆先生在诲人不倦的过程中,注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他善于通过实例、比喻和故事来传授知识,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钱穆先生在教学艺术方面的独到见解是“以德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钱穆先生在教学中始终注重以德育人,他始终关注学生的性情、情感和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风亮节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钱穆先生看来,一个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更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他在教育中始终坚持以德育人,将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

钱穆先生在教学艺术方面的又一个重要理念是“尊师重道”。

他一直强调师德的高尚性和教育的人文精神,在他看来,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穆:大师的“情境教学”
在民国一代学术大师中,若要问谁与中小学的缘分最深,恐怕非钱穆莫属。

从十八岁因家贫而执教小学算起,到三十六岁离开中学远赴高校,钱穆在中小学的讲坛上度过了十八载春秋。

如果说学术上的钱穆完全是依靠自学卓然成家的,那么讲坛上的他也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摸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令学生倾倒。

钱穆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教育学的知识更是无从谈起,但幸运的是,在钱穆自己的中学时代,遇到的先生大多知识广博并且教法独特,这深深影响了钱穆。

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时的国文教师童斐就是一位对钱穆日后的教学影响甚大的教师。

童先生不但学问广博,而且极为诙谐幽默,在课堂上甚至化身为课文中的人物,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大呼过瘾中学到知识。

一次讲《荆轲刺秦王》,童先生竟真的带了一幅大地图上了讲台。

当讲到“图穷而匕首见”的时候,只见童先生效仿荆轲,在讲台上一点一点翻开地图,当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赫然出现一把小刀。

正当同学们一片惊呼之际,童老师将小刀奋力向对面掷去,刀锋笔直插入教室对面墙上,嗡嗡作响。

童老师绕着讲台疾走,仿佛荆轲追赶秦王。

童老师如此投入而逼真的情境教学一直影响着钱穆,以致日后登上中小学讲台的钱穆也不忘以真情实景启迪学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钱穆在梅村四小执教时,与学生同住在学校寝室之中。

一天深夜,月光将寝室照得异常明亮,钱穆竟被这光亮照醒了。

他无意中一个翻身,手臂刚好碰到墙壁上。

突然间,钱穆灵光乍现,他想到,“臂”与“壁”都是形声字,“辟”属声,“臂”在身旁,“壁”在屋旁,是否“辟”声字都有旁边的意思呢?想到这里,钱穆再无睡意,脑子里一连闪过十几个辟声字:避是走避一旁,嬖是女侍在旁,劈是用刀劈开在两旁……第二天的课堂上,钱穆抛开课本,向学生讲述了自己昨夜所思所得。

恰巧这一天县里的督学来校视察,督学竟也听得入了迷,课后还在县署月刊上写了听课心得。

很快,“臂壁旁义”这一课就传遍了无锡、南通的教育界,成了钱穆“情境教学”的成名一课。

作文课通常是学生感到头疼的,经常冥思苦想也无从下笔,但钱穆的作文课却总是让学生融入各种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一天,他带着学生来到苍松掩映的郊外,让学生坐在松树之下,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

“发现什么了?”钱穆逐一问学生,待大家七嘴八舌述说完毕,钱穆说:“今有一景,大家都没注意,你们仔细听听,听到头上的风声没有?和平时听到的风声有何不同?”学生们侧耳细听,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

钱穆解释说:“这是‘松风’,风过松林,穿松针而过,松针细而多缝,风过其间,风声飒然,迥异平时。

”学生们频频点头。

接下来钱穆让学生们试着写下松风的特征,写好后,师生围坐在松林中朗读讨论,点评高下,直到夕阳西下,大家还意犹未尽。

这以后,同学们遇到钱穆便问:“今日是否上作文课啊?”
有大学问的人未必肯在教小学生上下工夫,勤勉教书的人又未必学识渊博。

既有广博的学识,又肯下功夫钻研教育的方法,这才是大师的课堂。

(来源:《北京教育》,2013年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