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地理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分析

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分析

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分析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塑造、社会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塑造地理环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比如,气候和地形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炎热多雨的环境,使得人们更适合从事农业和渔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崇尚自然,重视人与大自然的协调关系。

而寒冷且缺少水源的地区,人们则更侧重于畜牧业和狩猎,这种环境促使了他们勇敢、团结骁勇的个性特点。

地理环境还能够影响着居民的心理和价值观念。

比如,沿海地区的人们经常面对海风、海浪,对大海充满敬畏之情,形成了崇尚自由、开放的社会文化;而内陆地区的人们则更注重稳定和安全,他们更倾向于遵守传统,重视家庭。

二、社会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通常需要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来规划和选择。

比如,在河流发达的地区,人们倾向于在河畔定居,这样方便水源供应和交通运输;在山区,人们则更倾向于选择距离水源近、易守、易防的地方定居。

社会文化还通过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地理环境的面貌。

例如,古代人们利用水利工程,引水灌溉,使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耕地。

现代城市的建设也是社会文化对地理环境改造的例子,人们通过填海造地、开辟山区等手段,创造了更多的居住和发展空间。

三、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单向的,还存在着相互反馈和共同进化。

地理环境为社会文化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社会文化又会改变地理环境,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变迁。

比如,水资源的丰富与否对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水资源的充足使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水资源匮乏则导致人口迁移、经济衰退,甚至引发战争。

中国的社会地理与人文地理

中国的社会地理与人文地理

中国的社会地理与人文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

其社会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形象和特征。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的社会地理与人文地理。

一、经济地理中国的经济地理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和发展不平衡。

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展区域,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拥有良好的交通和物流网络。

而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受制于地理条件和交通不便。

二、人口地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地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拥挤的人口密度导致资源紧张和环境压力加大,而西部地区则人口稀少,人口分布不均衡。

三、文化地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显著。

南方地区的文化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注重饮食、语言和艺术表达,如粤菜和闽南音。

而北方地区则更加注重饮食的粗犷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如饺子和烤鸭。

四、城市地理中国的城市地理可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其他中小城市。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拥有发达的金融业、科技业和文化艺术场所。

二线城市如成都、重庆和南京则具有较为独特的地方文化和经济特色。

五、农业地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地区因其寒冷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黑龙江特色农作物,如大豆和玉米。

而长江流域地区因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适宜稻米和水果的种植。

六、旅游地理中国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旅游地理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

西南地区的丽江和桂林山水秀美,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而东北地区的沈阳和大连则以其特色的冰雪和海滨旅游资源而闻名。

总结:中国的社会地理与人文地理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国家形象和特点。

不同地区的经济、人口、文化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条件和机遇。

通过了解中国的社会地理与人文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这个广袤的古老国家。

人文地理探索地理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人文地理探索地理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人文地理探索地理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人类的文化和社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而地理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人文地理研究的就是地理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探索地理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重要性。

一、地理对文化的影响1.1 自然环境塑造文化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位于阿拉伯沙漠的沙漠民族由于艰苦的环境条件,形成了克制、节俭和勇敢的价值观。

相反,生活在欧洲北方的人们由于气候宜人,形成了勤劳、快乐和崇尚自由的文化。

1.2 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地貌对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山区地形的陡峭和丘陵地貌的起伏促使人们形成勤劳、坚韧和创造力强的品格。

这种地形还促进了山地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1.3 气候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

例如,炎热湿润的气候使得南方地区人们的衣食以米饭和蔬菜为主,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则使得北方地区的人们更侧重于小麦和肉类的食物。

气候还影响到人们的日常活动和社交方式,形成不同的社会习俗和聚居形态。

二、地理对社会的影响2.1 交通和通讯对社会交流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特征决定了交通网络的布局和交通工具的选择。

例如,山区地形使得交通不便,人们往往采用步行和动物驮运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这直接影响到山区社会的发展和交流。

相反,平原地区交通便利,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使得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2.2 资源分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资源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

例如,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可以支持农业的发展,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则会导致经济落后和社会问题的加剧。

资源的分布也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就业状况和社会分层。

2.3 地理环境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地理环境也会对社会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阻隔与促进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阻隔与促进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阻隔与促进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地貌、气候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因素,它对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均不尽相同,这导致了社会文化之间存在阻隔与促进的现象。

一、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传播的阻隔1.地理障碍导致信息传播受到限制在历史上,地理环境对信息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山区、高原和沙漠等地,地形险峻,交通不便,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这种情况下,人们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得社会文化传播相对不畅,地区之间的差异也较大。

2.地理分隔导致文化传播的隔离地理环境的分隔也会导致人们在传播和接受文化时存在差异。

例如,地理边界的存在导致着不同地区及其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和宗教信仰,这使得不同文化在传播和接受时存在阻隔。

例如,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古代丝绸之路起到了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作用。

二、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传播的促进1.地理接触促进文化融合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传播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地域边界模糊的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为频繁。

例如,海洋交通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为密切。

这种情况下,地理环境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地理因素推动文化创新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促使人们在接触和交流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变革。

例如,不同地理环境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促使了城市文化、乡村文化、草原文化等的形成与发展。

三、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交流的阻隔1.地理分隔导致交流困难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有些地方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不便,导致了人们的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世界上一些偏远地区的居民由于交通不畅,与外界的交流和交易较为困难,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相对封闭性。

2.地理隔离加大社会差异地理环境也可能导致不同地区的社会差异加大。

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塑造

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塑造

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塑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各种地理环境中生活和繁衍,不同的地理条件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经济、食物、交通和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的影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居住方式和居住地的选择。

在山区和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险峻,人们往往选择在山间或高原上建造房屋。

这种居住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地形,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还能够利用山地资源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而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人们更倾向于建造平房或楼房,方便居住和交通。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的影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活动。

在河流丰富的地区,人们往往依靠河流进行农业生产和灌溉。

例如,尼罗河、黄河和长江等河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而在海洋沿岸地区,人们往往依靠海洋资源进行渔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

例如,挪威和冰岛等国家就以渔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三、地理环境对人类食物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食物供应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人们往往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为主要的农业方式。

而在寒冷的地区,人们则更侧重于养殖畜牧业,例如北欧国家的牧民就以养殖驯鹿为主要经济活动。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人类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例如,鱼类在沿海地区的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肉类在内陆地区的饮食中更为常见。

四、地理环境对人类交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交通方式和交通网络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山区和高原地区,由于地形险峻,人们往往依靠步行、骑马等方式进行交通。

而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车辆和船只进行交通。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交通网络的建设。

例如,山脉和河流等地理障碍会限制交通线路的选择,使得交通网络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五、地理环境对人类信仰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信仰和宗教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中的社会文化演变

人文地理中的社会文化演变

人文地理中的社会文化演变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演变和适应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的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人文地理中的社会文化演变。

一、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演变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例如,人们在沿海地区的生活方式往往与海洋相关,渔业和海洋贸易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活动。

这种地理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会逐渐形成,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外,地理环境也会影响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地理上的隔离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

而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则会缩小地理上的距离,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不同文明之间的艺术、宗教和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演变。

二、人口迁移与社会文化演变人口迁移是社会文化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的移居和迁徙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如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和殖民时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这些迁徙使得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得以互相借鉴和影响,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演变。

此外,人口迁移还会导致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人们在新的地理环境中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会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解体和城市社会结构的形成,这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技术进步与社会文化演变技术进步对社会文化的演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技术的改变会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从而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等技术进步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文化的演变。

技术的进步也会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念。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宗教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被科学的思维方式所取代。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塑造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从而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和信仰、经济发展以及艺术和文学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海洋环境鼓励人们的渔业生活,人们选择以捕鱼为主要职业,形成了独特的渔民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捕鱼技艺传承世代相传,成为当地人骄傲的标志。

而且,海洋环境还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更加勇敢、开放和乐观。

其次,地理环境也对宗教和信仰产生重要影响。

在高山环境中,人们可能更容易以自然物象为信仰对象,崇拜雪山、河流等。

这种崇拜往往成为一种信念和习俗,深深植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中。

同时,一些地方的特殊地理条件也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如印度恒河是印度教朝圣的圣地,而这种宗教信仰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行为,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核心。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

地理条件决定了某地适宜从事哪些经济活动。

例如,沿海地区的便利港口和海洋资源使得这些地方发展成为贸易和航运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相反,内陆地区的地理条件限制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而使这些地方更倾向于农业和畜牧业。

这种区别也在社会文化中表现出来,沿海地区文化的开放多元,而内陆地区文化更加保守。

另外,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也影响到农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塑造了特定地区的亚文化和民俗。

最后,地理环境还对艺术和文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美丽的自然景观会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从而使特定地区形成独特的艺术和文学风格。

著名的山水画就源自中国山水之长。

而许多国家的民间艺术也与当地的自然风景紧密相连,展示出其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它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和信仰、经济发展以及艺术和文学风格。

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人类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现象。

社会文化地理综述

社会文化地理综述

社会文化地理综述摘要:社会文化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入研究社会文化地理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对社会文化地理的概念、兴起与发展、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前沿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社会文化地理文献调研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前沿1、社会文化地理学的概念社会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文化地理学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诸文化因素的分布、组合和发展及其形成条件的科学。

它强调地表所发生的文化差异,以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论点作为其理论基础,并着重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差异对这个关系的影响。

[1] 2、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兴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迅速而激烈的社会变化,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另外,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深了人的物化,人越来越成为机械的附庸,再加上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这些均任意践踏着人类的理性、尊严。

在这种形势下,人文主义思潮,譬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十分流行,并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运动。

二战后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有关地理学思想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2,3]。

从整个地理学的发展角度看,50年代伴随计量地理革命,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占统治地位。

60年代末一些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和模型日益不满。

以后诞生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认为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方法也不尽人意,表现在:(1)空间分析学派降低了人的显著作用,不能对人类问题作出合理地解释,其研究具有很强的机械性。

正如伯顿(Burton)所说,“实证主义分析将我们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拉得越来越近,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文化地理与规划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

社会文化地理与规划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

社会文化地理与规划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科目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学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人文地理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查主要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论要求: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出现与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的应用领域、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要求:掌握人文地理学的五大主题和主要的人文地理学相关理论。

第三章文化与文化的地理学主要内容:第一节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第二节文化的形成与特点要求:掌握空间分析不同维度的概念、空间研究与区域研究的发展,以及各种扩散类型的辨析与应用。

第四章人口地理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人口与发展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第三节人种第四节民族第五节民俗与流行文化要求:掌握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人口分布与迁移、人种的划分与地理环境、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民族的迁移与集聚、民族的变化与整合、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第一节农业的起源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要求:掌握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世界农业生产布局、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主要内容: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第三节产业类型和工业区第四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第五节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要求:掌握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工业化过程、世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以及全球化。

第七章语言地理主要内容: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世界语言的分类与分布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第四节语言景观要求:掌握语言的起源理论、世界主要语言分类、语言扩散的影响及语言景观的特征。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2023年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

这片土地上,有着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和多元的自然环境,这些都为中国带来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

一、地理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化的地形,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特点。

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巨大,南方多山地、水乡和亚热带气候,北方则是广袤的平原、草原和寒带气候。

这种地形地貌差异,影响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差异。

1、南方中国南方以山地、水乡为主,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绵延不绝的喀斯特地形,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区。

这里丰富的水资源、温暖的气候以及特殊的土壤,使得南方成为中国出产优质水果和茶叶的主要地区。

与此同时,南方的多样化文化,也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兴趣。

2、北方而北方则以辽阔的平原和草原为主,这里的自然资源主要以水资源为主,在荒漠化和风蚀严重的情况下,北方农业技术难度也更大。

但是这里的人们有着封闭性强、忍耐力十足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精神。

在地理环境上,中国还有世界闻名的青藏高原和河南黄土高原等,这些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在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举个例子,青藏高原上出产的藏红花和牦牛肉,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产品成为珍贵的资源,成为西藏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根植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孕育了厚重的文化韵味,也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1、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食文化。

中国的餐桌上有着各种丰富多彩的食物,例如宫廷菜肴、民间美食,还有各种各样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

这些菜肴传承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代表着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闻名的宝库之一。

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观念。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塑造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塑造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塑造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这些要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塑造。

1.地形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地形的高低起伏、山脉的分布以及地势的陡缓,都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山区地形复杂的地方,由于交通不方便,人们更容易形成封闭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较为保守,社会结构较为封闭。

而相对平坦的地区,交通便利,人们容易相互接触和交流。

这种开放性的环境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融合,促进社会的多样性和进步。

2.气候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内的天气状况。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在寒冷的地区,人们更多地从事渔猎等与自然环境直接相关的生活方式。

而在温暖的地区,农业发展更为便利,人们更多从事农耕活动。

这种不同的气候影响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北欧地区由于长时间的寒冷天气,人们更加靠近自然,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的文化中有许多与大自然有关的元素,如北欧神话、民间艺术等。

3.土壤和水源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土壤和水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水源差异会直接决定农业发展的范围和方式,进而影响着社会文化的特点。

例如,世界上一些干旱地区的人们发展了灌溉农业的技术,使得他们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实现农业生产。

这种灌溉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和文化繁荣。

二、人文地理环境的作用除了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也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的城市、建筑、道路、习俗等人文要素。

1.城市和建筑对文化的塑造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不同的城市和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演进。

例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城市以其独特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些建筑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展示,也体现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兴盛。

而中国的古代城市如古长安(今西安)和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以其独特的城市布局和建筑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地理教学中的社会与文化地理学

地理教学中的社会与文化地理学

地理教学中的社会与文化地理学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地理教学中,社会与文化地理学扮演着重要角色。

社会与文化地理学关注人类的环境交互作用和空间分布规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增进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本文将探讨地理教学中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应用。

一、文化地理学:多元文化的体现文化地理学是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着重于研究不同地区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

在地理教学中,文化地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拓展他们的地域视野。

通过展示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节庆习俗等,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力。

二、城市化与社会地理学:城市的魅力与问题城市化是社会与文化地理学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城市化与社会地理学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通过分析城市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人口流动等问题,学生可以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压力等课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平衡在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忽视的议题。

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来平衡人地关系。

通过讨论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源的替代与可再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等问题,学生可以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全球化与地理教育的拓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理教育也需要适应新的挑战与发展。

社会与文化地理学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人、货物、信息和资金流动更加频繁,地理教学可以通过讨论国际贸易、全球劳动力迁移、跨国公司等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结:地理教学中的社会与文化地理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地理环境是塑造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等多个方面,它们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和塑造着社会文化。

一、地理环境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空间布局和形态。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社会形态的差异。

例如,山地地形限制了交通、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使山区社会多以农耕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文化。

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交通运输便利,通常发展成为物流中心和商业重镇,形成了繁华的城市文化。

气候条件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寒带、温带和热带的气候条件不同,决定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习惯和生活方式。

例如,北方寒冷的气候使人们更重视保暖和防护,注重肉类和油脂食物的摄入,形成了北方人的饮食文化。

而南方湿热的气候,使人们更偏好米饭和蔬菜,形成了南方人的饮食文化。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位于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如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都是河流水资源条件的结果。

河流的存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繁荣。

同时,水资源也催生了许多在水中生活、以水为生的特色文化,如水上娱乐活动和渔民的生活习俗。

这些水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二、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传承的促进地理环境不仅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形成,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地理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条件,使得社会文化得以扎根并传承至今。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这些资源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同时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传统工艺。

例如,煤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起了煤矿工业,并形成了独特的煤矿文化。

这种文化在当地的人们心中扎根,代代相传,成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社会文化习俗对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探讨

社会文化习俗对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探讨

社会文化习俗对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支持与影响。

而社会文化习俗,作为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也不可忽视其对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文化习俗对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积极与消极效应。

首先,社会文化习俗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资源利用与开发上。

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决定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认识与利用方式。

例如,一些地区的居民可能将土地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因而限制了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而另一些地区的居民可能将土地视为资源,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土地。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文化习俗对土地的认知与价值观念。

然而,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环境影响。

过度开发与利用土地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而对土地保护的过度追求也可能限制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社会文化习俗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体现在资源分配与管理上。

不同文化习俗对资源分配与管理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习俗强调共同利益与资源的公平分配,可能采取集体所有制或共享资源的方式;而另一些文化习俗可能更注重个体利益与私有制,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浪费。

这种差异在不同地区的资源管理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共享资源的管理可能更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而私有制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浪费。

因此,社会文化习俗对资源分配与管理的影响也直接决定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

此外,社会文化习俗对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上。

不同文化习俗对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的塑造也会对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的居民可能更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倡导低碳生活与绿色消费;而另一些地区的居民可能更注重物质享受与奢侈品消费,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与环境污染。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也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习俗对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人文地理学与社会文化

人文地理学与社会文化

人文地理学与社会文化在人文地理学中,我们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和活动,探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理论研究,又涉及到实践应用。

同时,人文地理学也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人文地理学则以人类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对于地域空间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来自于其共同关注的对象。

人文地理学关注人类在地球上的空间活动,其中包括了人们在这个地球上的各种活动:从经济活动到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

这些活动反过来又塑造了地球的不同区域的社会文化面貌。

因此,研究人文地理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还能够为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深层次的分析。

一方面,人文地理学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区域的社会文化。

不同地理环境所塑造的人类社会不同,因为各种条件决定了人类活动的宏观特征。

例如,人们生活村落和城市都有很大差别。

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公共资源、文化设施和商业设施。

城市中的居民也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和更高的教育程度。

城市的这些优势特质就促进了如音乐、文学、电影等文化形式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能够帮助探究这些城市特质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存在于城市。

同样的,基于人文地理学我们也能了解到较为贫穷、社会不发达的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文化特质以及习俗传统等方面问题。

对于社会文化的研究,人文地理学能够提供生动而全面的资料支撑。

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也有很强的反向作用。

当人类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活动经营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语言等特点因人类活动所在的地域性条件而有所不同。

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在哪些区域范围内继续甚至修正发展。

想到每个地区的独特文化养成,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便有了深度,并从中可以更细致地了解社会文化的复杂本质。

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也影响这来自不同区域人们的行为、决策方式和政治结构等方面。

地理位置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仅影响着经济和政治,也深刻地塑造了社会文化的特征。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地理条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群体的生活、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地理位置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不同地理条件下的文化差异。

首先,地理位置会影响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从而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沿海地区,人们常常从事渔业、航运和贸易活动,这些产业对于形成海洋文化和港口城市的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的广东和福建省在历史上一直是海洋贸易的中心,这种地理环境带来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和商业精神。

相反,在内陆地区,农业和畜牧业是主导产业,与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息息相关。

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往往会反映在社会文化中,塑造地区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地理位置也会对社会的环境意识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那些生活在山区的社区往往与大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依赖于土地和森林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位于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部落,他们生活在亚马逊雨林深处,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沿海地区的城市居民则更加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注重城市绿化和可持续发展。

地理位置通过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塑造了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方式。

此外,地理位置还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接触不同地理环境的人们,常常会发展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例如,位于亚洲的印度,地理位置的多样性塑造了该国多样的文化传统。

北部的人们习惯食用面食和牛肉,而南部的人们则更加倾向于素食和米饭。

这种多样性是地理位置不同所带来的文化接触和交流的结果。

同样地,欧洲的文化差异也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

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强调饮食和悠闲的生活方式,而北欧国家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寒冷环境下的生存技能。

总之,地理位置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通过经济活动、环境意识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特征。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意识与观念的塑造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意识与观念的塑造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意识与观念的塑造地理环境对于社会文化意识与观念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不仅仅是生存的空间,更是一种塑造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力量。

本文将从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意识与观念的塑造。

首先,地形对社会文化意识与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山区与平原的不同地形常常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以及观念的差异。

山区常常给人一种封闭的感觉,人们往往更注重家族与部落的联系,相互依赖度高。

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开阔,交通便利,人们更容易和外界接触,社会关系也更加复杂。

此外,不同的地形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饮食文化和宗教信仰。

例如,山区的人们常常依靠狩猎和农耕为生,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对自然的崇拜与平原地区的人们有着显著的区别。

其次,气候是地理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极寒或者酷热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常常以适应气候为前提塑造了独特的文化。

例如,北方地区的冰雪世界孕育了民间传说和庆祝活动,如中国北方冰灯节和俄罗斯的冰雕艺术。

而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慢节奏,注重休闲和享受。

他们常常喜欢聚集在一起,享受清凉的水源,这也影响到他们对时间的理解和对快节奏生活的态度。

最后,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对社会文化意识与观念的塑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水源、土地和矿产资源的不同分布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更加富裕,思维更加开放。

他们也更倾向于与外界接触和交流,从而塑造了多元化的文化和观念。

相反,资源匮乏的地区常常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朴,思维相对保守。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于社会文化意识与观念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既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特点,又为地理环境的改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因此,了解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意识与观念的塑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还能为地理环境保护提供更精准的方向。

社会文化地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社会文化地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社会文化地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社会文化地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经济增长有着深远影响。

社会文化地理涵盖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

下面我将从社会文化地理的角度探讨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社会文化地理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激励创新的作用。

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

同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比如,多元文化的社会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从而使创意得到更多的启发和交流。

其次,社会文化地理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地理背景塑造了不同的消费习惯和需求。

例如,在一个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环保产品,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又比如,一个崇尚享受和个性化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消费高端品牌和奢侈品,推动了奢侈品市场的繁荣。

因此,了解和适应不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消费行为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此外,社会文化地理对于劳动力市场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

例如,发达地区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通常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使其更适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

而相对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可能更偏向于农业和传统产业。

因此,了解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合理规划劳动力资源,推动经济的均衡发展。

最后,社会文化地理还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市场推广产生影响。

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时需要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例如,一个尊重家庭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强调产品的传统和家庭价值来吸引消费者。

又比如,在一个个性化消费习惯盛行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个性化推广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社会与文化地理

社会与文化地理

社会与文化地理社会与文化地理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社会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社会和文化的塑造。

本文将讨论社会与文化地理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社会与文化地理的定义社会与文化地理是一门涉及社会与文化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社会与文化的反馈作用的学科。

它研究人类社会的空间分布与社会行为,并探讨这些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互动,可以揭示出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二、社会与文化地理的研究内容1. 地理空间的社会分布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情况。

这涉及到人类居住地的选择、迁移模式以及人口的密度和分散程度等因素。

例如,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解决人口的聚集和资源的分配问题是社会与文化地理学者关注的课题之一。

2. 地理环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如山脉、河流和气候等)以及人为地理要素(如交通设施、城市规划和农业发展等)。

这些地理要素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自然地理要素的多样性会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特征。

3. 社会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塑造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社会和文化如何对地理环境进行塑造。

人类社会和文化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涉及到城市化、农业发展、工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课题。

研究这些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对地球所带来的影响。

三、社会与文化地理的重要性社会与文化地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如何在地理环境中相互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次,社会与文化地理有助于揭示社会和文化差异的形成。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研究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地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文化地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文化地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地理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化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形成、传播和演变的影响的学科。

文化地理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语言、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

这些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化地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首先,文化地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例如,生活在海滨城市与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们,饮食习惯、娱乐活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而这些差异往往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海滨城市,人们可能更加注重自由、开放和多元化;而在内陆地区,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传统、保守和稳定。

这种地理环境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进而塑造了社会的风貌和特点。

其次,文化地理对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导致社会组织形式的差异。

例如,山区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人们往往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形平坦,人们更容易形成以村庄或城市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进一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在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中,人们更加注重亲情和血缘关系;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更加注重合作和交流。

这种地理环境对社会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文化地理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差异。

例如,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对海洋的壮丽景色和海洋文化有着独特的情感和追求;而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对山水的秀丽景色和山地文化有着独特的情感和追求。

这种地理环境对审美观念的影响,进而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方向和内容。

艺术家往往会受到所处地理环境的启发,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

这种地理环境对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的影响,丰富了社会的文化内涵。

最后,文化地理对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地理学的主要流派社会文化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社会文化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其中“人文”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

接下来我具体介绍人文地理的八大主要的学派:一、区域地理学区域理论最早是在,19世纪初,德国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就为古典区位理论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维达尔·白兰士、赫特纳、施吕特尔、戴维·林顿、胡焕庸等。

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点:(l)确立了地理区城划分和区域分在的重要地位。

法国地理学者维达尔·白兰士指出,有必要研究和谐一致的小区域。

他认为地理学者的主要贡献在于划出有用的自然区域或地区。

在典因,“以域研究”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区域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把地球表面划分成大小不和谐的地区或区域。

(2)提出了一系列区域划分和区城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有些原则、方法在当虽未明确提出,但已体现在地理学者进行区域划分和区域分类的实践中.具体讲主要有下述原则和方法。

1. 相对一致性原则。

赫特纳和施吕特尔都注意到区域差异,认识到地球上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地区类别。

并指出,这种地区不同于周围的地区,它们在自己的可以划定的边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戴维·林顿在《形态区域的划分川,亦阐述了区城划分中的相对一致性以则。

他认为,实际上,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小点是完全相同的。

任何一个川界线划出来被认为是均质的地区,只有在特定的现象上才是均质的.不承认相对一致性即部分均质地区的存在,就无法进行区城的划分和分类。

2. 多级划分原则。

根据相对一致性原则,对地理区域可以进行多级划分。

如中国1959年所进行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域》,就将全国划分成自然区、热量带、自然地区和亚地区,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白然省等多级区城.3. 综合分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反映在区域或分类的方法上则表现为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法。

这些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地理学者进行区城分类或区划的实践中。

前者如英国地理学者赫伯森1950年的世界大自然区域草案是综合分析地表形态、气候和植被而划定的。

后者如德国医生兼地质学家西格弗里德·帕萨格认为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明植被。

他以主要植物分类为依据划分为全球的景观带。

4. 叠置法。

1947年李旭旦教授对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可以称得上是运用迭置法进行区划的范例。

他把李承三的《中国地形区域图》、《中国水系分区图》、涂长望的《中国气候区图划图》、梭颇的《中国土壤区域图》、黄秉维的《中国植被区域图》、布克的《土地利川分区图》及胡焕庸的《中国农业区域图》迭置起来,找出它们分界线的吻合处及差异处,并进行了研究,然后将全国划分为十大区。

二、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近9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尔·里特尔、拉采尔、维达尔·白兰士、克罗伯等。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远在希里多德、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和斯特雷波时代的学者有重大关系。

被称为现才划也理学之父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里特尔(1822年),关心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里特尔以后的几十年,美国学者G .P.马什(1864年)研究了人类活动改变陆地的方式。

可是另一位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拉采尔(1 891年)为人类文化的地理研究或给他创造的人类学一词提供了一个线索。

他在1866一1875年考察了美国和墨西哥,被美洲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类型(德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的贡献所感动。

他阐述了由文化的结合所引起的地理模式的总的思路。

与拉采尔泊兔国发现了人类地理学的同时,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1899年)带动了法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维达尔在他开辟的索帮被任命为主席,他提出了人类文化与他的地理特征。

他发展了作为继承人类集聚特征的生活方式的概念。

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几十年后,拉采尔倡议研究人类文化地文化地理学,提出了“人类地理学”一词,论述了历史景观,认为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特集团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而且很重视对文化传布的研究。

与此同时,维达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类文化及其地理影响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认为地理因素替代时间居于突出地位。

在他的这一思想和早期的文化地理学思想影响下,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

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观既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与文化景现有关的文化历史研究。

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者们被称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地理的研究除了对文化景观、区域文化的历史的探讨之外,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将空间扩散分析法应用到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地理的瑞典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索尔、李特尔。

索尔研究的文化景观也不局限在精神文化上,他从人类学的区域文化史获得灵感,分析景观体现出来的区域特性。

尽管文化地理学的主题比较分散,但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比较一致。

景观研究在小区域主要依靠直接考察和形态分析,具有经验的、观察的和历史的研究特征。

从大范围讲,文献资料更为重要。

广泛收集文献和实物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进行整理排比和分析论证。

文化地理学是论述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地理规律的科学。

其中包括政治、宗教、民族、种族、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和交通的起源、景观、扩散分布及生态等方面的论述。

内容涉及国家的起源与职能;宗教的产生与传播,民族和种族的习俗;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特点;工、农业的区位;交通的作用与发展;城市的产生和职能;商业网点的布局;人口的理论与动向,人们居住地的选择。

三、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迅速而激烈的社会变化,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另外,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深了人的物化,人越来越成为机械的附庸,再加上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这些均任意践踏着人类的理性、尊严。

在这种形势下,人文主义思潮,譬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十分流行,并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运动。

二战后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有关地理学思想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恩特里金、洛温撒尔、柯克、由雷尔夫、段义孚、默塞尔和鲍威尔等。

恩特里金等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场所感”的研究,探索场所的主导意义和对地理感受质量进行把握洛温撒尔重新论及“Geosophy”,并就“外界世界和人脑画面”作了阐述。

他认为个人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许多诸如方向、距离、物质空间等基本要素,都是个人在文化、社会、舆论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观察的,这种外部世界及其观察者对它的理解的一致程度如何,都需要人文地理学家对其进行检验[16]。

另一位主张采用人文主义方法的英国地理学家柯克的思想则起了更广泛的影响,他认为地理环境不是简单的一个“事物”,而是由“形状、内聚力和人类活动附加于其上的意义”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一旦这个意义形成,就会世代延续下去;另外柯克将“地理环境”划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现象环境和行为环境. 由雷尔夫、段义孚、默塞尔和鲍威尔等,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引入地理学的研究中,以期用现象学的有关方法来取代实证主义方法。

同时,理想主义、存在主义和实证主义等也被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吸收和利用[12],使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有了比较牢固的基础.概念空间和场所的分析成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1)空间,对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来说,空间代表着一个意念网络,这个意念网络连接了客观物体及意识。

从大范围上来说,空间代表的是一个有共同意义和价值群体的区域,譬如邻里空间和国土空间。

它不是抽象的地理空间,而是在人类意识和目标基础上定义的空间,是人类与世界初始接触的“具体”空间,通过人的意念和意义等途径形成场所。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对这个空间结构进行理解。

空间用距离来衡量情感连接紧密程度。

与实证主义地理中的距离不同,不用公里、旅游时间或花费,用作为一个意义中心的场所的重要程度来衡量。

(2)场所,该概念是同样得到了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的高度重视。

恩特里金等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场所感”的研究,探索场所的主导意义和对地理感受质量进行把握。

实证主义地理学中的场所认为是由可观察的物体、事件等组成的集合,而人文主义地理学家认为场所与其中的人密不可分,场所如同一个“充满意义的仓库”,“哺育类的感受和灵感”,另外雷尔夫等认为“艺术品、建筑和城市之所以是场所,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将空间组织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中心”,他补充到“场所是活动在世界中的人类的反映。

人类的各种活动,赋予了空间各种意义…场所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它在提供所有的人类活动背景的同时,给个人或集体以安全感、身份感”;另外,一个场所的人的行动、思想、感受及人们赋予该地之意义与价值,总是在不停的“变为”该地的一部分,他们的产生是地域的宏观及微观因素互动的结果。

人类场所有大有小,如一个火炉旁边的椅子,一个省份或国家。

较小的场所,可通过人类的直接感受来感知,包括嗅觉或触觉等等;较大的场所,如一个国家,在多数人的直接感受之外,通过艺术、教育或政治等象征性的意义也可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

段义孚和雷尔夫都强调“场所感”作为地理认知基础的重要性,但如何去研究与场所相联系的情感、意义和象征,不仅实证主义地理学家束手无策,就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家也是不能全部把握。

此外,大多数人文主义地理学家认为场所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但却极少有人对此进行探索和研究。

以上,有关空间和场所的概念的人文主义分析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作为地理学的核心概念,空间和场所的丰富内容不容忽视,不能象实证主义地理那样,将它们降到面与点的纯粹几何概念,而应该注意到其间富含的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可见,人文主义地理学所谓的内容并不十分丰富,大都是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分析。

由此,空间和场所等的分析与其说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主要内容,还不如将之认为是一种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