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认识论与教育(1) (1)
高一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
高一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对于认识的过程、方法和范围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通常会接触到认识论的基本知识,这对于他们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科学学习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认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认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分为主观认识论和客观认识论。
主观认识论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认识是主体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
客观认识论则认为客观世界独立于主体的意识而存在,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这两种认识论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既要注重主体的能动性,又要保持客观事实的客观性。
认识的来源主要包括感觉和思维两个方面。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早的途径,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感知、辨别。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它受到感官器官自身的限制,例如视觉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感知就有限制。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的能力。
思维是人类追求真理和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手段,通过思维可以超越感官的限制,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和感觉而形成的具体的、直观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和起点,但它具有直观性局限,容易受到感官的误导。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等思维活动,形成抽象的、概括的、理论的认识。
理性认识可以超越感官的局限,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然而,理性认识也需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感性认识的直观性支撑会导致认识的抽象和空洞。
认识的局限性是指人类认识的固有的或客观的局限和限制。
首先,感知器官和感觉的局限性会对认识产生影响,如颜色盲、失聪等。
其次,思维的局限性也会影响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个人的主观偏见、固有的认识模式等。
(完整版)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教育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蕴含了许多教育和教学原则,他的阶段论给人们提供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心理学依据。
他对西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国当前和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学生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处于主体中心位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对教材的结构、顺序以及课程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真正的学习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和主动地学习。
皮亚杰所说的主动过程有两个含义:一是学生直接作用于他的环境,二是学生在心理上是主动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认为,“教育是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的,儿童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步调”。
学生处于不同阶段其认知发展水平高低不同,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表现出与前后各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
过于简单的学习对儿童认知发展起不了很大作用。
对于超越特定阶段发展水平的学习,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不能真正理解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适时性,采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方法、内容和形式,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学生心理发展理论,掌握新形势下学生的发展特点,安排好教学内容,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皮亚杰认为,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个体心智的发展。
教师不能仅仅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应该教育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要培养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者。
教育学认识论
教育学认识论1. 引言教育学认识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探讨了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教育问题的方法和原理。
通过对认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
2. 认识论的基本概念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理论体系,包括认识的本质、过程、方法和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育学中,认识论主要关注教育对象的认识活动,即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
3. 认识的本质和特点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包括主体性、客观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主体性指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性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社会性指的是认识活动具有社会历史的特点。
4. 认识的过程和阶段认识的过程是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是基于感觉和经验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基于思维和推理的认识。
在教育学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合理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
5. 认识的方法和规律认识的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
常用的认识方法包括直观、概括、分析、综合、抽象、具体等。
认识的规律是指认识活动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如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认识的历史性和相对性等。
6. 认识论对教育的意义教育学认识论对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认识论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学生的认识过程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其次,认识论能够指导教育工作者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认识论还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7. 结论教育学认识论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理论分支,研究了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教育问题的方法和原理。
通过对认识论的研究,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
因此,教育学认识论对于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哲学认识论与教育学
学认识 论 的话 语结构 中 ,其 言说与发 问似乎 是作 为作者 的
“ 我” 在说 话 . 实 际上是 哲学 认识 论话 语 结构 通过 “ 我” 来说 话。 在由A 到B 的理论迁移 的符号链 中 。 存 在一个教育研究 者 缺席 的“ 空场 ” 。 教育学 理论不是简单 、 自足 的统 一体 , 有时研 究者不是 “ 我说话 ” ( 我 自主地研究 ) 而是“ 话说 我” ( 我被哲学 认 识论牵 着鼻子走 ) 。在由A 到B 的迁移 中 ,复又导致 出 由B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哲
学
认
识
论
与
教
育
学
孙 爱珍
( 东 南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0 )
摘 要 : 教 育 学的立论是 在认 识论研 究语境 中确 立和发展 的 , 它 不是 从教 育 问题 出发 而是从 认识 问题 出发 的 , 认识 问 题 受认识论 的框架 支配。教 育学不是从教 育现 实开始 而是 从“ 抽 象” 开始 , 即从认识 论的抽 象原则 开始的 , 而且 它的起 点 与归 属 都 以认识论 为指 向。
关键 词 : 认识论 教育 学 哲学
直接读 教育学 , 未 必能真正理解 教育学 。在教育 学理论 研 究教 育的 人不 是进 入教 育 、 逗 留于 教育 之 中 , 而是 以“ 走 出” 教育为条件 , 在教育 之外打量教 育。唯有走 出教育 , 才能 在教 育之外打量 教育 , 将 教育作为对象 。 该书 指出 : “ 教育 学所研 究 的问题 , 主要 包括 : 教 育的本 质、 目的 、 方针、 制度 , 以及 德育 、 智育 、 体育、 美 育 的任务 、 过
第四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
一
高等学校的教师 二 高等学校的学生 三 高校中的师生关系
第 四 讲 高 校 教 学 活 动 的 主 体
本体论:
——运动或属性的承担者或物体 主要部分。
逻辑学:
——逻辑判断中的主语、主词。
认识论:
——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第 四 讲 高 校 教 学 活 动 的 主 体
3.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第 四 讲 高 校 教 学 活 动 的 主 体
4.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 (※)
(1)专业学习 (2)专家引领 (3)同伴互助 (4)个人反思 • 总之,高校教师的发展应该积极主动、 快乐的发展,而不是痛苦、被动的发展。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得好:
•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 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 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 化教师队伍。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 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 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要在 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教师成 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胡锦涛
第 四 讲 高 校 教 学 活 动 的 主 体
存在的问题:
1.对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缺乏深入分析; 2.对教师培训方式的探索缺乏实践上的 切实尝试; 3.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等一些认识上 的问题强调得很多,而对教师理念向实践的 转化机制却缺乏相应的探索等。
第 四 讲 高 校 教 学 活 动 的 主 体
浅析认识论对教育的影响
浅析认识论对教育的影响[摘要]科学教学认识论秉持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与“正确掌握”的价值追求,认同授受的教学形式与意义的单向传输性,其程序化的努力抽空了教学的人文性。
当代教学认识论的生活化转向,使教学文本理解出现了新的特点,生活教学认识论重视理解主体的主观体验性、差异性、创造性、对话性、开放性。
它关注教学中人的完整性,关注教学主体的生命成长和精神世界的充实。
它使教学中的人与知识、人与人之间成为一种视域融合、意义生成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交往与对话关系。
[关键词]科学认识论;生活认识论;文本理解近年来,人们对教学中的弊端纷纷进行深刻反思,其反思性的认识成果之一,是认识到了现实教学弊端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科学教学认识论根源。
科学认识论视野下的教学究竟具有什么特点或局限?当代教学认识论又应该实现怎样的转向?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科学教学认识论的影响认识论是近代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由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影响,哲学沦为科学的附庸,哲学认识论只是围绕自然科学认识而展开。
近代哲学认识论被自然科学化,成为科学认识论了。
科学认识论的特点可概括为三点:首先,它把认识的目的当成是获取关于客观对象世界的客观知识;其次,它把认识当成成人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内容;再次,它不是把主客体关系视为生活关系,而是视为处于一个二元对立的外在认识关系。
科学认识论是一个知识论、工具性认识论[1]。
在教学思想史上,开近现代科学认识论先河的是德国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其后继者又把它发展成“五段论”,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题,讲解新教材)、联系(比较)、总结和应用。
赫尔巴特派的这一理论将心理学运用于教学,是教学论科学化的肇始。
不过,它同时也预示了科学主义教学观的到来。
赫尔巴特从错综复杂的教学现象世界抽象出最简单、最原始的要素―“观念”(原子还原论),他认为,“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即“观念”从被统觉到应用,这是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遵守的铁定法则(机械决定论)。
第四讲 科学认识论
逐项分析、审议。
• 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 合的方式进行。
27
• (4)课题确定
• 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 课题若通过论证则成为待研究课题。若通不过则被淘汰, 或修改课题,或另选课题。 • 科研选题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
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完成课题
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经费,需要有关部门协助 解决的问题等等。开题报告是对课题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课 题的重要依据。
26
• (3)课题论证
• 这一阶段是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及 其方案做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 •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 实施条件、社会和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
2
• 2.深刻性 • 科学认识不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力求揭示现象背后 的本质,阐明其内在机理,即不仅“知其然”,还要 “知其所以然”;并且可定量表述其“精确性”。
• 3.创造性 • 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思维,创建科学理论 并指导实践创造出天然自然中未曾有过的人工客体。
3
二、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
24
• 2、科研选题的步骤
• (1)问题调研
• 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
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
究领域,然后对这一研究领域作全方位的调研。 • 调研内容包括,了解人们已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取得的成果
以及失败的教训;目前的进展情况,在近期有可能取得哪些
• 1. 科学认识主体
• 是有目的地、有意识地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群体,
同时也是社会化的人。科学认识主体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中政治必修4哲学已经学习的差不多了,哲学知识认识论知识点学习的如何呢?下⾯店铺⼩编为⼤家整理⾼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原理及论:(3个)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属于唯物论)(见上页唯物论部分)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的和归宿.)另⼀⽅⾯,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的统⼀,把已有的知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标准.另⼀⽅⾯,要求我们注重学习科学理论,形在正确的认识.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限性,追求真理是⼀个永⽆⽌境的过程.(详见课本P48~49)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们对⼀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类认识是⽆限发展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考点再现】 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 (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主⼲知识】 ⼀、基本概念:主观能动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的、分析与综合、创新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 ⼆、核⼼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原理中是如何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的?) 4、☆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政治必修四 认识论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马克思认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由共享的〔政治〕必修四认识论学问点,盼望对你有用。
政治必修四认识论学问点:认识的根本任务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分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留意: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认识是否正确,关键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原来面目,无论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还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都是正确的认识。
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
)(3)从认识的目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留意: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无论正确的感性认识,还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都有指导作用,后者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大。
)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必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造两个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把现象看作入门的向导。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②仔细思索,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不能以对现象的认识代替对本质的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必需培育科学的思维方法。
政治必修四认识论学问点: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的区分表如今:第一,现象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第二,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互相联系、密不行分的。
具体表如今: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经验主义认识论与教育
学习报告者:黄惠娴
一、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
• 所谓经验主义,即这样一种学说:我们的全部知识(逻辑和 数学或许除外)都是有经验得来的。 • 洛克否定了天生的观念,提出的第一步和第一阶段。
• 洛克认为,第一个来源是知觉;另一个来源是心理活动。
THANK YOU
二、经验主义认识论与教育
(一)主张知识的学习从经验开始 经验主义带给我们一个基本原则,即“对儿童实施形式教 育需要有坚实的经验基础;没有经验,他们最多只能学些单词, 而无法掌握深层次的概念。” (二)重视环境的作用 经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白板,强调人的一切精神 活动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三)重视成人对儿童的引导和监督 在教育过程中,经验主义主张通过纪律对儿童进行约束, 在道德教育方面强调对儿童进行价值观。
第4讲 现代学习理论(认知主义部分v3.1)
徐剑虹
第1页
第四讲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957年 乔姆斯基(Chomsky)对斯金纳的《言语学习》 1957年,乔姆斯基(Chomsky)对斯金纳的《言语学习》提出了尖 锐的批评,之后,学习心理学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变革。 锐的批评,之后,学习心理学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变革。学习理论从 运用行为主义原则,转移到运用认知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模型。 运用行为主义原则,转移到运用认知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模型。 认知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脑的作用, 认知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脑的作用,而且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及其过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程。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有的知识 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实质。 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实质。
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中的任何 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苛勒 年至1917 1917年 1913 年至1917年,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 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尽管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向香蕉, 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尽管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向香蕉,连棒 在腾涅立夫岛的大猩猩 研究站以大猩猩为被试, 研究站以大猩猩为被试, 子都丢了,但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 子都丢了,但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一旦棒子得以成功 作了大量的学习实验研 地使用,黑猩猩就寻找它并迅速加以利用。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 地使用,黑猩猩就寻找它并迅速加以利用。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个 究。这些研究主要是给 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 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 大猩猩设置各种各样的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先把两根棒子在一起多少有点偶然,然而苏丹 问题, 问题,并观察大猩猩解 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 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而一 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表现。 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表现。 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 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 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 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审视 相关的条件,也许考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 相关的条件,也许考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当突然把一件工具的工 具性价值(如棒子作为手臂的延伸) 作达到目标的手段, 具性价值(如棒子作为手臂的延伸)“看”作达到目标的手段,即看出 两根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 两根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 个问题。而且, 个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这一方法在遇到类似情境时也就能够运用这 1913年至 年至1917年 (1913年至1917年) 领悟”了的经验。 一“领悟”了的经验。
第四讲:认识论
第四讲:认识论第一部分:联系与发展、规律(如何认识世界)考点一、不同学派在认识论上的观点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创造,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二、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消极、被动的认识)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二、唯心主义:1.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检验的东西。
3.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先验论。
三、唯物主义:1.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2.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直观反映、能动反映)3.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所有的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考点三、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共同与区别:(马克思主义代表辩证唯物主义)一、共同: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二、区别: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的特点:慕写性、创造性。
能动的反映论是慕写和创造的统一;只承认慕写,否认创造是直观反映论;只承认创造,否认慕写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从而科学揭示出认识的本质;例:“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2.直观(机械)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被动的对外部事物的反映和接受。
“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例: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如:实践主体3.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机械(直观)反映论;马克思主义是能动反映论。
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1.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联教案
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联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将以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为背景,重点讲解认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联。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2.掌握认识论与教育教学的关联;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教学技能。
三、教学重点1.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2.认识论与教育教学的关联。
四、教学难点1.列举出认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2.能够分析认识论对教育教学的贡献。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2.小组讨论法;3.问题解决法。
六、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为学生梳理知识点,例如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认识论?”来引出认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2.知识讲解环节:教师介绍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例如唯物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并且强调不同的认识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3.例子分析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认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解决从A到B 的问题,学生会通过自己的认识发现多条可行路径,进而选择较优的解决方案。
4.学生参与环节: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5.总结环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认识论对教育教学的贡献,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理论。
七、教学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和口头反馈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并且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认识论的相关理论、分析认识论对教育教学的贡献、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但是,教学中个别学生对认识论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还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来巩固和提升他们的认识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受益并获得成长。
幼儿园老师的教育认识论
幼儿园老师的教育认识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教育认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首先,我认为教育是一种人际关系。
幼儿教育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传递,而是一种互动式的过程。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了解幼儿的身体和心理需求,更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以便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互动。
我们需要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并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与幼儿家庭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其次,我认为教育是一种过程。
幼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
我们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点,为他们设计科学、系统、有效的教育活动和课程。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幼儿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愉悦成长。
此外,我们也需要及时了解幼儿的表现和反馈,以便对教育过程进行调整和完善。
再次,我认为教育是一种人格塑造。
幼儿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教育是对幼儿人格发展的有力塑造。
我们需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人格。
这需要我们从幼儿的关注点入手,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并给予他们榜样和引领。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引导幼儿自我认知和自我掌控,让他们不断自我调整和自我提高。
最后,我认为教育需要注重情感因素。
幼儿是情感脆弱的群体,而情感是他们认知、价值观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能力和情感表达,让他们学会爱与被爱、包容与表达。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塑造积极的情感氛围,营造和谐、温馨、安全的教育环境。
总之,对于幼儿园老师而言,教育认识论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是一种人际关系,注重教育过程,关注人格塑造,以及注重情感因素。
只有深刻理解教育认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幼儿园教育工作,帮助幼儿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四章 认识论与教育
数学
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
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 自然界的各门学科的总称;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 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根源于人类精神活动与社会活动,有不同特点
存在于各种科学中, 是各种科学的基础
观察和逻辑推理
一、知识的性质与学科性质
(二)不同学科的知识性质和学科性质
阶段性
重视主观知识及其理 解、体验的教育;重 视活动、经验的教育
螺旋式
介于两者之间,重视 理性知识与主观知识 结合;学科知识与活 动、经验知识的结合
二、知识的类型和课程建构
(二)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课程建构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描述“是什么” 、解释“为什 么”的问题
技术形态的程序性知识 实践形态的程序性知识
整体性
创新习惯 创新能力 创新品德 创新精神
创造力的意义
创新能力与创新品德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德智体美劳
三、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
古代中国 孔子
中庸、学记 韩愈 朱熹
西方 苏格拉底
杜威 布鲁纳 诺丁斯
三、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
(一)注重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培养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 “科学史表明,伟大的科 学成就并不是通过组织和计划取得的”。
(三)实用主义认识论
有用即真理
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知识 根基
经验
连续性原则 交互作用原则
思维与经验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二)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
第四讲认识论与教育(1)(1).
(一)观点1:学生拥有学习的天性、潜能和先天的学习框架。
教育要做的是引导、唤醒和启发。 案例:甲骨文的“教”与拉丁文的Education含 义上的区别
在西方,“教育”的英文、法文、德文均出自拉丁 文educere一词。这个词是“e”和“ducere”两个 字构成,“e”指从某个地方出来,“ducere”是 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导或启发之意。
要让课堂变得富有思想
展示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有效提问、科学引导
要让课堂对教材有拓展
不断地调动学生头脑中对已有经验的思考
如果心灵是白板,教师上课存在三个层次
“上对” 案例:云雀妈妈的汗水;平面与立体的;
“上好” 把学生不喜欢的内容上得学生喜欢了,魏书生讲《陈焕生进城》
洛克说:
“那么我们且设想心灵比如说是白纸,没有一 切文字、不带任何观念;它何以装备上了这些 东西呢?人的忙碌而广大无际的想像力几乎以 无穷的样式在那张白纸上描绘了的庞大蓄积是 从何处得来的?它从哪里获有全部的推理材料 和知识?对此我用一语回答,从经验:我们的 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 由经验而来。”(洛克,人类理解论,第二卷, 第一章,第2节)。
柏拉图的认识论问题
要解决的是共相和殊相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在可见世界里没于知识,那就等 于没有真理,真理只能是形而上学的真理,在 这个意义上,本体论就构成了认识论,理念不 仅构成了世界的原因,也成为认识的原因。
知识的获得:心灵回忆说
人的灵魂和肉体是分开的,作为人,并不能 创造知识,至多只是发现知识,在人的灵魂 中原本就有真正的知识,但是灵魂在装进肉 体的时候,真正的知识因被扭曲或污染而丢 失,因此,人的一项艰辛的任务就是努力回 忆自己曾经知道的东西。苏格拉底的这种说 法,被柏拉图接受,概括为“心灵回忆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来到现代社会是合格的教师么?
二、心灵白板说与教育
约翰· 洛克(John Locke, 1632.8.29—1704.10.28),英国哲 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 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 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 影响。
洛克说:
“那么我们且设想心灵比如说是白纸,没有一 切文字、不带任何观念;它何以装备上了这些 东西呢?人的忙碌而广大无际的想像力几乎以 无穷的样式在那张白纸上描绘了的庞大蓄积是 从何处得来的?它从哪里获有全部的推理材料 和知识?对此我用一语回答,从经验:我们的 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 由经验而来。”(洛克,人类理解论,第二卷, 第一章,第2节)。
柏拉图: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 “可知世界”
“可见世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变动不居 的、肉眼可见的不真实物质世界 “可知世界”是不变的、唯一真实的、绝对存 在的理念世界。 在“可见世界”里没于知识,那就等于没有真 理,真理只能是形而上学的真理,只能存在于 “可知世界”里。
柏拉图的认识论问题
3.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与欧洲两大思潮的交锋中,经典的 实用主义思想又被激活了。一大批新实用主义者脱颖而出:
(1)奎因创立了“逻辑实用主义”; (2)美国哲学与欧洲哲学合流的趋势:哈贝马斯对美国实用主义 的兴趣; (3)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则声称在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杜威这 三位分属于不同思潮的哲学家后期思想那里找到了共同的倾向, 即 关注人类思想活动的真实背景和过程,关注思想的社会性、历 史性和工具性。因此主张哲学只存在于人类的交流和对话中, 要用教化哲学取代系统哲学。 “‘根据结果去认识’是表达实用主义基本立场的一个粗略却 现成的公式。”
威廉· 詹姆斯 (William James , 1842.01.11- 1910.08.26),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 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 家之一。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实用主义 ”用来描述一种轻视思想的美国特色的运 动,它最适合于实际上不喜欢理论、而要求立即兑现的 老百姓。 哲学的意义:关注生活 把实用主义比做解决各种哲学争论的方法
寓意:将潜藏在儿童内心中的东西(知识、智慧等) 引导出来
教育策略:先学后教,而非先教后学
“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的区别
“先教”指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讲给学 生听,学生进行识记、理解、应用等思维活
动的学习。“后学”则以完成作业、自己复
习为主。主要针对知识的学习。
“先学”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在问题分析中 形成观点。“后教”在课堂里学生谈自己的 观点、与同学交流,教师点拨,培养学生思 维能力。
皮尔士(1839~1914),Peirce,Charles Sanders美国哲 学家,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 一切知识都可归结为“实用的信念”。 “可错论”(falliablism)用科学方法得出的认可结 论、信念都可能发生错误而被推翻,因而处于不断的修 正过程中,那些已确立的真理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要加以 改变。 观念的意义问题首先识这样的问题:一个特定的观念将 引导我们从事什么样特定的行动?这些行动又会在经验 中引出什么样的可感效果?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实效 主义(pragmaticism)”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设法 澄清观念的意义
一架飞机即将坠落,飞行员只能把一个降落伞给四个乘客中的一个,分 别是教授、农民、这个农民8岁的儿子和一个乞丐,如果你是飞行员,把
降落伞给谁?为什么?
(三)观点3: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 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释什么是加速度 理解:根据阅读的材料判断下列哪些 选项属于NOT GIVEN 应用:请用相关的生物学理论解释下 列生物现象 分析:请指出下列材料中哪些表述是 事实部分,哪些表述是假设部分 综合:请对“椭圆的定义”这一节进 行一个教学设计 评价:选择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其内 在的逻辑架构是否合理?
大容量课堂的特征
行动指南:怎样能做到大容量
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作为起点 展示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有效提问、科学引导 不断地调动学生头脑中对已有经验的思考
要让课堂变得富有思想
要让课堂对教材有拓展
如果心灵是白板,教师上课存在三个层次
“上对”
案例:云雀妈妈的汗水;平面与立体的;
(2)经验自然主义的认识论
a.知识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经验的时候,人们会提出各种关于宇宙的假设, 当人们用这些假设指导自己的行动就会获得宇宙的 回报。因此,人们必须承担自己行动的后果,通过 行动的后果,可以发现看到原先的假设是否正确, 如果假设正确,就可以被称为知识
b.认识的过程是经验的改造过程。认识的过程是没有终结 的,认识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科学家在实验室中 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科学方法”是一致的。 暗示,在暗示中,心智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 使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 或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 以一个接一个的的暗示作为导向意见,或称假设,在 收集事实资料开始并指导观察以及其他工作, 对一种概念或假设在理智上加以认真的推敲 通过外显的或想象的行动来检验假设。
启示:根据学生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决定如何 教
第四讲
认识论与教育
一、心灵回忆说与教育 二、心灵白板说与教育 三、实用主义与教育 四、建构主义与教育
一、心灵回忆说与教育
心灵回忆说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相信有一个真实性存在,讨论的问 题就是对这个真实性存在的追问,因为变化的 东西都不是永恒的,我们可以见到的事物都是 个别事物,真实的存在不能是具体的事物,有 具体内容的东西都是可以消失的。 真实的存在被称作理念。
(二)观点2:心灵是能动的白板
案例:蒙娜丽莎的微笑;第一次、第二次 心灵是能动的白板,能够借助感觉与外界沟通。 能动的白板具有内在主动的力,具体表现为理 解力和意志。
(三)观点3:心灵是白板,课堂须大容量
为什么是大容量?
人类知识增长速度太快 ;人的需要
对学科知识的拓展(知识背后的学科思维)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 :有紧张的智力活动,合适的难度 要尽快地切入课堂主题
“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文化差异
中国的教育是先传授,再体验;因为教育内容传授的是圣人的思想和
观点,圣人看得远,走一步看十步,普通人走一步看一步,所以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是认定了老师比我强,很难超越。
现在的价值理念则强调人人平等,没有人更高明,是先体验,再总结, 学生不认为老师比自己强,所以愿意去学习,那么先学习后教则是恰 当的选择。
(一)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基本观点
1.Pragmatism,原意是“行为、行动”,是一种帮助 我们实现理想目标的哲学,鼓励我们寻找途径并行动 起来。 2.19世纪末,美国人才有了第一个产生于本土的哲学— —实用主义。由皮尔士、威廉· 詹姆斯、杜威三位思想 家定型,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曾是美国哲学的主 流,之后经历了短暂的沉寂时期。
(一)观点1:学生拥有学习的天性、潜能和先天的学习框架。
教育要做的是引导、唤醒和启发。
案例:甲骨文的“教”与拉丁文的Education含
义上的区别
在西方,“教育”的英文、法文、德文均出自拉丁
文educere一词。这个词是“e”和“ducere”两个
字构成,“e”指从某个地方出来,“ducere”是 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导或启发之意。
要解决的是共相和殊相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在可见世界里没于知识,那就等 于没有真理,真理只能是形而上学的真理,在 这个意义上,本体论就构成了认识论,理念不 仅构成了世界的原因,也成为认识的原因。
知识的获得:心灵回忆说
人的灵魂和肉体是分开的,作为人,并不能 创造知识,至多只是发现知识,在人的灵魂 中原本就有真正的知识,但是灵魂在装进肉 体的时候,真正的知识因被扭曲或污染而丢 失,因此,人的一项艰辛的任务就是努力回 忆自己曾经知道的东西。苏格拉底的这种说 法,被柏拉图接受,概括为“心灵回忆说”。
“上好”
把学生不喜欢的内容上得学生喜欢了,魏书生讲《陈焕生进城》
“上全”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
三、实用主义认识论与教育
(一)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基本观点 (二)实用主义认识论,经验自然主义认识论 (三) 实用主义认识论下的问题教学法的产生
第四讲
认识论与教育
教育哲学
第四讲
认识论与教育
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 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 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 说。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
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我们是否能够认识世界? 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前
两种方式 先教后学 看书预习, 形成问题。 看书学习, 形成观点。
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后
教师讲解, 学生听懂。 交流点拨, 发展思维。
作业复习, 巩固知识。 整理思想, 形成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