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11-2

合集下载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概述 •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历程 •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特点与趋势 • 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中国城市建设史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01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
城市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出现了以农耕和定居为 基础的聚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
对供水、排水、供热、燃 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 级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 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 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 平。
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 承城市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 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城市化建设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规 划、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
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城市建 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 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 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继续 扩大。同时,城市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工商业、文化教育 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市井”的 概念,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和生活品质。
古代城市建筑风格
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 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对现代 城市建筑风格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中国城市建设史2011年考试复习知识点(详细版)

中国城市建设史2011年考试复习知识点(详细版)

2011年《中外城市建设史》考试复习资料(详细版)一、题型本次考试共有6种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2×10)、填空题(2×8)、名词解释(3×4)、作图题(6×2)、简答题(5×4)、论述题(10×2)。

二、考试形式、时间闭卷考试、100分钟三、整体内容情况《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各占50%,共涵盖两本教材的26章。

四、《中国城市建设史》主要内容1、四种原始的居住形式(P2)2、原始的居民点的选址(P4)3、城市的产生的原因及时间(P7),我国最早的城市遗址(P9)4、《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城市布局、道路等级的记载及周代城制对后代的影响(P15)5、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管子等对城市防御、城市选址的论述(P17)6、西汉长安城(图)(P29)7、曹魏邺城的规划(图)(P37)8、隋唐都城长安(P45)9、隋唐时代的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代表的名称和分类(P60)10、北宋东京的平面布局,各重城的作用及名称(图)(P75)11、宋代平江图的重要价值(89)12、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的名称、布局以及对外交流情况(P91)13、元大都的四个规划特点(P114)14、明代南京城的组成部分(P131)15、清代的票号中心城市的名称(P197)16、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不同分类方法下的分类)(P217)17、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道路分级、道路布局)(P226)18、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的名称及概念(P233)19、古代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古代城市防御中,城楼、箭楼、马面、月城、翼城、瓮城的作用及概念)(P241)20、上海的发展的特殊性及代表性(P257)21、近代南通的建设的独特类型(P313)22、近代城市工业布局情况及主要原因(P371)23、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划分及特点(P383)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趋势(P385)25、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P393)城市规划条例、城市规划法(P401)颁布实施时间26、旧城改造的含义、特点与方式(P419)五、《外国城市建设史》主要内容1、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P3)2、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P9)3、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米利都城(P28)4、罗马营寨城的含义(P36)5、罗马共和广场和罗马帝国广场(图)(P39)6、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的主要内容(P46)7、西欧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要善于总结,从几个方面总结)(P48)8、拜占庭的建设活动与首都君士坦丁堡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P59)9、文艺复兴时期《论建筑》一书的基本内容(P74)10、田园城市(P117)11、工业城市(P120)12、带形城市(P121)13、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P127)14、柯布西耶明天的城市(P130)15、卫星城市理论(P134)16、邻里单位(P136)17、雅典宪章(P139)18、英国新城建设(P150、 P161、 P207 )19、城市化与郊区化(P160)20、大城市连绵区(P199)21、场所(P265)22、马丘比丘宪章(P267)23、未来城市(P277)六、备考及考试技巧(1)备考:如何复习?以课上讲解为主要提纲,补充资料均不作为考试内容分了解、熟悉和掌握等不同情况掌握主要的规划思想理论和规划要点,切忌死记硬背了解课本上主要的城市规划附图建议复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重点内容通篇阅读,打记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和已经熟悉的内容。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是以下哪座城市?A. 北京B. 南京C. 上海D. 杭州答案:A2. 以下哪个朝代的都城规划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A. 商朝B. 周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D3. 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中国城市是?A. 苏州B. 杭州C. 扬州D. 厦门答案:A4.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答案:B5.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规划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A二、填空题6.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____是城市中心,通常建有皇宫或政府机构。

答案:皇城7.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体现了____的思想,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答案:中轴线对称8.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市”是指____,是商业活动的集中地。

答案:市场9.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其城市布局遵循了____的原则。

答案:天人合一10. 宋代的《营造法式》是中国最早的建筑规范书籍,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中轴线的对称布局;(2)城市中心设有皇城或宫城;(3)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不同功能区;(4)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5)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12. 描述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答案: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宫城位于城市中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皇城围绕宫城,是政府机构和皇家园林所在地。

外郭城则是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城市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强调了城市空间的秩序和美感;(2)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分区管理的参考;(3)重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了理念;(4)城市设计中融入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礼”等,对现代城市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5)《营造法式》等古代建筑规范书籍,为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答案: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快速记忆版)

中国城市建设史(快速记忆版)

一、原始时代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周礼.考工记》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

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

(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管子》;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

(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

中国城建史11-8

中国城建史11-8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新的《市组织 法》
1943年,修改《市组织法》
五、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近代城市中的工业布局 2、近代城市的对外交通及市政设施 3、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思考题
1、近代北京城市的发展变化 2、近代南通的城市形态特征 3、近代城市在功能结构、城市景观方面的变化 4、发生在近代的二次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要点
► 人口迅速增加,铁路首先带来大量的铁路工人,更重要的 是带来工商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使其从小镇,甚 至村庄迅速发展成为大城市;
► 城市的空间布局与铁路发展密切相关,铁路站点周围首先 得到发展,成为铁路工人的居住区,工商业也逐渐在接近 站点的主要街道上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 铁路为城市发展带来动力,同时也为城市带来空间分割,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铁路与城市道路多为平交,城市一般 偏重在铁路一侧发展,跨越铁路方便安全的交通联系成为 这些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2、北京城市的发展变化
一、教会建筑群与使馆区的出现 二、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变化 三、封建帝王禁地开放及新类型建筑出现 四、近代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的出现
济南的发展变化
(1)商埠区的建立 (2)“洋务”运动与新兴工商业发展 (3)市政工程与建筑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南通、无锡
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
1、南通的发展过程
2、近代南通的规划要点
唐闸、天生港,与南通旧城形成鼎足之势 形成组团城市的格局
3、无锡的发展过程 4、无锡的规划要点
► 将整个城市分为:(1)行政区:以无锡旧城厢为 中心,集中各党政经济机构;(2)工业区:在已 有工厂地区,沿运河及铁路线,交通便利;(3)商 业区:东北以运河为界,西南经钱桥、惠山镇, 城南公园之西门,在街道两旁集中银行、商场及 各种商业贸易机构;(4)住宅区:为工人住宅区, 西南两区靠近惠山及太湖风景区;(5)田园区: 市区周围为田园区,再外为农业区;(6)风景 区:沿湖滨一带。在市分区之外还做了干河、公 园和道路规划。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明南京城
明南京城是明朝的都城之一, 也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
一。
明南京城选址在今南京市中部 ,地势较高,有利于城市排水
和防洪。
明南京城规划布局严谨有序, 街道呈棋盘状分布,建筑风格 独特,城市风貌优美。
明南京城的建设体现了明朝的 繁荣昌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 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 一杰出代表。
用自然屏障,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
总结词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 义。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如唐长安城采用严格的棋盘式布局, 主干道宽阔平坦,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此外,城市还建有驿站、码 头等交通设施,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区域交流。
管理制度不健全
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相对简单,缺乏有 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规范城市 发展和管理。这导致城市管理混乱, 难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管理手段落后
古代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工具。城市管理者往往依 靠经验和传统方法进行管理,难以应 对复杂多变的城市问题。
06 总结与展望
城市发展水平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 不同历史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一些 大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而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地区 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
古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大多数城 市都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功 能。这种多功能性导致城市发展缺乏 专业化和特色化,不利于城市的长期 稳定发展。
03 典型城市案例研究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一、填空题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5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6、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71929年国民党政府制定并公布的首都计划是我国较早的一次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

8、洛阳——东周时(前8-7世纪)曾为都城。

由于其在政治、经济上地位重要,此后还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定都于此,史称九朝古都。

9、开封城内河道较多,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通过三套护城河相互沟通,号称“四水贯都”10、北魏洛阳的规划师李冲、隋唐长安和洛阳城的设计者是宇文恺、金中都的规划师是、明北京的规划师徐达、。

11九边重镇是明代北方长城沿线军事设防的总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有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山西、延安、宁夏、固原、甘肃镇12陪都:国都之外另设的都城。

如东汉的国都在洛阳,定长安为西都。

唐代国都在长安,定洛阳为东都。

近代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抗战时定重庆为陪都。

13《周礼·考工记》中有关周代王城规划制度的记载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中国城建史》课件

《中国城建史》课件
的成就,如唐代的华清池、宋代的艮岳等。
04
近现代城建
晚清城建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开端 ,城市建设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发生 了变化。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图 书馆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市 的现代化提供了支持。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电报 、电话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 市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城建史》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城建史概述 • 古代城建 • 近现代城建 • 城建特色与文化 • 中国城建的影响与启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城 建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
适用对象:对中国城 建历史感兴趣的学生 、研究者或从业人员
课程目的
掌握中国城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05
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风水、方位和象征意义,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庭院 、园林和建筑群的整体布局。
文化体现
古代城建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形成了 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
近现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近现代城建特色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近现代城建风格逐渐多样化,出现了 中西结合、新旧交融的建筑风格,城市规划也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03
古代城建
夏商周城建
总结词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城建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建以防御为主要目的,城市规模较小,布局简单。
详细描述
夏朝的城市多建于河流两岸,如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一座都城遗址。商朝的城市则多建于地势较 高、易于防守的地方,城墙多为土筑,规模较小。西周时期,城市开始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划,出现了“里坊制” ,城市的布局逐渐走向规范化。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②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①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②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③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④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⑤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

第二章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①“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②“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③“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建史重点总结

中国城建史重点总结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1夏朝:对城市的发掘还没发现商朝:郑州商城、安阳殷墟2郑州商城遗址: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夯土城墙宫殿市政设施功能分区3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王陵区其它4周都城建设西周:丰京、镐京东周:洛邑周王城的结构特点:环套,方九里;按方位主次布置不同性质分区;工程重心:南北中轴线(主轴线)东西—次轴线;作为宫城的前导,称为宫前区、外朝及宗教;路网:方格网突出宫城核心地位;前朝后寝。

5《考工记》所述王城规划制度原文:(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2)“……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辙叁个。

(3)“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4)“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推,城隅之制九雉。

(5)“经纬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面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周王城规划要点王城方九里,四面筑城垣,城系采取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来规划的。

宫城置于城之中部,四面筑有宫垣,宫居中,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官署区设于外朝之南,各官署分列在城之南北中轴线两侧,以为宫廷区的前导。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一、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一、历年考题整理: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

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2006)答:修建过程: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2005)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讲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2: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3: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①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②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③原始居民点的特点:a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b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1: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伴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的出现,固定的居民点逐渐产生。

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城市。

2: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3: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易错]1.在我国城市是指具有行政建制的市和镇,一些以集镇命名的村落不属于城市范畴。

2.两次人类大分工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城市,即人类劳动大分工是最早的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2: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3: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4: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中国城建史整理

中国城建史整理

中国城建史人物刘秉忠——元朝的规划师,代表城市为元大都和元上都。

宇文恺——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代表城市为隋唐长安城和东都洛阳城。

规划思想《考工记》——是记录周朝城市规划制度的文献,城为重城环套制,规模为方九里,宫城是全城规划的核心,宫城位于王成中心。

宫城前为外朝,后为市,宗庙、社稷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道路网及里环绕核心,主轴对称,突出宫城地位,并衬托出主轴线的主导,宫城内按前朝后寝制。

规划将国家制度中的严格等级观念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封建制度中君臣、父子、上下的尊卑,导致古代城市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

是古代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轴。

管子的因地制宜规划思想——城的形制应充分发挥城址的地理条件,按地形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城市1.古代不同历史时期都城布局的特点1)轴线对称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形式→隋唐长安:更完善的中轴对称→宋东京:正对宫城正门的御道2)对景城门、钟鼓楼、塔、亭台楼阁3)山水文化内涵崇拜——利用——意境4)空间组织春秋战国:筑以高台→隋唐:以整体布局特别是道路布局突出重点→明清:空间收放自如,整体布局5)轮廓线设计底层院落式住宅,大型院落式建筑群和城楼、钟鼓楼、塔构成起伏变化不太强烈的城市立体轮廓线6)色彩设计黄赤绿青蓝黑灰2.近代青岛、南通青岛——外国独占下发展起来的新建城市建设方针与规划意图:德国——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日本——偏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的建设规划分区:德国——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国区在北部,住区、商业、工业混杂日本——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这里运输条件较好,而工人住宅区却设在靠近铁路两旁的低洼地带,居住条件恶劣道路系统:德国——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得较好,路网是不规则的方格形,交通问题不严重故没明确分工日本——尝试解决路网分工问题居住区:德国——集中在“提督公署”以东一带,系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日本——大量日本式小住宅,以热河路的独立式建筑群最具代表性,较注重实用功能,平面及立面形式简单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城市道路的标准较高,上下水管网用环式,电灯在开始建设时就有,绿化较多,设有“林务署”建筑风格及城市面貌:充分反映出殖民地城市的色彩,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和建造。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4 四选一)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

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11城建史背诵版.doc

11城建史背诵版.doc

唐长安城外郭平面乃“法地”而成,是大地的缩影。

b.郭城东西中门分别为春明门和金光门,宫城北为玄武门,皇城南门
为朱雀门,正是古代天象的东西南北四象的体现。

c.宫城和皇城置于北面正中的位置,而不是居外城平面的几何中心,
这是法天象“北辰”意匠的体现。

d.唐代将隋“大兴宫”改名为“太极宫”。

太极宫内前有治朝太极殿,
后有燕朝两仪殿。

4)元大都(刘秉忠),
a.依王城之制,南北略长,近似正方形。

其东、西、南依王城之制,“旁三
门”,但北边设二门。

b.宫城作为太微垣,位于全城中轴线之南,城中央紫宫和位置让给了总领百
官的中书省。

5)明清北京城(象天法地,安定统一,达政治雄心,附会天授神权的思想)a.呈古制,制天地日月四坛,分别设在里城的南北东西四郊,分别祭祀日月,
其方位符合乾南坤北日升月降的顺序。

b.呈宋元旧制,宫城内外分别置外金水河。

c.宫城居紫微垣之位,位于内城中央偏南,命名“紫禁城”,其南边的各部
分衙署居太微垣之位。

d.内廷的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地;其两侧的日精,月华二门,象征日月;
东西六宫及其它建筑象征天上众星,拱卫着象征天地合璧的乾清,坤宁二宫,两宫之间为交泰殿,取交“天地交泰”。

e.外朝的三大殿,清代命名为“中合”,“保合”,“太和”。

太和取义《易·乾》,
中合取义《礼·中庸》,“保合”即“保合太和”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始祖:大禹; 夏王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夏有万国”、“夏有城郭”——《史记》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史记·五帝纪
澧县城头山城址 直径350 9.6hm2
荆州阴湘城城址 580 x 350 20hm2
二、商·周时代的城市实例
1、偃师尸乡沟城址 2、郑州商城 3、盘龙城 4、安阳殷墟 5、西周:王城、都邑、食邑;
“王城图”
道路制度:
z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z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z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考工记》还记载:“匠人建国,水地以 县,置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 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 星,以正朝夕”。
可见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 知识来定朝向方位。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1、明•《三才图绘》—— “国都之图”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2、清•戴震• 《考工记图》 ——“王城图”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3、清•《宫室考》——“都城九区 十二门全图”
“周王城” 图
周王城 布局示意
四县为都,四井为邑,然宗庙所在则虽邑曰都, 尊之也言。(《周礼》)
井田法
z 中世纪城市(中古) z 近代城市(工业革命以后) z 现代城市
1、从狩猎、采集到饲养家禽 2、农业革命与农业居民点的出现 3、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
早期城市产生的两个条件:
第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必要前提) 第二、血缘以外的社会组织的形成
早期城市的特征: (1)非连续性变化、兴起和衰落 (2)规模较小,一般在一万人左右 (3)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权力结构
第二讲 夏商周时代的城市
z 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 标志之一。
z 在讨论城市、国家和文明起源时有将三者混为 一谈的现象。
z 城市起源一般来说是指人类社会栖居方式的变 化而使一处聚居点成为与政治、经济、生产、 贸易、宗教或军事活动相关的中心。
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
z 早期城市 (古代城市,奴隶制时代的城市)
z 周代的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立的王城、成 周,这时已有按一定的规划建设的城市。
z 《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代 有很大的影响。
基本概念辩析
z 城与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
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管 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传说在夏 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 良。”
小结
z 商是灭夏后建立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统治历时六 百余年,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 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 置。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 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的 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
战国时期对凤对龙纹绣浅黄绢面衾局部
战国时期错金银狩猎纹镜
1、《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 的著作 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2、《周礼·考工记》的内容 第一章 总论第四章 攻金之工 第五章 攻皮之工 第六章 设色之工 第七章 刮摩之工 第八章 抟埴之工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国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祭礼 丧礼 朝、聘
冠、昏、乡、射
《仪礼》:大约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礼仪职业手册。早期《五经》中 的《礼》经专指此书。 《周礼》:原名《周官》,一部理想化的官制著作,分天、地、 春、夏、秋、冬六部分。或以为“周公致太平之书”,或以为“六 国阴谋之书”,或以为西汉刘歆为佐王莽篡位伪造之书。 《礼记》:战国至秦汉儒家所作礼制资料汇编,共49篇。或记制 度,或述思想,内容较杂。后代《五经》中的《礼》经指此书。
最早的城墙不是用于军事目的,城墙也不一定是城 市出现的必然标志,神庙或用于祭祀的殿堂、高台建筑等 具有象征意义的礼仪中心的产生才是城市起源的标志。这 一观点已经越来越得到史学和考古学界的响应。
惠特利得出了早期中国城市的起源不是从市场、城 堡,也是在礼仪中心的基础上最先兴起的结论。
惠特利的理论不仅从另一学科的角度补充了以芒福 德为代表的城市建筑与规划学派的观点,而且为世界历史 范围内不同文明之间的“跨文化的”(Cross-cultural) 比较,提供了依据,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
思考题:
1、城市起源的过程 2、早期城市产生的基本条件 3、《周礼·考工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4、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5、解释“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
z 《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 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建王城,全城九里见方,每边各开 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 每条街的宽度九轨; (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 前临外朝,后通宫市, 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城、郊、野
郑州中商城址
湖北黄陂中商盘龙城
河南安阳殷墟遗迹分布
贺 业 钜 《 中 国 古 代 城 市 规 划 史 》
z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 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城 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 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的奴隶遗 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周代的 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立的王城、成周,这时 已有按一定的规划建设的城市。
z 商代都邑的特点:
(1)人口众多、密度大、遗址范围大,各种建筑多; (2)城市外围有规模巨大的夯土城墙,垣曲、殷墟有
壕沟; (3)尸乡、郑州两座商城基本可划为宫城和郭城两大
部分; (4)城内 有大量的手工作坊; (5)城内有排水设施。
——阮西湖《都市人类学》(1991)
三、周代城市规划思想
1、《周礼·考工记》的背景 2、《周礼·考工记》的内容 3、《周礼·考工记》的影响
“城廓图”
《说文解字》:“国,邦也。”“野,郊外也。” 《周礼》郑玄注:“国中,城郭中也。”“野,谓远郊之外 也。”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绥彼四方。”毛传:
“中国,京师也。”
野国
粗略观察夏、商、西周的国家形 态及其发展,我们已明显感到有 一种点和面的区分。……西周的 点有丰镐、成周及各诸侯国所在 的大邑等。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广 大的面。……点就是国,面就是 野。……点与面之间的对立,点 对面的控制和奴役,则主要通过 部落征服来实现。 ——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 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z 三皇五帝为中华共同体形成之初“王天下” 的代表人物。
z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z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z 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 黄帝筑邑,造五城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z 一说起源于夏鲧时期 鲧作城郭 夏鲧作城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被之,海外有
狡心。
“断代工程”
早期城市的兴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部城市 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古典时代的历史就是城 市的历史,不过这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 城市……在古代世界,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 一个经济整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80页)
z 中国城市的起源 z 商、周时代的城市建设 z 周代城市规划思想
夏商周断代工程
z 夏:22世纪B.C.~17世纪B.C. z 商:17世纪B.C.~11世纪B.C. z 周:11世纪B.C.~256B.C.
西周:11世纪B.C.~771B.C. 东周:770B.C.~256B.C.
一、中国城市的起源
z 中华文明史自三皇五帝时期,时间跨度约在 距今5000~4000年间。
城市,系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 代表了当地的人民,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 个井然有序的空间”。
从这种观点出发,“城墙最初的用途很可能是宗 教性质的,为了标明圣界(temenos)的范围,或是为 了避邪,而不是防御敌人。”这里的“宗教”指得是 早期人类的原始宗教,它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用于祭祀 的神庙、殿堂、祭坛等高台建筑。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见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 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这时 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 城外廓内。
城: 都邑四周的城垣。《墨子·七患》:“城者,所以 自守也”,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其意均重于 有形的墙体和防御职能。 郭:城若分为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单用时多 包含城与郭。《诗·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 丰伊匹。”《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都邑:古代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皆以有城垣为标志。 都,《说文•邑都》:“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邑:古代人聚居的地方, 尤指古代无先君宗庙之城。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 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孔颖达疏:“小邑有宗 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 名。” 古代也用邑指称国,《说文•邑部》:“邑,国也。”
市,指交易买卖的场所,《易·系辞》下:“列 麈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诗·鄘·定之方 中》:“文公徙之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 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疏据《毛诗正义》曰:“文公乃徙居楚丘 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处,始建市,使民得交 易。” 所以,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 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城与市
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 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 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 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 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 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