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合集下载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作者左宗棠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学习左宗棠的忠诚、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左宗棠生平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左宗棠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左忠毅公逸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

(2)详细解析左宗棠的形象特点和逸事。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左宗棠的忠诚、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

3. 知识掌握: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左宗棠的逸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神品质。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左忠毅公逸事》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左宗棠的生平背景。

2. 简要介绍《左忠毅公逸事》的大致内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左忠毅公逸事》。

2. 向学生介绍作者左宗棠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清朝的历史地位。

3. 概述《左忠毅公逸事》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第二章:字词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圈点生字词。

2. 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式理解生字词。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第三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3.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情感体会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五章:拓展思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问题和思考。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拓展思考。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六章:文本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结构和写作手法。

2. 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全文。

(2)了解作者司马光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左忠毅公的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左忠毅公逸事》全文。

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左忠毅公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古汉语用法。

2. 深入剖析左忠毅公的品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司马光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左忠毅公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难点问题。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左忠毅公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全文。

2. 收集有关左忠毅公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3. 写一篇关于左忠毅公品质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左忠毅公逸事》全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左忠毅公品质的认同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学家。

介绍时代背景:南宋末年,元朝侵略,民族危机。

阐述《左忠毅公逸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左忠毅公逸事》的结构、艺术特色。

理解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的结构:序言、、尾声。

阐述艺术特色:叙事、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

探讨人物形象:左忠毅公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解析文本结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词句品味3.1 教学目标:品味文本中的精彩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丰富文学修养。

3.2 教学内容:筛选并分析文本中的精彩词句、段落。

探讨词句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品味词句、段落的妙处。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实践与应用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4.2 教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话题,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讨。

4.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文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文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5.3 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

推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第六章:比较阅读6.1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左忠毅公逸事》的理解。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1.2.2 课文内容: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

1.2.3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 新课讲解: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

2.1.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2.1.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2 教学方法2.2.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提高自学能力。

2.2.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2.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

3.1.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1.3 课程考核:通过课程考核,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2 教学反馈3.2.1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2.2 同行评价: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左忠毅公逸事》文本及相关辅导教材。

4.1.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左忠毅公逸事》教案《左忠毅公逸事》教案1【教学设想】1、教学内容和重点:《左忠毅公逸事》是传统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

学生对该文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不将对字词句的理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派散文的历史地位不同寻常。

本课拟将桐城派散文创作主张“义法说”作为课堂教学主线,从材料的选取、写作手法的运用两方面展开教学,即将教学重点落到文章的章法教学上。

2、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明确预习要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学生预习后还存在的疑问,并整理总结,作为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

3、教学手段:拟用自主探究法、讨论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2、赏析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体会“义法说”的内涵。

【教学重点】选择典型事例和精要细节刻划人物性格的意义。

【预习要求】1、通读课文四五遍。

2、找出在查阅字典、互助讨论后都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3、熟悉并概括每段大意。

【教学流程】一、明晓目标,检查预习1、出示并简要解说教学目标。

2、读准文中易错字词的读音。

京畿(jī) 庑(wǔ)下防伺(sì) 炮烙(páo luò)草屦(jù) 长�K(chán) 以指拨眦(zì) 蕲(qí)黄潜桐蹲踞(jù) 迸(bèng)落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义。

词类活用部分:①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K,为除不洁者(草屦,穿草鞋;手,手拿)②席地倚墙而坐(席,以……为席)③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前,走上前,另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重要词语和句式:①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叩,询问;则,连词表承接,表示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解释或说明,可译为“原来是”“就发现”等,另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左忠毅公逸事》教案1【目的要求】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2.正确评价左光年的为人和行事,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①注音释义京畿(jī):京城,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炮烙(lu):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

眦(zì):眼眶。

俟(sì):等待。

述其事以语人(yù,告诉)蕲(qí):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

衣裳(cháng):古代指裙子。

躬(gōng)造左公第:(躬:亲自。

造:造访,到……去拜望。

)蹲踞(jù):踞有蹲或坐的意思。

使将士更(gēng)休:更换着休息。

解貂(diāo):貂是一种哺乳动物,皮毛珍贵。

②词性活用从数骑出(使……跟随动词的使动用法)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名词作状语)蹲踞而背倚之(用后背,名词作状语)手长鑱(手──拿着,名词用作动词)③一词多义【则】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只,仅仅。

副词)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是,原来是。

具有确认作用的副词)漏鼓移则番代(就。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虽】虽家仆不得近(即使。

表示假设关系)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然。

表示转折关系《张衡传》)【焉】卒感焉(于之。

兼词)于是余有叹焉(不译。

语气助词)万钟于我何加焉(呢。

表示反诘语气助词)且焉置土石(哪里。

疑问代词)盘盘焉,囷(qun)囷焉(地。

形容词词尾,助词)2.句式解析省略句为(之)掩户(省介词宾词,“之”代史可法。

)叩之(于)寺僧(省介词)召入,使(之)拜夫人(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

)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3.难句解析①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微行”,官员穿着平民的衣服出行。

“从”“使……跟从”,使动用法。

全句译作:(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穿着平民的衣服出去查询,进了一座古庙。

②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已”完了。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左忠毅公逸事》,使学生了解左忠毅公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崇尚正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内容,认识左忠毅公的奋斗历程。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正义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从而理解左忠毅公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材、习题册、课堂活动设计。

2. 课堂投影仪、PPT等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左忠毅公的形象,引发学生对他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经验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有关爱国主义或正义感的知识,评价和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左忠毅公逸事》中的文本内容,自主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与爱国主义、正义感相关的要素。

2. 分组或个人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并归纳出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整理学生的讨论成果,以展示形式呈现在教室的墙上或PPT上,方便学生回顾和理解。

【理解思考】1. 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讨论分享。

2.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寻找答案,提高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分析左忠毅公事迹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如何将左忠毅公的精神内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活动,例如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或设计一张海报,展示对左忠毅公的理解和敬意。

【评价与反思】1. 设计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让学生对学习的收获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针对性地给予反馈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有关爱国主义或者正义感的相关文本,进一步增加对于这些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左忠毅公的事迹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左忠毅公的概况,如:其是谁、生活时期、主要事迹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一篇左忠毅公相关的文章,并分组进行讨论。

在讨论结束后,分组展示讨论结论,并对不同观点进行描述和分析。

最后让学生总结文章中充满正义和勇气的精神内涵,并从中学到的文明、文化和道德进行深入思考。

3.思辨探究教师提出左忠毅公早年所赶往的众多学术圣地,然后就学生认为为什么左忠毅公会这样做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探讨当时的政治风貌和科举制度,了解当时人才充满的压力和建设孔子等名师教育的社会背景。

4.写作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左忠毅公影响力的文章。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写作指导和提示,如:如何从文章中体现出左忠毅公的思想和行动、如何为学生和社会提供积极的影响等。

三、教学评价1.学生讨论和展示的结果。

2.学生发表的作品(文章)的质量。

3.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料1.相关的阅读材料,“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高二必修) ”。

2.老师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搜集到的相关历史资料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了解了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内涵,更深刻地认识到正义和勇气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们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加强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评价的结果显示,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表现出色,写作作业的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整体而言,本次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人物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之一便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左忠毅公。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难点;能够概述左忠毅公的一生及其贡献;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左忠毅公的忠诚、勇敢和智慧,学习他的优秀品质;认识古代传记文学在历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2. 古代传记文学的特点和魅力;3. 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难点。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2. 对左忠毅公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3. 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左忠毅公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标记关键词汇和难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难点,分享学习心得;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5. 案例分析:选取左忠毅公的典型事迹,分析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特点和魅力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成果;4. 学生对文本中关键词汇和难点的掌握情况;5. 学生对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的反馈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左忠毅公的形象和品质;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古代传记文学的特点;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5.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左忠毅公逸事》;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传记文学评论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人物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忠诚报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2.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 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文章的句式和语法结构;3. 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3. 讲解课文:(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复习课堂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左忠毅公逸事》原文及相关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左忠毅公的忠诚和勇敢,引导学生学习他的优秀品质;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启示和现实意义;5. 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学家。

简介背景:南宋末年,元朝侵略者侵占了南宋的半壁江山,文天祥作为抗元将领,英勇抵抗,后被捕入狱。

强调文学价值:《左忠毅公逸事》是文天祥狱中所作,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讲述文天祥的英勇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期待。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简介2.1 教学目标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

掌握《左忠毅公逸事》的文学背景。

2.2 教学内容文天祥生平简介:抗元英雄、文学家、政治家。

《左忠毅公逸事》背景:文天祥被捕入狱后,元朝统治者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抗元英雄的英勇精神。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文学背景。

第三章:课文朗读与翻译3.1 教学目标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掌握课文的生词和句式。

3.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课文翻译: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进行翻译。

3.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翻译,讨论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第四章:课文分析与讨论4.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2 教学内容主题分析:课文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象征等手法。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五章:拓展与实践5.1 教学目标学会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将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经典文学作品,介绍作品的主题和价值。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的内容;(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技巧;(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论述自己的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左忠毅公逸事》的内容及作者思想观点;2. 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子及段落的含义和作用;3.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技巧;2. 运用文中的观点论述自己的看法;3. 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左宗棠及其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炼关键信息,总结作者思想观点;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子及段落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论述自己的看法,进行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背诵情况和相关练习的完成情况;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左忠毅公逸事》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左宗棠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资料3. 教学工具: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教学PPT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左宗棠的纪录片、视频资料2. 图书馆资源:相关左宗棠的书籍、论文3. 校园资源: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思想观点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案例分析法:分析左宗棠的生平事迹,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品质4. 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九、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炼关键信息,总结作者思想观点;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子及段落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论述自己的看法,进行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左忠毅公的事迹,理解其忠诚、勇敢、正直的品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左忠毅公的品德和事迹的深入学习。

教学难点:1. 课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对课文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左忠毅公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解读古代文化知识。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左忠毅公的品德和事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左忠毅公逸事》。

2. 写一篇关于左忠毅公品德和事迹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左忠毅公的事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评价: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左忠毅公的生平和事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左忠毅公的忠诚和勇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敬和崇拜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左忠毅公的形象特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左忠毅公的事迹和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1. 导入新课:(1)介绍左忠毅公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左忠毅公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字词默写、课文翻译等。

(2)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左忠毅公逸事》。

2. 参考资料:有关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的资料、古代汉语词典、修辞手法参考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左忠毅公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的内容。

(2)能够分析并阐述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左忠毅公的敬仰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学习左忠毅公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解读古代文化常识。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2)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

(3)对文中人物品质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左忠毅公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拓展:(1)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举例说明古代文化常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左忠毅公逸事》,使学生了解我国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左忠毅公,体会其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1.2 教学目标了解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认识其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第二章:左忠毅公生平简介2.1 左忠毅公简介左忠毅公,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名光斗,字斗南,号忠毅,福建泉州人。

2.2 抗清事迹左忠毅公在明末清初,率军抗击清军,多次取得胜利。

后因战事不利,被清军俘虏,但他坚贞不屈,拒绝投降。

2.3 忠诚品质左忠毅公在抗清战争中,始终坚定忠诚于明朝,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民族。

第三章:左忠毅公的正直品质3.1 正直为人左忠毅公在生活中,正直无私,严于律己,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3.2 公正执法左忠毅公担任官职期间,公正廉明,执法如山,不畏权贵,为民伸张正义。

第四章:左忠毅公的勇敢品质4.1 勇敢抗敌左忠毅公在抗清战争中,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多次带领部队取得胜利。

4.2 临危不惧左忠毅公在被清军俘虏后,面对酷刑,临危不惧,坚定不屈。

5.1 课堂小结5.2 课后作业阅读与左忠毅公相关的文章,了解其更多的英勇事迹。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了解其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

6.2 案例分析法分析左忠毅公的具体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品质。

6.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左忠毅公品质的理解和感悟。

第七章:教学重点与难点7.1 教学重点掌握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理解其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7.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左忠毅公品质背后的精神内涵。

第八章:教学评价8.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左忠毅公生平事迹和品质的理解程度。

8.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左忠毅公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左忠毅公的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文学家纪昀所写的一篇传记,记述了左忠毅公的一生。

左忠毅公,名光斗,字斗山,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将领,民族英雄。

2.2 课文梗概左忠毅公少年英勇,屡建战功,被封为忠毅公。

明朝灭亡后,左忠毅公坚决抗清,带领部队在各地展开游击战争。

左忠毅公在战争中展现出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受到人民的尊敬。

2.3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

3.2 合作探讨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4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忠毅公逸事
陈春芹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虚词
2、通过学习左光斗求贤,爱才,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忠毅”精神。

3、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写史可法的作用,掌握刻划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来刻划左光斗的性格。

教学难点:
“忠毅”精神的理解
课前自学:(由题目入手)
1、题目中的“忠毅”是何意?“逸事”指什么?
2、选文中记叙了哪几件事?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
1、提问:作者简介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又号望溪。

汉族,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2、提问:题目中的“忠毅”是何意?“逸事”指什么?
提示:“忠毅”为左光斗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大臣死后,朝廷给他的封号;“逸事”指散失而不见于正史的事迹。

3、整体感知课文
二、小组合作,解析文本(1—2自然段)
1、学生对照课文注解自己口译,圈出不理解的词和句
2、小组讨论解决并教师精讲点拨强调一些词、句:
从数骑出:从,使……跟从
视学京畿:即“视学于京畿”,省略介词“于”。

叩之寺僧:即“叩之于寺僧”,省略介词“于”。

则史公可法也:(他)就是史可法,省略主语。

即面署第一: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史朝夕狱门外:史可法早晚守候在狱门外,省略谓语。

旦夕且死:且,将,将要,副词。

卒感焉:焉,于之,兼词,狱卒被他感动了,被动句。

则席地倚墙而坐:席,以……为席,名词作意动词。

老夫已矣:已,(快)完了。

3、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①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左光斗哪两则逸事?表现了左光斗怎样的品格?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一写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表现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一写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的情景,突出他轻于个人生死,唯念国家的高风亮节。

荣居高位时,他不辞辛劳,广泛罗致人才,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身陷囹圄时,他怒逐学生,竭力保存精英,是虑及国家的前途。

这深沉的爱国精神贯穿前后,映照全篇。

②左光斗选拔史可法过程,是通过怎样的描述来刻划左光斗什么样的品质的?“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写出左光斗四处奔波,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
“解貂履生”写出对人才关心
“瞿然注视”“面署第一”左光斗对人才的赏识。

“他日继吾志事者,唯此生耳”“吾诸儿碌碌”可见左光斗把史可法视作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者,反映了左任人唯贤的磊落胸怀。

选拔重用史可法的过程可以看出左光斗对国家的忠心,体现题目中的“忠”
③左光斗被诬下狱,史可法前往探监,此处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左光斗?表现他什么样的品质?
提示:对史可法前来探监,左光斗严声怒斥,将史可法逐走,具体表现在:“乃奋臂以指拨,目光如炬”——肖像描写
“庸奴!如何地也……即今扑杀汝”——语言描写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动作描写
史可法冒死前往狱中探望,左光斗理该感动和高兴,可是文章却以重笔描写了左光斗严声怒斥,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但这正是表现了左光斗在如此艰难危险的困境中,仍然不忘为国爱才,惜才,表现了左光斗希望史可法不要感情用事,要以国事为重的殷切期望。

左光斗由气急而怒骂,态度愈严厉,愈能反映出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爱之深,期望之厚。

此处,也照应了题目中的“忠毅”。

④文章主要是记叙左光斗的,文章后两段为何要写史可法的事情?
侧面烘托左光斗的精神。

⑤对本文两则逸事中反映出来的左光斗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该怎样认识?
提示:左光斗的第一则逸事,写他身居要职时,不是趋奉权贵,高高在上,而是冒着风雪严寒,微行出访,为国求才,这在封建官吏中,实为难能可贵;第二则逸事,写他因弹劾魏忠贤,遭陷入狱,依然重于国事,轻于己身,教育史可法以天下为己任,他的识见、品格,也值得称道。

当然,左光斗等力图剪除魏阉奸党,其目的仍不外乎要巩固封建统治,不过,这些应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不应该苛求古人。

三、课堂总结:
典型事件,是指“所载之事,必以其人之规模相称”,左光斗一生中的事迹必然很多,然而作者只选择其中两件不见正式记载的逸事(包括几个细节),因为作者认为,只有这两件事,才最能体现左光斗“忠”和“毅”的特点,文中没有一句主观的评论,而我们读了这两则事迹后,左光斗身上有一种巨大的感人力量,令人肃然起敬。

文章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与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刻划人物分不开的。

四、巩固练习
1、解释句中的加点字,并说明其词性的变化
①从数骑出②即面署第一③虽家仆不得近④左公被炮烙
⑤卒感焉⑥则席地倚墙而坐⑦手长鑱⑧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2、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万分:
①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②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③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④召入,使拜夫人
⑤史朝夕狱门外
五、课后作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脏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

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选遣妻子南还。

忠贤之(xiòng,刺探)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

光斗坐脏二万。

忠贤万矫旨,仍令显纯五月一追比……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①解释加点字:
劾(),发(),次()妻子()削籍()狱(),冀(),坐()矫()追比()
②从文中找出一个名词作状语的句子:
③从文中找出两个被动句:
④从文中找出一个判断句:
⑤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备注:板书
左忠毅公逸事:
忠:1、不辞劳苦
2、忠于职守
3、大胆选才
4、给予厚望
忠毅:肖像——威武不屈
动作——一心护才
语言——忧心国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