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摘要:总结了我国种业科技取得的显著成绩,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为应对国际种业的挑战,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种业;科技创新;思考
strategicconsiderationon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chineseseedindustry
zhangxing-zhong1,chen zhao-bo2,dong wen2,jiaochun-hai1,maguang-peng2
(1.hube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wuhan430064,china;
2.chinacountrysidetechnologydevelopmentcenter,beijing100045,china)
abstract:thesignificantachieve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chineseseedindustrywassummarized.the
currentstatusandproblemsweredeeplyanalyzed.strategicconsiderationand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tocopewithchallengesfrominternationalseedindustry,toensurethesupplyofmainfarmproductsandinno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eseseedindustry.
key words: seed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sideration
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性产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种业竞争的核心是种业科技的竞争,种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产业跃升和种业竞争重组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已成为世界现代农业竞争与控制的战略高地,也是提升生物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抢占种业战略制高点,对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对种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依靠科技进步,民族种业体系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种业及种业科技的发展成就,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种业抓住全球种业格局调整的机遇,推进我国从种业大国、农业大国向种业强国、农业强国的战略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面对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严峻的国际竞争态势,我国种业及种业科技的竞争力要素优劣并存,种业及种业科技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并存。
1.1我国种业及种业科技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快贡献较大我国种业科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体系,种业科技整体水平达世界先进水平。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种业逐步步入市场化阶段。目前,我国种业市场规模为全球最大,种子年生产能力达80亿kg,加工能力达90亿kg,种子包衣技术从无到有,应用推广面积达3300万hm2(5亿多亩),良种供应率提高到60%,种业市值约500亿元,潜在价值900亿元以上。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我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种业前50强企业的种子经营额由2001年的30多亿元提高到目前的14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5%提高到25%以上[1-3]。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超级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
菜等突破性优良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育种和动植物品种产业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的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其规模、数量和从业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种业科技对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育种领域的综合实力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部分领域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技术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主要农作物矮秆、杂交、株型塑造、转基因等重大育种理论和技术的突破,推动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量平衡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历史性跨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到40%。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万多个,培育出一大批以超级水稻、高产小麦、杂交玉米、双低油菜、转基因抗虫棉为代表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实现了5~6次大规模品种更新换代,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粮食单产达4950kg/hm2,粮食连续7年实现增产,总产稳定突破万亿斤大关,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建设13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1.2我国种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较弱
目前,我国种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种业规模小且分布散,竞争力不强。尽管我国用种量位居世界第一,产值位居世界第二,但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仅列第19位。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持证种子企业共8700多家(而美国持证种子企业仅有1100
多家),其中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仅200多家,拥有品种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100家,具有产业化能力的更是不足80家,但在市场上从事种子经营的代理商却高达18万家。我国前10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截至2008年,我国还没有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种业公司。登海、隆平、敦煌、德农、丰乐5家上市种业公司2008年销售额仅相当于美国孟山都公司的1/15,因此亟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民族种子企业[4,8]。虽然我国已经构建了较完善的动植物育种创新体系,但育种研发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市场上近90%的品种是依靠科研单位研发[4],种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弱,自己“只购买不研发”,大多种子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加之我国种业企业自身平均不足3%的研发投入比重。相比之下,国际种业巨头研发占销售的平均比率达到11%,这样使我国种子企业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弱于国外种业集团。因此,通过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是我国种业及种业科技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1.3我国种业科技基础研究薄弱,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在育种领域的迅速应用,国际种业科技快速实现了战略转型。而相比之下,我国在种业科技创新中普遍存在着重品种选育,轻理论与技术创新的现象,高端与前瞻性的基础研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以转基因关键技术和方法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大多数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而种子生产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