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1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郊、野
郑州中商城址
湖北黄陂中商盘龙城
河南安阳殷墟遗迹分布
贺 业 钜 《 中 国 古 代 城 市 规 划 史 》
z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 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城 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 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的奴隶遗 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周代的 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立的王城、成周,这时 已有按一定的规划建设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
战国时期对凤对龙纹绣浅黄绢面衾局部
战国时期错金银狩猎纹镜
1、《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 的著作 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2、《周礼·考工记》的内容 第一章 总论:“百工”的定义 第二章 攻木之工(上) 第三章 攻木之工(下) 第四章 攻金之工 第五章 攻皮之工 第六章 设色之工 第七章 刮摩之工 第八章 抟埴之工
z 《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 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建王城,全城九里见方,每边各开 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 每条街的宽度九轨; (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 前临外朝,后通宫市, 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早期城市的兴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部城市 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古典时代的历史就是城 市的历史,不过这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 城市……在古代世界,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 一个经济整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80页)
z 中国城市的起源 z 商、周时代的城市建设 z 周代城市规划思想
“王城图”
道路制度:
z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z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z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考工记》还记载:“匠人建国,水地以 县,置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 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 星,以正朝夕”。
可见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 知识来定朝向方位。
城市,系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 代表了当地的人民,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 个井然有序的空间”。
从这种观点出发,“城墙最初的用途很可能是宗 教性质的,为了标明圣界(temenos)的范围,或是为 了避邪,而不是防御敌人。”这里的“宗教”指得是 早期人类的原始宗教,它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用于祭祀 的神庙、殿堂、祭坛等高台建筑。
市,指交易买卖的场所,《易·系辞》下:“列 麈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诗·鄘·定之方 中》:“文公徙之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 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疏据《毛诗正义》曰:“文公乃徙居楚丘 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处,始建市,使民得交 易。” 所以,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 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z 周代的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立的王城、成 周,这时已有按一定的规划建设的城市。
z 《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代 有很大的影响。
基本概念辩析
z 城与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
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管 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传说在夏 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1、明•《三才图绘》—— “国都之图”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2、清•戴震• 《考工记图》 ——“王城图”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3、清•《宫室考》——“都城九区 十二门全图”
“周王城” 图
周王城 布局示意
四县为都,四井为邑,然宗庙所在则虽邑曰都, 尊之也言。(《周礼》)
井田法
城与市
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 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 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 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 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 场所。
把城市的产生看作是空间形式的聚合过程,“所谓
z 中世纪城市(中古) z 近代城市(工业革命以后) z 现代城市
1、从狩猎、采集到饲养家禽 2、农业革命与农业居民点的出现 3、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
早期城市产生的两个条件:
第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必要前提) 第二、血缘以外的社会组织的形成
早期城市的特征: (1)非连续性变化、兴起和衰落 (2)规模较小,一般在一万人左右 (3)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权力结构
思考题:
1、城市起源的过程 2、早期城市产生的基本条件 3、《周礼·考工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4、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5、解释“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
夏始祖:大禹; 夏王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夏有万国”、“夏有城郭”——《史记》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史记·五帝纪
澧县城头山城址 直径350 9.6hm2
荆州阴湘城城址 580 x 350 20hm2
二、商·周时代的城市实例
1、偃师尸乡沟城址 2、郑州商城 3、盘龙城 4、安阳殷墟 5、西周:王城、都邑、食邑;
夏商周断代工程
z 夏:22世纪B.C.~17世纪B.C. z 商:17世纪B.C.~11世纪B.C. z 周:11世纪B.C.~256B.C.
西周:11世纪B.C.~771B.C. 东周:770B.C.~256B.C.
一、中国Fra Baidu bibliotek市的起源
z 中华文明史自三皇五帝时期,时间跨度约在 距今5000~4000年间。
第二讲 夏商周时代的城市
z 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 标志之一。
z 在讨论城市、国家和文明起源时有将三者混为 一谈的现象。
z 城市起源一般来说是指人类社会栖居方式的变 化而使一处聚居点成为与政治、经济、生产、 贸易、宗教或军事活动相关的中心。
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
z 早期城市 (古代城市,奴隶制时代的城市)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国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祭礼 丧礼 朝、聘
冠、昏、乡、射
《仪礼》:大约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礼仪职业手册。早期《五经》中 的《礼》经专指此书。 《周礼》:原名《周官》,一部理想化的官制著作,分天、地、 春、夏、秋、冬六部分。或以为“周公致太平之书”,或以为“六 国阴谋之书”,或以为西汉刘歆为佐王莽篡位伪造之书。 《礼记》:战国至秦汉儒家所作礼制资料汇编,共49篇。或记制 度,或述思想,内容较杂。后代《五经》中的《礼》经指此书。
z 商代都邑的特点:
(1)人口众多、密度大、遗址范围大,各种建筑多; (2)城市外围有规模巨大的夯土城墙,垣曲、殷墟有
壕沟; (3)尸乡、郑州两座商城基本可划为宫城和郭城两大
部分; (4)城内 有大量的手工作坊; (5)城内有排水设施。
——阮西湖《都市人类学》(1991)
三、周代城市规划思想
1、《周礼·考工记》的背景 2、《周礼·考工记》的内容 3、《周礼·考工记》的影响
“城廓图”
《说文解字》:“国,邦也。”“野,郊外也。” 《周礼》郑玄注:“国中,城郭中也。”“野,谓远郊之外 也。”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绥彼四方。”毛传:
“中国,京师也。”
野国
粗略观察夏、商、西周的国家形 态及其发展,我们已明显感到有 一种点和面的区分。……西周的 点有丰镐、成周及各诸侯国所在 的大邑等。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广 大的面。……点就是国,面就是 野。……点与面之间的对立,点 对面的控制和奴役,则主要通过 部落征服来实现。 ——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 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z 三皇五帝为中华共同体形成之初“王天下” 的代表人物。
z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z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z 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 黄帝筑邑,造五城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z 一说起源于夏鲧时期 鲧作城郭 夏鲧作城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被之,海外有
狡心。
“断代工程”
最早的城墙不是用于军事目的,城墙也不一定是城 市出现的必然标志,神庙或用于祭祀的殿堂、高台建筑等 具有象征意义的礼仪中心的产生才是城市起源的标志。这 一观点已经越来越得到史学和考古学界的响应。
惠特利得出了早期中国城市的起源不是从市场、城 堡,也是在礼仪中心的基础上最先兴起的结论。
惠特利的理论不仅从另一学科的角度补充了以芒福 德为代表的城市建筑与规划学派的观点,而且为世界历史 范围内不同文明之间的“跨文化的”(Cross-cultural) 比较,提供了依据,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 良。”
小结
z 商是灭夏后建立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统治历时六 百余年,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 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 置。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 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的 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见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 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这时 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 城外廓内。
城: 都邑四周的城垣。《墨子·七患》:“城者,所以 自守也”,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其意均重于 有形的墙体和防御职能。 郭:城若分为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单用时多 包含城与郭。《诗·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 丰伊匹。”《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都邑:古代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皆以有城垣为标志。 都,《说文•邑都》:“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邑:古代人聚居的地方, 尤指古代无先君宗庙之城。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 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孔颖达疏:“小邑有宗 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 名。” 古代也用邑指称国,《说文•邑部》:“邑,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